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练习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练习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练习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练习 语文版

1 白杨礼赞

1.选出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yíng)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泛.出(fàn) 坦荡如砥.(d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

....的不竭动力。

B.王稼祥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朱仲丽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朱仲丽的好感

已经潜滋暗长

....了。

C.现在,日月光华,坦荡如砥

....,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

....,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3.(遵义中考)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缓缓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

4.(杭州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B.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2)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

6.仿照例句,再写出其他两种树木的品质。

例:一排挺拔的白杨是跳动的音符,奏出命运的倔强与坚强。

7.阅读下面的材料,进行综合探究。

材料一: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阎维文歌曲《小白杨》) 材料二:白杨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我刚到阿克苏的时候,曾经育种过白杨树苗。育种白杨树苗,不要种子,只要从已长成的白杨树上劈下树枝,砍成一二十厘米长的木段,密密麻麻地插在地里,浇一次水,过不多久,就能生根发芽,长出新叶,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黄也《边疆卫士》) 材料三:摄影作品《绿洲白杨》,赵成摄。

(1)对以上三则材料进行综合探究:人们为什么经常把“白杨树”作为歌咏的对象?

(2)请你为“白杨树”撰写一段“颁奖词”,注意语言要生动,适当使用修辞手法,50字左右。

阅读第五至七段,完成下列各题。

8.第五段结构特点如何?简要说明这种结构的作用。

9.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选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分别加以概括。

10.下面是从选文中节选出来的语段,读后回答问题。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1)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简述这种写法的作用。

(2)根据原文表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白杨树为什么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是树中

的伟丈夫。

11.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含义的?你认为四个“难道”句式相对于一般句式有怎样的优势?

(原创)

榕树的美髯

秦牧

①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

②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丫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广东的任何地方去,你都到处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随处有它们的踪迹。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

③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动物中的大块头,是象和鲸;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么?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长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各各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钻入泥土的树根,每一根都发展成为树干,它的阴影面积竟超过了一公顷(十五亩)。广东的新会县有一个著名的“鸟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满鹭鸶和鹳,晨昏时形成了百鸟绕林的美景。那一个江心洲渚中的小树林,也是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经分不出哪一株树是原来的母本了。

④有些植物,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突现在地面;不仅突现在地面,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⑤一个人有时感触于某种景象,常常会涌起一种童稚似的感情。我们念过童话、神话、民间传说,那里面,老树不是像人一样,会说话的么?有时在榕树下乘凉,我就不禁想象:榕树真像那种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他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那一流的人物,仿佛他什么时候都在掀髯微笑,像一个旷达的长者那样告诉在他身旁乘凉的小孩(反正我们和他比起来都成为小孩):“根是最重要的!你有了越多的根,你就可以吸收到越多的营养。你的根扎得越深,你和培育你的土地关系越密切,你就越有力量了。一株真正坚强屹立着的树是不怕烈日、风暴、旱患、水涝的。你瞧我,我抚育后代的成长,不怕他们掩盖了我,我具有这样的胸怀,任何从我的身体分出去而成长起来的小榕树,也都维护了我,壮大了我。”每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起码总有两三百岁的年龄吧,想起它们经历的沧桑,想起它们倔强的生命,想起它们亲历了中国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巨变,真不禁使人对于榕树感到深深的敬爱。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5、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 3、简介作者:(指明读注释①)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 年5 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 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倔强()(把形声字“垠与银” ,“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 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 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 段描 绘了白杨树的和 _________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 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_____________ ,点明 了主题。最后,第9 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 四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 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师:刘基东地点:172班时间:2020年10月12日 设计构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文本为载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特色设计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紧扣文本,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白杨树 在认真预习课文的之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采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答题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朗读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2.紧扣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和适当引导 深入研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段,在读的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对白杨树的理解进行了一次深加工。 3.发掘写作美点,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象征是文章的显著写作特点,也是整个单元的显著特点。于此同时,还有比喻、反问、排比的修辞,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美点。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 二、预习展示 坦荡如砥dǐ刹那chà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倔强挺立jué秀颀qí无边无垠yín 晕圈yùn 三、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乌镇人。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

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四、走进文本,亲近白杨 题目是《白杨礼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白杨和礼赞,我们先从白杨入手。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 请你用这样的句子形式向大家介绍白杨树: 这是一种的树,你看:“”。 范例:这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你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参考:这是一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你看:“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是一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的树,你看:“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分别是从生长环境、外形特点、精神内涵的角度来介绍白杨树的。下面请三位同学来给大家详细分析。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五、了解背景,理解象征意义 1、看到这些具有这么多品质的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指定学生齐读第7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作者的思想轨迹,明确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联想到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吗? 3、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

14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咋哪些方面?,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生长环境、外观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

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 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简介: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

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三)生字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juàn dài)恹恹(yān) 晕圈(yùn quān)参天(cān)潜滋暗长(qián)不折不挠(náo) 婆娑(pó suō)虬枝(qiú zhī) (四)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2.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4.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老师朗读第一部分,请同学思考:开头的这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5.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1)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以下是本人整理的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设计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

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14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里由白杨树的品质联想到当地人民的品质,白杨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既是赞美白杨树,又是赞美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总结性的赞美,与前文所有的赞美形成呼应) 3.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

14 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着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学科:语文执教班级: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执教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 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八年级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 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理解象征、反问、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重点: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教学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材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媒体或技二次修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术应用意见 一、情景导入上一节课,我们 就白杨树赖以 生存的“景美” 作了讲析。这节 课我们主要讨 论一下白杨树 2

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了解其象征意义。 二、合作探究1.研读课文第 三部分,画出文 中直接描写白 杨树的语句,并 思考:①文章选 用了那几个词 语来概括白杨 树的形象特 征?②文章是 从哪些角度来 描写白杨树 的?③作者认 为白杨树的性 格特征是什 么? 明确: ①“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 形象特征。 ②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 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干“笔直”; 枝“绝无旁枝“一律向上”“绝不 旁逸斜出”;叶“片片向上,几 乎没有斜生”;皮“微微地泛出 淡青色”。 ③用“倔强挺立”总写白杨树的 3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中华儿女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去的精神和意志。 2. 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优秀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习本文,宜默读与朗读相结合。在默读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潜心聆听作者的心声;在朗读时,我们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跟随作者的心海一起荡漾。 2. 要抓住文章的抒情线索,了解作者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知识与技能 1.理解象征手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资源

图片、音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页 1 第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之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 3、简介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积极反*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茅盾耳闻目睹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

14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导入一(音乐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导入二(问题导入):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意思为“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那么,一、白杨树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和赞美的呢?二、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崇敬和赞美白杨树吗?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的活动。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2.交流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3.知识链接 象 征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方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4.积累字词

(1)注音 外壳.(ké)主宰.(zǎi) 倦怠.(dài)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 ..欲睡(yān yān) (2)解释词语 ①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②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③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④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⑤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⑥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同时思考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作铺垫。 【交流点拨】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结构上:首尾呼应,“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第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倾情赞美。 第四部分(第7-8段),揭象征意,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二)深层探究 1.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交流点拨】作者展示了高原风景图(生长环境)、白杨特写图(外在形象)、物人联想图(内在气质)这三幅优美的图画。 2.阅读课文2—3段,概括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的感觉和情绪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美 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