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有氧呼吸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有氧呼吸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有氧呼吸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有氧呼吸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细胞呼吸第一课时,课标中的要求是:说明细胞呼吸。本节课内容依次是细胞呼吸的本质、细胞呼吸与燃烧的异同点、细胞呼吸的分类、有氧呼吸与呼吸的区别,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有氧呼吸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是建立在初中学习过能量的获得、呼吸的概念以及高中学习过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酶和ATP的基础上。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及过程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对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向学生渗透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变化相统一的观点,且帮助学生构建个体(宏观)水平和细胞(微观)水平代谢之间的联系,同时又为后续的知识无氧呼吸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对细胞内新陈代谢过程的兴趣,有助于后面内容的深入学习,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学习方法和认识水平欠缺。呼吸作用涉及到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生物呼吸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许多与细胞呼吸有关的信息,对细胞呼吸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认识有限;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对氧化反应的机理有所了解,但在有机化学方面,如糖的彻底氧化分解所发生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的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所以需借助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解释细胞呼吸的实质

说明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

教学难点:

说明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明细胞呼吸的本质

(2)得出细胞呼吸的类型

(3)区别有氧呼吸和体外燃烧的异同点

(4)阐明有氧呼吸和呼吸的区别

(5)指出细胞呼吸三个阶段的原料

(6)区别细胞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

(7)说明细胞呼吸三个阶段的产物

2.能力

(1)通过对酵母菌呼吸方式及酵母菌匀浆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通过对“有氧呼吸的过程”等图群学习,提高对图表的学习和理解能力(3)通过对有氧呼吸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探讨,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说明糖在细胞中氧化放能的过程,感受生命活动的复杂、精细和奇妙(2)通过对比生物体呼吸和有氧呼吸,形成个体(宏观)水平和细胞(微观)水平相统一的观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 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2)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动态的课件展示,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解决方法: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特征,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有氧呼吸教案

课题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 2 课时整理人:赵长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理解——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了解——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 学要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特别关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链接怎样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精选作业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112页基础题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课前汇报:学生上前汇报上一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PPT展示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 苔原生态系统,展示并简介生物圈Ⅱ号 问题1: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课前汇报:学生总结 第五章第三节第一 课时细胞呼吸的概 念,探究酵母菌细胞 呼吸的方式以及细胞 呼吸的分类。 通过学生课前汇 报以及课前提问 理清知识脉络,激 发学生学习兴 趣。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目标: 1.完成有氧呼吸图解,并能够根据图解描述有氧呼吸过程。 2.根据图解写出各阶段反应式以及总反应式,并归纳有氧 呼吸的概念。 (1)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有哪些共同与不同之 处,并完成表格所要填写内容。 (2)阅读P94中间小字部分,归纳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去 处并计算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1161KJ的 能量大约能使多少ADP转化为ATP?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 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数码展台展 示自主学习成果,由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的 修改和完善。 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 完成表格填写,小组 组内进行讨论,通过 小组间合作探究,以 学习小组为单位,汇 报探究结果。 通过学生自主学 习,整理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同时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 究问题,进一步理 解有氧呼吸的三 个阶段。 通过合作探究,能 够学以致用,解决 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答疑解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问学生答,老师对问题进行进 一步完善。 提出关于本节课的疑 问。 解决学生学习的 差异性问题 总结学生总结知识之后,教师进行最终概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 知识。 加深学生对本节 课知识点的记忆,

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一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教案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呼吸产物的检测 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产物? ????有氧条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细胞呼吸的类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1.总反应式 C 6H 12O 6+6H 2O +6O 2――→酶12H 2O +6CO 2+能量。 2.过程

3.概念 (1)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条件:有氧参与、多种酶催化。 (3)物质变化 ①反应物:葡萄糖等有机物。 ②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4)能量变化:释放能量并生成大量ATP。 4.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的不同特点 (1)有氧呼吸过程温和; (2)有氧呼吸进行时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三、无氧呼吸 1.场所:细胞质基质。 2.类型和过程 (1)物质变化: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2)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并生成少量ATP。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2)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3)及时松土有利于根系生长。 (4)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防止幼根变黑、腐烂。 2.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2)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 (3)破伤风芽孢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皮肤破损较深时,需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1.有氧呼吸每个阶段都产生ATP,但是产生的量不同。( )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释放了少量的能量。( ) 3.细胞呼吸的产物都是CO2和水。( )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所需要的酶都是相同的。( ) 5.储存蔬菜、水果时应隔绝O2,以减弱细胞呼吸。( ) 提示:1.√ 2.×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 3.×CO2和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酶也不同。 5.×若隔绝O2,细胞无氧呼吸会加强,不利于蔬菜、水果的储存,而应低氧储存。 1.教材P91的装置图中A装置中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以进行有氧呼吸。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装置中,为什么要将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B瓶刚封口后,锥形瓶中有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两瓶产生CO2的速度和量基本相等,所以需将开始产生的CO2排掉;一段时间后,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篇一: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教案】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课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 吸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 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 的呼吸方式”,该部分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原理及应用, 它与前面学习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酶、atp等内容密切联系,也 为接下来的光合作用等其他生命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呼吸作用和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已 经有所了解,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 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这些问 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②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③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 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自 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合 作能力和对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 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 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 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等八、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境,凝疑激趣

初中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lant respir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第四节,此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养成乐于探索和勤于探索的好习惯。通过组内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根据实验内容,通过有效的探究活

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小组内合作实验、讨论,培养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实验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认同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探究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学生: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课堂设计:

区级公开课《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南航附中张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本课内容包括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子概念,是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 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具体过程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如酵母菌酿酒,苹果储存久了有酒香,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等。因此,如果围绕这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辨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和过程。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策略和和方法:

有氧呼吸教案设计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生物教案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生物组高一年级 2010年12月20日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课标要求:(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说明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方式,原理和实质,简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4)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材包括章首页,4节课文,2个实验,3个资料分析,3个探究,3个思考与讨论,1个“科学技术社会”以及“本章小结”和本章“自我检测”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及酶的三个特性。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ATP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ATP具有与ADP相互转化的特性,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主要介绍了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原理和大致过程,以及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的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创设拉瓦锡等科学家研究人的呼吸作用的“问题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的异同点等问题进入本章学习。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有关绿色植物和人体的呼吸作用以及对真菌细菌与食品制作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材一开始给出了概括性很强的细胞呼吸的定义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细胞的呼吸方式,原理和实质,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和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有关资料的分析,思考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有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二课时)ATP.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高等动物和人在缺氧条件下以无氧呼吸方式暂时供能弥补能量不足,树立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细胞呼吸教案

第四节细胞呼吸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细胞呼吸和糖的氧化,需氧呼吸的具体过程两个内容。在学生对呼吸、木柴燃烧的认识基础上,与细胞呼吸相比较,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再者,前面学习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ATP以及初中科学能量的获得,这些内容都为学生进一步了解需氧呼吸发生的场所、物质、能量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的认识更加全面,向学生渗透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变化相统一的观点;同时又为后续的知识如厌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原有认知认为呼吸是指人体从周围环境吸入空气,利用其中的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我将以此为切入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自学和总结归纳能力,根据(结合)学生以上的特征,对于需氧呼吸具体过程的学习,我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完成课堂布置的任务。而且由于细胞呼吸涉及到生物微观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差较大,学生对其的兴趣不大,需要设计一定的活动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我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所熟悉的“呼吸”和“木头燃烧”入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细胞呼吸和木柴燃烧的异同点,并解释细胞呼吸的实质就是糖的氧化; 2、概述需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细胞呼吸和木柴燃烧,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阅读书本,提取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尝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奇妙,认同生命是一个复杂、精细、高效的自动运转体; 2、确立活细胞中物质、能量、信息变化具有统一性的观念; 3、参与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发现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需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需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实质。

高中生物优质示范课教案细胞呼吸

第七节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及本质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

细胞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细胞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 昌吉州一中金永灿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中增加了反应物水的变化,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二者均由细胞呼吸这一概念分化而来,故此细胞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应受到重视。 二、目标叙写 1、知识目标:记住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识记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在本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图解与表格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生物体中的生命现象,强化图文转化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比较法来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尝试概念的推导式,探索式教学,学会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这些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生命物质的特殊性所在,同时更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规律的化学变化,正确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细胞呼吸的意义 难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

细胞呼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2)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3)学生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生理童义。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活动,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2)学生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有氧呼吸 一、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过能量,那么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酶、原料、能量)?其中能量的来源有哪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硝化细菌的化学合成作用),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怎

样进行的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细胞呼吸。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是什么,指的是人体从周围环境吸入空气,利用其中的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的,这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细胞呼吸指的是什么,它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学生:细胞呼吸就是细胞内进行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介绍细胞呼吸其实就是糖的氧化。Ppt展示光能—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细胞呼吸--将能量释放供机体利用,根据有无氧气的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说明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这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主要形式。 教师:结合木头的燃烧的过程,它是一个较剧烈的化学变化,在高温下发生产生光和热,细胞呼吸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所产生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则变成热能释放出去。比较细胞呼吸的过程,总结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糖的的氧化过程, 教师:提问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 学生:线粒体 教师:PPT展示线粒体结构模型,带领学生一起回顾线粒体各部分结构,细胞呼吸主要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所以称其是动力车间。 教师: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让学生阅读书本P73-74,然后请同学回答哪三个阶段及相应的场所。 学生:阅读并回答三个阶段及场所。 教师:解释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过程,并书写每个过程的方程式,和同学一起来配平方程式,对[H]进行解释,它是一种脱氢酶的辅酶,其实就是脱氢酶脱下的氢然后给它拿着,待会给第三个环节利用,NADH是还原型的,NAD+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降解阶段。(糖酵解)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细胞呼吸优质课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优质课教案:《细胞呼吸》教案 普宜中学:毛万波 一.教材分析:除了光合作用不利用细胞呼吸所产生的A TP外,其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ATP几乎是由细胞呼吸供给的。所以学习细胞呼吸对于理解物质过膜的主动运输、线粒体的作用、细胞分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细胞呼吸的重要意义,知道生物从无氧呼吸到有氧呼吸的进化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概念,让学生综合、归纳两个总反应式,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细胞呼吸过程的学习,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有能量变化,细胞呼吸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很多生物具有相同的细胞呼吸过程,从而树立事物普遍联系、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和进化发展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意义 四.教学难点: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以及细胞呼吸的意义。 五.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和进化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来理解细胞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注意细胞呼吸过程的两个或三个阶段的反应物、生成物、释放能量的多少及条件,注意整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以及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过程中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之处。 七.教师的教法: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表格,进行教学反馈与调整。 八.教学课时:1学时

细胞呼吸教案1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备课人:陈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 3)、理解有氧呼吸中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3)、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4)、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思考、归纳总结反应式来突出,并用课堂练习巩固、反馈。 2、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可通过引导、思考,写相关反应式来突破,使学生清楚的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并可通过列表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点。 2)、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是本节书的另一个难点。

三、教学资源 1、文字资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各种信息如图片等,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 的方式这一实验的结果,并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呼吸的 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教师讲授细胞呼吸的概念 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 多媒体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 多媒体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 中学生分析细,老师总结应用的例子 小结学生:练习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答疑 五、教学过程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2课时)》教案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有氧:CO2+H2O;无氧:CO2+酒精 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二、讲授新课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 2.有氧呼吸 教师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与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学生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教师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第一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释放能量,一部分被ADP捕获(把ADP转变成A TP),并脱下[H]。这一过程在细胞质的基质完成。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继续脱[H],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 TP。 第三阶段:前两阶段脱下的[H]在线粒体内,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合成大量的A TP。 教师引导学生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进行比较,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有氧呼吸过程总反应式的整理和配平。配平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呼吸作用产生的H2O中的O,来自哪种原料? (来自O2) 消耗6分子的O2应该产生12个分子的H2O,可是,如果形成12分子的H2O,又需要24个[H],一分子的C6H12O6,只有12个[H],差12个[H]来自哪里? (来自H2O) 最终师生共同得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 分析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3页思考?讨论部分的内容,思考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 1 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2870 kJ的能量,其中977.28 kJ 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可见,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34%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用于推动其他生命活动。其余以热的形式散失了。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如新鲜蔬菜、粮食等保存,通过控制呼吸速率,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概念并总结。 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呼吸作用的三个阶段,后两个阶段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另外,从能量角度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一步产生4 mol的ATP,其余34 mol的ATP是在线粒体中产生的。因此,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3.无氧呼吸

高中生物教案之生物的呼吸作用

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 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 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 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 TP,产生大量的A 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案

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细胞呼吸的重要意义,知道生物从无氧呼吸到有氧呼吸的进化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概念,让学生综合、归纳两个总反应式,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细胞呼吸过程的学习,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有能量变化,细胞呼吸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很多生物具有相同的细胞呼吸过程,从而树立事物普遍联系、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和进化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2)呼吸作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三、教学时数 本节内容需要约2课时完成。第一节为探究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本节讲述第二课时。 四、教学用具 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表格,进行教学反馈与调整。 五、教学方法 结合PPT课件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六、学法指导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来理解细胞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注意细胞呼吸过程的两个或三个阶段的反应物、生成物、释放能量的多少及条件,注意整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以及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过程中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之处。 七、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生活中的食物图片,提出问题:回顾旧知识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2:生物体生命活动中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大家知道,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可以释放出其中的能量。那么,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内怎样才能释放出来呢? (回答:有机物必需分解才能释放其中的能量。) 如同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样,细胞要生活在常温常压下,这就意味着在细胞内葡萄糖不可能通过燃烧释放出能量。在细胞中应该有一个类似葡萄糖燃烧的过程,可以将葡萄糖分子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又不伤及细胞。又由于生命活动是持续不断的,需要葡萄糖将储存的能量逐步地、缓慢地释放,随时被细胞利用。这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叫做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1:有氧呼吸 (1)主要场所:线粒体 (2)过程 请观察,第一阶段的变化 提问:这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什么?(回答: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少量的还原型[H]和少量ATP。)提问:这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是什么?(回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提问:这个阶段在哪儿进行?(回答:细胞质基质。)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教学设计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教学设计 石绍莉 一、教材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选自新课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课程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活动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细胞呼吸”是本模块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人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的做法,而设计在此之前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和概念,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个探究活动的功能不仅在于发展探究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作好铺垫。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对于探究实验来说,问题提出是基础,实验设计是灵魂。由于酵母菌细胞呼吸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40~50分钟),因此本探究实验的教学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与分析。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实验设计一直是学生的弱点,对于学生,一方面已经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糖类的功能等知识,同时初步了解了细胞呼吸的知识,但对细胞怎样利用糖类还不清楚。另一方面,分学生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探究欲望高,但也有部分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不具备进行独立探究能力。因此在组织上要做好小组的分配,促进小组内合作交流,使不同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方案设计 2、能阐述酵母菌的相关知识。 3、能阐述CO2和酒精的检测原理和过程。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考纲要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是仍然存在着知识的遗漏和比较严重的遗忘现象,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如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总体认识,还只是停留与单个知识的拼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审题能力较弱,答题不够规范,答题速度偏慢等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 说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形成物质能量观; 分析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 2、理性思维 理解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关系;

3、科学探究 探究自然环境及密闭容器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综合运用能力 关注科学家的经典实验; 4、社会责任 注重环境保护,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四、教学过程 必备知识·自测诊断 考点 1.完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图解 (1)物质转变过程: 物质名称:a:叶绿素,b:O2,c:ATP,d:ADP,e:NADPH([H]),f:C5,g:CO2,h:C3。 (2)相应元素转移过程:

(3)能量转换过程: 2.外界条件变化时,C5、C3、[H]、ATP等物质的量的变化模式图 (1)光照强度变化: (2)CO2浓度变化: 1.判断有关细胞呼吸叙述的正误

(1)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过程不能生成ATP(2019·全国卷Ⅱ,T2C)(×) (2)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2018·全国卷Ⅱ,T5A)(√) (3)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ATP水解提供能量(2019·天津高考,T2D改编)(×) (4)高等植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生物膜上(2018·海南高考,T4C改编)(×) (5)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已停止无氧呼吸(2017·海南高考,T7B)(×) 2.判断有关光合作用叙述的正误 (6)高等植物细胞中,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只发生在生物膜上(2018·海南高考,T4A改编)(√) (7)大豆幼苗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若突然停止CO2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和ATP含量都会升高(√) (8)暗反应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5―→(14CH2O)(×) (9)若用含有18O的水浇灌番茄,则番茄周围空气中含有18O的物质有H182O、18O2、C18O2(√) (10)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

高三生物教案:《细胞呼吸》优秀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教案:《细胞呼吸》优秀教学设计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 + 少量能量 C6H12O6 2C3H6O3(乳酸)+ 少量能量

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不 同 点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经常松土,证根的正常呼吸,吸收无机盐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