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恒动观念

讲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讲了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特点——恒动观念。什么叫做恒动观念?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把中医学这种观点称之为中医学的恒动观念。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运动的观点或者叫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就叫做恒动观点。

那么中医学的这种恒动观点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⑴它强调物质世界的运动性。中医学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用这种观点、思想、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了:

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气是世界的本源,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阳气,再进一步,阴变阳和,化生五行,它们统一于物质,都是物质的概念。那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承认生命也是在运动,生命是物质的,也是在运动,它们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样一种运动形式。气是在运动,运动的原因是由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阴变阳和的结果而化生五行,五行也是在运动,它们都是在运动。人用这个思想来构建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中医学的一个动态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医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体现为:⑴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性。⑵具体的物质世界的

运动形式。气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本源,气是物质的,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句话叫气化流行这样的一个观点,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运动的观点。为什么气能运动呢?根本原因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气本为一、一分为二、分阴分阳,形成了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医的术语叫做阴阳相错。那么阴阳相错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在运动,表现的形式(为)动和静。中医学从这个形式上来看说动静相召,又出现了一个术语,表现形式(为)动的和静的,动和静的统一。动静相召,形成了形和气,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形,气之有形,气聚则有形,无形则散,气散则无形,重归于气。这里面讲气的有形、无形的统一、聚和散的统一。有形和无形、聚和散的统一、这个过程是气化运动的过程。这个气化运动具体表现的形态,升降出入。上面讲这些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这个哲学思想被中医学移植过来,形成了中医学的医学科学哲学,成为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运动的结果,这世界是物质的,这生命是物质的,最后落脚点就是用气、阴阳、动静、形气、气化、升降出入这些基本的原理阐述了生命的运动,由此得出来生命是物质的。是什么物质呢?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具体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男女媾精,胎孕乃成。是具体的精气,男女的精气,阴阳交合以后才能形成生命。从宏观(上),中医强调生命本源于气,从微观上,生命到底怎么形成的?是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从世界的物质形式到论述了生

命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中医基础理论讲气化,(认为)生命的运动形式就是不断的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生命运动。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生命过程,看待健康问题,看待疾病问题。用这样一个观点来保护人们的健康,使人们能够延年益寿。这个基本观点就是中医学恒动观念,基本特点中恒动观念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一观点也同样是和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西医学,近代生物医学,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来看待。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分析、还原、机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当)考察生命的时候,考察细胞、分子、器官、组织的时候,一旦把它分解开,考察的过程无论是生理和生化,(都把它)当作静止状态,用静止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变化,看待生命运动的过程。而中医学却恰好和它相反,用动的观点来看。恒动观念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这里面重在强调它与近代医学的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生命过程区别开来的。我们现代同志们(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来搞科研,来研究中医,你用蛋白质也好,基因也好,从整体也好,从局部也好,从人也好,动物也好,来考察中医一个术语,你取得这些指标以后,你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说明它的问题,你还是用动态的(观点)来说明它的问题呢?那就是两种不同的医学观碰到一起去了。如果你把它当作静止(的)状态,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回归到分析、还原医学,(即)近代医学。如果通过这些数据你把它看作不断的运动过程,从运动过程来考察它,来揭示它和中医某一个术语、某一个原理之间的相关性,那就体现了中医学的观点。同样是用一个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某一个

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就看你这个人用什么样的思想、什么医学观点,解释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观点有什么意义呢?画了底下这个示意图,这体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怎么看?第一、我们强调这个生命,人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是在不断运动的,生、长、壮、老、已,它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就生命而言,是不断的气化运动的过程。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讲叫做生命在运动,也就生命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个动态,有时向的一个概念。那么健康呢,气、阴阴、五行运动的结果,处于和合状态,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或者叫做动态的平衡,意味着健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在运动过程中,在病因作用下,一旦这种阴阳和合、动态平衡被打破,就出现了用阴阳说叫阴阳失调;用五行说叫五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出现了亢害承制;用气来说,气和则为正,是健康的,失和则为病,气失和,表现为平衡失调,意味着疾病。那么平衡失调是气、阴阳、五行运动的结果。治疗过程中调节它的平衡,也是在运动状态当中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得平衡,这就是中医学恒动观念的基本意义。一言以蔽之,用动态变化的观点去考察生命过程,去考察健康问题,去考察疾病问题,去回答医学社会问题,这就是中医学的恒动观念。区别于西医学用自己的静止的观点看待生命、看待健康和疾病。现在大家搞新药,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开一个方子,药物配伍定下来,那么这个剂量基本定下来,这是构效关系,考虑构效关系,还没考虑量效关系。定下来这个方子,这药治肝炎效果好,那么一旦经过临床前(试验),做完以后,确实得出结论,

确实效果不错,那么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那我就用这一个方子,药味没变,结构没变,量不管老少,东南西北中,都这一个剂量,形成一个药去治疗中医某一个病。另外一种观点,不仅考虑它的构效关系,我还要考虑每一个药的剂量的变化,(即)量效关系,包括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都考虑,再考虑东西南北中,男女老幼,社会文化的差异,找出它们这些要素和我这个构——结构和剂量产生效应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我这个方子它适应在什么条件下治这个病,除此不可以。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处理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医学观。前者搞的是中药,想办法治的不是中医的证,实际上是西方静止医学观,不是中医。而后者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恒动观点,体现了中医学思想。如果用后者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才叫做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我想讲这个东西,学习这个,讲述这个,这个思想。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解释意义。用恒动观念这些内容回答生命是什么和为什么,疾病是什么,为什么。这是解释的意义,说明(的)意义。第二、实践意义,用这样一种理论,这种观点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指导我们的实践。

辩证观念

叫辩证观念。过去的教科书,一个是整体观念,一个是辨证论治,就结束了。那么我们现代把它分别开来,分头的进一步详细地讲一下,辨证论治这一个原理集中地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一讲讲什么叫做辩证观念?辩证观念就(是)指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种思想,叫做中医

学的辩证观念。

那么辩证观念的具体内容:一、就是用矛盾、整体、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过程。怎样看待呢?生命是阴阳运动的结果,就是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结果,(是)运动的观点。二、矛盾的观点。阴阳的矛盾统一、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三、整体(的)观点看待生命。生命是在天地人三才一体,就是人、自然、思维、环境,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完成的过程。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生命(平衡)过程被打破,由健康转化为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同样是用矛盾的观点,用运动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看待疾病问题。比如,一、中医的思维强调疾病是邪正交争的结果,邪和正是一对矛盾,用阴阳学说来解释,阴阳矛盾对立统一失调,形成了疾病,阴阳失调。五行亢害承制,五行当中亦有阴阳,亢害承制的结果发生疾病。而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发生疾病,同时会影响其他系统(而引起)疾病。用联系的观点,也就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疾病和健康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现在治疗上也是如此。这就体现了中医学看待生命问题、健康问题和疾病问题(都)集中体现了一种辩证思想。一言以蔽之,记住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医学的问题,这种观点就是辩证的观点。中医学集中体现了这种观点。我们通过这个示意图看,人居气交之中,受天地阴阳、五行、气化运动的制约,处于这三者之中,第一、体现了矛盾的、运动的。第二是整体的。人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最可宝贵的一个要素,人不可离开天地,表现为整体联系的观点。第三、运动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

生命的运动,是和天地自然运动的规律相一致的,他是不断运动的。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表现为世界和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那么具体的运动用“气化流行”(来表述),把流行去掉,剩下气化这个概念了,体现(了)不断的运动变化。哲学术语“气化流行”,放到医学里面来我们叫气化。用气化两个字来代表人体内外生命运动的过程,那么具体的表现为,自然界表现为生长化收藏这样一个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这些就是集中体现出中医学辩证观点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基本观点。总之,记住中医学是在矛盾、运动、整体、联系的观念下去考察、去回答、去处理医学的所有问题,把这个观念,也就(是)这个思想,叫做中医学的辩证观念。辩证观念意义在于中医学确立了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从中医学认识问题来说,它的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思维贯穿着生命、健康和疾病整个过程(及)治疗过程,这是第三个特点,我们讲辩证观念。我们第一个讲整体,第二个讲运动,第三讲辩证,讲辩证观念实际上(是)对整体、运动观念的高度综合。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定义说(它是)中医学所赖以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由它所决定,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叫辩证观念。

辨证论治

最后一个讲辨证论治。在咱们中基教学当中是一个最难的课题。作为本科生来说,交代一些基本概念就可以了。等到高年级以后,我

们再进一步地详细地展开对它进行讲述。对“证”这一个概念,从5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包括如何定义证,这也是我们21世纪中医药现代化当中一个重大的科学命题,包括对理论的阐述,整理研究,包括用现代手段对它进行研究和规范。

第一个讲一讲辨证论治的概念,现在的定义就是经过学术界共同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局长主编的《中医名词术语·常用术语》里面,就是比较规范的,应该是现在最新的定义了。辨证论治的概念是辨证、论治的全称,它是两个术语构成,辨证和论治两个术语构成。这个符合术语定义的原则。它有什么意义?这个概念讲,它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辩证观的具体体现,要想了解辨证论治的基本内涵,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一、症状、证候、疾病的概念。在中医学里面明确的指出,症者,病之发现也,症状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生命现象。我们今天所说症状,包括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症状是主观感受到的,而体征是客观检查到的,我们看舌、看脉,望诊和切诊,通常意义讲的狭义症状,它的含义就是指症状和体征,主观的感觉异常和客观检查到的异常的生命现象,通称为症状,这是一。二、广义的症状包括狭义症状,另外包括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异常,行为异常。这是现代中医理论对症状的定义。也是目前中医名词术语规范以后,大家对症状的定义。

第二、什么叫证候?中医学的证候,从历史到今天是一个多义词,也是多义的术语,它有不同的含义。一、症状就是证候;二、症状就

是疾病;三、证候就是病机;四、证候是诊断学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证候的定义,大概有这么多不同的义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定义,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义项。我们这本21世纪教材对证候的定义是根据国家卫生部证候规范化学术会议的定义,参照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行业标准——中医临床术语,根据这两个,把证候作如下定义: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第一句话,证候是综合表现,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体征。第二句话,它说明的是这个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特征的症状和体征,还有综合表现,具体体现在症状和体征,它要回答的问题:一、这些症状体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它能够反映疾病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反应疾病过程的阶段性的本质和特征,这样的症状和体征是证候的体现。三、它回答了什么问题,它的内涵包括什么呢?揭示了病因、病机、病位和机体抗病反应能力等等,(即)病因、病位、病机、病性,机体的抗病能力,能回答这么多内容,最后的作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方向,这个就是根据证候规范学术会议和行标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本教材把证候取第四个义项,当作诊断学的术语,作为诊断学义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按照上述的表述、定义它,那么作为一个诊断学概念,已经限定,它的内涵具有什么属性呢?所谓属性是反应证候概

念特有属性,它和别人不同的。一、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那就是有邪气。第二、机体内外环境关系紊乱。第三、全面揭示疾病过程中,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这是上述对证候定义它的内涵。这abc三者的综合构成了上述作为诊断学概念的证候的内涵。那么它的外延呢?外延,从逻辑学来说它反映的是概念中事物数量的范围,那么这个范围是什么数量范围呢?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的综合表现,咱们中医古书把它叫外候。

第三个概念讲疾病。传统来讲,定义疾病,就是疾病与健康相对。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亚健康的这种认识不断加深,咱们中医界也开始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不是中医的概念。那么现在的亚健康既不是健康的,也不属于疾病状态,所以现在提出疾病的概念,应该是亚健康和健康对照。那么什么叫做疾病呢?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为邪正交争而导致机体内部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疾病是异常生命过程,具体表现为:一、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二、邪正交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那么内外环境关系失调,具体影响了机体哪些生理(产生哪些)病理变化呢?(它)使机体的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者是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那么生命机能发生哪些改变呢?表现为适应环境能力下降。具有这样几个要素的异常生命过程,就定义为疾病。在这里再补充一下,当前对于亚健康的认识,从西方现代医学来说,亚健康有不下十几个术语,有灰色状态,有第三状态,有亚健康,有亚

健康状态,那么现代的定义,既不是疾病,又不是健康。中医怎么看这个亚健康状态?中医是用证这个概念来表达人体的疾病状态,那是中医病机学的特色概念。那么这个疾病状态一定是机体的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表现出证。那么健康状态呢?就是阴阳气血合和了。亚健康状态,一、不是阴阳气血和合,不是阴平阳秘,阴阳相错。二、它可以是阴阳失调,主要是阴平阳秘失调,失去平衡,它就是阴阳失调,但是它的量的变化,变化的程度达不到证候这样一个病理程度,在这种状态下就叫做亚健康。这在我们搞中医理论的人,从中医到中医的理论本身要对亚健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也是一个探索。也是我的看法。假如说我们现在要治疗亚健康,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来治疗亚健康,诊断的标准,治疗的方药和治疗疾病状态下那个证候一模一样的话,等于你自身否认了亚健康的存在。亚健康是中医学一大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亚健康人群大概已经超过百分之四十,最多的超过到百分之七十了。中医干预亚健康,也是十五期间一个重大的命题,科研课题,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这样的课题,再进行研究。至少最基本的亚健康的定义是什么?亚健康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刚刚开始研究。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症状、证候、疾病的关系。用这么个示意图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先说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我们理解症、证、病这样的关系,从中医这个角度,中医叫审察内外,四诊合参,考察异常的生命现象,由外至内来看这个机体是否具有疾病,也就是说我们中医确定疾病的根据是通过四诊合参,由内至外,由外至内,

特别是由外至内。通过这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把它综合起来判定是否他有病。那么综合的异常生命现象用诊断学术语来说,就是症状,我们把这些舌脉都统统归纳到主观客观所涉及到,这是症状。那么由此分析得出来,构成疾病这个概念最基本的要素应该是什么呢?症状。这是第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它们俩没有区别。第二个观点,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认为疾病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机体阴阳、气血、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它以证候这个概念表现出来。这第二点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根本区别,西医学没有证候的概念,而中医学有证候的概念。那么证候是怎么样反映出(来)?证候既然是在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它反映阶段性的概念,疾病的概念。那么每个阶段,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第二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证候也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也就(是)说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但是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不是疾病过程的全程,这是讲它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观点。第三个观点,症状,异常生命过程的现象,是构成证候和疾病的最基本的要素。这一个观点就决定了我们在临床实施诊断治疗中一定严密的观察患者各种各样的异常的生命信息,只有(在)全面的系统的了解病人的生命信息的条件下,你才能够全面的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证候判断和疾病的判断来。最后一点,这个示(意)图,讲的就是证候和疾病有什么关系。两者相同的组成要素都是症状。不同的(是)证候,它由特定的一组症状构成以后,它一定具有时向性和阶段性,而疾病是反映整个邪正

交争过程、演变规律过程,全程的规律,普遍的规律,证候只表现为局部的规律,还有阶段性的表现规律,揭示阶段性的本质。那么中医学来看症状、证候和疾病,从疾病而言,疾病整个过程可以由若干个证候所组成,大家注意,这是用动态的观点来考察一个疾病的全过程当中,它可以出现若干个证候,不是几个证型。它是按照中医的理论考察这个疾病累及哪脏、哪腑、哪经、哪络,它们在病因的作用下,通过邪正交争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在运动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用中医证候学的概念,考察它们会出现什么样的证候。不是某一个证型。那么每一个证候,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由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又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所构成,每个证候都是如此。那么这就是疾病证候和症状的关系。症状,我们从最基层、最基础构成要素看,症状,一是生命异常现象的一种表现,它也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不能说症状不反映疾病的本质。但是它仅仅反映了某一点,某一个局部的本质,就是信息是局部的,是点,也可以称为线,但是绝不是整体。而证候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它虽然有症状构成的要素,但是它不是简单的症状的相加,构成证候的一组症状,它们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反映了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这些要素缺一不可,这就是证候和症状之间的区别,联系。而疾病和证候它们之间相同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都是症状,但是疾病反映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的全部运动变化过程中,症状变化演变的规律,它回答了疾病的本质,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疾病的本质。而在疾病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若干个证候,每一个证候只能反映疾病的阶段性

的本质,它不能反映疾病全部过程的本质,系统全面的本质,这就是疾病和证候的区别。这是我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仅仅介绍的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数十年,证候规范化的诊断学研究。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其中这里面有我自己的看法,这教材就是持这种观点,供大家来研究,这仅仅是通行的解释,通行(的)认识。那么对证候的概念,症状的概念,疾病的概念,还有好多定义,大家感兴趣,将来可以提供大家一些文献,在这里面提供了一个中医现代研究一部分内容,还提供了历代文献摘录的内容。将来通过这些资料去了解这个,大家可以去看。一直是中医学研究一个瓶颈,一个重大的科研命题,也是争论最大的。把这些信息用于教学对本科生来说,我们提供他一些信息。二、对我们这些同志来说,还要掌握哪些信息?大家有个全面的理解,回头来理解症状、证候与疾病的关系。但是讲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学看病核心是审察内外,四诊合参,全面掌握,而且要辨证论治。现在临床医生就缺乏这个基本功。如何用中医的方法全面收集信息,用中医的思维,用中医的理论比较正确的确定下证候、疾病的诊断,施以治疗。

下一个问题,我们讲一讲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这个简单啊,用这个示意图。辨证,我们要通过四诊合参,经过分析归纳得出个结论,揭示出病因、病位、病性、病机、机体的抗病能力,最后得出个结论,为论治提供依据和前提。我们辨证说脾气虚,指的是病机,病是脾气虚证。它告诉我们病位在脾,邪正交争、虚实的变化是气虚。那么治疗,决定治疗方向,那怎么办?就是健脾益气,使用健脾益气的方药,

为治疗提供前提和依据。那么治疗大家注意,我们中医的治疗不是简单开一个方子,扎一个针,做一下按摩,施术,叫论治。论治,它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的道理来组合方子。这样一个无论是药物的方,还是针灸的方,按摩的方,它体现了中医的理论,它(的)思维过程又经过运用理论来分析综合最后得出结论。那么一旦得出结论,进行处方遣药。方剂构成以后,从方剂里头的几味药回过头来又来体现辨证的结果。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讲治疗,不是简单的技术,它本身包括了深刻的理论内涵,所以学习老中医的经验,学习中医主张读方书,学习中医应该要读方,通过它这几味药,这个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这一变化加减与化裁,体现一种理论,体现一种学术思想,本身这张方既是论又是治。关于它的结果,是辨证的结果,它体现的既是论又是治,不是简单的几个药相加。这是论治,什么叫论治?论治它有什么作用呢?它反馈回来用它来检验辨证正确与否。咱们中医用动态的办法、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疾病过程。那么第一次来诊的时候,我们辨证得出的结论开方出去,吃三天,抓几剂药,开三天开几天,或者回来反馈的信息告诉医生我吃了你的药以后,哪些症状减轻,哪些症状没有变化,哪些症状加剧,一般的规律认识是只要病人没有异常改变,没有变化就是有效,只是你效果显著不显著而已。如果我吃了你的药,病情哪一点加重,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常改变,意味着辨证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一定接受这个信息来重新认识辨证的结果,来对这个复方重新进行化裁,这个过程就是检验自己第一次辨证结论的过程,那么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中医用辩证、运动、矛

盾、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疾病,去治疗疾病。我们现在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中医辨证论治就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结果如何,就看这个方开出有效没效,效果如何。

下面简单地归纳一下辨证论治的运用过程。这张示意图体现的就是我们这个看病的思维过程。我们辨证的过程四诊合参,我们主要是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表现为症状和体征,这些是具体的生命异常现象,我们通过四诊合参收集来以后,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抽象,我们的思维要抽象了。我们过第一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属阴属阳,症状(和)体征。然后看阴证和阳证,阴证、阳证看完了以后就看疾病的性质是属寒还是属热,然后再判断邪正交争的结果就是正气和邪气的对比,就是导致邪正是虚还是实啊,这是第一关要过的。就从宏观上过的,那么仅仅得出来阴阳、寒热、虚实,能不能具体操作呢?还不可以,还要进一步下一个概念,还要进一步来分析,那么看看具体的定位,是气血津液的紊乱,(还是)津液失调。它是人体整体的生命物质的变化,气候的异常变化,它通过脏腑经络等等各个系统体现出来,最后还得落实到用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这种辨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具体的临床表现,用它来进一步来抽象得出结论。它体现了中医的思维在临床思维当中高屋建瓴,先从最抽象的,一般的抽象,然后,再一次抽象,再一次抽象,由抽象到具体,最后到具体,得出结论,那就是心气虚,或者是太阳病,或者是卫分病,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才能指导治疗。论治的过程,上面讲是辨证的过程,辨证的思维过程。那么论治的思维过程,第一、我们要确定一下证候。

确定证候以后,我们就知道如何来治病求本?怎样扶正祛邪确定标本缓急,三因制宜?证候的概念回答这么多内涵,那么具体确定治疗原则,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这是大的原则。仅有这个还不够,必须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而这个治疗方法,又是从整体入手,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任何一个处方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至于说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手段,中医学有药物的,也有非药物的。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论治的过程。介绍这个辨证论治的应用,辨证的过程和论治的过程,旨在强调给学生来加深认识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它浓缩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浓缩地反映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它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通过辨证论治的过程集中的体现出来,这也是学习中医最难学的一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功。学习中医理论条条,什么叫辨证?什么叫(论)治?它们什么样的关系?很容易背下来。通过这些字面,这些判断,这些术语,反映出来一个思想是最难掌握的。所以咱们从古到今学习中医强调熟读精思,贵在心悟。心领神会,要靠自己的悟性去体会,才能够掌握。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从上午到下午,把导论全部讲完了。导论所要回答的问题,要讲述的问题,重点问题:一、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的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从中医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从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入手,来阐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那就是说哲学基础、自然科学条件、社会科学条件,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和中

医学的基本特点。那么医学模式就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叫做整体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用矛盾、整体、运动的观点来考察生命过程,来考察健康和疾病的运动过程,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关系,来处理和预防疾病,最终的终极目标是保证人类的健康,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导论里面所讲述的主要问题。导论回答的一些问题,就是从比较理性的层次、较高的层次来阐述中医学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它(是)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也是学习中医必须过的一关,必须掌握的。那么怎样来理解和遵循中医自身的体系和规律?只有按照我们上述所说的尊重中医学的科学思维,尊重中医学的科学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认识、来分析、来处理生命、运动、健康(和)疾病问题,才叫做遵循中医学的自身的规律和体系。否则就不叫遵循中医学的自身的规律和体系了。好,今天的课程到这,下课。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 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

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 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任秀玲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自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差异的欧美医学传入中国,西医、中医以及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名称应运而生,似乎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地域、形成年代,就成为其区别要点,代表着学科性质和本质特征。其实,无论中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它们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之下。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把握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物质层面,有各自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所以,又是医学科学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将深化中医学的认识,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学科形态发展。 一、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依据 学科一词在英语词典中对应于subject,是指学问或知识的一个分支,而这个知识的分支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在《科学认识论》中是根据三条标准判定科学学科成立的:一是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具有特色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三是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等。由此可以推及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具体依据是: (一)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任何科学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溶于自然哲学之中,以笼统、直观的自然界为其研究的模糊对象,从中不能区分出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因而就划分不出类属性质明确的科学学科。然而,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学科。例如,用物理学规律去研究各个物质层次就形成天体物理学、宏观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等。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存在不同的物质层面,具有多种运动形式。随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研究的深入,已经不能再把所有的医学科学笼统定格于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框架中。目前,对人体的研究,从各自把握的物质层面来分类,有基因-遗传、结构-功能、现象-状态的不同。中医学的认识活动是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为切入点把握生命活动的状态,不是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脏腑、组织器官、细胞、DNA等的形态及结构,并以此把握其功能的。因此,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中医学擅长于对“象”的观察和利用,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充分地启用了感知系统的潜能,捕捉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并据此发现、总结生命活动、疾病变化时机体所处状态间的关系。对药物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功效及方剂疗效的确认,也都是通过观察人体服药后现于外的征象来概括和证实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分类,形成概念,进而判断、推理机体所处的状态。以心为例,通过这种方式所把握的正常人体的生命状态是心主血脉、心藏神、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合、在志为喜、主汗液及与其它四脏的关系等,即藏象的内容;把握的病理状态,是心气虚损、心血不足、心火上炎、心血瘀阻等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的证候的内容。 所谓状态是“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物质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如质点的机械运动状态由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来表征;由一定量气体组成的系

中医药基本特点

业务学习2016年6月27日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一、朴素的整体观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这种整体性,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临床上就是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 (2)人和自然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所以《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 二、辨证论治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

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利水退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以上两个特点是中医学所独有的。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中医药学科专业代码表

附件4 学科专业代码表 参照《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科代码表》编制。填写学科代码时,应根据项目的专业属性,选择一个学科专业代码,并尽可能选择到三级学科专业,若没有三级学科专业的,则选择至二级填写代码及其名称。 学科、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说明 360 中医、中药学 包括经络学 36010 中医学 3601011 中医基础理论 3601014 中医临床基础 3601017 中医诊断学 3601021 中医治疗学 3601024 中医外治学理论 3601027 针灸学 3601031 中西医结合基础 3601034 中医方剂学 36020 中医临床医学 3602010 中医诊断 3602012 中医治疗 3601014 中医外治法(物理疗法)包括推拿、按摩、捏积、刮痧、拧痧、 割治、挑治、埋藏疗法等 3602016 针灸疗法及临床应用 36021 中医内科 36022 中医外科 3602210 中医妇科 3602220 中医儿科 3602230 中医肿瘤科 3602240 中医骨伤科 3602250 中医皮肤科 3602260 中医临床方剂 36024 中医五官科 3602410 中医眼科 3602420 中医耳鼻喉科

3602430 中医口腔科 26025 中医急症治疗 学科、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说明 36026 中医养生、康复 3602610 中医康复疗法 3602620 中医护理 3602430 中医食养、食疗 3602640 中医老年科学 36030 民族医学 36040 中西医结合 3604010 中西医结合临床 36050 中医预防、卫生学 36060 中药学 3606010 中药化学 3606015 中药药理 3606020 本草学包括本草经、地方本草、食物本草等 3606025 中药资源 36062 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海洋药物等 3606210 药物植物的栽培 3606220 药物动物的养殖 3606230 药材的采集、加工 3606240 中药材鉴定 36064 中药炮制 36066 中药制剂 36068 中药管理包括药品管理与贮藏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2.脏象经络: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相互包容渗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互为补充,形成了时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的精辟的认识。 3.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中医药基本特点

业务学习2016 年6 月27 日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一、朴素的整体观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这种整体性,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临床上就是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 (2)人和自然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所以《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

生疾病。 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 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利水退 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 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以上两个特点是中医学所独有的。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模拟题

[模拟]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体现了 A.阴阳互根 B.阴阳制约 C.整体观念 D.阴阳消长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题: "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体现了 A.阴盛阳衰 B.阴阳两虚 C.脏腑互克 D.动态平衡 E.新陈代谢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3题: 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刘完素 C.朱丹溪 D.张仲景 E.张从正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4题:

整体观念贯穿于下述哪个领域 A.中医生理、病理 B.中医诊法 C.中医辨证 D.中医治疗 E.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5题: 《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 A.巢元方 B.孙思邈 C.王叔和 D.皇甫谧 E.陈无择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 现存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 A.《诸病源候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C.《千金要方》 D.《伤寒杂病论》 E.《内外伤辨惑论》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7题: 属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审因论治 D.辨证论治 E.防重于治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8题: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脑 B.心 C.五脏 D.经络 E.神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9题: 提出"千般痰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张从正 C.张仲景 D.张志聪 E.张元素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10题: "金元四大家"中,被称"养阴学派"的医家是 A.朱震亨 B.李杲 C.刘完素 D.张从正 E.张景岳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11题: 《灵枢·本神》认为"任物"之脏是 A.心 B.肺 C.脾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中医知识属于医疗事业单位考试考查的一部分。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例题(卫生人才网整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B.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E.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正确答案:C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点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2)形神一体观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一)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咳嗽是一种“疾病' ',“症状”是临床表现,如咳嗽声重、恶寒发热、社苔薄白、脉浮紧; “证”是风热犯肺还是风寒犯肺。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节:阴阳学说(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 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 一、阴阳的属性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夜晚的前半 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属阴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属阳的热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病变的

医学学科分类及代码 全

医学学科分类及代码 180 生物学 180.11 生物数学(包括生物统计学等) 180.14 生物物理学 180.17 生物化学 180.1710 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180.1715 核酸生物化学 180.1720 多糖生物化学 180.1725 脂类生物化学 180.1730 酶学 180.1735 膜生物化学 180.1740 激素生物化学 180.1745 生殖生物化学 180.1750 免疫生物化学 180.1755 毒理生物化学 180.1760 比较生物化学 180.1765 应用生物化学 180.1799 生物化学其他学科 180.21 细胞生物学 180.2110 细胞生物物理学 180.2120 细胞结构与形态学 180.2130 细胞生理学 180.2140 细胞进化学 180.2150 细胞免疫学 180.2160 细胞病理学 180.2199 细胞生物学其他学科180.24 生理学 180.2411 形态生理学 180.2414 新陈代谢与营养生理学180.2417 心血管生理学 180.2421 呼吸生理学 180.2424 消化生理学 180.2427 血液生理学 180.2431 泌尿生理学 180.2434 内分泌生理学 180.2437 感官生理学 180.2441 生殖生理学 180.2444 骨骼生理学 180.2447 肌肉生理学 180.2451 皮肤生理学 180.2454 循环生理学

180.2461 年龄生理学 180.2464 特殊环境生理学 180.2467 语言生理学 180.2499 生理学其他学科 180.27 发育生物学 180.31 遗传学 180.3110 数量遗传学 180.3115 生化遗传学 180.3120 细胞遗传学 180.3125 体细胞遗传学 180.3130 发育遗传学(亦称发生遗传学) 180.3135 分子遗传学 180.3140 辐射遗传学 180.3145 进化遗传学 180.3150 生态遗传学 180.3155 免疫遗传学 180.3160 毒理遗传学 180.3165 行为遗传学 180.3170 群体遗传学 180.3199 遗传学其他学科 180.34 放射生物学 180.3410 放射生物物理学 180.3420 细胞放射生物学 180.3430 放射生理学 180.3440 分子放射生物学 180.3450 放射免疫学 180.3460 放射毒理学 180.3499 放射生物学其他学科 180.37 分子生物学 180.41 生物进化论 180.44 生态学 180.4410 数学生态学 180.4415 化学生态学 180.4420 生理生态学 180.4425 生态毒理学 180.4430 区域生态学 180.4435 种群生态学 180.4440 群落生态学 180.4445 生态系统生态学 180.4450 生态工程学 180.4499 生态学其他学科 180.47 神经生物学 180.4710 神经生物物理学

中医学常考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2.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3.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外的表象,以揣测分析及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 5.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因此,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不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7.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证,病因不同,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8.疠气又称疫气.毒气.异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一气一病的特点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2.形气转化概指有形之物转化为无形之气,或无形之气转化为有形之物;以及形与形,即不同事物之间的的相互转化 3.气是最基本的客观存在,是构成自然界万物最基础最原始的物质,古有元气原气之称又由于气是极精极微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精粹物质,故又称精气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如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多指阳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阴盛,多指阴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6.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如阳虚则外寒,是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出现的虚寒之象; 阴虚则内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之象 7.阴阳互损一是指阴阳偏盛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致使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8.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亢奋;但尚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即实则泻之当损其有余 9.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10.阴病治阳指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 11.阳病治阴指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 12.五行制化制,制约克制的意思;化,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属于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3.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4.抑木扶土又称平肝和胃法或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5.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6.子病及母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7.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解析

.\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13、什么是气?气的分类?气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