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及应对策略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及应对策略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及应对策略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及应对策略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及应对策略

在国际准则委员会的不断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90年代的后半段。尽管如此,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仍未实现全球化的目标。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73至***年为制定主体准则阶段;1989至1995年为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1995年起至今为制定核心准则阶段。这样,对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可以分两个时期进行。(一)1990至1995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回顾拉尔森(Robert K. Larson)和凯尼(Sara York Kenny)在1999年利用Coopers and Lybrand(C&L)(1991,1993)和Price Waterhouse(PW)(1995)两家国际会计公司所公布的对35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及会计实践的调查资料,对国际会计准则在这些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其中有关发达国家与的协调状况见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1993年为例,在上述调查对象中,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具有高度一致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9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法国、德国与日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适度的协调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6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而中国的会计准则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程度与

一个国家的体制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那些实行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高的协调性,而那些实行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方面上唯一的例外国家是荷兰;其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与一个国家的运行模式之间有某种契合关系。在那些奉行微观经济主义(即主张自由主义)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较高,而在那些坚持宏观统一主义(即强调政府干预)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相对较低;其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与1993年相比,1995年各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均有所下降,这主要缘于在1995年IASC“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计划开始生效,该计划旨在将原来国际会计准则中所许可的备选大大缩减。这样,各国会计准则所表现出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总体看来,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段,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呈现协调质量下降的趋势。(二)1995年至1999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分析1995年7月,IASC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IOSCO)订立协议,其核心是:如果IASC能在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会计准则(Core Standards)的任务,并得到IOSCO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时至今日,IASC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然而IOSCO 尚未决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其主要的障碍来自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早在1997年,SEC的主席列维特(Levitt)就曾发表一份声明③,强调国际会

计准则要想获得普遍认可(实际上主要是得到美国的认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必须包括现有会计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2.必须高质量,即能导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资人有利;3.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FASB在1998年底对外发布一份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之设想”(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etting :A Vision for the Future)的报告④,其中认为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应具备以下特征:1.与现行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南一致;2.避免可选择的会计程序或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3.必须提供不含混的、可理解的信息;4.能够严格的加以解释和应用。依据SEC、FASB的标准评估IASC的核心准则,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地方不符合上述标准。在核心准则中,有一些准则包含有备选的处理方法,有一些准则包含有与IASC或者FASB概念框架不一致的规定,还有一些准则没有提供必要的指南以确保可理解性并避免模糊性。如此看来,核心准则得不到IOSCO的通过便是一个的结果,IASC期望以核心准则协调统一各国会计实践的努力暂告失败。尽管核心准则计划暂时受阻,但国际会计准则却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采纳与推行。首先,欧盟(EU)非常支持IASC及其准则。1996年,欧盟一份报告认为,除少数情况外,国际会计准则与欧盟指令具有可比性;1999年,欧盟宣布在缺少欧盟指令的情况下,允许欧洲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例如,欧盟第4号与第7号指令缺乏对工具作出有关的会计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0年,欧盟宣布最迟不超过2005

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遵守国际会计准则,同时,欧盟还指出,它不再打算制定欧洲统一会计准则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而只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使用进行监督,当发现存在不符合欧盟特点的缺陷时,才予以干涉。1999年底,Price Waterhouse Coopers对总部设在欧洲17个国家(包括欧盟15个国家、瑞士和挪威)的509家跨国公司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法律修改后,大多数欧洲公司愿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次,亚太地区有关国家和地区也普遍接受或采纳国际会计准则。1996年澳大利亚主动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并成为IASC的拥护者,而日本证券市场也开始接受国际会计准则,日本通产省和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均表示支持IASC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在亚太地区支持IASC准则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中国。我国在1992年第一次向IASC派出代表,1997年正式成为IASC的会员,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IASC的理事会会议。我国一方面积极支持IASC 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盖地的研究(2001年)表明⑤,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等的期末计价、收入确认、借款费用的确认、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租赁、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建造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或有事项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或基本一致。总之,由于

IASC具有广泛的国际代表性、权威性,因此,除美国、加拿大⑥等少数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能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制定机构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国际会计准则。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IASC开始了重塑该机构的宏大计划,并在2000年5月通过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章程》,完成了对该机构的重组工作。新的组织架构仿照“FASB模式”,并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大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美国与IASC长期以来的对立局面,对于推进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工作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美国介入程度的逐渐加深,也使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IASC 的独立性、公允性开始发生质疑,从而给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二、应对策略(一)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并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各国会计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国际间会计信息可比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可比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海外筹资成本、充分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我国现在是IASC的会员国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ISAR)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代表国之一,这为我国逐步介入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国际论坛,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之林的应有地位。具

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改进及国际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财政部于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从规范范围、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对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进行了说明和规定。本文就新存货准则与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准则)的变化差异做个具体的比较分析,同时就新存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他几个国家关于存货的相关规定做了国际比较分析。关键词:存货;存货准则;比较一新旧准则的比较分析(一)总体评价1 结构层次更为简洁和明晰。将原来本属于计量范畴的内容(包括:初始计量、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等)单列并入“计量”一章进行阐述,相较于旧准则,新准则各部分间关系更为明晰紧凑。且在其中强调依据基本准则制定存货准则,突出了基本准则的核心地位。。2 内容体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这包括修正了存货的定义(存货的“为出售”这一特征得到加强)、不再将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成本计算单列、改革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等。3 语言使用上更加精练、规范,剔除了不必要的赘语。这包括存货的定义中“正常生产”改为使用“日常生产”、不再使用“会计核算”,改称为“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对存货内容不再使用列举法,概以“存货”、将“费用”称为“损益”等。(二)具体比较1 框架比较。旧准则包括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披露、附则等13项。新准则只包括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较之于旧的会计准则,层次更为简洁明了。主要变化在于将关于存货成本计量的内容(包括:初始计量、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等)统一归入并入“计量”一章进行阐述。这一结构上的调整,使新准则整体框架更为紧凑明了。2 关于准则适用范围:旧准则排除了四项不适用存货准则的内容::(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新准则只排除了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在建工程两项内容,新准则适用范围更广。《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明确表示收获的农产品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新存货准则规范的存货范围更为广泛。3 主要变化内容:基本上新准则只对旧准则进行内容和结构上的调整和梳理,在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一些主要大的变化有:1〉新准则不再单独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初始采购成本)的计量问题。而旧准则则单列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采购成本不包括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等并应计入期间费用。旧准则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考虑流通企业成本的特殊性及与《行业会计制度》过渡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点规定已无必要。特别是一些企业跨行业经营,自身具有庞大的物流、销售网络和业务,已经难从业务以区分流通企业和制造业差别。2〉对存货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新准则不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从理论上讲,先进先出法更能体现存货成本流和实物流的一致性。且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再改用其他方法时,在中国可以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宏观环境下,对企业的影响一般不会太大。但对一些特定企业,特别是存货较多、周转率低的公司,短期内还是会出现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的。新准则此点改革意在减少存货计价方法的可选择性,降低依据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弹性。[!--empirenews.page--]3〉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方法不同。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的成本。而原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定的价值确定。原准则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强,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4〉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面规定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记入相关资产的成本货当期损益。原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记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等。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5〉新准则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最新整理)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 【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一、绪论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筹驾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经典财务会计)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

(经典财务会计)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

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 简介:本文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协调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协调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会计国际协调的策略及建议。指出要正确分析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正确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并引导社会各界正确理解会计标准和运用会计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前言(2002)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目标之一是“推动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员在各国的宣传工作也颇为活跃,短短3年内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大卫.泰迪五次来到我国。我们也看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严格执行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下简称“国际会计准则”)标准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例如,要求只有在所有方面均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才能声称已按国际标准编制了财务报告。又如,原国际会计准则中作为协调产物的一些可选会计处理方法在改进项目中已被取消。这些无疑都增加了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执行的成本。虽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并没有强制世界各国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但表示如要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就应该严格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不会妥协。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态度不仅引起了会计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引起了一些国家政要的关注,有些还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新动向颇有微词。同时我们看到,尽管如此,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宣称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俄罗斯、坦桑尼亚宣布2004年1月1日起在国内上市公司中运用国际会计准则,欧盟要求其成员国上市公司自2005年1月1日起全面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编制合并财务报告;新西兰要求国内上市公司自2007年起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可以自2005年1月1日起提前采用。据了解,约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要求、或者允许或者已声称将要采纳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第01号-财务报表列报

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 ( 1997年修订) 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在于规定通用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以确保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与其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体要求,提供了有关财务报表结构的指南,还提出了财务报表列报内容的最低要求。具体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在其他国 范围 1.本准则适用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所有通用财务报表的列报。 2.通用财务报表,指意在满足那些不能要求报告符合其特定信息需求的使用者需要的那类财务报表。通用财务报表包括单独提供务报表。本准则对简明的中期财务信息不适用。本准则一视同仁地适用于单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不过,只要财务报表各自的编制基础,本准则并不阻止在同一份文件中,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列报合并报表,而依据国家会计准则要求列报母公 3.本准则适用于包括银行和保险企业在内的所有类型的企业。与本准则的要求一致且针对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的附加披露要求,报表中的披露》中规定。 4.本准则使用适合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的术语,因而公共部门经营企业可运用本准则的要求。打算运用本准则的非盈利、政府和特定项目以及对财务报表本准则的说明。这类企业也可能需要提供一些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 财务报表的目的 5.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业务的结构性财务描述。通用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有关企还反映企业管理部门对受托资源保管工作的结果。为达到该目的,财务报表应提供有关企业下列方面的信息: (1)资产; (2)负债; (3)权益; (4)收益和费用,包括利得和损失; (5)现金流量。 这些信息,连同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其他信息,有助于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尤其是产生现金等价物的时间和确定性。 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6.企业的董事会和(或)其他管理机构对其财务报表的编制负责。

国际会计准则框架翻译

1 目的和地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框架是用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呈报,它描述了用于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该框架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会计准则的指南,同时也作为那些不由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解释直接解决的会计问题的指南。 在没有标准或解释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处理交易的时候,管理层必须使用其判断力来建立和应用会计政策以此确保信息是相关可靠的。在做出此种判断的时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要求管理层认真考虑框架中关于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确认标准和计量的概念。 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框架 框架包括: >财务报告的目标 >确定对财务报表有用的信息的质量特征 >定义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 >提供资本保全的概念 3 通用财务报表 该框架涉及通用财务报表。要求业务主体(无论是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至少每年编报一次通用财务报表,以满足众多外部使用者对信息的共同需要。因此,该框架不必涉及专用财务报告,例如为税务机关编制的报告、为政府管理部门编制的报告、编制与证券发行有关的招股说明书以及编制与企业合并相关的报告。 3.1 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 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与公众。所有这些类别的使用者都是依靠财务报告来帮助他们作出决策。 该框架认为,因为投资者是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所以满足投资者需求的财务报告也会满足其他使用者的一般财务信息需求。所有这些用户群体共同关注的是一个企业创造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以及产生这些未来现金流的时间性和确定性。 该框架提醒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时可能需要的所有信息,一方面,财务报告反映的是过去事件的财务影响,而大多数财务报告使用者所做出的决策是与未来相关的。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仅提供了其使用者有限的非财务信息。 虽然财务报告不能满足用户群的所有信息需求,但是通用财务报告致力于满足所有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 3.2 财务报告的责任 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呈报负有主要责任。 3.3 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 财务状况:企业的财务状况受其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其财务结构、其资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以及其适应所处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的影响。财务状况表列示了此类信息。 经营业绩:经营业绩是一个企业在已投入的资源上赚取利润的能力。关于利润数额变动的信息有助于预测企业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预测企业利用可能投资的额外资源获取潜在额外现金流的能力。该框架说明,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主要在综合收益表中提供。 财务状况变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获取企业在报告期从事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企业如何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及企业如何使用这些现金流。现金流量表提供了这类信息。 附注和附表:财务报告也包括附注和附表以及其他信息(a)对财务状况表和综合收益表有关项目的解释,(b)对影响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披露,(c)对没有在财务状况表中确认的所有资源和义务的解释。 4 潜在假设 该框架列明了财务报告的潜在假设。 权责发生制:交易和其他事项的影响应当在它们发生时而不是当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收到或支付时加

方案-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r\n 摘要: 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 ,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 交流等方面的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为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需要更高质量、更透明、更具可比性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 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ue004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原则\ue004 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发展历程\ue004 在我国,1979-1992年为开始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在这一会计制度中,凡是与国际会计惯例相类似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尽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方法和表达方式,并且这些改进在后来的财务会计实务规范中均有体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一个重要开端。\ue004 1992-1997年为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主要表现为: 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简称“两则”。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制”,结束了我国 经济的会计模式,逐步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心的会计模式。其中1992年11月颁布并在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财务 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为蓝本起草的(冯淑萍,2004)。该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广泛协调。\ue004 1997-2006年为广泛地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主要表现为:1997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陆续发布了15项具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采用具体会计准则的形式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这本身就是积极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广泛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此外,在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起草过程中,还聘请了外国咨询专家提供咨询服务,准则的制定始终力求贯彻协调化的精神,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1998年财政部对年制定发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于1998年1月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自1998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制度强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引入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政策,大为缩小了旧制度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谨慎性原则方面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ue004 2006年至今,为全面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签署的“联合声明”,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的事实进行了确认和肯定。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 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制定20余项新准则,同时对现行的基本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1993年12月修订) 目的 本号准则的目的是规定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处理。 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的基本问题是资产确认的时间、其帐面金额的确定、与它们有关的需确认的折旧费用,以及对帐面金额的其他损耗的确定和会计处理。 本号准则要求一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在其满足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对一项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时确认为资产。 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处理,除非有另外的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81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 本号准则还替代1976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折旧会计中有关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折旧部分。本号准则所包含的原则的应用可能也适合像长期无形资产那样的其他资产,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折旧会计仍然适用于这样的资产。 3.本号准则不适用于: (1)森林及类似的再生性自然资源。 (2)矿产权,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然而,对于在发展或保持上述第(l)或第(2)条所包含的活动或资产时使用的,但又能与这些活动或资产分开的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适用本号准则。 4.在某些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使用与本号准则所规定的不同的方法,来决定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帐面金额的初始确认。例如,根据对负商誉的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要求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最初用公允价值计量,即使它大于成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资产的会计处理的所有其他方面,包括折旧,均应按本号准则的要求予以确定。 5.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允许企业将投资物业作为不动产处理,以符合本号准则的要求,或作为长期投资处理,以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的要求。 6.本号准则不涉及对完整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制度的应用(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5号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但是,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 (1993年12月修订) 目的 本号准则旨在对与建筑合同有关的收入与成本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由于建筑合同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使得合同规定的活动的开始日期与活动的完成日期隶属于不同的会计期间。因此,建筑合同会计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收入与成本分配于开展建筑工程的不同会计期间。 在确定何时在损益表中将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确认为收入和费用时,本号准则使用了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所建立的确认标准。本号准则也为应用这些标准提供实务方面的指导。 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建筑商财务报表中关于建筑合同的会计处理。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78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会计. 定义 3.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具有特定含义: 建筑合同,是指为了建造一项资产或者一项在设计上、工艺上、功能上以及最终目的或用途上相互关联或依赖的资产的组合项目而专门签订的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是指建筑商同意按固定造价或固定单价结算工程价款的合同,这类合同有时还带有成本上升的条款。 成本加成合同,是指建筑商在补偿了合同所允许的或用其他方式确定的成本的基础上,再按上述成本计算的一定百分比或一笔定额收取费用的合同。 4.建筑合同可以为建造一项资产而签订,诸如建造桥梁、建筑物、水坝、管道、道路、船舶或隧道等。建筑合同也可能涉及建造几项在设计上、工艺上、功能上以及最终目的或用途上相互关联或依赖的资产,这类合同的例子包括建造提炼装置和其他厂房或设备的复杂部件。 5.为本号准则的目的,建筑合同还包括以下两项: (1)与建造资产直接有关的提供劳务的合同,例如提供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师的服务; (2)拆除或重建资产的合同以及拆除资产后修复环境的合同。

国际会计第三次作业

一、单选题 1.(3分)()6月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130号《报告全面收益》。 ? A. 1990年 ? B. 1995年 ? C. 1997年 ? D. 1998年 答案C 2.(3分)早在()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 ? A. 1970 ? B. 1965 ? C. 1977 ? D. 1975 答案D 3.(3分)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始于()。 ? A. 20世纪60年代 ? B. 20世纪70年代 ? C. 20世纪80年代 ? D. 20世纪90年代 答案A 4.(3分)我国于()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以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 ? A. 1998年1月1日

? B. 1998年7月1日 ? C. 1999年1月1日 ? D. 1999年7月1日 答案A 5.(3分)由于()的存在,使得很难对财务分析进行国际比较。 ? A. 会计多样性 ? B. 会计单一性 ? C. 谨慎性 ? D. 原则性 答案A 6.(3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跨国公司合并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个别报表,这需要把按不同外币(往往是各子公司所在的东道国当地货币,也可能是第三国货币)表述的报表折算为母公司单独报表中的报告货币(往往是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 ? A. 编制合并报表 ? B. 外币交易折算 ? C. 资产减值 ? D. 外币报表折算 答案D 7.(3分)在资产的确认上,关于()的确认也许是最突出的问题。 ? A. 固定资产 ? B. 存货 ? C. 无形资产 ? D.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从2003年末至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出了多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对多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中国要发展经济,就 从2003年末至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出了多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对多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中,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自然就应该走向国际化。 与此同时,为了与国际准则更好地协调与接轨,我国财政部也正积极地酝酿这方面的改革。 在众多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中。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和39号-金融工具无疑是最引入关注的。 尽管该准则在国际准则此次修订之前已经生效,但该准则十分复杂,很难应用。 而对于中国会计准则来说,这是全新的准则,并代表了对于金融工具会计的重大改变。 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都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而其中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为交易而持有以及其他指定的金融工具。 其公允价值的变动都计入利润表。 在实务中,很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应用问题。 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持有各类金融工具的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盈利亦可能波动频繁。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商业债券投资核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二者的差异分析。 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资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债券投资的核算,对于商业银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强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迅速增长。

但债券投资核算明显滞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有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不仅是推动商业银行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水平,增强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债券投资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债券投资规定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取向。 一、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平衡收益与风险的重要工具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既要吸收存款,又要通过发放贷款、同业拆放或购买债券等形式,将所吸收的资金有效地加以运用,以赚取合理的利差。 同时,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并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去化解风险,提高收益。 贷款无疑是银行资金运用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贷款的发放不仅要有客户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贷款质量不高。 呆坏帐多的现状,说明贷款风险很大。 而债券投资相对于贷款而言,虽然名义收益率相对较低,但其风险较小,收益稳定。 相对于存放和拆放资金而言,收益又较为可观。 而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期限匹配,可以保持债券投资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因此,债券投资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在没有即时和可靠的贷款投放渠道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必然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债券市场,通过购买债券,取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析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若干重要问题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文章在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内涵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同时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即在资产减值、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披露、政府补助、企业合并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一定差异。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国特色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上市和证券发行等国际筹资活动增多,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近十几年来,我国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并持续进展,既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又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服务。 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内涵 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国际学者Nobes 和Parker等(1991)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Choi、Frost and Meek(1999)认为,协调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Saudagaran(2001)认为协调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的财

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我国的会计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葛家澍、刘峰(1993)认为,协调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其目标是寻求各国会计的共性与一致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较少各国之间在会计和报告准则方面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质性;魏明海(2003)认为,协调化就是一个透过缩小两种或多种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寻求提高财务报告可比性的过程。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实选择和基本目标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缩小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析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了公允价值;制定、修改了较多的会计准则,并对以前会计准则没有规定的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减少了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的选择余地,也大大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这些变革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证企业的资产质量,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充分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

国际会计准则简介

国际会计准则简介 国际会计准则(IAS)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颁布的,一项全球公认的易于各国在跨国经济往来时可以执行一个标准的制度,用于规范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运作的指导性原则。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国际会计准则简介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什么是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IAS)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颁布的,一项全球公认的易于各国在跨国经济往来时可以执行一个标准的制度,用于规范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运作的指导性原则,使各国的经济利益可在一个标准上得到保护,不至于因参差不一的准则导致不一样的计算方式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至今已经推出项,且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这些准则在国际上,按照公众利益,制订和公布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遵循的同一会计准则,并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执行。它是全球统一的财务规则,是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运作的财务管理准则。中国于1998 年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什么机构 1973 年6 月,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前联邦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美国的16 个职业会计师团体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已发展到个国家并拥有个成员的非盈利性国际组织其职能是负责收集各国的会计准则并制定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以及颁布适合全球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并督促相应国家遵照实施。是制定高质量、易理解、操作性强的国际会计准则的领导机构。它一直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证券监管机构、股票交易所、ZF 间组织、发展机构紧密合作以实现它所提出的目标,即全世界企业及其它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2015年) (1)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趋同及差异 2014年12月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概述及新变化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述 三、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现状 四、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概述及新变化 1、概述 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中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等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要求从2007年1月1日逐步开始实施的,通常称之为“新会计准则”。之前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一般称为“旧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32 项应用指南,若干准则解释和补充规定。(其中:2014年7月,财政部对基本准则和4具体准则进行了修改,并新增了三项具体准则)(见附表)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简述 法规/指引简要介绍 1 项基本准则其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 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 41 项具体准则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有关重点难点问题 提供操作性规定,还包括财务报表格式、会计科目、主要账务 处理等。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其他补充规定主要是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的解释,或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而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某些改进所作出的中国准则的修改。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由财政部会计司编写,主要是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详细解释 以及提供示例。此外,财政部还通过《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颁 布了一些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而作出的规定。

最新国际会计准则ias2

《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 目录 一、概述 二、目标 三、范围 四、定义 五、披露 六、生效日期 一、概述 二、目标 本号准则的目标,是对历史成本制度下存货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作为一项资产所要确认并且需要结转到有关收入被确认时为止的成本金额,是存货会计的主要课题。本号准则对成本的确定及其随后费用的确认,包括其减记到可变现净值等,提供实务方面的指导。此外,本号准则还对费用分配到存货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指导。 三、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按历史成本制度编制的财务报表对存货的会计处理,但不包括对如下项目的会计处理: (1)根据建筑合同所产生的在建工程,包括与此直接有关的劳务合同(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 (2)金融工具; (3)诸如牲畜、农产品、林产品、矿产品之类的生产者存货,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根据某些行业已经良好建立的实务按可变现净值加以计量的。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75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在历史成本制度下对存货的估价和呈报”。 3.第1(3)段所提到的存货,在生产的某些阶段是用可变现净值加以计量的。例如,当农作物已经取得丰收或矿产品已经得到提炼并且根据远期合同或政府担保销售不成问题,或者当存在着同类市场而可以忽视销售失败的风险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些存货不属于本号准则的范围。 四、定义

4.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其规定的含义如下: 存货,是指: (1)在正常经营过程为销售而持有的资产; (2)为这种销售而处在生产过程中的资产; (3)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以材料和物料形式存在的资产。 可变见净值,是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估计销售价格减去完工和销售估计所需费用后的净额。 5.存货包括为再售目的而购入和持有的货物,例如包括由零售商购入并且为了再售而持有的商品,以及为了再售而持有的土地和其他不动产等。此外,存货还包括企业已经生产完毕的制成品、正在生产的在制品和在生产过程中等待使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在提供劳务的情况下,存货包括了如第16段所描述的劳务费用,对此费用企业尚未确认有关的收入(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 存货的计量 6.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来加以计量。 存货的成本 7.存货的成本应由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所组成。 采购成本 8.存货的采购成本由采购价格、进口税和其他税(企业随后从税务当局获得的退税除外)以及可以直接归属于购买制成品、材料和劳务的运输费、手续费和其他费用所组成。商业折扣、回扣和其他类似的项目,可以在确定采购成本时扣除。 9.采购成本可能还包括汇兑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最近购买了用外币计价的存货而直接引起的。这种情况虽然发生得较少,但却是《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的备选处理方法所允许的。当一种货币发生了严重的贬值,并且对它没有套期保值的实际措施,由此影响到负债不能结算时,会产生汇兑差异。计入采购成本的只限于这些汇兑差异,并且要求是在最近采购存货时发生的。 加工成本 10.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与单位产品有关的费用,诸如直接人工等。在将材料转化成制成品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固定和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还包括对这些间接费用的系统分配。固定的生产间接费用是指无论生产数量多少都保持相对不变的那些生产间接费用,诸如工厂建筑物和设备的折旧、维修费以及工厂的行政管理费等。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是指随着生产数量直接或几乎直接变动的那些生产间接费用,诸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等。 11.将固定的生产间接费用分配到加工成本之中,所依据的是生产设备的正常能力。正常能力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考虑了由计划维修所损失的能力以后在许多期间或季节预期能够达到的平均产量。生产的实际水平如果接近正常能力,也可以被采用。分配到各生产单位的固定间接费用的金额,不会因为生产低下或厂房闲置而有所增加。未被分配的间接费用应在它们发生的期间作为费用加以确认。在例外高产的期间,分配到每个生产单位的固定间接费用会减少,从而使存货按较低的成本被加以计量。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应根据对生产设备的实际使用,将它们分配到每个单位产品之中。 12.生产过程可能导致同时间不止一种产品的生产。例如,当生产联合产品或主副产品时,就是这种情况。当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单独辨认时,需要在合理与一致的基础上将它们进行分配。举例来说,可以按照每种产品相对的销售价值,或在产品可以单独分辨的生产阶段进行分配,或在生产完工时进行分配。大多数副产品从其性质上说是不重要的,在这

国际会计准则2010《重要会计用语中英对照》

「重要會計用語中英對照」 Item Term in English Term in Chinese 1 [Amount] recoverable 可回收(金額) 2 ‘Corridor’ 「緩衝區」 3 ‘Cost of sales’ method 「銷貨成本」法 4 Acceptable under IFRSs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可接受 5 Accountability of management 管理階層之課責性 6 Accounting 會計 退休福利計畫之會計與報導 7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by Retirement Benefit Plans 8 Accounting estimate 會計估計 政府補助之會計及政府輔助之揭露9 Accounting for Government Grants and Disclosure of Government Assistance 10 accounting for inventories 存貨會計 11 Accounting for Investments in Associates 投資關聯企業之會計 12 Accounting income 會計收益 13 Accounting model 會計模式 14 Accounting period 會計期間 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動及錯誤15 Accounting Policies, Changes in Accounting Estimates and Errors 16 Accounting policy 會計政策 17 Accounting principle 會計原則 18 Accounting profit 會計利潤 19 Accounting record 會計紀錄 20 Accounting treatment 會計處理 21 Accounts receivable 應收帳款 22 Accrual basis 應計基礎 23 Accrual basis of accounting 應計基礎會計 24 Accrued liabilities 應計負債 累計(攤銷、利息、損益) 25 Accumulated (amortisation, interest, profit or loss) 26 Accumulated profit or loss 累計損益 27 Accumulating compensated absences 累積帶薪假 28 Achieve comparability 達成可比性/ 達成…可比性 29 acquired entity (被)收購(之)個體 30 acquired goodwill 收購(之)商譽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一、中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国家为代表,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德法国家为代表,采用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中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趋同。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而国际会计准则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 三、中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需要,有利于避免企业舞弊和利润操纵的行为,但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购并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因此,中国不能一概否认公允价值的使用,从而加大与国际通用准则的差距。 四、中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依靠政府的力量强制企业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国际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前提,其制定机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改组后的国际会计

准则理事会,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不具有法律强制约束力。 五、会计准则的侧重对象不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在于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恰当合理的配比为先,属于利润表观,而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则在于资产负债表,以资产、负债的准确计量为先,属于资产负债表观。 在具体会计准则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在母公司单独的财务报表中,以成本法核算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股权投资。中国会计准则要求:(1)对子公司投资以成本法核算;(2)对联营企业以及合营企业投资以权益法核算。合营方的合并财务报表-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合营方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可采用比例合并法或者权益法核算。但是中国准则只允许使用权益法。 2、关于固定资产准则。(1)定义名称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定义为不动产、厂场和设备。(2)会计计量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使用成本模式或重估模式。当某一类别的固定资产选用重估模式,该类别的资产应一致采用,但不需对所有固定资产也采用重估模式。而中国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成本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