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5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学案 新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5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学案 新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5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学案 新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5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学案 新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5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1.

(1)成长历程:

①出身:1879年,出生于德国南部一个小城乌尔姆的犹太血统家庭。

②童年:善于思考,对自然界的现象总爱寻根问底。

③中学:被赶出校门,坚持自学。

④大学: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主修数学和物理。迷上了物理学,为以后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2)提出狭义相对论:

①提出:1905年6月,发表了《论物体的电动力学》,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②内容: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③意义: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深化认知]

相对论的产生,顺应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勤奋严谨、不倦探索、敢于创新等,这是他成功的诸多因素。

2.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

(1)广义相对论:

①标志:1916年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②内容:等效原理与广义相对性。

③意义: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广义相对论的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蓬勃开展起来。

(2)推动量子力学发展:

①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说,解释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②1921年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3)其他成就: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1.

(1)一战时:在仅有四人参加的反战宣言上签字。

(2)一战后: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的相互谅解,并为此到法、英、荷等国奔走。

(3)30年代:开始呼吁各国人民为和平而斗争。

(4)二战中:为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终生遗憾。

(5)二战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亲自领导组织了“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

2.评价

(1)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等科学理论基础。

(2)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原子能发电站、宇宙飞船等现代科技或许还在探索之中。

[深化认知]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

探究点一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力学体系的关系

[史料探究]

材料一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爱因斯坦

(1)材料一中“牛顿所创造的概念”指的是什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它的关系如何?

[答案] 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在一片“牛顿被推翻了”的叫喊声中,爱因斯坦说:“可是人们不要以为,牛顿的伟大工作能被这一理论或者任何别的理论代替。他伟大而明晰的观念,作为自然哲学领域里整个近代概念结构的基础,将永远保持它独特的意义。”

——摘自《巨人百传丛书——爱因斯坦》

(2)材料二中为什么人们认为“牛顿的伟大工作”会被相对论代替?爱因斯坦的回答展现了他怎样的人格魅力?

[答案] 理由: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相对论突破了经典力学体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魅力:谦逊、宽容、理性等。

[结论形成]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体系的关系

(1)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但物体只有在低速运动情况下,这一定律才适用。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即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并提出质能转化原理。它奠定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哲学和科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更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发展了牛顿力学,使牛顿力学成为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但牛顿力学并没有失去光辉,牛顿提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三个定律,仍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探究点二全面评价爱因斯坦

[史料探究]

材料一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六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论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年后的2005年因此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答案] 因为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六篇划时代的论文,其中《论物体的电动力学》是有关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它的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使近代物理学领域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材料二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1916年他预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证实。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预言的证实有何意义?

[答案] 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以广义相对论为指导的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蓬勃开展起来。

材料三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在瑞典科学院的公告中并未提及相对论,原因是认为相对论存在争议。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具体成就,并分析相对论不能获奖的原因。

[答案] 成就:光电效应研究。原因:瑞典科学院认为相对论存在争议。

[结论形成]

全面评价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

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

(1)科学贡献:

①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后来进行光辐射学的研究,并于1921年因光电效应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②狭义相对论揭示了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四维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倡导和平:

①他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为人类的进步进行坚决地斗争。

②倡议各国认识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呼吁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

(3)爱因斯坦一生淡泊名利,他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从来没把这些荣誉看得很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919年11月7日,历来谨慎的英国《泰晤士报》出现醒目的标题文章:《科学中的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爱因斯坦迅速成为万人敬仰的科学英雄。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狭义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

B.广义相对论第一次提出了思维时空和物质分布相联系的思想

C.光量子假说的提出,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光电效应

D.英国天文学家通过天文观测证实爱因斯坦的光线弯曲预言

解析:选D 狭义相对论的提出是1905年,广义相对论是1915年,故A、B两项错误,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故C项错误;1919年11月6日召开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和皇家学会联合举行的大会上天文学家罗伊尔的一项宣布:“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偏折”,故D项正确。

2.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B.达尔文

C.牛顿D.爱因斯坦

解析:选D 根据题干中“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分析,这一表述属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故选D项。

3.“爱因斯坦是一个造物者!”这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杨振宁在这里高度评价爱因斯坦,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 ( )

A.否定牛顿力学体系

B.创立现代物理学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D.创立了相对论

解析:选D 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体系,而是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排除A项;现代物理学有两大支柱,一是相对论,二是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排除B项;人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不只是因为相对论,排除C项。爱因斯坦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相对论,D项正确。

4.1931年,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曾说:“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史中,(他)的地位将在最前列。他现在是并且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他评论的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B.牛顿

C.普朗克D.爱因斯坦

解析:选D 分析材料,伽利略和牛顿依据生活的年代可直接排除,普朗克主要的成就在量子理论上,本题选创立了相对论的爱因斯坦。

5.爱因斯坦1931年2月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在奋斗的主要目标……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你认为,下列对此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科学工作者必须懂得“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B.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必须关注人类本身的身心发展

C.学校的科学教育必须坚持以关心人的福祸为出发点

D.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用科学造福于人类

解析:选D “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可见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用科学造福于人类,故D项正确;因为“科学是一柄双刃剑”,所以爱因斯坦认为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必须使科学造福人类而不是带来灾难,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此言论并没有直接涉及教育问题,故D项错误。

6.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仗了。”这个言论表明爱因斯坦是一位( )

A.反对战争的科学家

B.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C.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D.鼓吹战争的社会活动家

解析: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曾致力于防止核战争,成为一个著名的反战运动活动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曾说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了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来之不易。当时,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一般公众,甚至许多当权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使用核弹的战争究竟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一般公众仍然用城市的毁灭来想象,据了解,新的核弹比旧的核弹有更大的威力,一颗原子弹能毁灭广岛,而一颗氢弹能毁灭像伦敦、纽约和莫斯科那样的特大城市。我们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应当是:能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制止一场其结局对一切方面都必然是灾难的军事竞赛。——《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应如何看待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时所发生的事情?(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爱因斯坦哪些主张?(4分)

(3)结合材料一、二,简评爱因斯坦。 (4分)

解析:第(1)问,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相对论不为人们所理解,然后谈看法。第(2)问,从材料中直接提取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第(3)问,从爱因斯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1)说明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即使在以尊重真理为最高准则的科学界也不例外;映衬了爱因斯坦敢于打破权威、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2)反对使用原子武器和核军备竞赛;主张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原子弹之父’。我是以一种很间接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实上,我没有预见到原子能会在我这个时代释放出来。我只是在理论上认为它是可能的。通过链式反应的偶然发现,它成为了现实,而这不是我能预料到的。它是哈恩在柏林发现的,但他曲解了自己的发现。正确的解释是丽塞·梅特勒提供的,他从德国逃出来,将消息告诉了尼尔斯·玻尔。”“由于我不能预知原子能在今后的益处,我只好说目前它是个威胁。但也许这样也好,它可迫使人类在国际事务中遵守秩序,倘若没有这种恐惧的压力,这种秩序不会出现。”

——爱因斯坦材料二爱因斯坦等人建议造原子弹是出于止战救世之社会责任心,战后反对核军备竞赛也

是出于保卫和平的社会责任心。这里的问题出在科学成果一旦付诸应用,就不再是科学家所能控制的了。爱因斯坦一心想抢在希特勒之前造出原子弹,使世界免于浩劫,未曾料到战后核军备竞赛竟将世界推向毁灭的边缘。

材料三罗素与爱因斯坦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政治观点比较接近。当爱因斯坦为核时代的人类安全呼吁时,他对原子能的利用前景进行了预测:“人类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利用原子能的方法。迄今为止,人们主要注意的是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它可能产生的和平作用,应当说是一个重大错误。原子能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能源,尤其是在陆地、海上和空中运输的能源。它在医疗方面的广泛作用已经得到了证明,并且,它今后治愈的病人数目将很快赶上它能杀死的人的数目。”“人们可以肯定的是:原子能将在很多方面取代煤和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因此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1)材料一中爱因斯坦承认自己是“原子弹之父”吗?为什么?如何认识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关系?(6分)

(2)材料二中爱因斯坦建议造原子弹和战后反对核军备竞赛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4分)

(3)结合材料一、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子能对人类的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关系,以及爱因斯坦为和平事业利用核能所做的贡献。第(1)、(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不承认。原因:因为没有预见到原子弹在他那个时代释放出来成为现实,原子弹是经历了其他科学家的努力和美国政府的支持而最终产生的。关系:爱因斯坦只不过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建议造原子弹是出于止战救世之社会责任心,他本人并未参与其中。

(2)目的:保卫和平、止战救世之社会责任心。举例:致力于防止核战争,领导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出版《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3)积极方面:迫使人类在国际事务中采用秩序,不敢发动世界大战;原子能的多种和平应用,提供新的能源,在医疗方面的广泛应用等。消极方面:原子弹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战后核军备竞赛竟将世界推向毁灭的边缘,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前总统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 对( )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2.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 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 代”,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影响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4.《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佛水坝(下图)。佛水坝是1931年联 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佛水坝表明()

A.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 C.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 D.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5.下表是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一书关于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B.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C.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 D.上述结论都不正确 6.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 A.福利制度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自主学习 一、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严重过剩,产销矛盾空前尖锐。 (4)影响: ①资本主义腐朽性充分暴露。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③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②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2)时间:1933年开始。 (3)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4)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复兴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实行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⑤保护劳工权利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 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的“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新经济”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2.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内容: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仍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评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实行陶片放逐法,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 B. 颁布《十二铜表法》,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C. 把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改变为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结构 D.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所有官职对公民开放 2.英国史学家约翰在谈到古希腊政治文明时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以下关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体现了分权的原则 B. 近代英国的制度创新借鉴了古希腊的政体形式 C. 主权在民(公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基本特征 D. 古希腊雅典民主选举原则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3.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 A. 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B. 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 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D. 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利,承担社会义务解析: 4.古代雅典政治的一个特点是“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下列雅典的机构中,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民众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5.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亚历山大改革 6.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希腊人的生活》写道:“几乎30年的时光中,除了短时期外,一代雅典人曾一再选举他为十名司令官之一……雅典在他的领导下,享受一切民主的权利。”材料中的“他”是( )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屋大维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无名火,贝

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 你怎样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 (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 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 生丙:我觉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制。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给学生案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

小结 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 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 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到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也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因为三大改造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 ①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大,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

一、单选题 1.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l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这种现象() 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2.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 A. 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 B. 证明地圆学说 C. 传播基督教 D. 征服东方,掠夺财富 3.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美洲的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B.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C.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 D.金银贬值,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4.萨拉丁是16世纪中期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市民,严重的通货膨胀,让他感觉自己的生活费用不断增长,但生活质量却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意大利阻断了商路 B. 美洲黄金的大量输入 C. 政府进行对外战争 D. 股份公司垄断了商品 5.新航路开辟后,大批金银流入导致西班牙急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北欧的两倍,工资仅略落后于剧增的物价,而欧洲其它地区的工资却控制的很低。对西班牙来说,这些变化使西班牙() A. 经济状况走向衰落 B. 经济的竞争力减弱 C. 封建制度迅速解体 D. 资本原始积累增速 6.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发现美洲的历史人物是( ) A. 麦哲伦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迪亚士 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说:150O年被历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一、选择题 1.(2018·九江高一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B) A.中共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中共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中共和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解析]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项正确;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故D项错误。 2.(2018·遵义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B)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无锡高一期末)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规定:“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A) A.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B.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C.仍保留习惯法的某些特征 D.力图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 [解析]材料中“《神圣法》”“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所列出的这些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体现不出习惯法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突出这些规定适用的人群,所以并不能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故D项错误。 2.《十二铜表法》颁布后,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可开会或可开庭。因此,罗马史学家李维说,罗马“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这一现象说明(B) A.罗马法的实施须倚借神的权威 B.贵族仍主导着共和国的司法体系 C.市民法操作程序繁琐缺乏变通 D.罗马法已渗透到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解析]“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表明以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仍然掌握着法律解释权,仍主导着罗马共和国的司法体系,故B项正确。 3.罗马帝国212年颁布的《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上述规定有利于(A) A.稳固帝国的统治B.保护奴隶利益 C.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D.区别公民与非公民 [解析]“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有利于解决版图不断扩大的帝国境内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稳固统治,故A项正确;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材料中“所有被征服者”是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而非奴隶,故B项错误;该敕令缓和了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而非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表明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D项错误。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 案精品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对此一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B.使得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扩大 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加剧这一矛盾的因素有() ①国民收入分配不均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过多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④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 3.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再次充满活力。这主要是指“新政”() A.阻止了法西斯上台,维护了世界和平 B.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资本主义 4.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5.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实质上是为了() A.加强美国内部的农产品竞争 B.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以使市场复苏 C.保障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6.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 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 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 年,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习惯法—→成文法(从形式上看) (1)习惯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随意性、伸缩性、不确定性。(局限) 评价: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自已,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平民进行反对贵族的斗争; 特点:内容广泛,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评价:a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c局限: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d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从结构上看) (1)公民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及罗马帝国统治前期 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 时间: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概念: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适用范围: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原因:A随着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原因)B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C 公民法无法适应新变化 目的: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过程:A、皇帝重视: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充实:法学家充实罗马法律。 C、广授公民权: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结果: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本质:为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核心内容:(1)保护私有财产;(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4、作用和影响 积极:( 1)维系统治(对罗马即现实):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保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2)影响后世(对西方即后世): A、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 到源头。(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 B、近代资产阶级还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C、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等国的立法产生影响 局限: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1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内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属于世界历史方面的“西方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同时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因而对世界古代史会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初中对本课内容涉及较少,所以学生对古代法律的有关知识甚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的主要内容。 2.归纳分析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综合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探究罗马法的实质,培养学生综合史实, 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多方面来分析罗马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学习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罗马法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体会法律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做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探究教学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 学法:接受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 【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 【板书】 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成文法的标志)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形成:《民法大全》 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罗马法的定义 ①广义: ②狭义 2)按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3)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 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作用;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