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学教育学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教育学萌芽阶段反映中国古代教

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在学习与研究中,必须实事求是,按照教育的本来面目加以理解,不主观臆断,以准确地把握教育的事实、本质和规律。

系统性原则:指必须运用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来学习和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

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第一章教育概述

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第一,从活动的本质来看,动物对后代的爱护。

照顾和抚育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本能

的活动。第二,从活动的内容看,由于没有语言,

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动物不能够将自己的经验

积累起来像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

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第三,从“教育”结果上

看,动物的“教育”结果不过是小动物适应环境,

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

(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

活动。

教育:(广义)凡是向他人传递经验,影响他人思

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狭义)即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

的教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

传递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智

力和体力,形成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施教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

教育措施:指在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或受教

育者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

施的主题(二)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

互作用的桥梁(三)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

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教育的产生(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

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利托

尔诺在代表作是《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二)心理起源说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

来的。

(三)劳动起源说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

育观念。

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原始形态教育(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2)

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4)

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二)古代教育(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2)

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3)学校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4)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

育(5)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三)现代教育(1)教育目的多样化(2)形成

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5)教育途径

不断更新和发展

教师作为专职教育是从古代开始的。

(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镇压奴隶的新

一代奴隶主和统治者。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

把地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服务的士大

夫。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政治制度

制约着教育目的(二)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

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

系。)(三)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四)社

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力和机会(五)社

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促进政治发展的理由(教育的政治功能):(一)

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想

﹑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

民主化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教

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二)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

约作用。(三)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

(四)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五)经济发展水

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

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

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

的的确定(二)文化影响教育制度的制定(三)文化

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四)文化影响着教育人

员。(五)文化影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

功能(二)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三)

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人口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人口制约着教育

目的(二)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三)人口制约着教

育内容(四)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五)人口制约着

教育途径

教育的人口功能:(一)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

手段;(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三)

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

口迁移

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自然环境制约教

育目的(二)自然环境制约教育机构(三)自然环

境制约教育内容(四)自然环境制约教育人员(五)

自然环境制约教育途径

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一)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

持续发展(二)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

的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

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

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

1

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心里发展对生理发展具有能

动作用。)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有规律的变化。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意向(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性格、能力等个性心里特征的形成。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衡性(四)差异性(五)互补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一)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二)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为什么说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

生物前提: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

(四)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怎样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只是人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是现成的思想、才能、知识,它不能决定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三)人的个性主要是

后天形成的

遗传素质: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与生具有的生

理解剖特点。

环境:个体之外的一切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

学校教育自身的职能和特点所决定。(学校教育具

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

(二)由受教育者的角色心理所决定(三)由时

代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实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一)教育的自身

状况(1)教育的物质条件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2)教育管理水平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3)

教师素质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水平(二)家庭环境

因素(1)家庭经济状况(2)家庭的人际氛围(3)

父母的文化水平(三)社会发展状况(1)社会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育人功能(2)良好的

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3)政治

制度开明程度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取向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指人在接受教育时所表现出

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个国家要求教育培养人的数量和质

量的规定。

从教育的外部结构来看,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

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

的培养目的(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价值):(一)教育目的对教育

具有导向作用(二)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调控作

用(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怎样确立教育目的:(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

据(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三)确立

教育目的还需重视借鉴前人及国外的思想成果

个体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实现个人价值服务,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应根据个人发

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服务,

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

建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阶段

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其基本点如下:(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二)人

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三)旧式分工造

成人的片面发展(四)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

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五)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六)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

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

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

(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

育目的的确立。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

确立。

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内容是基

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

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

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

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

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章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

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学校教育制度意义:为教育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制度

保障。

学制的类型:(一)双轨学制(二)单轨学制(三)

分支型学制

双轨学制:指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

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

度。

单轨学制:是指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

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续阶梯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指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一种学

制。

怎样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二)人的身心

发展规律(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

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

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

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癸卯学制”

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

施的学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一)学前教育(托儿所和幼

儿园)(二)初等教育(学制期限六年)(三)中

等教育(初高中各三年)(四)高等教育(五)

继续教育或终生教育制度

第六章中学教师和中学学生

英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把教师称为知识种子

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教师:在学校中承担教书育人的人。

关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从以下入手:(一)教师是一

种职业人员(二)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人员。

中学教师可界定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

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乌

申斯基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

业”。)

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好学生,或把学生教好。基

本任务:教好功课。

中学教师应具有以下素养:(一)中学教师的职业道

德素养(二)教师的业务素养

中学教师应具备那些职业道德素养:(一)对待教育

2

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核心)(二)对待学生的态度(三)对待自己的态度(四)对待同事的态度(五)对待家长的态度(六).对待领导的态度

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应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教师应具备那些业务素养:(一)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二)广博的文化知识(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四)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教师的业务素养:指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状况,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部分。

教师具备的能力素养有那些:(一)组织管理能力(二)语言表达能力(三)自我调控能力(四)教育科研能力

中学生:(一)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二)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三)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中学生的权利:(一)生存权(二)受教育权(三)发展的权利(四)受尊重权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的特点:(一)教育关系(二)心里关系(三)道德关系

第七章中学课程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

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学校用来教学生的一切及其进度安排)。

三种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中学课程文本形式的基本表现:(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三)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

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

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

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

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类型: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相同

属性或共同特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

课程结构:是指课的各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

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活动课程的特点:(一)实际性(二)开放性(三)

创造性(四)自主性

设置选修课的主要依据:(一)社会需求(二)

地区差异(三)个性差异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题划分,课程可分

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八章中学素质教育

素质:(狭义)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

上的特点。

(广义)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

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理解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提高民族素

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二)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

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

健康教育):传递德育知识,培养德育素养的教育。

德育内容:(一)思想教育(二)政治教育(三)

道德教育

中学德育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德育过程是什么

的过程):

(一)从品德心理结构来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

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

要素。知﹑情﹑意﹑行即思想道德、道德情感、道

德意志、道德行为。)

(二)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

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

与自我教育统一。

(三)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

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

一。

(四)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

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

规律。

美育的内容:(一)自然美(二)社会美(三)

艺术美(科学美)

第九章中学教学(一)

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

一活动。

教学是以智育为中心内容和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作为学习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和培养人才的基

本途径。

理解教学的概念需要明确:(一)教学是学校最主

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二)教学不仅是传

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的价值:(一)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二)对学

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

(一)使学生系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

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

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二)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

践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师(二)学生(三)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学过程的规律:(论述)

(一)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辩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与学的辩证规律:指在教学中,教与学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它们之间即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

一。

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具体地表现为:(一)教师在教

学中起主导作用(二)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间接知识与直

接知识相结合的辩证统一)

学生怎样获得直接知识:(一)可以通过直观教学为

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性

活动

间接知识: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

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直接知识:即

个体从直接经验中得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认

识。

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性表现为:(一)掌握知

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

质的基础(二)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

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两者关系,把握两者联系,

3

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把教学和发展统一起来,既要使学生高质量的掌握知识,又促使学生获得最理想的发展。)

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客观必然,是因为:(一)教学的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的(二)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三)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一)引起动机(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教学效果测评。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认识以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原则:指活动者在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一)教育目的(二)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三)实践依据

中学教学原则:(一)主体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四)因材施教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发展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身心各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发展。

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

地用于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做到:(一)建立起明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教师关系(二)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

确立(三)让学习者在“做”中进行教学

为了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做到:(一)教

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三)重视师生的反思

活动

为了使学生做到创造性的学以用,教师应做到:

(一)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二)精心创

设问题情景(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做到:(一)实

行班额小型化或分组教学(二)正确对待学生的

个别差异(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解决教师在

时间和人员上的不足

第十章中学教育(二)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

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

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就是

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规划,并形成操作方案)。

教学设计的依据:(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二)

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一)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

理论(二)系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一)教学的实际需要(二)

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三)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

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

式。

中学教学设计的程序:(一)目标分析(二)内

容研究(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模式: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

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一特定的方

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

序的教学范型。

第十一章中学教育(三)

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

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

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技术的功能(价值):(一)掌握教学技术是构

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学技能

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导入的基本要求:(一)导入要有针对性(二)导

入要有趣味性(三)导入要有启发性(四)导入

语言要有艺术性。

讲解技术: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

和各种教学媒体,阐释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

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讲解的要求:(一)明确教学目标(二)明确教材

中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的内涵(三)明确教学方法

提问技术是:指教师通过抠门的方法,使学生获得

知识技能的方法。

高级认知提问应注意:(一)分析提问(二)综合

提问(三)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要求学生的表现:(一)要求学生给出对

有争议问题的看法(二)要求学生判定思维价值

(三)要求学生判定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长处

(四)要求学生判断艺术品及文学作品等优缺点和

价值

结束课堂时要经过几个阶段:(一)简单回忆(二)

提示要点(三)巩固应用(四)拓展延伸

教学组织技术的类型:(一)管理性组织(二)诱

导性组织

以上内容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备考

4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教育学知识点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一章 第一章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1.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

《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电子版)(1

16小教全科《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注意:考试必须一个小时之后才能交卷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雄辩术原理2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及其地位 夸美纽斯 代表作:主要著作《大教学论》,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与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 地位:捷克教育家,在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 3赫尔巴特代表作及其地位 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地位:是十九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4杜威的代表作?他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教学教学的观点? 代表作《哲学之改造》、《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社会即学校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5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xx 6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7义务教育的概念?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上。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重庆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方案

中学教育学复习指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 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前制度化教育(孔子);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二战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

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一)中国 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二)国外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佛教:关心大众 古代埃及学校分为三类:宫廷学校(皇子皇与贵族)、职官学校(贵族)、文士学校(奴隶主)。其特点是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容丰富,方法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容单一,方法严厉。 西欧的中世纪: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四、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五、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终身化、全民化、化、多元化、教育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发展 1、教育得本质:教育就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得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就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P1) 3、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得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 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得形态(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就就是学校得名称。中国古代社会得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得一大特征就就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 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得,注重身心与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得目得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得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近代教育得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得新特点:教育得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得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得发展 教育学就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 学。 1、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孔子得教育教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就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得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家。孔子得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就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得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得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得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就就是以其雄辩与与青年智者得问答法而著名得教 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2.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六艺 B.八股文 C.自然科学 D.四书、五经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4.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A.1957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90年 5.“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7.“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A.赞可夫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8.“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9.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成果评价模式 10.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11.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1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3.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A.班级环境布置 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班级制度与规范 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1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15.()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 B.课时计划 C.教学方法 D.课题计划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有教无类 D.教学相长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组织教学过程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组织教学过 程 2014-02-17 13:03:56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欢迎来到宁夏教师招聘网,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宁夏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组织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1、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5)游戏 游戏是一种有吸引力且有一定教学效果的学习活动。 (6)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参观法、实习作业法、读书指导法等。 三、教学媒体 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课堂社会环境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个要素。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最近发展区 4.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第二章学习理论 1. 学习的概念(广义) 2. 学生学习的属性特点 3. 加涅的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4. 布卢姆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 5.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内容,三大学习律 6.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7. 观察学习的概念 8. 班杜拉强化的分类 9. 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缺点。 10.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11. 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 12. 接受学习的含义、价值。 13. 先行组织者策略 14.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由三部分构成? 15.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16.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念及结构。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由三种内驱力构成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成就动机的概念。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构成? 5.理解成败归因理论。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安德森) 3.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别的含义是什么?2)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3)概念形成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概念同化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根据新旧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把知识理解分为三类?

6)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5.学习迁移的分类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2.技能的分类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3.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分别的含义、常用策略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记忆术? 5.元认知的概念和结构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三个成分 2.问题解决的概念及特点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问题解决有两类策略(途径) 5.创造性的概念 6.发散思维的特点 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八章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品德的心理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著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中学教育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教学(下)

中学教育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教学(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好课 B.上好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2.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3.难题提供了试题的( )信息。 A.错误率 B. C.平均 D.平均错误率 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9.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10.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启发式教学 11.教育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12.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13.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7.( )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 B.课时计划 C.教学方法 D.课题计划 18.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19.通常的课堂教学采用( )方式。 A.讲演 B.讲解 C.讨论 D.讲授 2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 A.上课 B.课外辅导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备课 E.批改作业 2.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 )。 A.新授课 B.实验课 C.巩固课 D.练习课 E.演示课 3.班级授课制的五个固定是指(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