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福利理念的变迁看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易松国丁华

从福利理念的变迁看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易松国丁华

从福利理念的变迁看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易松国丁华
从福利理念的变迁看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易松国丁华

从福利理念的变迁看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

易松国丁华

【摘要】中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文章结合西方国家社会福利理

念的变迁和福利实践,以中国城市的老年照顾为切入点,运用政策分析的框架,分析中国社

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背景、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福利理念老年照顾

【作者】易松国(1963-) 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

丁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研究生。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民政部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2000年4月中旬,民政部在广东省召开了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就是政府在倡导、组织、支持和必要的资助下,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开展社会福利服务,满足社会对福利服务的需求。西方文献并没有“社会福利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个概念,与之比较接近的是“社会福利私营化(Privatization)”,在台湾称之为“民营化”。有学者指出,所谓社会福利私营化是指政府将社会福利的供给,完全或部分转移到民营部门,同时引进市场经营规则,以价格机能调节供需,重视成本回收,并强调使用服务者的购买力和受益者付费等措施,以分配并有效利用服务的资

源。(1)Kolderie甚至认为只有在政府完全从所有福利服务责任中抽离出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私营化。(2)事实上,大多数研究者认识到在社会福利领域存在的仅是修正的私营化,即尽管政府

的服务提供责任会减少,但政府还会维持政策制定和资金资助的责任。学者们强调,在社会福利私营化过程中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服务成本会降低、服务质量会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会改善、人们的选择权会得到保障、政府垄断带来的无效率会降低。社会福利涵盖教育、医疗、住房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孤残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及贫困人群等。但从民政部的改革重心和全国各地的探索实践来看,社会福利社会化主要是指老年照顾服务的“私营化”。因此,本文以中国城市的老年照顾为切入点,根据实证调研

资料*,运用政策分析的框架,从福利理念、社会情境和改革计划及其实施等方面对我国社会福

利社会化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实践上的探讨。

一、社会福利理念的变迁

在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历程中,无论是国家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和地位,还是国家在社

会政策中所体现的福利价值和福利理念都发生了变迁。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各种福利思

*本文建立在“深圳市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课题调研基础之上。作为课题负责人,作者在2005年底对上海、广州和温州等一些改革试点城市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调研。

潮进行了划分,如将福利思潮区分为老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三种(3)或分为剩余模式、工业成就模式和制度再分配三种模式,(4)或将西方福利国家分为自由主义的(盎

格鲁—撒克逊模式,以英美为代表),合作主义的(欧洲大陆传统模式,以法德为代表)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以瑞典为代表)。(5)但正如熊跃根所言,这些思潮总体上仍然不出左中右三种。(6)从根本上看,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两大思潮的兴衰交替。

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主张自由放任,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新自由主义主张“反集体主义”的社会政策,主张社会保障的市场化、私人化、多元化。这种思想在整个19世纪统治了政府的政策,并且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仍旧十分具有影响力。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不仅是社会主义者要求大规模的政府干预,罗斯福在美国实行了新政政策。贝弗里奇呼吁政府提供福利,为福利资本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在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报告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应包括所有公民,并且不论贫富都按统一的标准交纳保险金;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三是全面保障原则或公民需要原则。贝弗里奇的观点对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结束后,政府在福利管理和供给双方面的干预成为重要的治理模式。政府支出迅速增长,到70年代中期,在许多发达工业国家,福利支出几乎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50%或者更多(7)。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标志着右派自由主义思想的边缘化,那么70年代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衰退则标志着它的复兴。福利支出和经济增长的矛盾成为社会政策制

定中的基本问题,(8)国家福利被指责为高成本的原因。(9)随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逐渐失

效并成为众矢之的,新右派在70年代出现并且逐渐受到重视。它反对福利提供的集体主义模式,强调国家从社会保障提供中退出。新右派提出一些社会福利供给原则:第一,社会福利应该主要由竞争的市场提供,国家应该完全从社会保障中退出。第二,公共社会保障提供应该采取彻底的资产调查方式,这样能保证稀缺的公共资源服务于那些最需要的人。第三,国家应该制定规则来区分真正不能工作和能工作的穷人,应该鼓励后者去寻找工作。第四,公共福利提供的标准应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这样能避免道德沦丧问题。这种以市场为取向的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和力量,提倡私营化并依靠非政府部门满足社会福利需求,国

家只扮演最小化的剩余福利网的角色。(10)

尽管近二十年来,随着自由主义的复兴和新右派思潮的兴起,福利市场化(marketization)、私营化(Privatization)、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去管制化(deregulation)等等概念在不同的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中得到体现和实行,但需要指出的是,福利理念在目前和将来都不会是简单的二分法,或是纯粹国家干预/自由市场,或是剩余主义/普遍主义。事实上,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开始关注如何在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在国家和市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成本效益和服务质量。

二、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背景及目标

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境:一是国内社会结构的变迁及

改革需要,二是国际上福利理念的变化及政策实践。

首先从国内来看,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福利制

度存在很大差异。就老年照顾而言,农村除了“五保”老人由政府(敬老院)照养以外,其

余都是由家庭照养。城市基本上是一个单位社会,大多数社会福利都是通过单位来提供。(11)

在养老方面,一般的老人经济上主要由单位供养(单位退休金)、医疗费用由单位报销、生

活照顾则由家庭承担。只有那些“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或

赡养人)和孤老、孤儿等老人才由国家在社会福利院照养。社会福利院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照养政府责任的老人及孤儿,二是对外宣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府对社会福利院的投

入很大,但服务对象少,服务质量差。这种体制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已

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不符合社会福利的基本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单位供给方式。单位由原来的福利提供者变为经营

管理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取代了单位退休金制和医疗报销制,老人供养和医疗

照顾的职能逐渐由社会和家庭承担。在不少城市,单位已经退出了老人经济和医疗的福利供给,而社会保险制度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或保险的待遇过低,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这样,除了政府需要负担的少数“三无”和特困老人外,社会上绝大多数老人的照养任务就落到了

家庭。

第二,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城市家庭日益核心化、小型化。一对年轻夫妻

养育一个孩子并照养两位甚至更多老人的现情况会越来越多。此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

人口寿命的延长,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老年服务成为老人及

其子女的共同需要。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以及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家庭养老功能逐

渐弱化,社会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强。

第三,作为主要的专业社会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逐渐对社会老人开放。但在一些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原有社会福利院的供给能力非常有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在大量新兴城市,社会福利院却长期闲置。一方面是设施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是资源严重浪费。同时,由于社会福利院从本质上讲仍然实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竞争意识弱,服务水平差。因此,改革社会福利院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其次,西方福利理念的变迁及国际范围内的福利改革对中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福利危机及福利理念的转变,西方国家纷纷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大规模的福利改革,一个明显的政策取向是满足社会保障需求的责任由政府向市场转移,从“国家福利”向“多元福利”转变。在这次改革中,“私营化”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成为主要的改革方向。比如在瑞典这个普遍主义模式的福利国家,从90年代开始就将公共福利领域向竞争的私营部门开放。结果,私营服务的提供在健康照顾、教育体系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份额迅速增长。就老年照顾服务而言,在90年代经历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组织变革。大多数市政府放弃了服务供给上的直接行政控制,引进购买者/提供者分离的模式。这意味着实际的照顾服务由独立的组织以合约的形式提供,这些组织可以是公共的部门也可以是私营部门。到2002年,瑞典的288个市中有92个已经使用了私人合约者。这些私营组织的进入使得老年服务部门

的福利文化发生了变化,服务成为“产品”,而老年人成为服务“消费者”。(12)

西方新的福利理念及实践对中国福利改革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首先,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福利服务,减轻政府不断增长的福利开支。其次,可以通过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再次,可以引进竞争机制,改变高浪费、高成本、官僚主义、集中化和无效率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成本效益。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供给制的社会主义理念,形成了新的福利理念和改革意向。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就针对社会福利事业资金渠道单一、服务对象狭窄、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状况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思路。1994年,第十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了“深化福利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的要求。自1998年以来,民政部在各地探索与实践的

基础上,在广州、上海、温州等13个城市进行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13)

2000年,民政部等11部委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队伍专业化。这“五化”清楚地表明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即提高老年照顾的成本效益和服务质量。

三、目前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在民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各地纷纷开始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功,但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还存在一些盲点和误区,比如说改革的理念和原则、政府的责任和角色、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模式、社会福利的公益性与市场化问题、民办福利机构的功能定位问题以及国家福利资源的分配及监管问题等,学术界和决策层对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的研讨。同时,各个地方在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过程中大都缺乏理论上的指导。首先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概念及改革的必要性就缺乏深刻的认识;其次,在决策上科研与行政脱节。一些民政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学者的作用,而是通过到外地考察“取经”,然后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有的则是闭门造车,对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福利实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第二,从广度(地域范围)上看,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具体来说,东部和南部地区推动得比较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比较滞后;少数城市已经开始推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多数城镇则还没有开始。

第三,从深度(内容)来看,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很不彻底。一直以来各地都把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重点放在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和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上,而对公办福利机构的改革却投鼠忌器。如果不对公办福利机构进行体制上的改革,社会福利社会化必然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此外,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和政策支持。然而,多数地方的改革在政策上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一致性及连贯性。

第四,由于体制及决策等方面的原因,服务多元化及专业化的发展举步为艰。民办养老机构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政府资金支持很少,配套政策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致使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困难重重。社区养老服务及居家照顾发展滞后。养老机构的专业人才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福利观念上的误区。目前,有关部门或人员在社会福利观念上主要存在三种误区:第一,将公办福利院看成是“门面”,一个用来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窗口。因此,他们主张延续原来的福利院经营管理模式。第二,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一些人认为,社会福利完全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无偿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养老方面的社会福利。同时,他们把社会福利社会化看成是社会福利市场化。在他们看来,社会福利决不能走市场化道路。市场化就是商业化,以营利为目的;市场化就意味着政府不管福利了,是政府逃避责任的表现,是社会的倒退。事实上,政府进行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目的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要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养老服务质量。第三,过分强调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这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的延续。这三种观点或是错误地理解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概念,或是将国家和个人的责任对立起来,或是漠视社会结构变迁以及老年生活需求的变化,都不利于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

(二)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上管理人员不足。各地民政部门主管社会福利事务的行政人员普遍不足,而主管的事务却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民政部门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

(三)利益分割与搏弈。首先是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搏弈。改革前的机构养老服务主要由社会福利院提供,具有很强的垄断性特征。社会福利院的管理及服务人员(由财政拨款)基本上还是“吃大锅饭”。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后涌现出了一批民办养老机构,从而形成了两个竞争性的利益群体:前者是既得者利益群体,后者是“侵蚀者”利益群体——因参与利益的分配而侵蚀前者的利益。目前,民办福利机构是在不公平的环境下同公办福利院进行竞争。公办社会福利院由政府投资兴建,它们既能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又能每年得到数百甚至上千万元的财政支持;而民办养老机构则由个人或企业投资兴建,它们从政府得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公办福利院利用政府的丰富资源,一边拿政府的钱,一边收社会老人的钱;而民办养老院则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为了生存,它们甚至降低标准与公办福利院竞争。民办养老院与公办福利院同时处于养老服务市场中,它们之间既没有明显的功能划分,又在运行机制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导致服务市场的扭曲。民办养老院是一条腿走路,而公办养老院是两条腿走路。这对于民办福利机构来说是一种非常态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惨淡经营。这既是当前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一项大的社会改革往往涉及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需要这些部门予以配合和支持,但是,由于不同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以及考虑问题的角度,常常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延缓改革甚至使改革无法进行。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包括民政、国土规划、税务、卫生、电力、自来水和燃气等。在政策制定及实施方面,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是相对独立和分离的,这给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带来了一些问题。举例来说,国土规划部门并没有把社区老年福利设施和养老机构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来,这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社区照顾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虽然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有明确的规定,但具体落实情况还得取决于地方相关的资源掌控部门。如果税务、电力、自来水和燃气等部门不支持,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优惠政策形同虚设。

四、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根据前面的理论探讨及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福利改革的理念和原则。从西方福利理念及实践的转变中可以得到两点非常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效率无论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部门都很重要,在福利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成本效益。第二,国家的责任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政府不能无限制地超出自身能力去资助迅速增长的公共服务,只能为那些不能依靠自己的人设立剩余式的公共安全网。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政府的实践经验来看,减少国家供给对其他群体特别是贫困人群有比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市场是有缺陷的。国家在保证市场效率的同时还要确保个人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公正。中国既不能采取完全由政府提供服务的模式,也不能完全接受自由主义的福利理念,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途径和方法来控制和管理市场。具体来说,国家需要扩展养老服务中的市场运作,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把国家重新塑造为组织者、管理者和购买者,而不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政府改变的应该是原来的“大包大揽”的做法,从养老机构的经营中退出,而不应该减少甚至放弃政府在经济和管理上的责任。

养老照顾应遵循人文主义和成本效益两个基本原则。(14)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的自主选择

以及对养老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一般来说,老人更喜欢住在自己家里而不是住在专业化的机构里养老。因此,大力发展居家照顾符合人文主义原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服务质量期望的不断提高,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支出会不断增加。考虑到经济增长速度和政府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养老政策需要考虑成本效益。首先,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不仅可以节省政府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效益,减少浪费。其次,一般情况下,社区照顾比机构养老节省费用,采取社区照顾政策有助于缩减政府开支。再次,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和社区照顾比机构养老更加节省。总之,社会福利的人文主义原则要求老年服务需要考虑老人自己的愿望,尊重老人的选择,为老人提供包括机构服务、社区照顾和居家养老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服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为富裕的老人提供的是私人服务和保险权益,为穷人和边缘人群提供的是低水平的社会经济补助。政府资助的机构养老的目标人群是低收入、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资助的社区照顾和居家养老的目标人群是高龄和贫困家庭的老人。社会福利的成本效益原则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有两点启示:一是要大力发展社区照顾和居家养老及其它形式的养老服务,二是要控制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效益。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社区照顾和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改革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福利资源,提高成本效益和服务质量。

(二)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改革方案。我们建议改革方案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立社会福利服务行业协会,使其在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实行行业自律、协调福利机构与政府的关系、专业化培训以及对服务机构的监督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在决策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力量,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反复的论证。三是改革公办福利院的管理模式。政府对公办福利院的管理事实上主要是按编制人数进行财政拨款。这种方式是以人养事,拨款数额与服务数量和质量无关。因此,公办社会福利院实际上仍然是缺乏竞争和活力的“大锅饭”体制。政府应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经济供养方式,在服务供给上改提供服务为购买服务,在财政拨款上改以人养事为以事养人,即政府按照福利院收住的老人数及服务水平等进行拨

款。政府也可以直接将福利资金提供给福利受益者,然后由受益人自行选择其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服务机构或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公办福利院可以采取承包或公办民营方式进行转制。四

是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15)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五是大力发展社区照顾和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照顾和居家养老应该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发展社区照顾和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整合民政、国土规划和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政府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三)建立评估机制,一是政策评估机制,一是机构评估机制。政策评估应包括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中期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改革进程和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以便根据需要进行及时调整。终期评估是为了评价改革成效并决定下一步发展目标或改革方向。此外还要建立机构评估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工作应该由社会福利服务行业协会成立专家委员会来进行,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政府根据评估结果与养老机构鉴定委托服务合同,或者按养老机构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提供经费资助。这样可以有效、合理地分配福利资源,并创造机构服务的竞争机制,促进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四)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一项必须推行下去的改革,各地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将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纳入政府工作规划或年度改革计划。第二,由市主要领导牵头,整合社会资源,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以保证改革的实施及政策的落实。第三,适当增加民政部门社会福利事务处的行政编制。第四,增加财政投入,改善现有福利院的条件设施,并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经济支持。特别是在改革前期,政府不仅不能减少财政投入,反而应该大幅度增加,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使之最终走上良性轨道。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武雄:《我国推动社会福利民营化的具体作法与政策发展》,《社区发展季刊》,1998,第18期。

2.Kolderie, T., What do we mean by privatization? Society, 1987, (24):46-51.

3.Barr, N., 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93.

4.Titmuss, R.M., Social polic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Unwin Hyman, 1974.

5.Esping-Anderson, G.,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6.熊跃根:《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7.George, V., & Page, R., Modern thinkers on welfare.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5.

8.Taylor-Gooby, P., Larsen, T., & Kananen, J., Market means and welfare ends: The UK welfare state experiment.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004, 33 (4): 573-592.

9.Beresford, P., Redistributing profit and loss: The new economics of the market and social welfare. Critical Social Policy, 2005, 25 (4): 464-482.

10.Hyde, M., & Dixon, J., Welfare ideology, the market and social security: Towards a typology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02, 19 (3): 14-36.

11.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2.Blomqvist, P., The choice revolution: Privatization of Swedish welfare services in the 1990s.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2004, 38(2): 139-155.

13.多吉才让:《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主编,《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0年。

14.苏珊.特斯特著,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15.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社会福利

怎样理解学习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福利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要靠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来保证助人的行为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所以研究社会福利思想将会给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价值支持。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导向作用可概括为两个:①.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表达,社会福利思想通过阐述福利关怀的终极价值来揭示社会福利的本质,并依据这种解释构建福利哲学,形成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各种社会福利的理论和流派,社会福利思想也是帮助社会工作建立行动的基本坐标。②.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一种规范性社会理论,社会福利思想根据其所奉行的意识形态准则规范社会福利的实践,为实施社会服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价值规范和行动原则。总之,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哲学基础。社会工作这种专业特性要求它必须将自己同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并从中获取理论和价值观的支持。社会福利思想构成了社会工作发展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试论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1、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提出反对任何国家干预经济的自由经济理论,强调自发的市场调节比国家干预更有效; 2、在充分的自由竞争中,个人的利益得到实现,国民财富得到迅速增长,社会福利也就不断的得到增进; 3、亚当斯密的放任自由主义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 4、政府职能是保护国家不受外敌的侵犯,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制度保护公民权利,举办对私营企业无利可图的公共福利事业; 5、亚当斯密认为应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供应能持续; 6、主长市场第一,福利第二 简述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观点。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1.功利主义原则,从心理学的联想原理和伦理学的最大幸福原则出发,把人堆幸福的追求看作是受人的心理感受支配所引起的心理联想。 2.最大幸福原理,提出福利最大化原理,认为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集合,每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是社会的最大福利。 3.立法改革思想,通过立法来增进人类的幸福。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独立的发展。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才更有价值。社会与个人之间应相互协调,方法是让他们各得其所。个人行为的正当性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准。要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幸福和与别人的幸福。主张通过法律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教育和舆论培养人的良好品格。检验政府好坏的标准是社会利益的总和,是否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出贡献。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应是有限度的。 费边社有哪些社会福利主张? 包含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实现国民生活最低标准、缩小收入差距;坚持社会民主;主张渐进实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另外,他们主张的社会民主、对地方和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思想也是有助于增进公民权利、保证公民福利的。 费边社对欧洲各国社会政策的影响有哪些? 以宣传改良思想影响社会,对英国各政党实施“渗透”政策,推动英国社会福利的实施。(自己展开)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福利观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财富分配中的福利问题。(杰文斯的劳动供给理论)②.杜普伊特提出的消费者剩余与社会福利的增量。③.政府的福利责任——政府的税收或补贴与社会福利;政府所有或经营垄断行业与社会福利的关系。(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 简述凯恩斯的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一、“经济危机的病因分析: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大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定律 二、“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1.政策的重心:赤字财政政策2.辅助政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 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凯恩斯主义主要以其政府干预和有限保障的理念,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从根本上说一种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底福利价值取向,此外,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及其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仍然成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在20

中国与美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普遍福利的崇高目标 “普遍福利”是一个“大福利”概念,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福利需求的,其中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 老年社会福利 在城镇,我国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以及一部分集体单位,覆盖面正在积极扩大。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缴费可多可少,采取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度,养老保险缴费由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营,受保人达到规定年龄后就可以按照其缴费的年数和数额领取养老金等。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了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与儿童社会福利 1、儿童的界定——我国法律将儿童期规定为0~14周岁。 2、儿童社会福利的含义 ※我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儿童社会福利的。具体来说,儿童社会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 ※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 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1.供养与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进行供养、救济。2.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根据其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国家队革命残疾军人实行终身抚恤。 3.残疾人劳动就业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安置(2)分散安置(3)自谋职业 社会福利事业 1.社会福利企业: 靠社会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家创造财富。 2.公办社会福利机构 绝大多数孤残儿童或流落社会或由家庭抚养。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担保发展社区服务,填补社会福利机构之不足。因此,要发展社会福利机构最根本的是增强国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3.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 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如今,近半个世纪已过,雷锋精神依然常青不衰。雷锋精神的精髓——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志愿服务的精髓所在。2000年3月5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此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今天的志愿服务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社会福利

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狭义)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价收费或免费的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2.①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或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社会福利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是公民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③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国家运用政治权利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主要在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为一部分无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 3.《济贫法》:为了维持秩序和社会安定而颁布,但主要是为了处罚和镇压贫困人员,并不是对贫困人员实现救济。②《贝弗里奇报告》:指1942年颁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建立福利国家并消除主要障碍:贫穷、无知、失业、陋隘。 4.古典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 5.新自由主义:以个人自由或权利为核心,针对社会民主主义和福利国家发展中的问题,重新阐述自由主义的哲学一社会价值观,坚持消极的自由观。 6.社会民主主义福利观: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全民建立社会福利,承担起全面的社会责任。 7.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思想:认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辅相成并寻求二者的动态平衡。批判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其简化了个人和社会。主张国家福利的作用,可帮助克服利己主义,发展利他主义。 8.第三条道路:(吉登斯提出)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寻求“自主与自我发展”用“福利社会”取代“福利国家”福利不应仅仅由中央政府提供,应调动地方政府,社会第三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 9.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 10.恩格尔系数:是判定人们生活水平高低或贫富差距的指标,是人们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 11.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2.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指最终建立惠及全体儿童的保障标准适度的福利制度。 13.SOS儿童村: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慈善组织,采用家庭模式收养孤儿,用SOS这个国际通用求救信号来呼吁全社会关注和帮助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 14.绝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所获得的收入和生活资料难以维持生存需要。 15.相对贫困:是社会所认可的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活水准,所获得的收入和生活资料不如一般人或一般家庭的生活状况或贫困状态。 16.结构性贫困: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7.贫困文化论:认为长期处于贫困的人会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这种自我维持的贫困文化会阻碍穷人提高其生活水平,并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导致新的贫困。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中国福利制度

普遍福利的崇高目标 “普遍福利”是一个“大福利”概念,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福利需求的,其中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 老年社会福利 在城镇,我国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以及一部分集体单位,覆盖面正在积极扩大。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缴费可多可少,采取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度,养老保险缴费由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营,受保人达到规定年龄后就可以按照其缴费的年数和数额领取养老金等。 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了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与儿童社会福利 1、儿童的界定——我国法律将儿童期规定为0~14周岁。 2、儿童社会福利的含义 ※我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儿童社会福利的。具体来说,儿童社会

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 ※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 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1.供养与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进行供养、救济。 2.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根据其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国家队革命残疾军人实行终身抚恤。 3.残疾人劳动就业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安置 (2)分散安置 (3)自谋职业 社会福利事业 1.社会福利企业: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 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1-01 15:10:00 ] 作者:刘翠霄编辑:凌月仙仙 在社会保障学界,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在这里,我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之下五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来使用。 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旨在为人们的例如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提供保护;社会补偿旨在为人们在遭遇例如战争、暴力行为这些特殊的生活风险而受到损害时提供保护;社会救济旨为那些不能从社会保险或者社会补偿中获得待遇或者从社会保险或社会补偿中获得的待遇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保护。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 (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摘要】从20 世纪50 年代起,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 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可谓至关重要。建立普惠型基本福利,注重社会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需要着眼改变的几个方面。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转型任务尚未完成,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福利制度以人为本普惠型福利合理分配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为了消除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反思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福利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是一个与福利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名词,可以将它看成是“社会”与“福利”的合成词。至于什么是社会福利?对此有多种回答,可以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答案。从现有的资料看,各方面对“社会福利”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社会政策”研究中的社会福利概念,大致与社会资源同义,它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收入、财产、安全、地位、权利等等。而所谓社会政策是“将我们在社会福利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中的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和制度的内容,放入到一个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政治结合的标准框架中进行的探索。”这种对社会福利的界定是各种看法中意义最为宽泛的一种。 二是针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公正采取的一切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和措施,大致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社会保障”一词同义。按照这种理解“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它的资金来源于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的收入,而社会福利的资金则来自一般的国家的财政。 三是一切形式的由政府、社会、单位和他人提供的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和服务保障,在词义上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相对应,指享受型而非生存型的社会利益。我国理论界所谓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含义上正是指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三大部分或三大支柱。 四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低于或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收入、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等。以我国目前的政策为例,除了指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优抚对象的收入保障、政策优惠、福利服务以外,也包括建设、教育、卫生、司法部门提供的住房、教育、医疗、司法方面的救助,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采取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各种措施和服务等。 五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提供的收入和服务保障,保障标准主要是基本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摘要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社会福利有

三个本质特征: 脆弱群体优先。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性。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服务性。“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2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 ————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 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 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 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这是对于福利制度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一个鸟瞰式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精神的内涵表现并不明确,而且无法理解其组成的划分。福利的内容包括许多对于不同对象的政策和内容,所以在时间划分之后需要首先需要对于机构的发展有所了解。 建国初期,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两大板块。民政福利的初步形成。府包办的民政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要面向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精神病或弃婴和残疾人等。它分为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福利企业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各种福利院、院等收养性机构。后者过建立福利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由于内务部,民政部前身以及各级民政部门一直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指导和管理部门。项事业后来便被称为民政福利. 职工福利的基本确立在民政福利只覆盖极少数特殊人群的情况下,城镇绝大多数居民的福利保障则主要是通过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职工福利的方式来获得。职工福利由职工所在单位举办。它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只要凭本单位的正式职工的身份即可享受是消费基金分配的一种形式。职工福利作为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三类: 1 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减轻家务劳动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如宿舍、浴室、食堂、理发室、托儿所、幼儿园等。2.减轻职工生活费用开支而建立的福利补贴如生活困难补助,探亲补贴,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等。3.为丰富职工生活建立的文化福利设施和组织的活动如文化宫、俱乐部以及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1957~1983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在曲折中发展不断扩充,形成了国家负责板块分

妇女儿童社会福利的概念、发展历程

妇女社会福利 一、妇女福利的基本含义 产生初衷:妇女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特殊性 广义的妇女福利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保护妇女的基本权利和满足妇女的基本需要而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和向妇女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的总和。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 (1)保护妇女的经济和社会权益; (2)向妇女提供专门的福利服务。 狭义的妇女福利是指向妇女提供的各种特殊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 各国妇女福利的主要内容:妇女教育福利,妇女就业保护,妇女职业福利,妇女卫生福利,妇女生育福利,妇女社会保障等 二、妇女福利的主要内容 1、妇女教育福利 妇女教育福利:政府为保护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促进妇女教育方面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主要包括: (1)国家保障妇女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 (2)学校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保证适龄女性儿童义务教育; (4)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 (5)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6)编写适合女童的教育读本和教育资料; 2、妇女就业福利 妇女就业福利就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a.对妇女就业权益的保护 ?享有与男子平等就业的权利,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

?享有与男子平等就业服务的权利,政府及其他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时,不得歧视 ?保障妇女就业权不因生育和抚养子女而受到歧视或侵害 b.对妇女职业权利的保护 ?男女同共同酬 ?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和培训等,男女平等 ?合理安排女职工的工作工种 c.对妇女特殊劳动权益的保护 ?产假 ?女性特殊时期的劳动权益保护 3、妇女卫生福利 50年代中期起国有企业中设立了针对女工的卫生设施; 1986年卫生部发布《妇幼卫生工作条例》。 我国于1994年10月颁布并于1995年6月1日开始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实施办法》。 问题: 医疗费用上涨影响妇女卫生服务利用。 贫困地区卫生设施和医务人员不足。 流动妇女的卫生福利 4、妇女生育福利 妇女生育服务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妇女生育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生殖健康服务、生育保险和产后哺乳婴幼儿等方面的服务。 1994年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城镇企业向生育保险基金缴纳职工生育保险费,生育保险基金向女职工提供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以及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 政府、单位和社区等组织为生育的妇女在哺乳和婴幼儿照料等方面提供各种服务。

社会福利

一、绪论 1、社会福利概念: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和维护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设施和相应的服务。 2、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化的福利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它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 疗保健、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诸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的变化 1)人道主义思想:仁爱、人性、(早期)公民权利 2)公民权利的观念:托马斯.马歇尔 3)社会福利思想的多元化:80年代后 4、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与理论特征 1)围绕权利与义务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 2)围绕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以及社会福利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 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 3)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 理论特征: 1)意识形态性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4)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与社会理想 第一章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威廉.配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1)劳动价值理论 2)分配理论: 以最低工资理论为基本内容;工资和利润对立,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收入。工资应限制在不超过基本生活费用的 法定工资的最高限额,若工资过高,劳动会相应比例地减少工作时间和努力程度。 3)租税理论:国家的所用租税就应该由土地和劳动收入来负担; 4)增进社会财富的理论: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以提高生产效率 2、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福利思想 1)“看不见的手”创造社会财富和福利 他看到了劳动的重要性。收入有三个来源,一是他的劳动(工资)、资本(形成利息)或土地(地租)。 2)自由竞争和平民福利 平民福利:主张制定最低工资率; 3)政府的作用:最小政府、守夜人式国家 3、边沁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 代表人物:边沁、穆勒 基本原则: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 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一生之中,先后提出或支持过的观点: (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 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1、功利主义原则或最大幸福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