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5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85例心电图有st-t改变但无临床症状的检查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的单纯T波倒置、单纯ST段下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病理性Q波、T波倒置合并ST段下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83.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94%,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创伤小、费用少。

标签:冠心病;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本病多因心肌缺氧、缺血等原因引起,好发于中老年人群[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我院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5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3例,女32例,年龄46~73岁,平均(60.3±3.1)岁,均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患者就诊后,均接受了常规体格检查、既往及现有病史询问。另选取85例同期在我院就诊的心电图有st-t改变但无临床症状的检查者作为对照组,男49例,女36例,年龄24~71岁,平均(47.5±

2.7)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受检者患者入院后,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仪器选用MGY-H12通道24h动态心电分析系统。患者佩戴该仪器,进行全天24h监测。患者在佩戴动态心电分析仪前3d,停用可影响ST段的各种药物,在佩戴过程中,患者应做一定负荷量的运动。监测MA VF、MV5、MV1三导联,并记录24h监测结果。由专业的心电图医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矫正。1.3观察指标/诊断标准比较两组受检者的阳性检出率。动态心电图阳性:ST段水平0.05mv,在ST段抬高时超过0.1mv,并至少可维持2min(排除过度换气、体位等因素引起的ST段改变)。

诊断标准:心电图的ST段下移和T波倒置、有胸痛心悸乏力心累表现或合并高脂血症,并排除高心糖尿病心扩张性肥厚性心肌病风心先心等导致的ST段及T波改变。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以%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动态心电图指南教程文件

动态心电图指南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 1. 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作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 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为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3. 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心率变异性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估其预后;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一、技术特点及实现原理: 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是指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导联基础上,以心脏横面胸导联的延伸作为理论根据,扩展出向左、向右各三个导联,从而形成由六个肢体导联、十二个胸前导联共同组成的同步十八导联心电图系统。具体的做法是:以V6导联为基础向左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7、V8、V9 导联,用以检测左心室正后壁心肌缺血、损伤情况;以V1导联为基础向右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3R、V4R、V5R 三个导联,用以检测右心室心肌缺血、损伤情况。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导联系统以经典的心电二次投影理论为依据,以校正Frank 导联体系为基础,对其导联轴转向角度根据需要进行一系列校正(关于心电向量产生的基本理论和Frank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的特点: 心电图的改变总的大致分为心律失常和缺血、损伤、坏死引起的ST、T 及异常Q波等改变两大类,早期的动态心电图类仪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面所限,一般为2-3导联同步记录形式(如V1、V5;V1、V3、V5;V1、V5、Ⅲ;V1、V5、avF等)作为单纯心律失常检测而言,二至三导联同步记录动态心电图已足以作为医生临床一般诊断应用,长时间来医学界专家一般认为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检测原因皆于此。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部位特征所决定,作为心肌缺血、损伤等引起的ST-T 改变和心肌坏死引起的异常Q波等,有发作部位广泛、表现的心电图现象有部位特征性等特点,一块由某枝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只用1-2个导联难于正确、全面反映心肌缺血情况。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专家总结了各种方式的依靠组合导联方法来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如在各种不同类型专业文献和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部位诊断法,如:下壁缺血常观察Ⅱ、Ⅲ、avF导联ST-T情况、前壁损伤常观察V3、V4、V5导联ST、T情况等等,不一而评。 如根据黄宛教授所著《临床心电图学》第五版中所提出心肌梗死区的定位划分,目前采用是根据Meyer氏临床病理对比研究,将心肌梗死分为前壁(含前壁、前间壁、前側壁、高側壁四个分区)及下壁(心室后側和膈面)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分析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分析 本文章意在比较分析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通过该检测得出,在冠心病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心病 Effect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nventional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YAO Jun (Xinjiang Yil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Xinjiang Yili 835000,China)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9.8±2.3)岁,病程2~30年,平均(15.5±2.5)年;观察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37~78岁,平均(50.6±2.3)岁,病程3~30年,平均(15.8±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检测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应保持平稳的情绪,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的过程中采用专业的心电图设备,同时还应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给予患者鼓励,可以采取眼神鼓励或动作鼓励的方式,进而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在做心电图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在心电图所有流程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心电变化状况予以科学分析。对照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方式。采用的设备是专业的心电图设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心电变化状况进行全天监测和记录,在监测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嘱咐患者保持正常的生活起居,此外还应对患者的身体指标予以科学分析和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及心肌缺血检出情况。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之一: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脏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的情况。可由于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非冠状动脉性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缺血,如主动脉瓣狭窄则不包括在内。“缺血性心脏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同义词。其它名称不主张再沿用。 缺血性心脏病的分类如下: 一、原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突然事件,设想是由于心电不稳定所引起。没有可以作出其它诊断的依据(发生于已证实为心肌梗塞早期的死亡不包括在内,因而认为是由于心肌梗塞所致死)。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归诸于猝死(本报告特意略去猝死的定义,因为猝死是心脏骤停的结果)。以往缺血性心脏病的证据可有可无,如果发生死亡时无人见到,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二、心绞痛 1.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分为三类:(1)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以内。(2)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在一个月以上。(3)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2.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以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的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塞。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这一心电图表现也可称为Prinzmetal心绞痛,但在Prinzmetal报告前已有其他作者报道描述过这一情况,所以应采用“变异型心绞痛”这一名称。)。但在心肌梗塞早期已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形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本报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三、心肌梗塞 1.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至没有,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心电图: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②T波对称性倒置。 ③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④传导障碍。 血清酶:①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认为是肯定性变化。②不肯定改变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 (1)肯定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出现肯定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以典型或不典型(出现肯定的心电图改变时,确诊的梗塞有时可称为穿壁性,如仅有ST-T的演变而不出现Q波或QS波,但有肯定的酶变化,则称

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TLC5000动态心电图仪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分析软件操作说明 点击"分析数据"按钮,进入TLC5000界面,本菜单提示是否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1点击键,进入分析界面如图1-3所示菜单。 图 1-1 注意:如果是起搏病历,先进入图1-2所示对话框,医生根据病人的起搏器参数修改下面各项。其中起搏脉冲分析精度是相对于起搏脉冲高低而言,一般情况下选择“中”,如果脉冲很低可以选择“高”。 图 1-2 点击键,进入模板编辑(已经分析过的)或者是顺序回放(没有分析过的)。 图 1-3

$ 图1-3所示界面是让用户选择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波形,并调整ST段的值,如图所示,左侧视图从左至右三条彩色的线分别代表静止电位、ST段起始点、ST段结束点,鼠标点击,离点击点最近的线就会被选中,使用键盘的“← →”键就可改变被选中线的位置。 右边是控制视图,其中人工干预,为以后扩展功能所设计。 如果当前的波形比较好,可以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4如果用户这时候想退出程序可以直接关闭。 如果当前的波形不好,可以点击“拒绝”按钮,系统将继续显示波形,直到有好的波形出现为止。然后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 点击主分析导联右边的下拉框,选择主分析导联。 RR不应期:此参数一般为300ms,表示两个心搏之间的最短时间,默认为300ms,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果病人心率很快,应尽量将其调低,以免分析漏搏。 点击“分析导联”的各项,可以选择任何几导分析,默认值是采集的八导联。 当病历的波形幅值太低,可以在识别精度一项选择“高”。 当病历干扰很多时可以在判干扰精度一项选择“高”,分析精度,和判干扰精度一般可以不调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效果选择。 点击按钮以后,进入图1-4所示。 ( 图 1-4 点击按钮,分析可以暂时停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上的“↑↓← →”键浏览十二导心电图形。此时在心率趋势图上方会出现一绿色的标志线,它代表当前波形的位置。用户可以回退到一点,改变条件(分析导联、识别精度、判干扰精度)点击按钮,绿色标志后面的开始重新分析。见图1-5。

冠心病的检测方法

冠心病的检测方法 1、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和体征。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辨别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断至关重要。 2、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重要、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易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都有典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其临床价值。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3、心电图负荷试验: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试验。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通常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心电图可以正常。为揭示减少或相对固定的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他方法,给心脏以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进而证实心绞痛的存在。运动试验对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后的新功能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运动平板是简单易行的检查。 4、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又称Holter检测。可24小时内连续记录多大103次的心电信号,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5、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以提高检出率。 6、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1)、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分免介入治疗或旁路移置手术;(2)、胸痛似心绞痛不能确诊者。 7、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12导联动态心电简易操作步骤

12导联动态心电简易操作步骤 1、打开记录仪盒盖,将SD卡金属面朝下插入卡座。上1节7号碱性电池并盖 上盒盖。打开分析软件,单击“记录仪”。在“常规选项”中输入病人信息,按“传送”。 2、给病人处理皮肤,贴心电电极。在给检测者佩带好记录仪后详细嘱咐检测者 在记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记录仪记录满24小时后,取出SD卡,将其金属面朝下插入USB读卡器。 打开分析软件,单击“接收”后,单击“开始接收”。待数据接收完后单击“病例”,选中所选病例按“调出病例”。 4、单击“分析”,选择一个QRS波形清晰,幅度大,干扰少的通道做为分析主 通道,在左侧通道显示栏内点击相同的通道,然后在该页面的左上角99个QRS波中,选择其中一个形态清晰的QRS波,调整好该波形上的各个检测点,按“开始分析”。 5、单击“概况”,对电脑分析的病人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有需要也可在此页 面修改病人信息。注意:修改完以后必须按“更改病人资料”否则电脑不会保存已修改的信息。 6、单击“模板”,在“室早”选项页面中系统将该病例中所检测到的室早按照形 态不同分为若干个模板,故分析室早时应对每个模板逐个分析。双击某一模板进入编辑界面,见下图: 在该编辑页面中用户只需移动鼠标逐个选择查看每个QRS波,上方显示当前选中波形的8秒钟心电缩略图,上下两空心圆点对应的为选中波形,如8秒钟心电图的缩略图不够清晰,对事件判断有困难则可双击该QRS波,进入该QRS波的心电图页面。如发现某个QRS波误判可进行修改编辑。

修改编辑有四种方法: A、选中要编辑的QRS波,点击鼠标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相应的类型 进行单个修改。 B、选中要编辑的QRS波,点击鼠标右键,点击“将该形态QRS波定义为 XXX”,可将该模板中与当前选中QRS波形态相同的所有QRS波进行批 量修改。 C、点击界面右侧“正常”、“干扰”、“室上早”、“室早”、“起搏”、“删除” 等类型按钮,通过鼠标点击左侧QRS波,鼠标点到哪里,就改到哪里。 D、可选择界面右侧“单个”、“行”、“列”、“页”、“所有”等按钮进行逐个, 逐行,逐列,单页,全选编辑操作。 7、单击“模版”右边的“室上早”,在该页面中系统将检测到的室上早按照RR 间期的提前量多少分为若干个提前量区段,故分析室上早时应对每个区段逐个分析。选中某一区段,单击“编辑查看”进入该区段的室上早页面。室上早的编辑方法和室早的编辑方法一致,下面不在重复。注:该室上早与模板中的室上早内容是一样的,故只需编辑其中一个既可,由于该界面下室上早为按提前量多少区间显示,更直观,室上早发生数量较多时,推荐在该页面下编辑室上早。如下图: 8、编辑完室早,室上早后单击“干扰”选项页面,查看其中是否有漏判或误 判的室早在里面。如有漏判或误判的室早,鼠标右键单击该QRS波,在快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发表时间:2014-07-15T15:02:28.1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韩自荣 [导读]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韩自荣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 750004)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平板心电图( TET )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应用于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应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78例冠心病患者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出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确诊73例,其中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TET与DCG两种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完成对患者的检测,其敏感性检测与阳性检测效果也比较明显,尤其是TET 方法检测,可在很大程度上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可有效完成冠心病的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临床症状 TET DCG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16-02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1]。在检查的过程中,对冠心病患者的确诊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诊断时多采用心脏冠脉造影检测,但是此种方法虽然准确率高,然而却非常麻烦而且费用昂贵。近几年来采取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比较检测结果,比较冠脉造影分析结果,也可以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3]。本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 TET )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选择的78例冠心病患者,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女30例,男48例,年龄38--80岁。全部病例均经心肌酶、血脂、肝、肾功能及血糖等常规检查。主要表现症状为心慌、胸闷或心绞痛等。 1.2 方法: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症状表现、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全部病例的生理及机体特征差异不大。DCG组患者行DCG 检查与心脏冠脉造影检查。TET组患者行TET检查与心脏冠脉造影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全部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两种不同检查方法检测后,比较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中78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确诊73例,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冠心病检出率较为准确,但是TET检测的过程中将部分疑似为冠心病患者检测为冠心病,DCG检测部位患者没有检测确证,因而两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结果有所不同。 3 讨论 DCG与TET是心脏检查较为常见的方法,简单快捷、无创,且费用较低。冠心病临床症状表现与多种病症相似,尤其是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在检测的过程中准确的确诊极为重要[4]。实际工作中除非经过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或具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冠心病患者都进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不但检查费用较高,且检测效率也低,为此近几年来临床上出现了DCG与TET方法检查冠心病[5]。本组研究结果,TET 与DCG两种检查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确诊冠心病,前者检查敏感性较高,后者特异性又较大。DCG检查后显示为阳性的患者均为冠心病患者,但却没有完全检查出全部的冠心病患者。 本组研究中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率为41.0%,漏诊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进行DCG时多处于较安静状态。因而,为提高阳性率多建议患者做短时间适量的运动负荷。本组研究结果,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检出率虽然比DCG高,但假阳性也较高,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植物神经紊乱,知识女性较为多见。(2)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心肌病。(3)糖尿病诱发的心肌病变及微血管病变。(4)心肌桥。(5)缺乏运动锻炼。(6)运动中换气过度。(7)患有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8)肥胖或心电图电极位置安放不当。综上,对于冠心病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时,TET与DCG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可提高临床确诊率,价格也比冠脉造影检查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边晓菊.李兴国.费红均.冠状动脉造影、运动平板心电图对比分析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71-72. [2]张双.张爱珍.苗玉梅,活动平板心电图QRS波振幅间期及其乘积诊断冠心病的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 24(23):283-284. [3]周秋霞.运板平板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8):154-155. [4]张春生.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2-73. [5]熊宁.彭志群.王强,活动平板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159-161.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对32例有ST-T段改变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结果:32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真阳性15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5例,阴性8例;常规心电图真阳性1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6例,阴性9例。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普及、易掌握且费用低的特点,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心病;诊断 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CHD)的金标准,具有简便、迅速、无创伤等诸多优点,但是其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的(1~3 min)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对于偶发的早搏等一过性心律失常常难以捕捉。动态心电图(DCG)可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心律失常,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室速和室颤;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为心源性,还能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中,尤其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断意义较大。本文对3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09年2月本院住院且心电图有ST-T段改变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8~84岁,平均(44.3±14.2)岁,所选患者均排除影响ST 段判断的疾病与因素。诊断均符合1979年ISFC/WHO的诊断标准,其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7例,合并高脂血症8例,合并2型糖尿病1例。患者病史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30年。 1.2 方法 1.2.1 常规心电图诊断方法安静状态下,患者取平卧位并全身放松,消除恐惧感,同时应避免因药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心电图的结果。采用日产NEC-3321型12导联心电图连续描记,纸速为25 mm/s,确保所记录的基线平稳、无干扰、图像清晰,当T波小于同导联R波的1/10,ST段水平下移> 0.05 mV,为缺血性ST-T 改变[1]。 1.2.2 动态心电图诊断采用美国美林公司生产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电信息变化进行24 h记录。同时应注意:应进行多体位记录,以排除体位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检查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应有恐惧感;检查过程不应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检查时详细记录是否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胸痛等相关症

冠心病原理和防治方法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guān xīn bìng),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

疾病别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所属部位 胸部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症状体征 多在活动时出现胸痛、胸闷,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多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疾病分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2)心绞痛型(3)心肌梗死型(4)缺血性心肌病型(5)猝死型 身体检查 心电图动态平板实验64排双元CT 冠状动脉造影 疾病用药 辛伐他汀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卡托普利阿托伐他汀钙片薯蓣皂苷片 冠心病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心肌梗塞(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病因 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和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不同。

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

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并排除主动脉瓣病变或 (2)有明确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或 (3)有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或 (4)CAG发现有>=70%的冠脉狭窄 其他辅助检查(如ECG、CT、MRI、SPECT、心脏彩超等)仅有提示作用,不能确诊冠心病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除极时,检测电极面对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形,背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下的波形 复极时,检测电极面对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下的波形,背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形 正常人复极波的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推进,这可能是心外膜下的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心肌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心室除极首先自室间隔开始,从心内膜下心肌向心外膜心肌推进 起始0.01-0.02s QRS向量为室间隔及心内膜下心肌的向量,0.03-0.04s QRS向量代表右室及大部分左室除极产生的向量 体表所采集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心肌细胞数、电极和心肌细胞间的距离、电极方向和心肌除极方向所构成的角度 心肌缺血时膜电位的改变及形成原因 心肌缺血时,由于代谢异常、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电解质的变化及内分泌环境紊乱等致使细胞膜电位异常 主要的变化有:静息电位减小、除极异常、动作电位时间缩短或延长 静息电位减小的原因:细胞外K+浓度增加是其主要原因 细胞外K+浓度增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缺血使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减少、ADP增加,从而激活ATP敏感性K+通道,使K+向细胞外流出增加 伴随着细胞内阴离子如乳酸根及磷酸根等排出细胞外使K+流出增多 细胞膜Na+-K+泵功能失活使细胞摄取K+减少 心肌缺血使细胞外K+流走困难 细胞膜损伤使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 除极异常:主要有除极电压降低和除极速度减慢 主要原因是静息电位减小使Na+通道活性减低,除极时Na+急速流入受到抑制 此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在缺血部位增加的儿茶酚胺刺激B受体,使Na+内流受到抑制 静息电位减小和间质儿茶酚胺增加产生Ca+依赖性电位 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如溶磷脂胆碱增多和ATP减少使Na-K泵功能障碍 细胞内酸中毒,H+浓度增加,激活细胞膜Na/H交换蛋白,使Na流入增加,Na 增加又激活Na/Ca 交换蛋白,使细胞内Ca+增加,,细胞内Ca+增多可使细胞与细胞间脱偶联 动作电位时间缩短的机制: 急性缺血时,细胞内的A TP 减少,ADP增多细胞膜A TP敏感性K+通道活性增加,使K+流出增多,动作电位时间缩短,而细胞外K+增加进一步使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加重K+的外流,使动作电位时间进一步缩短 其他如溶磷脂酶增多使L型Ca+通道失活,Ca+内流减少,也使动作电位时间缩短 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动作电位时间缩短,Ca +内流减少,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氧耗减少,这对心肌细胞的保护起很重要的作用 动作电位时间延长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可能的机制有: 与ATP的一过性增加有关 Ca+在动作电位时间延长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 由轻度除极快速激活的K+通道障碍可能是动作电位时间延长的原因 缺血时增加的溶磷脂胆碱等使K+通透性降低 Na+通道活性降低使Na+内流速度减慢也可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缺血区儿茶酚胺增加使复极早期激活的K+通道受到抑制,造成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

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

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3-10-24T13:45:45.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兰霁 [导读] 采用SPSS16.0医学统计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兰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 11630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129例住院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129例冠心病患者中检出有心肌缺血者108例,检出率为83.72%,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28.70%(31/129),无症状心肌缺血71.30%(77/129);缺血性ST段改变共计838阵,有症状者18.97%(159/838),无症状者81.03% (679/838);有症状者ST段下移幅度为(0.18±0.04)mV,无症状者ST段下移幅度为(0.20±0.10)mV,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形式,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4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337-02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也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非常普遍,且可造成心肌不可逆性损伤,是近年来冠心病的防治重点,由于心肌缺血存在客观的冠状动脉病变,但却缺乏胸痛、气促、胸闷等相关临床表现,故而易被患者忽视,这也是造成心肌梗死及猝死的高危因素。动态心电图是检测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便宜、简单、便携等众多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2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29例,其中男71例,女5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4.6±2.2)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肌梗死、心力绞痛、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1.2方法 采用北京蓬阳丰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MEDSUN型12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仪进行24h的同步记录[2]。 1.3心肌缺血性ST段诊断标准 ①在J点后0.08s处测量,基线的ST段在等电位线上,呈水平或下垂压低≥0.1mV;如原先ST段已降低,则要在已降低基础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再压低≥0.1mV;②ST段移位持续时间≥1mim;③2次心肌缺血发作间隔时间≥5min。若有2次以上缺血事件发生,并和日志对照确定当时无心绞痛症状,则定义为心肌缺血事件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医学统计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9例冠心病患者中检出有心肌缺血者108例,检出率为83.72%,在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中,无症状患者所占比例、ST段下移阵次及ST下移幅度均高于有症状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心肌缺血检出率及ST段下移阵次、幅度比较 冠心病分类发生率(%) ST段下移(陈次) ST下移(mV) 有症状心肌缺血 28.7 159 0.18±0.04 无症状心肌缺血 71.31) 6791) 0.20±0.101) 注:1)表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比较P<0.05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人体心脏在日常活动或休息状态下心电变化情况,是检测心肌缺血和各类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之一[3],它可监测和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进展情况,是一种便携、准确、价廉的无创伤性检测仪器。随着动态心电图的普遍应用,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研究也倍受关注,因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有病症特征,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易被忽视,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最终导致发生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加强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测和治疗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4]。本组129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检出缺血性ST段改变838阵,有症状者159阵(18.97%),无症状者679阵(81.03%),有症状者ST段下移幅度为(0.18±0.04)mV,无症状者ST段下移幅度为(0.2±0.10)mV,ST段下降是心肌缺血和缺氧的表现,下降的水平表示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本研究表明心肌缺血与有无症状无直接关系,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加快,ST段下移明显。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可作为疑似冠心病的初步判断,可检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减少漏诊和误诊,有效降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倪莉.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7) :871-872. [2]冯彬,丁秀丽,陈凤艳.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59-60. [3]张亚玲,刘凤丽,许晓微.动态心电图对246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3):93-94. [4]郭从芳,蒲志宏,刘冬梅.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1):50-56.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进展

动态心电图(Holter)临床应用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虎) 动态心电图仪(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DCG)又称Holter;是随身佩带的小型心电记录器,可连续24小时以上记录受检者在日常活动过程中的心电信息,然后通过主机回放、分析、诊断,并打印出心电图波形和诊断报告。 动态心电图从1957年发明、60年代初开始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仪由心电记录器和计算机回放系统组成。常规心电图一般仅记录数分钟的心电信号,而动态心电图具有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信号的特点,因而对一过性心电异常有很高的检出率,现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心电监测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和电子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心电图(HoLTER)仪器设备,检查项目新月异,临床应用等也迅速发展了。 一、动态心电图仪器进展

心电记录器:又称为长时间动态心电监测系统。早期主要采用磁带记录技术大多数磁带记录器采用模拟记录方式,,磁带信息存储量大,多数磁带记录器采用模拟记录方式,磁带资料可长期保存,价格较低。缺点是使用时间较久后易出现机械故障。数字式记录器:数字式记录器以能存储数码的数字式存储器作为存储介质,包括超大规模集成存储芯片、微型磁盘、也可以使用数字式盒式磁带。超大规模集成存储芯片主要使用快闪式存储器(Flash memory)。快闪存储芯片可以直接组装在记录器中。也可以组装成一个部件称为快闪存储卡(Flash memory card)。目前内存芯片已由4MB已发展到64 MB,128 MB,256 MB以上。大容量的固态存储器,体积小、无机械性磨损问题,不存在数据压缩间题,可不失真全信息数字化记录,全信息的记录24 小时,48 小时多导联的Holter心电图。记录质量较高。体积微型化,。工作电池由9V积层电池发展到一节5号电池1。5V就可工作。数字化电路广泛应用。使频响、采样率均明显提高,有些仪器采样率达到1000 HZ,可清晰记录出患者的起搏器发放的脉冲信号。以利于对起搏心电图,和起搏器工作状态的分析。 Holter心电图记录导联进展 目前有三通道3导联;三通道正交投影12导联,三通道正交投影18导联;八通道12导联;十二通道同步12导联心电HOLTER。实现十二通道12导联Holter心电图记录。

冠心病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冠心病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8T16:46:00.8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苏向英杨晓妍 [导读]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心电图仍然是诊断冠心病最方便、经济、无创的方法。 昆明同仁医院心内科云南昆明 650228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探究其一致性。方法:自我院2013年至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疑诊冠心病患者中选取96例参与本次探究,给予所有患者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对比其一致性是否统一。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 79.3%,心电图检查阳性率62.5%,统计学存在意义(P<03.05);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漏诊率(25/76)32.8%,误诊率(9/20)45%,敏感度(51/76)67.1%,特异性(11/20)55%。结论:冠心病心电图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无创性,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在冠心病初步检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冠状动脉造影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心电图;冠脉造影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心电图仍然是诊断冠心病最方便、经济、无创的方法,也是诊断冠心病重要的依据之一。本文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至2016年6月收治的疑诊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63人,女性33人,年龄37-78岁,有胸闷、胸痛、心悸等心前期不适,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排除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瓣膜病、心肌肥厚、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 1.2方法 1.2.1心电图 患者入院后在非同日2次以上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心电图标准》诊断标准[1]: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下斜型或水平型ST段压低≥0.05mv;3.R波为主导联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4.既往心肌梗死患者,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 1.2.2冠状动脉造影 所有患者在心电图检查2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标准评价[2]: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为阳性,病变范围包括: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反之则为阴性,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患者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的结果。 1.2.3统计学处理 将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漏诊率、误诊率、敏感率、和特异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冠状动脉造影96人,阳性76人,阳性率79.2%,阴性20人,阴性率20.8%。 2.2心电图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76人中,心电图异常51人,其中单纯ST段下移9人,单纯T波倒置11人,ST段下移加T波倒置的12人,病理性Q波19人。心电图正常的25人。在20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中,心电图异常9人,其中单纯ST段下移2人,单纯T波倒置5人,ST段下移加T波倒置的2人,静息下心电图正常的11人。 2.3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结果一致性比较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79.3%,心电图检查阳性率6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69,P<0.01,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漏诊率(25/76)32.8%,误诊率(9/20)45%,敏感度(51/76)67.1%,特异性(11/20)55%。 3.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狭窄,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电图是临床上用来检查冠心病最基础的方法,在冠心病主要表现为慢性ST-T改变。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有严格适应症,检查费用较高,部分患者对有创检查心存恐惧,临床上要作为一种常规检查存在一定困难。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开展,临床上发现部分ST-T改变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说明心电图ST-T改变并非由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敏感性为67.8%,特异性为53.3%,漏诊率为31.2%,误诊率为46.6%。由此可见单纯通过心电图的改变诊断冠心病存在较高的漏诊及误诊。心电图ST-T假阳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部分药物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疾病、过度换气、心肌复极异常、心包疾病、心肌肥厚等。因此对静息心电图ST-T改变疑诊冠心病患者需进一步行动态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 心电图假阴性的原因可能有:1.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产生的缺血性ST-T相量相互抵消[4],其结果显示出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 2.较重的冠状动脉造影狭窄,尤其是慢性闭塞部位往往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在静息状态下,侧枝循环代偿缺血区供血,心电图表现正常。因此对心电图正常又疑诊冠心病的患者仍需冠状动脉造影。 因心电图的敏感性、简单、经济、实用、无创,在冠心病初步检查中仍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为冠状动脉造影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丁婕.冠心病心电图诊断与冠脉造影结果的临床对照分析[J].医学信息,2015(42):352-352. [2] 阮萍,陈志强.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5):769-772. [3] 陈艺容.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对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9):13-14. [4] Liang Ming,Han Yaling,Wang Geng等.Clinical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 novel miniature mobil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4,127(6):1052-105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