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 练习题 第三章

城市规划原理 练习题 第三章

城市规划原理  练习题 第三章
城市规划原理  练习题 第三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与“邻里单位”理论思想极为相似的理论是()。

A.“扩大街坊”

B.“居住小区”

C.“居住区”

D.“社区”

2、住区防震措施不包括()。

A.住区用地尽量避开有不良地质的地段

B.住区内道路应平缓顺畅,并布置在房屋倒坍范围之外

C.应考虑适当的安全疏散用地。

D.为增大建筑间距、降低建筑密度,宜采用高层住宅

3、体现建设经济性的“四节”不包括()。

A.节能

B.节约维护费用

C.节地

D.节水

:4、小区级道路路面宽度一般为()。

A. 20~30m

B.不小于14m

C.不小于10m

D.6~9m

5、下列关于组团级道路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采暖区不宜小于14m

B.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C.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D.非采暖区不宜小于6m

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亦超过(),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的回车场。

A.150m,12m×12m

B.120m,12m×12m

C.150m,15m×15m

D.120m,18m×18m

7、住宅与最近公共交通站间的距离最远不超过( )。

A.500m

B.400m

C.300m

D.250m

:8、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的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A.120m

B.150m

C.200m

D.250m

9、居住小区级道路的布置形式不可以采用()。

A.环通式

C.尽端式

D.内环式

10、住宅群体组合时,最常用的布置形式是()。

A.行列式

B.周边式

C.混合式

D.自由式

E.点群式

11、当组团人口在()左右时,最有利于人们的相互认识与交往。

A.3000人

B.2500人

C.2000人

D.1500人

12、组团的分隔方式有多种,但不包括()。

A.用绿地分隔

B.用公共建筑分隔

C.用城市道路分隔

D.用河流分隔

E.用地形高差分隔

13、控制住宅建筑密度的指标是()。

A.日照间距

B.容积率

C.人口住宅面积

D.绿地率

14、下列关于建筑单体自然通风一般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建筑物的高度增大,通风变好

B.建筑物的进深增大,通风变好

C.建筑物的长度增大,通风变好

D.建筑物的迎风面增大,通风变好

15、住宅的朝向选择常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A.常年的主导风向

B.日照间距

C.太阳的辐射强度

D.当地气候条件

E.地形条件

16、小区级公共绿地的人均指标为()。

A. 0.5㎡/人

B. 1.0㎡/人

C. 1.5㎡/人

D. 2.0㎡/人

17、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的方式不包括()。

A.成街布置

B.成坊布置

D.混合布置

二多项选择题

1、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

A.确定住区与工业区的相对关系

B.确定居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C.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D.确定各类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布局

2、住区环境组成包括()。

A.内部居住环境

B.外部居住环境

C.建筑环境

D.绿化环境

3、住区规划的功能结构主要内容是()。

A.区位优势

B.规划方案的框架网络

C.技术经济性

D.规划方案各类用地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

:4、社区形成的条件包括()。

A.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B.在一定的地域内相对独立

D.要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C.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5、“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是()。

A.使“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B.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

C.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道路

D.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

6、小区理论中,小区的规模控制包括()

A.以小学的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上限

B.以小学的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

C.以小区公建服务半径控制最大规模上限

D.以小区公建服务半径控制最小规模下限

7、新城市主义运动的目的是()。

A.节约城市建设用地

B.摆脱对汽车的依赖

C.重塑居住社区和邻里之间的关系

D.创造更加完善的生活品质

8、居住小区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A.扩大小区

B.居住综合体

C.居住综合区

D.综合居住区

9、住区规划设计要求中的“方便”是指()。

A.邻里交往方便

B.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方便

C.各类活动场地使用方便

D.交通方便

10、住区的安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防火

B.防震

C.交通安全

D.防洪

E.防盗

F.人防

11、保证住区交通安全的措施有()。

A.适当考虑人车分行

B.道路的分级处理

C.加强交通管理

D.通过道路布局减少穿越性交通

E.通过线型设计限制车速

12、住区交通组织的基本形式有()。

A.人车分行

B.人车混行

C.人车共存

D.部分人车分行

13、居住建筑群体组合的原则有()。

A.满足住房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要求

B.居民出入方便

C.构筑适宜进行各类户外活动的空间环境

D.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14、改善住宅群体日照条件的方法有()。

A.住宅前后或左右错开

B.条式住宅与点式住宅相结合

C.高层住宅与低层住宅相结合

D. 利用南向坡地缩小日照间距

15、下列关于建筑群体自然通风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当建筑间距>3H时,后排房屋风压稍有减弱,此时风向入射角对通风影响很小

B.建筑间距不同时,风向入射角在30o~60o时通风较好,但30o时优于60o时

C.点式住宅群比条式住宅群通风条件好

D.风向入射角为90o时,间距对建筑群体自然通风的影响很小

16、住区噪声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A.合理的选址,避开生产噪声和大的交通噪声

B.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噪声源相对集中

C.对噪声要求不高的建筑靠近道路,住宅放在内侧

D.建筑物合理组合,高层住宅临街布置,低层住宅放在内侧

17、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居住区内的居民使用的绿化用地,包括()。

A.防护绿地

B.居住区公园

C.居住组团小块绿地

D.各种道路的行道树

E.林荫道

18、住区内适宜于集中布置的设施有()。

A.幼托

B.老年活动站

C.商业设施

D.文化娱乐设施

19、住区内适宜分散布置的公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的的()。

A.与居民关系密切,使用频率高

B.建筑体量较小

C.功能相对独立,对环境有一定要求的

D.带有一定的公益性

三填空题

1、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包括、、、。

2、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为,用地规模一般为。

3、与居住区相对应的城市管理机构是,它的管辖人口一般为。

4、邻里单位理论是由美国建筑师提出。

5、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6、住区规划设计要求是、、、、、、。

7、多层建筑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为m,高层建筑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为m。

8、居住区内部交通一般以、为主。

9、宅前路通行机动车时,路面宽不宜小于。

10、居住区道路布局原则是、、。

1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形式有、、、、。

12、影响居住建筑群体布置的因素有、、、、、、。

13、住区的绿地由、、、组成。

14、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为,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为,组团绿地的服务半径为。

15、住区内各级公共绿地应满足不少于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且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少于。

16、住区绿地率的标准为:新区≮,旧区≮。

17、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原则是、、。

四名词解释

1、住区

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各种不同类型、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2、社区

指在一定地域内存在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3、场所

人群在某一空间中进行一定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时,此空间变形成了场所。

4、户室比

指各种套型的住宅在住区中的建造比例。

5、日照间距

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6、日照间距系数

是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7、绿化覆盖率

是反映城市绿化效果的一个指标,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乔、灌木按树冠垂直投影估算,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不再重复计算。

8、公共绿地比例

住区公共绿地的总面积占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9、千人指标

即每千人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10、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2、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13、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14、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2、“新城市主义”邻里社区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①有清晰的邻里中心和明确的边界:邻里中心被公共设施所界定,是有形的;可辨别的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②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

③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

④紧凑: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从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

⑤多种功能均衡的混合:各种城市功能、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

⑥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提供高质量的步行网络和公共空间,鼓励人们步行或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⑦以公交系统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五问答题

1、邻里单位的形成原则是什么?

2、“新城市主义”邻里社区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答:①有清晰的邻里中心和明确的边界:邻里中心被公共设施所界定,是有形的;可辨别的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②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

③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

④紧凑: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从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

⑤多种功能均衡的混合:各种城市功能、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

⑥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提供高质量的步行网络和公共空间,鼓励人们步行或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⑦以公交系统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3、居住区道路规划的要求是什么?

4、居住小区内的道路组织为何提倡“通而不畅”?

答:居住小区内的道路主要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出行的要求,其道路布局原则为安全、便捷、安静。小区道路布局提倡“通而不畅”,所谓“通”,即要求能保证居民日常出行的方便;“不畅”,则是为了保证居住区的安静和居民的安全。

居住小区的道路提倡“通而不畅”,就是要求小区道路采用较小的直线段,小尺度,并控制车行道出入口的数量。这是因为:

⑴采用较小的直线段可以避免穿越性交通,降低车速,以保证小区的安静和安全。此外,还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变的小区景观。

⑵采用小尺度可降低车速,并易于使人产生一种亲密感和适宜生活感。而大尺度对应的则是车速快,空旷感和冷漠感。

5、住宅建筑群体组合中提高用地经济的因素有哪些?

答:1)住宅底层布置公建

2)合理利用宅间用地

①住宅与公建组合

②空间的借用

③布置少量东西向住宅

④高低层住宅相结合

3)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6、简述中小学、幼托规划布置要求?

答:中小学由于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用频率高,所以其布置必须考虑服务半径的要求;此外,中小学带有一定的公益性,且功能相对独立,对周围环境也有一定要求,所以较适宜于在住区内相对均衡地分散布置。

①小学生就近上学,不穿越城市道路;

②避免对居民的干扰以及城市噪声对它的干扰;

③小学宜布置在小区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方,一般不宜布置在繁忙的城市干道和铁路干线附近;

④中学可布置在小区和街坊用地以外的独立地段;

⑤中学和小学宜分开布置,避免相互干扰;

⑥室外场地应有良好的朝向,且运动场应与临近住宅有一定距离;

⑦中小学沿城市道路布置时,教学楼应离道路远些;

7、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答:用地平衡的内容:表略

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1)对土地使用现状情况进行分析,作为调控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

(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10.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1.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12.城乡区域规划 13.总体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试比较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10.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10.3城市基本资料搜集。 11.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的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1.土地级差—— 由于城市土地的自然性质或者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又不同的价值,这被称为“价值级差”,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土地的区位,适用性,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区位:一般指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土地所属的城市的基本状况, 如相同城市,市中心的地块通常比郊区价值高,大城市的地块一般比小城市价值高。 ②适用性:指的是土地的适用性评定结果,一般是一类用地的价值>二类用地的 价值>三类用地的价值。 ③用地的基础实施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一般其价值越高。 2.土地拍卖—— 土地拍卖的制度提升了地产的价格,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叫停土地拍卖,原因如下: ①从放假高涨的原因来说,土地拍卖出高价不是带来房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因 为房价本身就是开发商自己根据市场制定的,无论土地是否高价拿来,开发商都可以定出高价来的,因此叫停土地拍卖,并没有找到其问题根源,更重要是的建立健全的土地财政政策,预防、限制土地拍卖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的提升给房价带来的影响。 ②土地拍卖的经济收入,是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的重要经济来源,叫停土地拍卖, 会给地方政府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2 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 3 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4 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2、中央商务区:简称CBD,具有如下特征:(1)CBD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具有最高水准;(2)CBD是城市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区域,24小时人口的变化值也最高;(3)CBD具有城市地区最发达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联系;(4)CBD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能提供包括经济、管理、娱乐、文化乃至行政等多方面的服务,具有城市地区最集中、档次最高的零售业;(5)CBD具有城市中最高的土地价格和租金。 3、城市人口结构: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4、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5、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 6、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活动。?? ? 7、城市道路网密度:P287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一定比例,通常用于干道网密度来衡量,单位以公里/平方公里(km/km2)表示,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 9、卫星城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10、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11、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 12、城市性质:P173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于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基础。 14、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简答题 1、简述《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1)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会议主要内容形成《雅典宪章》;(2)宪章中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3)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4)提出城市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5)提出城市规划应以区域规划为基础。 2、简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的内容。 (1)以保护城市珍贵的文物古迹、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 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

1.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为 1 画出场地的范围和形状以确定它的合法用地范围 2 确认房屋的缩进距离和已有土地所有权。必要时标出建设项目,场地绿化,未来发展等所需要的面积和体积。 3 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确定施工和户外活动区域的位置 4标出可能不适于建设房屋的陡坡和缓坡。 5 定出可作为排水区域的土地范围 6 绘制现有的排水结构示意图。明确地下水位的高度。标出可能遭受地表水,洪水过度冲刷和寝室的区域。 7 确定予以保护的现存树木和自然植物的位置 8绘制现有的水文图,标出予以保护的湿地,河流,分水岭,冲积平原和海岸线。 9绘制气象图:日照,主导风向,预期降雨量。考虑地形和相邻建筑对日照程度,挡风效果,眩光可能性等的影响。把太阳辐射作为潜在能源进行评价 10 确定通往公共道路和公共交通停车站的可能路口 2.场地平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1场地开发和建设应尽量减小场地和周边地界自然排水方式的改变。若改变地形,应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 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

相等。. 3 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 4 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 5 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 6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 3.基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有哪些要求? 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连接,或设通道与道路相连接。若基地与道路相临街,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基地内的通道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机动车与自行车公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消防车通路不应小于3.5m,人行道路不应小于1.5m,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边坡加固 碎石护坡挡土墙护坡种植植物护坡 5.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理念和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的不同,举例说明这些理念是如何在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中体现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与编制程序目录:

?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

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3)元大都规划布局特点: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建设与规划,事前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 4)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 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 (2)、中轴对称:

2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实践_15_

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实践 城市的规划与实践,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物质诸方面构成的。因此,只有把这些问题放到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形态中整体地加以考察,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1。城市规划离不开实践,而实践都是与当时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通过对规划的时代背景,规划实践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与梳理,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认识客体的发展脉络,并较为准确地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2.1 控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控制性详细规划从产生到现在不过短短20多年的时间。它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空前快速发展而发展,并在不断地适应城市建设实践中变革前进。 2.1.1 控规产生的时代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势不可挡。但最直接导致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是新体制下关于城市土地管理上的和城市开发方式的转变。 (1)政府对城市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无计划划拨用地变为有计划划拨用地;零星分散拨地变为成片拨地;无偿使用土地变为有偿使用土地;单纯行政手段管理用地变为以行政、经济、法律并用的手段2。 (2)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的转变:零星建设变为成片综合开发;政府主导的公益建设变为多元经济要素投入的房地产开发3。 基于以上的变化,就要求在进行土地划拨、有偿出让和转让时,提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划要求和各项控制指标,既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又作为土地有偿出让使用的一种衡量标准,避免出现在多种经济要素投入的房地产开发中为获 1、吴良镛,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编,地震出版社,1992 2、3、吕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二章2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二章2 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 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 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 1.文献《周 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商君 书》:从城乡关 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 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管子》:打破《周礼》 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 思想。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 .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 观念,城市格局 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 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 ?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 格路 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 称布局。2.03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 1 ?文献《建筑十书》:公元前 1 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在第一卷 及第五卷中的 “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 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 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 西特(camillo,sitte ) 著。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 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 ?规划理论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 堡,经 济中心在城市。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 权力中心结构。3?典 型城市(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 心。(2)古罗马城市:广场群、 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 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齐备 (罗马)。(3)中世纪城市:教堂成为城市中 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萨)。(4)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圣马可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 和 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巴黎的城市改建----爱丽舍田园大道、凡尔赛宫、协和广场 )。*中 世纪的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防御作用的城堡,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 的城市形态和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公元前 5世纪古希腊当时的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最初的城市规划表 (佛罗伦 (威尼斯

城市规划原理第3章复习题参考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第3章复习题参考答案 城乡规划体制 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B 4C 5D 6A 7B 8C 9A 10A 11D 12D 13B 14D 15C 16A 17C 18C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 3BCD 4ABCD 5ABD 6ABCD 7 AB 8ABCD 9ABCDE 10ABCD 三、判断题:1V 2X,将“技术”改为“运作”。3V 4X,“编制”改为“执行”。5X,“实 施”改为“战略”。6V 7V 四、名词解释 “一书两证”:它是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简答题 1、城乡规划体制的构成:它是由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 作系统共同构建的。 2、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你认为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下一步 应重点补充哪些方面的法规? 答: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A 主干法——《城乡规划法》 B 从属法规与专项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 城乡规划技术标准。 C 相关法 我认为应重点补充实现永续住区和永续城市、构建和谐城市的相关法规。把永续发展放在规划工作的核心理念中,贯彻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每一个细节中,通过合理的空间安排和运转、管理,城市可以更加集约地使用城市土地空间资源,通过永续的规划可以提升城市中人的生活质量。(此为开放性答案) 3、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的规划依据:A 上位规划 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C 城乡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 D 国家政策 E 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的指导意见。 4、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开发控制)的依据:A 法律规范依据B 城乡规划依据 C 技 术规范D 政策依据。 六、论述题:试论述我国《城乡规划法》的法律地位与作用。P52 答:A《城乡规划法》是约束城乡规划行为的准绳,是我国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依据,也是城乡规划编制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B 它是城乡规划领域的基本法,在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中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是制定规范其他层次的城乡规划法规与规章的法律依据。 C 根据各种具体实际,该法确定的原则和规范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层次的法律法规进 行细化和落实。但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内的这些下位法律规范不得违背《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原则和规范。 D它是人民法院审理城乡规划行政诉讼案件的法律依据。即该法是人民法院审理和裁判被诉有关城乡规划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的标准与准绳。

城市规划原理练习题-答案说课讲解

城市规划原理练习题 (选择,名词解释及简答) 单项选择题 1、容积率又称之为( A ) A. 建筑面积毛密度 B. 建筑密度 C.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D. 主建筑面积净密度 2、柯布西耶的( C )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A、明天城市 B、未来城市 C、光辉城市 D、现代城市 3、下列关于城市总体布局中工业区布局的叙述,( C )不正确。 A、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B、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 C、工厂在布置上应相互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影响 D、工厂出入口避免过多地干扰对外交通 4、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 A )等组成。 A、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B、取水工程、排放工程 C、取水工程、污水处理、净水工程 D、取水工程、污水处理、排放工程 5、结合自然地形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各项用地和布置各项工程建设,可以( B ),便于城市管理。 A、节约土地,节约水源 B、节约土地,减少土石方工程 C、节约水源,减少土石方工程 D、充分改善城市的环境 6、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最基本的形态可分为( B )两种。 A、集中式和放射式 B、集中式和分散式 C、环式和带式 D、星座式和分散式 7、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必须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能在多种职能,尤其是( A )上综合发挥中心作用的城市或城镇群。 A、经济职能 B、政治职能 C、文化职能 D、A、B和C 8、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比例为( C )。 A、1:5000 B、1:3000 C、1:2000~1:1000 D、1:2000~1:500 9、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分类应( D )。 A、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B、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复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复习题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一、单项选择题: 1、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是() A 人居环境 B 人居空间环境 C 人居物质环境 D 人居生态环境 2、我国《城乡规划法》颁布的时间是() A 1978年 B 1989年 C 2000年 D 2007年 3、城市规划的目标是() A 建构城市各个环节绩效评价的重要准则 B 建构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 C建构家居城市 D 建构和谐城市 4、影响城市规划目标的形成因素是() A 用地范围 B 价值观 C 生态平衡 D 人口规模 5、城市规划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这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 A 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B 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 C 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D 创造永续城市 6、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是() A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B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 C 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D 创造和谐城市 7、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是() A 永续发展 B 和谐发展 C 生态发展 D 健康发展 8、永续发展的核心是() A 发展B永续 C 生态的永续 D 环境的和谐 9、永续发展的中心是() A 发展B永续 C 人类 D 生态环境 10、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A 生态城市 B 永续城市 C 和谐城市 D 低碳城市 E 田园城市 1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A 构建和谐城市 B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 城市,让生活更富足 D 和谐城镇化 12、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这是()提出的初衷。 A 永续发展 B 和谐发展 C 生态环境发展 D 规划发展 13、()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 A 永续发展 B 和谐发展 C 生态环境发展 D 规划发展 14、和谐城市“柱锥模型”的三大要素是社会、经济和() A 文化 B 科技 C 环境 D 生态 15、永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低线,和谐城市是城市发展的() A 高线B阶段 C 过程 D 低线 二、多项选择题 1、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是() A 城市 B 地区 C 区域 D 镇、乡、村 E 土地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包括(),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A 工程技术 B 生态保护C文化传统保护 D 空间美学设计 3、利维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目标总结为() A 健康——土地使用要有助于保证公众健康 B 公共安全——在城市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保障市民的安全 C 交通——为社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D 公共设施的提供——为社区提供如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E 财政健康——城市开发要考虑社区的财政状况 F 经济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或维持现有经济水平 G 环境保护——限制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J 再分配目标——将城市规划作为再分配的工具。 4、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有() A 健康与安全 B 方便与效率 C 公平与平等 D 美观与有序 E 环境与资源 5、永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有关。 A 生态学 B 人口学 C 社会学 D 地理学 6、与永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关的有() A 《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B《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 C 《保护地球——永续生存战略》 D 《增长的极限》《雅典宪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doc

1、城市进化过程屮,城市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并简述各阶段特 点。 答: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屮”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屮,但开始向郊区扩散 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來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2、城市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屮,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3)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 3、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觉所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來展开工作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4、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的作用和本质是什么? 答:作用:寻找针对具体问题的对策,是城市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基础;为城市规划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是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和合理。 本质:多学科的,要综合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专业)。把不同学科的有用Z处组织在一起来提出对策和建议。 5、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 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图纸 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其中,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冃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主要图纸:包括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基础设施及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