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一改三维目标,提出五大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就是五大学科素养之一。文章分析“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探讨“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并基于实践教学经验研究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有效对策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指的是依靠可靠的史料,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建立历史认知,并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寻找有关的史料,分析、推理所选的信息,最终形成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品格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如何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下面,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进行探讨。

1.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是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师可从表说、图说、轴说、众说四个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树立历史时空观念,感受历史解释的实证性和历史评价的多元化,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史学素养。

2.注重优化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告知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资料的来源可以是网络、书籍等,资料类型可以是纸质或视频图片,搜集的方法和途径自由选择。(2)课上教学。1)课堂导入,以课题为切入点,列出一段描述“新文化运动”的语句。教师提问学生“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运动”是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给它下个定义,教师总结。2)表说。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填写一张知识表格,内含“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代表人物、两大旗帜、意义等,以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自我检测,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3)图说。学生在搜集资料时,一定会查阅许多杂志,如《青年杂志》《新青年》等。教师可提问:陈独秀创办杂志的目的何在?并要求学生用材料进行质证。4)轴说。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突破章节,树立时空观念,清晰认

识到“新文化运动”在历史坐标中的定位,并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下体会它的发展历程。5)众说。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学生获取的史料,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用史料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质证,其他同学对史料的真实性进行讨论。在观点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

3.认真进行教学总结

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史料,师生、生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有利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基于实践教学经验,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

1.科学选择史料,树立实证意识

在选择史料时,应当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局限性、有效性。教师要对所展示的史料进行精密的考证,避免不太真实的史料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教师选择的史料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充分利用史料的价值为教学提供帮助。由于史料的局限性,教师切勿用一条史料证明许多问题。

2.搜集整理史料,丰富历史储备

学生一开始搜集到的信息一定杂乱无章,相互之间缺少关联,需要进行整理。而学生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其本身就是对信息进行提炼、概述。因此,当学生厘清了事件过程、人物关系后,既能丰富自己的历史储备,又能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

3.正确解读史料,探究史料价值

拥有了可靠的史料,最终的环节是正确解读,探究出其中的价值。教师要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带领学生研究出史料中隐含的观点、立场、意图等,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设置的问题一定要体现史料价值,让学生有探究欲望。

四、结束语

总之,史料教学在历史实践中的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具体体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史料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选择、整理、解读、应用史料,在讨论探究中渗透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伟.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中历史一轮备考复习———从“史料实证”维度观察广州市高二教研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18(01).

[2]刘先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现代教学,2018(11).

[3]龚涛.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落实———以“身边史料”涵养实证精神的教学探索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7(10).

[4]陈武.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意义及策略[J].甘肃教育,2018(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