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资料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上编中国教育史部分

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3.夏代教育机构的名称主要有庠、序、校,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4.庠:是原始社会后期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5.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

6.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7.瞽宗:是商代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是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所。

8.辟雍:西周的天子大学是以辟雍为中心。

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六艺的核心是礼的学习。

10.西周的教育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11.“官师合一”: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论官员兼任,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

12.“学术官守”:官方出于政治管理的需要,把历代典谟制诰、法纪规章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汇集成书册,藏之秘府,由专门的官员来掌握。此外,诸如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都能完全具备,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官守”。

13.“学在官府”:由于书册由专门的官员掌握,以及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才能完全具备,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这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14.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突出表现是:官学的衰废和私学的兴起。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建立的一所学校。距今已2300余年。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的发展达到顶峰。

16.“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它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由此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但它并不等同于现今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与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17.孔子是中国最早系统整理“六书”的人,六书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他关于德育论述最多的是仁和礼。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之法的人。

18.克己内省:所谓“内省”或称“自省”,即在与人发生矛盾时,京广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克己”即时刻以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具体讲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9.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人性观,是其教育观的哲学基础。在孟子看来,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人性本善其相应的教育观是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心养性、求其放心,在于将其心性中固有的善性加以扩充。

20.四端:是孟子在性善论中提出的,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实就是先天“四端”的展开。

21.“大丈夫”:孟子对大丈夫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22.持志养气:士应立定高远的志向。

23.性恶论:是荀子的人性观,是其教育观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天生好利,人性本恶,其相应的教育观为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24.化性起伪:是荀子教育观,其含义是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感化人的本性,从而兴起人为善。

25.外铄说:知识的学习来源于积累,来源于外在的传授。

26.防邪近正:荀子肯定人性的发展是受环境决定的,处于什么产样的环境就接受什么可逆反应影响,造成什么样的积习。

27.虚壹而静:原是宋、尹学派的治心之道,具有神秘的性质。荀子接受了这个术语,并重新加以改造,赋予积极的意义。“虚壹而静”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28.《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出自《礼记》,是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在总结我国先秦时期学校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总结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中诸如教育作用、目的、学制、教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一些主要问题在理论上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堪称教育学的鼻祖。

29.教学相长:老师一方面通过主动演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不足才能回头鞭策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浓重的过程中遇到困惑,反过来又促进自己学习,最终有助于自己的提高。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3.预时孙摩:预,未发先预之意。时,及时施教。孙,按照沉重的心理顺序和教育内容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摩,要求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1.长善救失:教育者应注意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即所谓长其善而救其失。

32.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意思是课内学习与课堂自学、练习应相互兼顾,互相促进,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但课外学习也应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33.“兼士”:是墨家学派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兼爱之心且懂得实用性知识、技术的社会政治领导者。作为一位兼士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厚乎德行”;第二,必须能“辩乎言谈”;第三,应该“博乎道术”。

34.理解分析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出现“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学在官府”的原因。

答:史籍记载,夏代为政尚武。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把本阶级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征善射的武士便成为当时的教育目的。而在教育内容方面,军事技能训练理所当然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虽说夏代的庠、序、校具有教育意义,但毕竟不同于后来的专门教育机构,只是政教合一的场所。

造成西周学校“官师合一”,未能使教师成为单独的社会职业的原因,除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外,还与本周社会实行的“惟官有书,惟官有器”的“学术官府”政策不无关联。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底下,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木牍等,书写工具则为刀笔,因而制作一部书册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完成此项任务。

35.六艺教育的特点。

答: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其发展初期,它是一种在注意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6.西周教育制度的构成。

答:西周的教育制度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乡学两类。国学是设在王都的学校,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大学分为天子大学和诸侯大学。辟雍、成均、瞽宗属天子大学,三面临水的泮宫是诸侯大学,乡学只有小学。37.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答:1中国私学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首先是由于“经济下移”的结果。经济下移导致奴隶制解体,与之相应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也全面崩溃,适应新经济、新政治需要的新教育组织形式开始出现。2私学的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文化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意义:私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它适应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教育传播于民间,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制度,而且带来了教育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使教育完成了它的独立化过程。

38.先秦私学的特点:

答:(1)私学在当时既是教育团体,也是政治和学术的派别。(2)私学教育尚未行成正规的制度。(3)每一家私学均有自己的特点。(4)关注教育的政治功能。

39.稷下学宫出现的原因:

答:第一,学宫是在用士养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学宫的存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

40.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答:稷下学宫在特点上,首先是采取“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各方学者来学宫游学。其次,学宫采取兼容并包政策,鼓励各家各派自由辩论。第三,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和物质待遇,吸引各方人才。第四,学宫是集教学、研究、咨政为一体的机构。

41.稷下学宫给人们的启示:

答:从稷下学宫的创立到消亡的史实,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国家经济强盛、政局稳定,同时政治领导人又能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倡导学术民主和百家争鸣,才能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4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

答:(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上,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表明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悬殊差异,造成人们后天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习染”的结果。所谓“习染”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的影响,另一是教育的作用。

教育目的: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选其政治主张。

教育的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等三个方面。

教育原则与方法:(1)注重修养:立志持志、克己内省、改过迁善。(2)因材施教:(3)启发诱导。(4)学、思、行结合。

43.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口号,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他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籍的整理和教学,不仅保存了古代传统文化,而且也使我国古代教育内容远离宗教,呈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一方面使得中国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日益狭隘,但另一方面也使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

44.孟子性善论的意义。

答:孟子极力强调道德属性是人与动物不同的本质特征所在,是对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种道德平等思想虽有欺骗性的一面,但客观上能在精神上给人以鼓励。

45.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

答:仁、义、礼、智结合起来,构成了孟子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孟子主张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简称“五伦”),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的目的所在。

46.荀子性恶论的意义。

答:荀子的性恶论引出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理论,从此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出现了孟轲的自内修养的“复性”说和荀子自外形成的“成性”说两大教育思想体系。

47.荀子关于学习的理论。

答:(1)防邪近正。荀子肯定人性的发展是受环境决定的,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接受什么样的影响,造成什么样的积习。(2)积学积善(3)虚壹而静(4)学思行一致。

48.荀子关于教师的理论。

答:教师不仅是决定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关键,而且还是关乎国家的安宁。在师生关系,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应该以师言为准则,应该像服从君王的指令一样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教诲。荀子认为,作为一位教师,除了一般传习者所需的博学外,还需要具备四条:第一,教师要有尊严,使人敬服;第二,年高德硕,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三,教育需要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背师说;第四,能体会“礼法”中的精微道理,并能恰当地予以阐发。

49.《学记》关于教育目的与作用、教育管理、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论述。

答:关于教育的作用,《学记》首先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第一,教育是“化民成俗”的手段。第二,教育还发挥着“建国君民”的作用。教育不仅有利于政治的稳定,而且在个性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教育的目的,《学记》提出一是要培养具有“建国君民”才能的政治人才,二是通过教育达到培养安分守己的“顺民”的目的。《学记》提出,大学在管理方面应该做了五项工作:

第一,开学典礼。第二,进行目的教育。第三,制定严格的上课规则。第四,实行定期的视学制度。第五,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教学相长(2)预时孙摩(3)长善救失(4)启发诱导(5)藏息相辅

关于教学方法,《学记》主要提出了问答、讲解等方法。

50.墨家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

答:(1)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墨子主张应以“兼”易“别”,通过造就具有兼爱之心的“兼士”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2)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1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教育,以儒家的《诗》《书》《百家春秋》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对礼乐教育大加批判,反对人、财、物的浪费。2科学技术教育,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几何学、力学、光学、机械制造等诸多方面。出于政治上提倡“非攻”的需要,重视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的教育。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重视“辩学”内容的传授。

51.墨家与儒家思想相比较的不同之处。

答:墨子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动说服,与儒家“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儒家学者公孟子认为,“譬如像钟,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即要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教的前提下,教师才能予以启发,予以教授,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自求自得”。墨子则认为这种做法太消极,教师要主动送教上门,出去宣讲,这样的功用也更大。墨子要求教育者发挥主动性和主导作用,采取主动说服的教育方法,显然较儒家信守的礼节及“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52.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主张及其理论基础。

答: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在法家看来,以法治国是符合人性特点的。韩非进一步认为法是人们行动的依据或准则,而要实施法治,必须将国家的法令、法律公布于众,作为教育的内容,以使人们知法、懂法。法制是教育的唯一内容,而实施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制度便是“以吏为师”。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秦代实行了怎样的文化教育制度?秦朝教育制度的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

答:秦代实行了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制度。一是书同文,李斯以秦以前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吸收六国文字,总结出一种新的字形——“小篆”,要求六国统一使用小篆。二是行同伦,为了整合各地不同民风习俗、行为规范,秦始皇着重推行了“行同伦”的政策。三是严禁私学,曾有过“焚书坑儒”之举,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文化典籍是一场浩劫。秦朝在禁私学的同时,还建立了吏师制度,以推行法制教育。

积极:秦代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文字走向统一、规范化的关键一步。虽然由于秦代的统治时间很短,工作仅仅只是起步,但其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行同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是有利的,对形成全民族的民风习俗、道德规范也有积极作用。

消极:“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文化典籍是一场浩劫,也为秦朝的统治埋下了深层的危机。禁私学和推行吏师制度,必然会使教育上出现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

2.汉代文教政策确定与转变的原因;“独尊儒术”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公羊春秋》博士儒生董仲舒在维护大一统的思想原则下,融合阴阳五行等学说,为汉武帝提供了一套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思想政治理论,并提出了三大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选举,广进士;置明师,兴太学。深为汉武帝赏识,重视儒术的丞相卫绾乘机上奏“罢黜百家”,不久又设置了五经博士,这是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建元六年,汉武帝诏令“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正式确立。

影响:“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教政策,是封建专制社会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政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3.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下令在旧博士官以经授徒的基础上,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学生由官府定置,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从此,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太学既是一个最高学府,又是一个国家考试机关。

4.汉代太学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1专经教学,太学生一般只是向某位专经博士学习某一经或某一经中的某一学派的。2专经教育重师法、家法。3教学内容为今文经学所垄断。4注重自学与考试。

5.设科射策:太学考试的方法是“设科射策”。所谓设科,就是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

6.师法和家法:汉代在教学方面主要采取口耳相传的办法,为了避免错误,使所授学问有所凭依,因此汉代在经学教育中特别强调经书传递中的师承关系,不能混乱,这被称为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是指在经书、经说的解释方面,具有清晰的渊源久远的师承关系,他们对经书的解说得到朝廷的尊信并被立为博士,则他们的经说便可成为师法。再传下去,他的弟子可以在此体系内又可以发展成为小的派别,这就是“家法”。师法是源,家法是流。

7.宫邸学校:这是一种设于宫廷中的学校。在汉代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子弟们设立的贵族学校。另一类是为宫人设立的学校。

8. 鸿都门学设立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鸿都门学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它创建于东汉末年灵帝光和六年,因校址在京城洛阳的鸿都门府而得名。它的创建虽然有满足皇帝爱好尺牍、书法、绘画的需要,它的深层次原因乃是政治斗争的产物。鸿都门学客观上打破了汉代以儒经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创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9.经馆:私学中专经学习的地方。

10.著录弟子:是指将自己的名字录于大师的门下,而不必亲自来受业的弟子,因此这种学生可以多至万人。

11.及门弟子:是指真正亲自受教者,这类学生当时也往往有成百上千。

12.性三品:是董仲舒的人性观,是其教育观的哲学基础。他将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圣人无须经过教育便能自我完善,斗筲之性的人虽然经教育也不可能转化为善,必须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绝大多数具有中民之性的中人。

13.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至、性。三纲五常合称纲常名教,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内容。

14.通人:在书本知识上远较儒生来得广博,但通人最严重的缺点是脱离实际,缺乏办事才干,不能将书本知识用之于实践。

15.鸿儒:王充将那些博古通今、学而能用者名之为“文人”和“鸿儒”。他认为鸿儒除了具有丰富的融会贯通的知识外,还能“精思著文,连接篇章”,能够独立思考,“兴论立说”,具有独创精神。

16.汉代私学的层次、私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答:汉代的私学分为蒙学和专经学习两个层次。造成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主要有:1中央官学招生名额有限,而地方官学又时兴时废,加之官学对蒙学教育的忽视,这为私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2汉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使得许多名儒不愿入仕,或中途退隐而教授门徒,这为私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3今古文经之争的结果,迫使古文经学派在私学领域扩大其生存空间;4私学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水平与官学并无多大差别,私学中学习成绩优异者同样能够得到仕进的机会。

17.王充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

答:王充对学习问题的论述,很多是有感于两汉学风而发的。1学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2思考,知识的学习不但在于感觉经验的作用,更要经过思维的加工。3批判,反对信师是古,强调应有创新精神,敢于立自己之言。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形成多元化格局,进入了第二次百家争鸣时期,表现为儒学的衰微,玄学的发展,佛教的广为流布。

2.颜之推论士大夫教育、儿童教育、学习态度和方法。

答:一、论士大夫教育。颜之推对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教育的没落深为忧虑,如何改良衰微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个思想的全部内涵。(一)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首先,他继承了前辈从人性出发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厉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再次,他认为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资本,它可以作为谋求生活的手段。(二)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三)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在德育方面,他继承了儒家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关于艺的教育,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

二、论儿童教育。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当时儿童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颜之推对儿童提出的原则与方法,即是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颜之推认为,一般家庭未能很好地教育儿童,并非存心要让儿童成为罪犯,主要是教育不得法。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颜之推认为语言的学校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儿童学习的语言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儿童教育内容除语言外,还应注意道德的教育,它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

三、论学习态度和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颜之推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当时的现实,提出了勤学、切磋、眼学的主张。颜之推非常重视切磋交流在学习中的作用。它在学习上提倡踏实的学风,重视亲身观察获取的知识。他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3.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道家系统为本,同时融儒、道为一体的新思潮,因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三本号称“三玄”的书而得名。

4.国子学:魏晋六朝时期除继续开设太学外,还设立了一种新的儒学教育机构——国子学。这是一所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学校的教官多为朝廷高官,学生的入学资格也严格控制为五品以上的贵族子弟。

5.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用以训诫其子孙的著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儒家学者颜之推所作。在当时背景下,从士族地主的立场出发,为保持自己家族的传统与地位,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好体验写出了这本书。

6.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特征是什么?(或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学校种类呈现多样化,一是儒学教育,中央传授儒家教育内容的大学除太学外,还设立了一种新的儒学机构——国子学。国子学的出现,是豪强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在教育方面的反映。二是各种专科性质的学校设立了律学、史学、文学、玄学、道学等。2少数民族教育得到大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当时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民族教育的大融合。3江南教育也得到大发展。4南北方教育内容产生差异。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 科举制度出现前的选士制度。

答:1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2汉代的察举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法。

2.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知识分子和官员一样,在一定的时间内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择优选取人才,分别授予官职的一种制度。

4.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士制度,最早推行于汉文帝时期,汉武帝时期正式成为较为完备的制度。所谓察举,又称荐举,它是由朝廷公卿大臣或地方州郡长官根据对自己所管辖区进行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者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官位的选拔制度。其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来走向腐败。

5.九品中正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公元22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曹丕实行。其具体做法是:设置中正,品第人物,按品授管。在其初期,(意义:1加强了朝廷对选官权力的控制)2多少改变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举荐的局面,使政府能获得一些有用之才,后来又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逐渐走向腐败。

6.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积极影响是:1它作为一种程式化、标准化的选士制度,使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2扩大了其统治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3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是:1由于统治者常常重取士而轻育士,科举制度又成为学校教育的障碍。2由于科举是一种选官制度,有文才者未必有管理才能,依靠科举的方式很难选拔出真正的政治人才。3科举制度使得知识分子读书具有了强烈的功利色彩。4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的方法重死记硬背,极大地束缚了士子的思想,败坏了学风。

7.贴经: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蒙着,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出。8.墨义: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这是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一般根据儒家经典出题,考生只需依照经典原文作答即可,而不需要运用思想。

9.策问: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从西汉射策沿袭而来。它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化性问答,要求应试者对现实中诸如政治、吏治、教化、经济等问题提出建议。

10.投卷:唐朝的科举取士不仅要依据考试成绩,而且还要有知名人士推荐。因此,考生们纷纷奔走于权贵公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

11.锁院制度:是指在考选期间,考官必须与外界隔离,有时时间长达50天。

12.糊名与眷录制度:糊名又称封弥或弥封,它是指将考卷上能反映考生身份的信息密封起来。为了防止考官借助考生考卷上的字迹而徇私情,于是便雇人将所有考生的考卷重抄一遍,这便是誊录制度。

13.秋闱:乡试在北京、南京或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考,因考期定在秋季举行,故有称“秋闱”。

14.春闱:会试定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由礼部主持,因考期在春季,故又称“春闱”。

15.科举制度的创立和演变。

答:大业二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唐王朝建立初期进一步完善,唐朝科举取士的科目,大都因袭隋朝,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常科,即按时、按固定制度举行的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一为制科,是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的考试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有二:一是由地方或中央官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生徒;二是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称为乡贡。在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具体讲便是经学大师孔颖达奉太宗之命而撰述的《五经正义》。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

宋王朝建立之后,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并对科举制度进一步加以改进。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增加殿试,将两级考试改为三级,即州试、省试和殿试。2将科考的期限从每年一试改为三年一大比。3为防止考官营私舞弊,建立锁院制度和糊名、誊录制度。4增加录取名额。5取消吏部试,通过殿试者立即可授予官职。

元朝的科举制度,与唐宋相比较是处于中落期,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二是放松了对参考人员的身份限制。

明代统治者对于科举取士非常重视,它一方面总结历代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使制度较以前更加严密、繁琐;另一方面其文化专制的统治更加残暴。明朝的科举制度与以前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1将三级考试改为四级,即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2科目简单,只有进士一科。3考试方式简单,主要有经书义和策论。4考试规则更加严格。

16.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1崇儒兴学,重振儒学。2提倡、利用佛教和道教。3“三教归一”。

17.隋唐统治者采取“三教并用”文教政策的缘由。

答:无论是在崇尚儒学之时,还是在弘扬佛教抑或尊奉道教之际,三教中的任何一教都未能居于独尊的地位。“儒学打底,佛老镶边”便是隋唐文教政策的形象描述。事实上,隋唐统治者非常注意维护三教的平衡。从思想发展来说,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已成融合之势。一方面,佛、道在理论上不断向佛学靠拢,而趋于儒学化。另一方面,儒家也不断从佛教那儿汲取有用的资料,以补充和丰富儒家哲学和伦理思想。简而言之,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隋唐统治者实行着“三教并用”的文教政策,但在客观上也顺应着思想发展的趋势,有益于学术的繁荣。

18.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系统。

答:唐朝是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中一个较为完整的典型。

一、中央官学(一)儒学性质的学校在中央官学中,属于儒学性质的学校主要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等。(二)各类专科学校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二、地方学校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承袭隋制,实行州、县两级管理,并在边远地区设置都督府,在京兆等地设置京兆府。

19.唐朝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

答:一、人学条件的规定。二、入学仪式。三、教学内容及学习年限。四、考试规定五、假期制度六、升进和罢退的规定七、学官的考核

20.唐朝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1)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异常突出;(2)儒学仍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3)非儒学性质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学习科学知识方面的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4)学校设置形式的多样化;(5)教育管理制度日趋完备;(6)地方学校异常发达;(7)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1.元代国子学教学制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2.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3.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4.宋元时期由民间开办属于私学性质的蒙学。

5.宋元时期最为流行的蒙学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重培养行为习惯最著名的是朱熹的《童蒙须知》。

6.庆历兴学:是北宋时期范仲淹主持的兴学运动,其主要措施第一是振兴学校教育;第二是改革科举制度。

7.熙宁兴学:由王安石主持。此次兴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改革学校教育和改革科举制度两方面来概括,其主要措施包括:1创立太学“三舍法”。2注重教育从实际出发,为现实政治服务。

8.崇宁兴学:由蔡京主持,形式上仿行王安石的新发措施,一方面诏令天下兴学,设置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实施“三舍法”;另一方面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并曾一度取消科举考试,而由学校代行其职能。

9.胡瑗的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主持苏州、湖州两地的州学是所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胡瑗教学重明体达用,他在州学内分设经义斋与治事斋。其中经义斋研究基本理论。培养政治人才,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治事斋研究具体措施,培养某一方面的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苏湖教法的实质乃是倡导一种经世致用的学风。

10.三舍法:是王安石在兴宁兴学中采用的改革制度,是将太学划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相当于三个年级,进入各舍都要经过考试,开创了我国古代学校的升级制度,使官学的管理更加趋于健全、合理,而它将养土、取士的智能都归于学校的举措,更是强化了学校的职能,相对削弱了科举的作用。

11.武学:是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性质的学校。

12.画学:崇宁三年设立,隶属于图画局。

13.蒙古国子学:于1271年在京师设立,专门招收随朝的蒙汉官员的子弟,以培养朝廷的高级官吏为目的。

14.回回国子学:它是一所以西域地区较为通行的波斯文进行教学的外国语学校。

15.国子学:以汉语和汉文进行教学,学生不分种族,凡随朝百官及蒙汉子弟均可入学。

16.升斋等第法:是指将国子学分为六斋,东西相向,又分为三个等级,即左“游艺”、右“依仁”为下等,左“据德”、右“志道”为中等,左“时习”、右“日新”为上等。

17.社学:是元朝在学校类型上的创新。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初等教育形式的学校。社学的设立对于发展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是有帮助的。

18.蒙古字学:是地方上学习蒙古文字的学校,创建于至元六年,目的在于普及蒙古文字,培养懂得蒙古文的人才。

19.阴阳学:创立于至元二十八年,隶属于司天台,学校天文、术数等,学有成就者任事于司天台。

20.书院:又称书舍、精舍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特有的一种藏书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组织。

21.白鹿洞书院:位于今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下。它是由五代南唐时期的白鹿洞国学改建而成的,为北宋最早设立的书院之一。22.岳麓书院:位于今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由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在宋真宗时先后获得朝廷赐给的国子监所印的经史书籍及真宗手书的“岳麓书院”匾额,后来山长还被任命为国子监主簿。

23.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位于今河南商丘县,建于五代时期,原为宋初名儒戚同文的讲学处。宋真宗时期,应天府平民曹城捐资在原址上扩建,并聘戚舜宾为主持,自为助教。宋真宗于1010年亲书匾额。

24.嵩阳书院:地处河南登封县嵩山脚下,初建于五代后周时,宋太宗末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若干。仁宗时又改名嵩山书院。

25.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县的石鼓山下,旧为寻真观。宋太宗时在唐代李宽读书处的旧址上兴建书院。仁宗时,赐书院匾额和学田若干。

26.茅山书院:在江苏江宁府的三茅山后,为处士侯遗在宋仁宗时期所建。后应当时江宁府知府王随的请求,朝廷赐学田若干。27.升堂讲说:通常由本书院的主持者主讲,目的在弘扬学派思想,阐发儒家的微言大义,其讲授内容也被编成讲义与语录。28.讲会:又称会讲,是书院的主持人邀请院外著名学者到书院临时开讲的一种制度,目的在通过不同学派的相互争辩、交流,探讨学术真谛。

29.蒙学:是以未成年孩童为教育对象的启蒙教育,犹如今日的“小学”。

30.《三字经》:相传为宋代学者王应麟所作,一说为区适子所编。全书三字一句,共356句。虽单字连缀,但由于巧妙地组合,句句成韵,通俗易懂,易于成诵。内容涉及教育意义、道德规范、历史知识、名物常识、典型范例等,是宋代重要的蒙学教材之一。31.《百家姓》:相传为宋初人所作。全书各种姓氏编为每句四字的韵语,共400多字。

32.《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所编,也为每句四字韵语,共250句,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33.“天命之性”:是专指理本身而言,但理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则与气不能相离。

34.“气质之性”:与气相杂的理,就成为气质之性。

35.《童蒙须知》:朱熹为小学编写了蒙学教材《童蒙须知》《小学》,重在强调小学教育的人物在于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36.《小学》:主要集录了古今圣贤的所谓嘉言懿行。全书分为内、外两篇,其中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章,外篇有嘉言、善行两章。

37.《四书集注》:是朱熹根据理学思想,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作的新的注释,并把它作为学习六经的先行教材。38.《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一起辑录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语录而成,被后世作为理学的入门书。39.《白鹿洞书院学规》:是朱熹在南康知军修复白鹿洞书院后为书院所拟的学规。

40.北宋时期三次兴学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原因:宋代从赵匡胤开始便实施“重文轻武而”政策。然而,宋代最高统治者对“文”的热情仅仅局限于科举取士,而对设立学校以育人才则较为漠视。对此,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出各种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科举、振兴学校教育以及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张,前者最终酿成了著名的三次兴学运动,而后者诱发了理学思想的产生。

内容:见6.7.8。

意义: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于完善学校制度,重视经世致用,以及打破了科举束缚,倡导取士于学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财政拮据,加之兴学自身存在着诸如等级更严、学习内容仍然脱离实际等问题,不久均相继失败。41.宋代的官学制度。

答:宋代的官学教育制度基本模仿唐代,官学教育中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各项教育制度都是在三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中央官学宋代的中央官学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既有大学,又有小学;既有专门进行儒学教学的机构,也有专科学校的设立;既有独立的中央官学,也有附属于各行政机关的学校。具体言之,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有宗学、内小学、诸王宫学、资善堂学等;属于中央各机关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与唐代相比,宋代实行的中央官学制度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教育对象上,身份品级的限制明显放宽;第二,创办了一些新类型的学校,如武学、小学等;第三,宋代国子监的职能与唐朝国子监不同,唐朝的国子监是一个单纯的教育行政机关,而宋代则具有教学与管理双重职能;第四,施行了“三舍法”的考试制度;第五,唐朝的官学学款无保障,宋代除赐给缗钱外,还拨给学校土地或无人管理的寺庙作学田,教育经费因而也有了一定保障。(二)地方官学宋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分为路、州、县三级。其中路没有学校的设置,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州、县两级均有学校。宋代地方官学中较有自己的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第二,实行三舍法。第三,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多。42.元朝的教育制度体系。

答:一、中央官学元代的中央官学主要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国子学三所。二、地方官学元朝按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了路学、州学、县学以及诸路小学、社学,这些均属儒学系统。此外,还设立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

43.书院出现的原因。

答:1官学的衰废为书院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2书院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基础的新格局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3禅林制度的影响。4印刷业的发达、书籍的增多,为书院的产生也提供了物质条件。

44.朱熹论人性及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答:朱熹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既要有理,又要有气。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个东西,所谓“性即理”。性或理的内涵是仁、义、礼、智。可见,从本质上讲,朱熹是以性为善的。

朱熹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运用到教育上,就是说人性本善,只因为它常为具体的嗜欲、私情所蒙蔽,从而难以显现出来。既是如此,修养与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即发挥“气质之性”中先验的“善性”,恢复至善的天理,即所谓“明明德”。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明德、变化气质,逐步达到“明天理,灭人欲”。

关于教育目的,朱熹从理学家的唯道德主义价值出发,激烈抨击当时官学教育以科举为唯一任务,家庭中父训子、兄勉弟亦以此为唯一内容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一种教人追逐利禄、“忘本逐末”的教育,它将导致社会风俗的败坏和人才的匮乏。他并不反对读经入仕,而是认为国家设立学校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贤才,改革吏治,教育应该培养既能修养自身,又能引导他人“遏人欲而存天理”的“圣人”或“醇儒”一样的人才以待朝廷之用。

评价:朱熹对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弥漫着只知诵读章句和只修应举的词章之学提出批评,在当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朱熹所谓的“务本”思想也同时排斥了实用的学问和农业技术进入各级学校。可见,朱熹的教育目的论,仍然囿于“德上艺下”的传统思想。45.朱熹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的?

答:朱熹根据人年龄和心理状况,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小学教育(8-15岁)和大学教育(15岁以后)两个阶段。小学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其事,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他为小学编写了《童蒙须知》《小学》。大学阶段教育任务是穷其理,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为大学编写了《四书集注》《近思录》和《白鹿洞书院学规》。

评价:重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并将其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有其合理性,但将知和行截然分割,则不啻失于平面和机械,而且也是对儿童认识能力的小视。

46.朱子读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朱子读书法是朱熹一生读书的心得体会和长期以来人们读书经验的总结。他的有关读书方法的论述可以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循序渐进: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的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规定读书的程度和进度,不求快速逐步渐进。

熟读精思:是说读书要读熟读透,读的遍数越多越好,还要精细思索,不能一知半解就停止。

虚心涵泳:是朱熹书法中的一条,是说读书要有所得,必须客观地研究、琢磨书中的本意,不可武断地以己之意穿凿附会。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在读书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见解,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切己体察:是说在读书时,要使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著紧用力:是说读书时要振奋精神,抓紧时间,用大力气,坚持到底。

居敬持志:指思想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要树立远大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

意义:朱熹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读书体会的基础上提出的六条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在读书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见解,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如循序渐进反映了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体现了学思结合的思想等,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第六章明至清中叶的教育

1.《训士卧碑文》:是顺治九年颁布的,要求“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生员党爱身忍性,凡有司关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制罪”。2.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统称监生,按其来源又可分为四类:一为“举监”,会试下第入监肄业者;二为“贡监”,系地方学校生员中被选贡到国子监学习者;三为“荫监”,是三品官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者;四为“例监”,庶民援生员之例,通过纳粟纳马等捐资于官府而入监读书者。

3.监生历事制:明朝国子监为培养国子监学生管理政事的实际才能,将学习到一定年限的学生拨到中央政府各部门或地方州、县机关实习吏事的制度。

4.学生分为廪膳生、增广生和附学生三类。廪膳生:初入学者即享有廪膳者名“廪膳生”。增广生:随入学人数增加,又于廪膳生原额外增加一倍者名“增广生”。附学生:又于额外增加者,附于廪膳生、增广生之末,故名“附学生”。

5.恩监:为八旗汉文官学生、算学满汉学生考取国子监者,以及圣贤后裔入监者。

6.荫监:又分为恩荫和难监,其中恩荫是文官京四品、外任官三品以上及武官二品以上荫子一人入学,难荫是任职满三年死于职守的文武官员荫子一人入监。

7.优监:是优秀附生入监。

8.例监:是通过捐资纳财入学者。

9.贡生:包括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

10.六等黜陟法:是清朝地方官学在学校内部的管理方面采用的新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生员等级不再固定,根据学业成绩的优劣或升或降,实行动态管理。这无疑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心即理”:是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心是天地万物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事物的产生是由于人心所发生的意念的活动,没有人的意念,就没有客观事物,即客观真理和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吾心的存在。第二层意思是说,心就是世界,它是无所不包的,即客观的真理和事物都存在于心中。

12.“致良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掉后天与外物接触所生的各种“昏蔽”,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

13.“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知与行是齐头并进的,是相互渗透的。第二,知行的推移是循环的,有时知在行先,有时知在行后。

14.省察克治:根据“心即理”与“致良知”的学说,人人心中都有良知,故修养主要是向内“反求诸心”,做“内省”的功夫,这其实与儒家传统的内省、自讼的主张是一致的。在王守仁看来,省察就是要扫除意识中的好色、好名、好货等利欲之心,使良知得以恢复。

15.事上磨炼:亦即在行动中学习。

16.《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明朝教育家王守仁所作,其中集中体现了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如他揭露和批判了宋明以来压抑、摧残儿童的教育现象,认为这种教育是非常有害的;教育儿童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

17.《社学教条》:王守仁所写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合称《社学教条》,是他在南赣巡抚时,为“破心中贼”为各县社学教师颁发的教条。

18.《存性编》:颜元所著,依孟子的行善学说,驳斥宋儒的气质不善论,认为气质之性即义理之性,就每个人而言,它虽然有着清浊、厚薄之分,但总归为善;恶的产生乃是由于后天的隐蔽、习染所为。

19.《存学编》:颜元所著,明确提出礼、乐、兵、农等实用知识才是孔子的“正学”,而这些“正学”不能只在书中讲授,否则便是空疏无用的浮学。

20.漳南书院:是明末教育家颜元创办主持的。他在漳南书院里倡导实学、实用的教育内容,如礼、乐、书、数、天文、地理、水学、工学等。他的实学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对传统教育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在他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人文学科,而且还有实用课程;不仅传授传统文化遗产,而且容纳了西洋科学知识;既重视心性修养,又注重身体的锻炼,并且实行分科教学。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并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1.“习动”:即在实际活动和劳动中学习的方法。

22.“习行”:针对书本教育的方法,颜元提出了“习行”的教育方法。他认为,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习行”去获得,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也要通过“习行”来检验。

23.明至清中叶统治者确立的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答:明代的文教政策:1崇儒纳士,广兴学校。2实行文化专制,加强思想钳制。在文化教育领域,统治者们一方面崇儒兴学、广取人才,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这些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删节《孟子》一书中有碍君主专制的语句。第二,加强思想控制,禁止学生议政。第三,屡兴文字狱。

清代的文教政策:1尊孔读经,广兴学校。2提倡程朱理学和编撰古代典籍。3严订学规,大兴文学狱。

24.明朝的学校教育系统。

答:(一)中央官学明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是国子监,旁支是宗学与武学。(二)地方官学明代的地方官学亦因对学校教育的重视而较为发达。主要有儒学和社学两类。

25.清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答:清代的官学教育制度体系上基本上沿袭明制,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个系统。(一)中央官学清代中央官学以国子监为主干,以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算学、俄罗斯文馆等为旁支。(二)地方官学清朝的地方官学主要有依行政区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以及在乡间设置的社学,此外还有在地方上设立的卫学、义学、井学等。这些学校均属于儒学性质。26.王守仁关于“致良知”与教育作用的主张。

答:王守仁认为,人的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是可能受到习俗和私欲的影响而被蒙蔽。为此,人们就有受教育的必要。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掉后天与外物接触所生的各种“昏蔽”,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也就是“致良知”。致良知的重要方法便是“格物”。所谓“格物”,即只在自己心上下功夫,通过格物去掉人欲、复归良知,以唤起人们内在的天然良知,自觉地遵守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从而达到“存天理,去人欲”的目的。总而言之,教育的作用便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

27.道德教育理论。

答:在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言行不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道德教育中的这种弊端,王守仁在认识论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观。所谓知行合一(见13)王守仁根据其“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观点,提出了具有心学思想特点的道德修养方法的主张。第一,立“为圣人之志”。第二,省察克治。第三,事上磨练。

28.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是什么?

答:1儿童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教育目标,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唯一人物。2他揭露和批判了宋明以来压抑、摧残儿童的教育现象,认为这种教育非常有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体罚严重,学生视老师为仇人,师生关系紧张对立。3教育儿童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4主张给儿童以诗歌、习礼、读书三方面的教育。5关于教学方法,王守仁认为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来实施,提倡一种“愉快教学”。

29. 颜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两类:一是政治人才或称治术人才,二是专业人才或称百职人才。倡导实学、实用的教育内容。他针对理学家“主静”观提出了“习动”的教育方法,针对书本教育方法,提出了“习行”的教育方法。

第七章清朝后期的教育

1.洋务教育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勃然兴起的洋务运动中出现的向西方学习西文、西艺的教育思想,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场中国教育近代化运动。

2.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教育运动中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创办于1862年,主要培养外语人才,其教学内容侧重于自然科学,是我国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学堂,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

3.福建船政学堂:是设立最早的水师学堂。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它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直接相关的,是出于扼制列强海上侵犯的目的而设立的。

4.开民智:是使民众具有新的“理性”,即培养具有新观念的国民。

5.维新派中重师范又将其付诸实施的当首推状元实业家张謇。

6.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7月,它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管理各省教育的行政机构。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

7.书院改学堂:早年张之洞致力于对旧学的整顿,开办了一些较传统书院开明的经世致用的书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这种旧学愈来愈显得脱离社会实际。针对这种情况,张之洞上书朝廷,提出将经心书院、两湖书院改为学堂,主要是加入天文、格致、制造、算学等近代课程。

8.壬寅学制:中国近代新的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8月,是为学务大臣张百熙奏拟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学堂章程》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等6个章程。

9.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评价: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颁布并且实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学制。第一,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封建官吏和士大夫转变为各种专门人才;各级学校开设了西方先进的近代课程;采取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如实行班级授课制,废止体罚等。第二,它是由张之洞等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产物,其中的封建主义的气息仍然非常浓厚,依然强调经史之学,学习经书时间过长,在管理方面具有专制色彩。此外,学制中没有女子的地位,整个学习年限过长等均是该学制的缺陷。10.《劝学篇》:作者是张之洞,全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主线,阐述了作为洋务派的张之洞在政治、学术、道德等方面的理论和主张,“中体西用”主张以封建纲常名教来端正人心,以变通举办工商、学校、铁路等来开风气,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

11.“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它是《劝学篇》的核心思想,也是洋务教育的纲领和基本指导原则。12.留学教育的实施及其意义。

答: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留学教育建议的是容闳。1872年8月,第一批30人赴美留学幼童漂洋西渡美国,这是中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的开始。以后在1873年、1874年、1875年又陆续各派出30名学生留学。在进行留美教育不久,左宗棠等洋务派开始筹划派遣学生赴欧洲留学事宜。

意义:洋务派倡导的留学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揭开了中外文化交流史新的一页。它不仅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而且也是对传统教育制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有力冲击。

13.《大同书》: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社会改造理论的代表作。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理想了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自幼便享受着完全平等的社会公育。理想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大学院。他对理想社会教育体系的构建,虽然只是一种空想的蓝图,却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强烈愿望。他倡导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平等,重视学前教育、女子教育,要求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实施德、智、体和谐教育的主张,闪现出现代教育精神的光芒。

14.梁启超的“新民”说:“新民”的最大特点是要有独立的精神,他呼吁拔除一切依赖于他人、受制于他人的观念,树立天下可依凭者唯有自己的新观念,同时还需具有知识、道德和才能,这样才能使人真正获得独立的地位。无疑,梁启超要求培养的“新民”,较之传统的封建士大夫更有知识、有能力、

15.洋务教育思潮出现的原因。

答:1社会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利用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派出大批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办学,把基督教义和西方科技文明一起带入中国;另一方面把中国作为资本的输入地,在中国大办工厂,掠夺中国的大量资源,但同时又为中国作了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的示范。与此同时,一部分具有买办倾向的上层人士虽然也主张儒家的纲常名教优于西方,却服膺于西方的坚船利炮。2思想根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后来洋务派的思想源流。

16.洋务教育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答:1创办新式学堂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当时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类:方言学堂,军备学堂,技术学堂。方言学堂最早,其中开先河的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开办的军事学堂有两类:一是训练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一是训练陆军人才的武备学堂。最早设立的水师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是李鸿章1885年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2派遣留学生

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教育运动,是对传统儒学教育思想的历史性超越,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尝试。它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指导思想,冲破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的樊篱。它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造就懂外语、晓科技的洋务人才,动摇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重视“西文”、“西艺”的课程的开设,是对西方教育内容的价值的承认和对传统教育内容的不满,这无疑有助于中国教育走向进到化。此外,它对西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模仿,也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进步。17.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及其意义。

答:1861年,清政府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

关于它的历史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应该承认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也有殖民性。2京师同文馆虽然具有封建性,但它的所作所为事实上已经对封建教育产生了冲击。封建教育培养官吏,同文馆培养专业人才,封建教育内容为四书五经,同文馆侧重于自然科学。3京师同文馆也最早采用西方近代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比封建传统学校的个别教学前进了一步。

18.为什么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答:1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2.(见上题评价中的2.3.)

19.维新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

答:中国近代的改良思想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他们主张属于近代地主阶级的改良思想,是后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前身。第二阶段是在七八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等,他们属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后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20.维新派的主要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是什么?

答:1教育为本。2注重西政的学习,将向西方政治的学习和近代政治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3改革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改革科举制度,主张书院改学堂。4重视普及教育,推行资产阶级近代教育制度。5强调师范教育。6强国必由女学。论述题则加上评价:维新教育思潮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维新派对教育作用与地位的认识,比以前诸派和同时期的人的认识都高。他们对普及教育以开民智的呼吁,大大超过了洋务派在近代教育方面的主张。他们对西方近代学制的宣传,也为后来近代学制在中国的诞生产生了独到的影响。

21.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答:张之洞作为清末的封疆大吏和洋务派的代表,其教育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整顿封建传统教育1整顿学风2创办新的旧学书院3提倡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二)兴办洋务教育1改书院为学堂2创办新式学堂(三)派遣留学生

第八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1.民国教育方针:1912年9月正式公布了具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性质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壬子—癸丑学制:自1912年至1913年,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校系统令,综合成为一个新的学校系统,称之为《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将整个学习年限定位17-18年,从纵向来看,分为三段四级。

3.“五育并举”: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方针,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资产阶级教育。“五育”并举就是为巩固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对人提出的要求,也即造就“五育”和谐发展、具有“完全人格”的新式人才。此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也是资产阶级改造旧教育的纲领,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否定。

4.“教授治校”:即学校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的一切大事和重要方针与决策,一律通过评议会的讨论并作出决定,然后在全校由各个专门部门贯彻执行。

5.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一、确定民国教育方针。二、改革课程与教育管理制度。三、制定新学制。

意义: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是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理的一个重大举措。尽管随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改革遭到了挫折,但是他们的功劳不可磨灭。此外,新学制的建立,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据1915年统计,小学有105655所,比1911年增加了两倍;中学有403所,比1911年增加了一倍。

6.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是什么?

答:1.造就“完全人格”的教育主张。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3. 民主管理的思想。

7.简述蔡元培造就“完全”人格的教育主张。

答:1造就“完全人格”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主张的资产阶级的教育目的。2“完全人格”包括个性和群性的发展。3针对旧教育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事实,蔡元培主张新教育应以儿童的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他自由发展。4群性和个性得到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来实施。

8.简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答:所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要求反对宗派习气,门户之见,他主张无论是何种学派的学说,只要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言,即使彼此相反,也应让他们并存和自由发展。这个办学方针,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蔡元培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珍惜。

9.简述民主管理的思想。

答:在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上,蔡元培反对独裁统治,提出“教授治校”的管理主张。对于学生管理,主张学生自治。

10.论述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民主精神。

答:整合6.7.8.9道简答。

11.造就“完全人格”教育主张的意义。

答:造就完全人格的思想是蔡元培为资产阶级确定的教育目的,对它的具体要求是“五育”和谐发展,它是一种新的人才标准,也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确立。

12.为什么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成为民国教育方针?

答:蔡元培主张造就“完全”人格,而“完全”人格就是群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实施“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军民国教育即军事体育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重在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好知识和技能。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世界观教育要求人们去追求达于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人格变得更加完美。美感教育亦称美育,重在陶冶人的情感,使人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

第九章北洋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教育

1.平民教育:是“五·四”前后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产生的思想基础主要有两点:一是五四时期“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二是受杜威社会改良主义的影响。杜威把平民主义的教育归结为“个性”知能的发展和“协作”精神、习惯等的培养。

2.工读教育:又称工学教育思潮,它是指提倡做工和求学相结合,做工和读书相结合的思想。

3.职业教育:是清末实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4.乡村教育:是平民教育运动向前进一步的发展。把平民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旨在从教育农民入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他们提倡“到乡村去”、“到民间去”,不但极力鼓吹,而且付诸实践,见诸行动。

5.定县实验:晏阳初1929年在河北定县进行试验,用“学校式(平民学校)、社会式、家庭式(幼对长)”三大方式来进行生计、文艺、卫生、公民“四大教育”,解决中国农村的“四大病”——贫、愚、弱、私;并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

6.邹平实验:梁漱溟1931年在邹平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除指导研究生和训练乡村服务人员外,还在邹平、菏泽两县办理乡农学校、乡学、村学。这种学校实质上是“政教合一”的组织,既对农民进行宗法思想教育、训练地主武装,又行使一乡(村)的行政权利。

7.“六三三”学制:1922年9月召开了全国学制会议,对上届年会提出的改革草案稍作修改后,于该年11月1日以《学校系统改革案》的名义颁布,这便是“六三三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8.设计教学法:创始人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克伯屈,它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道尔顿制:是美国的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美国的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创行的一种教学制度。该制度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废除课堂讲授,将学习内容按一定的时间分为作业大纲,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自由支配时间,自由学习,教师只起到顾问的作用。

10.大学区制: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政府根据蔡元培先生的意见,改教育行政委员会为大学院,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同时实行大学区制,每一大学区设立国立大学一所,设校长一人综理大学区内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务。11.《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1928年12月,大学院召集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颁布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大体沿袭1922年学制。1929年至1933年,先后公布了各级学习法以及各级学校规程。

12.《小学教员检定办法》:1944年1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小学教员检定办法》,将试验检定改为至少每两年举行一次,无试验检定每学期开始前举行。试验检定分笔试、口试或实习,必要时得举行体格检查。检验合格后发给合格证书,其有效期为4年。13.《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1931年9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令教育部公布实施。该《实施原则》具体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训育目标。

14.童子军:原创始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后随着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流行而遍及欧美各国,1912年传入中国,童子军训练的内容主要有纪律、礼节、结绳、旗语、救护、露营等。

15.导师制:1938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规定每一学级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15人,每组设导师1人,由校长指定专任教师充之,校长并指定主任导师或训育主任1人,综理全校学生训导事宜。

16.晓庄学校:1927年春,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一道以改进社名义,在南京近郊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南京市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来改名为晓庄学校)。

17.“科学下嫁运动”:1931年春,陶行知由日本回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并与他人一起编辑了许多通俗的科学丛书。

18.山海工学团:是在提倡普及教育运动的活动中,陶行知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一个团体组织。它以“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为宗旨,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等六种能力的培养。

19.小先生制:在普及教育的实践中,陶行知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的师资问题而提出来的办法。它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还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人。这种小先生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群众识字教育、扫盲教育、文化普及教育等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小先生自己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其文化知识的水平还很低,很难承担一位教师的责任,很难达到普及教育的目标。

20.如何评价陶行知的“小先生制”?

答:见19。用小先生制进行普及教育有四大好处:第一,可以解决女子普及教育问题;第二,可以促进进步,焕发青春。第三,可以使知识公有;第四,可以使学校与家庭、社会流通。

21.社会大学运动:抗战胜利后,陶行知开始提倡民主教育运动,他提出了“社会大学运动”的主张。1946年,他和李公朴等创办了重庆社会大学,这是一个团结进步青年、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文科夜大。

21.“五四”前后有哪些教育思潮?

答:1平民教育思潮与平民教育运动。2工读教育思潮与工读运动。3职业教育思潮。4乡村教育运动。

22.学制的改革标准、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答:改革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只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主要内容:(1)蒙养院改称幼稚园,收6岁一下儿童。(2)初等教育阶段为6年,分为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级,其中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2年。另高相当年期的补习学校,分别招收初级小学毕业及年长失学者。(3)规定以4年为义务教育年限,但各地可视情况在适当时期延长年限,入学年龄也可视地方情形自行决定。(4)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分为初级中学校和高级中学校两级,各3年。初级中学校实行普通教育,兼设各种职业教育科;高级中学校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政等科。(5)师范教育除在高中设立师范科外,以前的5年制师范改为6年,或单设2年或后3年的师范学校。(6)实业学校改称职业学校,分初高两级并能在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7)大学修业年限为4—6年,废止预科。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大学,企业年限为4年。师范大学或大学教育科得附设2年制师范专修科。

特点:1教育段年限划分较为科学,六、三、三分段恰好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相符合,同时缩短了小学教育年限也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2以加强中等教育为核心,延长中学教育年限,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有利于中学生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3注重职业教育,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4注重个性发展,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5给各地更大的灵活性。6注重普及教育,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育年限。

23.国民党时期在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举措及其目的。

答:1教育行政方面的改革。目的在于变教育官僚化为教育学术化。2学校系统方面的改革。3统一课程标准。4施行教员资格审查制度。5加强学校训育管理。

24.陶行知的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答:一、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二、为民众教育的普及而探索、奋斗。1提倡平民教育运动时期2从事乡村教育时期3提倡普及教育运动时期4从事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时期5倡导民主教育时期。

25.“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及其性质、意义。

答:评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包括三层含义:1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并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2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3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固然有着将“生活”与“教育”相混同,抹煞教育的特殊性,轻视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等不足之处,但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旨在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要求儿童的教育应适应儿童的生活特点,它与脱离民众生活的以死的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是根本对立的。

评述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观点。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就扩大学习的内容和教育对象等而言的。另一方面是就社会教育而言的。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主张,并不是要求将学校与社会完全等同,更不是主张“学校消亡”,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民众生活的“血脉相通”。

评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观点。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的教学理论。它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整个教育过程,它的基本含义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目的,也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它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十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1.苏区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教育人民委员部:1931年在临时中央政府中设置教育人民文员部,它是全国革命根据地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3.苏维埃大学:1933年6月创办,以毛泽东为校长,沙可夫为副校长,校址设在瑞金沙洲坝。其中心任务是学习领导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改造群众生活以及管理苏维埃政权等方面的知识。

4.工农红军大学:1933年11月正式开学,校址在瑞金西郊大树下,校长兼政委为何长工。学校下设高级指挥科、上级政治科、指挥科、参谋科,附设教导队、高射炮队和测绘队。教育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文化教育。

5.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即中央党校。1933年3月开学,校址在瑞金洋溪,校长任弼时。开设三个班级:新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党、团、工会、苏维埃工作各一班,高级训练班。学习课程各班不同,主要是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党的建设、苏维埃的建设、工人运动、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常识等。

6.中央列宁师范学校:1932年6月创办,校址在瑞金县外的钟家祠,校长由中央教育部代部长徐特立兼任。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师资。

7.列宁小学:1934年后,苏区小学统称为“列宁小学”。

8.“干部教育第一”:1942年2月,党中央明确制定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政策,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一切工作,包括国民教育工作在内,都须经过干部去做。”

9.民众学校:是一种常年性的群众业余学习组织,它以16岁至50岁的未受小学教育的成年男女为教育对象。在晋察冀边区,民众学校内设识字班和宣讲班。在苏中根据地,1944年时还设立了主要对在职村干部进行短期培训的高级民众学校。

10.冬学:是一种季节性的群众业余学习组织,自1937年最早在陕甘宁边区设立后,广泛推行于各抗日根据地。因为它是利用农民冬季农闲时间,在11月底至次年1月底左右开设的民众业余学校组织。

11.《战时教育方案》:为了使教育工作更好地为解放战争服务,陕甘宁边区在1946年12月颁布了《战时教育方案》,要求“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亦应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底为自己的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和组织者”。

12.“新型正规化教育制度”:是指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相适应的正规教育制度,在学制方面,即要求实行严格的入学和毕业的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13.苏区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的内容及其特点。

答:教育方针(见1)

教育政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社会解放服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联系;依靠群众办学;争取和培养知识分子为革命教育事业服务等。14.苏区的学校教育系统。

答:苏区独特的教育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干部教育、群众教育、普通教育。1干部教育苏区干部教育从教育对象来划分,可以分成红军干部教育和地方干部教育;从组织形式来看,则可分为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2群众教育苏区群众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初步科学知识的教育。3普通教育苏区普通教育包括中学、高级小学、初级小学以及幼儿园的教育,其中主要是高级小学和初级小学。

15.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什么?

答:1教育为长期的抗战服务;2实行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3贯彻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政策;4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5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的政策。

16.老解放区的教育政策的内容。

答:1教育为解放战争服务;2教育事业为劳动人民服务;3实行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任用的政策。

17.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积累的教育经验。

答:1教育为革命,教育为战争服务;2依靠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因时、因地办学;3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下编外国教育史部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

1.资产阶级的教育起源论有两种观点:(生物学教育起源论),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心理学教育起源论),美·孟禄。

2.古埃及是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有宫廷学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的学校,也是最高级的学校)、神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古印度有婆罗门教育,如公元前8世纪的古儒学校;有佛教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思想产生于古希腊的雅典。雅典实行的是奴隶主民主政治,雅典教育是古代社会实施和谐教育的典范,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柏拉图创建了学园阿卡德米,这是雅典第一所哲学学校,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培养演说家、雄辩家。它是西方最早的教学论方面的专著。

3.“青年之家”:是在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的儿童公共教育机构的萌芽,后来主要成了教育男性青年的场所,重点是进行军事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特别是军事教育占很大比重。

4.“青年礼”:当男孩子在“青年之家”学习达到一定的年龄时,在氏族部落里要举行一种检验和考查青少年学习成长情况的仪式,这种仪式叫做“成丁式”或“青年礼”。

5.宫廷学校:是在古埃及最早出现的学校,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王子、王孙及大臣的子弟在很小的时候就到这种学校学习,一般学习时间很长,直到能做官了才离开学校。

6.神庙学校:是附设在神庙里的一种学校,神庙里的僧职人员也就是神庙学校的教师。

7.文士学校:也称书吏学校,主要是培养担任书吏工作的人员。

8.“古儒学校”:是公元前8世纪古印度的进行婆罗门教育的一种学校。专门研究婆罗门教教义《吠陀经》,并且专门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印度史籍称之为古儒。古儒学校就设在古儒家中,那些不能或不愿亲自教导孩子的家长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这些孩子迁居到古儒家里,过着有节制、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学习《吠陀经》,文法学、天文学,教学方法以记诵、讲解为主。

9.“五项竞技”:是古希腊斯巴达军事训练的基本项目,主要包括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10.古罗马的修辞学校:是按照希腊的修辞学校模型办起来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也都同希腊的修辞学校相仿。修辞学校是不文法学校更高一级的学校,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演说家、雄辩家,因为当时的风气是,谁善于辞令,谁就能做官。

11.苏格拉底教学法:是苏格拉底提出并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问答法”。他在教学生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结论。他的这种问答式教学法也被称为“产婆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影响很广。

12.“三艺”:是古希腊雅典高等学校教育在文化知识方面开设的三门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学、哲学。

13.“四艺”:是柏拉图的教育体制中的意志教育阶段在理论知识方面开设的四门学科,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14.“士官团”:是古希腊雅典的一种高等军事学校,主要培养军事方面的领导者,学习年限为两年,从18岁到20岁。

15.《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教育家坤体良晚年时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所著的书,这是一本专门论述如何演讲、辩论的书,其中谈到了教育的作用,建立学校的意义,如何培养雄辩家等问题。这本书是古希腊、罗马教育成就的总结,也是坤体良本人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

16.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起源论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起源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还在劳动中形成了人类社会。在人类这种群体的共同劳动中,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教育一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教育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17.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无阶级性。2非独立性。3频发性。

18.奴隶社会学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2奴隶社会政治生活的日益复杂,也是促使学校产生的原因之一。3奴隶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使学校产生的另一方面原因。4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这些学校还是相当简陋的,教育同宗教联系密切,古代教育的阶级性已非常明显。

20.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答:古希腊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的军人。儿童满7岁以后,被送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严格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从7—18岁一直过集体生活。这个阶段的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竞技,教育方法非常严酷、野蛮。在政治和道德方面,大力向青少年灌输种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儿童从小就形成等级意识,形成对奴隶无限仇恨的品性。青少年学生8岁以后便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从整体上讲,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

21.雅典教育的特点。

答:雅典的教育不仅要把统治阶级的子弟训练成为身强体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雅典教育是古代社会实施和谐教育的典范,是奴隶制度中进行文雅教育的典型;雅典的学校类型很多,能照顾到儿童、青年多方面发展;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初具形态;尤其是在雅典还出现了最初的教育理论。

22.斯巴达和雅典教育比较。

答: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1雅典和谐教育的典范,注重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斯巴达教育目的单一,只要求培养军人。2雅典教育内容丰富,不仅注重体育,还注重知识教育;而斯巴达只强调军事体育教育。3雅典学校类型多样化;而斯巴达则只有军事体育学校,类型单一。4雅典的教育国有化程度不如斯巴达,有很多私利学校。

相同之处:1无论是雅典还是斯巴达的学校教育都是被奴隶主阶级所控制,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学校只接受奴隶主子弟。2教育都不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3都注重军事体育训练。

23.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

答:这一时期出现了这几种类型的学校:1初等学校2文法学校3修辞学校。

24.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优点:不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认识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气氛比较活跃。

缺点: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而且此方法的运用要受到学生知识水平和求知热情等方面条件的制约。

25.柏拉图的教育体制设想。

答:1.6岁前的启蒙教育阶段。柏拉图是最早论述学前教育问题的人,是历史上最早论述优生问题的思想家。2.6—16岁的情感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是面向三个等级的,即面向所有公民。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节制、正义等美德,通过体育来训练身体,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感。3.17—20岁的意志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人勇敢的品德,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四艺)。4.20岁以后的理智教育阶段,只保留奴隶主贵族子弟接受教育,主要任务是发展青年理智的美德,主要学习科目有哲学、辩证法和四艺。

评价: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如:1重视教育的作用及认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2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内容,确立了四艺的课程体系。3重视国家对全体公民进行教育。这些方面对于后世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年龄分期思想。

答:亚里士多德要求教育者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即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他把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这三个阶段在教育任务方面的侧重点是不同的。(1)0-7岁,这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任务,是顺应自然,促进儿童身体正常发育生长。(2)7-14岁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主张儿童从7岁开始进入国家开办的初等学校学习。这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陶冶性情、培养道德修养。(3)14-21岁的教育。这个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理性灵魂,以智育为主。

27.昆体良的教学思想。

答:一、教育目的:坤体良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二、对演说家的要求和培养:1及早教育;2提倡学校教育;3教学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学科课程体系;4教学方法:(1)教学应当明白易懂;(2)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3)教学中注意劳逸结合;(4)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公认的有学问的人,是道德的典范。

第二章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

1.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史一般分为中世纪教育和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两大阶段。中世纪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阶级性和等级性、宗教性。中世纪教育分为两部分:教会教育、世俗教育。

2.教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僧院学校,培养僧侣;大教堂学校或主教学校,培养教堂领袖;教区学校,宗教宣传。

3.中世纪后期,世俗教育呈上升趋势,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的出现。

4.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波隆亚大学为代表的学生行会制,一是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教师行会制。

5.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他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母育学校》是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论著。《世界图解》是西方第一本带插图的教科书。

6.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7.僧院学校:以培养未来的僧侣为目的,后分为“内学”和“外学”两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僧院学校的教师多由僧侣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口授,学生抄录并死记硬背,还采用问答法巩固知识。在僧院学校体罚非常严重,棍棒、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8.大教堂学校:设在主教所在地,培养各教堂的领袖人物。学校性质、水平同僧院学校相近,但设备好,教育内容完备,除《圣经》外,主要学习“七艺”,“七艺”的内容已完全服从于神学需要。

9.教区学校:设在教徒居住的地区,目的是为了向广大民众进行一般的宗教宣传。学校设备简陋,教师来自神父阶层,向劳动者子弟灌输宗教知识和简单的读、写、算知识。教区学校的学习期限也比较短,往往是半年或几个月,而且学习时间不固定。

10.骑士教育:是一种培养骑士的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以军事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7岁前的教育主要是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养护。7-14岁,侍童教育阶段。14-21岁,侍从教育阶段,主要学习作战本领,特别是“骑士七艺”。

11.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的子弟所设立的初等教育机构。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迫切需要掌握初等文化知识,需要掌握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这种学校由市政机关管理,由城市当局来决定学校的各方面事务,教学内容方面,除宗教课程以外,还有读、写、算的训练。

12.“快乐之家”: 1424年,维多利诺在孟都亚郊外办的以所宫廷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整个学校洋溢着愉快欢乐的气氛。到这所学校接受教育的有公爵子女、富商子弟,还有一些虽然出身贫寒但很有天才的儿童。重视德育、体育、智育、美育,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强调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儿童。

13.《乌托邦》:是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14.《巨人传》:是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拉伯雷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写了这部小说,他以幽默而辛辣的笔锋无情地揭露了当时法国的封建统治、教会权威及其经院主义的教育,同时用创造性的文学艺术形象提出了自己对教育、政治、宗教的看法。在这部长篇讽刺小说中,拉伯雷通过巨人高康大的教育成长过程,揭示了两种对立的教育活动。

15.《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夸美纽斯也被后人成为“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大教学论》在夸美纽斯的所有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奠定了夸美纽斯教育观及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

16.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贡献是什么?

答:从11世纪开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成为最早的市民阶层。为了摆脱封建主的压迫和剥削,市民阶层不断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思想意识,同当时盛行的经院哲学形成对抗,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世纪大学。

贡献:1提倡“异端邪说”,反对宗教愚昧,打破了宗教神学在教育上的垄断权。2研究和传授了医学、法学等世俗性的科学知识,动摇了传统的盲目信仰,开始重视人们理解能力的提高。3在大学形成了一套民主管理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民主制度。而且,中世纪大学还为当时各方面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探讨学术问题的场所,同时又是培养新一代学者的园地。

17.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是:1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2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3扩充教育内容,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4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8.维多利诺的教育思想。

答:维多利诺认为,教育目的应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为国家服务的人。他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他提倡德、智并重,精神与身体兼顾,并且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他希望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又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广博的知识,希望通过学校培养出仁慈、谦虚、忠于职守、有责任感、能管理国家的人才。另外,维多利亚还重视审美教育。

19.莫尔的教育思想。

答:莫尔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既是发展人们多方面才能的工具,也是使社会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所以,他主张所有的儿童不论男女,都应受到公共的教育,这就是莫尔的普及教育的思想。他提出在乌托邦国实行公共教育制度,国家要为儿童设立各级学校,所有儿童都要进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几个方面,德育侧重于宗教信仰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体育主要是培养儿童健美强壮的体格;智育则是进行广泛的知识教育,包括读、写、算和天文学、音乐、逻辑、古典文学、几何学等知识的传授。另外,乌托邦国还要为成年人提供各种学习的条件。莫尔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他是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按照莫尔的观点,凡是年龄和体力适合于劳动的人,无论男女都必须从事农业劳动,同时学习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技术。

20.夸美纽斯论“自然适应性”原则。

答:自然适应性原则,即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根本性指导原则,收到亚里士多德“教育的年龄分期思想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1教学的秩序要模仿自然,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也应该有合理的秩序,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2依据儿童本身的发展顺序进行教育。他力图从实践出发来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力图依据自然规律来探求教育规律,这些都是应当肯定的,特别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教育这一思想更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他把教育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认识到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远远未达到科学教育学的水平。

21.夸美纽斯的学校管理思想。

答:1建立统一的学制,他把0-24岁作为人们受教育的阶段,其中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相应地设立一种学校,具体内容如下:0-6岁婴儿期,相应设立母育学校;6-12岁儿童期,设立国语学校;12-18岁少年期,设立拉丁语学校;18-24岁青年期,设立大学。这是一种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这四种学校是相互衔接的。2学年学日制,他提出每一年级应在同一时间招生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年结束时通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3提出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22.夸美纽斯论教学原则。

答:夸美纽斯首次提出了教学原则体系,这是在总结前人和他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其自然适应性的主导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循序渐进原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这一原则是教学中的主导原则,其他原则都是由其引申出来的。该原则包括两方面的涵义:1.教的系统性2学的量力性。(二)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夸美纽斯认为,知识是从感官而来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所以教学应当给儿童多提供一些感知材料,尽可能地把一切事物都放在儿童的感官面前,以便多方面地调动儿童的感官活动,帮助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三)趣味性原则(四)巩固性原则

23.拉伯雷通过《巨人传》表达了他的什么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答:1在教育目的上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儿童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健康活泼的人文主义者。2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广泛的知识学习。3在教育方法上大力提倡实物教学和谈话法,注重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反对不重视理解、呆读死记的旧的教育方法。

第三章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填空

1.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封建教育主要分为幕府教育、藩国教育、平民教育三个等级。教育机构有幕府直辖学校、各藩的藩校、平民的乡校和寺子屋。

2.寺子屋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乡校是乡村设立的初等教育机关,招收的也是平民子弟,教学内容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读、写、算知识,另外,还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这是乡校的一大特点。

3.在《学令制》里,日本仿效法国,采取中央集权制。1886年,颁布《学校令》,规定设立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四种学校,每一级教育又分为高级和初级两个阶段。《学校令》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作出明确规定。

二、名词解释

1.星期日学校:(1)是英国产业革命后初等学校中学生数量最多的学校,(2)主要招收贫穷儿童,利用星期日传授宗教知识和粗浅的读、写、算知识(3)既可以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又可以用宗教宣传麻痹儿童的精神。第一所“星期日学校”是1781年由传教士罗伯特瑞克斯创办的(4)到19世纪初已有50万名儿童进入“星期日学校”学习,还组成了“星期日学校协会”。

2.导生制学校:是英国产业革命后私立学校中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而著称的学校。教学形式是: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任“导生”,由教师先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去教别的孩子,由此节省了师资。这种教学形式大大缓解了师资不足的状况,有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这种教学总的来说是不系统的,缺乏知识的连续性。

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而著称。这种学校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任“导生”,由教师先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去教别的孩子,这样一个教师就可以教很多学生,由此节省了师资。“导生制”学校是由英国非国教派人士兰卡斯特和国教派传教士贝尔同时创立的,因此“导生制”也称“兰卡斯—贝尔制”(简称“兰贝制”)。

3.富兰克林文实学校:第一所文实学校是1751年富兰克林创建的,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学科的实用性,设置的课程一方面适用于升学,一方面适用于就业。继富兰克林文实学校之后,许多州相继建立起这样的学校,为美国工商业的发展输送了一批中等水平的实用人才。

4.公立学校运动:独立战争后,在美国掀起了由政府开办的大规模的公立学校运动。贺拉斯曼是“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5.《毛雷尔法案》:美国在南北战争后为了发展高等教育,继续讲究实用的原则,1862年颁布了《毛雷尔法案》。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便由联邦政府拨给土地3万英亩,各州可用此公地的税收开办农工学院,培养农业机械化方面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这一法案的颁布,使美国建立起一批农工学院,培养出大批的工农业方面所需要的人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6.《学制令》:1872年由文部颁布,是日本教育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法令,标志着明治维新后教育改革的开始。

7.《学校令》:1886年由明治政府颁布,规定设立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四种学校,每一级教育又分为高级和初级两个阶段。包括《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

7.欧文幼儿学校:欧文的“幼儿学校”建于1816年,它是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欧文的“幼儿学校”主要招收2~6岁的贫穷儿童,对他们进行智育和道德教育。

8.公学:所谓“公学”,并非指公立学校,而是由私人所办,是一种私立学校,这一名称最初是因为学校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所以称“公学”。

9.“新大学”运动:资产阶级力图建立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新大学,以便同封建势力、教会势力控制的旧大学相对抗。

10.贺拉斯。曼:马萨诸塞州的教育厅长贺拉斯。曼是这场公立学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极力倡导由州政府普遍建立公立学校,且一生致力于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普及,大力宣传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贺拉斯曼的努力推动了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他因此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11.昌平坂学问所:德川幕府时期,先后设置的幕府直辖学校就有21所,其中最著名的是昌平坂学问所,它是德川幕府时代儒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12.藩校:是以昌平坂学问所为样板,由各藩设立和经营管理的学校。开始主要是为培养武士,后来侧重于培养实用人才。13.“寺子屋”是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构。寺子屋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读、写、算知识教育,这种教育在平民中很普及,它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治维新以后逐渐改为近代小学。

14.教育敕语: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它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它起着规定日本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基本法的作用。基本内容是:(1)提出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即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2)强调对国民进行爱国和守法教育,并促使国民形成忠孝、信义、顺从等品质。

三、简答题。

1.英国的教育领导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答: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不管教育,完全交给教会负责,并认为教育活动是教会的天职。1833年,当时的财政部长阿尔索普提出教育补助金议案,由国会通过。每年从国库中拨款2万英镑,作为对初等学校的补助。以后该项拨款得到稳步增加。这是英国教育从只作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向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转化,也是国家直接掌握教育领导权的开始。1839年,英国政府首次设置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改组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机构。到1898年,废除了教育局,建立教育署,把对初等教育和

2018年10月自考00464中外教育简史试卷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6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羁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商代时新出现了一种学校形式,被称为 A.校 B.序 C.庠 D.瞽宗 2.提出著名的“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3.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A.君子 B.真人 C.神人 D.兼士 4.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新学”,被称为 A.南学 B. 北学 C.玄学 D.理学 5.古代被称为“社学”的基层学校创设于 A.宋代 B.元代 C.金代 D. 明代 6.《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孔子 B.苟子 C.王充 D.董仲舒 7.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留学活动是 A.庚款留美 B.赴日游学 C.派遣留美幼童 D.留法勤工俭学 8.中国近代首次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教育家是 A. 蔡元培 B.梁启超 C.康有为 D.严复 9.我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 A.《强迫教育章程》 B.《颁定教育要旨》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0.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中强调 A.国民教育第一 B.儿童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群众教育第一

11.古希腊完全控制斯巴达教育的是 A.家庭 B.学校 C.国家 D.社会 12。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形式主要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早期教育 13.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聘请进行教育改革的英格兰教士是著名学者 A.约克 B. 阿尔琴 C.卡西诺 D.查理斯 14.1534年,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天主教组织是 A.加尔文 B.路德 C.日内瓦 D. 耶稣会 15.18世纪末至l9世纪初,由英国教育家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学校制度叫 A.学生制 B.导生制 C.教师制 D.导学制 1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论》 B.《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大教育论》 17.卢梭认为,爱弥尔最初几年的教育应该是 A. 学校教育 B.积极教育 C.消极教育 D.成人教育 18.20世纪50-80年代,英国对学校组织进行调整和改革,普遍设立 A.技术中学 B. 综合中学 C.文法中学 D. 现代中学 19. 1917年前苏联建立的全国教育最高领导机构是 A.教育委员会 B.中央教育委员会 C.国家教育委员会 D. 教育人民委员会 20.杜威认为,人有四种本能,其中最重要的本能是 A.交际与探索 B.表现与制作 C. 制作与探索 D. 表现与探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苟子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要具备的条件包括 A.博习 B.博喻 C.知微而论 D.耆艾而信 22.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三舍法”,以下史实正确的有 A.王安石对太学实施的改革措施 B.其特点是分级教学 C.范仲淹对太学进行的改革措施 D.其特点是分级教学 23.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有 A.废除八股取士 B.颁布壬寅学制 C.创建京师大学堂 D.书院改学堂 2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五项竞技”内容有 A.赛跑 B.摔跤 C.划船 D.跳跃

(自考小抄-知识点)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A)A.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B.语言 的产生C.经济的发展D.生产工具的改进1.2.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化遗址是(B)A.云南 元谋文化遗址B.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C.北京周口店文化遗址D.河姆渡文化遗址 1.3.原始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是(C)A.木器 B.铁器C.石器D.铜器 1.4.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又扩大 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是原始人类的 (D)A.生活环境的变化B.经济方式的变化 C.生产工具的变化D.居住环境的变化1.5.中国最早的家畜驯养业产生于(A)A.大 约七八千年以前B.大约五六千年以前C.大约四五千年以前D.大约三四千年以前 1.6.导致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是(C)A.血缘 群婚的确立B.对偶婚的确立C.族外婚削的确D.族内婚制的确立 1.7.五帝时代的学校中也叫“大学”的是 (A)A.成均B.大房子C.上庠D.下庠 1.8.庠这种教育机构产生于(C)A.黄帝时代 B.炎帝时代C.虞舜时代D.商汤时代 2.1.标志着中国告别原始时代的是(A)A.夏 王朝的建.B.商代的建立C.西周的建.D.秦朝的建立 7.31.1922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培养 革命干部的学校是。(A)A.平民女学B.上海大学C.湘江学校D.苏维埃大学 7.32.《强迫教育章程》是(D)A.民国时期制 定颁布的B.清初制定颁布的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制定颁布的D.清末制定颁布的 1-1.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是 (A)A.古风时代B.荷马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 (B)A.古风时代B.荷马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3.古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期是 (B)A.荷马时代B.古风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4.雅典结束王政时代的时间是(A)A.公元前683年B.公元前593年C.公元前682年D.公元前508年 1-5.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是(C)A.高尔吉B.安提丰C.普罗泰戈拉D.克里底亚 1-6.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在希腊被称为 (A)A.智者B.学者C.老师D.大智 1-7.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思想的是(C)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伊索克拉底 7-18.1952年出版的《教育的资源的使用》是(B)的最后教育著作。A.马利坦B.杜威C.皮亚杰D.托马斯 7-19.《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的作者是 (C)A.马卡连柯B.高尔基C.克鲁普斯卡 D.苏霍姆林斯基 7-20.克鲁普斯卡娅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 (A)A.《妇女——女工》B.《国民教育与民 主主义》C.《父母必读》D.《家长教育学》7-21.《塔上旗》一书的作者是(C)A.克鲁普斯卡B.苏霍姆林斯基C.马卡连柯D.卢那察尔斯基 7-22.被称为是前苏联最杰出的超群人物、教育思想的泰斗的人是(B)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C.高尔基D.克鲁普斯卡娅 (ABC)A.猿人B.早期智人C.晚期智人D.前期猿人E.后期猿人 1.2.为教育的起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的是 (BC)A.由前期猿人向后期猿人进化B.由古猿向猿人的进化C.由猿人向智人的进化D.由古猿向智人的进化E.由智人向人的进化 1.3.族外婚经历了(DC)A.血缘群婚阶段B.氏 族群婚阶段C.对偶婚阶段D.无血缘群婚阶段E.氏族选婚阶段 1.4.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包括(ABCD)A.教 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B.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C.教育内容十分简单D.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E.专门化的教育方式 2.1.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ABCDE)A.习 武B.敬神C.习礼D.习书E.习算 2.2.西周“五学”之称主要指(ABCDE)A.“成 均”B.“辟雍”C.“上庠”D.“东序”E.“瞽宗” 7.1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乡村教育中, 主张采取的三大方式是(ACD)A.学校式B.个人式C.社会式D.家庭式E.互助式7.13.1934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苏维埃文教建 设的总方针是(AB)A.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B.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C.教育与战争联系起来D.保卫红色政权、打败一切敌人E.文化教育为人民服务7.14.抗大的教育方针是(ABC)A.坚定不移 的政治方向B.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C.机 动灵活的战略战术D.严明一致的革命纪律 E.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7.15.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机构分为四类, 包括(ABCD)A.干部短训班B.军政学校C.技 术学校D.文化艺术学校E.初习学校 1-1.古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是(ABCD)A.荷马时代B.古风时代C.古 典时代D.希腊化时代E.智者时代 1-2.《荷马史诗》的两个部分分别是 (AC)A.《伊里亚特》B.《荷马》C.《奥德 赛》D.《史诗》E.《理想国》 1-3.古希腊先后称雄于希腊世界的两个最著 名城邦是(CD)A.波斯B.伯罗奔尼撒C.雅 典D.斯巴达E.萨拉米 1-4.斯巴达国家居民的三个等级包括 (ABC)A.斯巴达人B.皮里阿西人C.希洛 人D.拉哥尼亚人E.西西里人 1-5.古风时代斯巴达人“五项竞技”教育内 容包括(ABCDE)A.赛跑B.跳跃C.摔跤D.掷 铁饼E.投标枪 7-14.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有(ABCD)A.《帕 夫雷什中学》B.《家长教育学》C.《给儿 子的信》D.《给教师的建议》E.《教育诗》 7-15.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 (BCE)A.巴格莱B.康茨C.拉格D.托马 斯E.布拉梅尔德 7-16.分析哲学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DE)A.奥康纳B.乔治·奈勒C.萨特D.彼 得斯E.谢夫勒 (180 万)年。 1.2.人类的不断进化,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 (物质条件)与可能性。 1.3.在工具制作上,原始人类经历了以(打 制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到以(磨 制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新石器时代。 1.4.我国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我国境内最早 人工栽培的水稻。 1.5.(巫师)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 执行的任务。 1.6.“成均”之学以(乐教)为主。 1.7.原始社会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 传)。 2.1.西周教育的核心是(“学在官府”)。 7.11.1918年,俞子夷编《(毛笔书法测验)》, 为中国编制测验之始。 7.12.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是:“(团结)、(紧 张)、(严肃)、(活泼)。” 7.13.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中 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 7.14.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大 解放”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1-1.荷马时代的教育是(非制度化)的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足智多谋的武士。 1-2.古风时代希腊社会最为重大的变化是最 终完成了氏族制度向(奴隶制)的转变,形 成了(奴隶制)国家。 、 7-11.马卡连柯创办的“高尔基工学团”和 “(捷尔仁斯基公社)”都是以教学和劳动 为基础的,劳动教育是他用以改造、培养 新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7-12.创造“思维课”这一独特教学形式的 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把美 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 因素。 1.2.“虞庠之学” 2.1.校 2.2.“六艺” 3.1.文士 3.2.五伦 3.3.《大学》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7.2.壬子一癸卯学制 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6-6.双轨制 7-1.“新学校” 7-2.蒙台梭利。 7-3.杜威 7-4.新传统派教育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7-7.帕夫雷什中学 , 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 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 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 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 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 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 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 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 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 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 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奴隶主贵 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 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 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 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 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 预政治。 7-8.苏霍姆林斯基: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 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学者, 他一生辛勤工作,硕果累累,共写出41部 专著,600多篇论文,近1200篇童话和儿 童故事。他的多篇论著流传于世界各地, 被称为前苏联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教育 实际经验和许多有益的理论观点,对现代 教育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1.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1.4.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 式。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2.1.简述瞽宗的内容。 2.2.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 2.3.简述六艺教育的内容。 3.1.简述二次学术下移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3.2.简述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 3.3.简述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3.4.简述举一反三。 3.5.简述因材施教的内容。 3.6.简述明人伦。 3.7.简述儒家的反求诸己。 3.8.简述荀子虚壹而静的内容。 3.9.什么是三纲领八条目? 3.10.教学相长的内容是什么? 3.11.尊师重道的内容是什么? 3.12.什么是藏息相辅? 3.13.豫时孙摩的内容是什么? 3.14.什么是启发诱导? 3.15.长善救失的内容有哪些? 3.16.墨家的教育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3.17.简述孔子对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 3.18.简述墨家的“巨子相承”制度的内容。 3.19.简述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原则。 3.20.简述孔子“身体力行”的含义。 4.1.简述“独尊儒术”的内容和意义。 4.2.简述苏湖教法。 4.3.什么是监生历事制? 4.4.《四书集注》的内容是什么? 4.5.简述“文翁兴学”的内容。 4.6.如何理解文教政策这一概念? 5.1.简述董仲舒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的内 容。 5.2.简述颜之推关于学习方面的四种见解。 5.3.简述韩愈“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5.4.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5.5.简述王守仁“训蒙教约”的内容。 5.6.简述王夫之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5.7.简述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的主要内 容。 6.1.太平天国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方面? 6.2.简述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的类别。 6.3.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想的学校教育 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4.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有哪些措施? 6.5.康有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6.6.简述严复教育思想的四个方面。 6.7.简述早期教会学校的性质、特点及意义。 6.8.简述张之洞关于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 7.1.简述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7.2.简述民国政府“党化教育”之教育宗旨。 7.3.简述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7.4.简述壬戌学制及指导思想。 7.5.简述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教 育改革实验中最有影响的教育改革实验。 7.6.简述瑞金时期的文教建设总方针和总任 务。 7.7.简述延安时期的文教方针和政策。 7.8.简述抗大的教育方针、校训和主要任务。 7.9.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 1-1.简述《荷马史诗》。 1-2.简述苏格拉底的“智德统一”论。 1-3.简述帝国时期罗马教育显著变化的五个 方面。 1-4.简述昆体良关于教师的论述的几个方 面。 1-5.简述雅典教育。 1-6.简述斯巴达教育。 1-7.何谓“智者派”? 2-1.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 2-3.简述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类型。 2-4.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 2-5.简述城市学校及特点。 2-6.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组织机构。 3-1.简述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的原 因。 3-2.简述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3-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3-4.简述佛杰里奥“自由教育”思想的主要 内容。 3-5.简述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3-6.简述耶稣会学校管理的主要特点。 4-1.简述“福斯特法案”的内容。 4-2.什么是实科中学? 4-3.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内容。 4-4.简述彼得一世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4-5.简述美国的“6—3—3制”。 4-6.什么是“藩学”? 4-7.什么是“寺子屋”? 4-8.简述《教育敕语》的内容。 4-9.简述美国中等教育的7大目标。 4-10.简述幕府时期日本具有等级特点教育 机构的三种类型。 5-1.什么是“绅士教育”? 5-2.简述“自然教育”的主要内容。 5-3.简述“形式阶段”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积 极意义。 5-4.什么是“要素教育论”? 5-5.简述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 动。 5-6.简述斯宾塞知识比较价值的五个次序。 6-1.简述费舍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6-2.简述《诺伍德报告》的中心内容。 6-3.简述巴特勒教育法。 6-4.简述“郎之万一瓦隆教改方案”的目标 及原则。 6-5.简述“富尔法案”三原则的内容。 6-6.简述联邦德国的教育体制。 6-7.简述日本战后改革教育的主要特点。 7-1.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7-2.简述巴格莱在《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 育的纲领》一文中,提出的促进美国教育 改革的四项要求。 7-3.简述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 7-4.简述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几个方 面。 7-5.简述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三大原 则。 7-6. 简述克鲁斯卡娅关于幼儿园最重要任务 “成均”是传说 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本义是指平 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加工的, 很可能是指原始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 类广场在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 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宗教 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首领教令及 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1.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答:“大房子”指 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据考古学 家推测,这种大房子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 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包 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 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1.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答:人类社会是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 活动。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 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因此教育起 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 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 种社会现象。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生产 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社 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承并传授一代又一代 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 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 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1.4.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 式。答:学校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 国就产生了学校的萌芽。中国学校教育类 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 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 为主。(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 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 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由氏 族长者对下一代进行说教。这样养老的场 所就逐渐成为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知识 的学校。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答:原 始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由于原始社 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等 方面的必要条件。因此原始教育不可能从 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也不可能成 为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 阶级性。由于原始社会是集体生产与集体 生活,财产也是集体公有,人与人是平等 的,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社会性和无阶级 性的。(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原始社会教 育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以及宗教活动方面的内容。(4)教育以口耳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 度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

(全新整理)1月全国自考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卢梭反对压抑人性的教育,而主张( ) A.积极的教育B.城市的教育 C.知识的教育D.消极的教育 2. 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是( ) A.老子B.孔子 C.孟子D.荀子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哪国的高等学府?( ) A.鲁国B.齐国 C.赵国D.楚国 4.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 ) A.儒、墨B.儒、道 C.儒、法D.儒、黄老 5.元代书院的主要特点和变化是( ) A.出现官学化趋向B.具有民族特色 C.八股文学习D.管理松弛 6.陶行知创建的推进乡村教育的实验学校是( ) A.晓庄乡村师范学校B.河南村治学院 C.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D.四川育才学校 7.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龚自珍B.张之洞 C.康有为D.黄炎培 8.南京鼓楼幼儿园是谁创建的? ( ) 1

A.陶行知B.蔡元培 C.陈鹤琴D.张宗麟 9.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1862年B.1898年 C.1900年D.1902年 10.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有名的教育理论是( ) A.实用主义B.活教育 C.生活教育D.乡村教育 11.首创“成绩测验”及其量表的教育家是( ) A.帕克B.莫·伊曼 C.赖伊D.桑代克 1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 ) A.英语B.德语 C.拉丁语D.希腊语 13.夸美纽斯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 ) A.6岁B.12岁 C.18岁D.24岁 14.美国现代教育家康南特的教育理论属于( ) A.要素主义教育流派B.永恒主义教育流派 C.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流派D.改造主义教育流派 15.在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中,被称为“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富兰克林B.杰佛逊 C.帕克D.贺拉斯·曼 16.1944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法是( ) A.巴尔福教育法B.费舍教育法 C.巴特勒教育法D.中等教育法 17.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进行绅士教育应当在( ) A.家庭B.学校 C.教会D.社会 18.1755年俄国建立的莫斯科大学,只设法律、哲学、医学系,不设( ) 2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汇集--最新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浙江2002年1月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以_________为纲。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_________的主张。 3.科举制度中,考生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反映梁启超儿童教育和女子教育思想的论著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5.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二所幼稚园是陈鹤琴创办的_________和陶行知创办的_________。 6.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二种形式。 7.美国各州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实行。 8.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是_________。 9.赫尔巴特确定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是明了阶段、联想阶段和_________阶段、______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大学》提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 )。A.明人伦B.明明德C.亲民D.止于至善 2.学田制首创于( )A.汉代B.唐朝C.宋代 D.明朝 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4.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王守仁 5.洋务留学教育中共派遣留欧学生6批计约130名,其中绝大多数来自( )。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水师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福建船政学堂 6.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斯多德D.昆体良 7.洛克认为,理想的绅士教育应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学徒式教育 8.授权郡和郡级市议会建立起地方教育当局的法案是( )。 A.1870年《初等教育法》 B.费舍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巴特勒法案 9."斯宾斯报告"的中心议题是改革(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10.二战后美国颁布的最重要的教育大法是( )。 A.《中小学教育法》 B.《高等教育法》 C.康南特的21条建 D.《国防教育法》 三、多项选择题1.明代钦定的学校教科书有( )。 A.《论语集注》 B.《四书集注》 C.《四书大全》 D.《五经大全》 E.《性理大全》 2.属于中华儿童教育社出版的刊物是( )。 A.《儿童教育》 B.《学前教育》 C.《幼稚教育》 D.《幼教理论 E.《幼稚园地》 3.北欧代表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有( )。A.唯多利诺B.伊拉斯谟C.拉伯雷D.弗杰里奥E.蒙田 4.1938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为美国中等教育提出的中心目的包括( )。 A.民主精神 B.自我实现 C.人的关系 D.经济效率 E.公民责任 5.蒙台梭利卓有成就的研究领域有( ) A.弱智儿童 B.初等各科教育 C.幼儿教育 D.中等教育结构 E.小学教学法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

中外教育简史 一、填空 1、原始时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成均)和(虞痒之学) 2、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口耳相传)(模仿为主) 3、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4、新兴地主阶级成了(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5、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倡的 6、墨子的突出特点除了以廉爱为核心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军事知识) 7、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性善论”求放心 9、荀子认为教育史(化性起为) 10、《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步骤 11、《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 12、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实行独尊儒术,并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50人,建立太学,这是 封建中央官学之始 13、汉景帝末年署郡郡守(文翁)创立地方官学 14、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专经阶段)的区分 15、(书院)在元代出现官学化趋势 16 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最重要的教学形式 17 汉武帝元光年冬,接受(董仲舒)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18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文史(王充)的教育思想 19 胡媛的(分斋教学)设有(经义斋)和(治事斋) 20 (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主张是(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1 (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是(王夫之)主张的 22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3 (1853年)为妇女开设女科 24 洋务创办的新式学堂:语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25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1862 26 (客宏)率领120名幼童留美 27 (京师大学堂)开我国近代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先河 28 (壬寅学制)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虽经公布但未实施 29 (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 30 (黄炎培)近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重要奠基倡始人 31 瑞金苏维埃政府的小学称(劳动小学)(列宁小学)或(红色小学);1934年开始统称列宁小学 32 抗日军政大学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3 (柏拉图)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国》《法律篇》 34 亚里士多德“论自由教育的两个基本点(闲暇)(自由科学) 35 (十二铜表法)是最重要的民法法典 36 西欧的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区学校) 37 洛克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绅士) 38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哲学,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9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管理)(教学)(训练) 40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性教学) 41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阶段)(联想阶段)(系统阶段)(方法阶段)

00464中外教育简史201610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64)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称为 A.库B.序 C.成均D.校 2.以下诸子中,属于法家的是 A.墨子B.老子 C.孙子D.商鞅 3.提出著名的“染丝说”的教育家是 A.墨子B.孟子 C.孔子D.老子 4.标志着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之始的是 A.汉代太学B.西晋国子学 C.隋代国子寺D.唐代国子监 5.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三种是 A.君臣、父子、兄弟B.君臣、父子、夫妇 C.君臣、父子、朋友D.父子、兄弟、夫妇 6.提出“致良知”思想的教育家是 A.王守仁B.陆九渊 C.朱熹D.王夫之 7.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是 A.圣玛利亚女校B.汇文学校 C.马礼逊学堂D.登州蒙养学堂 8.最早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百日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民国初期 9.抗日战争时期,为强化学校训育,国民政府规定在中等以上学校中推行 A.毕业会考制B.导生制 C.导师制D.辅导制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A.延安大学B.抗日军政大学 C.鲁迅艺术学校D.陕北公学 11.“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个观点也被称为“智德统一论”。提出这~观点的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D.普罗泰戈拉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 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 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汉代的 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周 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 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 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 (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 12.孔颖达精通儒学 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 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 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 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 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1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8.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除汉代以来的对策、策论仍然保留外,明经科主要是经过“帖经”“墨义”考查士人对儒家五经原文识记的熟练程度。 19.董仲舒急于让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法”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从而有效的预防犯罪。 20、韩愈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己矣。 21.王守仁为了达到是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22. “中体西用”的内涵:“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中学指中国固有文化思想(主要指经史之学和纲常名教理论)及其教育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及其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选择题每小题所列备选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未选、多选或错选均无分。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称【】A.辟雍B.泮宫 C.东序D.上庠 2.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是在【】 A.1903年B.1904年 C.1905年D.1906年 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A.北宋B.南宋 C.元朝D.明朝 4.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A.董仲舒B.韩愈 C.朱熹D.王守仁 5.体现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占有了一定地位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是 【】A.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B.黄埔军校 C.上海大学D.劳动学院 7.战国时期被称为“显学”的是【】A.儒家、墨家B.儒家、道家 C.道家、法家D.法家、兵家 8.王安石主持的教育改革是北宋兴学运动的【】A.第一次B.第二次 C.第三次D.第四次 9.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A.善言B.类比 C.列举D.设疑 10.“捐监”创行于【】A.宋代B.唐代 C.元代D.明代 11.最早提出划区实验农村教育的是【】A.中华教育改进社B.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C.中国民生教育学会D.中华职业教育社12.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A.王守仁B.朱熹 13.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国子学B.国子寺 C.国子监D.太学 14.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创办“快乐之家”的教育家是 【】A.维多里诺B.佛杰里奥 C.委基乌斯D.瓜里诺 15.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是【】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中外教育简史 1.1.“成均” 1.2.“虞庠之学” 2.1.校 2.2.“六艺” 3.1.文士 3.2.五伦 3.3.《大学》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7.2.壬子一癸卯学制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6-6.双轨制 7-1.“新学校” 7-2.蒙台梭利。 7-3.杜威 7-4.新传统派教育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7-7.帕夫雷什中学 7-8.苏霍姆林斯基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 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 “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 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 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 这种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 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 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 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 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 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 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 所。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 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 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 考试。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 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 构。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 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 “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 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 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 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 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