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使用方法探索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使用方法探索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使用方法探索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使用方法探索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使用方法探索

苏宏鑫(浙江省温州中学生物组325014)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比较分析了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实验中斐林试剂甲乙两种试剂的不同使用方法及其效果。结果显示,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步骤中,斐林试剂甲液(2mL)和乙液(4滴)无论是先混合马上使用,还是两液依次加入被鉴定的可溶性还原糖中都能得到相同的实验效果。

1 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18页,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方法步骤中,特别强调“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加入生物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笔者在为学生上这一节实验课时,由于对上述步骤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所以就想到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的甲液2mL和乙液4滴分别加入,或斐林试剂的甲液(2mL)和乙液(4滴)混合24小时后使用,能否得到同样的效果?带着这两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探讨。

2 实验探索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和试剂与教材中完全相同。

2.2 实验设计

2.2.1 在以下各组实验中,都是苹果样液2mL,斐林试剂甲液2mL、乙液4滴,即使是甲、乙液混合配制的斐林试剂也按照这个比例。

2.2.2 设计四组实验

利用加入2mL刚配制的斐林试剂(甲液2mL与乙液4滴混合均匀)作为对照;另外再做三组实验:①加入24h前配制的斐林试剂(甲液2mL与乙液4滴混合均匀);②先加入2mL斐林试剂甲摇匀后再滴入4滴斐林试剂乙;

③先加入4滴斐林试剂乙摇匀后再加入2mL斐林试剂甲。

2.3 实验的具体方法及步骤

在其他实验方法及步骤不变的前题下,分别在A、B、C、D四支试管中各加入2mL苹果组织样液,然后在A试管中加入2mL刚配制的斐林试剂,在B试管中加入2mL24h前配制的斐林试剂,在C试管中先加入2mL斐林试剂甲摇匀后再滴入4滴斐林试剂乙,在D试管中先加入4滴斐林试剂乙摇匀后再加入2mL斐林试剂甲。

上述四支试管摇匀后一同放入100℃的沸水中加热,并观察四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重复上述实验三次。

2.4 实验结果

三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完全一致,重复性好,结果可靠。具体是:A、C、D三支试管的颜色变化,从颜色的变化速度与程度两方面都完全一样,凭肉

眼根本无法区别;颜色变化顺序是:从蓝色→棕色→砖红色,其中棕色不太明显,时间又短;变色的时间为:约20s钟有明显的变色,80s钟砖红色显著。B试管的颜色变化明显缓慢,并且15min时,还是呈黑红混合色。

3 理论依据

3.1 查阅资料

《有机化学》东北师大等(1997年12月版)下册第586页: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三者在稀碱液中能发生酮式-烯醇式的互变异构;氢氧化铜或氧化铜在碱性溶液中能将单糖氧化,同时氢氧化铜或氧化铜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生物化学》王镜岩等(2002年9月第三版)上册第16页:在碱性溶液中,重金属离子(Cu2+、Ag+、Hg2+或Bi3+等)如斐林试剂中的Cu2+是一种弱氧化剂,能使醛(还原剂)的醛基氧化成羧基,产物称醛糖酸,金属离子自身被还原。单糖在碱的催化下,醛糖与酮糖之间能够通过“酮-烯醇”的互变异构。碱性条件会引起糖碳架的断裂和分解。

综合以上文献所述,斐林试剂与单糖混合后只会发生三种化学反应:⑴是Cu2+或氢氧化铜和氧化铜中的铜在碱性条件下与单糖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⑵是碱催化醛糖与酮糖之间通过“酮-烯醇”的互变异构;⑶是碱性条件会引起糖的碳架断裂和分解。二书都没有提到单糖与Na+和SO42-会有什么反应。

3.2 理论分析

在2ml苹果样液中单独加2ml斐林试剂甲液,与加2ml斐林试剂(甲乙混合液)相比,苹果样液中的pH值相差甚微,因此对单糖的还原性、裂解和醛酮异构都不会造成差异性影响。因为在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溶液)2mL中滴入3~5滴(约0.2mL)乙液(0.05g/mLCuSO4),通过计算得知NaOH只减少0.005mg左右,溶液中的NaOH浓度仅降低约0.0023g/mL。

另外,在苹果样液中先加入4滴斐林试剂乙液(还没加甲液)时,溶液中的SO42-和Cu2+浓度虽然比另外三种加法会高出一倍,但是SO42-与单糖不发生反应,Cu2+与单糖之间在中性条件下起码不会有除了氧化还原反应以外的其他反应。

斐林试剂甲、乙液混合后时间较长容易产生黑色的氧化铜沉淀,用这种具有大量黑色氧化铜沉淀的斐林试剂加入单糖溶液中,虽然氧化铜在碱性溶液中能将单糖氧化,但速度很慢;而且,如果时间没有足够的长,黑色的氧化铜没有全部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还会干扰氧化亚铜的显色效果。

3.3 理论分析的结论

综上所述,先单独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或斐林试剂乙液,马上再加斐林试剂的另一种试剂,这两种方法对单糖的结构不会造成有差异的影响,同时也能为氢氧化铜、氧化铜或Cu2+提供一个合适的碱性环境,因而与斐林试剂甲乙两液先混合再使用具有相同的实验效果。

由于碱性条件会引起糖碳架的断裂和分解,因此利用斐林试剂只能对单糖进行定性的检定,而不能进行定量的分析。

4 结论

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方法步骤中,斐林试剂甲液(2mL)和乙液(4滴)无论是先混合马上使用,还是两液依次加入试管都具有相同的实验效果;但斐林试剂甲液(2mL)和乙液(4滴)混合时间过长,不宜用作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试剂。

实验还表明,对乙液滴数的要求不需太严格。

笔者在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通过实验证明,双缩脲试剂A(2mL)与B(3~4滴)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的次序或先混合再加入,都能够得到相同的实验效果。

显色基质鲎试剂盒使用说明(终点显色法,含偶氮化试剂)

显色基质鲎试剂盒使用说明(终点显色法,含偶氮化试剂) 货号:T7571 保存:阴凉处,最佳2-8℃,避光贮存。 产品内容: 细菌内毒素工作品,5支 鲎试剂, 1.7ml/支,5支 显色基质,1.7ml/支,5支 偶氮化试剂1,10ml/支,5支 偶氮化试剂2,10ml/支,5支 偶氮化试剂3,10ml/支,5支 HCl(反应终止剂),50ml/瓶,1瓶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50ml/瓶,3瓶 用途: 显色基质鲎试剂(Chromogenic End-point TachypleusAmebocyte Lysate,CE TAL)用于体外细菌内毒素的定量检测,禁止以任何途径进入机体。 原理: 鲎试剂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冷冻干燥品,鲎试剂中含有C因子、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等。在适宜的条件下(温度,pH值及无干扰物质),细菌内毒素激活C因子,引起一系列酶促反应,激活凝固酶原形成凝固酶,凝固酶分解人工合成的显色基质,使其分解为多肽和黄色的对硝基苯胺(pNA,λmax=405nm)。在一定时间内,pNA 的生成量与细菌内毒素浓度成正相关,据此,可以定量供试品的内毒素浓度。 同时,对硝基苯胺(pNA)也可用偶氮化试剂染成玫瑰红色(λmax=545nm),避免了供试

品本身的颜色对405nm处吸收峰的干扰。 检测限: 按反应时间不同可检测0.1EU/ml-1EU/ml和0.01EU/ml-0.1EU/ml两个区间(反应时间T1和T2见出厂检验报告)。 用法: 1.材料和设备 1.1试剂 鲎试剂、细菌内毒素工作品、显色基质、偶氮化试剂1、偶氮化试剂2、偶氮化试剂3、HC l (反应终止剂)、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1.2器材 无热原试管、无热原吸头、旋涡混合仪、移液器、多道移液器、封口膜、试管架、恒温水浴箱(37±1℃)、分光光度计。 注意:接触试剂及供试品的所有器皿必须是无热原的(我公司提供无热原耗材)。 玻璃器皿可经250℃干烤至少60分钟去除热原。 2.供试品的贮存与预处理 备注:若供试品为血液类,请参照我厂配套血液相关处理试剂使用说明书。 2.1供试品的pH值应在6-8之间,若超出此范围,需用无热原缓冲液、0.1N氢氧化 钠或0.1N盐酸调节。 2.2若供试品中可能存在鲎实验的干扰物质,处理参见【供试品的干扰试验】。 2.3若供试品中可能含有β-葡聚糖(β-葡聚糖会产生G因子旁路反应,干扰内毒素 检测),需选用特异性鲎试剂(我公司提供)。 2.4若供试品为一些抗菌素如头孢类抗菌素和磺胺制剂会对偶氮染色剂产生偶联反应

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试剂(人教版,很全)

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乙液)。用法:将1.斐林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 4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乙液)。用法:向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 4 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吡罗红:检测RNA,呈红色 7、50%的酒精溶液:用于洗去苏丹Ⅲ在脂肪上的浮色。 8、70%的酒精溶液:用于医学临床上的消毒灭菌。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健那绿: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遇糖原变红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不用斐林试剂原因的探究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不用斐林试剂原因的探究 ◆董红宇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741000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1教材中,有一个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其中之一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后用的鉴定试剂是碘液而不是斐林试剂。众所周知,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性糖的常用试剂,在此实验中为何不用?是无法鉴定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这个问题在K12论坛上也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笔者为此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如下: 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0℃下的试管中也出现了砖红色沉淀。 分析原因:在水浴温度65℃时用斐林试剂检测,0℃和60℃的试管中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是用65℃水浴加热时,使原本处于受抑制状态的酶逐渐恢复了活性,导致预期不应该发生的反应出现了,对实验结果干扰很大。这就是我们常给学生讲的: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过程中要加热,0℃试管中的酶会逐渐恢复活性,所以此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 事实果真如此吗? 笔者继续以下实验: 其它条件不变,只将上述实验中加斐林试剂时65℃水浴变成沸水浴即可,结果只有60℃试管中有砖红色沉淀,结果和预想一致。 分析原因:应该是沸水使淀粉酶立即失去活性所致,而前面实验中所用的65℃水浴恰好是α-淀粉酶活性最强的适宜温度,所以不同的水浴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 斐林试剂是新制的Cu(OH)2溶液,PH值呈较强的碱性,对酶活性是否也有影响呢?笔者继续做以下探究:将各试管中的物质按下表顺序依次加好

结果分析: 第一组是α-淀粉酶活性最强的条件,作为对照,砖红色最深。 第二组中斐林试剂已让α-淀粉酶失活。 第三组结果表明:将酶、斐林试剂、淀粉同时加入,酶没有立即失活,还可以水解部分淀粉(分别是附图中的试管1、2、3)。 本实验证明:斐林试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与斐林试剂和酶接触的先后顺序有很大关系。不放底物,直接与酶混合,酶会立即失活;若与底物和酶一起混合,酶还可水解部分淀粉;如果最后放斐林试剂,则不影响实验结果。 由于α-淀粉酶溶液有一定的颜色,虽然实验现象也明显,但颜色与真实情况有一定差距。笔者又用无色的唾液淀粉酶做了以上实验,各试管中的颜色与预期最接近,而且在65℃水浴下唾液淀粉酶就已失去了活性,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附图中的6、7号试管)。 综上所述: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可以用斐林试剂做鉴定,选择唾液淀粉酶做实验效果最好。但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点:斐林试剂不能与酶直接接触,必须最后一步加;水浴加热必须为沸水,才能保证结果与预期相符,如果实验过程稍不严谨,就会影响实验结果。鉴于上述原因,此实验一般不选斐林试剂作为鉴定试剂。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1.主要区别 2.典型例题赏析 例1.现提供新配置的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溶液)、乙液(0.05g/ml CuSO4溶液)、蒸馏水,则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②蔗糖③胰蛋白酶④DNA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③和④ 错解:A 分析:一般只看到了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溶液)、乙液(0.05g/ml CuSO4溶液)可以鉴定还原性糖,所以选A。而忽略了婓林试剂乙液可被蒸馏水稀释到0.01g/ml CuSO4溶液,即双缩脲试剂B液,故可以来鉴定蛋白质。 正解:主要考查审题的细心认真程度,“蒸馏水”是关键词。婓林试剂甲液、婓林试剂乙液可以来鉴定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性糖,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婓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区别是:斐林试剂甲液=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0.1g/ml NaOH溶液;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成分都是CuSO4溶液,但浓度不同,分别是0.05g/ml、0.01g/ml。根据题意,双缩脲试剂B液可以通过蒸馏水和斐林试剂乙液来稀释而成。故答案选C。 例2.在下列四个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氨基酸溶液;丙试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上述四个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 A.甲、丁 B.甲、乙、丁 C.甲、乙、丙 D.甲、丙、丁 错选:C 分析:很多学生误认为氨基酸含有肽键,能被双缩脲试剂鉴定成紫色。而红细胞中没有蛋白质。 正解:豆浆和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牛奶在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多肽。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把它放在清水中,会吸水胀破,血红蛋白会释放出来。甲乙丙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能出现紫色。氨基酸中不含肽键。从中可以看出,双缩脲试剂是鉴定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等。正确答案选D 精选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斐林氏法

总糖和还原糖测定方法较多,如3,5—二硝基水杨酸法、碱性铜试剂法、蒽酮比色法、斐林氏法等。这里只介绍斐林氏法。 一、目的 学习掌握生产实践中常用的快速定糖方法。 二、原理 还原糖在碱性溶液中能将Ag+,Hg+,Cu2+,Fe(CN)3-等金属离子还原,而糖本身则氧化成各种羟酸,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还原糖进行定量测定。本实验采用斐林试剂热滴定法,氧化剂是斐林试剂,它是由甲乙两种溶液组成,甲液中含有硫酸铜、次甲基蓝;乙液中含有氢氧化钠、酒石酸钾钠和亚铁氰化钾(黄血盐)。当甲乙两液混合时,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作用形成氢氧化铜沉淀,由于溶液中存在酒石酸钾钠,它和氢氧化铜形成了可溶性络合物。 酒石酸络铜(Ⅱ)钾钠盐在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离子即被还原成一价的氧化亚铜红色沉淀。 此氧化亚铜与试剂中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的亚铁氰酸络铜(Ⅰ)钾盐。 Cu2O + K4Fe(CN)6 + 3 H2O →K2Cu2Fe(CN)6 + 2 KOH + 2 H2O 亚铁氰化钾亚铁氰酸络铜(Ⅰ)钾盐 斐林试剂中二价铜的还原力比次甲基蓝强,因此所滴入的标准葡萄糖溶液首先使二价铜还原,只有当二价铜被还原完毕后,才能使次甲基蓝(甲烯蓝)还原为无色,测定中以此作为滴定终点。 在测定时先做一对照管(不加样品),用标准葡萄糖滴定求知一定体积斐林试剂中二价铜和次甲基蓝的量,即测定对照管消耗的标准葡萄糖量(A)。再做样品管,样品中还原糖消耗斐林试剂中一部分二价铜,剩余的量再用标准葡萄糖来滴定,即样品消耗的标准葡萄糖量(B)。将(A)减去(B)就可求得样品中还原糖量。 三、器材及试剂: 1.器材: ①山芋粉②广范试纸pH1~12。 ③吸管5毫升(×4),10毫升(×2)④容量瓶100毫升(×3)

鲎试剂实验方法

鲎试剂实验方法 鲎试剂按实验方法可分为:凝胶法、动态浊度法鲎试剂、终点浊度法鲎试剂、动态显色法鲎试剂、终点显色法鲎试剂。 凝胶法系通过鲎试剂与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定性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的方法。凝胶法是通过观察有无凝胶形成作为反应的终点。此法操作比较简单,经济,不需要专用测定设备,可以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 凝胶法鲎试剂常见规格为0.1ml/支或0.2ml/支的单个测试或0.5ml/支至5.2ml/瓶的真空封口西林瓶装的多个测试。使用时一般应加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复溶后使用。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的真空封口试管凝胶法鲎试剂是把鲎试剂直接灌装在试管中,在真空中压盖封口的新产品。使用时直接用样品溶解鲎试剂,不会割伤手,更加简单方便安全。 特异性鲎试剂,即弃G因子鲎试剂,是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国内首创的产品,它专一对内毒素起反应,避免了G因子旁路的干扰,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在药检和临床检验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理想检测试剂。目前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提供的各种内毒素检测鲎试剂均为特异性鲎试剂,都能对抗葡聚糖的干扰,只对内毒素起反应。因此不列为独立品种。 动态浊度法鲎试剂、终点浊度法鲎试剂、动态显色法鲎试剂、终点显色法鲎试剂,这四种方法都是定量检测内毒素的。这几种定量法鲎试剂统称光度法鲎试剂。 根据检测原理,终点浊度法和动态浊度法都属于浊度法。浊度法系利用检测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而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终点浊度法未见商品化产品。动态浊度法(又称动态比浊法)是检测反应混合物的浊度上升某一预先设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或是检测浊度增加速度的方法。 动态浊度法的特点为:1. 能准确定量。2.检测范围宽,可达4个数量级。3.灵敏度高达0.005EU/ml。4. 操作简便,系统自动检测分析,一步即成。5. 经济实用,试剂样品需要量少,可降至50μL。6. 和微生物检测系统Elx808(配套IU)及专用软件TALgent使用,一次可同时检测多达96个样品。 终点显色法和动态显色法都是属于显色基质法。显色基质法系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显色释放出的呈色团的多少而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根据产物颜色判断内毒素浓度,又称为比色法。显色基质法由于不依赖凝固蛋白形成凝胶,抗干扰能力强,特别适用于生物制品(蛋白、疫苗等)和临床样品(黄疸、血液、尿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 终点显色法是目前反应时间最短的鲎试验法,只需要16分钟就能得出结果。而且可以偶氮化染色剂,避开某些有色检品自身颜色对鲎试验的干扰。终点显色法不需要特殊的检测仪器就能准确定量。 动态显色法鲎试剂兼有动态浊度法和终点显色法鲎试剂的优点,抗干扰能力强,使用简单方便,检测范围宽,灵敏度高达0.005EU/ml, 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鲎试剂。但是价格较高。 如果您仅需要检测样品的内毒素限量,可以选择凝胶法鲎试剂,通过确定内毒素限值及最大有效稀释倍数,做样品的干扰试验从而确定使用的鲎试剂的灵敏度。如果您需要定量测定样品中内毒素含量则应选择显色基质鲎试剂盒或动态浊度法鲎试剂。日常检测量不大时,可以选择终点显色法鲎试剂,用普通的分光光

高中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高中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成分: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甲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3、双缩脲试剂:成分: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A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B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 A 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B 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5.二氧化硅:有助于提取色素过程中研磨得更充分。 16.碳酸钙:防止提取色素过程中研磨时色素被破坏。 17.层析液:色素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由于溶解度不同使色素分子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而使色素分子分离开。 18.秋水仙素:用于育种工作中,使单倍体植株变成纯合正常植株,原理是抑制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单体无法分离,而染色体数目加倍。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和班氏试剂比较 苗树新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不尽相同。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都是检验还原性糖的试剂,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成分也有区别,下面就从这几种试剂的使用原理、成分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做一简单总结。 1.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由溶液和溶液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点不同: (1)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双缩脲试剂中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将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2. 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 关于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可用下面的例题引出其异同点:例:你可用什么方法,检验人的尿液中是否含有糖? 答案: 方法一:在试管中加入人的尿液0.1mL,加入班氏糖定性试剂1mL,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

显色基质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终点显色法,含偶氮化试剂)

显色基质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终点显色法,含偶氮化试剂) 【用途】显色基质鲎试剂( Chromogenic End-point Tachypleus Amebocyte Lysate , CE TAL )用于体外细菌内毒素的定量检测,禁止以任何途径进入机体。 【原理】鲎试剂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冷冻干燥品,鲎试剂中含有C因子、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等。在适宜的条件下(温 度,pH值及无干扰物质),细菌内毒素激活C 因子,引起一系列酶促反应, 激活凝固酶原形成凝固酶,凝固酶分解人工合成的显色基质,使其分解为 多肽和黄色的对硝基苯胺(pNA,λmax = 405nm)。在一定时间内,pNA的生成量与细菌内毒素浓度成正相关,据此,可以定量供试品的内毒素浓度。同时,对硝基苯胺(pNA)也可用偶氮化试剂染成玫瑰红色(λmax = 545nm),避免了供试品本身的颜色对405nm处吸收峰的干扰。 【检测限】按反应时间不同可检测0.1EU/ml-1 EU/ml和0.01EU/ml -0.1EU/ml两个区间( 反应时间T 1 和T 2 见出厂检验报告) 。 【试剂盒组成】 细菌内毒素工作品,2支 鲎试剂, 1.7ml/支,2支 显色基质,1.7ml/支,2支 偶氮化试剂1,10ml/支,2支 偶氮化试剂2,10ml/支,2支 偶氮化试剂3,10ml/支,2支 HCl (反应终止剂),50ml/瓶,1瓶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50ml/瓶,2瓶 【贮存】阴凉处, 最佳2-8℃,避光贮存。 【用法】 1 .材料和设备 1.1 试剂 鲎试剂、细菌内毒素工作品、显色基质、偶氮化试剂1 、偶氮化试剂2 、偶氮化试剂3、HC l ( 反应终止剂)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1.2器材 旋涡混合仪、移液器、多道移液器、封口膜、试管架。 恒温水浴箱(37±1℃)、分光光度计。 注意:接触试剂及供试品的所有器皿必须是无热原的(我公司提供无热原耗材)。 玻璃器皿可经250℃干烤至少60分钟去除热原。 2. 供试品的贮存与预处理 备注:若供试品为血液类,请参照配套血液相关处理试剂使用说明书。 2.1供试品的pH值应在6 - 8之间,若超出此范围,需用无热原缓冲液、0.1N氢氧化钠或0.1N 盐酸调节。

实验四斐林试剂法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园艺产品中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糖的还原性,与斐林试剂(氧化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一价铜,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进行测定。非还原糖必须转化为还原糖,再进行测定。 斐林试剂中酒石酸钾钠铜是一种氧化剂,反应的终点可用次甲基蓝作指示剂,在碱性、沸腾环境下还原呈无色。根据斐林试剂完全还原所需的还原糖量,计算出样品还原糖量。 三、试剂与材料 1、斐林试剂 甲: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乙:346g酒石酸钾钠+100gNaOH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2、1%次甲基蓝,1g次甲基蓝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棕色瓶保存; 3、%标准葡萄糖,2g 105℃烘干到恒重的葡萄糖加水定容到1000ml; 4、碱式滴定管; 5、电炉,各种玻璃器皿。 四、操作方法 1、斐林试剂标定 取甲液5ml加入5ml乙液中,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水10ml,从滴定管中加入%的标准葡萄糖若干毫升(约23ml)。(量控制在后滴定时消耗葡萄糖在-。 电炉上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溶液,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用%标准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有红棕色沉淀,溶液清亮为终点止。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0,必须在1min内完成。 (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2、样品滴定预备试验 同上法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1。 3、样品滴定 同上法吸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预先稀释),补加(V0-V1)ml水,并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V1-1)ml %葡萄糖,摇匀至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2min微沸,加入2滴1%次甲基蓝,继续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标准葡萄糖体积为V毫升。 五、结果计算 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g/ml)=(Vo-V)××1/10×n 式中:Vo--------斐林试剂标定值,ml V---------样品糖液测定值,ml 标准葡萄糖溶液浓度,g/ml 10--------样品糖液体积,ml n---------样品稀释倍数 六、思考题: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完整版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的比较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1.主要区别 2.典型例题赏析 溶例1.现提供新配置的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溶液)、乙液(0.05g/mlCuSO 4液)、蒸馏水,则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②蔗糖?③胰蛋白酶?④DNA?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③和④

错解:A? 分析:一般只看到了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溶液)、乙液(0.05g/mlCuSO 溶液)可 4 溶以鉴定还原性糖,所以选A。而忽略了婓林试剂乙液可被蒸馏水稀释到0.01g/ml?CuSO 4液,即双缩脲试剂B液,故可以来鉴定蛋白质。 正解:主要考查审题的细心认真程度,“蒸馏水”是关键词。婓林试剂甲液、婓林试剂乙液可以来鉴定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性糖,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婓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区别是:斐林试剂甲液=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0.1g/ml?NaOH溶液;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成分都是CuSO 溶液,但浓度不同,分别是 0.05g/ml、0.01g/ml。根据题 4 意,双缩脲试剂B液可以通过蒸馏水和斐林试剂乙液来稀释而成。故答案选C。 例2.在下列四个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氨基酸溶液;丙试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上述四个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A.甲、丁B.甲、乙、丁C.甲、乙、丙D.甲、丙、丁错选:C? 分析:很多学生误认为氨基酸含有肽键,能被双缩脲试剂鉴定成紫色。而红细胞中没有蛋白质。

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试剂(归纳总结)

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吡罗红:检测RNA,呈红色 7、50%的酒精溶液:用于洗去苏丹Ⅲ在脂肪上的浮色。 8、70%的酒精溶液:用于医学临床上的消毒灭菌。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健那绿: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遇糖原变红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低。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于。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缍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强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可用于基因工程。 25.石磊试剂:检验溶液酸碱性→判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快慢的关系; 26、NaHCO3/ Na2CO3 Na2HPO4/ NaH2PO4:酸碱缓冲对→调节PH27.NaCl:配制生理盐水(0.9%)或用于提取DNA(0.14M或2M) 28.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完整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区别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区别 1、试剂的浓度和配制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甲液: 0.1g/mL 的NaOH 溶液;乙液:0.05g/mL 的4CuSO 溶液。使用前临时配制,在2mL 的甲液中滴入4滴~5滴乙液,振荡使混合均匀后即可。 双缩脲试剂:A 液:0.1g/mL 的NaOH 溶液;B 液:0.01g/mL 的4CuSO 溶液。 分别配制好A 液和B 液即可。 2、试剂的作用和鉴定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 作用:可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甲液和乙液混合后产生 2)OH (Cu 沉淀,2)OH (Cu 与含醛基(—CHO )的可溶性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将 2)OH (Cu 还原为砖红色的O Cu 2沉淀。双缩脲试剂: 作用:可鉴定蛋白质溶液。 原理:在碱性溶液(NaOH )中,双缩脲(22CONH NH NCO H )能与2Cu 反应,形成紫色络合物。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 CO —NH —), 因此,蛋白质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使溶液呈现紫色。3、试剂的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现配现用,要水浴加热。如果斐林试剂放置一段时间, 因2)OH (Cu 沉淀在溶液底部而无法使用。使用时,甲液和乙液不可分别加入到待测液中,否则,待测液(苹果组织样液)中的有机酸会中和NaOH ,使产生的2)OH (Cu 不足而影响鉴定。 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双缩脲试剂A 液和双缩脲试剂 B 液要分别先后加入到待测液中,不需要加热。双缩脲试剂A 液和双缩脲试剂 B 液不可以混合后再加入待测液。如先混合,则会产生2)OH (Cu 沉淀而无2Cu 产生。加入的双缩脲试剂 B 液(4CuSO )也不能过量,

去内毒素实验方法介绍

去内毒素质粒提取Protocol 内毒性也称为脂多糖或LPS,是革兰氏阴性(如大肠杆菌,E.coli)胞膜上一种成分。细菌外膜的外部脂质成分完全由内毒素分子组成。一个E.coli包含约2百万个LPS分子,每个LPS 分子又由疏水性的脂质A、复杂的多糖链以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组成。因此每个内毒素既包含疏水区域也包含了亲水和带电区域,从而赋予其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的独特性质。 图1. 内毒素结构图。 细菌在其活跃生长时表面的内毒素成分较少,而一旦其死亡则会释放大量内毒素。在质粒提取的裂解过程中,内毒素会从细菌的外膜释放到裂解液中。内毒素的存在会严重的影响质粒转染细胞的效率,此外会激活造血细胞(如B细胞、巨噬细胞等)的非特异免疫反应,造成实验的假阳性,所以转染级质粒的提取纯化必须去除内毒素。 内毒素如何测定? 历史上,内毒素测定主要是基于内毒素与鲎(一种海洋节支动物,也称马蹄型蟹)血液中的变形细胞冻融后的溶解物(鲎试剂)接触时可发生凝血反应。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胶反应的机理是:鲎的血液及淋巴液中有一种有核的变形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的致密颗粒,内含凝固酶及凝固蛋白原。当内毒素与鲎变形细胞冻融后的溶解物(鲎试剂)接触时,可激活凝固酶原,继而使可溶性的凝固蛋白原变成凝固蛋白而使鲎变形细胞冻融物呈凝胶状态。现在已经发展出更加灵敏的光度计测试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鲎试剂以及一种人工合成的可产生颜色反应的底物。 LPS污染通常用内毒素单位(Endotoxin Units, EU)表示,通常情况下,1ng LPS对应于1到10个EU。

Protocol 常用的试剂盒选择包括Qiagen、Sigma都挺好用的。或者omega、天根等。在选择取出内毒素的质粒提取试剂盒的时候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有的盒子上写着“Endofree”字样,这种试剂盒是专门用来提取用于细胞转染实验的质粒的。一般这种质粒提取试剂盒采用独特的硅胶膜吸附技术,高效专一地结合质粒DNA。同时采用特殊的溶液P4和过滤柱CS,可以有效的去除内毒素、蛋白等杂质。没有这个字样的试剂盒,对于常规的分子克隆实验,如,PCR,酶切,克隆等完全够用了。 如果不是特别的试验,建议采用手工方法,丁香园战友推荐以下的protocol提的质粒免疫动物没有问题,曾用于制备DNA疫苗,可进行大量的去内毒素质粒提取。 1)挑取一个新鲜菌落接种于含5ml LB及相应抗生素的试管,37℃培养8-12小时。 2)用上述新鲜培养物小提质粒鉴定后,剩余的菌液接种于含相应抗生素的400ml LB培养基中,37℃培养12-16小时。 3)用500ml离心筒收集菌液,5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 4)用40ml预冷的STE重悬菌体,转移至2支30ml离心管中,6000rpm 5分钟,弃上清。 5)用3ml预冷的溶液I重悬菌体,再加入6ml新鲜配制的溶液II,轻轻颠倒混匀;再加入4.5ml预冷的溶液III,轻轻颠倒混匀。 6)4℃12000rpm离心10分钟,将上清转移至另外的30ml管中。 7)加等体积的异丙醇,颠倒混匀,置于-20℃20分钟以上。 8)4℃12000rpm离心15分钟,弃上清,70%乙醇洗涤沉淀,37℃蒸发至沉淀边缘透明。 9)加入5ml TE使DNA溶解后,加入5mol/L的LiCl溶液5ml,轻轻混匀,-20℃放置5-10分钟。 10)4℃12000rpm离心15分钟,转移上清,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20℃放置20分钟以上。 11)4℃12000rpm离心15分钟,弃上清,用70%的乙醇洗涤沉淀,倒置控干后,37℃蒸发至沉淀基本透明。 12)用2ml TE溶解沉淀,并加入50μl/管的RNase(5mg/ml),37℃消化过夜。

实验四 斐林试剂法法测定还原糖含量(1)

实验四斐林试剂法测定果品蔬菜中还原糖含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园艺产品中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糖的还原性,与斐林试剂(氧化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一价铜,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进行测定。非还原糖必须转化为还原糖,再进行测定。 斐林试剂中酒石酸钾钠铜是一种氧化剂,反应的终点可用次甲基蓝作指示剂,在碱性、沸腾环境下还原呈无色。根据斐林试剂完全还原所需的还原糖量,计算出样品还原糖量。 三、试剂与材料 1、斐林试剂 甲:69.3g CuSO4.5H2O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乙:346g酒石酸钾钠+100gNaOH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2、1%次甲基蓝,1g次甲基蓝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棕色瓶保存; 3、0.2%标准葡萄糖,2g 105℃烘干到恒重的葡萄糖加水定容到1000ml; 4、碱式滴定管; 5、电炉,各种玻璃器皿。 四、操作方法 1、斐林试剂标定 取甲液5ml加入5ml乙液中,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水10ml,从滴定管中加入0.2%的标准葡萄糖若干毫升(约23ml)。(量控制在后滴定时消耗葡萄糖在0.5-1.0ml)。 电炉上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溶液,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用0.2%标准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有红棕色沉淀,溶液清亮为终点止。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0,必须在1min内完成。 (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2、样品滴定预备试验 同上法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用0.2%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1。 3、样品滴定 同上法吸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预先稀释),补加(V0-V1)ml水,并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V1-1)ml 0.2%葡萄糖,摇匀至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2min微沸,加入2滴1%次甲基蓝,继续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标准葡萄糖体积为V毫升。 五、结果计算 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g/ml)=(Vo-V)×0.002×1/10×n 式中:V o--------斐林试剂标定值,ml V---------样品糖液测定值,ml 0.002-----标准葡萄糖溶液浓度,g/ml 10--------样品糖液体积,ml

动态显色法内毒素检测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动态显色法内毒素检测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货号:T7570 规格:48T/盒1.7ml 保存:阴凉处,最佳2-8oC,避光保存。 产品说明: 鲎试剂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冷冻干燥品,鲎试剂中含有C因子、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等。在适宜的条件下(温度,pH值及无干扰物质),细菌内毒素激活C因子,引起一系列酶促反应,激活凝固酶原形成凝固酶,凝固酶分解人工合成的显色基质,使其分解为多肽和黄色的对硝基苯胺(pNA,λmax=405)。反应液的吸光度(OD值)增加,OD值增加的速度与内毒素浓度成正相关。换言之,OD值上升某一预设限值(启动OD)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启动时间)与内毒素浓度成负相关,启动时间的对数与内毒素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据此,可以定量供试品的内毒素浓度。 试验所需材料和器材: 内毒素工作标准品、鲎试剂、显色基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除热原试管、除热原吸头、除热原96孔微板(或可拆式板条)、旋涡混合器、移液器、试管架、带温育系统的动态光度测定仪器及配套软件,例如,微板鲎试仪ELx808及软件TALgent或Gen5。 注意事项: ①该试剂盒用于体外细菌内毒素的定量检测,严禁试剂以任何途径进入机体。 ②接触试剂及供试品的所有器皿必须是除热原的。试验过程应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该说明书中的除热原指内毒素浓度小于0.005EU/ml。 ③供试品的pH值应在6.0–8.0之间,若超出此范围,需用除热原的缓冲液、0.1M氢氧化钠或0.1M 盐酸调节。 ④当供试品中可能存在鲎试验的干扰物质时,须进行干扰试验,参见【供试品的干扰试验】。 操作步骤:

1、动态光度测定仪器的设定,以鲎试验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ELx808IU为例: 预热仪器,设置温育温度为37oC。 设置模板及程序。 设定读板波长为405nm,设定动力学参数:读板120分钟,每30秒读一次。 2、内毒素标准溶液配制(浓度10,1,0.1,0.01EU/ml) 2.1、取内毒素工作标准品1支,用砂轮沿安瓿颈部划痕,开启,加入适量(建议在0.5ml-1.2ml 之间)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置旋涡混合器上剧烈振摇5分钟。 2.2、将上述内毒素溶液进一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成所需浓度,每稀释一步均应在旋涡混合器 上剧烈振摇1分钟。 稀释的内毒素溶液静置时间超过10分钟,用前在旋涡混合器上剧烈振摇1分钟,放置4小时以上的内毒素溶液应丢弃。 (参见《内毒素工作标准品使用说明书》)。 3、阴性对照为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4、鲎试剂的溶解:按标示量加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于显色基质中,轻轻摇晃溶解显色基质,再将溶解的 显色基质全部加入到鲎试剂中,轻轻摇晃使鲎试剂完全溶解。注意不要用旋涡混合器剧烈振摇。溶解的鲎试剂应在10分钟内使用。 若采用多道移液器,将溶解的鲎试剂转移到除热原加样槽,并轻轻摇匀。 5、实验操作 取除热原微板,在各孔中分别加入100μ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内毒素标准溶液,或供试品。 将微板放置于鲎试验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ELx808IU中,37oC预热10分钟。 预热结束,用移液器或多道移液器每孔加入100μl鲎试剂(避免产生气泡!),中速振摇10秒混匀,于37oC温育120分钟,并且在405nm波长处,每30秒读一次OD值。 6、数据处理 设定启动OD为0.2,软件自动给出其启动时间(T)。 建立标准曲线:lgT=b lgC+a,其中T为启动时间,C为内毒素的浓度,b为直线斜率,a为Y轴截

斐林试剂与班氏试剂

斐林试剂与班氏试剂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修订本)的有关实验中用到了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二者都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但两种试剂的配制、反应原理及使用方法均有所不同,教材只介绍了斐林试剂的配制和使用方法,对班氏试剂的配制和反应原理没做任何解释。班氏试剂是如何配制的?与斐林试剂的配制、反应原理有何不同?学生对此有较多疑问,现解释如下。 1.斐林试剂的配制、使用方法及反应原理 斐林试剂由甲液(0.1g/mlNaOH)和乙液(0.05g/mlCuSO4)组成,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使用时将等量的甲、乙液混合均匀,取适量加入待测液,此时溶液呈蓝色。沸水浴加热2min左右,即可观察到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待测液中有可溶性还原糖。 甲、乙液混合时,生成了Cu(OH)2,而新制的Cu(OH)2在还原性糖的作用下,被还原为CuO砖红色沉淀。实验过程中,必须先把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使Cu(OH)2充分生成。如果先后或者分别把NaOH和CuSO4溶液加入到含有还原性糖的组织提取液中,其中的有机酸会与NaOH迅速反应,使反应物中没有Cu(OH)2或者Cu(OH)2量不足,从而使还原性糖与Cu(OH)2的反应不能进行或现象不明显,影响还原性糖的鉴定。 2.班氏试剂的配制、使用方法及反应原理 班氏试剂一般用于尿糖的测定,有时也用于其他实验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配制方法:取柠檬酸钠86.5g和无水碳酸钠50g放入1000ml锥形瓶中,加水350ml,加热至溶解。另取100ml锥形瓶加入硫酸铜8.65g,加水约50ml,加

热溶解。待二者冷却至室温,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前液,随时搅匀,并补足水量至500ml。 使用时,取1ml班氏试剂加入试管,加入糖尿病患者的尿液0.1ml,混匀后沸水浴加热,可观察到溶液开始为蓝色,后来出现黄绿色、土黄色或砖红色沉淀,分别反映出患者尿液中糖含量的多少,结果见下表。 沸水浴加热后的现象葡萄糖含量(g/dL) 透明蓝色无 加热时无变化,仅冷却后有少量沉淀微量,约0.5以下 加热1min后即出现少量黄绿色沉淀少量,约0.5~1 加热约10~15s即再现土黄色沉淀中量,约1~2 加热时很快出现多量砖红色沉淀大量,约2以上班氏试剂在配制过程中,当把硫酸铜溶液倒入由柠檬酸钠和无水硫酸钠配制的溶液中时,硫酸铜与硫酸钠和柠檬酸钠相遇,能产生出一种可溶性的又能离解出Cu2+的可溶性络盐,即柠檬酸钠此时能防止氢氧化铜沉淀的形成,做了一种亲水性掩蔽络合物形成剂。 当利用班氏试剂测定还原性糖时,还原性糖在这种碱性溶液中能将Cu2+还原为Cu+,Cu+再与OH-合成黄色的CuOH,加热后,CuOH即变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O)沉淀。 综上所述,斐林试剂与班氏试剂在配制和使用上均有所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另外,斐林试剂不稳定,必须现配现用,而班氏试剂配制好以后可较长时间保存。

鲎试剂使用说明书

凝胶法鲎试剂使用说明书 一、检测步骤 1、标准品稀释:开启后加入检查用水(W)1.2ml,置漩涡混合器上混合5min,得到 浓度为10EU/ml的内毒素溶液,标记为(E10),其余各梯度稀释方法如下: 0.3ml 1.5ml 1.5ml 1.5ml 1.5ml 1.5ml E10 ---→E1---→E0.5---→E0.25---→E0.125---→E0.06---→E0.03 2.7mlW 1.5mlW 1.5mlW 1.5mlW 1.5mlW 1.5mlW 此步骤为新开启标准品者操作,各梯度做好标记,其余操作人员可直接使用。 2、取鲎试剂8支,折断安瓿瓶颈,其中2支作供试品检查管,2支作阴性对照管,2 支作阳性对照管,2支作供试品阳性对照管,做好标记。 3、阴性对照管加入0.2ml检查用水,其余各管加入0.1ml检查用水,每支供试品检查 管另加入0.1ml供试品;阳性对照管加入0.1ml浓度为2λ(即0.1ml 的E0.125)内 毒素溶液,供试品阳性对照管加入0.1ml含2λ(即0.1ul 的E1)内毒素的供试品。 4、封闭管口,轻轻摇匀,垂直放入37℃的恒温金属浴中60min,然后取出观察结果。 在孵育期间避免任何震动! 二、结果判断 1、将试管从恒温器中轻轻取出,缓慢倒转180°,若管内形成凝胶,不变形,不滑落者 为阳性,记录为(+);反之为阴性,记录为(—)。取出试管应尽量避免受到震动 造成假阴性结果! 2、阴性对照管必须为阴性,阳性对照管、供试品阳性对照管必须为阳性,否则实验结 果无效。 3、若阴性对照管为阳性,表明鲎试剂或检查用水货实验器具受到污染;若阳性对照管 为阴性,表明鲎试剂或标准内毒素已失效,或鲎试剂的灵敏度及标准内毒素的效价 标示不准,或实验条件不满足;若供试品阳性对照管为阴性,表明反应体系内有抑 制反应的干扰因素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