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邵阳市志》载,1225年,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其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并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据此判断,邵阳被称为“宝庆”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跟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 A.唐太宗B.宋太祖C.宋太宗D.明成祖 4.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 A.朱温 B.李煜 C.赵匡胤D.柴荣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6.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A.分化事权 B.减少数量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7.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朝中大将发动兵变 D.皇族内部争夺皇位 8.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 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汉C.唐朝 D.北宋

9.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 10.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个政权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后唐、后汉、后晋、后梁、后周 B.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后晋、后梁、后唐、后周、后汉 1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2.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13.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 1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5.下列对宋代历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但文化上并不繁荣 B.科技发达但政治上并不强大 C.军事强大但科技上并不先进 D.政治强大但经济上并不发达 16.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驿兵变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1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 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 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 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 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 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 定基础 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题:科举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检测作业

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检测作业 一、选择题 1.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生产B.吐蕃使者来长安求亲 C.唐玄宗整顿吏治注重文教D.唐太宗平定安史之乱 2.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D.科教兴国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5.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备课时间课题北宋的政治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 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 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 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 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 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 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 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 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 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内 容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 环节时间 3 5

(二)局部的统一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 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 力? 学生看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 (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 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提 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 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 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 的将帅却无调兵权”。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 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17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 不专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1.世界各国开始把中国人成为“唐人”开始于( ) A.明朝 B.清朝 C.隋朝 D.唐朝 2.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 ) A.晁错 B.玄奘 C.鉴真 D.僧一行 3.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阿倍仲麻吕 B.崔志远 C.尺带珠丹 D.玄奘 4.今天的印度半岛,唐朝时成为( ) A.天竺 B.波斯 C.大秦 D.大食 5.传说中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发生在( ) A.唐太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玄宗时 D.唐中宗时 6.进口产物居唐朝首位的是( ) A.大秦 B.天竺 C.新罗 D.波斯 7.《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 ) A.崔志远 B.鉴真 C.晁衡 D.玄奘 8.唐朝时期,外贸活动频繁的诚实有( ) ①长安②洛阳③广州④扬州⑤敦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

9.下列事件不属于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史实是( ) A.日本商人来中国经商,日本物品居唐朝进口首位 B.贞观年间来中国的遣唐使有10多批 C.日本人参照汉字创制了文字 D.由鉴真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 10.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D.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二、列举题: 11.列举唐朝对外交往活跃时有频繁外贸活动的城市。 12.列举唐朝时中日、中印交往中的著名使者。 13.列举与唐朝往来密切的三个亚洲国家。 三、读图题: 14.图中的人物是谁? 15.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16.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 17.他有什么著作? 参考答案: 1.D2. C3. D4. A5. A6.C7.D8.A9.A10.B 11.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12.鉴真、玄奘 13.日本、新罗、天竺 14.玄奘15.西游天竺,求取佛经。16.他是著名的佛学大师 17.《大唐西域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是“赵”姓。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 当时赵姓人口多 B. 赵姓起源很早 C. 编者姓赵 D. 宋朝皇帝姓赵 2.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五代十国更迭 B.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 C. 朱温建立后梁 D. 太祖杯酒释兵权 3. 北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北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后唐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B. 北宋定都洛阳 C.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 C. 黄巢起义 D. 隋炀帝的暴政 5. 右图展示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故事。这位皇帝是() A. 赵匡胤 B. 李世民 C. 刘彻 D. 嬴政 6.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府机构设置情况。其中,属于北宋的是() 8. 北宋初年,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济知县。周渭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见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是() A. 周渭是朝廷命官,身份特殊 B. 地方权力分离,互不统属 C. 节度使职位低于知县 D. 地方节度使由知县负责任命 9.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 单独掌握地方的行政权 B. 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兼有地方的监察和行政权 10. 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精品教案【精品】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新人教版2019七年级历史下册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和统一 (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 1 )措施

(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1(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赵光义 B.赵匡胤 C.赵光胤 D.柴荣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宋朝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是( ) A.削弱相权 B.派文臣做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 )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北宋初年,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的时太祖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做皇帝也太艰难了,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宋太祖说此话的目的是() A.提醒石守信等人不要有异心 B.要求石守信等人要管好部下 C.要求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加强皇权 D.感谢石守信等人助其登上皇位 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7.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人教版(1)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 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 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答案: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 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 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 弱,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 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 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 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答案: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像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 杯酒释兵权 1、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领导,割断兵将的联系。 2、在中央: 才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的爪牙。 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武将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使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重文轻武的表现: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人科举考试图 ※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预习题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改国号为宋,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首先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后自测题 1、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B.北宋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的 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2、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削兵权。”这位人物是() A.刘邦B.李世民C.朱温D.赵匡胤 3、为了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