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专家共识(2013版)

中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专家共识(2013版)

中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专家共识(2013版)
中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专家共识(2013版)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关键词:淋巴瘤; 间变大细胞; CD30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其特征为淋巴结副皮质区和窦状隙内有表达CD30的间变性大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进展较迅速,常伴有B症状和结外病变,尤其多见皮肤和骨的累及。ALCL的免疫表型主要为T细胞型,部分为裸细胞型,少数具有B细胞表型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在REAL 及新的WHO分型中已划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还有部分ALCL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与霍奇金病有重叠。自1985年Stein等首次提出以来,ALCL在形态学、遗传学、临床特征及治疗等方面均得以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将有关进展作一总结。 1.形态学特征及分类: ALCL病理表现主要是淋巴结副皮质区浸润和窦状隙内播散。由于肿瘤细胞形态变化较大并伴有反应性细胞,ALCL在形态学上主要分为普通型、小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型、大细胞型、类霍奇金病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其中前三种较为常见。 1.1普通型[1]:可见成片的大淋巴细胞,胞核呈马蹄形,染色质较少,可见多个核仁。这类细胞在所有ALCL亚型中均可见到,为ALCL的特征性细胞。 1.2小细胞型[2]:具有大小不等的细胞,其中小、中细胞胞核不规则,而大细胞常分布于小血管的周围。该型具有一些普通型的特征(成片的CD30+大细胞)并可以转化为普通型。 1.3淋巴组织细胞型[3]:间变性肿瘤细胞被大量的组织细胞所掩盖,但可通过CD30免疫标记区分。组织细胞为反应性细胞,增殖活性低,Ki-67和CD30标记均阴性。由于肿瘤细胞较普通型小,在Kiel分型中被错划为周围T细胞淋巴瘤。 2.遗传学特征: 1994年Morris等[4]首次发现ALC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t(2;5)(p23;q35),2号染色体上的ALK基因与5号染色体上的NPM基因融合。约60%的CD30+ALCL患者有涉及ALK 的基因重排,在儿童及年轻人中ALK阳性的比例更高。ALK阳性ALCL预后相对较ALK 阴性者好可能与前者发病年龄较轻有部分关联。 2.1 NPM(Nucleophosmin,核磷酸蛋白):NPM基因由一个金属结合位点、两个氨基酸丛集区、两个核定位信号(NLS)组成。NPM蛋白是一个38kD的高度保守的核仁磷酸蛋白,能往返于胞浆和核仁,将新合成的蛋白运送到核仁内,其发挥功能依赖于N端的寡聚结构域和C端的核定位信号。NPM蛋白在有丝分裂中被高度磷酸化,参与前核糖体颗粒装配的晚期阶段。Okuda等[5]发现在有丝分裂中由CDK2/cyclin E介导的磷酸化作用启动中心体的复制时,NPM充当了CDK2/cyclin E的作用靶点。在淋巴瘤细胞中,普遍存在的NPM启动子能够使NPM-ALK融合基因处于高表达状态,并且由NPM片断介导的寡聚作用导致NPM-ALK蛋白的活化。 2.2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p23,编码了一个含1620个氨基酸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6]。ALK分子具有穿膜RTK的典型结构,包括一个较大的细胞外片断、亲脂性穿膜区以及胞浆内的酪氨酸激酶活化区。NPM-ALK蛋白中与NPM融合的仅是ALK分子的胞浆部分。ALK的细胞外区与白细胞酪氨酸激酶(LTK)的细胞外部分非常类似,故被归入胰岛素受体亚家族。ALK是一个在进化上保守的酪氨酸激酶,经Northern 杂交检测到其在鼠的大脑和脊髓中表达,并经免疫杂交发现在新生鼠的大脑中高表达,而成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3-08-12T08:42:11.4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黄伟健[导读] 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黄伟健(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病理科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的特点。方法对7例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7例ALCL中6例为系统性ALCL,1例为原发皮肤性ALCL(C-ALCL)。ALK+ALC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CD30、ALK共同阳性时EM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结论 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被认为是一类包括T细胞和裸细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现收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ALCL7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岁~55岁,平均年龄26.4岁。首发症状为浅表淋巴结肿大5例,其中1例伴有腹腔中部肿物。淋巴结直径约1.5cm~6cm,质硬、活动差,多相互融合,无压痛;皮肤肿物1例,皮肤表面隆起肿物约5×3 cm,周围围绕多个直径1~2cm的小肿物;胃肿物伴腹腔肿物(通过胃镜活检取材)1例。伴随贫血症状者4例,伴随发热者3例。 1.2 方法肿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常规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MaxVision法。第一抗体CD30、ALK、EMA、TIA-1、Pax-5、Galcetin-3、CD3、CD20、CD79、CD43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CD30、EMA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膜和/或胞浆为阳性,ALK、Galcetin-3表达于胞浆和/或胞核为阳性,CD3、CD20、CD79、CD43表达于胞膜为阳性,Pax-5表达于胞核为阳性,TIA-1表达于胞浆为阳性。 2. 结果 2.1 眼观送检淋巴结组织5例,淋巴结直径1.5~ 3.5cm,质硬、包膜不完整,多呈融合状,切面实性、灰白、质地细腻、鱼肉样;皮肤肿物1例为带皮肤组织,大小约1.5×1×1cm,切面灰白、幼嫩有光泽、鱼肉样;胃镜活检组织1例,直径约0.1 cm的细小组织4小点。 2.2 镜检 5例淋巴结组织均见正常淋巴结结构大部分或全部受破坏,瘤细胞沿着淋巴结副皮质区、淋巴窦内扩散,淋巴结被膜下窦消失。其中3例为普通型ALCL,瘤细胞较大,成片或弥漫分布,间变性、异型性明显,核仁明显,出现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肾形、马蹄形、花环状的大淋巴样特征性细胞。少部分呈多核、瘤巨细胞甚至R-S样巨细胞;另外2例分别为小细胞型ALCL、淋巴组织细胞型ALCL,小细胞型可见小至中等大小的瘤细胞混合、弥漫浸润,核多呈不规则形,细胞常环绕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型是在大量组织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背景中夹杂少量特征性肿瘤细胞。1例皮肤肿物活检组织镜下见中等偏大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特征性肿瘤细胞,未见嗜表皮现象。1例胃镜活检组织镜下见瘤细胞较大,间变性、异型性明显,弥漫分布,浸润胃黏膜层、黏膜下层。 2.3 免疫表型 7例ALCL均表达CD30、Galcetin-3,4例(57.%)ALK阳性,5例(71.4%)CD43阳性,3例(42.9%)CD3、TIA-1阳性,2例(28.6%)EMA阳性,CD20、CD79a、Pax-5均阴性。 3. 讨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到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71%左右[2]。在2008年WHO分类中分为ALK+系统性ALCL(ALK+ALCL)、ALK-系统性ALCL(ALK-ALCL)及原发皮肤性ALCL(C-ALCL)三型[3]。在本组7例ALCL中6例为系统型ALCL(另一例为C-ALCL),其中4例为ALK+ALCL,平均年龄23.5岁,2例为ALK-ALCL,平均年龄32.5岁,提示ALK+ALCL患者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多发生于30岁以下。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似[4][5]。7例ALCL中CD30、ALK共同阳性表达的4例,其中2例(50%)EMA阳性表达,2例EMA(—);CD30(+)、ALK(—)的有3例,且EMA全部阴性。有文献报道当CD30和ALK共同阳性表达时,EMA的阳性表达率非常高,甚至达到100%,而当CD30(+)、ALK(—)时,EMA的阳性率仅为14.3%[6]。另外C-ALCL一般很少表达EMA,如Savage等报道的22例C-ALCL 阳性率只有20%[7]。 目前ALCL的诊断须结合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甚至细胞和遗传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指标方能确诊。组织病理学是病理诊断的基础,大部分病例都具有较多的特征性肿瘤细胞,一些少见亚型如小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型只要仔细寻找一般都会找到少量特征性肿瘤细胞。对一些疑似病例增加免疫组化检查是必要的,明显有助于ALC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顾安康等[8]的研究表明,结合CD30的表达,诊断准确性可提高到85%左右,而仅依靠组织病理学其诊断准确性只有40%。虽然在免疫表型上须具备CD30(+)和T细胞/裸细胞标记,但CD30并不是ALCL的特异性抗体。因为CD30还可以见于霍奇金淋巴瘤(CHL)、一些T、B细胞淋巴瘤等肿瘤中。ALK除在个别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外,尚未发现其他肿瘤中有ALK表达[9][10],因此ALK是ALCL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 有时ALCL与CHL、T细胞淋巴瘤难鉴别,尤其是小细胞型ALK-ALCL与CD30+的PTCL-NOS(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性)更难鉴别,两者都不表达B细胞标记物和ALK。有文献报道[11] Clusterin蛋白在ALK+ALCL、ALK-ALCL、PTCL-NOS、C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71%、7%、3%,表明Clusterin蛋白在ALK-ALCL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有助于与PTCL-NOS、CHL的鉴别。 C-ALCL与系统性ALCL相比预后较好,其10年生存率(OS)约90%[3],ALK+ALCL的预后又明显好于ALK-ALCL,前者5年生存率(OS)大约85.1%~87.5%,后者大约35.2%~46.9%[12][13]。由于三者预后明显不同,严格区分三者对指导临床治疗与预后判断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Stein H, Foss H D, Durkop H, et al. CD30(+)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 reviem of its histopathologic, genetic, and clinical features[J].Blood, 2000,96(12):3681-95.

儿童 ALK 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

附件5-4 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2019年版) 一、概述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多形性的胞浆和马蹄形的细胞核,表达CD30抗原。本病很大一部分患者与t(2;5)(p23,q35)相关,易位导致的ALK 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2008年的WHO分类,进一步根据是否存在ALK基因的异常表达,将ALCL分为两个不同的疾病:ALK+ ALCL和ALK–ALCL。 ALCL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儿童淋巴瘤的10%~15%,并以男性占多数(男:女=1.5:1)。在儿童和青 少年患者中超过90%的患者为ALK+ALCL,而成人患者中仅40%~50%为ALK+ALCL。 二、适用范围 经病理、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确诊为ALK阳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不包括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常有发热等B组症状,侵犯淋巴结,极易发生淋巴结外侵犯,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一般症状:患者经常伴随B组症状,特别是高热。大部分患者(70%)在确诊时已达Ⅲ~Ⅳ期。 2.淋巴结侵犯:巴结肿大约在90%的患者中出现,外周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是腹膜后淋巴结和纵隔肿物,淋巴结播散的方式既可为连续的,也可不连续,侵犯的淋巴结可为无痛性肿大,也可伴有红肿热痛。 3.结外侵犯:ALK+ALCL患者较其他亚型的NHL患者更多(60%患者)更早地出现包括皮肤、骨、软组织、肺在内的结外侵犯。结外侵犯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软组织和皮肤:是最常出现的结外受累部位,可为多个或单个瘤灶,表现为皮下结节、大的溃疡、多发或弥漫的丘疹样红黄色皮损等。 (2)骨:骨侵犯也很常见,从小的溶骨性损害到骨瘤样的大瘤灶均可见。 (3)肺:肺部病变可为结节样或浸润样,其中约20%的患者伴有恶性渗出。 (4)骨髓:骨髓侵犯的患者不足15%,骨髓活检比骨髓穿刺阳性率更高。用PCR的方法检测NPM-ALK可以在50%患者的骨髓中检测到肿瘤的微小播散。 (5)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在诊断时很少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多见于晚期患者。CNS疾病可以表现为脑膜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016年第35卷第12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3985· 化工进展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陈雅琳1,2,3,李巍1,2,3,汪天洋1,2,3,周雪琴1,2,3,刘东志1,2,3 (1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 300072;2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072;3天津市功能精细化学品 技术工程中心,天津 300072) 摘要: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形成与多种致癌突变密切相关,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重排备受关注,针对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质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的抑制剂克唑替尼对于治疗晚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有效的,2011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但出现了耐药性,第二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克服了耐药机制,并显示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活性。本论文按化学结构的不同介绍了克唑替尼、Ceritinib、Alectinib 、Brigatinib、RXDX-101、PF-06463922、ASP3026、X-396、CEP-37440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及临床研究等,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EML4-ALK基因重排;克唑替尼 中图分类号:TN 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6)12–3985–06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6.12.035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naplastic lympgoma kinase inhibitors CHEN Yalin1,2,3,LI Wei1,2,3,WANG Tianyang1,2,3,ZHOU Xueqin1,2,3,LIU Dongzhi1,2,3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ianjin 300072,China;3Tianji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Functional Fine Chemicals,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multiple oncogenic driver mult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of NSCLC.In the era of molecular targeted treatment,rearrangements in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gene and 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EML4)gene were applied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Crizotinib,an ALK inhibitor,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advanced ALK-positive NSCLC,and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approved it for treating ALK-positive NSCLC. Several mechanisms of acquired resistance to crizotinib have recently been reported. Second-generation ALK inhibitors were developed to overcome these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showed activity again st ALK positive NSCLC.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rizotinib,ceritinib,alectinib etc. were reviewed. Key words: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rearrangement;crizotinib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肿瘤,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肺癌[1]。其中,最常见的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患者比例高达85%[2-3]。分子靶向治疗以特异性高、副反应少的优势成为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这种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法为NSCLC的治疗指明了方向。目前NSCLC最主要的靶点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科研人员针对此靶点研究开发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 收稿日期:2016-05-10;修改稿日期:2016-05-24。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计划(14TXGCCX00017)项目。第一作者:陈雅琳(1990—),女,硕士研究生。联系人:刘东志,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产品,E-mail dzliu@https://www.doczj.com/doc/e26332386.html,。 万方数据

关于淋巴瘤病理分类的一些新认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关于淋巴瘤病理分类的一些新认识 作者:李小秋 作者单位: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刊名: 中华病理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年,卷(期):2013,42(9) 参考文献(10条) 1.Mamessier E.Song JY.Eberle FE In situ follicular lymphoma:a genetic viewpoint 2013(Suppl 1) 2.Roulland S.Sungalee S.Morgado E Interative germinal centre re-entries of memory B cells with t (14;18) translocation and early steps of follicular lymphoma progression 2013(Suppl 1) 3.Gibson SE.Swerdlow SH.Ferry JA Reassessment of 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in the era of 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 2011(08) 4.Petrella T.Maubec E.Cornillet-Lefebvre P Indolent CD8positive lymphoid proliferation of the ear:a distinct primary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2007(12) 5.Takeuchi K.Yokoyama M.Ishizawa S Lymphomatoid gastropathy:a distinct clinicopathologic entity of self-limited pseudomalignant NK-cell proliferation 2010(25) 6.Mansoor A.Pittaluga S.Beck PL NK-cell enteropathy:a benign NK-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mimicking intestinal lymphoma: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follow-up in a unique case series 2011(05) 7.Hu S.Xu-Monette ZY.Tzankov A MYC/BCL2 protein co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the inferior survival of activated B-cell subtype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demonstrates highrisk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s:a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LBCL Rituximab-CHOP Consortium Program Study 2013(20) 8.Eberle FC.Rodriguez-Canales J.Wei L Methylation profiling of mediastinal gray zone lymphoma reveals a distinctive signature with elements shared by 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 and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 2011(04) 9.Fernàndez V.Salamero O.Espinet B Genomic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defines indolent forms of mantle cell lymphoma 2010(04) 10.Cairns RA.Iqbal J.Lemonnier F IDH2 mutations are frequent in 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2012(0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e26332386.html,/Periodical_zhblx201309001.aspx

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性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2015版)

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5.10.018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2A110);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3012二2013ZX09101002?001?001二2014ZX09304003?003?002);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2002?1);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度阶梯计划项目(Z121102009212055);中央保健专项资金(W2013BJ40);北京市科技计划肺癌早期发现和规范化治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D141100000214003二D1411000002140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I09B01) 通信作者:石远凯,Email:syuankai@cicams.ac.cn四指南与规范四 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性突变 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 肺癌诊断治疗指南(2015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主题词?一癌,非小细胞肺;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一间变淋巴瘤激酶;一诊断;一治疗 ?Subjectwords?一Carcinoma,non?smallcelllung;一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一Anaplasticlymphomakinase;一Diagnosis;一Therapy 一一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1位[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约占85%三大多数NSCLC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治疗以化疗等全身性治疗为主三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肿瘤驱动基因的发现,NSCLC的分型由过去单纯的病理组织学分型,进一步细分为含不同驱动基因的分子亚型三而针对驱动基因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因其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已成为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三特别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tyrosinekinaseinhibitor,EGFR?TKI)和间变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naplasticlymphomakinasetyrosinekinaseinhibitor,ALK?TKI)的发现,在NSCLC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3]三 EGFR是一种跨膜受体,与细胞增殖二转移二凋亡等多种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三EGFR突变主要包括4种类型:19外显子缺失突变二21外显子点突变二18外显子点突变和20外显子插入突变[4]三最常见的EGFR突变为19外显子缺失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二者均会导致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活化,且均为EGFR?TKI的敏感性突变,18外显子G719X二20外显子S768I和21外显子L861Q突变亦均为敏感性突变,20外显子的T790M突变与EGFR?TKI获得性耐药有关,还有许多类型的突变临床意义尚不明确[5?6]三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阳性率在高加索人群约为10%,在亚裔人群和我国均为50%左右[7]三 ALK最早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型中被发现,并因此得名三继2007年Soda等[8]首次报道了在NSCLC中发现染色体2p的易位,造成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chinoderm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like4,EML4)的N?端与ALK的激酶区融合产生一个融合基因之后,一系列研究显示,EML4?ALK易位有多种变异,且均可导致具有催化活性的激酶融合蛋白变异体的表达,而动物实验证实该激酶具有致癌性三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已经被定义为NSCLC的一种特殊亚型,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三ALK也与其他基因融合而实现活化,如与PTPN3二TFG二KIF5B二KLC1二STRN二TPR及HIP1基因等三西方NSCLC患者ALK融合基因阳性率约为3% 7%,中国NSCLC患者阳性率约为3% 11%[9],而在EGFR二K?ras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或TP53等基因无突变的NSCLC患者中,ALK融合基因阳性率达25%;我国EGFR和K?ras均为野生型的腺癌患者,ALK融合基因的阳性率高达30% 42%[10?11]三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EGFR?TKI和ALK?TKI能分别使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和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显著获益[12?18]三EGFR?TKI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亦称 ki-1 淋巴瘤,细胞形态待殊,类似 R-S 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混淆。细胞呈 CD30 + ,亦即 Ki-1(+), 常有 t (2 ; 5) 染色体异常,临床常有皮肤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及其他结外部位病变。免疫表型可为 T 细胞型。临床发展迅速,治疗同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即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类型,由德国病理学家Stein等于1985年应用Ki-1(CD30)抗体识别,常呈间变性特征,被命名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REAL分类将B细胞表型者归为弥漫性大B 细胞性淋巴瘤。目前,ALCL只包括T表型和Null(非T非B)表型。约60%-85%左右ALCL病例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融合蛋白,这是由于2号染色体上的ALK基因位点的畸变所致。最常见的是t(2;5)(p23;q35)而形成融合基因NPM-ALK,它是由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核仁磷酸蛋白B23(NPM)基因与位于2号染色体的ALK基因相融合形成,表达融合蛋白为NPM-ALK蛋白;最近尚有更多的ALK基因与其他基因通过染色体转位或者是染色体的倒转而形成的融合基因被发现,如t(1;2)(q25;p23)所形成的TPM3-ALK基因,t(2;3)(p23;q21)产生的TFG-ALKs基因,TFG-ALKL基因和TFG-ALKxL基因,inv(2)(p23;q35)所形成的ATIC-ALK基因,t(2;17)(p23;q23)形成的CLTCL-ALK基因及t(X;2)(q11;p23)形成的MSN-ALK基因。 临床特征 在临床上ALCL被分为原发性(系统性和皮肤)及继发性(由其他淋巴瘤转化而来)两种,约占全部NHL的2%-7%。由于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原发性系统性ALCL中ALK阳性和ALK阴性病例其表现有明显差异,因此将ALK阳性和ALK阴性的原发性系统性ALCL分别介绍。 1.ALK阳性原发性系统性ALCL ALK阳性的原发性系统性ALCL主要发生在30岁之前的病人。Falini 等的研究还表明其性别差异很明显,男女比率为6:1,并且主要发生在20-30年龄段。ALCL通常表现为外周和腹部淋巴结的肿大。约有2/3的病人有发热或者是I II/Ⅳ期。在约60%的病例有结外的累及,约40%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外被累及。而皮肤(21%)、骨(17%)和软组织(7%)是最常

2020 CSCO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诊疗指南解读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2020 CSCO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诊疗指南解读|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2020年6月21日,“202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诊疗指南发布会”以线上直播的形式顺利召开。全国血液肿瘤及儿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齐聚线上,交流并分享研究成果,共同关注第一版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诊疗指南的发布。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怡瑾教授对儿童及青少年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医脉通整理如下。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约占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15%。 治疗前评估 ALCL临床特征

?全身症状常见~50%(发烧和体重减轻) ?结外病变常见(皮肤、软组织、骨、肺、胸膜和胃肠病变) ?骨髓(BM)受累~5%;CNS受累少见 ?特殊表现 ①噬血细胞综合征(HLH) ②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表现为严重的呼吸衰竭) ALCL临床分期 目前根据国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对ALCL患者进行分期:

?传统形态学仍是目前BM、CSF肿瘤残留的评价方法;更为敏感的分子生物学结果作为支持资料,加以记录。 ?MRI/CT是主要的评估手段;PET/CT结果作为支持资料,加以记录。 ?PET的阴性价值>阳性价值 病理诊断 ?90%可检测到累及ALK(间变淋巴瘤激酶)的易位基因 ?t(2;5)(p23;q35)占85%,致形成NPM/ALK融合蛋白;其余15%病例为累及A LK的其他异位 ?罕见病例可涉及DUSP22、P63等其他基因重排 治疗

?NHL-BFM90方案 NHL-BFM90方案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约为76%。用药累积数据如下图: ?ALCL99方案 多中心随机研究数据如下(试验共涉及12个国家的10个国家组或合作组): 图患者分组

ALK基因突变与对应的靶向药物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的形式有过量表达、与其他基因形成融合基因,发生点突变等等。ALK基因融合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一种驱动基因,中国非小细胞肺腺癌中ALK融合突变阳性的比例为5.3%,在非小细胞肺腺癌、年轻患者(小于60岁)以及不吸烟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被认为是一种分子亚型,相对应的靶向药物与EGFR分子亚型完全不同。 ALK融合基因突变主要在肺腺癌里常见,一般肺鳞癌患者ALK融合基因突变概率很低,有报道说1400个肺鳞癌患者里ALK融合基因的发生率为1.3%。考虑到ALK总体突变频率仅有5%,所以对于鳞癌患者也是可以做一下ALK检测的。由于非小细胞肺癌里的驱动基因突变一般是互相排斥的,或者说一山不容二虎,癌细胞也没有必要搞两个驱动突变。有研究说亚裔的EGFR、KRAS野生型的腺癌患者,ALK阳性比例高达30%-42%,因此如果发现EGFR和KRAS是野生型,是更有必要测下ALK基因的。 一、ALK融合突变的检测 图1:非小细胞肺癌中ALK的重排形式 据报道,目前已发现21种EML4-ALK的融合形式,另外ALK还可能与TFG、KIF5B、KLC1、PTPN3、STRN等基因发生融合,因此ALK融合突变的诊断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下表是关于ALK融合突变的诊断方法,及其相应的特点。

表1:ALK基因检测的方法 需要注意,临床常用的三种方法是FISH、Ventana IHC及RT-PCR,三种方法FISH 的灵敏度最低。因此,如果是胸腔积液、细针穿刺取到的细胞学样本做成的蜡块,不建议使用FISH,避免假阴性。另外通过抽血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也正在发展起来。总之在面对ALK检测结果模棱两可的时候,一定要换一个检测方法去验证,也没有哪一种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是100%。

最新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汇总

C 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关键词:淋巴瘤; 间变大细胞; CD30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其特征为淋巴结副皮质区和窦状隙内有表达CD30的间变性大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进展较迅速,常伴有B症状和结外病变,尤其多见皮肤和骨的累及。ALCL的免疫表型主要为T细胞型,部分为裸细胞型,少数具有B细胞表型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在REAL及新的WHO分型中已划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还有部分ALCL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与霍奇金病有重叠。自1985年Stein等首次提出以来,ALCL在形态学、遗传学、临床特征及治疗等方面均得以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将有关进展作一总结。 1.形态学特征及分类: ALCL病理表现主要是淋巴结副皮质区浸润和窦状隙内播散。由于肿瘤细胞形态变化较大并伴有反应性细胞,ALCL在形态学上主要分为普通型、小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型、大细胞型、类霍奇金病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其中前三种较为常见。 1.1普通型[1]:可见成片的大淋巴细胞,胞核呈马蹄形,染色质较少,可见多个核仁。这类细胞在所有ALCL亚型中均可见到,为ALCL的特征性细胞。 1.2小细胞型[2]:具有大小不等的细胞,其中小、中细胞胞核不规则,而大细胞常分布于小血管的周围。该型具有一些普通型的特征(成片的CD30+大细胞)并可以转化为普通型。

1.3淋巴组织细胞型[3]:间变性肿瘤细胞被大量的组织细胞所掩盖,但可通过CD30免疫标记区分。组织细胞为反应性细胞,增殖活性低,Ki-67和CD30标记均阴性。由于肿瘤细胞较普通型小,在Kiel分型中被错划为周围T细胞淋巴瘤。 2.遗传学特征: 1994年Morris等[4]首次发现ALC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t(2;5)(p23;q35),2号染色体上的ALK基因与5号染色体上的NPM基因融合。约60%的 CD30+ALCL患者有涉及ALK的基因重排,在儿童及年轻人中ALK阳性的比例更高。ALK阳性ALCL预后相对较ALK阴性者好可能与前者发病年龄较轻有部分关联。 2.1 NPM(Nucleophosmin,核磷酸蛋白):NPM基因由一个金属结合位点、两个氨基酸丛集区、两个核定位信号(NLS)组成。NPM蛋白是一个38kD的高度保守的核仁磷酸蛋白,能往返于胞浆和核仁,将新合成的蛋白运送到核仁内,其发挥功能依赖于N端的寡聚结构域和C端的核定位信号。NPM蛋白在有丝分裂中被高度磷酸化,参与前核糖体颗粒装配的晚期阶段。Okuda等[5]发现在有丝分裂中由CDK2/cyclin E介导的磷酸化作用启动中心体的复制时,NPM充当了CDK2/cyclin E的作用靶点。在淋巴瘤细胞中,普遍存在的NPM启动子能够使NPM-ALK融合基因处于高表达状态,并且由NPM片断介导的寡聚作用导致NPM-ALK蛋白的活化。 2.2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p23,编码了一个含1620个氨基酸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6]。ALK分子具有穿膜RTK的典型结构,包括一个较大的细胞外片断、亲脂性穿膜区以及胞浆内的酪氨酸激酶活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