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大学_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苏州大学_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苏州大学_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苏州大学_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1. ①肽聚糖:是原核微生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单体聚合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

构。

②LPS:位于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侧的一层结构,主要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

部分组成。

③中介体: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囊泡。

④菌株: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

⑤标准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落。

⑥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且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借助外源加

入的、微量就可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一类有机物质。

⑦培养基:人工配置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⑧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

培养基。

⑨鉴别培养基:是指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发生某种变化,从

而区别不同的微生物或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

⑩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

细菌生化反应:

毒力: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进入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放线菌:是一类呈分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多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 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是微米。细菌的的基本的形态包括球状,杆状和螺形状。

3.比较G+菌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

答:G+细胞壁:较厚,其化学结构简单,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G-菌细胞壁:较薄,化学组分复杂,除了含有较薄肽聚糖外,还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的外膜。

4.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答:形成原因:菌种的自发突变或通过人工施加某种压力等。

按导致细胞壁缺失的因素和缺失程度分:L型细菌、球状体、原生质体。

5. 细菌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功能。

答:概念:不是细菌生活所必需的,包括荚膜、芽孢、鞭毛、菌毛。

功能:荚膜:①保护细菌②能贮藏一定的营养物质③附着作用

芽孢:对热、干燥、辐射、化学药物及其他不良环境的抗性方面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①与细菌的黏附性有关(普通菌毛)②F+与F-菌株借助性菌毛进行结合传递遗传物质。

6. 根据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差异将细菌的营养类型主要分为光能无机自养型,

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和化能有机异养型四类。

7. 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合适的酸碱度

和一定的气体环境。细菌的繁殖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

8. 根据其生长与氧气的关系,细菌可分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答: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链,以有力的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才能完成有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的环境下生长。

微需氧菌: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下才能正常生长,通过呼吸链并以氧为最终氢受体而产能。耐氧菌:可以在分子氧存在下进行厌氧生活的厌氧菌,不具有呼吸链,只能以发酵产能。兼性厌氧菌: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发酵,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活。

9. 按照其物理状态,培养基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

三类,最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

10. 何谓细菌的生长曲线?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有何特点?

答: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称之为生长曲线。

分为:延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特点:

延缓期:细菌细胞不分裂,菌数不增加,生长速度接近于零,但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此期易产生诱导酶,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对数期:细菌以最大的生长速度生长和分裂,繁殖速度最快;对外界因素作用敏感,代谢活性最强,酶活性高且稳定,生活能力强。

稳定期:细菌分裂增加的细胞数等于死亡的细胞数;细胞贮存贮藏物,次级代谢产物开始积累。收获细菌的代谢产物、观察芽孢多选择该期。

衰亡期:菌体死亡速率超过繁殖速率,活菌数呈几何级数下降,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释放氨基酸、抗生素、酶和内毒素。

11. 化能营养型细菌主要的产能方式包括发酵、无机物氧化和呼吸,其中呼吸可分为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类型。

12. 细菌与医药学相关的重要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各有何应用价值?

答:热原质: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因为外源性热原质是细菌在合成代谢中产生,能导致感染机体发热的物质,所以在注射药品的生产中药特别注意防止热原质污染。

毒素与侵袭性酶:毒素有毒,侵袭性酶损伤机体组织,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细菌素:有特异性,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色素:用于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抗生素:能选择性杀死其他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维生素:供给人体吸收。

13.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

答:内毒素是多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大量释放到菌细胞外。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14. 细菌感染类型包括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

15. 全身细菌感染有哪几种常见类型?各有何特点。

答: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并未在血液中繁殖产生毒素,无明显中毒症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机体出现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液,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引起心的化脓性病灶。

16. 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和意义。

答:原理:同过复染色法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种细菌的不同结构部位染成不同的颜色,既可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又有助于对细菌进行鉴别。

方法:将细菌涂片、干燥和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经碘液酶染,后用95%的乙醇脱色,最后用苯酚复红或沙黄复染,干燥后置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判断:镜下呈紫色的为革兰阳性菌;呈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意义:①有助于细菌分类。②了解细菌的致病性。③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17.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标本的采集与运送、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

18. 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答:基本形态:多数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枝状菌丝体,少数为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菌落特征:气生菌丝型:①菌落圆形,有时呈同心环状。②幼龄菌落很像细菌菌落;当孢子丝成熟时形成大量包子不满菌落表面,使菌落呈现颗粒状、粉状或绒状。③产生色素:幼龄时,颜色较浅;孢子成熟时,为孢子堆的颜色。

基内菌丝型:菌落较小,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粉状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转座子(Tn):是一类分子量较大的转座因子,一般大小约为2—25KDa

插入序列(IS):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携带任何已知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两端反向重复序列

R质粒:即耐药质粒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菌核酸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2. 与微生物遗传变异有关的遗传物质包括核酸、染色体、质粒

和转座子。

3.质粒的概念、基本特性及医药学中有重要意义的质粒。

质粒:染色体外的的遗传物因子,能自主复制,环状闭合的双链DNA,赋予微生物特殊的生物学性状

基本特性:

1.绝大多数质粒是ccc双链DNA分子,分子量1~1000KDa

2.能自主复制,为复制子,分严紧型质粒和松弛型质粒

3.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4.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频率低

5.转移性,有接合型质粒和非接合型质粒

6.有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医药学中有重要意义的质粒:

1.致育质粒(F质粒)

2. R质粒(耐药质粒)

3.Col质粒

4.代谢质粒

4. 根据其与宿主菌的关系,噬菌体可分哪两类?各有何特点?

1.烈(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噬菌体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菌核酸中,随宿主菌核酸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

裂而传代,也称溶原性噬菌体

5. 微生物与医药学相关的变异株有哪些?各有何价值?

1.高产突变株

2.抗性突变株

抗噬菌体突变株:噬菌体吸附位点变异

抗药突变株:常用作菌株间杂交的选择标记

3.条件致死突变株

在许可条件下,突变株表现出野生型的表型,而在限制条件下致死。

如温度敏感(Ts)突变株,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选择标记

4.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微生物经突变后,失去对某种生长因素(维生素、氨基酸或核苷酸) 的合成能力,必须依靠外界供应才能生长,这种突变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用作遗传学研究和菌种选育的重要手段,用作氨基酸的生产菌种,氨基酸,维生素含量的生物检定,Ames 试验中用于检测某种新药是否具有诱变作用

5.毒力变异株:卡介苗、狂犬病疫苗

6. 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性。

1.自发性和稀少性:自发突变率10-9~10-6

2.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3.可诱发性:诱变可提高变异率10~105倍

4.独立性:某一基因突变不影响其他基因的突变率

5.可遗传性

6.可逆性:野生型菌株突变株回复突变

基因内(外)抑制突变

7. 微生物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和重组主要有哪些方式?各有何特点?

1.转化: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DNA片段,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化是细菌中最早发现的遗传物质转移形式。

2.接合:指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广泛存在于G-,少数G+,链霉菌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内,通过交换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导现象在自然界比较普遍,它在低等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很可能是产生新基因组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4.噬菌体转变(溶原转变):由于温和噬菌体感染,前噬菌体整合入宿主菌染色体而使其溶原化的同时,使宿主菌的表型特征发生改变的这一过程,也称溶原性转变。

5.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

第十二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1. 可引起人类感染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

和肺炎球菌;革兰阴性球菌为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2. 葡萄球菌菌体呈球状或椭圆形,革兰染色阳性,典型排列呈葡萄串状,可

产生脂溶性色素,所以其菌落常呈金黄色、白色或柠檬色。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可将葡萄球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和腐生葡萄球菌三种,其中致病性最强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包括侵袭性和毒素性疾病,后者主要包括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与其所产生的肠毒素、葡萄球菌溶素和脱毒素等毒素有关。

3. 凝固酶、SPA的概念。

(1)凝固酶:是指能使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包括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两种。

(2)葡萄球体菌A蛋白(SPA):存在细胞壁的单链表面蛋白,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有此抗原。临床上用特异性抗Fc段抗体与葡萄球菌SPA结合作为诊断试剂,检测微生物抗原,这种建议、快速的诊断方法称为协同凝集试验。

5. 链球菌按细胞壁多糖抗原不同,可分20群,其中致病菌种大多属 A 群,所致疾

病主要有各种化脓性炎症、中毒性炎症和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症。

6. 肺炎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菌体矛头状,多数成双排列,

在体内或含血清培养基上形成荚膜。其主要致病因子为荚膜,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

7. 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肾或豆形,

常成双排列。常用巧克力培养基培养,菌落呈露滴状。8. 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成人通过性接触感染,新

生儿可经母亲生殖道感染,引起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

11. 志贺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

其主要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等。

12. 人类沙门菌所致感染类型包括肠热症、胃肠炎和

败血病等。

13. 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菌,菌体呈弧形或逗号形,革兰染

色阴性。菌体一端有单鞭毛,所以运动活泼。其主要通过摄入污染水或未经煮熟的食物传播,主要致病物质为霍乱肠毒素。

14.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厌氧芽胞梭菌主要包括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

菌和肉毒梭菌。其通过产生毒素和侵染性酶致病,可引起人类破伤风、气性坏疽和肉毒中毒等疾病。P213

22. 梅毒的病原是梅毒螺旋体,成人间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

梅毒,病程可分 3 期;胎儿宫内感染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或生出梅毒患儿。P228

15.抗酸杆菌:分支杆菌属革兰染色一般不易着色,若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

抵抗强盐酸乙醇的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16.卡介苗(BCG)是用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培养基中经过13年230次传代而获

得的减毒活疫苗,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

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畜(兽)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17.支原体概念、菌落特点及所致疾病。

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边形、能通过细菌滤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1.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概念。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有多种血清型,能感染人和动物,引起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

第十三章真菌学

1. 真菌、菌丝、孢子、菌丝体、假菌丝的概念。

真菌:真菌是一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由几丁质或纤维素构成,无叶绿素,不分化根、茎、叶。

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

菌丝体:多细胞真菌成熟的孢子在适宜环境下长出芽管,芽管进一步延长成丝状,称为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分枝,交织成团,形成菌丝体。

假菌丝:单细胞真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类似酵母型的菌落,在深部因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但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

2. 真菌可分哪两大类?其形态结构各有何特点?

真菌可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

单细胞真菌:又称为酵母菌,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新生隐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这类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

多细胞真菌为多细胞的丝状物,是由菌丝和孢子两大基本结构组成,菌丝伸长分枝,并交织成团,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随真菌种类不同而异,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3. 多细胞真菌的菌丝按其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体、气中(生)菌丝体和生殖菌丝体;按其结构可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4. 真菌的菌落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1)酵母型菌落:大多数单细胞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出类似细菌的圆形菌落,柔软而致

密,光滑湿润,大小在2~3mm左右,显微镜下可见单细胞性的芽生孢子,无菌丝。

2)类酵母型菌落:单细胞真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类似酵母型的菌落,在深部因出芽繁

殖后芽管延长,但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假菌丝向下伸入培养基中,形成

的分枝看似丝状菌落,故名为类酵母型菌落。

3)丝状型菌落:多细胞真菌在培养基上可形成形态、颜色与大小不同的丝状菌落,菌

丝一部分向空中生长,形成孢子,使菌落呈絮状或绒毛状。低倍显微镜可观察到菌

落中的菌丝结构、龅囊梗或分生孢子梗和各式孢子。丝状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可作为

鉴别真菌的参考依据。

5. 真菌所致疾病主要有哪几类?

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致病性真菌感染,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性超敏反应,真菌毒素中毒,真菌毒素与肿瘤。

6. 皮肤癣菌概念:是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可引起皮肤癣,以手足癣最多见。皮肤癣菌大约有四十多种,分属于3个属,即: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

在沙保氏培养基上,于25℃培养时则可形成特殊的丝状菌落与分生孢子。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可对其进行初步鉴定。

7. 机会致病性真菌主要有哪几种?(5种)

假丝酵母菌属、隐球菌属、曲霉属、毛霉属、肺孢子菌属

8. 简述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

生物学特征: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革兰染色养性,以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易形成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培养后可见厚膜孢子,白假丝酵母菌在普通琼脂、血琼脂及沙保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37℃需氧孵育2~3天,形成灰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的类酵母型菌落。

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通常存在于人的皮肤及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黏膜,在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菌体得以大量繁殖或异位寄生,造成机会性感染,引起各种白假丝酵母菌病,,如在脑脊液、尿道、肾脏或血液内发现此菌,表示机体已受到感染。常见的感染有:(1)皮肤黏膜感染:皮肤感染好发于潮湿、褶皱部位,形成有分泌物的糜烂病灶,还可引起甲沟炎及甲床炎。黏膜感染则常见新生儿鹅口疮、口角糜烂、外阴与阴道炎等;(2)内脏感染: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肠炎、膀胱炎及肾盂肾炎等,偶尔出现败血症;(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及脑脓肿等,多由原发病灶转移而来。

9. 简述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疾病。

形态特征:新生隐球菌为圆形酵母型真菌,直径在4~12μm,菌体外周有一层肥厚的胶质样荚膜,比菌体可大1~3倍。该菌以出芽方式繁殖,但不形成假菌丝。用墨汁负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在黑色背景中的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菌体。在血琼脂或沙保培养基上,25~37℃培养数天后,可形成酵母型菌落,表面光滑黏稠,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棕褐色。此菌不能发酵糖类,具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该特性可与假丝酵母菌相区别。

所致疾病:新生隐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多糖,具有抗吞噬、诱发免疫耐受等作用。其传染方式主要是经呼吸道感染,偶尔也可经由皮肤、伤口及胃肠道侵入。菌体自呼吸道进入后,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从肺部播撒至全身其他部位,如骨骼、、心脏、皮肤等,但最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如不及早诊治,常导致患者死亡。隐球菌病有些有自限性,患者的病症局限于肺炎,预后良好。

第十四章病毒学

1. 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缺陷病毒:病毒因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发生改变,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或能量等必要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的增值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值的现象。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人。

垂直传播:指病毒从宿主的亲代向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产道或乳汁传播。

CPE:指在溶细胞性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值后,引起细胞发生的形态学改变。

包涵体: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与正常细胞结构不同的、大小形态位置不等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的斑块。

PFU:将适当浓度的病毒悬液接种于敏感的单层细胞中,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胞上覆盖一层融化的半固体营养琼脂层,待凝固后继续培养。可见单个病毒增殖

使感染单层细胞脱落,形成病毒数。

血凝试验:某些病毒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称凝血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凝血现象能被相应的抗体所抑制,称凝血试验。

2. 试述病毒的基本结构。

答:由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无包膜病毒的核衣壳就是病毒体。

3. 试述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答:1、核酸:携带病毒全部的遗传信息,是决定病毒感染。增值、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2、蛋白质: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能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3、脂类和糖:保护病毒;介导病毒吸附、穿入易感细胞;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可用于病毒分类。

4. 何谓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

答:从病毒体进入宿主细胞到子代病毒生成并释放这一过程称为复制周期。五个步骤: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5. 试述病毒的感染类型及特点。

答:1、隐性感染:感染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排泄,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携带者;

2、显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大量增殖,造成细胞破坏和组织损伤,出现临床症状;

3、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宿主在出现症状后数天或数周内病毒被消除,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4、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或不出现症状,体内病毒长期存在,称为重要传染源。可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6. 试述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答: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成熟后,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细胞裂解死亡,称为杀细胞效应。其机制包括:病毒抑制细胞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病毒的衣壳蛋白质对细胞有毒性作用;病毒感染破坏细胞的溶酶体,释放的水解酶引起细胞自溶;细胞病变效应。

2、稳定态感染:有包膜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时,所致病变轻,细胞短时间内不被溶解与死亡,称为稳定态感染。其细胞变化主要有:细胞融合;细胞膜上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使受感染的细胞成为特异性T细胞的靶细胞。

3、包涵体的形成: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与正常细胞结构不同的、大小形态位置不等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的斑块,称为包涵体。其本质可能使病毒颗粒的聚集或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

4、细胞凋亡:病毒感染诱发宿主细胞凋亡

5、病毒基因整合:病毒的遗传物质直接插入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其方式有两种:全基因整合和病毒DNA片段随机整合。

6、细胞转化:某些病毒感染后将其核酸插入到细胞的染色体中,引起细胞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细胞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性抑制。

7. 简述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答:光学显微镜检查:用于检查病变组织或脱落细胞中特征性病毒包涵体;

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

免疫标记技术:主要有免疫荧光法、酶免疫法、放射免疫法等;

分子生物学法:常用的有PCR、核酸杂交、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

8. HA、NA、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

答:HA由第四节段编码,呈柱形,由三条糖蛋白链以共价形式连接成三聚体,占病毒蛋白的25%;NA由第六节段编码,呈蘑菇状,由4条相同的糖蛋白链组成四聚体,具有酶活性。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累积造成,致使HA或NA 的变异率小于1%,可能引起流感的中小流行;抗原性转换: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是由核酸序列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重组所致。HA或NA的变异率2%~5%,产生新的亚型。由于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的流行。

9. 流感病毒为什么容易引起大规模流行?该如何预防?

答: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是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流感病毒经飞沫、气溶胶传播,传染性很强,传播快,所致的潜伏期短、发病率高。

流感期间避免与人群接触;公共场合可用乳酸进行空气消毒;疫苗注射,但因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及时掌握变异动态及选育毒株,使疫苗的抗原与流行株相同或近似极为重要。

10. SARS、SSPE

SARS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属于变异的冠状病毒;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12. 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肠道腺、和杯状病毒等,其中肠道腺病毒是婴幼儿重症腹泻的最重要的病原,而轮状病毒是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体,可累及任何年龄组。

13. 人类肝炎病毒有哪几种?其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各有何不同?

答: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

致病机制:HBV在肝细胞增殖,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宿主的免疫应答是造成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细胞免疫介导的病理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三类。

传播途径:a、经血液传播:极微量带病毒的血液通过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课造成感染;b、接触传播:由于HBV可存在于体液中,家庭成员可通过密切接触和性接触感染,造成乙肝感染家庭聚集的现象;c、母婴传染胎儿经胎盘受染后多成为表面抗原携带者。14. 试述乙肝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抗原组成。

答:形态和结构:a、大球形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b、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无核酸,成分为HBsAg,一般含少量的Pre-S1或Pre-S2抗原;c、管形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亦存在在于血液中。这种颗粒是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15. 试述乙肝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防治原则:严格筛选献血员,手术器械及患者排泄物等要经严格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高危人群及HBV阳性母亲婴儿应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措施。

16.HBV抗原抗体的检测主要检查血清中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和抗-HBc ,即俗称的“两对半”。

17. 试述HIV的基本结构。

答:HIV病毒体成球形,直径约100-120nm。电镜下病毒最外层为蛋白包膜,其中嵌有包膜糖蛋白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包膜与衣壳之间有一层内膜蛋白,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主要由衣壳蛋白(p24)组成。核心为子弹头状,含有两条完全相同的RNA链,其上紧密结合核衣壳蛋白(p7)、反转录酶(p66/51)、整合酶(p32)及蛋白酶(p11)

18. 试述HIV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过程及防治原则。

答:传染源:无症状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

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临床过程:a、急性感染期:HIV初次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b、临床潜伏期:病毒复制和机体的免疫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或轻微,外周血中HIV抗原含量很低而用常规方法不易检出;c、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早期有发热、盗汗、全身乏力、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前驱病随后出现淋巴结肿大,口腔感染,皮疹,合并各种机会感染,最终发展为艾滋病;d、典型艾滋病:感染者血中HIV 呈阳性,CD4/CD8比列倒置,出现AIDS痴呆综合征、周围神经炎等中枢神经疾患及严重免疫缺陷,易发生各种条件致病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并发肿瘤。

防治原则:1、综合性防治原则:广泛展开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认识其传染源、传播方式及危害性,杜绝性滥交;建立HIV感染和AIDS的检测系统,对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检测和管理;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查;加强国境免疫,严防传入。2、特异预防;3、抗病毒治疗。

19. 人被狗咬伤后,为预防狂犬病,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伤口处理、被动免疫和免疫接种。

第十五章微生物的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

1.何谓正常菌群?有何生理作用?在何种条件下,正常菌群可成为条件致病菌?

答:正常菌群: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这些微生物群称为~

生理作用:①通过微生物菌群之间的拮抗作用使病原菌不能定居和致病②合成一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③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④抗肿瘤⑤抗衰老

致病条件:①寄居部位的改变②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调

2.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

第十六章微生物的控制

1.灭菌: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消除物质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2.消毒: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物质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抑菌:是采用抑菌剂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4.生物安全: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

合措施。

5.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通过防护屏障和配套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

和动物实验室。

6.物理消毒灭菌法包括热力、紫外线、电离辐射、超声波、过滤

干燥和低温等。能杀死细菌芽胞的物理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环氧乙烷熏蒸等。常用于手术室、病房、无菌实验室的消毒方法是紫外线消毒,对牛奶和酒类的消毒常用巴氏消毒法,对血清、毒素和抗生素的消毒灭菌常用过滤消毒。3.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消毒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②微生物的种类③微生物的数量④有机物的存在⑤温度⑥PH

第十七章抗生素

1.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地抑制或影

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

2.抗药性:是指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多次与药物接触发生敏感性降低的现象,是微生物对药

物所具有的相对抗性。

3.获得抗药性:有些微生物个体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通过遗传性的改变而获得了抗药性,

可称为~

4.多重抗药性:即多剂抗药性,是指某一微生物可同时对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所

产生的抗性。

5.医用抗生素有何要求?

答:①差异毒力:(即抗生素对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等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与其对机体损害程度的差异。)抗生素的差异毒力愈大,愈有利于临床应用。

②生物活性强

③作用具有选择性

6.按化学结构分,抗生素主要有哪几大类?

答:①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拉那霉素等

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④四环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等

⑤多肽类抗生素:环孢素A、多粘菌素B等

⑥蒽环类抗生素:柔红霉素、多柔比星等

7.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答: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3.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4.抑制核酸的合成

5.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电子传递体系统

8.抗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及生化机制。该如何控制抗药性?

答:遗传学机制:分为天生不敏感性和获得性抗药性。

①天生不敏感性是细菌稳定的遗传特性,它受细菌染色体DNA控制并且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

②获得性抗药性是细菌在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存在下经过基因突变,或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抗药移动因子的转移而获得的对某种/些药物的抗性,其中移动因子包括质粒、转座子、整合子。

生化机制:①产生使抗生素失去生物活性或结构破坏的酶

②抗生素作用靶位的修饰或靶酶的结构改变

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④细菌主动外排系统

⑤生无被膜的形成

控制抗药性:①合理使用抗生素②新抗生素和质粒消除剂的研究③加强抗药机制的研究9.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测定法包括管蝶法和比浊法。

第十九章药物的抗菌试验

1. MIC:最低抑菌浓度

MBC:最低杀菌浓度

2.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包括抑菌试验和杀菌试验,前者常用的方法包括琼脂扩散法

和连续稀释法。

3.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包括协同、拮抗、无关和累加,常用的联合抗菌试验的定量方法是棋盘稀释法。

4. 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试验菌2.培养基3.抗菌药物4.对照试验

第二十章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1. 药品无菌检查需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检查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检查方法包括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

2. 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3. 设计方案分别对无菌和口服给药制剂制剂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一、必修本 绪论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从结构上说, 除病毒以外,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 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 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 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 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 生命活动。

微生物学总结16各论部分的复习提纲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 三、球菌

主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抗体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决定了SPA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1.抗调理吞噬作用;2.协同凝集试验; 2 凝固酶coagulase:是葡萄球菌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类物质;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有助于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同时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与葡萄球菌感染容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有关系; 3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特点:50%临床分离株产生;耐热(100oC for 30 mins!);是一种超抗原;毒素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进而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属自限性疾病; 4致病葡萄球菌的鉴定: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指葡萄球菌属中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过去认为CNS不致病,近年来发现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引起重视。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 5 链球菌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us)。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除此以外,根据胞壁中C多糖抗原不同分群,其中主要为A群致病,两种分类方法并不平行,但A群链球菌大多为乙型溶血。 6 M蛋白(M protein)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 7 链球菌促进扩散的侵袭性酶:(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能够分解连接结缔组织间以及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产生空隙,细菌得以迅速在其间扩散、繁殖及进入宿主组织内的酶类物质。 链激酶:水解纤维蛋白;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高三网! 2017年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高考生物最易错易混淆的考点汇总高考生物的高频考点有哪些?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

江南大学微生物实验部分试题库及标准答案

江南大学微生物实验部分试题库及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波波长短,分辨力高的特点以电子流代替光学显微镜的光束使物体放大成象的超显微镜检装置。 2.普通光学显微镜:用自然光或者灯光作光源镜检物体的显微镜。 3.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已知的营养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4.人工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并积累代谢产物的一种营养基质。 5.天然培养基:由化学成分不完全清楚的天然物质如马铃薯,麸皮等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6.半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和化学成分不完全清楚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7.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是细菌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首先用结晶紫染色,再用碘液固定,然后用95%的酒精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凡是菌体初染的结晶紫被酒精脱去了紫色后,又被蕃红复染成红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负反应细菌;凡是菌体初染的紫色不能被酒精脱色,也不能被蕃红复染成红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正反应细菌。 8.简单染色:用单一染料使微生物细胞染上所用染料颜色的染色方法。 9.稀释平板计数法:将一定量的样品经十倍稀释后,用平板培养最后三个稀释度的样品稀释液。待菌落长出后,计数出某一稀释度的菌落数后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品中的含菌数。10.显微直接计:利用血球计数板或细菌计数板在显微镜下测计出每小格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后,再换算出单位体积中微生物细胞总数的测数方法。 二、选择题 0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答:(C) 02.放线菌印片染色的关键操作是: A.印片时不能移动。 B.染色。 C.染色后不能吸干。 D.A-C。答:(A)。 03.高氏培养基用来培养: A.细菌。 B.霉菌。 C.放线菌。D酵母菌答:(C)。 04.肉汤培养基用来培养: A.酵母菌。 B.霉菌。 C.细菌。D放线菌答:(C)。 05.无氮培养基用来培养: A.自生固氮菌。 B.硅酸盐细菌。 C.根瘤菌。 D.A,B均可培养。答:(D)。 06.在使用显微镜油镜时,为了提高分辨力,通常在镜头和盖玻片之间滴加: A.二甲苯。 B.水。 C.香柏油。D甲苯答:(C)。 07.常用的消毒酒精浓度为: A.75%。 B.50%。 C.90%。D70% 答:(A)。

微生物学复习题-答案总结

微生物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共生相关概念下列哪一个是错误的C A、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赖,双方互利 B、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 C、共栖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互不侵害互不受益 D、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是根据两种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分的 E、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并使对方受害2.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C A.厘米(cm) B.毫米(mm) C.微米(μm) D.纳米(nm) E.微微米(pm) 3.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B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D、衣原体 E、支原体 4.正常微生物(菌)群是E A、无侵袭力的细菌 B、不产生毒素的细菌 C、健康人的致病菌 D、健康带菌者所携带的细菌 E、在人体内长期存在的有益或无害的细菌5.机体受病原菌侵入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C A、带菌者 B、局部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潜在性感染6.下列哪种消毒灭菌方式不合适E A、空气—紫外线 B、牛奶—巴氏消毒法 C、接种环—烧灼法 D、皮肤—碘酒 E、血清—高压蒸气灭菌法 7.肉眼直接观察细菌有无动力常选用C A、液体培养基 B、固体斜面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 D、固体平板培养基 E、选择培养基 8.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是C A、结晶紫-酒精-碘液-复红 B、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 C、结晶紫-碘液-酒精-复红 D、复红-酒精-碘液-结晶紫 E、结晶紫-复红-酒精-碘液 9.哪一项不是细菌质粒的特点E A、化学性质是环状双链DNA B、可在细菌间转移 C、非细菌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D、能自主复制 E、是细菌的特殊构造 10.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是:B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全部生长过程 11.溶原性细菌是指A A、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B、带有R质粒的细菌 C、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F质粒的细菌 E、带有Col质粒的细菌 12. 关于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的基因转移,下列陈述哪项正确D A、转化与转导具有相同的转移途径 B、接合是质粒转移的非自然方式 C、转化与接合的不同在于后者依靠F+菌,前者依靠温和噬菌体 D、转化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共同拥有的基因转移方式 E、溶原性转换是由溶原性噬菌体引起的转化现象 13.细菌的遗传物质不包括C

江南大学微生物习题

江南大学微生物习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名词解释 1997 1原生质体2芽孢3菌落4诱导酶5生长因素6回复突变7诱导8拮抗9血清学反应10巴斯德效应? 1998 1芽孢2菌落3质粒4回复突变5生长因子6诱导酶7拮抗8巴斯德效应9光复活作用10活性污泥? 1999? 1原生质体2菌落3质粒4芽孢5诱导酶6生长因子7巴斯德效应8营养缺陷型9B O D10血清学反应? 2000? 1温和性噬菌体2巴斯德效应3艾姆斯试验(Amestest)4ELISA?5PCR? 2001? 1类毒素2暗修复作用3巴斯德效应4诱导酶? 2002? 1转化2半抗原3活性污泥4回复突变5P C R 填空1997? 1微生物生长的特点是:_____

2微生物的学名是由_和_所组成3细菌革兰氏染色的主要原理是_。影响染色的主要因素是_和_,革兰氏染色后为红色的是_ 4酵母菌是_,其无性繁殖方式是_和_,有性繁殖是_ 5霉菌产生的无性孢子有___ 6噬菌体的特点是___,其生长繁殖过程包括_____五个步骤。7培养基按用途可分为_____ 8根据生长和O2的关系,大多数酵母属于_,大多数霉菌属于_ 9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长短的因素有___等10光复活作用是指____四种情况11染色体畸变是指____四种情况12大肠杆菌是指_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的食品卫生含义是_ 13影响微生物的抗热性的因素是_____ 14B O D是指_ 15在空气中能较长时间的微生物类群是__特点是_ 16培养时,培养皿倒置是为了_和_ 17平板菌落计数法结果表达中常用的“c l u”的意思是_ 1998?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 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下面是网分享的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供大家参考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三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 的鉴定 1.10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 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G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课标掌握内容: 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p1) 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最小的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专性活细胞寄生,以自我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如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原始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细胞器不完善,仅含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细胞壁,对抗生素敏感。包括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6大类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如真菌2、郭霍法则(p4) 主要内容 ①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存在,在健康人中不存在; ②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获得纯种; ③该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的疾病; ④从人工感染实验动物体内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该病原菌纯培养 特殊情况: ①有些带菌者并不表现症状; ②临床症状相同的可能不是一种病原感染; ③有些病原体至今不能体外培养,有些尚未发现易感动物; 补充手段: ①血清学技术查抗原抗体; ②分子生物学技术查DNA物质。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课标掌握内容: 1.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意义(p17-22) 荚膜(Capsule):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质,具有抗吞噬、抗干燥、粘附、抗有害物质损伤等功能,是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于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也称为内芽胞(endospore)。芽胞对理化因素有强大抵抗力,是细菌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维持生存的休眠状态;同时是否杀死芽胞也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而芽孢的有无、芽孢的形态及位置也常常作为细菌鉴别的指标。 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着生长的一至数百条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可用作细菌鉴定指标 菌毛(pilus or fimbriae):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在电镜下方可看到。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大类。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帮助细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细胞表面,与病原菌致病性密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目录 一、走近细胞 3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4 三、协调配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 8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6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8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22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26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29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34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5 第一部分稳态 38 第二部分神经系统的调节 40 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 49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51 第五部分生态系统 53 第六部分环境问题 57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实例的判断,看以前练习)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 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初中生物知识点全归纳、(全!).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水和适宜的温度 2、*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光、温度、水和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七年级上册19的例子 5、*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生产者 生物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空气、阳光、水等 6、*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食物链,他们之间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解能力,但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8、*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生物体无法排出,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9、*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种类有: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生态系统——沼泽;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 10、*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如: ①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所有的生产者 ②从地域因素来说,各种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 ③ 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看书P30 12、*科学探究的意义和过程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3、*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看书P36 14、*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内含酸、甜、辣和色素)、叶绿体 15、*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6、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细胞核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17、*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染色体细胞核细胞质形成细胞膜形成细胞壁

江南大学微生物考研(发酵真题)-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 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 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 螺旋状细菌(Spirillum): 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 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 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 链球菌(Streptococci):分裂后细胞成链的球菌。 弧菌:菌体呈有一个弯曲呈弧形(即弯度一圈)。 螺菌:菌体较为坚硬有多个弯曲。 衰老型、退化型:细菌在老的培养物中会出现各种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重新培养有些可以恢复,有些不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细菌多型性:有些细菌尽管在最适宜的(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其形态也很不一致。 菌柄(Prosthecas):在诸如柄杆菌属的细菌中,作为细胞壁的一部分的附器。

食品微生物学考试答案总结

第一章绪论 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微生物:一群体形、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食品微生物的任务: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规律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 食品的卫生质量而提供科学依据。 简述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1、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食品;乳酸菌可用于蔬菜和乳类及其他多种食品的发酵,所以,人们在食用酸牛奶和酸泡菜时也食用了大量的乳酸菌;单细胞蛋白(SCP)就是从微生物体中所获得的蛋白质,也是人们对微生物菌体的利用。2、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人们食用的食品是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 的代谢产物,如酒类、食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 3、微生物酶的应用:如豆腐乳、酱油。酱类是利用微生 物产生的酶将原料中的成分分解而制成的食品。微生物酶制剂在食品及其他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什么是“科赫原则” 为证明某种特定细菌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菌这个原则的主要要点: 1、在所有病例中都能发现这种病菌2、把这种病菌从病原体中分离出来,并完成纯培养3、将纯菌接种给健康动物,能引起相应的疾病4、在接种纯菌而致病的动物身上,仍能取得同种病菌,并仍能在体外实现纯培养。 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2)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1)鼠疫杆菌(2)沙眼病原体(3)结枋杆菌(4)天花病毒 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常用单位为:(B) Amm Bμm Ccm D m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细菌的特殊构造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等。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分为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其中关键步骤为脱色;而染色结果G-为红色、G+为紫色,如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 G+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肽聚糖和磷壁酸。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生物,其菌丝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类型。 菌落(colony):由单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芽孢: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一类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Cyanoobacteria):一大类群分布极广的、异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营产氧光合作用的、古老的原核微生物。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活细胞内寄生的最小型原核微生物。 鞭毛:某些细菌表面生有一种纤长而呈波浪形弯曲的丝状物。 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在使用显微镜油镜时,为了提高分辨力,通常在镜头和盖玻片之间滴加::C A.二甲苯 B.水 C.香柏油 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4) (1)支原体;(2)L型细菌;(3)原生质体;(4)原生质球 产甲烷菌属于(1) (1)古细菌;(2)真细菌;(3)放线菌;(4)蓝细菌 在下列微生物中(2)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 (1)链霉菌;(2)蓝细菌;(3)紫硫细菌;(4)大肠杆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