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包括民族工业的发展,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涉及的篇目:《中国历史》八上:第19、20课。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萌芽: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2)黄金时代(发展):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内因)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外因)

(3)受挫: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抗战胜利后,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特点:(1)比较落后及其原因。

(2)行业、地区的不平衡。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轮船、火车、有线电报。

(2)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3)社会习俗的变化

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

②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称谓。

3、(2008年荆州市质检一)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先生称谓兴,老爷称谓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期,我国社会变革的什么主要内容?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或提倡社会平等、革除封建陋可等)

(2)推动当时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变革社会习俗的法令;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

(3)考察材料中的内容有何现实意义?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考察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有利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只要结合材料主题与现实联系即可,如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系等)

4、(2006年荆州市)欣赏中国近代两幅火花图片,(其中图片二上端文字为“振兴国货,挽回权利”中间文字为“光亚”

(1)透过两幅火花图片,可以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2条)

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火柴业的发展情况;中国近代广告业的发展情况;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情况等。

(2)两幅火花图案表现了当时近代中国的什么民族精神?

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3)欣赏两幅火花图片,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1条)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企业要注重广告效益;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等。

5、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是:孔子、孟子、孙中山、岳飞、黎元洪、华盛顿等。荆州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甲同学认为:中小

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乙同学认为,中小学生崇拜的依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回答:①甲同学的观点有何史实依据?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乙同学的观点有何史实依据

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

③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时代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新旧转型时期。

6、荆州某中学九年级开展“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策划:

(1)开展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习有何意义?

从社会习俗变化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这些变化?

从服饰、发型、称谓等方面。

(3)开展这一研究性学习,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查找历史文献(文字、图片等);寻访历史老人;网上收集信息等。

附:《中国历史》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课本P109)

(1)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巨大;20世纪末,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2、衣:改革开放前:凭票购买,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

改革开放后: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原因:物质的丰富,思想观念的解放)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严重不足,没有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

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很快。

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制度:铁饭碗被打破,人们可以自主择业。

社会保障体系: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步伐。

4、问(1)改革开放前,为什么粮票、油票、布票等票据流行?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

(2)改革开放后,各种票据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丰富起来,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5、问(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

稳定社会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 报告范本 指导老师:张建南 小组组长:王秀娟 小组组员:洪鑫张丽萍吴惠婷陈月燕吴茜娟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这三十年来,珠海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我们小组讨论时: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对红旗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工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以及红旗镇的实地调查,从而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

变化的报告。 红旗镇的新楼(实地调查):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组员分工任务负责: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及经验(陈月燕)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吴茜娟) 3:珠海改革开放30周年政治、经济大事件 ( 联系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吴惠婷) 4:负责照片的处理(张丽萍) 5:资料整理和组合,与各组员交流和反馈。 (王秀娟) 6:后期修改,负责上交作业和反馈老师的建议。 (洪鑫) 成果展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持续高速发展了30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以11%的年增长率高速度持续维持30年,中国是一个奇迹。以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看,会出现经济循环,中国好像打破了此经济循环的命运,一直持续发展且没有减慢的迹象。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lf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 网xYzKw]了解 [来 源:xYzK https://www.doczj.com/doc/e312904072.html,][ 来 源:xYzk https://www.doczj.com/doc/e312904072.html,]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来源:学优中考网北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 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 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 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 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 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 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 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 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

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而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 ——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 1.概况 A.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原因:西方的影响;吸收西方服饰特征加以改造;人们思想解放,观念变化,审美观发生变化具体表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上衣下裙.旗袍同时流行 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体现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原因:苏联的影响,政治运动影响,革命思想影响 具体表现:列宁装、连衣裙.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 主要特征: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体现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 C.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8年-至今)。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创新意识….. 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体现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2、变化特征: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二:饮食文化 1.概况:传统菜系: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 2、变化趋势:由传统菜系向传统菜系交融,中西餐并行。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概况: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2、变化特征:传统居室建筑趋向西化、中西合璧。 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婚姻:清末民初,提倡婚姻自主 丧葬:19世纪20年代初出现西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其他:民国建立后发型、放足、历法、社交礼仪发生变化 思考: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变化原因: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变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生活的变化必考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

经济和社会生活.doc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

“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 太和三中王素敏 教学目标: 认识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反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让子弹飞》中马拉火车的片段,由此导入。 设问: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本课。 讲述新课: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提问:近代以前,人们出行有哪些交通工具?学生思考回答。 近代以来有哪些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除了书上提到的还有哪些?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2、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电话)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展示一些老照片,提问:拍照片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哪些乐趣和作用?

2、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播放视频《渔光曲》片段,提问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堂练习。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复习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 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服饰(衣) 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 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 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产品丰富。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 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租界通商口岸出现,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物资较为匮乏。 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利于民生。 4.习俗风尚: 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发生改变。民国成立后,开始剪辫易服、破令放足等;会面礼:点头、 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 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方式多样化,推行长假制度,打破陈规陋习,注重生活质量、注重环保等新风尚 形成。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2020年)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认识到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活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由现在的民族企业华为公司创造的业绩导入。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指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创立的工业企业。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合作探究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学生自主环节)。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

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名称:、。 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 名称:。 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 1.和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2. 出版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三、自我检测 1.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京张铁路 2.中国近代报纸中,最著名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 A.《万国公报》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新青年》

2020年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

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 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 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 __革命

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 2、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6、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7、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8、服饰的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9、服饰变化三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按你的题意分项如下,供参考:1、政治的变化:法制化程度较开放前得到了提高,依法治理社会取代了过去单靠行政手段治理社会的单一格局;政治体制上的变化,表现为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行政管理逐步让位市场管理等,如,银行、电力、通讯等的公司化;政治形态上的变化,由过去直接管理社会的方式,过渡到大部分实行间接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商品的市场化,职能的指导化,如政府过去管理经济是直接干预,现在主要通过宏观调控.2、经济的变化,一是体制上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由国有经济为主的体制形式,逐步国退民进,以致达到现在民营经济占据上风的形式.二是质量上的变化,过去我们经济结构是农业为主,工商业为辅,现在工业主导,三产兴旺,农业稳定的格局,产品结构也更全面、更合理、产品更丰富、功能更齐全.三是总量上的变化,GDP和财政收入,由过去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在世界数一数二大国.3、文化方面的变化:一是体制上变化,文化产业过去无一例外都是国有,现在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二是文化形式上的变化,过去单一的“样板戏”形式的文化是主流,现在各种文化业态,各种文化元素,各种文化手段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三是文化质量的变化,过去我们的文化自娱自乐还可以(除国粹),很少在国际舞台上有分量的,现在我们有多种文化业态的东西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4、国防变化,主要是装备制造水平、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国防尖端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国防协调综合作战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5、科技的变化,主要是科技人才得到很大发展,科技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开发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有效地加强,科技成果的产出更加丰硕.6、人民生活的变化,主要是一解决了温饱问题,二大部分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如手机、私家车、别墅、电脑等为很多家庭所有.三是社会救助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如养老、医保、住房公积金、保险等,但人的精神质量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如社会欺骗盛行,自私自利、没有精神寄托、腐败盛行等等,总之,改革开放主要是带来了物质上的较大丰富,但在精神上弄丢了中华几千年传统美德、品质、变成了物质上的奴隶,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实际上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是被别人同化过程,是得不偿失的.关键原因,是封建帝制不能清除,没有民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