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探讨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探讨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探讨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探讨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

1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现状

市场操纵,简略的说,是指一种对市场施加影响,并从这种影响中获利的行为。被操纵的市场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股票市场,还包括现货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市场、外汇市场等等以及跨市场的操纵。

从现有的国外文献看,证券市场操纵主要分为三类,基于信息的操纵行为、基于行动的操纵行为和基于交易的操纵行为。

1.1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操纵行为的状况

我国的证券市场自建立之初就一直充斥着操纵市场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不时有关于股票庄家的最新动向信息在股民中流传:“坐庄”、“庄家”、“炒作”等字眼频频出现在证券市场;诸如“主力建仓”、“主力退出”、“主力火箭发射”等大量操纵市场的信息甚至在国家指定的信息披露报纸上公开刊登。

1.1.1易手段日渐复杂,违法数额日趋巨大

从中国证监会查处的市场操纵案件来看,操纵的手段从简单到复杂。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立法上的空白和证券监管的不力,市场操纵者操纵股市肆无忌惮,有些甚至公然操纵。这类操纵大多属于纯交易型操纵,毫不隐瞒。典型的案件是1996年广发证券公司操纵南油物业股价案。随着证券立法的不断完善和监管层面对证券欺诈行为打击力度的增大,市场操纵的表现形态逐渐呈高智能化,高隐蔽性化的趋势。这类操纵多数属于信息型操纵。操纵者经常利用多个账户进行操纵,而这种分散操纵的方式,使监管者不易察觉也很难把握。

1.1.2纵行为持续时间长

这主要是由于证券监管部门对大部分操纵市场行为案件的调查和处罚是在操纵行为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在时间上滞后、被动。在证监会公布的17个操纵案件中,有14个案件是发生在1996年或大部分操纵行为发生时间在1996年,但证监会做出处罚的时间都是在1997年之后。

据有关报告调查显示:“事实上,200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实时监控,共发现异动股票476起,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亿安科技、中科创业、ST海虹、ST深华源等17只出现严重异常交易股票的专项调查报告19篇。但是来自深圳的报告

认为‘证券监管部门的处理确实滞后的和无力的。’”①

1.1.3证券市场行为严重

在市场投资者结构上,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具有信息驱动着的特征,投资理念不成熟,在操纵中乐于打探“庄家”动向,喜欢追涨杀跌,易受谣言摆布,“羊群效应”和“过度反应”极易在他们身上发生,整体低下的投资者素质使得我国市场操纵行为极易成功。多年来,业内在光天化日之下研讨做庄的技巧,在大庭广众之下传授坐庄的经验;股评人士把推荐庄家"黑马"作为自己最大的卖点,股民以获得道听途说的庄家行踪为满足,所有这一切,全都是公开的,股民的血汗钱纵使被庄家吸得一干二净,既毫无怨言,也无从追究。

1.1.4行为主体范围扩大,机构投资者跻身其中,案件查办难度加大

在亿安科技股价操纵案中,操纵者实现盈利4.49亿元;在中科创业中,操纵者曾盈利11亿元;在东方电子股价操纵案中,操纵者获利5.5亿元。而不少券商帮助甚至参与了操纵市场却没有受到处罚的,帮助吕梁罗成们“融资”的券商们的名单,见诸检察院的公诉书,被广泛刊登于各家媒体;帮助东方电子把非法所得变现的银行,也赫然显示在检察院的公诉书中。然而,或因涉案者过多,或因法律界定的含混,或因其他,相关责任者没有受到任何司法追究。不独如此,其中不少责任者在风头过后仍官复原职,甚至仍然升职,看来在其本公司的心目中不是违规也不是失职。如此结局,虽然在人们意料之中,可以有种种说得过去的解释,但也无可争辩地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庄家支撑体系是何等坚固!②1.2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操纵发生的原因

1.2.1客观因素

①证券市场需要投资也需要投机

投资是根据证券的内在价值决定资金流向的行为,投机则是根据对证券的预期差价决定资金流向的行为。投机行为加速了资金的流动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活跃性,投机者也成为市场中一支主要的生力‘军。而操纵市场是一种典型的投机行为。

②政策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①参见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②参见郑顺炎著:《证券市场不当行为的法律实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我国证券市场不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发展而自然产生发展的,而是在被禁止近30年之后,由政府解禁并直接植入的,证券市场的建立与股份制改造同时进行,是在股份制既不规范的情况下开始运作的,因此证券市场自我管理和风险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当欠缺。其后天发育不良是指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后,由于监管没有及时跟上,致使大量操纵市场事件迭出不穷,投资者利益无法保障。

③我国证券市场流通盘小,易被控制

在证券市场上,要想达到操纵目的,操纵者首先要对某只股票的流通盘的持有量达到一定数量,使其能够随心所欲地抬高或压低这只股票的价格。而庄家的实质就是在流通盘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持股数量和相应的资金实力。目前,我国企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所以,我国股市一直是中、小盘股,而庄家所能炒作的也只是股票的上市流通盘,盘子偏小,容易被控制操纵。

④收益与成本的反差巨大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操纵市场行为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极具诱惑力,而监管机构对这一行为的查处则少之又少,即使查处也只是损失了所获利润的很少部分。这种收益与成本的巨大反差对潜在的犯罪欲望不可避免地起到了刺激作用,使得此类犯罪变本加厉、有恃无恐,犯罪行为屡屡发生。

1.2.2主观因素

其一,证券投资的图利目的。在证券市场上,证券投资者的基本目的就在于获利,而证券交易活动本身具有的收益性和投机性等特征又为证券投资者获利提供了条件。人们为了获利有时可能会产生一些超出社会条件以及法律所许可的欲望。面对这种欲望,大多数投资者自然会用本身具有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加以约束,但是,也有一些人蔑视证券市场上的社会行为规范甚至法律规范等,用各种各样的违法手段来满足自己毫无节制的欲望。

其二,交易主体的交易目的不一。证券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有政府、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他们的利益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希望通过证券市场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进程;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于证券市场获得高收益;上市公司则希望通过证券市场改善财务结构,实现资本扩张。市场操纵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或减少损失,交易主体目的和利益的不一致使市场

操纵行为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早在证券市场诞生时就随之产生,迄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与我国规制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证券交易制度的自身因素和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经济原因决定的。

2 发达国家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执法机制及借鉴意义

2.1 发达国家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执法机制

2.1.1美国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执法机制

美国是政府主导型证券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而代表国家担负起这个证券监管职责的机关主要就是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管会)即 S.E.C,它具有准立法和准司法职能的机构。设委员5人,由总统提名,参议院审查任命,但其活动不受总统干涉。《证券交易法》不仅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予以了正面的规制,同时,对操纵行为的监管机关或具体的执法机关也明确了职责即让它们的不作为以及违法监管、执法行为也受到法律规制。从而更好保证了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防御以及事后能有效地追究责任。

同时,在美国,SEC还设立了“举报和执法揭密中心,此中心受理来自各方的对于证券虚假信息的披露和举报,以使SEC及时获得需要纠正证券违法行为的信息,并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对证券违法行为的处罚。这种对证券虚假信息的揭密和举报主要来自三方面:其一,内部知情人士利用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同时,必然会对发行人的虚假欺诈能够一眼洞穿。其二,竞争对手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如果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发行商证券违法的“把柄”,那当然是在好不过了。其三,新闻传媒总是拥有着灵敏的信息嗅觉,利用记者的实地走访调查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证券违法内幕信息。当然,SEC也作出了相应的措施来鼓励对证券虚假信息的揭密和举报,例如:建立悬赏举报制度,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以及为泄漏商业秘密的知情人士设置责任豁免制度。以此达到最大效率发挥社会监督功能。

这种执法机制的优点是:第一,政府对证券市场实行统一集中的监管,证券交易委员会兼有立法、执法和准司法权,这样就能保证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第二,证券监管和执法机构的职能在于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制度

或规则,为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监管机构超脱于市场,不介入具体的证券业务。第三,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日常职责是以采取预防性措施为核心,防止证券市场不法行为发生。其主要业务活动是保证及时披露证券市场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的目的。因此,证券交易委员会全部活动的宗旨均在于确保证券市场各行为主体按照法定的规则从事各类证券活动。①

2.1.2英国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执法机制

英国实行是自律主导型的证券监管体制,它更注重证券行业的自律管理,政府除必要的国家立法外,较少干预证券市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通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机构进行。自律组织通常拥有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权,各个自律管理机构的各种规则实际上起到了对法律的增补或替代作用。

在 1998 年之后,英国的证券执法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律型监管开始向政府主导型监管倾斜,如1998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成立成为英国金融行业唯一的政府监管机构。2000年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则进一步强化了FSA作为“超级金融监管机构”的权能。该法赋予了FSA作为英国唯一独立行使金融监管权的执法机构,拥有制定金融监管法规、颁布与实施金融行业准则、给予被监管者以指引和建议以及制定金融监管的一般政策和准则的职权与职能。这也就意味着FSA作为法定专门机构对市场滥用案件包括市场操纵行为在内享有法定的执法和惩处权,而且对调查、审裁和复议程序作了缜密的规定,英国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逐渐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②主要特点有:(1)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主要依靠证券市场自身的组织及证券参与者进行的自我管理,具有执法的自觉性。(2)法律规制中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直接按照犯罪惩处,从而对操纵者更具有极大的威慑作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操纵行为发生的可能性;(3)由于英国是判例法的传统,虽然没有明确列举各种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但在《金融服务法》等法律规范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原则规定下,利用判例的形式也能够及时对各种形式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予以规制。

2.1.3日本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执法机制

日本的证券管理以1948年的《证券交易法》为基础,其监管体制基本上属

①参见李东方著:《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②参见张保华著:《欧盟关于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与立法实践》,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1期34版。

于美国型,但管理更集中、更严格。日本的证券发行与交易活动由大藏省证券局主管,大藏省证券局专门监督、管理全国证券市场。证券局还有一个附属机构—“证券交易理事会”,它由13名成员组成,全部由大藏大臣任命。证券交易理事会是一个带有一定学术性的机构,同商界和金融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它负责调查、审议、研究同证券市场有关的重要事项,推动证券法的修改与完善。①在市场操纵行为的稽查监管制度方面,日本的大藏省证券局是进行证券管理的专门机构,证券局的首脑为总裁,下设两名副总裁,其中一名副总裁兼任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监理官。②它每年都要突击抽查证券机构的账簿、报告或深入公司进行检查。证券局除了对证券经营事项进行注册登一记、批准、认可、检查以及对一切证券法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外,还向证券交易所派驻监督官员,以确保在证券交易所内的证券交易依法律和规则进行。

2.1.4我国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执法机制

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和模式基本上是参照英美模式,从总体上采取集中统一型监管模式,以自律监管机制为辅。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作为中国证券行业监管机构的中国证监会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③,易受政府的干预和政策的影响。自律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

笔者认为,为有效地监管证券交易市场,加大打击市场操纵违法行为的力度,应明确中国证监会的法律地位,使其从法律上和实际上行使“依法制定有关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或者核准权。”加强中国证监会对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和广泛性,赋予其独立的行政权、部份司法权和完整的监督权,提高执法力度。加强自律管理,充分发挥证券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的一线监管的作用,完善证券市场交易机制。

2.2 外国证券市场执法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从美、英、日三国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执法机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经验或规律。

2.2.1 严密的立法

由于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美、英、香港都在有关法律

①参见胡英之著:《证券市场的法律监管》,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②参见陈共,周升业,吴晓求著:《海外证券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71页;

③参见洪伟力著:《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上,明确规定禁止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强调以法律手段惩治这种行为。而从禁止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渊源来看看,各国反市场操纵行为的立法均表现为多层次的法律渊源。多层次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判例、国际条约、自律规则、法理和学说。而我国市场操纵的法律渊源比较单一,目前主要是证券法,这显然不利于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进行立法上规制,也使得实践执法中的预防、监管规制缺少了充分的法律依据。由于市场操纵行为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层次的法律渊源对于市场操纵的认定和处罚是非常必要的。从国际经验看,除了最基础性的法律外,行政部门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司法部门的有关判例参照在认定市场操纵方面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2.2 严格的证券监管体制

近年来,随着各国证券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和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美、英、日监管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以自律监管为基础,政府监管为指导的。行业自律行使一线监管作用,是政府监管的有效配合,政府具有最终的法定监管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这两种体制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其次,无论是政府监管还是自律监管,最终都在组织上和制度上落到实处。美国的一线监管执法机构是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这两大机构在全美均设有庞大的组织机构并配有大量的专业工作人员,这些专业律师、会计师、审计师和财务分析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查,以形成一个严密的社会化的监控系统。

2.2.3 强硬的证券稽查监管制度

证券稽查制度是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防止和监测措施,为了有效监控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美、英、日都在证券交易运作中设有专门的稽查部门和专门的工作人员。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除了损害补偿的功能之外,还能协助政府执法,使违法者三思而后行。因此,美、英、日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制裁,除了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外,都明确规定了民事责任。

2.2.4 全面的证券预披露制度

预披露制度就是利用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对证券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达到全面的监管。尽管,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区都没有在证券法中明确规

定预披露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证券监管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受理社会各界的投诉和举报,例如美国SEC设立的“举报和执法揭密中心”,这些专门的机构以此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和对有关证券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3对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执法机制的建议

3.1完善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预防制度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规制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制一样,预防制度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的淡化、消除操纵人的操纵动机,剥夺操纵者的预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发生。完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预防机制,可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1建立严格持股数量及其变动情况报告制度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由于持有该公司相当数量的证券,如果不对其交易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那么其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可能性将增大。建立大股东报告其持股数量及其变动情况制度就很有必要。从我国证监会查处的案件情况看,也有相当一部分违规行为是超比例持股而未公告的。英国1985年《公司法》规定:如果公司股东持有上市公司3%以上有表决权证券,必须履行报告义务,否则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罚款或并处。我国新《证券法》将持股比例定为5%,达到该比例的股东应当在其持股数额达到该比例之日起3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报告,并且其所持股份每增减5%,也应当自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做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实际上证券市场日持股比例,一个百分点就相当有分量了。如果被操纵者利用,足以影响证券交易的价格。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参与者的特殊结构,建议降低持股比例报告的标准,改为实行3%的报告制度。①同时,结合公司法的修订,完善公司大比例持股股东短线交易的“归入权”制度,打击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

3.1.2 建立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机构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地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

①参见张晨颖著:《股市中操纵市场行为及防范的法律对策》,载《法学》,2000年第5期,第48页;

做市商制度,即做市商在其注册的一种或多种证券上不断进行连续的双向报价,并且作为交易的对方随时同经纪商或自营商进行交易(但在其注册的证券不从事自营交易)。①

3.2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立法规制

完善、健全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范的制定,是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中的基础环节,因为只有建立了完善、系统的规制操纵行为的法律规范,才能为实践中具体的操纵行为规制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所以在完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体系时,应重视对立法规制的完善。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完善:

3.2.1完善规制操纵行为的现有法律规范

主要就是对新《证券法》、《暂行条例》、《暂行办法》等专门性证券法律规范以及《刑法》等综合性法律规范进行完善,协调它们之间在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进行规制时的不同与冲突。

再来,作为规范证券操纵行为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其应具有独立性,能承担起主要的规范证券市场包括规制操纵行为在内的责任。协调其与其他法规、规章性法律规范在规制操纵行为时的冲突,如将操纵行为归责原则予以统一等。尽量做到形成以新《证券法》规制为主,《暂行办法》、《暂行条例》等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规制为辅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立法体系,只有建立这样的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这些规范性文件对操纵行为的不同法律规制功能。

3.2.2 尽快出台关于规制市场操纵行为的实施细则

我国现有的规制操纵行为的立法相对过于原则化了,立法过程中用词简单而粗糙,在执法实践中难以适用法律。而国外在证券法基本确立的前提下,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层面上都有更为具体、细化、操作性更强、指引性更明确的执行规范。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的《调查规则》中详细规定了执法环节的期限、包括发出通知、提交反对意见、听证、行政审裁等等诸多时间上的限制。相较之,可以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能够为执法者提供操作性知道和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合规性指引的证券执法制度。因此,如果说新《证券法》等现有规制操纵行为的法律规范已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改进了,那么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实

①参见李先云著:《证券市场操纵的法律规制证券》,载《法律评论》,2003年第3期,第155页。

施细则就变得更为必要和可行了。

3.3加强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执法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及时发现比惩罚更重要。因此,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及时发现并查处操纵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对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即包括完善政府的监管职能,也包括完善证券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功能,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完善社会监管即社会大众特别是大众投资者对操纵行为的自发监管。

3.3.1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监管与市场相伴而生,是现实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机制不可能达到经济资源最优配置的理想状态,这时,作为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政府就得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对经济活动和市场进行干预、监管。为了保证证监会监管职权的有效实施,可以借鉴美国法律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执法规则的做法,立法授权证监会在一定条件下为了更好的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实施监管可以依法制定一些具体执法规则,换句话说就是赋予证监会一定的准立法权。这样将大大加强证监会对我国证券市场特别是操纵行为的监管。证监会通过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实施者予以行政处罚,使其接受不利的法律后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将对操纵行为人产生一定的“警告”作用,即如果实施操纵行为将可能受到证监会强制性的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等。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权对操纵行为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3.3.2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

证券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是我国的自律性监管组织。券交易所应当对所进入交易的各方面主体进行检查。扩大交易所对交易市场运行与异常波动的实时监控与调查权。证券业行业协会,要加强其自身的组织和建设,从对各类证券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注册等工作入手,培养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权威,之后逐步强化协会对会员机构的自律监管。并且对会员进行奖励对于自律规范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及方便业界遵行,由自律组织设立专责仲裁机构,延聘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为仲裁人参与仲裁,能提升仲裁之公信力,并提供市场各参与人简便、迅速解决纠纷之管道①。

①参见唐俊著:《从规制市场操纵行为看我国证券市场自律监管的缺失》,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3.3.3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对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包括社会媒体、投资者、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监督等多方面。财经媒体是为广大读者、包括投资者服务的,而监督从来都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职能。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的监督也非常重要。大量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都隐藏于公众之中,其实施的操纵行为总能被部分人(包括个人和机构)发觉,若将全社会动员起来,与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作斗争,操纵行为人将原形毕露。

3.3.4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

主要措施有搜索相关上市公司信息,建立诚信档案,全面公开参与者的信息。公开有关交易和操纵过程的信息,有利于发现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使被害人知道自己受损害的情况,及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者来说,如果公开身份,则其行为易于被发觉,在实施犯罪的预备阶段,如果其能清楚地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就有放弃犯罪念头的可能。

3.3.5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证券从业人员的自律能力

外在的约束机制要通过内在的约束起作用,即行为人的自律。通过岗前培训、业务培训等方式,加大职业道德的力度,巩固人们内心早已形成的道德感,使之成为自我约束的一个力量。通过证券立法和普法教育,使行为人对现行法律的规定了解、掌握,从而使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个价值权衡,从中受到震撼,放弃犯罪念头。

3.4提高对证券操纵行为的执法效率

3.4.1加大执法人员素质的投入,加快执法信息管理的建设

如果没有合格的执法者甚至优秀的执法者,提高证券执法的效率从基础上就无从实现的。前者是客观必须的,后者是主观要求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证券执法部门的执法力量,扩充证券执法的人员编制,聘用会计及法律等高级专业人士。同时,加大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都是是在必行的。

3.4.2制定微观的证券执法工作指引和宏观的战略目标

正如司法体系一样,民法有民诉的支持,刑法有刑诉的支持,每一个实体法2005年第4期,第85页。

都需要程序法的支撑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证券执法流程作为指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执法工作效率。执法流程主要可以从立案、案件分析、案件调查、案件审理、案件执行等各环节出发,规定各环节的详细的内容和要求限定执行的时限,从微观上提高执法效率。建议在每年度开始时或几个年度合并规划制定阶段性的证券执法的工作计划,并且在工作计划中集中优势力量,选择优先执法的领域,增强执法效率,实现执法资源的有效配置。

3.4.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法机构合作制度

在对证券操纵的执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到成本与效率的关系,成本的增加并不必然引导效率的提升,恰恰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成本与效率是成反比例关系的。证监会的36个派出机构的稽查处,从地域分布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派出机构稽查任务重,内陆地区人员相对闲置,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更何况如果没有证券交易所、证券行业协会的协同,没有公安、检察院及法院的协调配合,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执法也会处于各个孤立的状态。因此,结合各部门的优势,发挥出来的合理越强,执法效果也会越明显。

3.5 完善证券操纵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度

3.5.1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民事责任的追究和完善

建立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建立民事责任赔偿机制有助于对中小投资者的损失进行实质性的补偿及相关司法救济,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维护市场的公正和稳定,是有巨大意义的。

在证券法中,金钱赔偿是最为重要的损害赔偿方式。关于操纵市场行为民事赔偿责任的范围,可以采用一个折衷的方法来确定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责任:首先,可以依据操纵行为前十个营业日内被操纵的证券的收盘价的平均价格与原告买入或卖出该股票的价格的差额作为赔偿范围的基准;其次,考虑被告行为的主观恶性以及被告通过操纵行为所获得非法利益的数额。如果被告主观恶性非常大或获得的非法利益很大,法院可以依照原告的请求将被告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限额提高一定的倍数。此种被提高的民事赔偿责任数额中大于原告实际遭受损害的部分,即属于对被告的惩罚性损害赔偿①。

3.5.2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行政责任的追究和完善

①参见程啸著:《论操纵市场行为及其民事赔偿责任》,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第100页。

我国新《证券法》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行政责任规定相对健全,行政责任作为公法意义上的责任,其立法宗旨是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并保护公众的人身自由和权利。而在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中行政责任的追究一般都表现为证监会对操纵行为人的行政处罚。因此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行政处罚措施,引进奖惩结合等减少操纵和以防为主的措施,例如行政和解、根据违法违规程度和次数衡量的累进制行政处罚措施等,就是完善行政责任制度的一种体现。国外立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比较多,例如美国等国家施行和台湾等地区新增加的行政和解措施就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处罚形式,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同时也对被处罚人给予宽容和教育。

我国以后在制定的相关法律中,一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行政处罚措施,例如行政和解、根据违法违规程度和次数衡量的累进制行政处罚措施等,另一方面可考虑对市场操纵的行政处罚结合其他法律责任进行。这样一来,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行政责任制度将更加完善。

3.5.3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刑事责任的追究和完善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刑事责任规定,主要就是刑法第182条,中国对于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的规定,与日、美、台湾等证券市场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相同。但是,我国刑法对构成此种犯罪的行为情节的规定比较模糊,仅以“情节严重”一词进行概括,而日、美、台湾等则要详细得多。对此,我国在完善操纵行为刑事责任制度上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做法,界定清承担刑事责任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到底有哪些,以防止操纵行为刑事责任追究错误的产生;以及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叫“情节严重”,才可以追究操纵行为刑事责任。新刑法颁布这些年以来,而从1997年新刑法颁布至今,我国各级法院审结或正在审理的涉及操纵行为的刑事案件中还没有严重量刑的。例如:中科创业案中判处案犯丁福根等6名被告人4年至2年零2个月有期徒刑;周正毅事件中案犯周正毅因犯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领刑3年。根据我国目前《刑法》的实践中,此罪最多只判5年。

在此期间,刑法的威慑力趋近于零,操纵市场行为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日益猖獗,严重的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如何加大打击力度,维持刑法的威严,规范证券交易行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我们应该多借鉴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果的美国的证券交易协会行政处罚和司法干预

的双轨制。该种制度规定即使在证券交易协会对某操纵行为给予了行政处罚后,只要符合刑事责任的追究条件,司法机关仍然可以主动干预。运用到我国,实际上可以这样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刑事责任的追究:当证监会对某一市场操纵行为追究行政责任即给予行政处罚后,只要该操纵行为构成了操纵证券市场罪,我国的公诉机关——检察院就仍可依法对操纵行为实施者提起刑事诉讼,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做出的刑事处罚与前面的行政处罚存在一定的重合如罚金与罚款,就可实行相关的折抵原则。通过这样的刑事责任追求,将对操纵行为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毕竟是一种类似双罚制的责任追究。

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市场的操纵行为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问题。各国的立法经验提供了相互借鉴的可能。完善我国市场操纵的执法体系,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成经验和做法。但是借鉴国外证券的监管制度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必须建立在对其制度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不同国家的立法和监管制度存在着差异,甚至实行完全不同的制度,一国禁止的,可能正在另一国实行,并且其制度也会随着其市场环境的改变而调整甚至改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各种制度存在的客观环境和相应的配套制度,希望立法机关在今后的立法中可以对操纵行为的相关规定不断吸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而予以补充、完善,学术界也应该更加关注一下这块理论研究的领域,以准确判断什么可以为我所用,什么不适合我们,有选择的借鉴,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执法机制。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18期2011年9月 企业研究 Business research总第384期 由于先天的制度性缺陷和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不足,中国证券市场仍远没有达到公平、公开和公正原则的要求,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十分普遍,并带来了大量的系统风险。而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面临两个大背景:一是面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二是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发挥提出新的要求,市场的变化对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我国今后证券市场监管工作不仅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同时要兼顾国际证券市场监管发展的趋势。如何加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市场的公平和效率,是摆在中国证券监管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而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对于一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监管是一国宏观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保障广大投资者权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三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体系的需要。四是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发行和交易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年来,证券市场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截至目前,在上海市场上市的公司已达892家。目前最新数据显示,沪深两市证交所今年上半年总共有175家公司实现IPO(首次公开募股),平均一天1.5个,融资总额超过3238亿元。截至2010年12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8.4万亿元,当日成交额达到1099.06亿元,是20年前的2.2万倍还多。在证券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曾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银广夏事件”、“中天勤事件”、“基金老鼠仓”、以及普遍存在“庄家”等。但是,在众多相关利益团体的作用下,以及中国特殊国情的影响。证券市场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许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因而延长了证券市场规范的过程。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且证券市场上新生事物多,法律规范和制度建设跟不上。政府监管部门既要培育、扶持和发展这个市场,又要进行法制监管,规范市场。这就形成一个矛盾,扶持和监管之间的矛盾。而且监管部门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 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 —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叶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又是一个风险高度 集中的市场,具有风险来源广、传导性强和社会危害巨大等特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与飞速发展的现实要求还存 在很大的差距。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关键词: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发展趋势 125 ··

论对证券市场的适度监管

论对证券市场的适度监管 我国证券公司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己成为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证券业在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集中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证券市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决定了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经营者容易利用自身了解证券市场行情的优势和代理客户的便利,挪用客户资金、操纵市场、违规谋利,损害股东和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加之金融系统风险传递性的存在,这些风险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因而,对证券业进行适度监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证券监管市场失灵政府干预 从理论上说,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在完全竞争和不存在外部干预的情况下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学家定义的效率是社会在现有资源中让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更确切地说,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出现的条件是:社会无法进一步组织生产或消费以增进某人的满足程度,而同时却不会满足其他人的福利。竞争性市场有突出的效率特征,但应当看到:经济中并不仅仅只有市场。证券市场也是如此,私人市场总是与政府干预结合起来。这源于市场效率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它破坏了效率市场的完美状态。美国学者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认为,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了不全竞争、外部性、不完全信息。而适度的政府监管正是证券市场失灵最好的解决办法。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证券业行业组织自律监管职能缺位 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是中国主要的证券行业组织,是最值得重视的证券市场监管层面。然而,多年来行业组织的自律监管作用的发挥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1.证券业协会的行政色彩浓厚 这表现在其主要职位一般都由证监会官员兼任,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中国的证券业协会通常被看作是政府性机构,实行的自律管理也经常被理解成行政监管的延伸。而且证券业协会的权限不够明晰,尤其是在与证监会的监管分上不明确,这种监管权力边界不够清晰的情形,容易造成监管的缺位或越位。 2.证券业协会的组织体系缺乏统一性、协调性 各地方证券业协会从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到内部管理各有差异,不利于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自律管理,这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和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成本。

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办法_

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心成本费用控制,强化全员成本意识,严控不合理开支,增强财务约束能力,使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更趋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预算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心成本费用管理工作应遵循“成本效益、统一管理、监督制约、依法合规”的整体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各成本中心都应树立成本观念和成本意识,在设备采购、基本建设、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涉及资金投入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平衡,避免盲目投入,重复建设、不计成本、不重效益的随意行为。 2、统一管理原则。按照财务统一管理的思路,中心及关联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计划投资工作,由中心计划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与协调。各部、室成本费用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 3、监督制约原则。根据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通过预算分解、定额包干、适度奖惩、财务监控的手段,达到监督制约的效果。各部门班子成员应对部门成本费用进行监督管理。 4、依法合规的原则。中心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和行为必须依据和遵照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做到依法理财,照章办事。

第三条:中心成本费用项目按性质分为变动费用和刚性费用(相对)两类。对变动费用实施定额包干管理,对刚性费用实施监控约束管理。 第四条:实施监控约束管理的成本费用有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障费,劳动保护费、住房公积金、防寒取暖费、防暑降温费,保险费、绿化保洁费、水电消耗、各类税金及附加等项目。 第五条:实施定额包干管理的成本费用有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修理费、燃料动力、器材配件、运输费、电话费、业务招待费等项目。 第六条:刚性费用实施监控约束管理,由计划财务部门根据全年预算批复,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具体指标,报中心批准后实施。变动费用实施定额包干管理,由计划财务部门根据全年预算批复及历年数据采取“零基预算”与“定基预算”相结合方法编制,报中心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计划财务部门在编制全年预算时,根据预算批复情况,考虑中心生产运行实际,预留部分机动经费作为中心总预备费,以应对临时性、专题性、实发性、大额性的相关经济事项。动用总预备费,必须由使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计财部门汇同其他职能部门初审后,报中心批准后方能实施。中心领导的相关费用实施单列,在定额以内使用。 第八条:对各项变动费用定额包干的具体说明 1、差旅费:核算各部、室员工出差期间发生的相关费用。(部门核算指标中不含境外培训和专题性考察发生费用)凡涉及一个以上部、室员工共同出差、培训、考察时,一般按出

中国证券市场如何进行有效监管

中国证券市场如何进行有效监管?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己成为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证券业在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集中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论述了如何对证券市场进行适度监管,以保证我国证券业的健康发展。 证券市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及市场失灵的问题决定了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容易出现经营者利用自身了解证券市场行情的优势和代理客户的便利,挪用客户资金、操纵市场、违规谋利,损害股东和广大投资者利益危险。加之金融系统风险传递性的存在,这些风险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因而,对证券业进行适度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证券业行业组织自律监管职能缺位。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是中国主要的证券行业组织,是最值得重视的证券市场监管层面。然而,多年来行业组织的自律监管作用的发挥不尽如人意。 第一,证券业协会的行政色彩浓厚。这表现在其主要职位一般都由证监会官员兼任,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中国的证券业协会通常被看作是政府性机构,实行的自律管理也经常被理解成行政监管的延伸。而且证券业协会的权限不够明晰,尤其是在与证监会的监管分上不明确,这种监管权力边界不够清晰的情形,容易造成监管的缺位或越位。 第二,证券业协会的组织体系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各地方证券业协会从机构设

置、人员组成到内部管理各有差异,不利于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自律管理,这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和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成本。 第三,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主体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证券交易所作为证券行业的自律性监管组织,同中国证监会和地方证券监管部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证券监管体系。证券交易所处于证券监管的第一线,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监管责任,是证券监管的基础。但证券交易所作为自律监管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监管机构对市场的直接控制较多。中国证监会是法定的证券监管机构,经历了从地方到中央,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政府集中监管具有体现监管权威、防止相互扯皮的作用。但是,由于在证券市场创设之初就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政府集中监管往往体现为监管机构对市场进行全面而直接的控制。关于证券发行与上市的联动机制就是一个例证。事实上,证券市场确实存在政府监管所不能够及的“死角”,政府监管不能解决所有的市场问题。自律组织及市场参与主体始终置身于市场之中,在监管者监督下的行业自律往往更具有效率。另外,在证券发行中,实质审核、证券承销的通道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的过度干预。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之后,同样执行实质性审查,监管机构“内部掌握”的发行标准仍然存在。这些都是政府对市场的直接控制。 二、如何完善我国证券市场适度监管 目前在中国,由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中的行政权力惯性的存在,提倡“适度”的监管是必要的。所谓“适度”,即指对证券的监管执法不是也不应是管制。适度监管原则要求证券监管者应当遵循证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监管行为不能干涉市场主体的自主权,而要通过制度和规则使证券业稳健经营。只有当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对其采取某些强制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证券市场的适度

我国证券市场及其信息披露守则.doc

我国证券市场及其信息披露制度- 一、证券市场特性与信息披露 1.证券产品与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准则。信息披露制度之所以会成为证券市场制度的核心,是由证券产品的以下特殊性所决定的。价值预期性,即证券产品的价值与其未来的状况有关;价值不确定性,即证券产品的价值可能会与人们的预期不一致,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外部性,即证券市场具有公众参与性,证券价格对各方面信息反映非常灵敏,同时证券指数的变化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信息决定性,即消费者完全是按照证券产品所散发出来的各种信息来判断其价值。由证券产品的以上特性可知,其交易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对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判断,是一种信息决定产品。而上市公司由于经营决策的不断调整而在为一个动态的信息源,并由此导致证券价格的变化。可见,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证券价格应能够随时比较完整地反映影响人们预期的因素。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决定影响预期因素能否被及时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及其被反映程度的基础。 2.证券市场信息与信息披露。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是非对称

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在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分布不对称。根据非对称信息论,通常企业管理人员比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因此在对弈关系中具有优势地位,而投资者只能通过管理者提供的信息间接评价市场价值,导致证券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偏离。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以下两种机会主义行为更加剧了这种偏离。一是道德风险。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代股份企业中,股东与经理之间呈现“委托-代理”关系,二者在目标、风险、利益和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抉择。在信息分布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经理人员可能为了实现自身效用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二是逆向选择,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社会经济资源并不能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配置。因为这时市场价格的变化并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那些出高价者可能并不是能产生最大化社会利益的经营者。第二,信息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匀。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均匀以及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时滞,在股票市场中可能出现内幕交易的情况。那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可以事先知道有关部门的政策动向或者公司重大的经营决策,并以此获得暴利;而那些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就可能成为受害者,还会加剧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 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与信息披露。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市场有效性是指没有人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有效市场有以下几种类型。弱式有效市场。如果市场是弱式有效的,那么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由历史上一系列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中所隐含的信息,从而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对以往的价格进行分析而获得超额利润。半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假定历史数据以外的所有公开信

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部门。 第三条企业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将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基本任务是: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章基础管理工作 第四条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下组织各职能部门,认真做好成本和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定额管理、原始记录、计量验收。 第一部分定额管理 第五条对各种原材料、工具、燃料动力的消耗,以及劳动工时、设备利用、物资储备、定额流动资金占用、费用开支等,都将制订先进、合理的定额,并定期进行检查、分析、考核和修订。 第六条各项定额的制订,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在统一领导下,由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进行,同时兼顾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和管理现状,使定额既先进又可行地进行补充和修订。 第二部分原始记录 第七条根据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下列各项原始记录:

(一)材料物资方面的原始记录,主要是反映材料的收、发、领、退等物流过程的各项原始记录。主要包括:材料、物资验收入库单、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委托加工材料单、委托加工入库单、材料物资盘点报告等,并作好工具借还登记簿和材料明细帐的记帐工作。 (二)劳动工资方面的原始记录,应能反映职工人数、调动、考勤、工资基金、工时利用、停工情况、有关津贴等项记录。 (三)设计及工艺改动方面的原始记录,主要是反映产品设计改动、工艺路线变化、工时材料定额变动等项的原始记录,如产品设计修改通知单、工艺路线变动通知单,定额变动通知单等。 (四)生产方面的原始记录,主要是反映产品从材料投入至验收入库过程的各项原始记录。主要包括:备料转送完工报告单、生产任务单、临时生产任务单、材料领料单、废品通知单、产成品入库单等,并作好产品投入产出数量管理和工时统计工作。 (五)设备使用方面的原始记录,主要反映设备验收、交付使用、维修、封存、调拨、报废的情况的各项原始记录。主要包括:固定资产验收单、固定资产调拨单、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验收单等,并作好固定资产卡片和固定资产台帐的登记工作。 (六)动力消耗方面的原始记录,主要是反映各计量仪表所显示的水、电、汽、风的实际耗用量,并作好能源消耗统计报表。 各职能管理部门应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对各种原始记录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统一规定各类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填写、审核、签署、传递、存档等要求进行工作,保证原始记录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三部分计量验收 第八条建立健全各项财产、物资的计量验收制度,并保持计量工具的准确性,对材料、工具、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的收发和转移,必须进行计量、点数和

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内容摘要: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尤为重要。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行则是证券市场监管能否发挥其重要作用的鉴证。因此,针对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力求突破现行体制,完善主体结构,健全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监管效能,保障市场安全有效运行,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证券市场市场监管有效运行 一、引言 我国证券市场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有过不少经验与教训,与此相伴的,是不断完善的证券市场法治。一般来讲,事物越新、变化越快,所面临的法律约束越多,但突破瓶颈后的跳跃式发展力量极大。证券市场是发行和交易的场所,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传统市场相比,证券市场面临更大的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一旦失控后果极其严重。因此,证券市场监管极为重要。 二、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证券市场初步建立时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上海、深圳为主的两大证券交易市场,并且以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主板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证券发行与交易体系。此外,新三板市场和即将建成的国际板市场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的其他省市还存在着场外交易市场。 与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相适应,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证券市场成立初期,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包括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于1993年4月22日发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第六章专门就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并要求上市公司及时披露对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中国证监会于1993年6月10日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规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对持续信息披露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此外,中国证监会还对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及其他要求进行了规范。 三、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 (二)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管体制 这样容易产生外部的运营成本,也会诱发监管机关内部的道德风险,即监管机关不顾其行为引起的社会成本和收益,而只关心本部门的成本和收益。另外,监管者也有宽容监管的道德风险,放松对证券公司的要求和对风险能力的限制,隐瞒证券公司的不良状况。 (三)监管存在滞后性 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较大,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四)监管存在弱效性 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

证券市场监管论

证券市场监管论 本文从经济学和法学、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证券市场监管制度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建立了一个对证券市场监管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理论分析框架,弥补了证券市场监管研究在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某些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和评价。本文基本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为什么要监管(原因)、为谁监管(目标)、如何监管(手段)、怎样实现更优监管(激励结构)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监管(组织结构)等五个方面。研究表明,证券市场具有强烈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性,这是对证券市场进行外部监管的最基本的经济理论基础,而建立一个公平的交易环境、对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则是证券市场监管在正义和伦理方面的要求。在监管目标的选择上,尽管某一个国家在具体目标组合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都包含了三个方面:效率、金融稳定和安全、公平。 证券市场监管的手段更具多样性,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几乎涵盖了市场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规范和有序的证券市场的基础。在对证券市场监管手段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信息披露和反欺诈两个方面的监管手段。最优监管并不是自动实现的,证券市场监管实际上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互动关系,分别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采取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监管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这要求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构建有效的激励结构,促使监管者尽心执行权利、被监管者自觉履行义务。基本理论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监管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国在构建金融监管体制的时候,如何安排和构造其组织结构,以最小的监管成本减少监管冲突和监管疏漏,保证监管职能的顺畅行使。 对于多边监管和统一监管来说,两者优劣势互现,具体选择何种组织结构还受其他更多因素的制约。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的总结与评价是本文的落脚点。我国证券市场尽管只有十余年历史,但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无庸质疑的。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恫,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包括证券市场功能错位、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理念异化、信用环境受到破坏、市场欺诈没有有效根治,等等。 因此,如何通过规范促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规范,依然是一个重要和崭新的课题。

成本合约部管理制度最新版

成本合约部管理制度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日期:

为推行落实《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办法》,规范合同管理、分包管理、结算管理等工作,参照公司相关管理办法,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特编制本制度。 第一章合同管理 第一条合同管理是对本项目有关的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终止、违约、索赔、争议处理等进行管理,合同管理内容包括合同的评审、签订、履行、纠纷处理、存档。 第三条合同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签订合同,保证合同的合法性; 2.切实履行合同,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3.有效监控合同,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4.及时处理合同纠纷,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合同专项管理机构分管的合同范围

第五条合同评审和签订 1.订立合同前,承办部门应当详细掌握合作方的下列情况:主体资格是否真实、合法,资信情况是否全面、可靠,是否有履约能力,应要求对方提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税务登记证》、业绩证明材料、《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或《代理协议》等。 2.合同在完成评审后应根据公司管理制度要求上报审批,严禁擅自签订。分包合同、物资设备采购合同、机械周转材料租赁合同按规定上报子(分)公司审批签订。 3.签订合同时原则上应当让签约对方先行签字盖章,或者双方同时签字盖章。超过一页的合同必须加盖骑缝章,由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在每页上签名,签名必须与法人身份或授权代理人身份一致,签名必须清楚可辨,不得使用难以辨认的草书或艺术体等字体。严禁将仅有我方已签字、盖章、无合同条款具体内容的合同末页,交、寄给对方签字盖章。严禁向对方出具盖有我方印章的空白合同书。 4.未经公司批准,项目部不得为另一方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 5. 建设施工合同签订后,项目部成本合约部及时就合同的重点内容对其他部门进行交底。其他合同由项目部主责部门对所签订的合同传递到相关部门,并就重点内容进行交底。 第六条合同履行 1.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应当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及各自的职责范围实施监督检查。

证券市场监管概述

证券市场监管概述 1.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 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监管是一国宏观经济监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保障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2)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 (3)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体系的需要。 (4)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发行和交易决策的重要依据。 2.证券市场监管的原则 要点:依法监管原则 内容:依法监管原则依法监管首先要求“有法可依”,其次,还要做到“有法必依”。 要点: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 内容: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保护投资者利益,让投资者树立信心,是培育和发展市场的重要环节,是证券监管机构的首要任务和宗旨。国际研究表明,一国或地区投资者保护得越好,资本市场就越发达,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要点:“三公”原则。 内容:“三公”原则即公开原则、公平原则、公正原则。

要点:监督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这一原则是指在加强政府、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从业者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它是世界各国共同奉行的原则 3.证券市场监管的手段 要点:法律手段。 内容:这一手段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执法来实现的。这是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主要手段,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要点:经济手段。 内容:这一手段是通过运用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对证券市场进行干预。这种手段相对比较灵活,但调节过程可能较慢,存在时滞。 要点:行政手段。 内容:这一手段是通过制订计划、政策等对证券市场进行行政性的干预。这种手段比较直接,但运用不当可能违背市场规律,无法发挥作用甚至遭到惩罚。 4.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组成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是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

NASDAQ信息披露的管理体制

(一)NASDAQ市场信息披露的管理体制架构 NASDAQ全称为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The NationalAssociatio Of Securities Dealers Antomted Quotations),是全球第一个电子化的证券市场。美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型的监管体制,对NAS-DAQ市场信息披露的管理主要由美国证监会(SEC)负责。SEC作为美国政府执行联邦证券法律的主管机关,其主要权力包括:法规执行及管理权、违法行为调查权、准司法权、强制执行权、提出诉讼权、发布禁止令权。暂停或撤销登记权及民事处罚核定权等。SEC根据美国有关法律所授予的上述权力,对NASDAQ市场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管。 除SEC外,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dri-ties Deaers,NASD)及其全资子公司NASDAQ股票市场有限公司(NAS.DAQ Stock Market,Inc.)是NASDAQ市场的主要自律监管机构。其中,NASDAQ是后者整个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这两个自律监管机构中,负责市场信息披露管理的主要有两个部门,即NASD 管理公司(NASD Regulation,NASDR)的市场管理部和NASDAQ股票市场有限公司的市场监察部。市场管理部有权就会员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将有关信息和分析结果提交SEC或司法部,同时,该部还负责向NASD会员、投资者以及其他市场人士提供各种有关交易事项和规则的解释和咨询。此外,市场管理部还拥有多个先进的市场监管技术系统,如股票监察自动跟踪系统(SWAT),能够根据每只股票的历史价格、交易量信息、产业发展趋势资料和有关公司公布的新闻构造监控分析模型。市场监察部是1996年应NASD鲁德曼委员会的建议而成立的。该委员会提出,NASDAQ市场本身应该在某些方面拥有市场监管的权威,如宣布交易暂停和监督实时交易报告等。市场监察部的职能主要是实施实时的在线监管,审查来自各种渠道的向公众和投资者公布的信息,并在认为必要时行使暂停交易的权力,以保证NASDAQ市场运行的高效性和有序性。该部下设两个处室: 股票监管处(Stock Watch Section)和交易监管处(TradeWatch Section)。股票监管处的任务是监视市场中各只股票发行公司的运行和经营状况,并实时向市场参与者提供有关信息;而交易监管处的任务是对NASDA市场中的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并负责解决市场锁定和交叉问题,监督交易规则的遵守,以及对会员公司所报告的交易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审查。此外,该处还有责任向NASD会员公司解答或解释有关交易报告规则以及NASD和SEC规则或规定的问题。 NASDAQ市场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美国国会颁布的有关法律,包括 《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1933)、 《1934年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1935年公共事业持股公司法》(Public Utility HOding Company Act of 1935)、《1939年信用契约法》(Trust Indenture Act of 1939)、 《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 Mpeny Act of 1940)、 《1940投资顾问法》(InvesttTlentAdViser Act of 1940)、 《1964年证券法修正案》(Securities Act Amendmtsof 1970)、《1970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ecurities Investors Protection Actof 1970)、《1978年破产改造法》(Bankruptcy Reform Aet of 1978)等;

我国证券市场的政府监管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 摘要:证券监管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实践为落脚点,阐释了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含义、特征、变迁,并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证券监管含义特征发展变迁问题完善措施 虽然对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一直存有“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两种争论,但对于证券市场而言,当今各国却均无例外地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管。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含义及特征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含义 我们通常所言的证券市场监管,主要是指政府及其监管部门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证券市场各类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所以,证券市场监管又被称为证券监管或政府监管。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特征 1证券市场监管一般是通过政府专门的监管部门实施或者由有关政府部门监管。不论何种形式,都体现了国家行政权力在证券市场的具体运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因此,政府监管才得以有效地实施,其他组织则往往因为不具备这种强制性导致实践效果有限。 2、证券市场监管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市场上各类主体包括自律组织都在政府监管范围之内,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公司购并等市场活动都是政府监管的对象。 二、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分析

(一)证券市场政府监管制度的变迁 按照时间序列和政府监管的发展程度,我国证券政府监管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的证券政府监管从80年代到1992年5月,在国务院的部署下,主要由上海、深圳市两地地方政府管理的阶段。1981年7月,财政部重新发行国债,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起步。接着,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企业开始以股票、债券的形式集资。1986年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开办窗口交易,代客买卖股票和企业债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静安区营业部开始证券柜台交易,有价证券转让市场恢复。1988年,国务院决定在上海、深圳等七个城市进行国库券上市交易试点,国库券交易市场形成。1990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分散柜台交易迅速转变为场内集中竞价交易。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9年的证券监管。1992年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统一管理证券业的基本框架。1998年证监会的职能又得到进一步加强,结束证券监管共管、归口管理的局面。199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证券管理办公室,7月,国务院建立国务院证券管理办公会议制度,代表国务院行使对证券业的日常管理职能。1998年4月,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正部级直属事业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国务院证券委被撤销,其职能归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的职能得到了加强。1998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确定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的地位。 第三阶段指1999年到2005年底的证券监管。1998年12月29日《中华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二、我国证券市场现在的监管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三种证券监管体制: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监管模式即: 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型监管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自律型监管模式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中间型监管模式。 集中型监管模式是指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全国性证券监管机构,制定和实施专门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来实现对全国证券市场的统一管理。其优点在于政府监管机构超脱于市场参与者之外,能更为公平、公正、客观、有效地发挥监管职能,监管力度比自律监管强。其缺点是效率较低、风险较大等。 自律型监管模式是指政府较少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的干预,而更注重证券自律机构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其优点是自律机构比较灵活,能够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监管效率比较高,也比较切合实际。其缺点是监管权威性合力度不够,协调性较差,公正性不够,缺乏对投资者利益的有效保障。 中间型监管模式是介于集中型监管模式和自律型监管模式之间的一种监管模式,也是这两种监管模式相融合的产物。它既有政府监管的成分,又有自律管制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实行集中型或自律型管理的国家已逐渐向中间型过渡。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的现状: 1、政府监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我国证券主管机构,负责对证券业、证券市场实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管。 其法定职能主要是:起草证券法规;监督管理有价证券发行、上市、交易;对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清算、保管、过户登记公司及投资基金经营机构与证券从业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审定从事证券业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颁布证券从业许可证;监管上市公司;对境内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行为进行监管;监管证券交易所的业务活动;等等。 自2004年起,中国证监会进一步打造综合证券监管体系,加强证监会机关与派出机构之间、派出机构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2、自律监管。目前,我国有许多证券机构被称为自律性管理组织,如深、沪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等,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履行自律管理职能。 以中国证券协会为例,它是受证券主管机关领导和指导的由证券经营机构组成的全国性会员组织。证券经营机构必须加入证券业协会,否则不得营业。证券业协会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保证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公正进行,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业的健康发展。但在成立之初,其组织领导体系是半官半民的。其存在的问题是:证券业协会的权力和职责没有真正到位,难以依法实现自律;证券业协会体制不顺,证券交易所作为证券业协会的会员,导致自律组织重叠;未能较好地处理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业协会的关系,证券业协会不能反映会员的利益和要求,不能对违法违规券商给予必要的惩戒;证券市场的政府监管过于刚性,使得证券经营机构的自律管理较难实现。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监管职能错位,各金融监管机构分工协作存在问题 这是目前证券市场监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的着力点应在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上,而我国的证券市场萌芽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证券市场肩负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任。因此,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遵循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路径而进行的。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日趋繁重,证券市场由此变成了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平台,证券市场的监管理念随之也转移到为国企脱困开路上来,监管机构甚至把审批上市公司数量和帮助企业实现融资规模视为评定监管业绩的标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监管中缺乏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在监管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手段

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综述

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综述 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l;U度的理论综述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上,筹资者 向投资者发布的关于企业经营等情 况的信息.包括企业自愿进行的信息 披露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强 制信息披露.自20世纪30年代以 来,有关信息披露的学术争论就从来 也没有停止过.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 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为了 更好地对信息披露的理论进行系统 梳理,我们有必要将其放在对资本市 场监管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一 公共利益目标监管理论下 的信息披露理论 以庇古(Pigou,1934)等人为代 表的公共利益目标监管理论是指:由 于垄断或者外部性等问题的存在的 存在,自由市场经常有失灵的的时

候;这时候,因为政府是万能的,它能通过监管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 在证券市场上,按照福利济学的 观点,市场失灵主要有四个根源:信文/孙旭 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生产者垄断,信息的外部性.这四个根源成了争论信息披露问题的焦点. 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指 在证券市场上,筹资者比投资者更了解有关企业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即信息在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会干扰市场运作. 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是指在证 券市场上,信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投资者或者为投资者服务的私人生产者(如股票分析师)如果生产信息产品,则很难收回成本.这样,市场机制对信息的生产和供应就会不起作用,社会的福利

损失很大.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由政府采取强制披露政策.另一方面,,在证券市场上,信息的价值衰减得很快, 市场上的不知情者会因为知情者的行动而推断出信息,因此后面的人们就有努力发掘信息的激励.同时,由于投资者都单独地生产信息,就会出现生产信息过量的现象.这也需要政府的强制披露政策,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证券市场上的生产者垄断是指 在证券市场上,筹资者拥有对信息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可以使他获得垄断额利润,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就会披露不足.这理论可以解释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公众公司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向投资者披露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由于生产者垄断所造成的自愿信息披露不足, 通常要由政府采用强制披露政策,解决信息的供给不足. 信息的外部性,又称为第三方效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问题及其完善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问题及其完善 证券市场监管是证券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的证券监管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形成了目前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但现有的监管体制中还存在着部分环节存在缺陷、法律制度滞后、行政干预过多、自律功能未充分发挥等问题,需要通过不断转变监管理念,健全法律制度,明确监管目的和范围,规范完善政府监管手段,加强证券监管自律等途径,健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以保证证券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平稳运行。 标签:证券市场;监管;完善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发展历程 证券市场监管又称证券监管,是监管主体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格规制证券市场主体及证券发行、上市、交易等活动,从而纠正市场失灵导致的证券产品和证券服务价格扭曲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配置效率下降,提高证券市场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所采取的所有活动和过程。证券监管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证券监管一般由民间自律和政府监管两部分组成。民间自律监管同非官方的机构根据机构成员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对行业内部的行为自我约束和管理而政府监管是指政府机构对证券市场主体及市场活动的管理与监督。纵观我国证券监管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这是我国证券监管的初始萌芽阶段。1990年、1991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设立,两地部分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股票公开发行和上市交易试点。1992年少数上海、深圳以外的股份公司到两家交易所上市。这一阶段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负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其他政府机构参与管理,主要进行宏观层面的协调与指导。上海、深圳的地方政府则是证券监管的直接主体,两地政府分别建立起地方的证券监管机构,制定了一些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交易的地方性法规,我国以地方监管为主的证券监管体制初步建立,但始终处于落实于证券市场规模发展的状态。 第二阶段是1992年10月至1998年8月,这是我国证券监管的探索阶段。在总结沪深两地区域性证券市场试点及地方监管模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股票发行和上市试点,证券市场由区域性市场逐步转变为全国性市场。1992年10月,国务院决定设立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担对全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标志着全国性证券监管机构的正式设立。同时,经证监会授权,部分省(市)成立了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在证监会授权的范围内履行相应监管职能。我国以证券委、各部委、地方政府等主体共同参与证券监管为特征的多部门证券监管组织系统初步建立。在此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在探索中发展,市场监管体系发育仍不成熟,监管效率也不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