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稼先》优质教案

《邓稼先》优质教案

《邓稼先》优质教案
《邓稼先》优质教案

1邓稼先

1.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先生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

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pánɡ)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体。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4.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计划迈出了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的数十年间,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的杰出奠基者。

5.作者简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傲,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作者的感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如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第三部分第9、10段,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部分第5段以及第六部分。这些语段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赞扬、怀念之情。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两弹”爆炸成功,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稼先的评价,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

1.速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并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两弹”元勋: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他能领导各阶层许多工作者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民族感情?友情?:作者为邓稼先领导科研人员独立设计“两弹”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我不能走”: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永恒的骄傲: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

联系:第一个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阐述。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②1958年奉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敬业爱岗,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③1985年重病期间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大公无私。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凭一己之力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睿智。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总结: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课堂小结: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纯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主题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出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这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板书设计

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平实

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

“我不能走”——默默奉献(分)

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总)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邓稼先克服重重困难,毫不犹豫地以身许国,却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下面让我们继续感悟这一伟大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再读课文,探究写法

1.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时,用了大量文字写中国的近代史,这种写法比较新奇。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现代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而且开篇即用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进行对比,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用真实的笔触,突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开启了下文。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照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明确: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

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何况作者与邓稼先阔别二十余年,对邓稼先的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作者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包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对朋友的认同和钦佩。

3.默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相当国籍

文化背景

性格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纯”

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衬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很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译文。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旷野无边无际,辽远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环绕,群山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寒风悲号,日色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野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段话说明了搞原子弹工程既要有物理直觉,又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也透露出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深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困难在于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表现了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

(4)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同时,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2.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明确:句式整齐,例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又如,第五部分“‘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

觉……稳健的判断”。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第三部分第4段中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体会深刻含义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明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他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小结:这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在历史视野和全球视野上,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祖国、对民族的伟大贡献。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处运用排比、对比、引用等手法,在句式的选择上,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板书设计

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内容分明

对比鲜明——突出伟大的人格

取材精练——四个生活片段

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可取之处1.课堂中,落实了对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

文章内容的把握及对作者思路的理解。

2.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及鉴赏能力。

3.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不足之处1.对于散文传记这种文体,学生刚接触,不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而第一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2.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地让他们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还需要加强引导,从基础入手,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进而体会到学习语文的趣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