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芙蓉学校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002

芙蓉学校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002

芙蓉学校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002
芙蓉学校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002

芙蓉学校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年级科目导学案科任教师梁拱铭

主备人:梁拱铭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编号:2

主人姓名:家长签名:预习情况:(优秀一般差)

0704.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导学案)

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图形并计算面积。 2.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学习重难点: 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图形并计算面积。 使用说明: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99---100页,结合问题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 探究任务。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2.带★号的可以选做。 一.知识链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填表。

二.自主学习 1.教材99页4个物品里有哪些图形? 2.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三.合作探究 1.独立完成99页例4。 (1)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2)列式计算出图案的面积。 2.怎样计算组合图形面积。 3.计算组合图形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四.达标测评 1.判断。 (1)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3)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2倍,高缩小到原来的12 , 面积不变。( )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2.5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图形的面积: ★4.一张硬纸板长15分米,宽10分米,如下图剪下4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个盒子的表面积是多少?

五.整理学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导学案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4、6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 2、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学习难点:对平行四边形概念及特征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自学64页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找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_____________ ,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组对边平行。(用纸剪两个完成一样的任意形状的三角形,上课时用) 2、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________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_。 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平行四边形有()条高。 3、长方形和正方形各画1个后,观察它们分别都有哪些边平行? (1)独立画图后,找出各自平行的对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吗?它们是否属于平行四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形。 三、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 1、平行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特征以外还有哪些特征呢?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平行四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和每个角的度数,标在图上。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_________并且________。平行四边形对角____________ 。 2、利用学具材料中的平行四边形框,学习例2。 3、思考并操作,完成65页做一做第1题。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能确定吗?答: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容易________,这种性质也叫做不稳定性。 四、过关检测: 1、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2。 2、完成课本67页第1题。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3、完成课本第67页第2题。两个同学一组拼一拼。 4、判断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不易变形。() 5、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剪一剪,把示意图画下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我要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3.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数学万花筒: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了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徽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符号。 课前测评: 1.根据250×9=2250 写出下面各式的积。 25×9= 25×90= 25×900 = 2500×9= 2.2.5+2.5+2.5= 2.5 ×( )=( ) 6.3+6.3+6.3+6.3+6.3= ( )×( )=(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 ( )来进行简便计算。 3.把0.45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把75缩小到它的100 1 是( )。 4.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 )。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1、有( )位同学去店里买风筝,3.5元的每人买一个需要多少钱?,列加法算式( ),列乘法算式( )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算出算式的结果。(把算的方法写在下面) (1).加法算式:

(2)乘法算式:怎么计算? 方法一:把3.5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元, 5角×3=()角=()元 ()元+()元=()元 方法二:把3.5元转化成35角 3. 5元 3 5 角 × 3 × 3 1 0. 5元 1 0 5 角 结果:3.5元×3= ()元 (3)练一练:5个单价是4.6元的风筝多少钱? 2.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3.阅读教材第3页例2。 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倍,变成72,计算 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得到0.72×5的积。小数末尾的 0可以(),得()。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小数乘整数,先转化成(),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边起数出()位点上小数点,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2.用竖式计算。 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三、达标测评: 1、1.56 ×17的积有()位小数,0.059×7的积有()位小数。 2、5个2.04的和是多少?(写出竖式)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小数乘整数 班级_______ 小组名 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我要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3.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数学万花筒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了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第称为徽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符号。 课前测评: 1.根据250×9=2250 写出下面各式的积。 25×9= 25×90= 25×900 = 2500×9= 2.++= ×( )=( ) ++++= ( )×( )=(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 ( )来进行简便计算。 3.把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把75缩小到它的100 1是( )。 4.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 )。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1、有( )位同学去店里买风筝,元的每人买一个需要多少钱,列加法算式( ),列乘法算式( )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算出算式的结果。(把算的方法写在下面) (1).加法算式: (2)乘法算式: 怎么计算 方法一:把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 )元, 5角×3=( )角=( )元 ( )元+( )元=( )元 方法二:把元转化成35角 3. 5元 3 5 角 × 3 × 3 1 0. 5元 1 0 5 角 结果:元×3= ( )元 (3)练一练:5个单价是元的风筝多少钱 2.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 ) ,就是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目录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第一课时精打细算 (2) 第二课时打扫卫生 (4) 第三课时打扫卫生试一试 (6) 第四课时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8) 第五课时谁打电话的时间长试一试 (10) 第六课时人民币兑换 (12) 第七课时人民币兑换试一试 (14) 第八课时除得尽吗 (16) 第九课时调查“生活垃圾” (18) 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第一课时轴对称再认识(一) (20) 第二课时轴对称再认识(二) (22) 第三课时平移 (24) 第四课时欣赏与设计 (26)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第一课时倍数与因数 (28) 第二课时 2, 5 的倍数的特征 (30) 第三课时 3 的倍数的特征 (32) 第四课时找因数 (34) 第五课时找质数 (36)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比较图形的面积 (38) 第二课时认识底和高 (40) 第三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2) 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一试 (44) 第五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46) 第六课时三角形的面积试一试 (48) 第七课时梯形的面积 (50)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 (52) 第二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二) (54) 第三课时分饼 (56) 第四课时分数与除法 (58) 第五课时分数与除法试一试 (60) 第六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62) 第七课时找最大公因数 (64) 第八课时约分 (66) 第九课时找最小公倍数 (68) 第十课时分数的大小 (70)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组合图形的面积 (72) 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74) 第三课时公顷、平方千米 (76)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设计秋游方案 (78) 第二课时图形中的规律 (80) 第三课时尝试与猜测 (82) 第七单元可能性 第一课时谁先走 (84) 第二课时谁先走试一试 (86) 第三课时摸球游戏 (88) 第八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数与代数 (90) 第二课时图形与几何 (92) 第三课时统计与概率 (9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9单元 总复习 导学案

9 总复习 本单元复习的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大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 总复习的内容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通过总复习,正确地读写多位数,熟练地对多位数进行改写和省略尾数。 2.通过总复习,正确、熟练地进行乘、除法的口算和笔算。 3.通过总复习,会画角、垂线和平行线,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4.通过总复习,能看懂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1.大数的认识。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4.角的度量。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1.大数的改写。 2.周角的认识。

3.积和商的变化规律。 4.画垂线、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1)多位数的认识(1课时) (2)乘法和除法(1课时) (3)空间与图形(1课时) (4)统计与数学广角(1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融汇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把握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复习的能力。学生主动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准确把握本学期所学知识。 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 2.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大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的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复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渗透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大数读、写的方法;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分数乘整数 班级________ 小组名 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 学习难点: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复习和自主学习部分,并总结规律方法。更多免费资源下载 课件|视频|试卷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带★的题可选做。 课前热身 1.(自学课本P2---P3页) 2.想一想,填一填 (1)5+5+5+5=( )× ( ) 表示( )个( )相加。 (2)1.2+1.2+1.2+1.2+1.2=( )×( )表示( )个( )相加。 (3)13 + 13 + 13 +1 3 =( )×( )表示( )个( )相加。 自主学习 1.看图填空。(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仔细推理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 (1) ( )+ ( )+ ( )= ( )×( )=( ) (2) ( )+ ( )+ ( )+( )= ( )×( )=( ) 我发现: (1)以上两个加法算式的特点是( )。 (2)几个相同( )数的和,可以改写成( )算式。 合作探究(自学课本第2页后,仔细观察示义图,列出算式,认真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再 尝试算一算,最后在组内讲解计算过程并探讨出计算的方法)

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2 9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我发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 )意义相同,都是求( )的简便运算 想一想: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怎样算才能使计算简便? 我发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例2 1桶水有12升。3桶共有多少升 ?12 是多少升?1 4 是多少升? 想一想:整数乘分数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相同吗? 我发现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 ) 学以致用 1.填空 (1)4 15 ×4 表示( )或表示( ) (2)4个1 5 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列式为( )。 2.计算 215 ×4= 3×59 = 8 ×5 18 = 3.列式计算 (1)6个718 相加的和是多少? (2)3 7 的5倍是多少? 4.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每分钟行6 5 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用12个边长分别是3 4 dm 的正方形卡片可以拼成多少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是 多少? 整理学案:

(完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1—1:小数乘整数(课本2、3页) 设计者:司剑丽学生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__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125×8 39×40 12×17 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3、我准备买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我买的是个单价是的风筝,

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 4、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5、读教材第2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完成教材“做一做”。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145×3=435,1450×3= 14500×3= 145×3000= 2阅读教材第3页例2。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得到0.72×5的积。 3计算1.345 ×18时,先把1.345 ,转化成1345,计算出1345 ×18的积后,又将积。就得到1.345 ×18= (小数末尾的0要划去) 4 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先将,再按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注意积中小数末尾的0 。 2、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 4.4 确定起跑线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4.4 确定起跑线导学案(新 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2、难点是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学法指导】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完成下面填空题。

1、一个圆的直径是8cm,半径是()cm,周长是()cm。 2、一个直径为20米的圆形荷花池,占地()平方米;小明每天早晨坚持锻炼身体,沿着它跑5圈,一共跑()米。 3、图中是两条半圆形的跑道,两个小朋友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时,走的路程是 m。走的路程是 m。 二、探索新知 1、小组讨论:田径场上,为什么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分析:因为100米跑道是( ),而400米跑道是(),而且越靠里面,每一圈就(),但终点却是相同的,由于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所以400米跑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阅读课本75页主题图,了解400m跑道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3、整理获取的数据,通过交流讨论明确以下信息: (1)、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3)、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4)、所以每圈跑道的长度可以用加来计算。 4、阅读课本76页主题图。(1)、根据课本提供的数据,动手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填写在课本P76表格里。(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按照你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2)、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题:小数乘整数(课本2、3页) 班级五()姓名评价 主备人:赵继超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 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125×8 39×40 12×17 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3、我准备买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 乘法算式计算);我买的是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 4、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5、读教材第2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完成教材“做一做”。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145×3=435,1450×3= 14500×3= 145×3000= 2阅读教材第3页例2。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 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得到0.72×5的积。 3计算1.345 ×18时,先把1.345 ,转化成1345,计算出1345 ×18的积后,又将积。就得到1.345 ×18= (小数末尾的0要划去) 4 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先将,再按的法 则进行计算,最后。注意积中小数末尾的0 。 2、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过关检测: 1、1.56 ×17的积有()位小数,0.059×7的积有()小数。 2、5个2.04的和是多少? 3、《小小科学》(月刊)每本5.80元,小华打算订一年的,要花多少钱?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解决问题的策略》1【含答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学习研究 §学习活动一: 1、在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每个小杯可装多少毫升? 2、在一个大杯和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每个小杯可装多少毫升? §学习活动二: 在一个大杯和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已知每个 小盒杯容量是大杯的,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13我这样整理:(可以画一画) 我这样解答:

我这样检验: 三、课堂检测 1.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 盘和1个移动硬盘,容量共300G 。一个U 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移动硬盘的 。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 盘和移动 112硬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2.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 盘和2个移动硬盘,容量共300G 。一个U 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移动硬盘的 。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 盘和移动 112硬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3.熊大去电子市场购买了4个U 盘和1个移动硬盘,容量共240G 。一个U 盘的容量与一个移动硬盘的比是1:8。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 盘和移动硬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 四、课外挑战 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 盘和2个移动硬盘,容量共270G 。一个移动硬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U 盘的。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 盘和移动92

最新统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导学案

7 解决问题 1.填空。 (1)3.25×0.17的积是( )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是( )。 (2)1.85÷0.9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精确到十分位约是( )。 2.计算。 360÷4÷5750÷5÷5420÷7-50 3.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 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玻璃瓶最多可盛0.4kg。需要准备几个玻璃瓶? 列式为2.5÷0.4=6.25(个)。 虽然6.25≈6,可是6个瓶子只能装( )kg,还剩( )kg,所以需要准备( )个瓶子。 4.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红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列式为25÷1.5=16.666…(个)。 虽然16.666…≈17,但是17个礼盒需要( )m红丝带,还差( )m,所以最多只能包装( )个礼盒。 5.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一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 际需要,用( )法或( )法取商的近似数。 6.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学前 知识:整数除法应用题及商的近似数的相关知识。 准备

参考答案: 1.(1)四0.55 (2) 2.06 2.1 2.18 30 10 3.2.4 0.1 7 4.2 5.5 0.5 16 5.进一去尾 6.1.2÷3÷2=0.2(公顷) 学习励志名言 ~~~~~~~~~~~~~~~~~~~~~~~~~~~~~~~~ 相信自己 人身如开车,不怕慢,就怕钻!不能原地踏步,不能天天折返跑!转机只在前进的路上,一个躺在沟里不想爬出来的人不配谈成功。不要抱怨,不要等待。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别错位,别越位,别失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坚持再长的路,也能一步步走完,反之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加油!顶着困难大踏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学校----- 班级---- -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亿以内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拨计数器,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并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知道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并能熟练掌握“个级”和“万级”各个数位的顺序。 【学习重难点】 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借助计数器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 【自学互助】 (一)课前自学 1、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那么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 2、一(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3、5673是()位数,其中的5表示(),7表示()。 (二)课中自学 1、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数(小精灵提示:计数器上哪一位上的珠子满10颗,就要向前一位进1。)(1)照这样数下去:一万一万地数, 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2、独立阅读教材第3页,完成下题。 (1)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如:个位、十位、百位、()位、()、十万位、百万位、()位、亿位等。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从个位起),从低位到高位每()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级,表示多少个();()位、()位、()位和()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 (4)75620003中的7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展示互导】 大家把自学互助的结果展示给小组同学或者全班同学。(可以交流这节课学到的新知识)【质疑互究】 我的疑惑: 【检测互评】 我会填: (1)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一亿里面有()个一千万。(2)从右边起,第五位是()位;第()位是千万位;第九位是()位;它的右边的数位是()位,左边的数位是()位。与一万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和()。 (3)6530006是()位数,最高位是()位,从右边数的第一个“6”表示(),第二个“6”表示()。 (4)万级包括的计数单位有();从高到低的数位有()。(5)由5个千万、2个十组成的数是()。 (6)九十八万、九十九万、()一百零一万 【总结提升】 ()是指计算物体个数的单位;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它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同一个数字,所在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而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像345这个数由3个数字组成,它是一个()位数。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1单元四则运算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材2、3页例1,练习一1~5题。 学习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应用。 学习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导学流程 定向自学 1、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2、自学例1理解加法的意义。 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加法的意义。 3、理解减法的意义。 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减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减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 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和=()+()加数=()-()】 【被减数=()+()减数=()-()】 展示反馈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1~5题拓展提升 猜猜我是几?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推理、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学习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导学流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定向自学 1、乘法的意义:结合例2插图和第(1)题写出乘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乘法的意义。 2、理解除法的意义 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并写出除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除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我加上89得243。600减去我得309.。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学案全集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案”使用说明 “学案”教学是我旗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广泛研讨论证后形成的具有翁旗特色的教学模式。“学案”是学案教学的载体,是师生研讨的平台,它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现将学案的使用作简要说明。 一、“学案”的设计理念。 “学案”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二、“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1、明确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学案”的基础环节及设计意图。 “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学案”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应用拓展的基本设计内容。 学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电子版导学案

一小数乘法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3.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安排6课时 1.小数乘整数1课时 2.小数乘小数1课时 3.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1课时 4.积的近似数1课时 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课时 6.小数乘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1课时 第1课时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情景导入】 师:秋高气爽的时候,老师最爱放风筝,同学们一定很想亲身体验放风筝的乐趣!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购买风筝吧!(出示例1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如果我们只买3个同样的风筝可以怎样买?试着列式并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用各种方法计算3个风筝的价钱,老师选的是美丽的蝴蝶风筝,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我该付多少钱吧!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算法;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方法一:3.5 方法二: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方法三:将3.5元化成角来计算 3.5元=35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最新

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1000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小数乘整数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 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原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会比较熟练的进行笔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原理。 难点:会比较熟练的进行笔算。 学案自学 一、 知识链接: 1、 0.25+0.25+0.25+0.25用乘法算式表示是 ( ) 2、把0.45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3、把65缩小到它的是( )。 4、根据360×25=9000,写出下列各式的积。 36×25= 3600×25= 360×250= 360×2.5= 5、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 探究新知 自学课本第2页,思考以下问题。 1、一个燕形风筝( )元,买3个燕形风筝多少元? 列式: 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想想都可以怎样计算,把过程写

在下面。 你能想出一种较为简单的计算方法——竖式计算法吗? 3.5×3 这个乘法算式是小数乘整数,能否转化为整数乘整数来计算呢? ① 3.5 元 × 3 想: (1)3.5是用元作单位改成用()作单位就可以把小数转化成整数, (2)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3)此时计算出的结果是以()为单位, 再把这个结果改成用()作单位。 2、买5个三角形风筝多少钱? 列式: 你能用转化的思考方法列竖式计算吗? ②改成用()作单位 改成用()作单位 3、列竖式计算0.72×5= 0.72不是钱数,还可以用转化的方法计算吗?请尝试。 ③ (小数如何变化?) (积应如何变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导学案

第1课时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 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 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比的定义: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 2、10比15写作()或()。

3、35:21读作()。 4、自学后标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15 :10 =15 ÷10 =3 2 ︱︱︱︱ ()()()() 5、在两个数的比中,()叫做比的前项。()叫做比的后项。 6、()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例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 0.8 :4 0.3:0.5 小结: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或()表示。 例2、讨论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请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 例3、讨论: 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②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例4、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在组织内说一说解决此题的依据是什么,再总结方法)

():8=2 15:()= 1 3 小结: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35比36写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记作(),7是比的(),4是比的(),写成分数形式是()。 2)、比和分数相比,()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分数值。 3)、0.3= = ():()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乙和甲的比值是()。 5)、爸爸今年36岁,小红7岁,今年爸爸与小红年龄的比是():(), 比值是();今年小红与爸爸年龄的比是():()比值是()。 6)、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猎豹的速度是每小时96千米,猎豹与汽车速度的比是():(),比值是()。 7)、修一条公路,甲队18天修了1620米,乙队10天修了1000米,甲队与乙队所修路程的比是():(),比值是();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小数乘整数 班级_______ 小组名 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我要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3.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 数学万花筒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了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第称为徽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符号。 课前测评: 1.根据250×9=2250 写出下面各式的积。 25×9= 25×90= 25×900 = 2500×9= 2.++= ×( )=( ) ++++= ( )×( )=( )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 ( )来进行简便计算。 3.把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把75缩小到它的100 1 是( )。 4.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 )。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1、有( )位同学去店里买风筝,元的每人买一个需要多少钱,列加法算式( ), 列乘法算式( )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算出算式的结果。(把算的方法写在下面) ( (1).加法算式: (2)乘法算式: 怎么计算 方法一:把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 )元, 5角×3=( )角=( )元 ( )元+( )元=( )元 方法二:把元转化成35角 3. 5元 3 5 角 ) × 3 × 3 1 0. 5元 1 0 5 角 结果:元×3= ( )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