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2018届高考文言文通假字练习(整理配答案)

(完整版)2018届高考文言文通假字练习(整理配答案)

(完整版)2018届高考文言文通假字练习(整理配答案)
(完整版)2018届高考文言文通假字练习(整理配答案)

2018届高三文言文通假字整理与练习

磁灶中学蔡金星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练习参考答案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羸(léi)老易于而咬其骨。”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把孩子交换了以后啃孩子们的骨头吃.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jué](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sháo],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C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人伤心,马也衣鸣。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E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非死则徙尔。”

F

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同“返”返回,归来。动词。“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动词。“盖亦反其本矣。”

反:同“返”;往返,返回。动词。“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反:同“返”;往返,返回。动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G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盖:通“盍”;何不。兼词。“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H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驩: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惛:通“昏”;昏乱糊涂。形容词。“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名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J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同“嫉”;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出现,露出来。动词。“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见:同“现”;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缰:同“强”;强大。形容词。“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通“强”;强壮。形容词。“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介:同“芥”;小草。名词。“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教学教材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饮宴、玩乐)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为了帮助考生更深刻的理解,本尊特意整理了课本内通假字,以及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翻译。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必修1-必修5通假字汇总 .....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讲课教案

什么是通假字?“通”和“同”有什么区别?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而“同”则是指二者完全一样可以互相代替 以下是按首字母顺序归纳的高中常考的文言通假字,如: A 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杯:同“杯” ;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①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 ;顶,穿着,覆盖在肩上。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①通“避” ;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②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疲惫,衰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 ;不。副词,句尾语气词“吗”“或师焉,或不焉。” “汝见我不?” C 材:同“才” ;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 ;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 ;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集中堆积。“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 ;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 ;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 ;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 ;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必修一至五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梨树。)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全集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全集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涔恰!?BR>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河蚌。“民食果损蜯蛤。 暴:“同曝” 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动词。“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逃避。动词。“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不会。副词。“王曰:‘不也’。”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 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

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 2.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 3.熟记常用“通假字” 一、导入: 【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 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 二、活动一——总结类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借字本字字义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 (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敝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 (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 (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 (14)沛公不胜杯杓杓勺 (1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按查明 (16)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 (1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返 (1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樽 (1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磨 (2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2.根据通假字和本字之间的关系,总结文言通假字的规律: A.【声旁字代替形声字】——(5)(6)(9)(12)(17)(18) B.【同声旁的字相代替】——(2)(8)(15)(19)(20) C.【同(近)音字相代替】——(1)(4)(7)(10)(13) D.【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11)(14)(16) 二、活动二——归纳方法

2021高考文言文最常见的60例通假字钐及举例

2021高考文言文最常见的60例通假字钐及举例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3.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6.被: 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 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 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 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21.衡: 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②通“横”,梗塞,不顺,动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还:通“环”,绕,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23.惠:通“慧”,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4.疾:通“嫉”,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25.见:

高考必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7.忠义暴于朝廷。 8.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11.被明月兮珮宝璐。” 12.闻妻言,如被冰雪。” 13.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14.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5.见其客朱亥,俾倪.” 16.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9.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20.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21.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2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3.或师焉,或不焉。” 24.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5.汝见我不?” 26.宁可共载不?” 27.食之不能尽其材。” 28.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9.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0.须臾成五采。” 31.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2.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33.胡取禾三百廛兮?” 34.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35.适中手自钞录。” 36.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37.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8.屈平既绌,” 39.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4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1.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42.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4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汉亦留之以相当。” 46.曹军不能抵当。” 47.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8.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49.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50.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51.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52.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53.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5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5.一夜飞度镜湖月"’ 56.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57.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58.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59.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60.某所,而母立于兹。” 61.军惊而坏都舍。 62.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63.无他,但手熟尔。” 64.以头抢地尔。” 65.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66.非死则徙尔。” 6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6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 69.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70.人穷则反本。” 71.盖亦反其本矣。” 72.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7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4.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75.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76.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77.入则无法家拂土。 78.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79.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80.盖亦反其本矣。” 81.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8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83.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84.媵人持汤沃灌。” 85.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86.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87.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88.困于心,衡于虑。”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整理精校打印版

高考常见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使用说明】(通假字按拼音顺序排列)请大家先按分割线将学案折好,然后看着例句用笔将该例句中的通假字圈出来,在全部圈好后再打开对折部分一边对照改错一边记忆含义,最后把出现错误的句子用红笔做标记后二次记忆。 ◇案:通“按”,察看。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颁:通“斑”,黑白相间。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倍:通“背”。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辩:①通“辨”,区别。例1: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例2: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 ②通“变”,变化。例: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采:通“彩”,彩色。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卒:通“猝”,匆忙。例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例2: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 ◇趣:通“促”,催促。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丁宁:通“叮咛”。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而:通“尔”,你,你们。例:字而幼孩《种树郭橐驼传》 ◇反:通“返”。例1: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 例2: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伏:通“服”,心服。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羽之死》 ◇不:通“否”。例: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共:通“供”例: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何:通“呵”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盖:通“盍”,何,怎样。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驩:通“欢”。例: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 ◇还:通“环”,绕。例1: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例2:秦王方还柱走《荆轲刺秦王》 ◇惛:通“昏”。例:吾惛,不能进于是矣《齐桓晋文之事》 ◇棘:通“急”,紧急。例:玁狁孔棘《<诗经>两首》 ◇竟:通“境”,边境。例:亡不越竟《晋灵公不君》 ◇距:通“拒”。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倔:通“崛”例: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决:通“诀”,诀别。例:与武决去《苏武传》 ◇扣:通“叩”,询问。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 ◇离:通“罹”,遭遇。例:“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敛:通“殓”。例: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通假字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考点感悟]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之二虫又何知 解析:选D A项,“振”通“震”,惧怕;B项,“冯”通“凭”,乘;C项,“颁”通“斑”,头发花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C.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D.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解析:选C C项,“直”不是通假字。 7.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云销雨霁“”通“”, (2)召有司案图“”通“”,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4)因击沛公于坐“”通“”, (5)而倔起阡陌之中“”通“”,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7)共其乏困“”通“”, 参考答案:(1)销消消散(2)案按审察,察看 (3)受授传授(4)坐座座位(5)倔崛突出 (6)蚤早时间在先的(7)共供供给 [解题策略] 通假字辨识3法 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在语音中辨识 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在字形中把握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皇”,在句中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字,给“皇”添加形旁“忄”,这样就找出了“皇”的本字“惶”,意思是“恐惧”。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3.在词义中理解 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内”通“纳”,接纳。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 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如在“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完全同音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们宴》)(“蚤”通“早”。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 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三.韵母相同 如: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 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 ①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常见通假字100例 (1)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 (3)女通汝:逝将去女。(《诗经·魏风·硕鼠》) (4)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蔺列传》) (5)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6)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7)雷通擂:雷鼓大振。(《赤壁之战》) (8)知通智: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9)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 (10)具通俱: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11)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2)坐通座:置之坐上。(《鸿们宴》) (13)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14)内通纳:踞关,毋内诸侯。(《鸿们宴》) (15)直通值:昂其直。(《促织》)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一网打尽1

通假字一网打尽1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燕,通“宴”饮宴、玩乐)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1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15、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30、可予不(同“否”) 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32、召有司案图(同“按”) 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34、设九宾于廷(同“傧”) 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37、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39、要项伯(同“邀”,邀请) 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44、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燕,通“宴”饮宴、玩乐)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奉,同“捧”) 37."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形容词。)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动词。" "大命将泛,其之振救。"振:同"赈";救济。动词。 4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录(整理版)

中学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录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暴:同“曝”,晒;暴露,显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桮:同“杯”,酒器。“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①穿着。“将军身披坚执锐”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辟:通“避”,躲避。“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①困顿,失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②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或师焉,或不焉”“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C 材:同“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钞:同“抄”,抄写。“道中手自钞录” 陈:通“阵”。①战阵。“勿击堂堂之陈”②布阵。“陈而待敌”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屈平既绌”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纵,联合抗秦。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厝:同“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高考必备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

高考必备-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C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高考文言文 通假字 专题

假期学案一——通假字 课文常见通假字辑录(按拼音顺序排列) 【使用说明】 请大家先按分割线将学案折好,然后看着例句用笔将该例句中的通假字圈出来,在全部圈好后再打开对折部分一边对照改错一边记忆含义,最后把出现错误的句子用红笔做标记后二次记忆。 ◇案:通“按”,察看。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颁:通“斑”,黑白相间。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倍:通“背”。例1: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例2: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节选》 ◇辩:①通“辨”,区别。例1: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例2: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 ②通“变”,变化。例: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采:通“彩”,彩色。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卒:通“猝”,匆忙。例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例2: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 ◇趣:通“促”,催促。例1: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例2:复使一人趣之《西门豹治邺》 ◇丁宁:通“叮咛”。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而:通“尔”,你,你们。例:字而幼孩《种树郭橐驼传》 ◇反:通“返”。例1: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 例2: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伏:通“服”,心服。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羽之死》 ◇父:通“甫”。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不:通“否”。例: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共:通“供”例: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何:通“呵”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盖:通“盍”,何,怎样。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驩:通“欢”。例: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 ◇还:通“环”,绕。例1: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例2:秦王方还柱走《荆轲刺秦王》 ◇惛:通“昏”。例:吾惛,不能进于是矣《齐桓晋文之事》 ◇棘:通“急”,紧急。例:玁狁孔棘《<诗经>两首》 ◇竟:通“境”,边境。例:亡不越竟《晋灵公不君》 ◇距:通“拒”。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倔:通“崛”例: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决:通“诀”,诀别。例:与武决去《苏武传》 ◇扣:通“叩”,询问。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 ◇离:通“罹”,遭遇。例:“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敛:通“殓”。例: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 ◇缪:通“缭”。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列:通“裂”。例: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闵:通“悯”。例:夙遭闵凶《陈情表》 ◇冥:通“溟”。例:北冥有鱼《逍遥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