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概略 何自然

语用学概略 何自然

语用学概略 何自然
语用学概略 何自然

语用学概略

摘要:本文追溯了语用学的发展过程,概括了语用学的两大流派和主要的研究面,并对现有的语用学定义进行分类,阐明语用学的研究宗旨。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语用学的学科基础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语用学领域内各个分支的不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语言学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

1.1 语用学的由来及其界定

1.1.1 从“杂物箱”、“废纸篓”到独立学科

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Morris, 1971)。但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从确立到今天至多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正如Leech(1983)所说那样,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语用学,即使有人提及语用学,也只是将它比作“杂物箱”(ragbag)或“废纸篓” (waste-paper basket),它接纳人们因语义学容纳不下而要抛弃的内容。Lyons(1968)说过,像结构语言学那样用特别抽象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与用较为实际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两者之间并无对立之处。他这里说的“结构语言学”泛指当时抽象的语言系统研究;而“较为实际的方法”,则指语言的实际用法研究,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语用学。当时Lyons曾说过不值得特别强调语言学是“科学”;人们热衷于研究语言实际用法的倾向确实存在;这个倾向与探讨形式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并不对立,因为那些抽象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人们如何实际使用语言。这就是说,语言学应从整体上(包括语用学在内)看作是一门学科;研究语言的抽象形式和语言的实际使用只不过是属于语言学这门学科整体内的分相研究。Lyons(1968)指出,对语言作抽象理论研究的所谓“形式主义”(formalism)与人们所热衷的对语言作实用性研究的

“现实主义”(realism)之间的“对立”,其实并不存在,它仅仅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制造”出来的。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证明,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人们研究这方面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到了今天,过去在认识上出现的语言学与语用学之间的人为的“对立”,已变为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学存在“人的因素”这样的问题上,那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科学”语言学观反而受到了批评。由此,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是以人和社会作为实践对象的科学”的观点得到肯定,语用学也就被认为是继承和推动这种观点的重要力量而获得发展。

到了70年代末,语用学这个“杂物袋”或“废纸篓”,从所谓“帮闲学科”而跃升为语言学中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的标志是1977年Journal of Pragmatics(《语用学学刊》,以前译作《语用学杂志》)在荷兰开始发行,以及1986年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国际语用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简称IPrA)的创立。

1.1.2 分相论和综观论

今天,当我们谈论语用学的时候,我们多半指语言学的语用学(linguistic pragmatics)。Levinson(1983)认为,语用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其一是英美学派,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学的分相研究,就像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那样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故称微观语用学(micropragmatics),或者说是语用学的分相论;其二是欧洲大陆学派,主张凡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有关的都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故称宏观语用学(macropragmatics),或者说是语用学的综观论。分相论一直是语用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其中指示语(deixis)、前提presupposition)、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言语行为(speech acts)、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等是语用学的基本内容,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语言构成成分进行动态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大部分语用学著述(Levinson,1983; 何自然,1988,1997;何兆熊,1989;Green,1989/1996; Blakemore,1992; Mey,1993; Thomas,1995; Grundy,1995; Yule,1996)表明,语用学研究都还是以分相论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

与分相论相比,综观论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特别是在我国,刻意从综观的角度进行语用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综观论认为语用学渗透在语言运用的所有层次,而不是把语用学仅仅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实,综观论的出现并不晚,早在20世纪70年代, Weiser (1974)、Haberland & Mey (1977)就提出了语用综观的想法,后者认为“语言学的语用学……是看待语言现象的一个新途径,而不是表明要同其他学科划清界限”(转引自Verschueren,1995:12),但这种综观论在当时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后来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于1985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上发表了“语用综观”一文,才明确提出了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的观点。后来Verschueren(1987)在《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这本小册子中又详细阐述了综观论。1999年他又在《语用学新解》(Verschueren, 1999)一书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有的理论,系统地论述了语用综观论和语言顺应理论。他认为语用学没有基本分析单元,而是对语言各个层面的功能性综观,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都有值得进行语用研究的方面。他提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顺应而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都应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四个角度进行综合的语用分析。分相论和综观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基本分析单元,把语用学放在与其它语言学科并列的地位,而后者则认为语用学覆盖其它语言学科,没有基本分析单元,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角度就语言使用功能所作的综观。

我们学习和研究语用学,一般都先从分相论入手,亦即从英美学派从事的所谓普通语用学入手,包括说话人意义和说话人所指、指示语、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含意、前提、会话分析等内容;接着,我们也要了解综观论,要学习和研究欧陆学派所从事的宏观语用学的研究,要从语言交际和认知、语言的使用和社会文化的关系等角度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的分析,如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等等。

1.1.3 语用学的定义

语用学发展至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语用学下了不同的定义。但归根到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这里我们把不同的定义作出如下分类:

(一)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 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学问 (Yule,1996:3);

-- 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Kempson,1975:84)。

(二)从听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 语用学研究人们“明白在交际中要说的”比“听到表面上说的”到底多了些什么 (Yule,1996:3);

-- 语用学研究如何理解人们刻意表达的言语行为(Green,1996:2)。

(三)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 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 (Yule,1996:3);

-- 语用学研究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 (Leech,1983:13);

-- 语用学研究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断出意义 (Fasold, 1993:119);

-- 语用学研究由社会语境确定的人类使用语言的条件 (Mey,1993:42)。

(四)从社会动态交际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在适当的语境下灵活地遣词造句的能力(Levinson,1983:24);

-- 语用学研究人们相互交谈中的意义 (Thomas,1995:24);

-- 语用学研究人们表达交往亲密程度的方式 (Yule,1996:3)。

(五)语言功能的综观

-- 语用学是语言各个方面的功能总览,即研究人类生活中语言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 (Verschueren, 1995:13-14)。

1.1.4 语用学的研究面

无论哪一门学科,能否找到与该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对该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语用学也不例外。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微观上要研究语用学的研究面、然后宏观上要确定探讨语用问题的方向,当然还要考虑应用什么样的语用理论来指导研究等。我们在这里先讨论一下语用学的研究面。

第一个研究面着重研究特定语汇和语言结构的语用属性,所以属于语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介于语用学和语义学之间的跨面研究。这个研究面的内容包括一些与特定的言语行为有关而在遣词达意时可能出现的词汇变异;如so, well 等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在意义和功能上的语用制约;manage, forget 等含蓄性动词、criticize, charge等评价性动词,以及even, just等聚焦性副词(focusing adverbs)所表明的语用前提和逻辑-语义前提(或预设)的差异;some, but等词语所表示的常规含意;then, there等指示词语形式的不同理解及导致这些理解差异的因素;某些语用含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例如说些什么话才算谎话,Peter is bald 是不是说Peter一根头发也没有了,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 please? 一类句子的歧义应如何排除等。

第二个研究面研究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即说话人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表达特定意图,研究重点是影响这种意图表达和理解的语言、语境和语用因素。这个研究面的内容包括如何确定诸如请求、建议、拒绝、道歉等直接或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如何为实施某特定言语行为而使用的语用策略;如何分析说话人作信息添加和信息减省的利弊;研究说话人表达信息时的感情回应;礼貌策略及其运用的条件等。

第三个研究面是研究听话人意义(hearer meaning),即听话人如何对说话人发出的话语进行理解。这个研究面的重点放在研究说话人的话语特征;听话人利用语境因素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导致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话语产生误解的因素和这些话语对听话人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方面的课题主要涉及言语交际中的认知问题,当前关联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听话人意义这个研究面的重要内容。

第四个研究面研究语篇意义 (discourse meaning),内容包括:话题变换标记的研究;参与谈话的人如何对话语的观点进行论辩和阐述;对特定的言语行为如何表达其顺序和层次,研究它们是否在听话人意料之内;如何认定说话人的态度是

真诚还是讨好,以及他使用何种手段来取得说话的机会。这个研究面的热点是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简称CA)。

当然,语用学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四个研究面,而且每一个研究面还可以有许多研究课题。我们只是作一粗略的概括罢了。

1.1.5 语用学的研究宗旨

我们从事语用学研究,应当确立与国际语用学研究接轨的目标,与国际语用学研究的任务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语用学具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才能有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为此,我们认为语用学的研究宗旨是:(一)加强语言功能和语言使用方面的研究,使其不仅为语用学研究者或语言学研究者服务,更重要的是使所有语言使用者都能从中受益,比如,礼貌原则的研究对人们的交际就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对自然语言的认知和交际研究,寻找出合理的语言认知模式,在自然语言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开发方面做出贡献,如在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领域形式语用学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三)广泛开展语用学的跨面研究,为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语用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失语症患者的语用能力的恢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如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就可用于指导外语教学。

总的说来,我们要不断探索语用理论,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力求为与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有关的研究找到合理的语用解释。

1.2 语用学的学科基础

语言学的语用学是一门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学科,它的发展具有下面的学科基础:

1.2.1 社会学倾向和人类文化学传统

语用学的社会学倾向源于欧洲并在那里取得长足的进展。语用学与社会结合起来研究,最初在英国、德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以至整个欧洲大陆流行;接着,这种研究倾向又蔓延到欧陆之外,直到澳大利亚。这个倾向的特点是要提供一门对社会有用的语言学科,要使语言科学从狭窄的“单科性学科”的圈子里走出来。于是,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平等的社会权力下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早就引起语用学家们的注意,例如70年代英国的Bernstein(1971)等

人的著述直至90年代对欧洲社会语言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学者将语言使用的研究同社会交际联系起来,于是,语用学也就成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Fasold(1993)就持这种观点,认为语用学尽管涉及语境,但它仍应看成是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

所谓人类文化学传统,又称民族学方法论传统(ethno- methodological tradition),指人类交际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方法。语用学要研究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方面如何使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研究语言信息如何相互传递,而不是研究如何构成句子;研究语言在交际中如何运用得合适、得体,而不是满足于描述语句正确与否或是否合乎逻辑。今天的语用学把会话分析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语用学运用民族学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1.2.2 哲学传统和认知心理学基础

语用学的哲学传统起源于哲学家Russell、Wittgenstein、Austin、Grice 以及西方哲学日常语言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的主张。语用学的哲学传统重视语言调查和语言评论,这个倾向形成于英国,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之外还不十分清楚西方哲学界中有一个日常语言学派,研究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哲学问题。后来,Austin的学生——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 (1969)发表了他著名的《言语行为》,这时人们才发现日常语言学派感兴趣的课题正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显然,语言哲学是语用学的哲学基础;而言语行为理论也就被当时“反

叛”Chomsky的学生们看作是语用学领域中“当仁不让”的专门课题了。

语言学的语用学一直是以哲学作为基础的。语言哲学家Grice在1967年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之后,联系思维、认知、语境、交际的语用研究日趋活跃;到了80年代, Sperber &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旨在分析言语交际中人们如何在语言符号与语境之间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从而获知话语的交际意图。语用学要说明的,不仅是人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而且涉及如何理解语言,如何理解说话人的意义。语用学正是在认知的问题上同语言哲学、认知心理语言学和语言逻辑推理等发生密切的关系,认知理论在语用学上要解决自然语言交际中的心理和语境推导,研究话语的含义和交际推理模式,研究语用现象的规约化和语法化等问题。

1.3 语用学的相关学科

与语言学的其他学科相比,语用学的特点是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这种动态性使其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一方面,语用学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寻找理论依据,指导语用学研究,如认知语用学就是运用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交际中的语用推理研究;另一方面,语用学的研究方法或成果也可以指导其他学科的研究,如语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就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宏观上,语用学与句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符号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在这里我们只能有选择地略加介绍。

1.3.1 语用学和句法学的关系

在语用学诞生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句法学被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句法学只注重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把语言形式化,而忽略了语言的功能及其对语言各个层次的影响。后来,随着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事实上,语用与句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互为影响、互为制约。从共时的角度看,同一语用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句法结构表达;同一句法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语用功能;不同的语用环境需要不同的句法结构与之相适应;从历时的角度看,现在的句法结构和规则是以往语用因素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结果。现在一些学者在语用语法或语用语法化方面所进行的研究正好说明了这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1.3.2 语用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从语用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兴趣看,语用学与心理学(及与之相关的心理语言学)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为某些语用现象提供解释、验证或理论依据,还可以为语用能力的习得和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引;另一方面,语用学的理论也可用于指导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研究和实验,比如,用于指导成年人失语症患者恢复语言能力的交际疗法(communication therapy)就是语用学理论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运用。总之,语用学与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之间维持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研究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过程揭示人脑的语言运作机制,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联合可以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

1.3.3 语用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语言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语用学与社会学(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广泛。我们曾经说过,语用学在一些学者心目中就是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是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由于语用学是一门与社会语言实践有关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社群对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等都有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用不同的语用理论对此作出解释;又如政治、经济等因素对语用选择有制约作用,至于这种制约作用产生的原因、制约的语用功能以及如何去顺应这种制约,那都是语用学需要研究的。语用学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尤其是在语言交际中语用策略的运用和选择方面都具有指导作用,它对语言规范和语言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各种制度的改变、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等也影响着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促进了各种各样的语用学分支学科的出现,也推动了语用学自身的发展。语用学与社会学或社会语言学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关系为社会语用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1.4 语用学的研究分支

语用学研究可分为对语言本身的语用研究和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尤其是后者发展更为迅速,各种各样的跨学科语用学不断涌现,诸如跨文化语用学、语际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发展语用学、临床语用学等。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语用学的这些研究分支,我们对其中较有影响的几个分支学科略作介绍。

(一)研究语言本身语用问题的语用语言学(pragma- linguistics);

(二)研究语言和心理认知关系的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

(三)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

(四)研究母语语用能力习得的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五)研究外语语用能力的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六)研究语用与文化关系的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1.4.1语用语言学

对语言本身语用问题的研究一般称为语用语言学,研究语言结构及其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在语境不同的情况下所具有的不

同语用功能的研究。从语言本身研究语用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规律的理解。如:

[1] a. You won’t get more money.

b. More money you won’t get.

从句子的表层结构来看,这两句话的命题意义大致相同,只是语序不同,但是它们不仅具有不同的暗含意义而且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前一句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你不会得到更多的钱”这样一个事实,而后一句除了这一字面意义以外可能还暗含了“你得到的不是更多的钱,而是付出更多的劳动”等意义。从语用功能角度来讲,前者表达了“陈述”这样的言语行为,而后者可能表达了“警告”或“谴责”等言语行为。

1.4.2 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随着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交际中母语的文化特征或多或少影响到跨文化语言交际,因而值得重视,这也是跨文化语用学兴起的原因。跨文化语用学领域的研究一般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Blum-Kulka, et al.,1989):

1)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speech act pragmatics)

2)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socio-cultural pragmatics)

3)对比语用研究(contrastive pragmatics)

4)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这里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主要涉及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用第二语言正确地表达或理解该语言的言语行为。比如:

[3] Have you got a watch?

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如表示“请求”,则表示请求对方告诉自己时间,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此外,这句话也可以表示真正的“询问”,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有手表,这种情况则多发生在熟人之间。一句话往往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如命令、请求、询问、邀请、感谢等),而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这些都需要依靠语境作出选择。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使用第二语言交际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干扰,这些

干扰是怎样在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应对它们作出什么样的解释等等,这些都属于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范畴。

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重点是受文化影响的社交语用现象。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文化总是在语言的使用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但在某些情况下,文化差异却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负面影响。如汉语中经常会用“吃了吗?”或“上哪儿去啊?”等作为打招呼时的用语,但是如果在遇到讲英语的人时,也简单地把这些话翻译成英语“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 are you going?等来打招呼,那么如果这个讲英语的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他/她就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不高兴。诸如此类的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正是社交—文化语用研究的对象。

对比语用研究是就两种语言交际功能的不同方面、两种语言不同的语用技巧和策略以及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方面的研究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促进译学的发展等都有积极意义。

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即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探讨人们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具体语用行为同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它也是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语际语言,又称中介语或过渡语,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套用母语的模式或滥用所学语言的模式或用已学过的词汇及语法绕弯子说话造成的(王宗炎,1988)。语际语用学则被定义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Kasper,1989)。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

2)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言语行为;

3)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

4)研究语际语言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效果。

语际语用学也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领域。Kasper &

Blum-Kulka(1993)认为,语际语用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们运用第二语言时的认知能力,研究人们运用第二语言时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以及研究人们因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而产生的中介语的语用效果。语际语用学无论是对跨文化交际还是对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

1.4.3社会语用学

社会语用学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它涉及的范围很广。Leech (1983)曾提出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它主要指交际中的技巧和策略的研究,前面提到的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也属于这方面的内容。社会语用学包括社交语用学,但比社交语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宏观上看,它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俗、语言与教育、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政治、语言与外交等进行研究;而从微观上看,它研究不同行业使用语言的情况,如医学语言、法律语言、经济语言、政治语言、广告语言等的使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语用问题更应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开展社会语用学的研究不仅对人们之间的语言交际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语言规范建设、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比如,对回归后的香港以及内地沿海城市的社会语用问题的研究就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其中语码混用就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4] 人是creatures of habit,一旦习惯了做某事,就很自然做了,戒也戒不掉。

(香港《明报》93/5/19 第61页)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语码混用以及这种语言现象有什么特殊的语用效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4.4 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交际,其主要任务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和描述语言的理解过程。Sperber & Wilson (1986/1995)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关联理论,人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不断认知对方的交际意图,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交际双方说话是要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寻找关联。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s),达到交际成功。这里所说的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即在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听话人根据认知语境提供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而作出的关于当前语境的假设。这种语境假设因人而异,所以就造成对同一话语的不同理解。下面是推理过程的简单说明:

[5] Peter: 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

Mary: I wouldn't drive any expensive car.

Mary没有用Yes或No来直接回答Peter提出的问题,而是用了陈述句来表达她的观点。那么这个陈述的用意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依靠现有信息作出语境假设,然后再根据语境假设,进行推理和作出判断。在这个例子中,依据百科信息(Mercedes is an expensive car)和词汇信息,经过逻辑推理,可以作出如下判断:

[6] 大前提:A Mercedes is an expensive car.

小前提:Mary wouldn't drive any expensive car.

-------------------------------------------------

结论:Mary wouldn't drive a Mercedes.

本来Mary只需简单地说一个No就足够了,但她之所以让Peter花力气通过推理来理解她的话,是因为她想在明说之外再增添一些其它语境效果,Mary的这种回答方式不仅提供了一个否定的回答,而且说出她要作否定回答的原因。

作为语用学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跨面研究,认知语用学为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提供了认知心理理据,对人们的语用推理机制作出了可行性的解释。当然,语用学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分支领域。比如,目前一个新的领域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语用学同形式语言学相结合的形式语用学。这个领域研究语用的形式化,涉及语用和逻辑的关系,探讨语用学理论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方面所起的作用。此外,语用学也可以就语用和句法的界面(interface)进行研究,着重探讨语用的语法化问题。

1.5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

没有哪个学科只运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语用学也不例外。对于语用学的不同分支而言,我们也应视具体的情况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语用语言学在研究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时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归纳法。需要予以

说明的是特定语言形式发挥特定语用功能时必须满足的各种条件,尤其是语境条件。

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应该同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结合起来,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解释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过程,建构语用推理机制,使语用推理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实验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也同样适用于认知语用学课题的研究。此外,认知语用学也可以利用现有理论,如关联理论,对语用现象进行应用性分析。

社会语用学的研究要与社会结合起来研究。社会语用学覆盖的范围较广,它可以运用语用学理论对不同职业的语言特色、会话特点等进行分析,如法律语言学(forensic linguistics)中对法庭上关键人物的语言特点及其语用功能的研究,法庭审判的会话分析等。社会语用学也可以从语用原则和策略的角度对社会用语进行分析;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对某一特殊领域的语言进行语用分析,如国内一些学者专门研究语用学在国际交流这样的特殊环境下的应用。社会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相似之处是大家都做“田野工作”(field work),即进行实地调查和搜集语料。口头语料可以用现场录音的方法获得,书面语料可以通过拍照来收集。如果由于技术或人力、财力等原因,确实难以控制语料来源,也可以利用媒体提供的现成报道、谈话录音、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第二手资料。

发展语用学应该与心理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发展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同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方法相似,首先观察儿童的语用特征,接着观察成人各阶段在语用方面的变化,并加以对比,找出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使用语言时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

跨文化语用学涉及不同文化的比较,因而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应是比较法。通过比较,观察各种语用现象(如礼貌问题)的共性和个性,探讨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可比性是研究设计中的重点。

语际语用学是跨文化语用学的一部分,其研究要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研究外语学习者的语用失误或语用迁移。

由于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的动态研究,很多因素都很难把握和确定,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也就不一而足,应视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而定。

1.6 结语

从以上对语用学的综述不难看出,语用学不仅已经摆脱昔日“废纸篓”的地位,而且正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系统的理论体系、细致的学科分工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并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兴趣,这些都预示着二十一世纪将是语用学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Bernstein, B. 1971/1990.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lakemore, D. 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Oxford: Blackwell. Blum-Kulka, S. et al, (eds.) 1989.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 Nortwood: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Fasold, R. 1993.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Green, G. 1989/1996. 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Hillsdale, NJ: LEA Publishers.

Grundy, P. 1995. Do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何自然(1988),《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兆熊(1989),《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Haberland, H. and J. Mey. 1977. Editorial: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 1: 1-12.

Kasper, G. 1989.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speech act realization. In S. Gass, et al (eds.), Vari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iscourse and Pragmatics. 37-58.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Kempson,R. 1975 Presupposition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Semantics, Cambridge:CUP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Lyons, J. 1968.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Morris, C. W. 1971.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 In Writings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Signs, Mouton, The Hague.

Searle, J. 1969.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86/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Verschueren, J. 1987.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IPrA Working Document 1.

Verschueren, J. 1995.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In J. Verschueren, Jan-Ola ?stman and J. Blommaert (eds.), 1995.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Arnold.

王宗炎(1988),《英汉教学语言学词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Weiser, A. 1974. Deliberate Ambiguity. In Papers from the Te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723-731.

Yule, G.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611080666.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语用三论

《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 张运桥, 严敏芬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 文章介绍并简评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该书摒弃了传统语用学经典课题, 向读者展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 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 它有益于语言学专业学生作进一步具体的专业化研究, 也有助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 评介 20世纪70年代,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 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 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极为迅猛, 它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优秀学者和语用学著作教材不断涌现。暂不算国外的语用学著作,仅是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种,如熊学亮、何兆熊、姜望琪、严辰松、冉永平、何自然等学者都著有一定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作品, 而其中何自然编写或主编的语用学著作及教材居多, 如《语用学概论》、《语用学与英语学习》、《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语用学讲稿》、《当代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等。[ 1 - 12 ]这些语用学专著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2007年12 月, 由何自然主编, 谢朝群、陈新仁两位学者合作完成的语用学著作《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以下简称《语用三论》) 诞生了。[ 13 ]与以往国内的语用学著作相比, 该书并没有沿袭诸如指示语、语用含义、前提关系、言语行为等语用学经典课题的讨论,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取名为《语用三论》, 让人耳目一新, 可谓独具匠心, 值得一读。 一、著作的理论来源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 除了探讨指示结构、会话结构、语用预设、语用隐含等常规议题外, 还探讨特定民族中程式性言谈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习语的语用理据与功能等。语用学与诸多学科之间存在不可分离性, 因此,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也不断涌现, 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等。毋庸置疑, 语用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各种新理论的涌现为语用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丰富了它的发展。而将西方理论引介给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作者们没有知难而退, 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可见其在学术问题上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 关联论: 认知语用学的核心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 王道英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 [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 [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 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 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 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 k1引言 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 1 o[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研究生语用学学习参考书目

语言学基础 1. R.H. Robins General Linguistics (外研社) 2. F.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3. R.H. Robins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4.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5. Stuart C. Pool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6. Andrew Radford Martin Atkinson David Britain Harald Clahsen Andrew Spencer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7. H.G. Widdowson : Linguistics (外教社) 8.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9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 10 语言要略Dwight Bolinger 原著(汉译本)外研社 11 普通语言学基础王钢湖南教育出版社 12 语言学教程王振昆谢文庆外研社 13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王宗炎外教社 14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外教社 16 语言问题探索王宗炎外教社 17 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戴炜栋束定芳周雪林陈夏芳外教社 18 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外研社 19 许国璋论语言许国璋外研社 20 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 21 语用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22 美国语言学简史赵世开外教社 语言学分支,流派,应用及交叉学科 1 语义学导论伍谦光湖南教育出版社 2 语义学Geoffrey Leech 外教社(汉译本) 3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John Lyons 外研社 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A. K. Halliday 外研社 5 当代句法学导论温宾利外研社 6 英语语体学程雨民外教社 7 文体学概论秦秀白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何自然冉永平)9.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外教社 1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外教社 11.语用学探索何自然世界图书出版社 12.语用学教程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外教社 14 语用学讲稿notes on pragmatics 何自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语用学文献选读何兆熊主编外教社 16 话语理解的语用学文旭四川辞书出版社 17 语用与认知何自然冉永平主编外研社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语用学研究的多元视角

语用学研究的多元视角 ——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综述 广东肇庆学院江晓红华南师范大学周榕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的总体情况,主要涉及语用学传统议题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以及学科融合的多元化研究、语境的多层面作用研究和语篇的多维度研究等语用学研究的新动向。本届会议提出的“多元化”主题代表了语用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笔者认为,通过了解和把握当今国际语用学发展趋势,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思考中国语用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研究动向;多元化 1.会议概况 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于2009年7月12-17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顺利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及部分地区的代表近1000人参加,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十多名中国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的主题是“多元化·语境·结构”(Diversity, Context and Structure)。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740余份,分为四个板块进行交流:一、大会主题发言(plenary lectures)。大会安排了五个主题发言:(1)Peter Sutton:Giving away language: Praxis versus ideology in the loss of linguistic diversity;(2)Ingrid Piller:Language learning, multilingualism and social inclusion;(3)Katarzyna M. Jaszczolt:Speaking about time: Contextual inferences and pragmatic defaults;(4)Yasuhiro Katagiri:Finding parameters in interaction -- A method in emancipatory pragmatics;(5)Janet Holmes:Whose perspective counts? Sociopragmatic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t work,引起了与会者很大的兴趣。二、小组发言(lectures)。大会安排了76场小组发言,每人发言连同提问和讨论30分钟。三、专题发言(panels)。围绕与语用学相关的话题,大会共组织了101场专题发言。四、展板交流(posters)。大会共安排了68块展板交流,展板的作者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与前来的同行学者进行交流,涉及的范围与小组和专题讨论的内容基本一致。Poster因为省时有效,又能给与会者普遍发表见解的机会,一向都是国际会议采用的交流方式之一。 澳大利亚及周边地区,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语言,本届会议在这一地区召开,体现了语用学研究对多元化语言使用和研究的重视。本届会议提出的“多元化”主题代表了语用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围绕这一多元化的语用趋势,语用学领域的传统议题有了很大拓展,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得以展现出来。 2.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拓展 在指示语方面,大会有6个小组围绕指示语(deixis)、指称(reference)和回指(anaphora)展开了讨论。在特定语境下弄清直接或间接的所指关系,是语用学研究的传统议题,但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进一步拓展了指示语可探讨的维度与深度:从元表征的角度分析了回指的程序性信息和回指的句法制约关系;探讨了延指(deferred reference)的语用机制、名词短语指称的真实条件、指称的连贯性、指称的非直接言谈(indirect talk)等问题;考察了地点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使用的认知和心理因素;利用计算机处理语料库中语用指示语的标识问题等。在礼貌问题研究方面,出现了多个专题小组,讨论的问题包括:礼貌与敬语的文体选择;网络在线交流与面对面交流中涉及的礼貌,如不同的礼貌规范、策略和身份建构等问题;某些英语变体(如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爱尔兰英语)在礼貌表达方面的社会语用差异;在对Levinson 和Brown &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 C. Morris按照C. S. Peirce早就作出的提示首创了“符号关系学" (syntactic)(下面将称为语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术语,用来表示符号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哲学和逻辑学的范围内进行的。直到七十年代,情况才有所改变。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张“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五十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崛起。乔姆斯基在1965生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概念。1977年,乔姆斯基又提出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概念。七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人八十年代后,语用学的发展很快,语言学家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1985年9月国际语用学会议在意大利召开,1986年初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确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它学科》(Pragmatics and Beyond)作为它的学术刊物。这说明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已被确认并获得充分的发展。 Levinson (1983)把语用学研究划分为下列五个基本范畴:1)指示语(Deixis )矶究;2)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研究;3)前提关系(Presupposition)研究;4)言语行为(Speech acts)研究;5)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研究。而Leech(1983)主要对语用学原则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进行修正与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

语用学

语用学概述 ①语用学(pragmatics)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语言学研究的较新的一个领域。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使用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 Morris 和R. Carnap在20世纪中后期提出来的。但此时语用学只是作为符号学的组成部分。他们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中指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的有生命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Morris 1971:17-74)。正如所有新兴的学科一样,语用学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语用学发展的初始阶段,语用学曾被视为语义学的废纸篓。此时的语言学家们更加关注抽象的原则与语言逻辑。但是随着语境的引入及人们对于实际使用语言的重视,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如何兆熊(2000:4)先生所说“语境因素一旦进入了语义研究的范围,便为语用研究开辟了道路。语用研究进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那么什么是语用学呢?从字面上而言,语用学就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学科。但是对于语用学的定义远没有这么简单。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专家们对语用学所下的定义。 Stalnaker(1972:383)将语用学定义为“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 George Yule (2000: 3) 认为语用学所关注的四个领域分别是(1)语用学是对说话人含义的研究(2)语用学是对语境意义的研究。(3)语用学是对所获得的交际比所说的内容多多少的研究。(4)语用学是对相对距离描述的研究。 Leech(1983:x)将语用学定义为“对于语用学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它是对话语怎样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 Mey (2004:42) 认为“语用学在本质上关注实际生活场景中语言的使用者及怎样使他们有效并得体地运用语言技能和资料的条件”。 我国的学者也对语用学下了不同的定义。 何自然(1997:1)认为“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context)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胡壮麟(2001:20)认为“语用学研究语境当中的意义”。“换句话说,语用学更关注语言交际的方式而不是语言建构(structured)的方式”。 尽管以上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共同关注了两个问题,即意义与语境。这也是语用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 ②意义(meaning) 对于意义,有同学可能会问,语义学也是研究意义的。语用学与语义学是不是一样呢?在这里有必要对此稍作澄清。上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语用学曾被视为语义学研究的废纸篓,语义学家们将他们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扔进了这个“废纸篓”。传统语义学关注的是句子所包含的语义命题的真实值,以及判断一个命题内容真实还是谬误所要满足的条件。 例如:He arrived late and missed the train. 这个句子由两个命题组成,命题p “He arrived late”,命题q “He missed the train”。两个命题由合取连词连接。那么该句的命题为p & q,如果p为真并且q也为真,那么p & q为真,如果p或q不为真,那么p & q为假。 德国哲学家Frege认为只有“思想”(thought)才可能具有真实值。“思想”就是句子的“意义”。Frege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表达了思想,有的句子不具有表达思想的那种意义,有些句子表达了比思想更多的内容,有些句子不足以表达思想,其中包括表达请求、命令、意愿、感叹的句子等。Frege将这三种类型的句子都扔到了语用学的“废纸篓”。 假设我们说“The roo m is cold .” 那么对于语义学家们来说,只有当此句话表达了可以判

语言学专业阅读书目

语言学专业阅读书目 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7.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8.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9.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0. 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1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3.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5.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语文出版社,1983 16. 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17.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8.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的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21.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 22.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23.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5.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6.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7.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8.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9.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30.陈昌来编,《应用语言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 31.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2.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3. Lappin, S. ed., 1998.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当代语义理论指南),487-50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 34.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 35.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语义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 红色为重点书目,可以捡吕叔湘和陆建明的看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 1. Austin, J. L. 196 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Brown, G. & G. Yule. 198 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 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 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 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 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 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 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词汇语用学研究

词汇语用学研究 语用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不仅表现在语用一语言研究和社交一语用研究的日渐深入,而且表现在它与相邻学利的不断交融。如今,跨文化语用学、语际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发展语用学、临床语用学等交义学利领域已为人们所熟知。语用学的发展还尤其表现在它与语言学核心分支学利一语法学/句法学、语义学、词态学等之间的联姻。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正是这种联姻的一个产物。2000年7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7届国际语用学人会卜有一个专题讨论组,共有8位学者参与了一场有关词汇语用学的研讨,与会论文后来由匈牙利学者夫妇L. Nemeth和K. Bihok汇编出版,在导言中他们明确称词汇语用学为“一门新的语言学科" , 2003年岁末在我国广东外语外贸人学召开的第8届语用学研讨会上,著名学者、关联理论创始人之一的Deldre Wilson教授做了题为Relevance, word 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exical pragmatic、的发言,指出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迅速发展的分支”。2004年1月8日至11日在美国波士顿举厅了的美国第78届语言学年会上,著名语用学家、耶鲁人学教授Lawrence Horn做的题为Lexical pragmatics: Grice and beyond的演训被视为“语言学的前沿动态”。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词汇语用学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内迄今还没有涉及此课题的专门研究或介绍。为此,本文旨在向国内同行介绍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的总体状况(第2 .3部分),并通过反思现有研究成果,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本领域的研究提出儿点建议(第4部分)。 2词汇语用学的由来与界定 词汇语用学研究最初可以追溯到McCaw ley( 1978).但比较系统的研究应该说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据查.文献中最先使用“词汇语用学”( lexical pragmatic)这一术语进行研究的是德国洪堡特大学Blutner教授。他先后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了一批文章.对词汇语用学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并开展了一系列个案研究(Blutner 1998a, 1998b, 2002, 2004; Blutner et al 1996; Blutner & Solstad 2001; Solstad & Blutner 2001)。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研究.如Lascarides & Copestakc (1998).Mercer(2000).Packard(2003)。 词汇语用学研究一开始隶属于语用学与语义学的跨面研究范畴.目前开展得可谓如火如茶.代表性成果如Elsevier出版推出的由Jaszezolt与Turner共同主编的Current Research in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系列.迄今已经出版了14本专著或论文集。其中.与词汇语用学直接有关的著作包括Nemcth & Bibok(200l)和Leezenberg 2001年著的Contexts of Metaphor。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词汇语用学试图解决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词汇语义学从真值条件角度对词汇的语义问题做静态的研究。词汇语用学试图对与词汇的语义不明确( semantic underspecification)问题密切联系的语用现象做出系统的、解释性的说明(Blutner 1998b)。 从理论背景角度看,词汇语用学研究得益于多种语用理论。一个主要途径似乎是依据Grice 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或者借用规约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的概念(认为词汇的完全理解就是在原来的语义分析基础上通过引入规约含意来扩大原有词汇信息),或者借用会话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的概念(认为话语理解中会话含意的构建可以克服字面意义和话语理解之间的的差距)。基于会话含意机制的词汇语用学认为:词项的表征具有语义上的不明确性,理解语义不明确的词汇需要结合语境和百科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语用充实(pragmatic strengthening)。这此观点表明,语法与语用在词汇理解方面的分上可以避免把词汇的不同解读归于歧义现象,也可避免求助于强制性解释机制(coercion mechanisms)。鉴于现代语义学理论倾向于动态的、认识论的、非中调性的做法,第一条途径(即基于规约含意的做法)就显得多余。相反合理利用会话含意机制却可以解决词汇语义分析所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