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文科数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考试专用

大学文科数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考试专用

大学文科数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考试专用
大学文科数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考试专用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1.确立基本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所以,研究政治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识别各种既有观念的本质,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 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宏观课后计算题答案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4.假设GDP为5000,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为4100,政府预算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贸易赤字为100。 (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解答:(1)储蓄S=私人储蓄S P+政府储蓄S G=(DPI-C)+(T-G)=(4100-3800)+(-200)=100; (2)根据C+S P+T=GDP= C+I+G+NX 。有I=S P+(T-G)- NX=300-200-100=0; (3)根据GDP=C+I+G+NX,有G=GDP-( C+I-NX)=5000-(3800+0-100)=1300。 5.根据表2.6,分别用支出发育收入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NP)。 解答:GNP(按支出法计算)=消费(C)+投资(T)+政府购买(G)+净出口(NX)=耐用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住房租金+其他服务+厂房支出+设备支出+居民住房支出+企业存货净变动额+地方政府支出+联邦政府支出+(出口-进口)=50+100+5+30+100+50+30-50+80+100+(8-100)=403 GNP(按收入法计算)=工资和其他补助+租金收入+非公司利润+公司利润+净利息+企业税+资本折旧+误差调整=220+10+50+140+10+20+20+误差调整=470+(403-470)=470-67=403 13.假设一个经济的宏观数据如下(单位:亿美元) GDP=5000,政府支出G=1000,投资I=1000,消费C=250+0.75(Y-T),投资I=1000-50r。 (1)试计算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 (2)假设政府支出增加到1250,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会使多少? (3)试求新的均衡利率水平。 解答:(1)根据Y=C+I+G,有5000=250+0.75(5000-T) +1000+1000=250+3750-0.75T +1000+1000=6000-0.75T, 0.75T=1000,T≈1333.33, C=250+0.75(5000-1333.33)=250+2750=3000, 公共储蓄S G=1333.33-1000=333.33, 私人储蓄S P=(Y-T)-C=(5000-1333.33)-3000=666.67, 国民储蓄S=S G+S P=333.33+666.67=1000, 均衡的利率r*=0; (2)公共储蓄S G=1333.33-1250=83.33, 私人储蓄S P=(Y-T)-C=(5000-1333.33)-3000=666.67 国民储蓄S=S G+S P=83.33+666.67=750; (3)根据S=I,得:均衡的利率r*=5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7.(根据教材第7题改编)有A、B两个国家。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y=k1/2(y,k分别为每单位有效劳动产出和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A国的储蓄率s A=28%,人口增长率n A=1%,B国的储蓄率s B=10%,人口增长率n B=4%。两国有相同的技术进步率g=2%,折旧率δ=4%。 求:稳态时, (1)A国和B国的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k和每单位有效劳动产出y分别是多少? (2)A国和B国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和人均资本增长率分别是多少? (3)A国和B国的总产出增长率(ΔY/Y)和资本增长率(ΔK/K)分别是多少? (4)两国的资本积累是否达到了黄金律水平?为什么? (5)对两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B国为提高人均收入(产出)水平应该采取什么政策? 解答: (1)根据稳态条件:s·y=(δ+ n+ g)k,把得y=k1/2带入:s·k0.5=(δ+ n+ g)k, k0.5=s/(δ+ n+ g)。稳态时, A国: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k A=16,每单位有效劳动产出y A=4; B国: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k B=1,每单位有效劳动产出y B=1。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政府转移支付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加速数 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IS曲线LM曲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古典主义极端 结构性失业经济增长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功能财政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政策规则拉弗曲线经济增长有保证的增长率经济周期黄金分割律倒U字假说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二、判断是非题: 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从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 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NP与名义GNP的比率。 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 10、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NP为40万$。 11、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NP中。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讲)【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

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中国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 略 2. (1)流量 (2)存量 (3)流量 (4)存量 (5)流量 3. (1)主要变量:某种产品的供给、成本、价格 内生变量:某种产品的供给 外生变量:成本、价格 (2)主要变量:某种产品的供给、成本、价格、工人数量、资本数量 内生变量:某种产品的供给、成本 外生变量:价格、工人数量、资本数量 4. (1)当政府进行限制时,市场的结果是均衡,但不是出清。 (2)当政府不进行限制时,市场的结果是出清,也是均衡。 (3)略 5. 略。 第二章 1. (1)用支出法核算GDP GDP=C+I+G+NX=30,000+10,000+10,000+(7,000-6,000)=51,000 (2)用收入法核算GDP GDP=要素收入+折旧+间接税=1,000+3500+3500+6,000+30,000+4000+3000=51,000 (3)计算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1,000+30,000+3,000+3500=37,500 (4)计算个人储蓄 个人储蓄=YD-C=30,000+1000+3500-30,000=4,500

2. (1)该国的储蓄规模=私人储蓄+政府储蓄=13,600-11000+(-800)=1800 (2)GDP=C+I+G+NX=YD+T-TR 所以: I = YD+T-TR – (C+G+NX) =(YD – C) + (T – TR – G)- NX =1800 + 400 =2200 (3)GDP=C+I+G+NX 所以: G= GDP – (C+I+ NX) =16000 – (11000 + 2200 – 400) =3200 3. (1)用最终产品法计算GDP GDP=25万美元 (2)每个生产阶段创造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矿产公司:增加值15万美元 炼钢厂:增加值10万美元 GDP=15+10=25万美元 (3)用收入法计算GDP GDP=工人收入+企业收入=10+5+5+5=25 4.(1)该飞机厂各年度的名义GDP 2005年GDP=325×0.52=169亿美元 2006年GDP=350×0.54+(325-300)*(0.54-0.52)=189.5亿美元 2007年GDP=380×0.6+(375-325)*(0.60-0.54)=231亿美元 (2)以2003年为基年的真实GDP 2005年GDP=325×0.50=162.5亿美元 2006年GDP=350×0.50=175亿美元 2007年GDP=380×0.50=190亿美元 5. 略(参见教材相关章节)。 6. 答:应计入500亿元。这涉及存货的处理。2009年的存货是2009年生产的,已计入2009年的GDP。因此2010年销售出去的存货应从总的最终支出中扣掉。 因为此处的存货也是最终产品,而人们购买这些最终产品时,往往无法分别它是哪年生产的,因此能够统计到的只有总支出,因此 GDP=对本年产品的总消费支出+对本年产品的投资支出 +对本年产品的政府购买+本年产品的出口

政治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政治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讲政治 一.名词解释 1.政治: 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部落联盟: 若干胞族结合而形成了部落,部落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和方言。有亲属关系和仅在方言上有差异的共同语言的若干部落,出于共同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则构成了部落联盟。 3.管理政治观分析: 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并没有说明公众性的含义,忽视了统治性的一面。 4.氏族民主制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中的这些共同利益与利益差异和矛盾,规约氏族成员的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5.国家政权 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通常都是通过国家政权来理解国家的。 二.简答 1.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进行的?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2.怎样理解政治的涵义及其本质?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宏观经济学试卷试题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互 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一)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10--文字版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10--文字版

第10章开放的宏观经济 一、选择题 1. C 2. A 3. B 4. D 5. D 6. C 7. C 8. D 9. D 10. B 11. A 12. C 13. B 14. B 15. C 16. C 1、净出口:净出口是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减去外国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用EX表示出口,用IM表示进口,则(EX-IM)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国外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2、贸易余额:贸易余额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一般用NX表示。它表示一国产品与服务的贸易与进口和出口相等的标准距离有多大。如果一国NX是正的,则称该国有贸易盈余。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权人,该国出口的产品大于进口的产品。如果一国NX是负的,则该国有赤字。在这种情况子下,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净债务人,该国进口的产品大于出口的产品。如果NX恰好等于零,那么,该国有平衡的贸易,因为进口值等于出口值。 3、资本净流出:资本净流出有时也被称为国外净投资,它是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差额S-I。如果一国的资本净流出是正的,那么,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该国把余额贷给了外国人;如果资本净流出是负的,那么,该国的投资大于储蓄,该国通过从国外借贷来为这种额外投资筹资。因此,资本净流出等于国内居民对国外的借贷额减外国人借给本国的金额,它反映了国际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金流动。 4、贸易盈余与贸易赤字: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资本净流出总是等于贸易余额,资本净流出=贸易余额,即S-I=NX。如果一国的S-I和NX是正的,该国就有贸易盈余。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权人,该国出口的产品大于进口的产品。如果一国的S-I和NX是负的,该国就有贸易赤字。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务人,该国进口的产品大于该国出口的产品。 5、平衡的贸易:平衡的贸易是指进口值等于出口值,即NX=0。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资本净流出总是等于贸易余额,资本净流出=贸易余额,即S-I=NX。如果一国S-I和NX是正的,则该国有贸易盈余。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权人,该国出口的产品大于该国进口的产品。如果一国S-I和NX是负的,则该国有贸易赤字。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净债务人,该国进口的产品大于该国出口的产品。如果一国S-I和NX恰好等于零,那么,该国有平衡的贸易,因为进口值等于出口值。 6、小型开放经济:小型开放经济是为了简化分析而做的一种假设。假设一,在这种经济中,经济规模“小型”。这个经济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从而,其本身对世界利率的影响微不足道。假设二,资本完全流动。该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政府并不阻止国际借贷。由于这种完全资本流动假设,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 7、世界利率:世界利率是世界储蓄与世界投资相等时决定的均衡利率。对小型

马基考试答案

一辨析题 1~4 × × × √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1)材料1 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10分) (2)材料2与材料3 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 1)材料1中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生而知之”、“良知”、“良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形式,坚持的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孟子的话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孔子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良能”,“良知”;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即从天上掉下来的。后者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虽然他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蛋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两者都是错误的。 (2)材料2的观点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仅仅就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应。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的泥潭。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材料3强调在人与自然的改造和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中,人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 时间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马基 第二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马基总的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宏观经济学考试练习题

填空题: 1. ()衡量的是经济中每个人收入的总和。在某段时间,若这种测量值下降了,并且下降的幅度较小,就叫 做(),如果下降的幅度很大,就叫做()。 2. 对于价格,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在研究长期问题时,()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但是在研究短期问题 时,更合适的假设是()。 3. ()追踪了一篮子固定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因为这一篮子商品并没有随时间变化,所以这个衡量指标 是一个()指标。 4. 宏观经济学中需要区别的一对更重要的概念是存量和流量。你的个人财富是一个(),而你的收入是一个 ()。 5. 消费者在支付了税金和接受了政府的转移支付以后,可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额被叫做()。 6. 由于住房所有者不用支付房租,所以国民收入账户在估算其住房消费时用他们房租的()来计算。 7. 衡量一个开放经济中收入的指标有两个。()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本国和国外获得的名义收入。()是 国内公民和外国公民在该国获得的名义收入。 8. 在完全()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一直雇佣劳动,直到()等于实际工资;也会一直租赁资 本,直到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 9. 在一个特别的生产函数Y=F(K,L)中,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比率不变,这叫做()。 10. ()描述了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其斜率被称为(),代表增加的每一美元()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11. 利率可以视为()市场的均衡价格。储蓄代表了()的供给,投资代表了()的需求。 12. 黄金是()的一个例子,因为它有内在价值。一个经济体如果用黄金作为货币,这个经济被称为实行() 13. 交易和货币之间的联系用方程式MV=PT 表示,这个方程式叫做()。在这个方程式中,V 被称为()。 通过假设V 保持不变,这个方程式可以转化成一个有用的理论,叫做货币的()。 14. 在分析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时,用货币可以购买的产品量来表示货币量往往很方便,M/P 被称为()。 15. 通货膨胀的其中一项成本被形象地称为(),指的是所持货币减少的不便。高通货膨胀使得企业经常更改 其标价,由此产生通货膨胀的第二项成本,叫做() 16. 国民收入核算告诉我们S-I ,或者()必须等于(),其中后者被称为() 17. ()是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物价,例如1美元兑 1.5 欧元 18. 根据()原则, 1 美元(或者任何其他通货)在每个国家都应该具有同样的相对价格水平和() 19. 失业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行业、地区间的需求构成的变化,经济学家们称之为() 20. 当实际工资没能及时调整以使得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时,发生(),随之产生的失业被称为() 21. 油价突然大幅上涨是()的例子,信用卡的大规模普及可以被视为() 选择题: 1.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以下所有问题,除了: a. 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 b. 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的相对市场份额 c. 美国总产出的增长 d. 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进出口量 2. 如果实际GDP 快速增长,下列哪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 a. 衰退 b. 萧条 c. 高失业 d. 通货膨胀 3. 在解释一个大型行业中某个小型企业产量的模型中,哪个变量可能是外生的: a. 该企业的产出量 b. 该企业投入要素的价格 c. 该企业雇佣的工人人数 d. 该企业使用的机器数量 4. 下列理由都可以解释短期内工资和/或价格可能是黏性的,除了: a. 长期劳动合同可能会提前确定三年后的工资 b. 许多企业为了避免现有客户考虑其他竞争者,会让自己的产品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3

第三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一、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它既可以用于描述某个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特征,也可以作为总生产函数应用于整个经济。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析中,通常把企业视为将投入组合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生产函数就是对企业的这种功能的描述。生产函数所表明的是一种技术关系。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生产函数。为研究方便,通常假设生产函数满足如下假定:(1)单值连续函数,是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2)严格凹函数或严格拟凹函数;(3)递增的函数。在经济分析中,一般把生产函数视为劳动(L)和资本(K)的函数,因此简单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是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公式:Q=ALαKβ。其中A是参数,L和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α和β取值均大于0小于1,Q表示产量。生产函数通常可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对于短期生产函数来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产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可变要素的投入水平(通常把资本视为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把劳动视为可变的生产要素);对于长期生产函数来说,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2、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用产品而不是用货币衡量的工资,它等于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的比值,ω=W/P。实际工资是企业雇佣劳动的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雇佣劳动要到劳动的边际产量MPL等于实际工资ω这一点。因为如果多使用一单位劳动而带来的额外收益MPL大于实际工资ω,额外的一单位劳动就会增加利润,企业会继续雇佣劳动,直到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把利率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考虑了物价变动(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可视为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调控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区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与工具,便于利率杠杆的操作。 4、国民储蓄:国民储蓄是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之和。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Y-T-C)+(T-G)=Y-C-G。私人消费和政府财政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国民储蓄的变化。国民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均衡的利率,国民储蓄增加,会使储蓄曲线右移,降低利率;国民储蓄减少,会使储蓄曲线左移,提高利率。 5、私人储蓄:私人储蓄指社会公众或居民将个人可支配收入扣去消费以后所余下的部分。在内容上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两部分构成。它是市场经济中投资活动的主要来源,因此是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进行私人储蓄的行为是典型的市场主体决策行为。所以,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理论(如储蓄动机、储蓄倾向、储蓄水平等)大部分是围绕着私人储蓄来展开的。由于私人储蓄可能大于或小于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