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册)

本册总目标:

语法:

专题一:初步掌握单句的结构和句子成分;

专题二:学会寻找句子主干,准确运用单句;

专题三:掌握发现常见单句语病,懂得一般修改。

现代文阅读:

1.进一步加强朗读,在默读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学习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2.整体阅读,理解作品内容,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及整合。特别注意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和科学思想方法。

3.品味作品中含意丰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能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

4.能联系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文言文阅读:

1.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尤其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的把握、感情的表达;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进一步加强文言语感的培养。

2.强在朗读的基础上,凭借注释与工具书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系上下文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判断句句式;学会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

4.学习运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背诵优美篇章。

5.理解作品中重要语句的价值观导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写作:

1.能从语法修辞常识,锤炼语言,互相修改文章。

2.运用象征手法,写物;

3.到民间去采风,表现生活中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并用朴实的语言进行描述,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口语交际:

1.说话要简洁、不罗嗦。

2.说话要讲究方式。为了让对方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观点,根据不同的场合与需要要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或委婉或直言,说到自己,更是需要谦虚。

3.说话要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要在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说出合适的话,有礼貌的话。

4.讨论问题时,能进一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条理清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

综合性学习:

1.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体验和感悟母爱、春天,培养人文情愫。

3.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并能把自己所搜集的

有关资料,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4.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外阅读:

1.《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法)儒勒·凡尔纳著管家琪北京出版社

2.《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译林出版社

3.《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

4.《边城》: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沈从文著人民文学出版

5.《高老头》: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单元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胡适、茨威格等作家;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初步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和语体特点。体会课文叙事、抒情有机结合,体会这些叙事、写人的文章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

2.了解作者作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体会并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及人文精神,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感悟社会和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3.提高朗读质量,培养默读技能;培养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

1.《藤野先生》

1.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写法。

2.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我的母亲》

1.联系作者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沉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理解母亲、孝母敬母的情感。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特点。

3.体会作者朴素平实的语言特点及组织材料时注意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相结合的特点。

3.《我的第一本书》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3、激活生活体验,体会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

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4.《列夫.托尔斯泰》

1、品评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描写形貌的方法,体会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2.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通过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以形传神的特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了解托尔斯泰,感悟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感受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5.《再塑生命》

1.理解标题含义,学习本文优美、感情真挚的语言。

2.体会莎莉文老师的爱心教育和“我”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链接生活,进一步了解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的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培养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培养运用调查、采访、搜集整理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第二单元目标

1.学习诗化的语言;进一步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到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3.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从而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4.通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发现美,领悟美,进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倾向,促进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6、《雪》

1.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怀,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雷电颂》

1.学会诵读中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资料,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8、《短文二篇》

1.诵读全文,品味巴金散文作品诗化的语言。

2.学会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表现的对人生、对生活的

希望和信念,培养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学习从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新的感受。

9、《海燕》

1.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3.体会、揣摩和学习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10、《组歌》

⒈朗读、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诗句,感受两首散文诗中“海浪”和“雨”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通过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寻觅春天的踪迹》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3.通过编辑自然日志,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单元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单元课文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多样性。

2.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采用设疑激趣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把握课文主题,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理。

11.《敬畏自然》

1.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运用层层说理和巧妙对比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3.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素养,懂得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通过查资料,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想象其未来,体会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4.学习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

13.《旅鼠之谜》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2.学习运用概括提要的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3.理解本文采用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以对话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地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和探究自然的兴趣。

14.《大雁归来》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情色彩,来体会读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

3.通过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15.《喂──出来》

1.了解科幻小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情节较为完整的特点

2.学会找关键词,概述情节,复述课文。

3.通过拓展思维,发挥想像来续写文章,学写科幻小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

5.结合生活现实,理解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乏舟》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和认真探索的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培养人文关怀情愫。

3.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口语交际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的能力。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1、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

2、品析语言,感受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仿写一些句子或片断。

3、了解和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效果及综合运用的作用。

4、感受文中所透露出的风情美和人情美。

5、考察和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中的美好感情。

6、学会运用句子紧缩的方法,辨析常见语病。

7、课外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

16 云南的歌会

1、通过大声朗读或圈点勾画默读的形式,概括文章所叙写的歌会场景。

2、细心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在人物、自然、场面描写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作用。

3、朗读品味文章语言质朴、自然的语言特点和文中所展示的优美图画,感受作者所抒写的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

4.了解作家的风格特点,推荐阅读《边城》

17 端午的鸭蛋

1、运用默读逐段概括的方法,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和学习作者漫谈式行文的特点。

3、通过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作者平淡有味,亦有淡淡幽默的语言风格,及在语言中所蕴含的对儿时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明白和体会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也富含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的道理。

18 吆喝

1、通过默读,概括作者行文思路顺序,学习作者独到的结构安排技巧。

2、通过自由朗读和语言品味,感受作者在介绍吆喝的语言中所流露愉悦和怀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3、感受用口语写作的效果,可搜集或设计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口语广告。

19 春酒

1、了解作者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体会春酒所包含的情趣,体会作者的思乡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通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语,深入理解文章的情趣。

4、学习和仿写一些生活细节,感受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生活与语言表达能力。

20 俗世奇人

1、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奇人”的神奇之处。

2、体会作者用富有戏剧性的小事表现人物的手法。

3、品析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借鉴作者的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人物速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引导学生关注平时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关注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地方方言。

培养学生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走上社会,主动交流,搜集资料,改编故事等实践能力。

学会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

第五单元

单元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直至背诵本单元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基本疏通文字,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基本感情。

3、熟悉一些常用文言词汇和句式,积累文言语汇。

4、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提高欣赏品位。

5、通过搜集、分类编辑、朗诵、品析古诗等活动,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

21 与朱元思书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特点和景物的整体特点。。

2、通过一些具体词语的品析,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作者所展示的优美意境。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语汇,特别要熟记文中一些熟语、韵文。

22 五柳先生传

1、了解陶渊明的作品和思想。

2、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参照注释,疏通文字,理解文章意思。

3、深入语言,联系相关作品,分析作者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怀。

4、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许、因、每、造、曾、戚戚、汲汲等),积累一些名句成语。

5、对陶渊明的思想和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23 马说

1、自主疏通和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一些常用文言词语(虽、之、而、其、安、以等)的意思。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文章论说的过程。

4、联系作者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对人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24 送东阳马生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意思。

2、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汇和句式。

3、从具体的语言中,感受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强烈的求知欲。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结合一些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谈谈你对现代社会学习的看法。

25 诗词曲五首

1.熟读成诵,增加古诗词的积累。

2.借助注释,了解典故,通过联想,理解诗意。

3.学会赏析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六单元

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以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读懂课文。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所展现的优美意境。

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怀。

4、诵记一些名句,体会其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26 小石潭记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意,通过联想把握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描摹能力,感受小石潭幽静、空寂的优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背景,理解作者在文章流露出的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感受。

27 岳阳楼记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熟练翻译课文。

3、品味优美语言,感受意境,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

4、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精彩语句,理解文中一些名句的含义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怀。

5、对作者的思想有自己的评价。

28 醉翁亭记

1、正确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体会“也”“而”在文中的作用。

2、反复诵读,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

3、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及“与民为乐”的政治理想。

4、比较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29 满井游记

1、借助工具书、注释,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2、熟悉和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

3、品析具体语言,分析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其优美意境和作者喜悦的心情。

4、理解性熟读课文,读出作者的内心感情,培养文言语感。

30 诗五首

1、背诵诗歌,丰富积累。

2、深入诗歌语言和情境,感受诗歌展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3、赏析名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情,理解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深邃哲理。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背起行囊走四方

1.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山水文化,热爱祖国的壮美河山。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独立精神和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联常识的了解和对联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厚底蕴。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214680697.html,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陈菊华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0年第07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的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笔者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对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落脚点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自编教材,或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教师本位课程等等。针对以上情况,须开展校本课程理论学习,确立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素材的来源 1充分发挥教师个人能动性,积累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素材 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形式,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寻求教师与学生和谐交流的最佳结合点,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同时积极探究如何切实地完成语文教师角色不断转换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地总结成文字资料,把这些“土专家”的自编教材提升为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的素材,并用这些成果去培训其他语文教师,以帮助其他教师的提升。 2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补充,积累教辅资料类校本课程素材 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学校中大多数课程决策是由教师个人做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对中央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改,形成教师本位课程,将之加以利导,使其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封面)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们其他学科的学习,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计划的内容,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计划(一) 为了全面落实、充分借鉴“六步实效教学流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教材体系、课堂体系,创造新时代的语文,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龙头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教育改革,相互融合,共谋发展,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途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教改实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按照教务处要求开展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深入课堂、及时调研、适时反思和总结,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们语文成绩上新台阶。在全校师生中继续开展读书活动,让经典文学走进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基本思路 在“定方向、定目标、定课型、定内容”的基础上,凸显“掌握字词、锤炼语言、培养思维,学会写作”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学生们的语

文能力,提升学生们的生命素质作为终极目标的,把学会写作,能说会写作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核心目标,构建全新的、开放的、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以写作带动阅读、围绕写作搞阅读,锤炼语言、培养思维等从属目标”的语文定向教学新战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学科导生制课堂,认真探索、大胆实践、简化目标、讲求实效,开启新思路、坚持新理念、落实新构想,努力实现一举多得、一课多赢,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 三、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从目标到载体再到方法的完整的教学流程,系统实施语文定向教学,适时恰当地借鉴使用“六步实效教学流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们为主体,通过导生制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简单化,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语文教学的四大难题,即:复杂化的问题、实效差的问题、载体窄的问题和功能弱的问题。 2。明确教学目标,深刻理解语文定向教学的真正内涵。学校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做语文定向教学的研究者,在语文学科备课组组长的领导下,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认真学习,积极研讨语文定向教学,从总体上把握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明确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班级、每一节课上。 方向是:构建完整的语文定向教学体系,解决语文清晰度的问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前提下,以工具性为核心,以人文性为载体,由单纯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单一的基础知识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在人类跨入崭新的21世纪之际,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入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此,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的基础上,我们一中语文组开发了一中《书相伴我成长》校本课程。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为保证我校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组织实施工作顺利健康的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书香伴我成长》校本课程体系。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

初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深入学习大纲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初一(2)班语文教学工作。本班有学生58人,我发现本班的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学生只会理解简单的文章,较长的文章就无从下手,习作能力也较薄弱,以后教学中有待加强。 三、加强教学能力: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会不断加强自身教学能力: 1、备好课,钻研教材教案。 2、常听课,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 3、买教学书籍进行学习。 四、工作措施 我会抱着边学边教的态度,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研读教学大纲,使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在各课教学过程中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1、用普通话教学,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是必须使用普通话,并教会他们掌握普通话的说话技巧。 2、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每篇文章课文之后,补充一点的课外阅读,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先从基础学起,从学生的遣词造句,积累词句,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留意身边的事物,发现良好的素材,为写作打下基础。 5、按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教材,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单元安排:

压题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 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长阳龙舟坪中学胡峻岭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或补充。 一是要关注学生兴趣激活。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5、教师理念:6、评价理念7、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 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课程目标1、识字与写字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5、综合性学习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多元互动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整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 以前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有关知识,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课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因为《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1、识字与写字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5、综合性学习。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初中语文教学法》,重点研究学习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法。 初中阅读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2、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新理念下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1、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 2、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3、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 使学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 (三)阅读教学的灵魂——“民主、科学、个性” (四)课堂阅读教学的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2、教学形式的开放 3、学生思维的开放 4、教师思想的开放 (五)阅读教学的过程转变——“教——学” 二、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策略(p69~76) (一)走向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朱昌球 一、定位及目标 制订本方案旨在规划、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总结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以及途径和方法,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促使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积极参与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二、具体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1、“书册阅读”部分 人物传记类围绕立志成材、心理辅导、发明入门、学习方法等主题,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一学期的“领袖人物”和“科技精英”的人物传记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阅读活动和参观游览活动。 科技专著类围绕“观察与发现”、“发明与革新”、“实验与探究”等主题,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一学期的“中国科技”和“世界发明”的科学专著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阅读活动和学习小报展示活动以及小论文评比活动。 文学鉴赏类围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配合新教材的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加大了“文学”的含量),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鉴赏活动。 2、“研究性学习”部分 初、高中课内开展主题阅读研究。 初、高中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二)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参考教材》的建设和开发 初一上学期,现代诗文,着重于学生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理想主义”的培养,编写好《毛泽东诗词导读》和《现代科技散文导读》; 初一下学期,古典诗文,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原创”的学习和“艺术情趣”的感悟,编写好《〈论语〉导读》和《唐诗宋词导读》; 初二上学期,科普专著,着重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科学理趣”的培养,编写好《〈梦溪笔谈〉导读》和《〈海国图志〉导读》; 初二下学期,名人传记,着重于学生的“气节操守”的教育和“人生真谛”的了解,编写好《〈名人传记〉导读》和《“领袖传记”导读》)。 高一上学期,《〈论语〉新释》; 高一下学期,《〈老子〉导读》; 高二上学期,《〈易经〉导读》; 高二下学期,《“四大名著”导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确定 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读书笔记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读书笔记 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熟悉新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我拜读了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这本书,从中我了解了很多内容,受益匪浅。 本书内容包括语文课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及讨论,写作教学的新理念及讨论,口语交际的新理念及讨论,综合性学习及讨论,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语文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评价,新时代语文教师的素养,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十二章。本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以教育科学的规律为支撑点,把握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的导向,围绕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创设情景,导入案例,致力于促进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 此书对我所研究的课题《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究》有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融入学法指导,对学生

的教育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便于学生参与各项语文学习活动,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语文文化的广阔天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传统教育赏识尊重,激发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盼望着得到赏识和尊重,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及家长的赏识、尊重和信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常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情绪变化,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努力营造师生和谐的氛围,多方面给予关怀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实施赏识教育,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造条件利用网络,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网络途径,努力创造条件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7) 第四学段(7~9年级) (9)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 一、教学建议 (11) 二、评价建议 (14)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4)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4)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5)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5) (五)具体建议 (15) 三、教材编写建议 (18)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9)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1)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1)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2)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4)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计划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教育新理念,立足校情、生情、学情,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着眼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和“重基础、激潜能、育特长、促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成长、成人、成功”的教育目标,为建设书香校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元庄二初中语文教研组“一组一品”特色做出积极贡献。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 1.基础课、拓展课、研究型课相统一原则; 2.立足于校情、生情、学情原则; 3.“两纲”教育统领课程“三维目标”的原则; 4.校内、校外资源有机整合原则。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体目标: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学生内驱力。 近期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激发学生热爱中华经典。

中期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解读和传承中 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精髓的情趣。 远期目标:在诵经典、激情趣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辨传承中华经典的哲理美,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课程基本要求 1、丰富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个性发展; 2、注重诵读,强化体悟,内外兼修。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方法有:教、化、悟、行。 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就是坚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化,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言行和教育教学环境诸因素,对学生的熏陶、磨砺、感召,使学生心灵深处发生转化。 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就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能动性。 行,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是突出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倡导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形式和课

八年级语文教学规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 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讨论的是:哪一种教学模式更能适应初中语文学科,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提出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及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相辅相成,包括普遍的学习规律正在被广泛地探索和应用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走入初中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一种方式,在教与学之间,更加强调学生的学,而且是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乘上新课改的东风,扬起语文学习的风帆。 一、语文的世界是美好的,语文的学习更是美好的 在作文《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中,一位考生是这样描绘语文世界的:“语文是炫目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是皎皎的汉宫秋月、赋体先贤,是小桥流水人家里的杂剧、散曲……语文是滋养生命、净化心灵的营养,是唤起良知、

增加善念的召唤,是高度凝练、充满智慧的表达。语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厦,文明而庄严。语文是你的后花园.丰润而妩媚,有着一串串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语文是多么美好的一门学问啊!新课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极为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二、教与学无定法,应当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有法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不强求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活动机会,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唤醒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竞争意识,对课堂有了亲切感,内心有了认同感,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更好。如果还在延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可想而知。这时候,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相关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各种感官活动,比如,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方法手段,而且让

浅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浅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还能够启发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使学生具备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其语文学习功底。本文就对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为初中语文教学有益补充,创设优质、高校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 校本教学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际,更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力。同时,校本课程能够给初中语文教学充分的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充分文化与内涵,使学生的素养与文化功底得到熏染。因此,教师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使语文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授课时,教师不单单传授教材知识给学生,还结合 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语文知识。其次,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初中语文教学补充了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情境,熏染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后,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校本课程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补充与完善,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符合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1.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要高度重视语文校本的开发,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出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热爱学习的校本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课外观赏校园风景,培养学生看景写作的能力,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教大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写作技巧与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很多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创作出有内涵、有功底的作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综合训练的课程,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所改善,培养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初中语 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写作量及其写作的技巧与阅读的理解能力,读写综合训练是学生锻炼自身读写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全身心参与对发散思维的启发有很多的帮助,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在长期的读写训练中得到循序渐进的熏染,有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释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享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同时,在课堂上增加语言训练的教学内容,让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既生动又有趣,创设初中语文优质课堂 2.结合校本课程打造生动、有趣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的落脚点在于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学习、探究。首先,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拓宽教学活动。初中语文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是源远流长的,更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些内容,因此,要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就要改变原有教学的方式、方法,打破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针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无限延伸,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顺序、技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