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六)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六)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六)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六)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六)

(第15-17章)

第十五章个人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1.怎样认识按劳分配的内容、原因、意义、特点?

⑴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内容:

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个定义表明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

①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

②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参加劳动,提供劳动;二是必须在公有制单位参加劳动,提供劳动。

③劳动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劳动者个人能分得多少消费品,取决于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共同所有,决定了产品要按照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来进行分配,否则,劳动群众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就不能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成了空话。按劳分配是有利于劳动者的一种分配方式,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②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是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可能按照劳动群众的利益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但是,选择何种分配方式来进行分配,还要取决于有多少可供分配的产品,也就是说,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原始公社,但又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只能选择按劳分配。

③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阶段,人们的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这主要表现为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旧的分工还不可能完全消灭。在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的情况下,人们就还会将劳动看作一种负担,而不会当作生活的自然需要,劳动还主要被当作谋生的手段,为了谋生才愿意劳动。实行按劳分配能调动劳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发挥劳动群众的才能,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⑶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实行按劳分配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根据。实行按劳分配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实行按劳分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劳动者提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技能,勤奋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⑷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不能直接根据劳动者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个人提供的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能转化为多少社会劳动,要通过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才能确定。企业收入与企业提供的劳动量是可能不一致的,因而由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②不能由社会直接向劳动者个人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独立的核算单位和分配单位,按劳分配要以企业为基本单位来进行,而不能由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直接对劳动者个人进行分配。由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劳动报酬标准也就不同,因而在不同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即使提供了相同的劳动量,所得劳动报酬是有差别的。

③不能以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形式直接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在市场经济中,包含在产品中的劳动量是不能直接计量的,而要表现为价值通过货币来计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货币报酬(货币工资)与实际报酬(实际工资)脱节的问题。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货币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就会下降,最终使得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已作了社会扣除)与换回的消费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不一致,变成不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了。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原因、形式是什么?

⑴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就是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是指它投入生产经营后所起的作用,所带来的收益。在实际生活中,生产要素的贡献有时很难计算,于是便以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来替代,作为支付报酬的标准。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这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私人所有制的经济。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必然有一定的分配方式与它相适应。其次,它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它必然要作为商品,形成市场价格,进入市场交易。这样,生产要素所有者就必然要按照其投入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应的收益。

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的具体形式很多,主要有按资本要素分配的利息、股息、利润,按土地等要素分配的租金,按技术要素分配的技术转让费和技术贡献报酬等。

①利息是让渡一定期间资金或资本使用权的报酬或价格。

②股息是对购买股票而向股份企业投资的股东所支付的报酬。

③利润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是企业主按资本分配而获得的收入。

④租金是暂让渡固定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建筑物、交通工具)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收入。

⑤技术转让费。是以投入技术要素而获得的收入。

3.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特征是什么?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节分配关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论实行哪些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只要还不是实行按需分配,对于满足所有的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说,都会有缺陷,都会是不足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要靠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来克服和弥补,才能使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获得保障。

②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为社会提供安全保护。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平衡现象是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能对社会经济的各种矛盾所造成的后遗症起缓解作用、化解作用,从而为社会提供安全保护。

③排除障碍,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规模和结构是必

须经常调整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必须相应调整,否则便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职工生活由企业保障转为社会保障,就卸掉了企业身上的包袱,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为企业的结构调整扫除了障碍,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强活力和提高效率。

④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互相合作关系。社会主义承认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同时又肯定人们之间的互相合作关系。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实质上就是加强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使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在生活中有这样那样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所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⑵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①社会保险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福利事业。

②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全体人民。

③社会保险由政府统一管理。

④社会保险水平直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⑶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灾害、妇女权益、生育、基础教育等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救助制度)都属于社会保障的范围。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第十六章对外经济关系

1.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是什么?

(1)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努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发展同国外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的交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很多益处。世界各国只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本国的需要出发来参与国际分工,都能获得很多利益,具体来说可以获得绝对利益;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可以利用比较优势。

第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获得后发性利益。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不必一切从头做起,可以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外国已有的最新成果,借鉴国外的科学管理方法,少走弯路,用较短的时间达到现代化的要求。

第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求得进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然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相比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更加无情、压力也就更大,压力可以变成动力,推动我们提高效率,更快地增强竞争力。

(2)到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不论是高技术产品还是原材料、机器设备、消费品,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我国与国外基本上都将是进行双向交流。这种高水平的对外经济关系,不仅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的目标。

(3)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出口导向(又称出口替代)则是指

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应该将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结合起来。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单纯的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固然是不可取的,同时,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单纯的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将国民经济纳入出口导向的轨道是不现实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2. 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和特点是什么?

(1)对外贸易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

(2)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一,通过进口我国稀缺物资和商品,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

第二,通过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通过出口提供外汇收入,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

第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五,通过外贸活动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3)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国家对外贸实行统一领导和宏观管理;

第二,在对外贸易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3.如何发展出口贸易和改善进口管理?

(1)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外汇收入主要是靠出口取得的,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决定进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扩大出口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很多。国际市场因素:政治形势与外交关系;贸易保护主义实行的程度;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国内因素:经济体制与出口政策;市场应变能力;市场竞争的能力;商业信用的高低等。

(2)发展出口贸易,应从多方面努力:

第一,稳定和扩大出口货源。

第二,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第三,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四,采取多种贸易方式扩大销售。

(3)改善进口管理,就是要通过对进口的控制和调节,使进口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

第二,保持外汇收支基本平衡。

第三,保护本国产业。

4.如何进行外贸体制改革?

(1)外贸体制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外贸体制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则相衔接。

(2)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体制进行了并将继续进行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政企分开。

第二,企业实行自负盈亏。

第三,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

第四,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合理调整关税结构。

第五,实行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的经营体制。

5.引进技术的作用和原则是什么?

(1)科学技术能增强人的劳动技能,能改进生产资料,改进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从而提高人类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

(2)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科学技术水平也就不同。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科学技术的所有领域都领先。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国之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必要性。

(3)对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来说,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更为必要。通过引进技术,可以节约时间和经费,使本国的生产技术有较高的起点,并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培育科技队伍,迅速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引进技术的代价是较小的,而收益是很大的。

(4)引进技术的原则是:

第一,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引进技术的目的。要使引进的技术符合和兼顾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

第二,要将引进和独创结合起来。对引进的技术在学习和消化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并不断的加以改进、创新。

6.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独特优点是什么?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有几种形式?

(1)利用外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另一种是接受外国贷款。

(2)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就是吸引外商来国内举办和经营企业,这种利用外资的方式的独特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外商直接在我国独立从事生产经营,盈亏自负,外商投资不会变成我国的债务,不存在偿债风险;

第二,外商能热心采用先进技术,搞好经营管理,在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能推动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前向和后向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3)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主要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通常简称为“三资企业”。

7.利用国外贷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利用国外贷款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外债的合理规模。外债的规模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债的需求;二是本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即偿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三是国际资本的资金供求状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对外债的偿还能力。借用外债是要还本付息的,而且要用外汇偿付,因此,外债的规模必须同偿还能力相适应,主要是同出口能力相适应。

(2)外债结构的选择。对外债结构的选择,涉及贷款条件、债务偿还、金融风险等问题。选择合理的外债结构对于保护和争取我国的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3)外债的使用方向。外债一般不应用于弥补赤字和外贸逆差,而应用于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

1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宏观经济是相对于微观经济而言的。它是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涉及国民经济全局的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

济的基础,而宏观经济的良好状态则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企业和居民的经济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整体。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符合各项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内在要求的良好状态,是微观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民经济本身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就越是如此。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缺陷。例如:市场主体投资与经营决策的盲目性;收入分配高低悬殊,两极分化趋势扩大;行为趋利性导致的对社会和公众的损害等。这些缺陷市场经济本身是无法克服的。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引导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不足,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完全必要的。

2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有哪些职能?

(1)宏观经济管理既是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又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同一定性质的国家相联系。由于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就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由于同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社会经济制度不同,国家性质不同,宏观经济管理又是具有不同性质的。

所以,宏观经济管理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作为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管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共同点。因此,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作为同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管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不应当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五项:

第一,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五,管好用好国有财产。

3 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宏观经济调节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包括:

(1)调节经济总量。调节经济总量,就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基本平衡,这是国家宏观调节经济的首要内容。

(2)调节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总量平衡,而且还要求结构平衡。国民经济的合理与平衡,就是重大比例关系基本保持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并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3)调节地区经济。调节地区经济,一是推动各地区经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是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差距。

(4)调节收入分配。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包括宏观调节和微观调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调节,主要是对投资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调节。微观层次的调节,主要是对企业之间收入、个人之间收入以及地区之间收入的调节。

(5)调节对外经济关系。调节对外经济关系,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内容。国家调节对

外经济关系的主要要求是调节外汇收入与支出使两者达到基本平衡。

4 宏观经济调节的手段有哪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各种调节手段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加强宏观经济调节的综合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宏观经济调节,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还要运用计划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1)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计划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这种计划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方案,为各部门、各地区和所有企业的投资活动、生产经营活动指明方向为运用其他各种手段调节经济提供依据。

(2)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也称经济杠杆,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性,而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因此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财政手段。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来进行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规定各种税收政策,调节生产与流通、收入分配与消费、外商投资以及进出口商品的总量与结构。而财政预算对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支出的流向,可以调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社会发展。

第二,金融手段。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进行的。国家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国家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最终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

第三,汇率手段。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节的需要,运用手中掌握的外汇来调节汇率,利用汇率调节对外经济活动。国家利用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还可以调节外商投资、侨汇收入以及旅游收入。

(3)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经济法指的是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平等性等特点。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二,调节对外经济关系。

第三,维护经济秩序。

(4)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行政手段指的是,国家依靠行政组织系统,通过发布命令、决议、规定、指示等方式,直接指挥和干预经济。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纵向性、直接性、时效性的特点。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应有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并由经济立法加以规定。在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行政干预不应损害和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简答题

重点问题: 1.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经济思想史提纲1

外国经济思想历史教学纲领 导言 1.经济思想史的概念涵义。经济思想,即较有系统的经济观点和理论。它总是历史地和某些特定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相适应而产生、形成和发展。当社会条件随时间的变化而转移时,经济思想也就有了相应的变化。从时间和发展的角度看,经济思想由古至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即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史作为—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随着经济理论在西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之后而逐步形成的。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因此,经济思想史所研究和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关于近代和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思想和学说。 2.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1)萌芽及早期经济思想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系统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出现阶段:15世纪末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和学说开始。 (3)政治经济学正式成为系统的独立学科阶段:18世纪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为标志,直到现代。 (4)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学说的分化阶段:19世纪30–40年代之后。 (5)当代经济思想阶段: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直至当前。 3、经济思想史的性质关于系统的经济思想或理论的历史性科学。 件学科。 4.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或居支配地位的经济观点思想、经济学说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历史。

第一讲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1、古代希腊思想家对价值的认识2、古代罗马思想家对奴隶制庄园经营的论述3、西欧中世纪阿奎那的经济思想4、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5、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关于货币和高利贷的论述。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三、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四、亚里斯多德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 三、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法典、条例和农书 三、阿奎那的经济思想 四、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 五、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经济思想 第二讲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发展阶段、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和特点、法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和特点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从17世纪下半期起开始瓦解。 主要教学内容: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二、重商主义的特点和基本经济观点 重商主义的特点。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对重商主义基本的经济思想的评价。 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经济思想。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的经济思想。法国早期重商主义代表孟克列钦的经济学说。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大全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资本主义部分) 一、导论 1、重要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应用? 5、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 二、商品和货币 1、重要概念:商品、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格、市场机制。 2、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怎样?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7、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8、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9、如何理解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三、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1、重要概念:资本总公式、剩余价值、资本、价值增殖过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四、资本积累过程 1、重要概念: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集中、资本积聚、资本有机 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资本原始积累。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 3、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4、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 条件?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 1、重要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 余价值率。 2、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形式? 3、什么是资本周转和周转时间?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5、社会总资本运动有什么特点? 6、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7、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马原混合式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混合式课堂教学大纲 Marxlism 总教学时:(34)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是从整体上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在这些课程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为学生正确学习和理解其他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形式和学时分配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A.抽象劳动() B.交换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2.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A.商品的价值 ( ) B.商品的供求关系 ( ) C.纸币发行量( ) D货币商品价值 ( ) 3.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 ( ) B.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D.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4.国家垄断资本的主体是: A.私人企业垄断资本() B.公私合营垄断资本() C.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公共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垄断不能削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C.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D.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7.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A.银行垄断资本购买工业资本的股票() B.工业资本购买垄断大银行的股票() C.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生产而形成的资本( ) D.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互派人员兼任要职() 8.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 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 9.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D.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0.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1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12、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部分的交换关系是: A.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 B.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大一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第一步,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两个以上的概念,还要略述两者关系;第二步,对或者错(部分对或错)的原因阐述;第三步,总结。简答题:一般是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几个小分点,问题的核心概念要阐述,分点不要求特别细说,但要考虑全面。分析题:有这样几种思路以供答题参考:第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二种,从事例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第三种,一个大理论,内含几个要点,即按照总分结构,在一个大框架下进行内容的组织 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变化。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反过来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必然是价值的变化。

价值规律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工人的消费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与资本家无关。 资本积聚的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个途径,所以,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的资本。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I(v+m)>IIc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成本价格是商品社会的公共范畴,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相同的。平均利润同成本价格和利润相比,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期末总结

第一讲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1.(生产关系)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主义的产生(第四讲)、性质(第五讲)、基本运行(五六讲)、发展趋势(第七讲) 2.在历史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二)理论方法基础:社会经济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二者是不对等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减轻“分娩的阵痛”。 二、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1.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 2.物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存在于人——劳动者身上的能力 社会生产力:以某种形式,把劳动者结合在一起 3.劳动要和物质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二)生产关系:经济活动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权利关系(包含利益) 1.狭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ownership) 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注意:只是生产资料的归属,不包括消费品。 比如说,在公有制的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共有的,但消费资料可能是私有的 2.广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各种的产权(property rights)关系 所有、占有、支配、使用 产权是无处不在的 所有权是特殊的、核心的产权。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何决定?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 三、经济制度、经济机制和经济体制

00009《政治经济学》真题:2018年10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属于 C A.重商主义经济学 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C.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使用价值 B A.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是抽象劳动创造的 D.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A A.社会价值 B.使用价值 C.剩余价值 D.个别价值 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所执行的职能是B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C A.大量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剩余产品的出现 6.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

A.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B.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果 C.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为A A.资本积累 B.资本集中 C.资本循环 D.资本周转 8.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B A.生产阶段 B.销售阶段 C.消费阶段 D.购买阶段 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由A A.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 B.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构成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 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 10.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D A.商品价值 B.企业利润 C.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11.资本家投资银行业所获得的利润率相当于D A.利息率 B.土地收益率 C.剩余价值率 D.平均利润率 1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是B A.劳务输出 B.商品输出 C.货币输出 D.资本输出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 A.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B.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 (第12-14章)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1)市场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2)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市场结构完整。市场应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组成。 第二,市场组织良好。就是有纵横交错的市场网络。 第三,市场统一。从国内来看,各种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相通的,两者密切结合。 第四,市场决定价格。除少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国家决定和管理外,其余大量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 第五,市场保障健全。要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相应的执法制度。 第六,宏观调控有效。健全计划、组织、调节等系统,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和管理。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市场体系的作用主要有: 首先、市场体系的存在,是企业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次、企业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要从市场上获得。 再次、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销售。 总之,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产、供、销活动就会发生困难,企业也难作为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2.商品市场的构成和形式是什么? (1)商品市场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构成。 (2)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有: 一是产需之间或产销之间直接交易。 二是零售市场。 三是批发市场。 四是拍卖市场。 五是招标市场。 3.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它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 4.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如何? (1)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将主要由政府决定价格,改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关键。 (2)理论价格,是按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中等成本,即部门平均成本加合理盈利来计算的价格,它大体反映商品的价值。 理论价格的意义在于,它为企业定价提供基本的依据,为分析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调节价格总水平提供依据。 (3)市场价格,是以理论价格为基础,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价格。当

政治经济学习题一 - 副本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概念题 1.市场 2.市场机制 3.市场经济4.市场体系 5.市场规则 二、判断题 1.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生调节作用的机制。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中心机制,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3.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它们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4.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上升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反之,则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 三、选择题 1.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4)汇率机制(5)工资机制 2. 市场是 (1)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 (2)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的总和 (3)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 (4)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5)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 (4)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5)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影响需求的因素有: (1)该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的预期 5.影响供给的因素有: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要素的价格 (3)生产的技术状况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四、辨析题 1.计划和市场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二者无区别。 3.需要就是需求,生产就是供给,市场均衡就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绝对平衡。 4.市场规则实质上就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的准则。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内容: 2001年初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油价和油价期货市场价格一路下跌,跌到了每桶25元以下这个欧佩克内部参考价。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增长放慢,尤其是美国经济低迷和亚欧天气转暖,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近期恢复到较正常的水平,即每天达210万桶。为此,美国能源部、美国石油学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的石油和产品油库存大幅上升,已达到2·9074亿桶,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800万桶。 由于国际石油需求减少,库存增加,价格上升,所以,欧佩克采取减少石油的供给量,以保持石油价格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由于欧佩克自年初以来两次减少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十个成员国的原油日开采配额达250万桶,使得国际石油成功地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上。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成员还是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将石油产量限制在每天24·2百万桶的水平。他们还决定如果石油价格出现“疯涨”的话,他们将增加本国的石油产量,相反,如果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进一步下降,他们也会进一步限制石油的产量,减少供给。 案例问题: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石油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关系。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一、概念题 1.资本2.价值增殖过程3.剩余价值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 6.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7.超额剩余价值 8.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9.剩余价值规律10.工资1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二、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 7.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8.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9.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0.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政治经济学第六讲

政治经济学 第六讲社会总资本运行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基本内容 1、社会总资本的构成 (1)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区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当资本作为独立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时,就是个别资本。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 从消费结构看: 个别资本运行只有生产消费 社会总资本运行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从流通性质看: 个别资本运行只有预付资本流通 社会总资本运行包括预付资本流通和m流通 从流通范围看: 个别资本运行只有资本流通 社会总资本运行包括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 具备两个条件: 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售出实现价值补偿 耗费A和PM必须得到物质补偿 两种形式的补偿互相制约 (3)社会总产品的双重构成 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看,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整个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看,可以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2、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1)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 = 6000 ①②9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②③ (2)三大交换关系 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3)实现条件 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额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用公式表示就是: Ⅰ(v+m)=Ⅱc 派生公式: Ⅰ(c+v+m)=Ⅰc + Ⅱc Ⅱ(c+v+m)=Ⅰ(v+m) + Ⅱ(v+m) 3、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1)前提条件 第Ⅰ部类除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外,还应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Ⅰ(v + m)>Ⅱc 第Ⅱ部类除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消费资料外,还应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Ⅱ(c + m - mx)>Ⅰ(v + mx)

政治经济学习题(一)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力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劳动力 5、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科学抽象法 B、唯物辩证法 C、定量分析法 D、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7、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是() A、批判资本主义 B、建设社会主义 C、揭示经济规律 D、学习资本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理论来源是() A、重商学派 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2、物质资料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人类唯一的实践活动 C、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E、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是()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 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B、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 C、政治经济学要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D、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经济基础研究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 注意: 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叙述方法(文字组织) 2.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理解三个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提示: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与现实经济中的纸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