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数理信息与技术学院2009210661 凝聚态

伍渊泼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一直坚持关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然辩证法更加密切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发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予以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我们新一代的研究生,我们更要了解与掌握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一、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的翻译出版开始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组织力量大量翻译出版有关自然辩证法的著作,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开展了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热潮[1]。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也迎来了科学时代的春天,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再度发展。30年来,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演化成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相联结的桥梁。它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就科学技术本身及其与经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批判地吸收了历史上和当代该领域其他学派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和社会效益。在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革命两股时代潮流冲击下,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有了重大突破,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陆续分化和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学科分支和方向,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与此同时,各门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二、中国自然辩证法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与中

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创立者和推动者,是一个“走出书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成果,以此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第二,它不仅研究自然发展的过程和认识自然的过程,而且研究改造自然的过程;不仅研究“天然的自然”,而且研究“人工的自然”,促进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部门的广泛交叉和结合。第三,它着眼于同实际的联系,以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它坚持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坚持百家争鸣,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五,这是一个实行广泛的联盟的自然辩证法学派。

三、中国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1.在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突破当时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以科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对思想解放的贡献颇为突出,甚至在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输出源”。它向社会“输出”科学的理性、实证、怀疑和批评精神,挑战此前盛行的僵化思维模式和不当干预学术的陋习,为学术的自主发展和思想的理性探讨开拓了道路。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星火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等重大科技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技术论等问题的研究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其中,钱学森教授把现代科学技术从横向划分为九大类: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文艺理论和行为科学;从纵向划分为四个层次: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技术论的研究,标志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重点开始从自然科学哲学向技术哲学的转移,即从研究认识自然到研究改造自然的转移。另一方面,对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即对数、理、化、天、地、生、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也做出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此,开辟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新路子。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与发展的新时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服务,又要为繁荣马克思主义哲

学出力,还要谋求自身新的发展。中国的自然辩证法要深入研究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研究西部大开发、国家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的自然辩证法问题,特别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平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问题。

(1)中国自然辩证法与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在以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必将伴随着我们,而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必将产生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出现多样化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此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如何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坚持主流意识的内在关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江泽民同志《论科学技术》一书的出版,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2)中国自然辩证法与坚持科学精神。以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己任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继承了自然辩证法始终对封建意识和伪科学无情鞭挞的优良传统,它像当年恩格斯揭批“神灵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伪科学、非科学,以及科学中的欺骗、失误、不成熟、病态和泡沫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身也都是应该科学地加以研究的课题。在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反对迷信愚昧和伪科学的同时,对复杂情况多一些分析是有利于科学、人民和社会的。恩格斯说过,“蔑视理论思维,蔑视唯物论辩证法,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

在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界里,深入揭批邪教、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还将进行下去。

(3)中国自然辩证法与推动中国科技发展。近年来,工程哲学、生态哲学、信息哲学、生命哲学、体闲哲学等都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树立辩证自然观,可以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以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可以对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中国自然辩证法面对着无限扩展的研究视界,一再证明了那种认为哲学和科学技术学科日益细化,自然辩证法研究将无事可做的观点是错误的。

(4)中国自然辩证法与推动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比如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这些日趋严重的现象,为人类的新世纪之旅抹上了一层重重的阴影。自然辩证法很早就提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探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第三版自然辩证法的教材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概括和总结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自然观”。这种新的自然观对于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有着与自然辩证法相似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认识到这一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就有了更加明确和有力的理论武器,其哲学内涵将更加深刻和突出。因而必将大大促进可持续发展学科的纵深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自然辩证法在中国这块热土上茁壮成长,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有力的理念根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领域,它必将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向前推进,为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必背知识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必背知识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特征: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意义: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A 尊重书本知识,但不迷信;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B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C 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因)理论依据: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1)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2)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 (3)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亡和灭亡。 ●内涵: ①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存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

新的。 本质: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知识拓展】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肯定与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进其灭亡的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当肯定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旧事物变成了新事物。 2.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关系: 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①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②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的方法论要求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破旧) (2)注意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新)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依靠科技创新) 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依靠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依靠实践创新)(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 ①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4、创新的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谁在创新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复习试题(2015)

1、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2、答:1)历史条件: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创立标志: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 3)两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4)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1)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3)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自然辩证法考题参考

说明:题目及答案仅供参考,请大家务必注意!理科硕士研究生00年题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卷〉 1.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项。 A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恩格斯的一本著作 B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以自然科学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C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D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唯物辩证法 2.对著名科学家的哲学倾向进行分析,宜采用的方法是 A·将其置于职业哲学家派别之内B·将其思想分为好和坏的两个方面 c.从中总结出己知的哲学道理 D.非A非B非C 3·将金字塔模型〈科学界分层〉与鸭梨状模型(社会分层)相比较,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界分层的金字塔模型,也可以演变成鸭梨状模型 B·社会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远大于科学界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 C.金字塔模型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高度创造性 D根据金字塔模型从科学界中提前鉴别出未来的精英人士,是困难的4矛斗学革命结构理论认为,科学区别于前科学之处在于 A.有范型 B.无范型 C.描述实在 D.不描述实在 5.科学兴隆期是指 A·某国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地位的时间B.某国科学大发展的时棚C 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的发展阶段D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 6.洋务运动科技引进的首要内容是 A.科技翻译 B.科技教育 C.军用技术 D.民用技术 7.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可以用来区分科学与 A.宗教 B.艺术 C.文学 D.亦A亦B亦C 8.导出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的基本假定是 A.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B·某时期科学发展速度与《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时间至该时期的距离平方成正比C.科学按几何级数发展D.A+B+C 9.罗素火鸡是对归纳原理的 A.质疑 B.支持 C.论证 D.辩护 10.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中科学知识量的指标是 A科学书籍数B科研论文数C科学期刊种类数D重大科学成果数 11 检验蕴涵是 A·理论经过实验检验所得结果包含的内容B·观察结果所包含的理论观点 c.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 D.非A非B非C 12.提出对未来科学中心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观战的依据是???? A.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B·"红灯理论" c.科学设法与社会制度的对应 D.A+B+C 13.关于盖森事件,哪种说法不正确? A盖森在科学史大会上提交了"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 B.盖森的论文向西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盖森的论文开辟了科学史"外在论"研究的先河 D.盖森的悲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例 14.亨普耳悖论是指?(A+B) A.关于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有问题 B.渡鸦悖论 c.关子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没有问题 D.A+C 15.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知识在本质是共同体的产物 B.范式是特定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准则 C.科学共同体是科学评价和理论选择的客观准则的象征 D.科学家个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 16.库恩的范式包括 A.基本的科学理论 B.形而上学假定 C.解难题的示范方法 D. A+B+C 17.关于科学家角色的意义,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 B.科学家角色的出现是有持续性的科学活动的标志 C,鲁班是中国科学家角色的雏形D.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使角色更成熟、稳定 18.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最早出现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9.一个检验蕴涵被确证,意味着自之导出的全称命题 A.被否证 B.被确证 C.被证明 D.非A非B 20.《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作者是 A.默顿 B.本·戴维 C.科尔 D.贝尔纳 21."大科学时代"的涵义是 A.职业科学家人数日益增多 B.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 C.科学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 D.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 22.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四条社会规范中不包括(还有一个是无私利主义) A.普遍主义 B.公有主义 C.自由主义 D.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3.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增长模式是 A.猜想·反驳模式 B.实证式模式 C.归纳式模式 D.非A非B非C 24.关于科学界中的内部分层,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 A.分层意味着科学家阶层在整个全社会中的职业声望存在悬殊 B.分层说明科学界内部存在不平等现象 C.分层与科学界的马太效应有内存关系 D.无论用什么指标衡量,分层模型都是呈金字塔型 25.基础研究的先导性特点说明,基础研究经济效益的获得是 A.不可能的 B.必然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26.可检验度取决于命题的 A.普遍性B精确性 C.冒被证伪风险性 D.亦A亦B亦C 27.科学界内部的互动之根本目的在于: A.获取学术信息 B.得到奖金 C.获得承认 D.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28.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科学界内部的越轨行为? A.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B.提高科学家的个人道德水准 C.将科学与法律密切配合 D.建立、规范科学界内部的自我控制之机制 29.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是 A.分门别类的学问 B.可证实性 C.可证伪性 D.亦A亦B 30.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科学共同体运行的特有机制是:发现→评价→奖励 B.科学共同体中不包括非组织化、非正式化的科学群体 C.无形学院与科学学派是无法交叉的' D.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是不相包融的 31.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是 A.爱因斯坦 B.尼尔斯。玻尔 C.泡利 D.海森伯 32.关于优先权之争,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争夺优先权是科学体制的动力机制 B.优先权之争是人类天性在科学界中的反映 c.优先权之争是科学体制本身高度强调创造性带来的产物 D.学术承认和荣誉是科学家从体制方面获得的最主要的报酬

中国古塔分析

浅谈中古古塔 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 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 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 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

西安大雁塔 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外观造型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持续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持续发展 1、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 ①、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②、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 ③、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邓小平关于思想解放的宣告书: ①、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②、1992年南方谈话 3、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④、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⑤、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结束了在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81年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历史决议》: ①、否决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了基本结论; ②、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 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出概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⑤、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6、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②、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③、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④、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⑤、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8、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的标志: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中国古塔的起源

中国古塔的起源 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盖了stupa的音与义,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然而,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汉魏时已有了造塔的制度,《魏书·释老志》云:九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天全旧状”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构之”即为相叠多层的木楼亭阁。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载《美学》第四期)。 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风水塔还是文峰塔,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而培的平面智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即是八相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解答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一、科学技术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基本内容如下: (1)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面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些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中,科学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春学期在线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春学期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多选题 包括本科的各校各科新学期复习资料,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80 分。)V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A. 马克思主义 B. 列宁主义 C. 社会主义 D. 共产主义 满分:4 分 2. 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 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C. 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满分:4 分 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发展 B. 全面协调可持续 C. 统筹兼顾 D. 以人为本 满分:4 分 4. ()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A. 邓小平理论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三个代表 D.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满分:4 分 5. ( )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A. 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 B. 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 满分:4 分 6. 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A.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 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C. 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D.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满分:4 分 7. 我国过渡时期的含义是指()。A.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期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案(3)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目标导航: 1.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3.创新的社会作用 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问题导学: 1.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含义及方法论要求 (2)辩证法否定的特点是什么?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什么? 2.辩证法的本质及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3.创新的作用有哪些?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合作探究: 1.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比较 辩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 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 留”,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中包含着 否定。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的割裂,主张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和联 系的关系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分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分歧一联系的观点孤立的观点 分歧二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 分歧三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想一想:有哪些哲学原理要求具有创新精神? 四、误区警示: 1.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抛弃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创新。 4.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5.凡新出现的事物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果。

6.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五、疑难解析: 七、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A ) A 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B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 D )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3.种子发育成为植物是( B ) A事物量变的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4.下列说法符合辩证否定原理的是(C ) A把写好的字又涂掉 B看到洗澡水脏了,就把它连同盆中的小孩一起倒掉 C改革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D青少年学生要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就必须和旧的东西彻底决裂 5.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C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6.郑板桥有诗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寓意是( C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C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对立统一的原理 7.江泽民同志强调:“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A ) ①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塔的类型

中国古塔的类型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才随着佛教的传入进入中国,并与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相融合,历经千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一种特殊的建筑门类。和印度的萃堵坡相比,中国的塔从功能、形式、布局、结构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常见的古塔类型大体有九种,即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花式、覆钵式、过街式、金刚宝座式、宝箧印式、组合式。 1.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并可供僧人等登临之用。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外廊加强了塔的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 2、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可以说是一种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新 式佛塔,多是砖石结构。密檐式塔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

于辽、金,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密檐式塔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唐代、辽代塔的主要类型,而且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密檐式塔由于多是实心的,所以,一般都将佛像雕塑在塔身的外面。 2、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塔身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大多为单层。最初亭阁式塔只是为了供奉佛像,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埋葬僧人或普通人的墓塔。亭阁式塔在宋代、辽代、金代最流行,元代以后就逐渐绝迹。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践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找到正确的路径。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寻求救亡和复兴的道路是那样山重水复,艰辛多难。“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人的切肤之痛。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前途的。用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它是通向社会主义的“直通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乃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伟大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

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 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 样的全局性悲剧。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

自然辩证法 考试题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一谈如何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

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

自然辩证法2014试题及答案 (盛版)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答: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当代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

中华古塔通览

中华古塔通览·综合卷 中华古塔通览·综合卷 2012-02-08 17:42:18| 分类:中华古塔| 标签:目录索引|字号订阅中华古塔通览·综合卷 安东老王编录 西安大雁塔 前言 在中华大地上,到底有多少古塔?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至于这些古塔的建筑年代、特点、保存现状等,人们更是知之甚少。关于中国名塔的书目不少见,一般只介绍几百座,“古塔大全”或大百科全书式的文字,尚无。由此,安东老王好古探奇之心生矣,试以两年左右的时间,在网络上搜古寻塔,辑录研考,渐次一一录兹,名之以《中华古塔通览》。 古塔搜寻范围,举凡中国土地所存之古塔,大陆、港、奥、台;古塔断代为,凡清朝以前所造之塔;民国以后之塔(非重建的)为近代之塔,不录或列入“附录”; 有些古塔,为毁后在原地重建,亦当以古塔录之其断代视重建情况而定,或为始建年代,或为重建年代;有的古

塔已毁,仅存图片或塔址,《通览》列为〈附录〉; 有些古塔为袖珍形态,或装饰性质,如故宫金发塔、颐和园屋顶装饰塔。并非建于大地上,亦列为附录,或不录; 有些古塔不很出名,为地方性遗存或没有列入当地文物保护单位,本《通览》则格外重视,加以介绍,此诚望网友博友的帮助。 本《通览》旨在整理介绍宗教文化(以佛教为主)遗存,近现代的塔,则引以为其它用途,如水塔、灯塔、纪念塔等,本《通览》亦不录或列为附录。 中华古塔中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包括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等等,是博大精深的。本《通览》能说清楚其一二,也就算是近乎有功德了。 辑录体例,以单塔介绍为主,即每篇日志介绍一座古塔。同时,也介绍塔群(院、林)。以一座古刹或地域为限,若此刹(地域)存在多座古塔,则介绍其塔群(院、林)。双塔或三塔的,取双塔(三塔)为一篇介绍。是否科学,有待求教。 本《通览》引用资料或图片,尽可能注明出处或链接出处,从百度收来的资料或图片,则不能一一注明,此望作者见谅。对文字或图片,《通览》在辑录中亦尽可能取伪存真,但谬误之处,诚望各位老师、朋友提出,在此安东老王先鞠躬谢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历史的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 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 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