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以蒙泉镇望仙树村为例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当前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因此,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前置条件;合理安排新村建设示范点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共服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硬核;新农村综合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载体。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望仙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望仙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就与问题并存。

(一)望仙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望仙树村基本实现了农村水泥路面“户户通”目标,发展了柑桔和棉花产业。(二)望仙树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建设规划滞后。长期以来,村级规划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并且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靠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严重阻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也增加了农村管理的难度。

2、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农

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农村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苍蝇乱飞、污水乱流、摊点乱摆、牲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正当使用化肥、农药等,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

3、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三、推进望仙树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

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二)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望仙树村以柑橘、水稻、棉花和玉米等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结构不优,没有发挥出柑橘特产区的辐射优势。望仙树应利用特有的山水优势,把柑橘游旅游产业作为重点项目培育。实现传统农业向兼具文化和旅游内涵的特色农业产业转化。

(三)加大农村技术的培训,建立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建设新农

村,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一是要结合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诚信”的良好风尚的教育。二是要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和“文明村庄”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三是要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五)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六)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处理生活垃

圾和生活污水。做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规范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生产模式,有效控制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要使用科技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的力度,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排污情况的监督管理,减少农业自身导致的污染。

四、结束语

众多经验证明,任何乡村的建设、发展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因地制宜的规划,并以之为据,指导其开发、建设和管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夹山寺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保证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借助县、乡等的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支持,团结一致,创新思维,为构成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新农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2]黄国清;章泉;王博;;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现

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3]沙占华;;新农村建设中的偏差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4]龚齐珍;杨艳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J];求实;2006年05期

[5]张梅龙;郭少华;;对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分析及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06年07期

[6]曾凡;把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四大环节[J];老区建设;2005年01期

[7]肖华;;建设新农村不可以点“代”面[J];政府法制;2006年09期

[8]陈华;;扎实稳步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J];桂海论丛;2006年04期

[9]刘三;;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思考——兼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