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学设计

东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

教法:

1、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2、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3、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4、教学用具: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学法

1、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程序结合本节内容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

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

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东南亚的地形”图、“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亚洲的气候”,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 ,“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旅游胜地”图,及有关阅读资料、图片等

2、学生对照课本预习以下问题:(以下问题在讲课时可用实物投影展示)

(1)、东南亚在亚洲的(),包括()和()两大

部分,因在中国以南而得名。

(2)、东南亚地处那两大洲之间?

(3)、东南亚位于那两大洋之间?。

(4)、将以上四地连线形成一个()字,所以说东南亚地处一个联系

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 ()”位置,交通位置很重要。

(5)、中南半岛的地形具有()、()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处理方法:阅读课文,并用实物投影展示“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东南亚的地形”图,“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通过学生的找图、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东南亚位置和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1、阅读课本P31课文第一段和图7、17 完成:

(1)、东南亚在亚洲的(),包括()和()两大部分,

因在中国以南而得名。

(2)、看图7、18,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在图上标出。

2、阅读课本P32 课文和图像7、18 完成:

(1)、东南亚地处那两大洲之间?

(2)、东南亚位于那两大洋之间?

(3)、轮船从印度洋向东到太平洋走捷径必须经过的水道是谁?

(4)、东南亚交通位置的关键部位是什么?它位于哪里?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地处()洲与()洲、()洋与()洋之间的“ ()”,位于()和()之间的()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是从()洲、()洲向东航

行到东南亚、南亚、东亚各港口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洋与()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综合探究能力

2、让学生学会绘图、识图,以提高学生的析图能力和综合能力

3、让学生放飞思维和想象,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处理方法:

阅读课文,并用实物投影展示“亚洲的气候”图,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 ,“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请同学们从图中得出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通过学生的找图、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实物投影展示“亚洲的气候图”,看图并思考:

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2、实物投影展示:①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 ,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②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归纳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分析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表对比:两种热带气候的差异(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2、让学生学会绘图、识图,以提高学生的析图能力和综合能力

3、整合学生间知识的横向联系,让语文知识运用在地理课上,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础自测:

1、东南亚地理位置:位于()洲和()洲、()洋和

()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

2 、东南亚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是世界上()、()、()、()的最大产地。

3、世界上椰子的最大生产国和最大出口国分别是()

A 泰国和菲律宾

B 、泰国和印尼

C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D 、印尼和菲律宾 4、关于东南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 7、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

A 、夏季高温多雨

B 气候温和降水丰沛

C 全年高温多雨

8、分布在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南部的主要气候类型( )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热带季风 9、下面两幅气温降水柱状图分别反映何种气候类型

①、左图 C 、( )气候,特点( )。

②、右图 D 、( )气候,特点( )。

③ 、在东南亚, C 类气候主要分布在( )D 类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

④ 、这两种气候分布区很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还适宜种植热 带经济作物,如( )等。

⑤ 两种气候各月平均气温都超过 ( ),说明两种气候的共同点 ( ) 他们的区别是( )。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已经为旅游东南亚做了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

就将游览东南 亚的城市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 “东南亚的旅游胜地” 图,及有关阅读资料、图片等 2、学生对照课本预习以下问题:

(以下问题在讲课时可用实物投影展示)

( 1)、东南亚包括( )、( )两大部分,为什么称东南

亚为“十字路口”?

(2)、东南亚有( )、( )两种热带气候,它们分别有什

么特征,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A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C 、东南亚人主食是面食 5、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 ) A 、泰国

B 、老挝 6、关于马六甲海峡的正确叙述

是: A 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C 、位于亚B 、东南亚各国都信仰佛教 D 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加尔各达 C 、缅甸 ) B 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

A 泰国和菲律宾B、泰国和印尼

(承接)在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南亚位置、气候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东南亚的地形和居民。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处理方法:

阅读课文,并用实物投影展示“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请同学们从图中得出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及主要的河流和城市的分布。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

1、实物投影展示:图7、28“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东南亚的河流众多,请同学们在图中依次找出: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2、提出问题:

(1)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哪里?(2)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有什么特

点?

(3)这些河流上、下游的地形有何差异?

(4)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处,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

言,教师讲评,得出结论:

(1)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2)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

方向的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3)这些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

(4)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如下表所示的几

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及主要的河流和城市的分布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承接过渡):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5 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三)、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处理方法:

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 ,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图7、29“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和“吉隆坡唐人街” 图7、30“东南亚的旅游胜地”等相关图片,请同学们从材料和图中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 ,

设计意图:可通过读材料和图。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基础自测:

1、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A 、红河B、湄公河C、湄南河D、伊洛瓦底江

2、关于东南亚叙述错误的是()

A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

B 、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

C 中南半岛一片平原

D 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3、一艘装满铁矿石的轮船,从印度驶往日本,须经过()

A 、马六甲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英吉利海峡

D 大西洋

4、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是()

A 苏伊士运河

B 马六甲海峡

C 土耳其海峡

D 巴拿马运河

5、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

A 、地形崎岖,火山众多B、南高北低,以平原为主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西高东低,以高原为主

6、下列地理事物搭配正确的是()

A 、河内—红河—缅甸B、万象—伊洛瓦底江—老挝

C、曼谷—湄公河—泰国D 、金边—湄公河—柬埔寨

7、中南半岛上流经首都最多的河流()

A 、红河B、湄公河C、湄南河D、伊洛瓦底江

8、东南亚华人和华侨的祖先主要来自中国的()

A 、广东、台湾B、福建、浙江C、广东、福建

9、下列河流发源地不在中国的是()

A 、红河B、湄公河C、湄南河D、伊洛瓦底江

10、连线:

课堂小结]:

实物投影展示:本课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让地理走进生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要求学生要主动地迎接地理,敞开胸怀拥抱地理,将地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地理这一门新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理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自学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本的问 题。三、学习课本的内容: 1、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一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说明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2、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框的问题和“活动”的问 题, 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性的点拨。 (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说明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3、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三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 四、老师提出希望。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课外准备第一节的“小实验”,写好实验结果。

第一章认识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东南亚 一、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 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 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 点。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 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 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1、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根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部分() A.菲律宾群岛 B.中南半岛 C.马来半岛 D.马来群岛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七章 知识要点 第一节 、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

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 (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世界地理之东南亚 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之东南亚—教案 一、内容标准 课标要求:区域地理是高中教学的必要载体。 课标解读:基础知识是教学载体,不是主体,只是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在这里种地,种高中地理知识,收获高考成功。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目标解读: 本节通过探究“东南亚”,进一步总结研究区域一般方法与步骤,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在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时,对如何构建问题的框架存在困难,对如何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存在困惑。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习目标:⑴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⑵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东南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为复习区域地理提供了依据。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初中教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为例,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3.版本兼容 各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上的的差异,鲁教版更侧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更侧重对社会经济环境的阐述。 四、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案:浅谈地理课堂导入语设计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一、课堂导入语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根据课标理念,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是7-9年级地理教育的目标取向。因此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知识的讲述不再是概念和原理出发,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赋予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依据新的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管是在章节导入语还是具体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新课程导语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笔者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设计的章节导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很好。 ●二、课堂导入语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纲享领,引人入胜 做到提纲挚领并不难,而且过去很多教师的导人语也是按这一要求来设计。但由于受重知识传授这一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有的导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往往以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地理专业术语来组织材料。实际效果是“精炼枯燥”,虽 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但却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而且脱离生活的说教只能让人生“厌”。初中生对趣味性强的内容比对知识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这里借用____(省、市、区、县)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说明这一点: 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地理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各自然带的珍奇动物。 初中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板快运动、地壳变化的内外营力、气候成因、工农业邓经济地理知识。 因此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引人入胜”比“提纲挚领”更有实际意义,而且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倾向,因此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新课标所确定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导入语更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并对他们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起到较好作用。因此,章节语既要提纲挚领,更要引人入胜。 2.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地理教案-第二节东南亚

地理教案-第二节东南亚 地理教案-第二节东南亚 第二节东南亚 蚶江中学薛道通 一、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联系两大洋和两大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3、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4、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会读东南亚政区图、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 6、会利用东南亚地图分析地形特征和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观察、分判断的能力。 7、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热带气候的比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具:东南亚政地形图、亚洲气候图、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https://www.doczj.com/doc/e410953832.html,): (一)复习日本知识 1、在日本地图上指出四大岛 2、说出日本的特点 (1)多火山、地震。――为什么?(提问学生) (2)发达的经济――为什么?(提问学生) (3)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问学生) (4)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 3、引入新课:日本工业现在很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家里用的日本电器,特别是松下电视,它主要来自哪里?――马来西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南亚 (二)十字路口的位置 1、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和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1)完成P28活动1 (2)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分析它的位置是位于哪两洲和哪两洋。 (4)引入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完成活动2 2、同学们交流各自对东南亚的情况了解 通过网上收集的资料,每组叫一位同学读出自己收集的资料。 (三)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从与我国南方有很多相似,引入农业生产。 (1)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说明原因。 (2)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 说出有哪些农作物与其分布。 (3)总结出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4)分析产生的原因―――湿热的气候,引入热带气候 (5)完成P30活动1,2(教师逐步指导)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新部编本(全册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 1、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 (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1、东南亚的复杂地形: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 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 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 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 位置与分布,大洲、 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 决难题。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 合联系。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 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 中想象形成大洲、 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位置,以及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及河流特点 3、了解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气候特点 能力目标: 1. 培养读图、绘图、填图及分析图表资料的能力; 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 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通过学生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 3、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5、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地图和读图总结出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2、能够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过渡】【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国家图 提问:同学们,喜欢不喜欢旅游? 回答:喜欢。 讲述:喜欢旅游的同学有没有听说过新马泰旅游路线?新指新加坡,马指马来 西亚,泰指泰国。这条旅游路线就是从我们中国出发去泰国,马来西亚,新加 坡后回到我国境内的一条线路。那这几个国家都位于那个地区呢? 回答:东南亚。 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这个地区。 【课件展示】第二章第一节东南亚 认识一个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什么? 地理位置。 提问:地理位置包括哪2个方面? 回答: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课件展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图 提问: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 引导回答:10?S~23.5?N 过渡,那么,它的海陆位置又是怎么样? 【课件展示】东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 提问:说出东南亚的海陆位置? 引导回答:北部是亚洲,南部是大洋洲,东部是太平洋,西部接印度洋。 讲述:从亚洲到大洋洲,最近的路线是不是要经过东南亚地区?从印度洋到太 平洋的船只最近的路线也要经过东南亚地区?所以东南亚是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课件板书】

高二世界地理东南亚教案

东南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东南亚的位置与范围。 (2)东南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3)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识记东南亚的位置及范围。 (2)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对比地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点及河流特点,从而了解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3)通过读《东南亚气候图》,明白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从而了解其农业的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东南亚的地形特点。 (2)东南亚的气候类型。 难点: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对社会经济各因素的分布及其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图片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东南亚各国的人文景观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一)东南亚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找一找 展示《东南亚的位置图》,让学生借用地图册把PPT图片中的各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找出来,由两位学生进行回答。并指出东南亚由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组成。 (过渡)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在自然环境上又有各自的特色通过对两个地形区的对比进而掌握整个东南亚的情况。 (二)东南亚的自然地理条件 展示《东南亚的地形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下面问题去发现其多在地形上的特点再进行归纳。 【讨论】 ①中南半岛上有哪些主要河流? ②这些河流大多数发源于哪里?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七章 知识要点 第一节 、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 (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东南亚的复杂地形: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 2、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相当频繁。印度尼西亚欧大陆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3、东南亚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良港。

广东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

广东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 广东人民版七年级地理 教学设计 让地理走进生活 一、教材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始地理课程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到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即地理科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好地理的动机。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系统、全面地认识地理。在知识方面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目标,只要初步了解、知道、认识即可,地理知识的形成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的认识和提高,故本节只是起着初始引入和渗透的作用。三、教学重点 启发、引导、调动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在于是否激发起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四、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依托课本的图像和问题展开思考活动。

2.增加开放性,在课本图像和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联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深化认识。 3.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启发,让学生在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及地理科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动机。 五、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六、教学案例: [引入]老师与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一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并可巧妙的导入主题: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什么课吗?有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什么? 1、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 活动1:知识抢答 暑假是学生们的快乐节日,今年的暑假,小明和爸爸妈妈计划去滑雪,他们准备去哪 里?: A.巴西 B.阿根廷 C.欧洲 D.美国 雪王国长年冰雪覆盖,六月时也在不断的下雪,而且整天都是黑夜……”请问雪王国在 哪个大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 C.欧洲下列哪种语言不是联合国语言?:

七年级地理教案东南亚教案

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学生在世界地理下册的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地理区域,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本区域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运用地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并认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特征;能运用地图说出东南亚的经济特征及其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和其区域的独特特征一一华人华侨聚居区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一一山河相间的地形、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东

南亚的地域特色及其旅游业!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材料的引入,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1、东南亚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2、东南亚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3、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4、东南亚的地域特色。 教学难点: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已经学过半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

世界地理复习专题-东南亚

第二篇世界地理 2.2东南亚 【学习目标】 1.阅读东南亚图,识记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重要性。 3.了解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及成因。 4.了解中南半岛的地形及地势特征,理解它们对该区域河流、人口、城市的影响。 【重点难点】 1.为什么马六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位于亚欧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之间,是这个“十字路口”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有关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泰国的克拉运河计划的问题 ①克拉地峡在什么位置?(马来半岛最狭窄处) ②克拉地峡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什么重要性?(缩短运距,实行能源通道多元化) ③克拉地峡对泰国和新加坡各有什么影响?(利于泰国增加就业和收入,提高国际影响;使新加坡收入减少,国际影响力降低) 【课前预习】 了解区域内的地理事物,并能在地图上了解其分布。 例1.读东南亚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大写字母所表示的海、海湾、海洋、海峡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 F_____,G______,H______,I________。 (2)将图中小写字母所表示的岛屿、半岛、群岛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a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_,g______,h_______, i______群岛,j______群岛。 (3)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国家及其首都名称分别写在下面横线和括号内: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其中惟一的内陆国是______,有“万岛之国”之称的是_______,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的国家是______。 (4)C岛的气候类型属于______,这里经常受_____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例2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岛、C____半岛、D____岛、E____岛。 (2)A岛的气候类型属于____气候,这里经常受____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3)近年来,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A岛出现持续干旱,发生森林火灾,1997年7、8月,南半球____风越过A岛,随后受____力的影响,偏转成____风,使该岛大火的烟雾严重污染了B、C两地。 (4)B地是____(国家),有____海峡沿岸最大的港口,其支柱产业有石油化工、造船、____和____。

2020年人教版初一地理重点教案

人教版初一地理重点教案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 __];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xx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__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东南亚地理教案

7.2xx 教材解析】 我所讲的内容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东南亚》,本章节注重国家地理的学习,对学生了解世界国家地理分布和自然特征有重要意义,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根据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东南亚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地理和相关资料说明一个地区特殊地理位置的方法。 2、学会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归纳某一气候类型特点的方法。 3、学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一、重点 “十字路口”位置、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难点 通过分析东南亚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分析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基础弱,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灵活教学,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意义。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地图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日本的工业发展和文化,那么请同学回答一下日本的工业分布? 学生:XX沿岸和XX沿岸。 老师:日本的工业发展对外依赖性强,商品对外出口率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日本的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的生产率高,国内市场需求小,开拓国外市场是重要的举措。对外出售商品是经济发展必要的,所以商品率高。 老师:XX 的文化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日本文化具有浓郁的大和民族文化,又有强烈的西方文化。 导入新课: 老师:说到芭提雅、巴厘岛和马六甲这些地方,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地方呢?也许有同学不熟悉,那么马来西亚呢?曼谷哪?

【K12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

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亚洲是世界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 美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人教版地理东南亚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东南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其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使学生了解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使学生掌握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自然环境特点。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的地势地形,河流的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读图,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4)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地理要素的联系观念。 【教学重点】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及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读图分析东南亚的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分布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知道东南亚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了解东南亚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征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图练习】在东南亚图上填注: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六甲海峡。在图中画出湄公河。 1、位置: 经纬度位置:90oE —140oE, 10oS-25oN 海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2、范围: 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上的11个国家:缅甸(内比都)、泰国(曼谷)、老挝(万象)、越南(河内)、柬埔寨(金边)、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马尼拉)、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东帝汶(帝力)唯一的内陆国:老挝(其他都是临海国或者岛国) 面积最大的:印度尼西亚(“火山国”) 国家大家族中新成员:东帝汶(2002.5 )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 3、居民 人种:黄 宗教:多信佛教;印尼、马来西亚:伊斯兰教;菲律宾:天主教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