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既绌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③,厚币委质事楚④,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⑤。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①。”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②,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④,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⑤。”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⑥:“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⑦。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⑧。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

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

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於江滨,被髪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窈窈,孔静幽墨。

冤结纡轸兮,离愍之长鞠;

抚情效志兮,俛诎以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

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于是他写了《怀沙赋》。赋文这样说:

初夏天气暖和风清日朗,百草万木茂盛蓬勃生长。

我心中忧愁啊无限悲凉,要急急忙忙地奔向南方。

瞻望前途眼前茫茫一片,四周非常寂静毫无声响。

委曲和痛苦啊郁结心里,遭受忧患穷困日子已长。

扪心自问评析自己心意,深受冤枉仍要克制自己。

要把方的木头削成圆的,正常的法度又不敢废弃。

要改变当初坚持的正道,正直的人就会认为可鄙。

规矩绳墨应该明确记牢,前人的法度也不能变易。

内直质重兮,大人所盛。

巧匠不斲兮,孰察其揆正?

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雉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

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诽骏疑桀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牾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闵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含忧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为人内心忠厚品质端正,这正是前代圣贤所赞许。

如果巧匠不动他的斧头,谁又能知道曲直标准呢?

黑色花纹放在幽暗地方,人们像瞎子说它不漂亮。

离娄看东西只略瞥一眼,盲人认为他和自己一样。

把白的颜色说成是黑的,把上的颠倒过来做为下。

美丽的凤凰被关在笼里,却让鸡和鸭自由地飞翔。

把美玉和顽石混在一起,认为它们本来一模一样。

想来小人多么鄙卑顽固,全不了解我的纯洁高尚。

我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却又陷入困境难以担当。

尽管我保藏珍宝和美玉,穷困中也无法向人献上。

村里的群狗在乱叫乱嚷,是它们见到奇怪的形象。

否定英雄人物怀疑豪杰,本是庸人们惯用的伎俩。

我的外表疏放语言迟钝,众人不知我的才能非常。

如有用的木料堆积一旁,人们哪知我潜在的力量。

我重视品德才能的积累,为人谨慎忠厚加强修养。

虞舜已经不能再遇到了,谁又理解我的一举一动?

自古以来圣贤生不同时,哪里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商汤夏禹离我们太远了,远得使我们无法去瞻仰。

今后我不必再怨恨愤怒,克制内心使自己更坚强。

既是遭受忧患也不改变,希望心中有学习的榜样。

顺着道路前进走向北方,太阳渐渐西沉暮色苍茫。

我要舒展愁眉消除悲伤,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死亡。

尾声:

波涛滚滚的沅江和湘江,它们一日千里各自流淌。

漫长的道路阴暗而多阻,前途那么遥远那么渺茫。

我有美好的品质和激情,但是又有谁能为我证明。

善于相马的伯乐已死了,千里马现在又有谁品评?

人的一生既然领受天命,上天会安排每人的命运。

我要安下心来放宽胸襟,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事情。

重重的忧伤无穷的悲哀,这心情真使我叹息不尽。

社会黑暗没有人了解我,人心叵测实在难以评说。

我知道死是已不可避免,我对生命也不愿意吝惜。

那些光明磊落的前贤哟,我将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独堙郁兮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缩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弥融爚以隐处兮,夫岂从螘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惪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摇增翮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鱣鱏兮,固将制於蚁蝼。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闲暇。异物来集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策言其度。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请问于服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菑。淹数之度兮,语予其期。」服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意。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句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错缪相纷。大专盘物兮,坱轧无垠。天不可与虑兮,道不可与谋。迟数有命兮,恶识其时?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哎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这飞来祸!

尾声:算了吧!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能和谁诉说?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自引退。效法神龙隐渊底,深藏避祸自爱惜。韬光晦迹来隐处,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异于犬羊类!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凤凰飞翔千仞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一旦发现危险兆,振翅高飞远离去。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横绝江湖的大鱼,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支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服”。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赋文写道:

丁卯年四月初夏,庚子日太阳西斜的时分,有一支猫头鹰飞进我的住所,它在座位旁边停下,样子是那样的自在安闲。奇怪之鸟进我家,私下疑怪是为啥。打开卦书来占卜,上面载有这样的话,“野鸟飞入住舍呀,主人将会离开家”。请问鵩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我;是凶,也请告我是什么祸殃。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鵩鸟听罢长叹息,抬头振翅已会意。鵩嘴巴不能说话,请以意相示自推度。

天地万物长变化,本来无有终止时。如涡流旋转,反复循环。外形内气转化相续,演变如蝉蜕化一般。其道理深微无穷,言语哪能说得周遍。祸当中傍倚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当年吴国是何等的强大,但吴王夫差却以此而败亡。越国败处会稽,勾践以此称霸于世。李斯游秦顺利成功,却终于遭受五刑。傅说原为一刑徒,后来却成武丁相。祸对于福来说,与绳索互相缠绕有什么不同?天命无法详解说,谁能预知它的究竟?水成激流来势猛,箭遇强力射得远。万物循环往复长激荡,运动之中相互起变化。云升雨降多反复,错综变幻何纷繁。天地运转造万物,漫无边际何浩瀚。天道高深不可预测,凡人思虑难以谋算。生死的迟早都由命,谁能知其到来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兮,品庶冯生。述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亿变齐同。拘士系俗兮,攌如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翺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遰葪兮,何足以疑!

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

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其中聚散或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成人亦为偶然事,不足珍爱慕长生。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小智之人顾自己,鄙薄外物重己身。通人达观何大度,死生祸福无不宜。贪夫为财赔性命,烈士为名忘死生。喜好虚名者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贪生。而被名利所诱惑、被贫贱所逼迫的人,为了钻营而奔走西东。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对千百万化的事物等量齐观。愚夫被俗累羁绊,拘束得如囚徒一般。有至德的人能遗世弃俗,只与大道同存在。天下众人迷惑不解,爱憎之情积满胸臆。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舍弃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在那空旷恍惚的境界里,和大道一起共翱翔。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将身躯托付给命运,不把它看作私有之体。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是长休息。内心宁静就如无波的深渊,浮游就如不系缆绳的小舟。不因活着重已命,修养空灵之性不拘泥。至德之人无俗累,乐天知命复何忧!鸡毛蒜皮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忧虑生疑!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译文) 贾谊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 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 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 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 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 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 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 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 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

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封复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高兴 B.冯敬之属尽害之嫉妒 C.乃短贾生曰说坏话 D.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闲暇 2.下列四组句子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吾其远也 B.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堕马而死 C.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乃征为廷尉 D.贾生尽为之对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都能从侧面表现贾谊“才能非凡”的一项是()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文言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倾诉了作者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B.《国风》是《诗经》“风、雅、颂”三大内容中的“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民间歌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之我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之我见 内容提要: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今见较早的屈原、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人认识与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前者先贤时人多做梳理,意见渐趋一致;后者则涉及角度和方法诸问题,争议仍时见简端。 “太史公曰”是史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创格,是《左传》“君子曰”类体制的新发展,其中代表了作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基本认识和对事件的基本态度。因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内容的理解,不仅涉及到对屈原和贾谊人生、思想与作品的认识,也可见史迁的历史观、人生观。 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原文如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长,却存在着不少似乎很好理解却实际颇难明了的问题。一是其志未详。史迁既说“悲其志”,然未明言其志,故后人“悬揣其意而为之说者则纷如”。 二是文意不好厘清。清人李景星《史记评议》说:“赞语凡四转,全以骚赋联合屈、贾,沉挫中有流逸之致。”[2]他虽未直言“四转”为何,但从传赞可见,“悲其志”是一转,读其文,逆其志,悲从中来;“想见其为人”为二转,适其地,念其行,泪由心生;“而自令若是”为三转,观贾文,系屈事,为屈不平;“又爽然自失矣”为四转,读鵩赋,同死生,感怀贾生。这是从结构层次上加以分析。但从文意上进行梳理,其前后似有矛盾:既赞叹其“为人”,又责怪其行事,而二者本应相辅相成。对此,历代学者曾做出不同的解释。刘永济先生在作于1958年的《屈赋通笺》中以“故为跌宕之词”说之: 战代之季,六国君相,争以养士相尚,而士之不得志于秦者,则去而之齐、之楚、之燕,甚而士之不得志于本国者,则助他国以伐本国,如伍子胥之于楚,是也。屈子主合齐以抗秦,又尝使于齐,苟去而之齐,未必不见用。太史公所谓“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也。按太史公此语,故为跌宕之词,故下文又曰:“读《鵩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盖以贾生吊屈文有“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又有“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之词。而鵩赋多道家言,于同生死,轻去就之理,反复陈说,以自广其沉郁之情。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秀才与帝王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余学史记,每读到屈原贾生列传处,常掩卷沉思,喟然长叹!今以秀才与帝王为题,试辩之。 一、秀才与帝王的传记同等重要 秀才与帝王是一对君臣关系。秀才要利用帝王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帝王则要利用秀才的才干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人是生而平等的,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帝王与秀才,虽则社会地位不同,尊卑不同,但是传记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传记,记录了一个人的历史,全部个人的传记,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有眼光的社会学家建议人人写自传,每个人的传记,公之于众都是对社会的贡献。有人说21世纪是传记的时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在《史记》人物中,司马迁不只记述了帝王将相,更是把眼光投向了秀才: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学生,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文人雅士,均是司马迁立传记述的对象。他不以血统尊卑和爵位高低为转移,而是侧重於那些对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对于"能有所长"的佞幸;"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俳优;"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乃至刺客、隐士、医卜、日者等,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表彰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生存自由、人权平等,这是近三百年来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对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里的司马迁来说,能够对秀才与平民如此重视,不惜笔墨为他们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屈原、贾谊、司马迁的生命轨迹 屈原、贾谊、司马迁都是盖世英才。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开创楚辞,贾谊开汉赋之先,司马迁开创史记,在他们个人短暂的生命里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生命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不相同。屈原两次遭流放,贾谊两次被逐出京都,司马迁两度系狱。有鉴于此,司马迁将屈原、贾谊的事迹合为一传,并注入了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为之树碑,为之抒怀,也可以说,司马迁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通过为屈原、贾生立传,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与愤满。

《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屈原贾生列传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019(高中文言文阅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 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 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 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 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

2019全国Ⅰ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贯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诗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之心理面面观

一.标题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之心理面面观 二.摘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系统地记载了屈原和贾谊两位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人的生平事迹,在我们感慨叹息于屈原和贾谊的怀才不遇和悲剧人生时,细细品读这篇不长的列传,除了这两位主角,同时还涉及到多个人物,轻信谗言的楚怀王和孝文帝,嫉妒陷害忠良的小人子兰,郑袖,冯敬,巧骗楚王的张仪等等,本论文即是从一些主要人物中去以小见大剖析这些人的心理特征,从不同角度来赏读《史记》及史记中的人物。 三.关键词 屈原;强迫性人格;贾谊;伤怀悲观;嫉妒与谗言;利益冲突 四.正文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一直以来我们对姿态各异、思想纷呈的历史人物,往往只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 研究角度狭窄,过分强调政治因素和阶级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没有把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来研究,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倾向于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包括认识、情感、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借以更进一步说明历史人物的行为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于对历史及现代社会心理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文献综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史的意义,并且其中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已经表现出"场景还原"和"版图复原"的文学地理学思想。(雷陈生,2011)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赵敏俐,2001) 从司马迁到刘向,存在着战国自由精神到大一统专制的转变,应在此大背景下来探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扬雄等人的屈原论,昭示着新一轮的战国精神的回归,士人精神道统发生企图挣脱朝廷政统、以求相对独立之倾向。(汪春泓,2011) 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张庆利,2009)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屈原列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 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左图:《天问》—屈原造像。 中文名,屈原列传。作品全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品作者,司马迁。创作年代,西汉。作品体裁,历史散文。类别,人物传记。 概括。人物介绍:屈原 简介。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 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

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

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屈原列传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 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成语

博闻强记 读音:bó wén qiáng jì 释义: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造句: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的学者。 博闻强识 读音:bó wén qiáng zhì 释义: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造句: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近义词:博古通今博学多才 反义词:不学无术孤陋寡闻 爽然若失 读音:shuǎng rán ruò shī 释义: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造句:毕业大家自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鲁迅《朝花夕拾·琐记》)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 近义词:爽然自失 随波逐流 读音: s uí bō zhú liú

释义: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造句: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用法: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也不故步自封。◎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泥而不滓 读音:niè ér bù zǐ 释义: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用法:~,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 释知遗形 读音:shì shì yí xíng 释义: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_读后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时光的阴暗已撒满世界角落,随波逐流的种子已经在人心深处萌发。 而屈原呢?“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长长的历史通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的才华,然而与众不同的个性在世故的社会中不能保全,最终,为独行于世,不忘初心,他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涛涛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澄澈,他拒绝随波逐流。 而伯夷叔齐二人也是这样,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连微于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器具离开了殷商。武王是圣人,率领天下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唯独伯夷、叔齐认为他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却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忠实信仰。 在众人苟且偷生时,岳飞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而浴血奋战,在与金求和时,岳飞坚决反对,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但在最后,高宗为了与金和议,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而他,也用一生践行了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岳飞虽然被杀害,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坚持初心,对自己

生命负责。 而在现代,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时,鲁迅以笔为剑,斩除旧思想的荆棘,直指社会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巨龙从梦中唤醒,他在混乱的年代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屈原在江畔遇见渔翁,将自己高洁的品质流露在言谈之中,当时怀王身边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他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只好措填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赴清流了。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社会过于复杂,人们来不及思考就被一双手推进看不见的轨道,多数人在这里随波逐流,平凡地走过一生,而那些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人,会随着岁月轮转,成为人们心中的闪光点。

2019年全国卷Ⅰ《屈原贾生列传》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 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 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 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语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井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请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通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作者: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

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後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後,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史记贾生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贾生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 原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 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X):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挖空检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挖空检测 班级姓名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 吴公治平 ..()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 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 ..()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 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 ..()能不 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 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 ..()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 ..()未遑 ..()也。诸律令所更定, 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 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尽害.() 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 权,纷乱 ..()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

()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 ..(),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居. ()顷之 ..(),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 伤为傅无状 ....(),哭泣岁余,亦死。

《屈原贾生列传》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部分译文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雒阳:又作“洛阳”。)。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闻:闻名,著名。)。吴廷尉为河南守(吴廷尉:姓吴的廷尉,史失其名。),闻其秀才(秀才:指才能优异。),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治平:指为官之政绩。),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故:从前。常:通“尝”,曾经。),乃征为廷尉(征:征召,朝廷官府征用人才。)。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少:年轻。)。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说:通“悦”,喜欢。),超迁(指破格提拔。),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名。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 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闻名全郡。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太平和睦),而固当改正朔(正(zhēng,争)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表示“应天承运”,须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历法。),易服色(服色:指车马服饰的颜色。),法制度(法:订立。),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草具:草拟。),色尚黄(色尚黄:服色崇尚黄色。贾谊认为汉朝是土德,土,黄色,所以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未遑:来不及。)。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列侯悉就国:要求诸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因当时有不少宗室功臣受封之后,依然不离京城。),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绛:指绛侯周勃。灌:指颍阴侯灌婴。东阳侯:指张相如。),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擅:独揽。),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为辅官、虚职)。 译文: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