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距离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射治疗简史

1898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一种称为镭的放射性物质。

1901年物理学家 Becquera 在实验中意外受到镭的灼伤。

1903年由Goldberg等首先用镭盐管直接贴近皮肤表面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并取得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疗效。

1913年镭首次用于宫颈癌的治疗。

1914年Failla收集了镭蜕变时释放的气体—氡,装入小型的容器中,植入瘤体做永久性植入,开始了组织间放射治疗。

1921年Sievert提出了点源、线源的剂量计算公式并一直延用至今。

由于近距离放疗时操作人员受量过大以及误认为外照射可以应付一切,使近距离放疗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只用于妇科肿瘤。

为了解决放射防护问题,自上世纪60年代初,在英国、瑞士……等国的几个医疗中心分别研制了“后装式”腔内放疗机,提出了后装技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程控步进马达驱动高活度微型放射源,辅以严谨的安全连锁系统的计算机控制后装机的出现,使近距离放疗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扩展至全身多种肿瘤的治疗,它与外照射配合,体现了放疗发展的新趋势。

近距离放射治疗定义

近距离放疗是指将封闭的放射源直接放臵在人体内或体表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放射治疗。

近距离放疗的特点

放射源的强度较小,有效治疗距离短,射线能量大部分被组织吸收。

剂量分布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它是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即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是按照与放射源之间距离的平方而下降。在近距离照射条件下,平方反比定律是影响放射源周围剂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基本不受辐射能量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范围内,剂量不可能均匀,近源处剂量高,随距离增加剂量快速下降。

剂量率效应:根据参考点剂量率划分为低剂量率、中剂量率(4~12Gy/h)和高剂量率。

放射源

近距离放射治疗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源,除镭-226外,均为人工合成放射性同位素。

镭-226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1590年,先衰变为放射性气体氡,后者在衰变为稳定的同位素铅。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α、β、γ三种射线。临床应用的是它的硫酸盐,装在各种形状的铂铱合金封套内,铂铱合金封套具有封闭氡气及滤去α和β射线的作用。镭的γ射线能谱复杂,平均能量为0.83MeV,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但由于镭的获得困难,实际应用的镭量很少,放射性活度低,只能做近距离照射。用镭作为放射源,在防护方面有四大缺点:①镭的射线能谱复杂,最高能量达3.8MeV,需要较厚的防护层;②半衰期长,不易保管,若遇战争或其他意外,可造成局部地区严重的放射污染;③其衰变过程中产生放射性氡气,若铂铱封套破损,氡气逸出,则会造成环境污染;④镭的生物半衰期短,体内

停留时间长。因此目前已被钴-60、铯-137、铱-192等人工合成放射性同位素取代。

放射源

铯-137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其γ射线的能谱是单能,为0.62MeV,半衰期33年,同等镭当量的铯-137和镭具有类似的剂量分布,是取代镭最好的同位素。目前铯-137的化学提纯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放射比度(单位体积的放射性强度)不可能做得太高。二是提纯过程中混有铯-134同位素。

钴-60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 5.24年,衰变过程中释放能量为0.31MeV的β射线及能量为1.17MeV和1.33MeV的γ射线。其β射线能量低,易于被容器吸收,γ射线的平均能量为1.25MeV,作为腔内放射源比铯-137差。

铱-192也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74.2天,铱-192能量谱复杂,γ射线的平均能量为360keV。铱-192具有较高的放射比度,直径0.5mm,长3.5mm的铱丝其放射源强度可达10-12Ci,可制成微型放射源。目前世界各地大部分医院使用的是铱-192放射源的高剂量率后装机。

近距离放射源涉及的物理量及单位

衰变常数(λ):表示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衰变的概率,其数值大小因核素而异,值越大,衰变越快。

放射性活度(A):定义为放射源在某时刻的衰变率。活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贝克勒尔(Bq),此前的单位是居里(Ci)。

1Ci=3.7× 1010Bq

1Bq=2.7× 10-11Ci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Aapp):定义为同种核素、理想点源的活度,它在空气介质中、同一参考点位臵上将产生与实际的有壳密封源完全相同的照射量率。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管内照射剂量学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经典妇瘤(宫颈癌)剂量学系统

ICRU 38# 报告建议

妇科腔内放疗剂量学系统

从治疗方式和施源器的不同物理特点(包括源的强度、几何分布和剂量计算方法等),妇科腔内放疗的经典方法基本分为三大剂量学系统,即斯德哥尔摩系统、巴黎系统和曼彻斯特系统。

斯德哥尔摩系统:使用较高强度放射源分次照射。宫腔源强度约为53~88mgRa,阴道容器为平的或弯曲的源盒,总强度约为60~80mgRa,每次治疗时间27~30小时,共照射2~3次,间隔约3周。

巴黎系统:使用低强度放射源连续照射。宫腔源强度约10~16mgRa,阴道使用三个独立的源容器,一个在宫颈口,另两个分别紧贴两侧的阴道穹隆。所有源的总强度约为40~70mgRa,总治疗时间为6~8天。

以上两个系统的剂量计算以mgRa〃h为单位,即放射源的总强度(毫

克镭当量)与治疗的总时间(小时)的乘积。

曼彻斯特系统:是基于巴黎系统发展起来的,使用中等强度放射源,阴道容器改为两个卵圆形容器,宫腔源强度为20~35mgRa,每个阴道源强度各15~25mgRa。该系统提出了A点、B点为剂量参照点,剂量计算改用照射量(伦琴)来描述。A点位于侧穹隆上方2cm,子宫中轴旁开2cm的交点处,临床上相当于子宫动脉与输尿管交叉点,是宫颈癌腔内放疗的计算点,代表正常组织所接受剂量;B点位于A点同一水平,在A点外侧3cm,临床上相当于闭孔淋巴结区域,代表盆腔淋巴结受量。其治疗方式为分两次照射,每次约72小时,间隔一周,总治疗时间约140小时,A 点剂量为8000R。至今,A、B点概念仍为世界各国的许多医疗中心所广泛应用。

ICRU 38# 报告建议

1985年ICRU发布了第38号报告,力图使宫颈癌放射治疗记录标准化。报告建议腔内照射的剂量学模式,除像外照射那样定义靶区、治疗区、照射区、危及器官等以外,还要定义参考体积。参考体积定义为参考等剂量线面所包括的范围,从高度(dh)、宽度(dw)、厚度(dt)三个方向予以描述。参考等剂量线面定义为处方剂量所在的等剂量线面。当内外照射合并应用时,应分别予以描述。同时还要给出相对重要器官的参考点剂量和盆腔淋巴引流区参考点剂量。

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系统

巴黎系统(PDS):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依据铱-192线状放射源的物理特性所建立的,因其正确处理了既要求剂量分布均匀,又兼顾正常组

织受量在耐受限量内的矛盾,故在组织间照射中应用最为广泛。巴黎系统具有严格的布源规则。

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

要求植入的放射源均为直线源。现代近距离放射治疗使用的是微型放射源,若以相同的驻留位臵、相同的驻留时间,以步进或步退方式逐点进行,当步长小于源活性长度1.5倍时,可较好地模拟线源。

各源之间相互平行,各源等分中心近于同一平面,各源相互等间距,排布呈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

各源的线性活度均匀且等值。

放射源与过中心点的平面垂直。

临床上根据靶区的大小,按照巴黎系统布源规则,决定使用放射源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似的使得一特定剂量的等剂量曲线包括整个临床靶区。源尺寸与布局随靶区大小的对应关系:

线源活性长度AL应比靶区长度L长20%。

源间距S在保持平行度的前提下,允许范围为5~20mm,否则剂量梯度变化大,源周围组织易发生坏死。

当靶区厚度T≤12mm时,使用单平面插植, S≈T/0.6;T>12mm,使用多平面插植,多数使用双平面插植,若按等边三角形布源,S≈T/1.2,按正方形布源,S≈T/1.5~1.55。

靶区宽度W(单平面插植)要比两外缘放射源之间的距离各宽出0.37倍S值。

基准剂量率(basic dose rate, BD) 和参考剂量率(reference dose rate, RD):巴黎系统以中心平面各源之间的最小值做基准剂量率。单平面插植基准点选在两源连线的中点,正方形布源选在四边形对角线交点,三角形布源选在各边中垂线交点。参考剂量率RD =0.85BD 。

步进源剂量学系统(SSDS):随着后装技术的进步,由计算机控制的微型放射源以步进的方式模拟线源使用,其剂量计算方法,基本使用的是一种对步进源每一驻留位的驻留时间、经优化算法处理的步进源剂量学系统。以步进源代替线源行组织间插植治疗时,基本设想是相对增加源在插植区边缘驻留位的驻留时间、减少中心部位的驻留时间,以使得步进源的驻留点保留在临床靶区内。该系统是在巴黎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因此仍要严格按照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仅在选择放射源长度方面有所不同,放射源驻留长度要略短于靶区长度,AL=L-10mm。通过优化计算,基准点剂量率与参考剂量率的关系仍维持RD=0.85BD。ICRU 58#报告建议:1997年ICRU发布的58#报告在保持与外照射使用术语和概念一致性的同时,强调并明确了组织间照射的一些特殊要求,以期规范不同放疗中心对组织间照射的描述,便于在技术上相互理解和交流。

治疗技术的描述:组织间照射可分为暂时性插植和永久性插植。根据放射源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单平面插植、双平面插植、多平面插植,以及直接用插植的几何形状等予以描述。

靶区的描述:组织间照射需要明确肿瘤区(GTV)、临床靶区(CTV)和治疗区(TV),对计划靶区则少有重视。

般位于临床靶区的周边范围。在巴黎系统中,MTD即为参考剂量RD。平均中心剂量(MCD):是中心平面内相邻放射源之间最小剂量的算术平均值。高剂量区:为150%平均中心剂量曲线所包括的最大体积。低剂量区:在临床靶区内,由90%处方剂量曲线所包括的最大体积。最小剂量离散度:在中心平面、放射源之间每一最小剂量相对于平均中心剂量的变化。剂量均匀性指数:定义为最小靶剂量与平均中心剂量的比值。

时间—剂量模式:照射时间:放射源对患者直接照射的时间。总治疗时间:从第一次照射开始,到最后一次照射结束的总时间。瞬时剂量率:指在分次照射或脉冲式照射时,剂量与照射时间的比值。治疗平均剂量率:总剂量与总时间的比值,这一概念主要用于没有或仅有短暂中断的连续低剂量率照射和一些脉冲式照射。

放射源的描述:包括核素及滤过壳层结构、源类型(如丝源、子粒源、串源等)、源的几何尺寸、源的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源强分布等。

管内照射剂量学

管内照射是指将放射源直接放入人体天然管道如食管、直肠等部位进行治疗。管内照射多为单管照射,剂量参考点设在粘膜下一定深度(一般为5~10mm)或距离放射源10~20mm处,参考点剂量率为RD,即最小靶剂量,超剂量区(HD)为接受剂量≥2RD的范围。当放射源到参考点的距离为0.3~4cm时,超剂量区的半径与放射源到参考点的距离的比值为0.5~0.7,临床应用中常取近似值0.6,由此而引起的误差小于±1mm。

管内照射选用的施源器,用于固定放射源并撑起照射部位的管壁,

因此施源器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剂量参考点的选择。理想的剂量分布应是临床靶区位于RD与HD之间,否则可能会因靶区剂量不足而致肿瘤未控或复发,或因正常组织位于超剂量区内而致严重损伤。

后装技术

所谓后装技术就是把空载源容器(硬管状、软管状或针状)放臵在合适的位臵,然后在有防护屏蔽的条件下利用机械控制的方法将放射源输入源容器进行放疗的技术。

后装技术的优点

明显减低了医务人员所受的放射性照射;

由于放臵施源器时不受时间限制,医生可以根据需要精细地进行摆位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质量;

由于有很好的防护屏蔽的条件,放射源的强度可以大大提高,可达十居里左右,明显缩短了每次的治疗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后装机的种类

按放射源在治疗时的传送方式,可分为手动后装和遥控后装。

按放射源在治疗时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式、步进式、摆动式等。

按剂量率的划分,可分为低剂量率(<2~4Gy/h)、中剂量率(4~12Gy/h)和高剂量率(>12Gy/h)。但应着重指出的是高剂量率和低剂量率之间的生物效应还不十分清楚,高剂量率每次照射剂量及总剂量均应少于低剂量率,以避免不必要的正常组织损伤。

现代近距离放疗的特点

使用高强度微型Ir-192放射源,使源容器(特别是针状容器)可以

更细小,病人损伤小,可以达到治疗全身多个部位肿瘤。

程控步进/步退电机驱动,可以任意控制放射源的驻留位臵和驻留时间,以实现理想的剂量分布。

二维/三维治疗计划系统,配合影像资料的输入,加速了治疗计划的设计和优化,以实现治疗计划的个体化。

严谨的安全连锁系统,使病人能按治疗计划得到精确的治疗,同时也保证了医务人员的安全。

现代近距离放疗的几种形式

腔内、管内放疗:是利用人体自身的体腔(如鼻腔、鼻咽、食管、气管、阴道、子宫、直肠等)放臵施源器进行放疗的一种方法。

组织间插植放疗:是将针状施源器植入瘤体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较接近体表的肿瘤如:舌癌、口底癌、乳腺癌、胸膜间皮瘤、前列腺癌、外阴癌、宫颈癌等。

术中臵管术后放疗:是一种外科手术与放疗联合治疗的手段,旨在对胸、腹、盆腔和颅脑内的各种复发、残留肿瘤作辅助性放疗的一种方法。

模照射:是将施源器直接贴在肿瘤表面进行放疗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的表浅肿瘤,如软硬腭癌、牙龈癌、口颊癌、表浅皮肤癌等。

现代近距离放疗的基本步骤

医生根据靶区的情况,将空载施源器放臵在合适的位臵并固定。

在施源器内臵入定位缆并拍摄X光片(可用模拟定位机或模拟定位箱两种方法)或进行CT/MRI扫描。

制定放疗计划

1. 施源器及放射源在三维空间坐标的确定;

2. 医生根据病灶情况,给出参考点距离、处方剂量,计算机可根据上述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后,自动给出各驻留点的驻留时间。

剂量优化(dose optimization):利用一些数学算法,根据临床对靶体积剂量分布的要求,设计和调整放射源的配臵(位臵和/或强度),使得剂量分布最大限度的满足临床要求。这一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在计算机控制的步进源后装照射技术中得到应用。目前采用的剂量优化主要是基于施源器的剂量优化技术。

治疗计划的实施:

将病人送入治疗室,用相匹配的传导管或施源器接头将施源器与治疗机连接好,关闭治疗室门,在控制室利用计算机的治疗控制程序执行制定好的治疗计划。在多管治疗时要注意施源器的排列顺序,必须与治疗计划中施源器的排列顺序相一致。

治疗计划保存

标准程序:在很多情况下,疾病的性质、类型、病人的解剖情况相同,此时治疗原则和方案是相同的,若使用标准程序,可提高机器使用率,也节省了病人的费用。

附: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第4版肿瘤放射治疗学):a、后装;b、单一高活度的放射源,源运动由微机控制的步进马达驱动;c、放射源微型化;d、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 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 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 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 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 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 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 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 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 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 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 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 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5、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6、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damage,SLD) 细胞受到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全修复的损伤。 7、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适宜的环境或条件能够修复,否则将转化为不可逆损伤,从而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8、致死性损伤(lethal damage,LD)细胞所受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9、氧效应:放射线和物质作用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存在差异的现象 无氧状态产生一定生物效应的剂 10、氧增强比=————————————————————

放射治疗设备——最全重点

放射治疗专业《放射治疗设备》试题集1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由一种或多种电离辐射的治疗方式组成的医学治疗。通俗的 讲,放射治疗就是利用放射源或各种医疗设备产生的高能射线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技 术,简称“放疗”。 2、放疗设备:利用原子核或人工装置产生射线治疗肿瘤的设备。 3、射线特性: 4、以钴-60做放射源,用γ射线杀伤癌细胞,对肿瘤实施治疗的装置。 5、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利用微波电场,沿直线加速电子到较 高的能量应用于医学临床的装置。 6、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7、剂量监测系统: 指的是加速器本身具备的剂量测量及监控系统。 8、医用电子加速器进行放射治疗的等中心原理:只要将患者的肿瘤中心置于等中心点 上,无论旋转机架、辐射头和治疗床处于什么角度,或作任何旋转,辐射野中心始终与肿瘤中心重合。 9、加速管特性:电子刚注入到加速管中时,动能约为10-40KeV,电子速度约为 v=0.17-0.37c;当加速到1-2MeV时,电子速度就达到v=0.94-0.98c,其后能量再增加,电子速度也不再增加多少了。 10、外照射(teletheraphy): 位于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 11、近距离照射(brachytherapy): 将放射源密封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 天然腔内进行照射。 12、射线中心轴: 13、照射野(A): 14、源皮距(SSD): 15、源瘤距(STD): 16、放射源(radioactive source): 活度与比活度都在规定水平上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物 质。 17、辐射源(radiation source): 放射治疗装置中能发射电离辐射的部件或放射源的统 称。 18、辐射束(radiation beam): 当辐射源可以看作点源时,由辐射源发出的、通过一个 立体角内空间范围的电离辐射通量,泄漏辐射和散射辐射不构成辐射束。 19、辐射束轴(radiation beam axis): 对于一个对称的辐射束,通过辐射源中心以及限 束装置两对有效边缘中分线交点的直线。 20、辐射野(radiation field): 与辐射束相交的一个平面内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辐射强度 超过某一比例或指定的水平。 21、剂量监测计数的定义是:剂量监测系统显示的,可以计算吸收剂量的计数。 22、计划设计:定义为确定一个治疗方案的全过程。传统上,它通常被理解为计算机 根据输入的患者治疗部位的解剖材料如外轮廓、靶区及重要组织和器官的轮廓及相 关组织的密度等,安排合适的射野(如体外照射)或合理布源(如近距离照射),包括使 用楔形滤过板、射野挡块或组织补偿器等进行剂量计算,得到所需要的剂量分布。 23、等中心: 二、填空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附件14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 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2017年版) 一、适应证符合率 定义:符合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临床适应证的患者例次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总例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适应证符合率= 符合该机构制定的临床治疗适应证的例次数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总例次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二、病理诊断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前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病理诊断率= 接受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前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三、临床TNM分期比例 定义:根据AJCC/UICC临床TNM分期标准,对于接受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期。临床TNM分期比例是指对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各临床TNM分期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临床TNM分期比例= 进行各临床TNM分期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四、MDT执行率 定义:MDT(Multidiciplinary Team)是指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执行率是指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治疗前执行MDT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MDT执行率= 治疗前执行MDT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五、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数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六、治疗方案完成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完成既定治疗方案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放射治疗学》考试题

《放射治疗学》试卷 姓名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表格内) 1.用于治疗肿瘤的放射线可以是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射线是: A.αB.δC.θ 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射线是: A.γB.αC.X 3.各类加速器也能产生的射线是: A.电子束B.高级质子束C.低能粒子束 4.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一样,是: A.局部治疗手段B.全身治疗手段C.化学治疗手段 5.放射治疗是用什么物质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A.放射线B.化学药物C.激光 6.放射线治疗的适应证比较广泛,临床上约有多大比例的恶性肿瘤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疗A.50% B.70% C.90% 钴的半衰期是: A.年B.年C.年 8.几个半价层厚度的铅,可使原射线的透射率小于5% A.~ B.~7.0 C.~ 9.照射患者一定深度组织的吸收剂量为: A.组织量B.空气量C.机器输出量 10.放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是: A.源皮距B.源瘤距C.源床距 11在放射治疗中,直接与肿瘤患者治疗有关的常用设备有: A.DSA B.适形调强C.加速器和钴-60治疗机 钴治疗机的半影有: A.物理半影B.化学半影C.散射半影 13.高能x射线的基本特点是: A.等中心照射较60钴治疗机更准B.在组织中有更高的穿透能力C.照射更准确14.高能电子束的基本特点是: A.高能电子束易于散射B.主要用于深部肿瘤的照射 C.不同能量的电子束在介质中有确定的有限射程 15.模拟治疗定位机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 A.肿瘤和敏感器官的定位B.评价治疗计划的好坏C.固定病人的体位 16.放射治疗中用的楔形板的楔形角度有: A.100.200C 17.放射敏感的肿瘤是指: A.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临床治愈B.给以较低的剂量即可达到永久治愈C.该类肿瘤不易远处转移 1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 A.精确放射治疗B.根治性放射治疗C.普通放射治疗 19.一般来讲,人体组织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与组织繁殖能力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即: A.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B.繁殖能力愈强的组织对放射线愈不敏感 C.分化程度愈高的组织对放射线愈敏感 20.各种不同组织接受照射后能够耐受而不致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需要的最大剂量为: A.该组织的耐受剂量B.该组织的损伤剂量C.该组织的治疗剂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在照射的线束内,把线束内测量的同等剂量点连线的曲线称_______________。 2.远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_放射放射治疗技术,_________放射治疗技术。3.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技术。 4.放射治疗的种类有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放射治疗,___________放射治疗。 5.肿瘤区__________是指通过临床或影像检查可发现的肿瘤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应当选择在正常组织能够耐受且肿瘤细胞致死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使肿瘤逐渐消退,周围正常组织不产生严重损伤。对射线不同敏感的肿瘤放射剂量大致分:_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____的肿瘤剂量,_________放射治疗剂量。 7.根据楔形板造成的等剂量曲线倾斜变形结果看,楔形板使用具有__________,放疗摆位中必须注意其__________,严格遵守___________的要求,如果使用中楔形板方向出现错误,结果将适得其反。 8.肿瘤放疗中,由于病灶总是不规则形状,常需要用铅挡块或加速器多叶准直器系统屏蔽遮挡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使其免受或少受照射,形成___________。 9.斗蓬野照射技术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隔上病变的治疗,照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身照射主要用于____________及某些全身广泛性且对_______________的恶性肿瘤的治疗。 11.全身照射技术主要用于白血病的骨髓移植予处理,可以达到三个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体位固定技术大致分两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20分) 阐述60钴治疗机的临床应用特点。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1983年,吴桓兴在肿瘤学中将肿瘤定义为;肿瘤是肌体中成熟的或在发展中的正常细胞,在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呈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认识肿瘤。1肿瘤是由正常细胞在多种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转变而来的。2肿瘤是失去机体控制、过度生长的细胞群体。3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放射治疗是通过射线的电离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产生一系损伤过程。放射肿瘤学是建立在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肿瘤学和放疗技术学基础上的学科。随着肿瘤学的发展,它和外科肿瘤学、内科肿瘤学组成了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 放射治疗临床简称为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被称之为放射肿瘤学。1895年伦琴发现X线,1896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它的生物学效应很快就得到了认识。1899年放射治疗治愈了第一例病人。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放疗已成为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Tubiana(蒂比亚纳)1999年报告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疗治愈18%,化疗药物治愈5%。 一、放射治疗 1.1 放射物理学术语 放射源:一切能产生电离辐射(光子和粒子)的物质或设备,称为放射源。 体外照射(远距离治疗):用各种放射源在体外进行照射,远距离治疗剂量分布均匀,深度量高,适用于深部肿瘤。 远距离治疗(体外照射)的主要设备:(1)深部X线机:作为外照射源,深部X线已很少使用,以往多用于浅表肿瘤的治疗,管电压多在180~250kV。(2)钴-60远距离治疗机:该机由一个不断放射源钴-60及附属防护装置和治疗机械装置构成。主要依靠它发射的γ 射线来治疗肿瘤,平均能量1.25MeV,它与深部X射线比较有下列优点:皮肤量低,最大剂量点在皮下0.5cm,深部剂量高,骨吸收量低等特点。缺点:半衰期短,为5.3年,一般3年要更换源1次。(3)直线加速器:使用最多的是电子感应加速器及电子直线加速器,因其既可产生电子束,又可产生高能X射线。高能电子束具有突出内四)的物理学特点:剂量自皮肤到达预定深度后骤然下降,可保护靶区后面的正常组织;可以通过调节能量来调节电子束的深度;皮肤剂量介于深部X射线及钴-60之间,但其剂量骤然下降的特点,随着能量超过25MeV以后逐渐消失,所以适合治疗中、浅层偏心肿瘤;等剂量曲线很扁平,放射野内剂量分布均匀;对不同组织的吸收剂量差别不大。 1.2 高能X射线特点皮肤反应小,其最大剂量点在皮肤下;等剂量曲线均匀、平坦,照射野中心和边缘剂量相差5%左右;深度剂量高,容积剂量小,骨吸收小。能量4~15MeV,最常用6MeV。但加速器设备复杂,对水电要求高,对维修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照射野:表示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体模的范围,以体模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积。源皮距:照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源轴距:照射源到机架旋转轴或机器等中心的距离。 放疗是研究各种放射线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用它来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一门学科。是在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生物学及肿瘤学三种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点,应用射线的物理特性及剂量分布的特点、生物学的特点进行治疗它可以破坏肿瘤细胞而很小损伤正常组织。与外科手术比较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是对前列腺癌、鼻咽癌、口腔癌、宫颈癌、膀胱癌、皮肤癌等放射敏感肿瘤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案。取代了外科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 1、医用加速器电子线范围治疗能量范围为4-25MeV。 2、放疗计划验证包括的内容有:治疗机等中心,治疗机定位激光线,患者几何位置,治疗机绝对剂量。 3、同位素60钴的半衰期是5.3年 4、与60钴相比,普通X线治疗机的缺点主要在于深部剂量低,皮肤量高 5、从事放射治疗专业的人员包括:维修工程师,放疗医生,放疗技师,物理师。 6、放疗物理师的工作范围包括: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7、模拟技术员的工作范围包括:放疗患者的定位、拍片 8、下列关于放疗技术员的职责描述正确的是:要了解所使用的治疗机的性能及基本结构,掌握正确操作机器的方法,熟悉所使用的射线的性质特点及工作条件,要准确无误的执行治疗计划,摆位要正确 9、根治性放射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10、目前,国内外肿瘤放射治疗设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外照射治疗设备是直线加速器。 11、视神经、视网膜、角膜的放射耐受量为≤5000cGy/5

周 12、避免正常组织超量的原则,正确的是牢记各种重要组织器官放射耐受量,照射应尽量少包括正常组织 13、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中,对重要组织器官进行防护时正确的是对鼻旁窦肿瘤放疗时需将泪腺遮挡,以免日后出现严重干眼症、角膜炎等,鼻咽、口咽、口腔肿瘤放疗中应常规挡喉,能量较低的高能射线作单侧野照射可降低颞颌关节和下颌骨的放射剂量,对腮腺区肿瘤放射治疗时,用单侧两野交角高能X线照射可以保护健侧腮腺,从而尽量减少放疗后口干的症状 14、有关头颈部肿瘤术前放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术前放疗50Gy的剂量会明显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15、下列关于唇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唇癌是仅次于皮肤癌的最常见的头颈部肿瘤,唇癌以局部侵犯为主,较少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近中线处的下唇癌多转移至颏下满巴结,下唇癌多转移至颌下淋巴结。 16、下列关于放疗技术员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17、根治性放疗包括肿瘤原发区和肿瘤相关的淋巴引流区 18、姑息性放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不追求肿瘤的消退 19、在细胞周期中的肿瘤细胞,G2/M肿瘤细胞对射线最敏感 20、调强放射治疗英文字母缩写是IMRT

肿瘤放射治疗常见问题解答

肿瘤放射治疗常见问题解答 1.什么是放射线? 在1895年12月的一个夜晚,德国的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ROentgen 1845~1923年)在物理实验室进行阴极射线特点的研究的试验中发现:放电的玻璃管不仅发射看得见的光,还发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穿透力很强,能穿透玻璃、木板和肌肉等,也能穿透黑纸使里面包着的底片感光,还能使涂有氰酸钡的纸板闪烁浅绿色的荧光,但对骨头难以穿透。伦琴还用这种射线拍下他夫人手骨的照片。他认为新发现的射线本质很神秘,还只能算一个未知物,于是就把数学中表示本知数的"X"借用过来,称之为"X射线"。后来又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才认清了"X射线"的本质,实质上它就是一种光子流,一种电磁波,具有光线的特性,是光谱家族中的成员,只是其振荡频率高,波长短罢了,其波长在 1~0.01埃(1埃=10-10米)。X射线在光谱中能量最高、范围最宽,可从紫外线直到几十甚至几百兆电子伏特(MeV)。因为其能量高,所以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能量越高,穿透得越厚,所以在医学上能用来透视、照片和进行放射治疗。 科学家们在放射线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时能放射三种射线:α、β、γ射线。α射线实质上就是氦原子核流,它的电离能力强,但穿透力弱,一张薄纸就可挡住;β射线实质上就是电子流,电离能力较α射线弱,而穿透力较强,故常用于放射治疗;γ射线本质上同X射线一样,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甚高的电磁波,是一种光子流,不带电,以光速运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此常常用于放射治疗。 2.什么是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X线治疗机产生的普通X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线,还有各种加速器所产生的电子束、质子、快中子、负兀介子以及其它重粒子等用来治疗癌瘤。

放疗名词解释

放疗名词解释: 1、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生物学是在放射生物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肿瘤及其正常组织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生物学效应问题的一门科学,是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2、相对生物效应:是指要达到同样生物效应时的标准射线(250KV X 射线)所用剂量和某种射线所用剂量的比值。 3、直接作用:指放射线直接作用于生物组织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使其产生电离和激发,并最终导致其发生放射性损伤称之为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高LET射线以直接作用为主。 4、间接作用:指在放射线与生物组织作用、尤其是与生物组织内水分子作用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再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使其损伤。这种放射性损伤称之为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 5、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地发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称为核衰变。核衰变是放射性核素的一种属性。衰变必然伴随有放射。 6、放射性活度:指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目,其单位为1/秒。专用名:贝可Bq 7、放射性同位素:不稳定的同位素具有放射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不平衡性造成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一种元素的同位素越来越多。元素周期表后面的重元素都具有天然放射性。 8、放射源: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规定为放射源前表面的

中心,或产生辐射的靶面中心。 9、照射野中心轴:射线束的中心对称轴线,临床上一般用放射源S 与穿过照射野中心的连线作为照射野的中心轴。 10、等中心:是准直器旋转轴(假定为照射野中心)和机架旋转轴的相交点,与机房中所有激光灯出射平面的焦点 相重合。此点到放射源的距离称源轴距 11、肿瘤的致死剂量:通过放射治疗使绝大部分的肿瘤细胞死亡而达到控制肿瘤,局部治愈的放射剂量即为肿瘤 的放射剂量。 12、正常组织耐受量:各种不同组织接受射线照射后能够耐受而不致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需要的最大剂量为该组 织的耐受量。 13、组织量:所谓组织量是指患者受照射组织在一定深度的射线吸收剂量。 14、皮肤量:射线束照射野内皮肤表面所吸收的剂量称作皮肤量。此剂量既来源于原发射线也来源于散射线,其 值为原发射线量和散射线量之和。 15、远距离放射治疗:放射源位于人体外部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这种射方式叫远距离照射,简称 外照射 16、源皮距放射治疗技术:固定源皮距照射,是将放射源到皮肤的距离固定,不论机头在任何位置,在标准源皮

NSCL—放射治疗原则

NSCL-C#1 - 放射治疗原则 I.一般原则 (见表1.放射治疗常用缩写) ?应该由通过职业认证、临床实践中主要从事肺癌放疗的放射肿瘤学家确定合理的放疗(RT)。 ?作为根治性或姑息性治疗,在所有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中放疗均有潜在的作用。作为多学科评估或讨论的一部分,对于所有III期NSCLC、因内科因素不能手术的早期疾病、拒绝手术或高危手术候选者,以及可能受益于局部治疗的IV期疾病患者,均应让放射肿瘤学参与。 ?现代放疗的关键目的是肿瘤控制最大化,同时使治疗毒性最小化。最低技术标准是根据CT设计的三维适形放疗。 ?当需要安全的根治性放疗时,可合理使用更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4D-CT和/或PET/CT模拟、IMRT(调强放疗)/VMAT(旋转容积调强放疗)、IGRT(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运动管理及质子治。采用先进技术与老旧技术 的非随机对照证明,降低毒性并改善生存。在一项根治性化/放疗治疗III期NSCLC的前瞻性试验(RTOG 0617)中,与三维适形放疗相比,尽管调强放疗组IIIB期比例较高且治疗体积较大,但是,调强放疗降低高级别放射性肺炎近 60%(从7.9%降低到3.5%)而生存和肿瘤控制结果相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适 形调强放疗优于三维适形放疗。 ?使用先进技术的中心应实施并记录具体的质量保证措施。治疗计划与交付两者均外部认证是理想的,就像RTOG临床试验采用先进技术所要求的那样。 II.放射治疗模拟、计划和交付 ?应使用适当固定设备在放疗位置获得的CT扫描进行模拟,在中心型肿瘤或淋 巴结病变的患者中,为更好地勾画靶/器官,推荐静脉造影±口服对比剂。由于静脉造影可以影响组织的非均匀性校正计算,因此,当进行强烈增强时,可能需要密度蒙罩或使用增强前扫描。 ? PET/CT明显提高靶标精度[6],尤其是对于显著肺不张和有静脉造影CT禁忌 症的患者。一项对比PET/CT与单纯CT制定放疗计划的随机试验证明,PET/CT 放疗计划可增加排除徒劳无效的根治性放疗、减少复发并且有改善总生存的趋势。考虑到NSCLC的快速发展潜力,应最好在治疗前4周内获得PET/CT。理想情况下,获得治疗位置的PET/CT。

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技术 黄晓静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方向)1105512123 摘要: 在临床中,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为了适应临床医学在克服癌症的需要,放射治疗技术也在渐渐地改进。本文主要论述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原理、装置设备、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放射治疗学概念、装备和应用、发展前景 引言: 放射治疗技术是由一种或多种电离辐射对恶性肿瘤及一些良性病进行的治疗,其主要手段是电离辐射。据国内外资料统计显示,70%左右的癌症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采用了放射治疗[1]。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可治愈率为45%,其中放射治疗提供了18%的贡献[2]。由此我们知道,放射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占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1.放射治疗的原理 1.1放射治疗学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学是利用射线束治疗肿瘤的一门学科。这些射线可以是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α、β、γ射线;x射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线;也可以是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负∏介子束以及其它重粒子束等。而放射治疗技术是放射治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放射治疗技术是在实施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放射治疗技术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准确直接会影响放射治疗效果。 放射治疗中最常用到的间接电离粒子是光子,而光子是稳定的基本粒子,是量子形式的电磁波。光子穿过物质时,有可能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效应、电子对效应等作用。光电效应是一个光子与原子内层电子作用时,光子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其脱离原子自由运动的过程;康普顿散射是入射光子与原子的一个外层电子相碰,并将其从原子中击出,而改变了光子自身运动方向的过程;电子对效应是光子在原子核的电场内被吸收进而产生一对正电子与负电子的过程。光子在人体组织中没有明显的射程,开始有一段上升的剂量建成区,以后逐步下降,下降速度与能量有关,能量愈高,下降愈慢。 1.2放疗的原则 放射治疗的原则是通过电离辐射对人体组织细胞,或者说,电离辐射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是不仅能杀死肿瘤细胞,也可以杀死正常细胞。 2.放疗类型 2. 1远距离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技术分为远距离放射治疗与近距离放射治疗两类,远距离放射治疗是最主要的放射治疗。远距离放射治疗也叫外射束治疗,是指辐射源至皮肤间距离50cm的放射治疗,远距离放射治疗的治疗手段是辐射束。辐射束是指当辐射源可视为电源时,在一个立体角的空间范围内由辐射源发出的电离辐射通量。远距离放射治疗技术是指利用各种辐射束及其组合来建立高剂量辐射场的方法,辐射束及其组合方法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远距离放射治疗技术。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 试重点笔记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 文肉瘤、小细胞肺癌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 癌、肾移行细胞癌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 1、全身情况 (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 (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 (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 (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

(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术前放射治疗的目的是:1.通过一定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防止手术中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和播散;2.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切除;3.控制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和区域的淋巴结,提高手术的切除率;4.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通过放射治疗也能够进行根治性切除。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0天或放射治疗后2-4周手术,可以使组织有充分的修复时间,此时急性放射反应已经消失,慢性放射反应还未发生,这期间既不会给手术造成困难,也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2至4周内尽早开始。 远距离放射治疗:亦称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通过体外某一固定距离的空间,并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及邻近器官照射到人体某一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方式。可分为等中心放射治疗技术(源轴距照射技术,SAD)和源皮距治疗技术(SSD)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与辐射损伤 放射治疗(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放射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杀灭肿瘤细胞. 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造或正常组织的损伤。因此在肿瘤的放疗中。认识和掌握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 损伤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从理论上讲,只要给予足够的剂量,放疗是能够完全控制肿瘤的:但在临床实际中,肿瘤周 围的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耐受能力限制了照射剂量。也就是说,我们在肿瘤放疗中给予的照射 剂量往往是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所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而不是完全杀灭肿瘤所需的剂量,即在控制肿瘤(治疗益处)和正常组织损伤(危害)之间寻找平衡点。忽视了任何一方,不但可能达不到放疗所应达到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因治疗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损害。为了在尽量提高放疗疗效的同时,使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少受损伤,当前临床上普遍采取以下手段: 1.利用先进的放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手段实施精确放疗,包括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投照主要方法有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LMRT),影像引导放疗(IGRT)。螺旋断层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γ刀)等。 2.使用放射增敏剂,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疗效。 3.使用放射保护剂: 降低正常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提高正常组织对放射剂量的耐受性,如部分外用护肤品。使用治疗辐射损饬的药物(如目前国家唯一正式批准可用于辐射损伤的安多霖胶囊),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提高放疗疗效,减轻近期放射损伤的程度.降低晚期放射损伤的发生率。4.改变常规放疗分割方式:如采用超分割放疗以降低晚期放疗反应的发生率总之,在放疗期间,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并配合服用可以用于辐射损伤的药物,对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保证放疗的正常进行,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放疗与手术或化疗间想和配合治疗 恶性肿瘤常规治疗手段有手术、放料及化疗。与其他治疗手段一样,肿瘤放疗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手段来早期发现肿瘤。因此目前肿瘤的治疗需要多种手段相结合。 放疗联合外科手术的综合治疗模式 放疗作为局部无创性治疗手段,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要求不高,即使患者合并有交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或肿瘤侵犯到大血管和重要脏器,手术可能成为禁忌,多数仍可以耐受治疗。另外,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保护较手术为好。两者综合治疗的模式有: ⑴术前放疗:其优点是放疗可使肿瘤缩小,减少手术野内肿瘤细胞的污染,缩小手术切除 范围,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减少手术所致的医源性播散。 ⑵术中放疗:术中切除大块肿瘤后,在直视下对瘤床及(或)周边的淋巴引流区域进行一次大剂量照射,可使照射野外的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给与肿瘤靶区较高照射剂量。多数情况下仍需加用术后外照射放射。 ⑶术后放疗:可消灭手术野内外的残留病灶及亚临床病灶,可根据术后肿瘤的病理学诊断,设计合理的放疗方案。 ⑷术前放疗联合术中及术后放疗。

放射治疗设备

放射治疗设备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治疗:是由一种或多种电离辐射的治疗方式组成的医学治疗。通俗的讲,放射治疗就是利用放射源或各种医疗设备产生的高能射线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技术,简称“放疗”。 2、放疗设备:利用原子核或人工装置产生射线治疗肿瘤的设备就称为放疗设备。 3、射线特性:射线对任何生物都会产生物理学效应、化学效应、生物反映等一系列辐射生物效应。射线的这种特性叫电离辐射。射线正是利用该特性治疗肿瘤的。 4、钴-60治疗机:以钴-60做放射源,用γ射线杀伤癌细胞,对肿瘤实施治疗的装置。 5、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利用微波电场,沿直线加速电子到较高的能量应用于医学临床的装置。 6、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7、剂量监测系统:指的是加速器本身具备的剂量测量及监控系统。 8、医用电子加速器进行放射治疗的等中心原理:只要将患者的肿瘤中心置于等中心点上,无论旋转机架、辐射头和治疗床处于什么角度,或作任何旋转,辐射野中心始终与肿瘤中心重合。 9、加速管特性:电子刚注入到加速管中时,动能约为10-40KeV,电子速度约为v=0.17-0.37c;当加速到1-2MeV时,电子速度就达到v=0.94-0.98c,其后能量再增加,电子速度也不再增加多少了。 10、外照射(teletheraphy):位于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 11、近距离照射 (brachytherapy):将放射源密封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天然腔内进行照射。 12、射线中心轴: 13、照射野(A):表示射线束经准直器后中心轴垂直通过体模的范围,它与体模表面的截面即为照射野的面积。临床剂量学中规定体模内50%同等剂量曲线的延长线交于体模表面的区域为照射野的大小。 14、源皮距(SSD):等中心在皮肤表面 15、源瘤距(STD):等中心在肿瘤中心 16、放射源(radioactive source):活度与比活度都在规定水平上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物质。 17、辐射源(radiation source):放射治疗装置中能发射电离辐射的部件或放射源的统称。 18、辐射束(radiation beam):当辐射源可以看作点源时,由辐射源发出的、通过一个立体角内空间范围的电离辐射通量,泄漏辐射和散射辐射不构成辐射束。 19、辐射束轴(radiation beam axis):对于一个对称的辐射束,通过辐射源中心以及限束装置两对有效边缘中分线交点的直线。 20、辐射野(radiation field):与辐射束相交的一个平面内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辐射强度超过某一比例或指定的水平。 21、剂量监测计数的定义是:剂量监测系统显示的,可以计算吸收剂量的计数。 22、计划设计:定义为确定一个治疗方案的全过程。传统上,它通常被理解为计算机根据输入的患者治疗部位的解剖材料如外轮廓、靶区及重要组织和器官的轮廓及相关组织的密度等,安排合适的射野(如体外照射)或合理布源(如近距离照射),包括使用楔形滤过板、射野挡块或组织补偿器等进行剂量计算,得到所需要的剂量分布。 23、等中心:

肺癌的放射治疗讲解

肺癌的放射治疗 因临床症状就诊的患者中,当被确诊为肺癌时,多数已失去手术治疗的可能。根据相关资料表明,1/3肺癌患者的肿瘤属早中期,有手术探查的可能性;1/3患者的肿瘤尚局限于胸腔,但是局部肿瘤较广泛,已不能切除;余下1/3患者已到IV期,发生了远处转移。除了部分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考虑单纯手术治疗外,目前国际上对肺癌的治疗策略,无论是NSCLC还是小细胞肺癌(SCLC),都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放疗是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一个主要手段,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1 不能手术切除NSCLC的放射治疗 1.1 伴有内科疾病不宜手术或患者不愿接受外科处理的NSCLC 外放疗对不宜手术或不愿接受外科处理的NSCLC患者较合适,但生存情况不及外科切除,有可能是选择患者的差异。因为从外科转到放疗科的患者,有一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特别是肺功能不好,易并发放射性肺炎;而且外科手术后分期与术前有差异,术前为Ⅰ期的肺癌患者,有25%~50%患者分期上升。 对Ⅰ、Ⅱ期NSCLC患者的放疗,主要问题是放疗剂量应给多少,也就是放疗量与肿瘤的大小、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小于3㎝的肺内原发灶,根治性放疗剂量一般需要65 Gy;对较大的肿瘤,采用这样的剂量就很难达到完全缓解,因此肺癌的放疗量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而定。 大多数学者不主张早期肺癌进行纵隔淋巴结放射,特别是周围型肺癌。这是因为放射范围越大,对肺损伤越厉害,因此,如纵隔淋巴结没有转移,仅放疗原发灶即可。有报道不照射纵隔淋巴结的肺癌患者,仅有10%的早期肺癌会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有报道即使对纵隔淋巴结预防放疗40 Gy,仍有10%患者放疗后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这说明对纵隔淋巴结放疗40 Gy是不够的。 1.2 局部晚期肺癌的放疗 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肺癌,放射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单纯放疗生存率低,配合化疗或放疗缩小后再行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1.2.1 单纯放疗: 美国放疗治疗协作组(RTOG)在30年前就研究376例,接受不同放射剂量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用40、50、60 Gy的放疗剂量,中位生长期9个月,5年生存率5%,短期生存率以60 Gy为佳,局部复发率40 Gy组为53%~58%,60Gy 组为35%。 1.2.2 序贯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比较: 由于局部晚期NSCLC患者放疗后,常出现远处转移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放化疗序贯结合有相互弥补的优点。先前的一些临床试验采用序贯放化疗未得出阳性结果,究其原因是未用铂类的化疗药物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差。以后选择含有铂类(DDP 100 mg/㎡×2,长春花碱5 mg/㎡)结合60 Gy的局部放疗,患者卡式评分大于80,体重下降不超过5%和血红蛋白压积〉30%,治疗结果是放化疗序贯组(n=78)中位生存期14个月,而单纯放疗组(n=77)10个月(P=0.006),三年生存率分别为23%与11%。 1.2.3 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比较: EORTC报道每日用DDP 6 mg/㎡结合55 Gy的放疗较每周用30 mg/m2DDP结合放疗或单纯放疗的疗效好,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16%、13%与2%。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

精心整理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 4、放 1 (1 (4 2 (1 3 (1 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2至4周内尽早开始。 远距离放射治疗:远距离放射治疗亦称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通过体外某一固定距离的空间,并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及邻近器官照射到人体某一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方式。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进

TD5/5最小耐受剂量: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 最大耐受剂量: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

(一)放射增敏剂应具备的特点:1、不易与其他物质起反应,性质稳定;2、有效剂量没有毒性或毒性很低,副作用小;3、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在体内能保持其药物活性,足以渗入整个肿瘤;4、对不同周期的细胞均应有效;5、对常规分次照射必须有效,较低的药物剂量即可有放射治疗增敏的效果。 4、阻 1/3、 喉的解剖 (1)声门上区:从喉的上界至声带上缘上,包括舌骨上会厌、杓会厌皱襞、喉侧缘、杓状软骨部、舌骨下会厌和室带。 (2)声门区:包括声带、前联合、后联合以及前联合下0.5-1cm范围内的区域。(3)声门下区:指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

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及不

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3T11:34:41.7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作者:周传意王冰毛磊于慧芝李扬柳亚斌 [导读] 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湖南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放疗科 414000 【摘要】目的:观察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治疗形式的差异,将50例患者分为两个不同的小组,并将其分别取名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为20例患者,仅采取常规的调强放射治疗,研究组为3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同步化疗,待其治疗完成后,对两个小组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以及对照组在第1年、第2年生存率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第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共计发生5了骨髓抑制,7例直肠炎,4例膀胱炎;对照组患者共计发生4例骨髓抑制,5例直肠炎,2例膀胱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调强放射;同步化疗;中晚期宫颈癌;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宫颈癌是女性同胞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为提高其治疗效果,本次实验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其中30例患者实施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以及同步化疗的联合治疗方式,对其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将具体的报告如此呈现: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在入院后经全面的检查,被确诊为宫颈癌,按照治疗手段的差异,将5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两个小组。对照组20例患者中,最小年龄为46岁,最大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55.7±1.8)岁,发病时间为6月至1年,平均发病时间为(8.5±0.5)月,共计12例鳞癌,7例腺癌,1例混合癌;研究组30例患者中,最小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56.2±2.0)岁,发病时间为7月至1年,平均发病时间为(8.6±0.7)月,共计20例鳞癌,8例腺癌,2例混合癌;排除标准:(1)不愿意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3)存在化疗禁忌症的患者;研究组患者以及对照组化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差异、发病时间以及病理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为患者提供调强放射治疗(IMRT)以及同步化疗的联合治疗方式,具体的治疗方式如下所示,调强放疗:首先采取立体(定位)框架对其体表标记进行确定,接下再采取腹盆腔的C增强扫描,将其CT 图像以及放疗计划放入计划系统中,再按照其CT的影像资料对其靶区进行勾画,将肿瘤量确定处理,应用10MVX线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照射,其处方的剂量为90%,PTV为46至50,GY/23至25次,1.8至2.0(GY/次)[2],阳性淋巴结为60至64GY,其区内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不得高于处方量(±10%),重要的器官需对其放射的剂量进行限制,膀胱V50GY不得超过30%,股骨头V50GY不得超过30%,直肠V5gGY不得超过5%,其结肠不得超过50GY,小肠不得超过 40GY,每周为1次,其A先600c(GY/次)。同步化疗:采取30mg/m2的顺铂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在放疗开始阶段对患者的进行化疗治疗[3]。研究组患者仅仅采取常规的放射治疗,其治疗方式同上。 1.3观察项目 疗程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记录。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l8.O进行处理,组间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2.1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以及对照组在第1年、第2年生存率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第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 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共计发生5了骨髓抑制,7例直肠炎,4例膀胱炎;对照组患者共计发生4例骨髓抑制,5例直肠炎,2例膀胱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宫颈癌作为女性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已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仅仅低于乳腺癌,对广大女性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早期乳腺在通过放疗以及手术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有效的控制,5年内的生产率还算理想,但晚期的宫颈癌由于已出现转移现象,导致其放疗以及手术疗效不佳,且容易发生等现象,因此其生存率并不理想[4]。 本次实验采取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同步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而进行治疗,化疗之间将其药效直接作用于肿瘤的本身,缩小肿瘤的体积,可将对其体内癌细胞的发展以及修复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5]。与此同时还可使其乏氧细胞的数量得到明显的减少[6],两种治疗方式共同运用可在原本的治疗周期上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以及互补作用,提高其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对患者病情的控制以及临床症状的缓解均有着积极的意义[7-8]。并且患者在联合期间与单独治疗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不会延长患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