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一)

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一)

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一)
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一)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6期)

Total No .286

收稿日期:2012—07—11

作者简介:杨开雨(1984—),女,广西富川人,百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一)

杨开雨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兴起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带入到广大学者、教师的研究视野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对国内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动态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构成要素;动态特征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31—02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往越来越普遍的现实使得

“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贾玉新就主张“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

为外语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已经意识到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探讨。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杨盈、庄恩平(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从1997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论文总篇数为2833篇,其中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文数为740篇,占总篇数的26.1%。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的关注,也证明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为此,笔者搜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主要外语核心刊物登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文章,拟

对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览,希望能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国内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要素、培养和测评方面。

二、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问题

纵观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文章的论述,在术语

的使用方面,除“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外,同时还存在着“跨文化能力”和“社

会文化能力”等相关概念的使用情况。关于“跨文

化交际能力”

和“跨文化能力”,庄恩平曾多次强调两者是对等的概念,并可互用。而针对“社会文化

能力”的使用,高一虹(2002)则提出:“对许多教师、学者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如何在目的文

化情境中适宜地使用目的语的知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称为‘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除此之

外,

一些研究者在进行论述时,还使用了“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等相关概念。笔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概念来说

,“跨文化交际能力”

或是“跨文化能力”与近年来“文化交际是互动、变化的”(代礼胜,2009)这样的认识一致,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和动态性。因此,笔者建议,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现实下,在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目标的今天,广大教师、学者在就相关问题进行分

析论述时应达成一致,

使用与跨文化交际实质相一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或是

“跨文化能力”。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我国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杭国生(1994)指出交际能力由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属语言知识能力)以及话语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属使用语言能力)组成。贾玉新(1997)认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31

思与行的互动_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_沈鞠明

思与行的互动: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沈鞠明高永晨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需坚持历史与现实以及全球与本土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语境为基础,以“知行合一”为理念,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纬度厘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和研究框架。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主要对思辨与交际的关系、思辨与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关系以及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进行考察与分析,提出思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之一,提高思辨能力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思辨能力的测评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 作者简介:沈鞠明(1984—),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符号学研究;高永晨(1955—),女,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BYY05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5)03-0149-06 收稿日期:2014-12-03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学界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热情亦不断高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不胜枚举。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用以评估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前期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测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1],即“知行合一模式”。其中“知”指知识系统,包括知识、意识和思辨三个一级指标;“行”则指行为系统,包括态度、技能和策略三个一级指标。知识系统和行为系统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框架,本文重点研究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过程、思辨能力等概念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思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之一,提高思辨能力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思辨能力的测评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思辨与交际 思辨(critical thinking),亦译作“批判性思 ●语言文化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国内外英语写作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国内外英语写作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英汉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因受汉语的影响,习惯用汉语思维。无论从词法、句法、篇章结构上还是思维模式上,他们的作文都难免带有汉语的痕迹 1.词法方面 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都可以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面貌,制度和习俗等。如果不了解该语言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就难以理解词汇的准确意义。另外,英语中有些词类的划分与汉语也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分为表语形容词和定语形容词。在英语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特别注意英语词汇的特征。 (1)词汇的虚实 汉语思维是整体、综合的,而英语的思维是分析、独特的(马秉义,199 6)。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往往偏好种概念的词,即是泛指,用词概括而模糊;而英语偏好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而细腻。 (2)词性的差异 汉语对词性的界定相对宽松,词语的词性往往在句子中才会彰显。如果单独呈现,则难以判断词性。而英语大部分词放入句子之前一般都有较明确的词性。由于受汉语的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的词性把握相对缺乏严谨性,在用英语写作时只注意词汇的词义而忽视了其词性,结果导致了许多语言错误。例如: Many people against the plan. (将介词against误用为动词) I’m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the sports meeting han been cancelle d (将动词regret误用为形容词) (3)词语的搭配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语词语搭配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汉语中某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英语不同的表达,而且这些表达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忽略了这种差异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比如,许多学生习惯把“学习知识”说成 Learn knowledge,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达应该为acquire knowledge。如果照汉语的习惯来构建英语表达就会导致搭配不当的语言错误 (4)词义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差异。例如“龙”(DRAGON)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的特征,而在西方却是象征邪恶。若将“望子成龙”译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 on,英美人士会感到奇怪。 但译为:to hope one’s son bright future,英美人士可以获得与汉语读者相近的或相同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 能力 解读《英语课堂标准(2011年版)》之“文化意识”部分 【论文摘要】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见,《新课标》已明确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跨文化意识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见,《新课标》已明确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教学。 一、文化差异的尴尬 《新课标》中提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曾经一位男外教戴了一顶绿帽子,甚是欢喜地向大家展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待我们向他解释了“戴绿帽子”在中国的含义后,他也有点不好意思了,看来还得“入乡随俗”呀!

一个老外总结的中国式英语及正确的说法

一个老外总结的中国式英语及正确的说法 其中每行第一部分是汉语说法,第二部分是Chinglish说法,第三部分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①欢迎你到... ②welcome you to ... ③welcome to ... ①永远记住你②remember you forever ③always remember you(没有人能活到forever)①祝你有个... ②wish you have a ... ③I wish you a ... ①给你②give you ③here you are ①很喜欢... ②very like ... ③like ... very much ①黄头发②yellow hair ③blond/blonde(西方人没有yellow hair的说法) ①厕所②WC ③men's room/women's room/restroom ①真遗憾②it's a pity ③t hat's too bad/it's a shame(it's a pity说法太老) ①裤子②trousers ③pants/slacks/jeans ①修理②mend ③fix/repair ①入口②way in ③entrance ①出口②way out ③exit(way out在口语中是crazy的意思) ①勤奋②diligent ③hardworking/studious/conscientious ①应该②should ③must/shall ①火锅②chafing dish ③hot pot ①大厦②mansion ③center/plaza ①马马虎虎②so-so ③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西方人很少使用so-so) ①好吃②delicious ③good/nice/tasty/appetizing(delici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尽我最大努力②try my best ③try/strive(try的本意就是try my best) ①有名②famous ③well-known/renowned/legendary/popular(fam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滑稽②humorous ③funny/witty/amusing/entertaining ①欺骗②to cheat ③to trick/to play a joke on/to con/to deceive/to rip off ①车门②the door of the car ③the car's door ①怎么拼? ②how to spell? ③how do you spell? ①再见②bye-bye ③bye/see you/see you later/later(bye-bye有些孩子气) ①玩②play ③go to/do(play在中国被滥用) ①面条②noodles ③pasta(noodles有些孩子气) ①据说②it is said ③I heard/I read/I was told ①等等②and so on ③etc. ①直到现在②till now ③recently/lately/thus far ①农民②peasant ③farmer ①宣传②propaganda ③information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11023069.html,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何丹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4期 摘要: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于英语口语的重视,我国开始出现许多关于它的学术文章。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10种外语期刊中口语研究的资料,从研究数量、方法、内容三个方面得出,它的研究趋势持续上升。据资料显示,本科生对它的关注度最高,以及英语专业的研究对象较为多一些。本文根据研究现状的浅析,可以看出,即使在现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总体研究中研究对象太统一,不广泛。对学习重要内容相对较弱等问题。 关键词:英语口语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发展趋势 我国相关专业的学者总体来说对于英语口语研究起步较晚。从王立非老师在2004年研究得出,我国口语的发展是从1995年开始,在此之前,我国英语口语的研究成果极为少数。近些年,随着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语料库等相关学科的开展,加上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水平上升,英语口语得到了直线上升的趋势。在它领域中研究的数量、内容以及方法都得到了突破性的转变。本文对近今年英语口语的分析,提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为提高它的发展做出贡献。[1] 一、英语口语研究的现状 1.基本现状 关于口语近五年来的研究,总体研究数量是持上升趋势的,在2000年前,我国对英语口语的研究较少,但是,之后关于它的论文资料相继增加。直到2005年,达到了一个上升顶峰。不可否认,之后虽然发展相比较为缓慢,但是相关研究内容以及范围在扩大,形成了动态发展模式。这也代表我国相关学者对于它的重视在不断增加。 2.研究对象 对于近五年来英语口语专业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本科生。统计得出,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文章多于非相关业的。针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以及高职类英语口语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2] 3.研究方法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我国对于它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实证研究,它是根据数据的分析来解答相关的问题,此类研究的方式是一种定量研究,它指量化统计以及分析,主要是以数据资料的收集通过统计工具进行分析运算,得出结果。另一方是非材料性研究,是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提出相关的理论。此类研究主要是对数据的要求极高。

中国式英语及地道英语的说法比较

中国式英语及地道英语的说法比较 其中每行第一部分是汉语说法,第二部分是Chinglish说法,第三部分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①欢迎你到... ②welcome you to ... ③welcome to ... ①永远记住你②remember you forever ③always remember you(没有人能活到forever) ①祝你有个... ②wish you have a ... ③I wish you a ... ①给你②give you ③here you are ①很喜欢... ②very like ... ③like ... very much ①黄头发②yellow hair ③blond/blonde(西方人没有yellow hair的说法) ①厕所②WC ③men's room/women's room/restroom ①真遗憾②it's a pity ③that's too bad/it's a shame(it's a pity说法太老) ①裤子②trousers ③pants/slacks/jeans ①修理②mend ③fix/repair ①入口②way in ③entrance ①出口②way out ③exit(way out在口语中是crazy的意思) ①勤奋②diligent ③hardworking/studious/conscientious ①应该②should ③must/shall ①火锅②chafing dish ③hot pot ①大厦②mansion ③center/plaza https://www.doczj.com/doc/e311023069.html, ①马马虎虎②so-so ③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西方人很少使用so-so) ①好吃②delicious ③good/nice/tasty/appetizing(delici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尽我最大努力②try my best ③try/strive(try的本意就是try my best) ①有名②famous ③well-known/renowned/legendary/popular(fam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滑稽②humorous ③funny/witty/amusing/entertaining ①欺骗②to cheat ③to trick/to play a joke on/to con/to deceive/to rip off ①车门②the door of the car ③the car's door ①怎么拼? ②how to spell? ③how do you spell? ①再见②bye-bye ③bye/see you/see you later/later(bye-bye有些孩子气) ①玩②play ③go to/do(play在中国被滥用) ①面条②noodles ③pasta(noodles有些孩子气) ①据说②it is said ③I heard/I read/I was told ①等等②and so on ③etc. https://www.doczj.com/doc/e311023069.html, ①直到现在②till now ③recently/lately/thus far ①农民②peasant ③farmer ①宣传②propaganda ③information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李英

我国学者对英语口语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以前,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王立非等,2004)。王立非等(2004)总结了我国英语口语研究从1995年至2004年6月期间的成 就,提出口语语音与音位特点的研究为空白以及口语研究的方法不够多样化等问题。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教育学、语料库、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语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英语口语研究出现了迅猛发展,在研究数量、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拟对近10年中(2000—2009)我国外语类主提高。 1文献检索范围见表1。 李 英 教育部考试中心 闵尚超 浙江大学 摘 要: 本 一,研究内容层面不足,对学习主体的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主题词:英语口语;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2 英语口语研究的现状 2.1 基本趋势 通过S P S S卡方检验,我们发现过去10年国内10种外语类期刊上发表的英语口语论文在数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异(P e a r s o n C h i-Square=15.575,Sig.=.076>.05),说明我国英语口语研究呈平稳发展的趋势。表1显示,前5年只有8种刊物登载了66篇相关文章,占总数的39.5%。而后5年有10种刊物登载了101篇相关文章,占了60.5%。这说明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英语口语研究的行列。 2.2 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看,过去10年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本科生。其中,明确指出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有53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有49篇。此外,仅有3篇研究研究对象涉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5篇涉及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对象涉及初高中生的研究仅5篇。(孙艳等,2003;何小凤等,2003;王初明,2004;陈桦, 2006a、2006b、2006c、2008等)。针对小学英语口语以及大专生和高职生的英语口语研究几乎为空白。 2.3 研究方法 针对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国内外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本文借鉴高一虹等(1999)所提出的分类标准,将研究方法简化为两大类: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实证性研究指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研究。非材料性研究指不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个人感想、操作描述及理论思辨等。基于上述分类,英语口语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如表 2和图1所示。 从表2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至2001年,我国英语口语研究中非材料性研究稍占优势。但是,从2002年起,实证性研究开始逐渐增多,超过非材料性研究,并一直保持绝对优势。这说明国内研究人员已响应众多学者对应用语言学研究中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呼吁(桂诗春,1988;桂诗春、宁春岩,1999;王立非,2000),开始尝试对系统收 表 2 过去10年中英语口语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 年份研究方法00010203040506070809总计实证研究3596171914101614113非材料研究885419754354总计 11 13 14 10 18 28 21 15 20 17 167 表 1 过去10年中10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英语口语类论文数目 年份期刊名称 00010203040506070809总计《外语教学与研究》003122322217《现代外语》111022402013《外语界》466487233346《外语教学》221103212418《外语研究》00011220208《外语与外语教学》220223521423《外语学刊》00000101013《中国外语》 00000304209《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00024216319《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23111110011总计 11 13 14 10 18 28 21 15 20 17 167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地球 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 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 新的发展。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 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1. 国外研究 1956年,Chomsky在其文章《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首次提出 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an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 强调了语言使用规则。然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1967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采用了“交际能力”,对Chomsky进行了批判,他认为Chomsky 关于“能力”的定义存在局限性。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 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表现性。其中,得体性强调了语言使用应符合特定的 社会文化语境。1959年,Hall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 深入分析,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戴晓东, 2011)。随后众多 学者在该领域继续探索,跨文化交际历经半个世纪的旅程,理论框架也越来越清 晰丰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Ruben(1989)提出了Behavior-skill Approach模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 是一系列的交际行为。Gudykunst等人(1977)从心理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提 出了焦虑性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他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是用其文化 准则而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解释其行为模式。Ting-Toomey(1988)提出了身份协商理论,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冲突问题,分析了面子的行为与策略。Bennett(1986, 1993)创建了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发展模型,来解释人们对文化差 异的反应。根据观察和别人对跨文化经历的叙述,该模型主要关注民族优越感(Bennett, 1993)(自身文化的世界观占据主要地位)和民族相对主义(坦然接 受众多标准和习俗,并在跨文化场景中自觉调整行为和判断标准)的构建(Bennett & Bennett, 2004)。然而,该理论的前提是:民族相对主义世界观更能 有效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及适应陌生环境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行为(Kim, 2005)。 Deardorff (2006)创建了金字塔模型。该模型主要用来评估学习结果,并进 一步发展可测量的学习结果,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具体态度、知识和技能,来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在和外在结果。Spitzberg (2010)认为“能力”应 该被认为是对各种行为的社会评价,并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评价的两个主 要标准:有效性和得体性。Spitzberg & Cupach(1984)认为大多现存的跨文化交 际理论模型(ICC)都不全面,主要包括了一些文献综述,并就此陈列出了相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因此,他们建议发展出一套综合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该模型不仅包含理论和实践综述,还应该能预测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Spitzberg & Cupach的Cross-Cultural Attitude Approach包含一系列成分,可划分三 个层次进行分析:个体系统、片段系统和关系系统。 2. 国内研究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跨文化交 际渐渐成为显要的话题 (戴晓东, 2011)。何道宽(1983)正式把跨文化交际学引入

帮你摆脱中国式英语表达习惯(30句)

中国人最易犯错的30句英语 1. I very like it I like it very much. 2. 这个价格对我挺合适的。 The price is very suitable for me. The price is right. Note:suitable(合适的、相配的)最常见的用法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在告示或通知上,如:下列节目儿童不宜。The following programme is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在这组句子中用后面的说法会更合适。 3.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What’s your job? Are you working at the moment? Note:what’s your job这种说法难道也有毛病吗?是的。因为如果您的谈话对象刚刚失业,are you working at the moment?接下来您才问:目前您在哪儿工作呢?Where are you working these days?或者您从事哪个行业呢?What line of work are you in?顺带说一下,回答这类问题时不妨说得具体一点,不要只是说经理或者秘书 4. 用英语怎么说?How to say? How do you say this in English? Note:How to say是在中国最为泛滥成灾的中国式英语之一,这决不是地道的英语说法。同样的句子有:请问这个词如何拼写?How do you spell that please?请问这个单词怎

么读?How do you pronounce this word? 5. 明天我有事情要做。I have something to do tomorrow? Sorry but I am tied up all day tomorrow. 用I have something to do来表示您很忙,这也完全是中国式的说法。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有事情要做,躺在那里睡大觉也是事情。所以您可以说我很忙,脱不开身:I’m tied up.还有其他的说法:I’m I can't make it at that time. I’d love to, but I can’t, I have to stay at home. 6. 我没有英文名。I haven’t English name. I don’t have an English name. Note:许多人讲英语犯这样的错误,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可能是语法功底欠缺,因为have在这里是实义动词,而并不是在现在完成时里面那个没有意义的助动词。所以,这句话由肯定句变成否定句要加助动词。 明白道理是一回事,习惯是另一回事,请您再说几话:我没有钱;I don’t have any money.我没有兄弟姐妹;I don’t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我没有车。I don’t have a car. 7. 我想我不行。I think I can’t. I don’t think I can. Note:这一组然是个习惯问题,在语法上称为否定前置,这就是汉语里面说“我想我不会”的时候,英语里面总是说“我不认为我会”。以后您在说类似的英语句子的时候,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有近 60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外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和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文化。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对文化方面涉及不多致使学生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现在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很多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大文化信息量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发觉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才能有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培养。高一虹教授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1.它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有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2 .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3. 不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交际价值。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模式的培养,相应的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教学 1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要想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对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使中西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相辅相成就变得尤为重要。 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差异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 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

中国外语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① 胡晓丽 北京语言大学 1 引言 英语的发展和演变是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长期的语言接触使得英语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变异。英语的复数化(World Englishes)用以指称各地域使用的英语变体。当今,英语不仅属于英国、美国和其他英语本族语国家,尼日利亚、印度等也要分享英语的主人身份。由此,英语曾仅作为英美文化载体的角色也随之转变。英语在不同文化社会的土壤里扎根、开花结果,最终成为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载体。“中国英语”研究在多元文化和多元语境中应运而生,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的新发展2.1学术背景 英语在中国本土化有着百年历程,其源头 可追溯到洋泾浜语( Pidgin English),后来出 现了大量的政治色彩的表达方式,如“papertiger”,“running dog”等。目前,中国文化逐渐渗透到英语之中,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较贴近中国生活。葛传椝最先提出“中国 英语”的概念,指出Chinese English和ChinaEnglish的区别,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中国英语是“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为前提,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在交际中,常“引起外国人的抱怨”,但“一经解释,不难懂得”,但并未认为是一种变体。“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学者热情的关注。下面重点谈中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2.2理论介绍和引进国内英语变体的研究比西方英语国家起步 晚, 因此介绍和引进国外经典著作和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除了总体介绍性的论文(姜亚军, 1995;潘章仙,2004;徐晓晴,2005)以外,颜治强(2002)简述了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描述英语在全世界的差异,介绍和评述英语世界化 理论。这些使我们对世界英语研究有了比较全面 的了解。2.3理论探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英语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在加深。学术界开 始对与世界英语化理论有联系的中国英语进行了探讨。 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英语存在作者简介:胡晓丽,北京语言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Email:lucyhu100@yahoo.com.cn。 中图分类号:H3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8) 02-0027-04 摘 要:本文回顾了中国英语在多元文化和多元语境中的研究状况、分析研究的特点和存 在的问题,认为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提出今后研究前景。 主题词:中国英语;特点;问题;前景 2 2008年3月第5卷 第2期 (总第22期)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新

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代码: 修订时间:2017年11月 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注:以下内容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板填写: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填写A模板;项目化课程填写B模板;整周实训课程填写C模板;其它课程填写D模板】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跨文化交际》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岗位导向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各类交际形式;对各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解释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容的问题,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先修后续课程 该课程前导课程有商务礼仪、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综合业务

操作等。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融语言知识、文化差异及交际能力与一体,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到跨文化交际实践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外贸业务员,主要工作职业是处理进出口业务。在处理进出口业务的过程中,势必会与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而客户的特点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与他们的谈判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此,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根据职业导向的要求,相应设计学习项目,选择教材和编排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据此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先从总体上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视野、思维、知识架构、实际运用能力等;其次,一次分析外贸进出口业务中经常打交道的亚、欧、美等国家文化,如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以帮助学生将来有效从事对外交流、对外贸易等方面工作。其次,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阐述语言交际的内容特点及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真正将跨文化交际所具备的思维、素养与能力落到实处。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避免文化冲突,克服文化障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矛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能力目标 1.帮助将来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学生了解异国文化; 2.运用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明析文化冲击的原因,克服文化障碍。 3.能运用跨文化交际理念提高异文化适应和跨文化合作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2.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 3.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欣赏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