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

目录

一、编制依据 (3)

1编制依据 (3)

2编制原则 (4)

二、工程概况 (4)

1工程概述 (4)

2主要工程量 (5)

三、有限空间定义和适用范围 (6)

1 有限空间定义 (6)

2有限空间作业特点 (6)

3 适用范围 (6)

四、有限空间作业要求 (7)

1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 (7)

2设备安全检查 (7)

3气体检测 (7)

4作业环境级别判定 (11)

5通风 (13)

6二次气体检测 (14)

7二次判定 (14)

8个体防护 (14)

9电气设备和照明安全 (14)

10防护设备设施配置 (15)

11作业 (18)

五、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9)

1 一般要求 (19)

2 照明和通信要求 (21)

3 安全防护 (22)

4 应急救援装备 (22)

六、有限空间作业组织机构 (23)

1 组织机构 (23)

2 职责 (23)

七、应急预案 (27)

1 应急原则 (27)

2 应急响应 (28)

3 报警和启动预案程序 (29)

4 事故、隐患现场应急救援控制措施 (26)

5 应急结束 (26)

6 信息发布 (27)

7 后期处置 (27)

8 应急处理措施 (28)

9 应急保障措施 (28)

一、编制依据

1、编制依据

2、编制原则

1、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编制先进、合理、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确保本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目标的实现;

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和设计标准;严格执行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行业及业主制定颁布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和法规文件等;施工方案编制尽量做到总体施工部署和施工组织相结合;合理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采用先进、配套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合理安排劳、材、机资源,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坚持文明施工,规范化管理,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场地和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环境污染,切实作好保护环境工作。合理组织施工阶段的交通运输,减少施工与行车干扰问题,确保周边道路畅通。

二工程概况

1、工程概述

2、主要工程量

1、管线设计

平面设计:线路敷设起点为园林路与园林东路交叉口处的检查井,沿园林路、水源路、白河石堤路、潮白河左堤路一直敷设至新建再生水厂。主管道分别采用规格为DN1500、DN1600、DN1800钢筋混凝土管,支管道采用规格为DN1200、DN1400钢筋混凝土管。

2、纵断面设计:污水管道与其他专业管线相交处,按照管线综合规划的竖向要求控制污水管道标高,右堤路主要沿着道路的北侧绿化带布置。左堤路沿着道路的南侧绿化带布置。施工方法:污水管道(除了穿水源路倒虹吸管段外)全程采用顶管施工。

3、污水管道拟采用顶进法施工,工作竖井布设位置应与管道检查井相结合。

接入工作竖井内检查井的圆管应做180°混凝土基础。顶管顶进时根据顶力顶距采用压触变泥浆或涂抹非轻水剂等减阻措施。

三、有限空间定义和适用范围

1 有限空间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在密闭或半密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如:深基坑的肥槽、地下工程、隧道、管道、容器等。

2、有限空间作业特点

(1)本工程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有:深基坑作业、竖井作业、地下暗挖顶管作业等。

(2)管道内部作业时照明、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带来困难。(3)管道内部空间狭窄,管道在掘进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有毒有害气体、缺氧、可燃气体等危害,沿线范围内支线较多,导致许多危害具有隐蔽性并难以探测。(4)管道内部可能存在多种危害共存,如管道中存在硫化氢中毒危害的同时,还存在一氧化碳爆炸危害。

(5)管道内部危害具有突发性。如开始开挖管道内监测时各项气体指标合格,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土层等进行扰动,其中的隐含有毒有害气体会随之挥发,突然涌出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急性中毒。

(6)作业中使用电器漏电,作业使用的机械,都会给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带来潜在的危险。

(7)竖井存在流沙、起拱、开裂等危险,造成坍塌、触电、中毒、机械伤害等事故。

3、适用范围

本项目施工区域内从事有限空间作业和具有有限空间作业行为的施工区域适用于本方案。

本工程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有:竖井施工、顶管作业、管道掘进的开挖作业。

四、有限空间作业要求

1、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

(1)作业前,应先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应符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中的有关规定。

(2)夜间实施作业,应在作业区域周边显著位置设置警示灯、反光锥桶、反光警戒贴、频闪等警示标志;地面作业人员应穿戴高可视警示服,高可视警示服至少满足GB 20653规定的1级要求,使用的反光材料应符合GB 20653规定的3 级要求。

(3)占用道路进行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应符合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关于道路作业的相关规定(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DB11/854-2012)。

2、设备安全检查

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救援设备、作业设备和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更换。

3、气体检测

<一>检测要求

(1)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履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地下有限空间外按照氧气、可燃性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顺序,对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其中,有毒有害气体应至少检测硫化氢、一氧化碳。

(2)地下有限空间内存在积水、污物的,应采取措施,待气体充分释放后再进行检测。

(3)应对地下有限空间上、中、下不同高度和作业者通过、停留的位置进行检测,检测人员应在地下有限空间的上风口进行检测,地下有限空间内有人作

业时,监护检测应连续进行;

(4)气体检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5)气体检测结果应如实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时间、检测位置、检测结果和检测人员,检测资料交到总包安全部留存。

(6)气体检测报警仪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DB11/852.2-2013的要求操作。

(7)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的,作业过程中应全程运行。

(8)气体检测报警仪每年至少标定1次。应标定零值、预报值、报警值,使用的被测气体的标准混合气体(或代用气体)应符合要求,其浓度的误差应小于被标仪器的检测误差。标定应做好记录,内容包括标定时间、标定规格和标定点等。

(9)地下有限空间的管理单位,宜设置远程监测设施进行气体监测,并建立地下有限空间环境条件档案。

(10)地下有限空间气体环境复杂时,作业单位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

(11)作业中气体检测报警仪达到预警值时,未佩戴正压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的作业人员应立即撤离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报警仪达到预警值时,所有人员应立即撤离有限空间。

<二>检测内容

(1)在进行气体检测前,应对地下有限空间及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种类。

(2)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

<三>预报值和报警值的设定

(1)氧气检测应设定缺氧报警和富氧报警两级检测报警值,缺氧报警值应设定为19.5%, 富氧报警值应设定为23.5%。

(2)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设定预报值和报警值两级检测报警值。

常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和爆炸范围

注:①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浓度。

②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指时间为全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指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 min)接触的浓度。

④若其中有一项超出范围,严禁下井作业,直至气体合格,方可下井。

(3)可燃气预报值应为爆炸下限的5%,报警值应为爆炸下限的10%。有毒气体预警值应为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30%,无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物质,应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30%。有毒气体报警值应为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无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物质,应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四>气体检测报警仪要求

(1)气体检测报警仪应使用符合GB12358要求的直读式仪器。

(2)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检测范围、检测和报警精度应满足工作要求。

(3)作业者经常活动的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五>检测点的确定

(1)评估及准入检测点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检测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

②上、下检测点,距离地下有限空间顶部和底部均不应超过1m,中间检测点均匀分布,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8m。

(2)监护检测点应设置在作业者的呼吸带高度,不应设置在通风机送风口处。

<六>检测方法

(1)地下有限空间积水、积泥时,应先在地下有限空间外利用工具进行充分搅动。

(2)评估检测、准入检测、监护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外的上风口进行。地下有限空间内有人作业时,监护检测应连续进行。

(3)不同检测点的检测,应从出入口开始,按由上至下、由近至远的顺序进行。

(4)同一检测点不同气体的检测,应按氧气、可燃气和有毒气体的顺序进行。

(5)每个检测点的检测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同一项目未施工完,

但中断施工30分钟及以上,再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准进入。

(6)在进入有限空间前30分钟必须取样分析,取样应按照有关规定具有代表性,特别是置换通风后的气体。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烟气以及蒸汽、氧气的含量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如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受限空间内温度应适宜作业人员进行作业。

(7)作业过程中应对受限空间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确保受限空间内空气流通良好。施工单位应该根据作业环境特点,合理安排进入受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适时轮换作业或休息。如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时间较长,至少每1小时检测分析一次有害气体、氧气含量;如检测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检测频率;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出人员。

(8)每个检测点的每种气体应连续检测3次,以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

(9)两次检测的间隔时间应大于仪器恢复时间。

(10)检测时,检测值超出气体检测报警仪测量范围,应立刻使气体检测报警仪脱离检测环境,在空气洁净的环境中待气体检测报警仪指示回零后,可进行下一次检测。气体检测仪发生故障报警,应立即停止检测。

<七>检测记录

(1)气体检测应做好记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①检测日期;②检测地点;③检测位置;④检测方法和仪器;⑤温度、气压;⑥检测时间;⑦检测结果;⑧监护者。

(2)监护者应将评估检测数据、准入检测数据和分级结果,告知作业者并履行签字手续。

(3)监护检测应每15分钟记录1个瞬时值。

4、作业环境级别判定

根据危险有害程度由高至低,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分为3级。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环境为1级:

(1)氧含量小于19.5%或大于23.5%;

(2)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10%;

(3)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GBZ 2.1规定的限值。(见下附表1)

<二>氧含量为19.5%~23.5%,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环境为2级:

(1)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5%且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10%;

(2)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GBZ 2.1规定限值的30%且不大于GBZ 2.1规定的限值;(见下附表1)

(3)作业过程中易发生缺氧,如热力井、燃气井等地下有限空间作业;

(4)作业过程中有毒有害或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可能突然升高,如污水井、化粪池等地下有限空间作业。

<三>符合下列所有条件的环境为3级:

(1)氧含量为19.5%~23.5%;

(2)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5%;

(3)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GBZ 2.1规定限值的30%;

(4)作业过程中各种气体、蒸气浓度值保持稳定。

<四>作业负责人根据气体检测数据,依据DB11/ 852.1—2012 的作业环境级别判定的规定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险有害程度进行分级。其中,氧含量检测数据在23.5%以下的以最低值为依据,在23.5%以上的以最高值为依据,其他种类气体以每种气体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3级环境可实施作业,2级和1级环境应进行机械通风。

GBZ 2.1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容许浓度(附表1)

5、通风

(1)采取机械通风作业前,应先进行自然通风。

(2)地下有限空间范围通风条件复杂时,应进行通风设计并经作业单位审批后作业。

(3)机械通风:机械通风应满足下列要求:①作业区横断面平均风速不小于0.8m/s或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0次/h;②地下有限空间只有一个出入口时,将通风设备出风口置于作业区区域,进行送风作业;③地下有限空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通风口时,临近作业者处进行送风,远离作业者处进行排风。必要时,可设置挡板或改变吹风方向以防止出现通风死角。④通风设备吸风口应置于洁净空气中,出风口应设置在作业区,不应直对作业者。⑤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应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⑥采用移动机械通风设备时,风管出风口应放置在作业面,保证有效通风。⑦应向地下有限空间输送清洁空气,严禁使用纯氧进行通风。

(4)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连续机械通风:①评估检测达到报警值;

②准入检测达到预报值;③监护检测或个体检测,达到预报值;④地下有限空间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明火作业、内燃机作业及热熔焊接作业等。

6、二次气体检测

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再次进行气体检测,检测过程应符合DB11/852.1-2012中气体检测的规定:

(1)机械通风后;

(2)作业者更换作业面或重新进入同一作业面的;

(3)气体检测时间与作业者进入作业时间间隔10分钟以上时的。

7、二次判定

作业负责人根据二次气体检测数据,依据本方案“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设定预报值和报警值两级检测报警值”的规定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险有害程度重新进行判定。降低为2级或3级环境,以及始终维持2级环境的,可实施作业。1级环境的,严禁进行作业。

8、个体防护

(1)作业者进入3级环境,宜携带隔绝式逃生呼吸器。

(2)作业者进入2级环境,应佩戴正压式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

(3)作业者应佩戴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安全绳应固定在可靠的挂点上,连接牢固。

(4)作业现场应至少配备1套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和1套全身式安全带及安全绳作为应急救援设备,应急设备存放点距离作业点的距离不得大于400米。

9、电气设备和照明安全

(1)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电气设备、照明用具等应满足防爆要求。

(2)地下有限空间临时用电应符合GB/T 13869 的规定。

(3)地下有限空间内使用的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36V手持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24V,在积水、结露的有限空间作业,手持照明电压应不大于12V。

10、防护设备设施配置

(1)防护设备设施应符合相应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对于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设备设施,应通过相关法定检验机构型式检验合格,所有安全设备必须有合格证及检测报告。

(2)地下有限空间内为易燃易爆环境的,应配备规定的防爆型电气设备。(3)地下有限空间总包单位和作业单位应对防护设备设施进行如下管理:

①应建立防护设备设施登记、清查、使用、保管等安全管理制度;

②应设专人负责防护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计量、检定和更换等工作,发现设备设施影响安全使用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③防护设备设施技术资料、说明书、维修记录和计量检定报告应存档保存,并易于查阅。

(4)安全警示设施

①应在有限空间地面出入口周边使用牢固可靠的围挡设施封闭作业区域,封闭区域应满足安全作业要求。

②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标志、警示标识。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颜色应符合GB 2893的规定,样式应符合GB 2894、GBZ 158中的规定。

③安全告知牌可替代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安全告知牌应符合DB11/852.3-2014的要求。

④围挡设施、安全标志、警示标识或安全告知牌等安全警示设施配置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

(5)作业防护设备

①气体检测报警仪、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救援设备等作业防护设备配置种类及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要求。

②气体检测报警仪技术指标应符合GB 12358的要求,应至少能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

③送风设备应配有可将新鲜空气送入地下有限空间的风管,风管长度应能确保送入地下有限空间底部及作业区域。

④手持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24V,在积水、结露的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手持照明电压应不大于12V。

(6)个体防护用品

①呼吸防护用品、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配置种类和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

②应按照GB/T 11651的要求,为作业者配置防护鞋、防护服、防护眼镜、护听器等个体防护用品,并满足以下要求:易燃易爆环境,应配置防静电服、防静电鞋,全身式安全带金属件应经过防爆处理;涉水作业环境,应配置防水服、防水胶鞋;当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噪声大于85 dB(A)时,应配置耳塞或耳罩。

(7)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①作业点400m范围内应配置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②应急救援设备设施配置种类及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

规定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要求。表所示的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条款。

11、作业

(1)作业安全

①作业负责人应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设备符合要求后,方可安排作业者进入地下有限空间作业。

②作业者应遵守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与个体防护装备,并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作业严格执行“挂牌”的管理制度,作业负责人、作业监护人、作业者必须严格执行。

③进入3级环境中作业,应对作业面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④进入2级环境中作业,作业者应携带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设备连续监测作业面气体浓度。同时,监护者应对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连续监测。

⑤据初始检测结果判定为3级环境的,作业过程中应至少保持自然通风。

⑥降低为2级或3级环境,以及始终维持为2 级环境的,作业过程中应使用机械通风设备持续通风。

⑦作业期间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作业者应立即撤离地下有限空间:作业者出现身体不适;安全防护设备或个体防护装备失效;气体检测报警仪报警;监护者或作业负责人下达撤离命令。

(2)监护

①监护者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外全程持续监护。

②监护者应能跟踪作业者作业过程,实时掌握监测数据,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③作业者进入2级环境中作业,监护者应按照交底和规范标准的规定进行实时监测。

④发现异常时,监护者应立即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并协助作业者逃生。

⑤监护者应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3)作业后清理

①作业完成后,作业者应将全部作业设备和工具带离地下有限空间。

②监护者应清点人员及设备数量,确保地下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出入口。

③清理现场后解除作业区域封闭措施,撤离现场。

五、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一般要求

(1)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作业证》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一处受限空间、同一作业内容办理一张《作业证》,当受限空间工艺条件、作业环境条件改变时,应重新办理《作业证》,《作业证》一式三联,一、二联分别由作业负责人、监护人持有,第三联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存查,《作业证》保存期限至少为1年。

(2)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然或强制通风措施,应测定其氧气含量(应在19.5%以上,23.5%以下),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严禁未经许可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3)有限空间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4)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5)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用电安全。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有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36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12V;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或电焊作业时,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

(6)不得使用行车等运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场所要有足够的照明光线。

(7)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

(8)存在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

(9)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10)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

(11)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

(12)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13)在缺氧、有毒有限空间环境作业,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必要时拴戴救生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

(14)进入有限空间需要进行登高、动火等作业,要按规定办理相关作业审批手续及许可。

(15)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

(16)作业结束后,由有限空间所在车间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有限空间。

(17)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三不进入”原则:①没有办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进入。②安全防护措施没有落实不进入。③监护人不在现场不进入。(18)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并应掌握人工急救技能和防护用具、照明、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业单位应为下井作业人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19)作业单位必须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在作业中落实。(20)必须配备气体检测仪器,并培训作业人员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1)作业前,作业单位必须检测有限空间内有害气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