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琼斯指数变化与美国经济走势关联性分析

道琼斯指数变化与美国经济走势关联性分析

道琼斯指数变化与美国经济走势关联性分析
道琼斯指数变化与美国经济走势关联性分析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一)

道琼斯指数变化与美国经济走势关联性分析

刘强

要进入股市,就要回顾和学习世界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历史,这样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抓住机会,规避风险,并通过具体操作深刻体会其中的奥密。

如果说资本市场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支巨网,那么,这张金融之网在短短的几百年撒向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而这张网强大又脆弱,光明右黑暗,它既能让经济加速,又能让经济窒息。在今天,以美国华尔街主导的金融危机的硝烟刚刚散去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回顾一下历史,想想我们新的起点又在哪里?

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经济热潮或技术进步都是依托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从十九世纪早期大规模运河和铁路的修建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到后来的钢铁和化工等行业的兴起推动美国重工业化的进程,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华尔街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无一例外地在美国兴起的。美国高效的资本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投资产业,是一个强大的创新机制,它创造出了“硅谷”神话;它不断地发现和推动一轮又一轮高科技浪潮,是美国经济和科技产业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在被称为“咆哮的90年代”,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90年的2000多点起步,持续上涨到2000年的12000点左右,上涨接近6倍,市值占全球市值的一半以上。这是美国股市一日千里的时代,也是给美国经济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资本和科技高度有效地结合,实现了美国从传统经济向新型经济的转变,并使其保持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地位。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资本市场也是帮助我们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影响大国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建设和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都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由于长期被压抑的民用需求得到恢复,拉动了经济增长所致。但是,在经历了一段粗犷式的发展之后,欧洲和日本都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这是因为初级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饱和期。而美国则依靠资本市场的推动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正如前面提到的,在近几十年,美国引导了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日本和欧洲国家只是依靠模仿在后面拼命地追赶。

中国的经济起飞将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本土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中国的崛起也期待着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股票市场不仅仅是为实体经济发展进行融资的,更重要的也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先导作用的晴雨表。而这种先导性也逐步在增强。我们对西方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也以美国为主,基本也可以窥得西方现代股票投资和股票投资理论发展的全貌。

美国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近200年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

一,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

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1850年代电报的发明,强化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其他地域性交易所的影响,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边缘化,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1830年诞生了第一只铁路股票,1850年铁路股票已达到38只。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军费融资,证券市场得到空前发展,股票发行也迅速增加。1860---1870年,铁路股票在美国大量上市,出现了铁路股票泡沫,使美国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转化,但1886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证券市场以国债、地方政府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为主,19世纪的后几十年股票市场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华尔街的主角。

而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市场几乎纯粹是一个投机市场,华尔街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当时美国政府的腐败也助长了当时股票市场的操纵和掠夺。这一时期,美国两次试图建立中央银行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美国的商业信奉“最少干预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格言,“这种情况(没有政府管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与金融是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自由发展的”。

二,1886年——1929年,此一阶段美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情况非常严重。

这一时期,从经济方面看,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从19世纪的后期开始,当时为了给铁路、制造业和矿业融资,企业纷纷发行股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场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8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日交易数量第一次超过100万股。1889年《华尔街日报》成立,标志着美国证券市场开始步入股票交易时代,查尔斯·道开始在《华尔街日报》发表大量关于股票投资的文章。1896年道琼斯指数成立,此时,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不仅对借款者、投资者和那些在证券市场工作的人员意义重大,而且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和活力的晴雨表。

1900年,工业股票成为美国股票的主体,这标志着美国股票市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年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和美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一方面战后自由贸易扩大,通胀率保持在低位,美国企业的管理和竞争

力迅速提高,多种发明和技术如汽车、无线装置、电器和石化产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前景。1924年,史密斯提出了“股票是长期投资的最好工具”的惊人结论和“股票价值决定于其未来收益”的重要思想。美国经济更是进入著名的“科利芝繁荣”,基本面支持了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战时公债逐步退出美国证券市场增加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国际资本也大量流入美国,银行保证金借款又进一步刺激股市上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数百万普通居民争相购买股票的景象。在这段股票牛市的后期,乐观演变为疯狂,汽车和无线电的股票被暴炒,1925年开始到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前,标准普尔指数三年多的时间上升近200%。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纪元”,经济周期将会因为美联储的成功管理而消失。

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当时美国股市投机和股票操纵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股票市场的发展伴随着频繁的股市恐慌,政府开始着手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管。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国股市崩溃分别发生在1893年、1901年、1903年、1907年、1914年、1917年和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1893年的股市恐慌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严重的黄金外流。1901年的股市恐慌的诱因则是由于哈里曼和摩根争夺北太平洋铁路控制权的争夺战。1907年,海因兹操纵联合铜业公司失败,直接酿成了市场的巨大恐慌、并导致股市的大萧条,银行恐慌和黄金外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美国股市的崩盘,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闭了四个月,1917年美国参战,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下跌。1929年美国股市进入大萧条。1913年之前,美联储尚未成立。J·P·摩根先后在1893年和1907年两次组织救市,他挽救了许多投资银行、经纪人和投资者,也挽救了华尔街。

在这一历史时期,“股票欺诈并非该特别谴责的行为,而是整个股市体系的一部分”。这一历史时期,美国股市仍是一个投机占主流的市场,投资思想初步得到发展。

三,从1929年大萧条以后至1954年,美国的股市开始进入重要的规范发展期、。1929年8月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最高超过到380点,而1932年该指数最低下跌到42点,跌幅接近90%,道琼斯指数再次回到380点是在25年之后。1929年到1933年,美国股市下跌的同时,大量的债券被拒付,美国约有40%的银行倒闭。

大萧条导致国际货币竞相贬值。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1933年美国也被迫放弃金本位。金融危机加重了经济危机,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失业率从3.2%上升到最高41%,GDP从1929年的1500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1080亿美元,前后有85000家企业破产,储蓄最高下降50%,工业生产下降了45%。从1931年开始,大萧条开始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蔓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大萧条之后,美国股票市场进入一个重要的规范和恢复期。虽然面临华尔街利益阶层的坚决反对,罗斯福坚决地推行新政,重构了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框架。金融操纵被立法禁止,上市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成为华尔街监管的主题。1933年国会在美国股票市场

已经运行了100多年后出台第一部全国性的证券业法规《1933年证券法》,主要规范证券发行人的信息披露。《1933年银行法》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开,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存款保险制度建立。《1934年证券交易法》颁布,该法案对证券操纵和欺诈进行了界定,证券诉讼中的辩方举证得以建立,大大规范证券交易行为,并促成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建立。《1935年银行法》修订了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所有存款超过100万美元的银行进入联邦储备体系。《1935年公共事业控股法案》加强了对公共事业机构的监控。《1938年马洛尼法》建立了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场外交易纳入监管范围。《1939年信托契约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等法律也相继颁布,基金等中介的投资行为被严格监管。1941年保险公司又一次被允许购买股票。

1929年的大萧条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对股票的信心,在美国股票市场大萧条的低谷期,股票的投资价值也被严重低估,股票的P/B平均值不到0.5,许多股票的清算价值都大大高于股价,股票市场开始从惨痛的记忆中慢慢恢复。1933年开始,美国股市进入相对平稳的恢复期,直到1954年,股票的平均价格才恢复到1929年的高点。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首次出版,格雷厄姆提出了新古典价值投资理论。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论述了股票价格决定的“选美理论”。1038年,约翰·威廉姆斯出版《投资价值理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股票价值的折现原理。

以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为主体,这一时期现代机构投资者开始得到发展,1950年共同基金的数量达到98只,总资产为25亿美元。1940年,400万员工占私人部门劳动力的15%为养老金计划覆盖,1950年,980万员工,占总劳动力的25%为养老金计划覆盖,而养老基金逐步成为股票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这一历史时期,美国股市真正进入投资时代,价值投资思想是这一时期主流的投资思想。

四,从1954年至今,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美国股票市场进入现代投资时代。

以1958年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在美国股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普通股的股利收入为标志,成长投资一度成为主流的投资思想。这一时期,价值投资思想与成长投资思想逐步融合,现代价值投资思想破茧而出,1990年代被动投资开始大行其道。

这一现代发展期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从1954年到1973年的“成长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道琼斯工业指数从400点上涨到超过1000点。这个时期的上半段也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低的通货膨胀率和高的实际增长率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美国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从国际金融体系看,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在国际经济的核心角色,稳定和强势的美元在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帮助美国统治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从产业发展看,汽车、住宅、电视和新型家电产业发展迅猛,汽车、消费信贷和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口的流动性和美国经济的运行效率。60年代后期,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上涨、国际收支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问题,最终导致1971年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贬值和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大量的石油美元、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元储备和美国的利率管制催生了欧洲美元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这一市场的出现一定程度削弱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加深了美国股市70年代调整的深度。

(一),这一阶段股票的上升为金融危机后理性回归的俩个年代。

50年代价值投资崭露头角,同时金融投资理论悄悄诞生。60年代初,美国股票市场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成长投资年代,人们迎来的是股票腾飞的10年。

(二),60代至70年代初成长股的投资经历了以下四次热潮:

第一个热潮是技术股和电子狂潮。预期盈利不断增长的成长型股票,主要是像德州仪器公司和摩托罗拉这样的与新技术联系的公司首先成为股市的宠儿,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渴望投资于宇航、半导体、光学扫描器和其他深奥的仪表装置,由于有这种高涨热情的支持,这些行业的证券价格猛烈上升。” 部分股票的市盈率高达70和80倍。“电子狂潮”和美国历史上空前的IPO(首次新股发行)热潮在1962年出现,其“景象与1929年的投机狂潮极为相似” 。

成长股的投资热潮尚没有消退,60年代中期,伴随着“联合企业”投资的狂热的来临,美国股市进入历史上第二次购并浪潮。尽管当时的反托拉斯法禁止大公司大量收购同行业的企业,但购买其他行业的公司并不受司法部的干预,部分公司开始尝试通过利用现金和换股等不同方式,收购市盈率低的其他企业,提高自己公司的EPS(每股收益),来“制造”成长神话。上市公司通过建立“联合企业”所产生的所谓“协同效应” ,人为制造利润成长,以此提

高股票的价格。这一热潮随着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对联合企业的合并调查和收购会计制度的改变而在1968年崩溃。

6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概念股票投资热潮。1969年—1971年的空头市场宣告了概念投资的终结。

成长投资的最后一波是70年代初的“漂亮50”浪潮。机构投资者不再追求激动人心的概念股票,而是恢复“稳妥的原则”,争相购买并长期持有那些能够长期稳健成长的知名公司的股票,通用电气、宝丽来、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行业巨头构成的“最有吸引力的50种股票”在这一时期剧烈上涨,最高平均市盈率超过60倍,这一投机热潮在1973年的股市下跌中最终崩溃。美国股票市场从最高点的整体跌幅接近60%,考虑到当时美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1972年-1974年美国股市的下跌幅度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与1929年大萧条接近。

在50年代至60年代的牛市中,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1950年至1970年,共同基金的数量由98只增加到361只,基金的规模由25亿扩展到480亿。1960年,参加养老金计划的私人部门的员工达到1870万,占总劳动力的41%。1962年,应用于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基奥(Keogh Act)法案推出。1970年,养老金计划的范围扩展到私人部门劳动力的45%。股票市场的资金来源更加长期化,其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加大了。

2.第二阶段从1972年到1981年,美国股票市场进入20世纪的第二次整理和动荡的阶段

这一阶段美国股市与美国经济一样处于动荡和盘整的阶段,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74年12

月最低跌到580点后,长期在800点左右徘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上升了3倍,美元进入了长达10年左右的贬值时期,整个70年代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超过50%,美国经济开始进入滞胀阶段,1974—1975年的衰退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最严重的衰退,实际GDP下降了4.1%。

3.第三阶段从1982年至今,此一阶段是美国股票历史上一个新的发展期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长期的经济增长,伴随短促的经济衰退为1982年以后的股票市场的长期繁荣创造了条件。证券化、国际化、美国化成为这一时期金融发展的特征。股票市场上的

机构投资者不断成熟扩大,政府对投资者的保护更加完善,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大规模的收购兼并活跃,高科技股票脱颖而出,股票市场空前繁荣。

1980年上任的里根总统在任期的前两年的主要精力放在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与美联储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开始显现出效果,1981年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9%(1980年为15%)。里根政府强势美元的政策支持美元出现了连续四年(至1985年广场协议)的升值,较高的利率和强势的美元吸引了国外投资者进入美国的资本市场,也减轻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加上里根政府大幅减低资本利得税,迅速扩张的消费狂潮,使得1982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创出新高并一举突破2000点。

1982年,债券融资的“415”规则开始推行,证券公司在证券承销方面更加进取,公司债券发行更加简便易行,这一方面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大量外国投资银行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垃圾债市场的发展。1982年爆发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一定程度加速了国际资本向美国的回流。

70年代的股票下跌使大量企业的股票价格低于账面价值,利用杠杆收购,收购者可以按折扣价格获得企业资产,垃圾债券和套利者大量的购并活动使80年代的股票回升比大萧条之后要快的多。20世纪杰出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也8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活跃起来,并参加了这次著名RJR纳贝斯科收购战。

1982年股市跌入谷底以后,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得到迅速发展。在经历了从1982年开始接近5年的牛市,上涨超过200%之后,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大崩盘。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下跌了508点,下跌幅度达到22.6%,这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历史上最大的单日跌幅。这次美国股票市场的崩盘导致了全球股市的传染性暴跌,世界主要股票市场中,东京的股市下跌幅最小,仍下跌了15.6%,新西兰股市下跌达到40%,香港股市则被迫关闭。一般认为,国内利率的不断上升、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程式交易及投资组合保险行为和国际投资者抛售美元国债等是1987年股市崩盘的诱因。当国外投资者因担心美元继续下跌而纷纷在国债市场抛售,美国长期国债利率超过10%时,股市的高市盈率看来难以为继,股票的大幅下跌便开始了。

1987年的美国股市暴跌非常壮观,并伴随着垃圾债券市场的崩溃、储蓄贷款协会的危机(主要是由于大量投资于垃圾债)和商业银行的短暂困境,经常被人们与1929年的大崩盘相提

并论,但它几乎未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长期的影响,并未造成经济的持续萎缩。美联储在股市崩盘后,迅速行动起来,宣布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提供紧急准备金给任何需要帮助的银行,避免股市和经济重蹈1929年的覆辙。公众的信心得以维护,商品和资产价值的紧缩没有出现,1987年的股市危机后来被证明是一次买入的大好机会。美国股票市场在1989年即创出了历史新高,道琼斯工业指数稳稳地站在2400点之上。

1991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从2000多点起涨,1997年达到8000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警告投资者不要“非理性地狂热”。然而股市稍做调整,就又向上狂奔,199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突破9000点,1999年突破10000点,2000年突破11000点。反映科技股走势的NASDAQ指数,更是从1991年的500点左右上涨到2000年的5000点,涨幅更加惊人。至2000年,美国股市已连续上涨了18年,这是华尔街历史上最长繁荣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历史上最大牛市的基本背景包括强劲的经济,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美元的升值,外资的流入,科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收购兼并的高潮等。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国际化一定程度上就是金融的美国化,资产证券化、证券业绩指数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导向、金融杠杆化、衍生交易化等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共同特征,而美国的金融资本影响力遍布世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美国对冲基金成为一种新的金融力量,从1992年英镑在欧洲货币机制的瓦解,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再到1998年的俄罗斯货币危机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事件,对冲基金的影响不断扩大,频繁的国际金融危机似乎也不断强化了美元和美国股票市场的投资价值。1996年到2000年美国的400多起收购中,1/4是国外企业的收购事件,美国资本市场成为世界资本投资的对象。

1997年,美国的资本收益税从28%下降到20%,刺激了美国股市的进一步上涨。1982开始到90年代末,美国机构投资者的增加也是空前的。1982年,美国的共同基金只有340个,但到2001年,美国共同基金数目达到8307个,比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上市的股票还多,大约相当于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两个市场上市股票数量总和。1998年美国共同基金账户数目超过1.19亿,平均每个家庭拥有2个股东帐户,股票市场的涨落与美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休戚相关。至2001年三季度,包括退休金、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占美国公司权益证券的比例达到47%。同时共同基金也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支机构投资者力量,其持股占资本市场的比重在1999年底达到17.4%。至2005年底,美国退休养老金资产规模已高达近4万亿美元,退休养老金(不含养老保险公司)持有资本市场总市值的

22%,并且共同基金总资产中超过33%是由退休养老基金所持有,退休养老金是美国资本市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

随着机构投资者实力的不断增强,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进入“机构投资者的觉醒”的时代。

90年代股票证券的准货币化也是一大奇观,一方面股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储蓄的主要工具,而90年代繁荣和不断扩张的股市,保证了股票市场良好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股票成为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货币替代,政府部门出于政治经济学的考虑,竭力讨好股票市场。在美国社会中,股票市场成为美国政治、经济、金融当之无愧的核心,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股票成为美国家庭的财富储藏手段和收入工具,甚至成为普遍接受的交易工具(换股交易、基金支票、期权激励等),特别是在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下,股票证券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能带来稳定长期收益的准货币。

90年代的大牛市成就了巴菲特成为美国首富,古典价值投资理论被巴菲特发扬光大,强调资产转换价值和控制投资的现代价值理论也在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

90年代的股票市场牛市在2000年的春季,随着网络股泡沫的破灭而开始下跌,美国经济也从2000年开始步入衰退。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导致了美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下跌,很多被牛市掩盖的金融丑闻也被随后揭露出来。2006年即将结束的时候,道琼斯工业指数又一次冲上了历史新高。

纵观美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这张巨大的金融之网即塑造了美国的崛起,也给经济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性灾难。跟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脚步,我们不禁要问,全球经济的下一个新起点又将会是哪里?在国家资本全球化的今天,不可否认,我们享受到了全球化给我带来的丰盈。但我们正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在多样化。

从美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危机是我们在为提高生活水平追求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必须花费的成本。关键是我们应如何把这样可怕的成本最小化。

从美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历史发展来看,股票市场对经济的先导性正在逐步增强。所以我们要研究股市的它的历史,为我们下一步决策提供一个具有务实意义的依据。

从美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历史发展来看,每一次人为非理性,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事件都可能会是资本市场加剧波动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股票市场的波动进行分析,从表面现象透视本质的东西。从而寻找规律,抓住机会,规避风险。

第一,人是存在非理性的。如果人类完全理性,那么就不可能创造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种伟大发明,伟大创造和各种意识形态。所以正因为非理性的存在,使得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从而使这个世界有了各种思想和判断事物的标准。资本市场的诞生和发展也是由于人类对于意识和事物存在进行了博弈的结果。因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波动也取决于人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预期。

第二,政治体制是人类为提高生产效率而有必要进行组织规范的一种制度。一种制度是人预期要发生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人类无法先知,只能通过历史来总结规律。所以人类的预期有时会和事物发展出现不吻合。在资本市场也是,当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人们预期不吻合时,就会出现经济的波动,从而也会影响到资本市场。在每一次金融危机过后,人们都会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调整,使它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人类预期出现偏差后对事物进行重新定位的重新认识的过程。

第三,一种经济体制是由一种人类意识形态对于事物的定位之中建立起来的,人类无法把握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发展来终结经验,掌握规律,并不断的改进经济体制。这样才能减少经济波动和资本市场的波动。

所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波动我们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让经济波动幅度最小化。资本市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它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它不仅仅是给经济发展注入了鲜血,也为我们探索更好的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一把标尺。因为它起到了经济先导作用。作为我们,要真正进入股市,进入资本市场,我们要站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去研究去分析。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理性预期和非理性预期的博弈结果进行合理估算。(2010年10月5日)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精)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 国经济的影响 二战始于1939年9月1日,美国作为和英国、中国、前苏联同一阵线的同盟国,参战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二战对于整个世界格局尤其是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1、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西欧和日本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2、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战争中确立的霸主地位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 4、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常规武器最强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 二战前,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无论政府如何努力都无法挽救日趋颓势的美国经济。二战爆发,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 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在之后的4年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等国提供了价值325亿美元的物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进一步促

国际上主要股票指数历史走势及成因分析

国际上主要股票指数历史走势及成因分析 一、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 道·琼斯指数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范围最广的股票指数,从开始编制至今多年来从无间断。年月日,道·琼斯公司创始人查尔斯·道开始编制一种股票价格指数,并刊登在《每日通讯》上。今天的道·琼斯指数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共分四个分类指数:工业股票价格指数、运输业股票价格指数、公用事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其中,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应用范围最广。在这四类指数下又有若干的细分指数,总量达到多种。 道·琼斯工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股票指数都是平均系列指数,综合指数是由以上三个指数的只成份股组成的平均指数,可以综合反映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的价格总体走势。道·琼斯平均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遇到拆股、换牌等非交易情况时用除数修正法予以调整。 美国道琼斯指数历史走势 道琼斯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于年月日问世,百年来趋势分析如下: 、年一战后,商品泡沫破灭,通货紧缩开始,迎来了股市大牛市场。到年月日 , 道·琼斯股票指数达到年代的高峰。 年月至年月 , 美国经济危机,道·琼斯指数下跌了,年月日,美国股灾,日跌幅达。美国年经济危机的起因是房地产泡沫,按揭庞大,无力偿还,发生了银行金融危机。 、年月至年月,道·琼斯指数回升,整个这一时期的升幅为。当时,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年月至年月,该指数在二战后上升了。二战后商品及通胀泡沫破灭,年,制止通货膨胀跟至,艾森豪威尔股市牛市开始。 、从年至年年的时间里,美国股市出现了连创新低的调整,从年至年的年间,是美国经济的恢复期,股市出现了恢复性的上涨,但仍然处于年以来的大箱体之中。 年月日,美国股灾,暴跌点,日跌幅达到创纪录的,该日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年,格林斯潘刚接任美国联储局局长一职后,美国逐渐结束低利率时代,开始步入加息周期。随着加息进程的推进,美国股市便因银行收紧信贷情形,于年月日出现大跌。经过月日、日暴跌后,全球股市危机并没有结束。月日,心慌意乱的投资者又开始在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抢购硬通货,造成美元大幅贬值。月日,受美元贬值和周边市场股市暴跌不止的影响,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点,跌幅为.% 年月日,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狂泻点,日跌幅达 , 日跌点数创历史之最;并且,首次启用股市停盘的规定,由于跌幅过大,当天两度停盘并提前收市。 、年,高科技股泡沫破灭,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跌幅,这是该指数自年月日以来的最大跌幅。当时,原油价格收于每桶美元之上,且美元走软,加之公布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 显示核心批发价格明显上升,所有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 、受到国际油价回跌以及通用汽车股价上涨的激励,美股持续走高,道琼斯指数年月日收盘突破点大关,为四年多来首次逾越该点位。 二、香港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是由香港恒生银行于年月日开始编制的用以反映香港股市行情的一种股票指数。该指数的成份股由在香港上市的较有代表性的家公司的股票构成,其中金融业种、公用事业种、地产业种、其他行业种。恒生指数最初以年月日为基期,基期指数为,以成份股的发行股数为权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后由于技术原因改为以年月日为基期,基期指数定为。恒生指数现已成为反映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主要风向标。 恒生指数历史走势图

美国宏观经济指标解析

美国宏观经济指标解析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定义:用以衡量全国国内财货与服务产值的经济活动总金额。分为实际GDP 与名义GDP,实际GDP是名义GDP中除去物价变动因素后所得到的。 制作方式:从生产方衡量GDP的制作方式为:GDP=C+I+G+(X-M) 即:GDP = 消费商品与服务支出(C)+ 投资品支出(I)+ 政府商品与服务支出(G)+ 净出口 [ 出口(X) - 进口(M)] 发布时间:GDP 是季度数据,美国商业部的经济分析局(BEA)每月以初次估计和随后两次的修正形式公布这一信息。第一季度的GDP 先期报告即初次估计公布于四月底,其余各季度的数据公布依次类推至七月、十一月和隔年一月。第一次修正报告被称为初步,一般于该季度末后两个月公布,第二次修正报告被称为修正后或最终, 一般在初步估计后三个月公布。 数据解读:GDP指标是探讨经济基本面的情况用以分析经济发展目前是处于何种状态。GDP增速加快表明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对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市场一般会认为强劲的GDP增长表明经济的高速发展,预示着通货膨胀或者Fed 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上升、债券利率下跌;GDP增长低或为负值时,表明经济活动停滞或完全衰退,利率下降、债券利率上升。在与市场的期待值相提并论时,实际发布的经济成长率或者衰退率经常左右金融市场的走势。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e412777439.html,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定义: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用以衡量城市消费者与工资收入者购买的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商品与服务价格的变化,也能衡量同样一组财物货物及服务的成本变化,内容包括食物、能源、衣物、住屋、交通、医疗及教育等。 制作方式: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目前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以1982年至1984年的平均物价水准为基期,涵盖了房屋支出、食品、交通、医疗、成衣、娱乐、其它等七大类,364种项目的物价来决定各种支出的权数,服务份额约占57%,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09 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 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 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 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 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 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 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 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 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 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 先分析一下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 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 年 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 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 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 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 年 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 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 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 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 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 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 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 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 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 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 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 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 影响 2008 年9 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 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 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 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 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 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 年,经济刺激政策对

中美宏观经济指数比较.综述

中美两国宏观经济指数对比 一、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数体系 1.指标体系主要构架

2.主要关注指标 (1)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3)进出口额 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欧美日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实体经济出口量的冲击越大。 (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消费、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 (4)CPI,PPI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 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6)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5)货币供应量余额 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备受关注。利率体现了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资金借用报酬。利率的变化,直接反映出市场中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繁荣之时,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市场疲软之时,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降。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资金需求,经济发展降温;利率下降,刺激资金需求,经济发展回暖。利率的变化反作用于资金供求,从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7)储蓄存款余额。 (8)汇率和外汇储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 (一)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综合考虑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2011年美联储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主权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 日本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长期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日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点上不太可能早于美国和欧元区。 (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放缓。2010年印度已经连续6次加息,今年1月份再次加息。巴西2010年4月以来3次加息,将政策利率由8.75%上调到10.75%;但是,巴西通货膨胀12月又创出年内新高,今年1月份也再次加息。 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全球股市出现分化。受美元贬值、市场信心转好及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但是,受主权债务风险困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等国股指多表现下行趋势。同期,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其它主要经济体日本、法国股指略有收缩,巴西略有扩张。 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短期内仍然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撑,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刺激作用有限,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很多国家需要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需要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核心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行为的调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但是,随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加大。

专题报告:美国宏观经济分析介绍

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美國宏觀經濟分析
摘要: 摘要:
15/08/2013
美國經濟增速放緩, 美國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逐漸走強。 房地產市場逐漸走強。2013 年一季度美國實際 GDP 同比增長 1.3%, 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速為 1.4%, 遠低於去年的經濟增長 水平。個人消費穩定增長,投資對美國經濟的貢獻逐漸上升,美國經濟的 增長動力逐漸依賴於投資的拉動。企業利潤增速下滑沖淡了設備投資的熱 情,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但是房地產投資增速在逐漸上升。 美國物價基本穩定, 美國物價基本穩定,暫無通脹壓力。 暫無通脹壓力。受到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6 月 CPI 同比增長上升到 1.8% , 但是核心的 CPI 和核心 PPI 同比增速呈下降趨勢 , 暫時還不存在通脹的壓力。 美國就業市場好轉, 美國就業市場好轉,失業率逐漸下降。 失業率逐漸下降。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好轉,就業 市場將得到改善,今年下半年失業率將降至 7%以下。 美國商業銀行信貸動力不足, 美國商業銀行信貸動力不足,超額準備金逐月攀升。 超額準備金逐月攀升。商業銀行的信貸總額 沖高回落,銀行的商業信貸動力不足,超額準備金逐月攀升,消費信貸和 房地產信貸走強。 經濟數據 經濟數據好轉 數據好轉, 好轉,美聯儲將逐步退出 QE。 隨著經濟數據的好轉,美聯儲可 能會在 9 月逐漸減少購買資產的規模,直至明年上半年完全退出 QE,但是 仍然會維持長時間的寬鬆貨幣政策。 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 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美股仍有上漲空間。 美股仍有上漲空間。二季度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 標普 500 指數創歷史高點,下半年標普 500 指數有望衝破 1750 點。

由百年美股十大熊市分析看中国A股18年历次底部的构筑[2008-8]

由百年美股十大熊市分析看中国A股18年历次底部的构筑美国投资策略有限公司研发部总裁John Smith 联合撰写 2008 年8 月 在本轮上证指数由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重挫到2008年8月19日的2,285点左右,跌幅深达63%以上,即便是众多的机极投资者也都一直困惑于A股的这个市场底部到底在哪里或者将会是怎样形成。这里我们研发部的刜步观点是:如果这里有明显的事实显示中国A股整体的盈利能力同比和环比从新步入增长期,那市场的终枀底部形成的趋势将早晚会明确成立。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A 股整体盈利没有步入新的上升通道,那不管中国的经济数据显示它是否是走L形或其它的指标在全流通完成乊前,对A股都是基本上不会形成多少方向性的指导。 未杢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公司的研发部判断中国经济会是一个宽松式的慢升发展。资本市场会走一个较大的宽松形态的U型(情绪性恐慌结束,本能性底部形成)底部,再走出一个型(经济在振荡中好转恢复,从新向上扩展的事实,企业盈余利润恢复同比和环比成长)的base on top of base的形态。至于现在我们考虑指数跌到哪个位置具体的范围预测意义不大(这在仸何一次股灾中都意义不大),仸何点位都有可能。事实上多数时候预测的范围都是错误的,这点我们只能以市场小学生的心态杢耐心而恭敬地等候。为此,我们认为当前重要的是有必要对我们的机极客户迚行迚一步迚行“金融发展精加工的研究培训”工作,也

就是说很有必要让我们的机极客户对美股这个全球最大也是最流通化的市场乊过去100 年的发展历史和中国过去18 年A股的发展中历次大熊市的底部极筑做系统化的客观分析训练,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对A股本轮熊市股灾所需的时间和结束的形态上有个较为充分的心里准备。 美国百年金融史之十大最恐怖股灾熊市如何结束(指数跌幅超过40%为基准): 这里我们将精选实战对比美股过去十大熊市的底部形态和时间,以及与其对比的中国A股已经发生过熊市的底部状冴。美股的熊市次序是按照其恐怖程度大小来排列: 美股最近一次大崩盘(图1): 这是美股过去100 多年中仅次于1929年的大股灾。 开始日:2000 年3 月7日 结束日:2002 年10月8 日 熊市历经:950天左右(31 个月) 纳斯达兊指数终枀顶点:5,133 纳斯达兊指数终枀低点:1,108 百分比跌幅:-78%

美国经济数据走势分析跟踪

莫尼塔全球宏观研究云平台 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宏观经济和大宗商品研究观点更新美国经济数据走势跟踪图册 刘晨悦 莫尼塔全球经济和商品研究部 2014年3月

美国经济数据走势跟踪核心提示 消费者信心3月出现回落,经济领先指标持续上涨 工业产出2月上涨0.6%,地区制造业指数大幅反弹 2月耐用品订单大幅反弹,工厂订单略微走弱 轻型汽车销售出现改善,零售销售3个月来首次上涨 10.4%0.6%0.4% 商业库存月上涨,批发库存上涨,零售库存上涨 核心CPI同比维持1.6%,强美元使得PPI继续维持低位 首申走低,就业报告虽有天气因素拖累仍超预期 消费者收入和开支数据持续向好,通胀维持低位 1月贸易赤字基本持平 房价涨幅有所回升,成屋销售1、2月份持续下滑

消费者信心3月出现回落,经济领先指标持续上涨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与Conference Board 消费者信心指数 经济领先指标(LEI )同比和环比增速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 经济领先指标同比(%)6070809075808590Conference Board 消费者信心指数(右轴) 0.511.522.5051015经济领先指标环比(%,右轴) 30 405055 606570-2-1.5-1-0.50-20 -15-10-521%79907%205009/0109/0710/0110/0711/0111/0712/0112/0713/0113/0714/01 -2.5 -25 09/0109/0710/0110/0711/0111/0712/0112/0713/0113/0714/01 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3月初值下跌2.1%至79.9,其中当前情况指数上涨0.7%至 96.1,但消费者预期下跌4.9%至69.4。 C f B d 05% Conference Board 的经济领先指标(LEI )2月上涨0.5%,是三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这主要受益于营建许可、利差和制造商订单的改善。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万方数据

图11990-2000年美国新增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Wind 美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抑制了通货膨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价增长指数始终保持在3%左右,通胀率是适度的。经济高增长、充分就业、低通胀率,这是凯恩斯主义所不能想像的,但是美国创造了这样的奇迹。造成低通胀率的原因有三:第一,信息产品本身价格的急剧下跌有效抑制了通胀;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其他产业的生产力得以.大大提高,致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也自然下降,有助于抑制通胀;第三,信息化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贸易壁垒逐步驱除。加剧了商品竞争的激烈程度。各公司及其竞争对手均可获得高新技术,从而使任何一方在获得机会的同时,也必须为了竞争而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进而抑制了物价。 信息产业的发展还降低了政府财政赤字。显而易见,信息产业的利润增长幅度是很大的。1993年克林顿政府一改过去赤字财政的做法,采取了增税政策,尤其是向大企业增税.如仅微软公司一年缴纳的税款就将近20亿美元。加上其他一些配套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99年美国把财政赤字从1987年最高的占GDP比例的4%减少到0.3%,而2000年更是出现了财政赢余。财政赤字的消除不仅降低了政府压力.而且增强了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 二、对纳斯达克市场的理论功能与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回顾美国近几十年的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风险投资基本成为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推动器”,很多高科技企业在初创阶段都得益于风险资本的支持才发展起来的。 祁斌指出:美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主要是通过风险资本、商业银行、企业、共同基金等机构以及政府和股票市场等渠道获得.其融资结构主要由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构成。[1l(p,t-a)这里我们仅讨论前者。股权资本主要是广义的风险资本,包括非正式的私人风险资本、风险资本、创始人投资、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共同基金和外国投资等。风险投资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高风险高收益性。据统计,每10个风险投资项目中,失败的达5“个,成功的只有l一2个。特别是可以借上市获得数倍于原始投资的溢价利润,因而10个项目中只要有一个成功,就足以使风险投资整体盈利。其二,要求资产流动性好,容易变现。风险投资的效率与“投资一获利一再投资”这一资本循环的速度成正比。资产容易变现,资本循环才能进行;资产流动性提高,则资本循环的速度提高。元征发现:从风险投资的上述两个特点来看,其与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风险投资项目趋于成熟时,风险降低,收益趋于稳定,这时原来的风险投资者希望退出,去寻觅更高回报的项目.新的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又乐意接棒。121Le61-63)传统的融资模式下,企业必须通过抵押和质押等方式,才能够获得资金。由于高科技公司的资产主要是基于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再加上企业未来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传统融资方式很难保证高科技公司获得足够的资金。而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够对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进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自1970年开始,风险资本行业的发展解决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融资困难。20世纪80年代,美国风险资本平均每年为高科技-,g-、ll,提供约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美国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开始高速增加。在2000年达到超过1000亿美元的高投资额.这期间高科技产业的占比从1995年的56%增长至68%。新创立的高科技公司通过风险投资获得融资更加便利。风险投资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融资模式。并且。风险投资不仅能够解决创业者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而且能够为创业者提供管理咨询和战略指导,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美国的创业资本主要投资领域为高科技领域。创业资本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投资于技术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解决高科技商品化过程中的融资困难问题。美国一直是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类在基因工程、医药产业、生物丁程、计算机、信息通讯等诸多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科学技术水平处于—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美国的创业投资家们灵敏地捕捉住了这一机遇。将创业资本主要投资于高科技领域,在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风险投资不仅提高了创业企业的成功率,其潜在的高收益还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流人到风险投资行业,进一步为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因此,风险投资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积累。风险投资通过提高创业企业的成功率,能够促进社会研发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推动资本积累。并且,风险投资的帮助能够使更多的创业企业走向成功,符合上市条件,从而在公开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经济体的资本密集度得以提高。90年代,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IPO的公司中,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说明美国的风险投资确实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积累。并且,1971—2001年,纳斯达克为纽约交易所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据统计,纳斯达克市场共有1007家上市公司转到纽约交易所,这个数字相当于纽约交易所2001年全部2798家上市公司的36%。陬—峨) 客观地分析.风险投资机制并不简单地就是以资金来支持技术.而是在于它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紧密结合起来, ?9l?万方数据

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最佳答案、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美国的联邦政府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部起草,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也参与制定预算、税收和财政等政策。美国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的经验: 1、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每当经济萧条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就实施减税政策,减税的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和缩小税基(如提高起征点、增加免税额等)。里根执政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施了大幅度减税措施;小布什执政以来,先后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提出了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按照该计划,美国10年内的减税总额高达15000亿美元。每当经济增长过快出现过热苗头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就实施增税政策,增税的手段包括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如降低税收起征点、减少或取消免税额)。克林顿执政时期,为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保证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曾将应纳税收入在14万美元以上的夫妻联合申报家庭(单身纳税人应税收入在11.5万美元以上)的边际税率从31%提高到36%,同时规定应税收入超过25万美元以上的部分适用39.6%的最高边际税率。此外,为了支持某个产业发展,美国也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美国政府通常不用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 2、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美国的联邦财政预算由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编制,报经国会批准。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财政部可根据经济情况进行微调,但是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的任何调整都由国会决定,无权变更。 3、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美国政府对发债很审慎,主要根据财政收支预期进行,每年三月份公布政府的发债情况。美国决定发债是自动形成的,经济好时政府就少发债;经济不好时政府就多发债。不管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如何,当政府财政紧张时,总统必然要求发债,国会只要求财政部为满足一定支出而融资,而不管采用什么手段。 4、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在美国,不管是增税、减税还是调整预算收支的规模和结构,都要启动繁琐、严格的司法程序,必须经国会审批。因此,美国财政政策是长期的供给型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pdf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

国内外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国内外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概述:中国经济向好态势的确立和欧洲债务问题的缓和,对新的一年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但是好事多磨,目前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尚未解决,令市场忧心。而在希腊问题告一段落的背后,欧元区继续衰退,复苏停滞不前,对我国经济形成压力。不过随着我国消费、投资和工业的恢复增长,新年我国经济仍有望取得良好的开局。 一、两架马车+工业显复苏持续性,外需不振仍拖累出口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越发明显,12月中旬开始股市也出现反弹,市场对未来经济上升的预期升温。 从数据上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投资的表现可圈可点。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这一增幅较10月增幅扩大个百分点,并创下近8个月新高。 目前来看,8月以来消费增速的企稳回升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考虑到当前消费旺季已经来临,同时经济企稳还有望提高消费者信心,春节前后消费增速有望回升至15%以上的水平。 另一方面,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26236亿元,同比增长%,增速与1-10月持平,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87332亿元,同比增长%,加快个百分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未对经济增长提出目标,也未提主要经济指标,只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 与XX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任务相比,XX年增至六项。其中新增“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于此相对应的是,一年一度的发改委工作会议除了和往年一样继续强调要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内容以外,工作内容也新增加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内容。 今年1-11月,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考虑到城镇化的带动,以及今年审批的大批基建项目会在明年进入集中施工期,且中央政府明年仍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基建的支持力度不会降低,明年基建投资增速依然可观。 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则在连续4个月增幅维持15%之后,再次冲上16%的高点,其环比增速更是从上月的提高个百分点,扩大到了本月提高个百分点。 另外,在刚刚过去的11月里,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两项指标双双回升,表现最为突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创今年4月以来新高。而11月发电量40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增速为年初以来最高。 随着我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筑底企稳到企稳回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第一章2016-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 第一节2010-2015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概况2010-2015期间,世界经济整体处于疲软态势之中,各国在复苏之路上走走停停。主要国家相继实施深度的政策调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10-2015的五年期间,中国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十分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对我国有利。 一、2010-2015全球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08年,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重创。此后,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但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化。2009年全球经济回升,但从2010年开始,增速明显降低。2011年至2014年,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到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基本得以巩固,但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 从世界经济具体表现来说,本研究分别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贸易、社会问题这五个方面着手,对2011年-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展望。 (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回暖 表1.2009-2015年(预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10月。 如表1所示,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严重衰退,于2010年反弹至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速,以及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均比2010年各自增速降低1.3个百分点,说明2011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产出与发达经济体经济产出基本持平。 2012年-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分别低于上年,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是由于自身总需求不足、市场信心匮乏;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受到自身控制通胀政策的影响以及发达经济体拖累。 2014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但增速相比2013年仍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家庭债务调整、缩小财政赤字工作取得进展,增长动力部分恢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则比2013年放缓0.3个百分点。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略好于2014年,IMF预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3.8%。 (二)全球就业情况略有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失业率大幅下降。2011年-2014年世界平均就业水平有所好转,但各主要经济体就业状况差异较大。此外,以欧元区为典型的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还将长期制约劳动生产率提高。

未来三五年内有望翻10到20倍的牛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自从今年3月份中国完成新一轮政府的换届之后,有两个词被提的频率非常之高,一个是“中国梦”,一个是“经济转型”。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是为了实现中国梦,那么就不需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同样没有经济转型的成功,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梦。 而对于作为中国梦重要载体之一的中国股市而言,无疑更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一环。首先目前中国的股民数已经达到了1.5亿之多,差不多占到中国总人口数量的10%了,而按照一户三口之家来计算的话,那么也就是说几乎全国每三户人家中,其中就有一户是股民。所以未来股市的走势不仅可以说是关系着亿万股民的利益,更是承载着全国三分之一家庭的幸福梦。 那么未来中国的经济转型到底要如何转?未来的中国梦是怎样的?经济转型又会对未来的中国股市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以史为鉴------美国日本台湾经济转型时期的股市表现 从美股看到,美股在1975年开始进入了新的牛市,但真正进入牛市的指数只有纳斯达克一家,而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在今后的长达4年中都是宽幅震荡的横盘走势,入股我们进一步研究当时的P/E,会发现一个事实,在1975-1980年的新牛市当中,一路领先的纳斯达克指数在随后的6年中大涨4倍,而如果一个投资者只愿意买所谓低估值和低P/E的道琼斯指数或标普500指数,那么从最低点的1974年三季度的新牛市开始之初,到1980年初的6年中,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P/E就是在7倍到10倍间波动,道琼斯指数的平均市盈率P/E则在6倍到11倍之间。这就意味着,一旦你恐惧纳斯达克的高位,就完全跑输了市场的六年走势和回报率。 日本、台湾的历史经验显示,经济转型期GDP增速明显下降。日本GDP实际增速由1955-1970年的9.6%下滑至1971-1980年的4.4%。台湾GDP名义增速由1971-1990年的16.2%下滑至1991-2000年的8.6%。从日本、台湾经验看,经济转型过程中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制造业内部钢铁、化工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比重逐步下滑,而信息设备等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构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间的盈利能力也出现了分化,新兴行业优于传统行业,技术密集行业优于劳动型密集型行业。股票市场上,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表现较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