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五节太阳方位与周日视运动_高中地理必修一_2017状元笔记_甘肃西北师大附中文科学霸

7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五节太阳方位与周日视运动_高中地理必修一_2017状元笔记_甘肃西北师大附中文科学霸

7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五节太阳方位与周日视运动_高中地理必修一_2017状元笔记_甘肃西北师大附中文科学霸
7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五节太阳方位与周日视运动_高中地理必修一_2017状元笔记_甘肃西北师大附中文科学霸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太阳的高度专题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行星的运动知识点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近日点 远日点 行星的运动 一。开普勒三大定律 ①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椭圆定律) 【牢记】:不同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 轨道不一样,但这些轨道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即太阳 所处的位置。 ②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 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 积.(面积定律) 【牢记】: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远日 点的速率。 ③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 的比值都相等.(周期定律) 即公式k T a 23 (式中的比例系数k 为定值) 【牢记】:k 与中心天体(太阳)有关 二、开普勒三大定律的近似处理 从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太阳系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在中学阶段的 研究中我们按圆轨道处理。这样,开普勒三大定律就可以说成

【牢记】: ①行星绕太阳运动轨道是圆,太阳处在圆心上。 ②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变,即行星 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所有行星的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若用R 代表轨道半径,T 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k T R =23 ,k 与太阳有关。 扩展及注意: a) 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运动,同时它适用于所有的天体运动。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中心天体,k T R =23 中的k 值不一样。如金星绕太阳的23T R 与地球绕太阳的23 T R 是一样的,因为它们的中心天体一样,均是太阳。但月球绕地球运动的23T R 与地球绕太阳的23 T R 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的足以天体不一样。 b) 开普勒定律是根据行星运动的现察结果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规 律.它们每一条都是经验定律,都是从行星运动所取得的资料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开普勒定律只涉及运动学、几何学方面的内容,不涉及力学原因。 c) 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确切描述,不仅使人们在解决行星的运动学问题上有了依据,更澄清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对天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Matlab动画模拟太阳系行星运动 figure('name','星系演示');%设置标题名字 pausetime=.02;%设置暂停时间 set(gca,'xlim',[-50 50],'ylim',[-50 30],'zlim',[-50 50]); set(gcf,'doublebuffer','on') %消除抖动 xlabel('x轴'),ylabel('y轴'),zlabel('z轴'); axis equal; grid on; view([3 5 2]); hold on a=[8.5 12.5 20 30 50 60 80 100 90];b=[8 12 18 26 45 55 70 90 30]; omga=[4 1.25 1 0.5 0.1 0.05 0.25 0.125 1];r=[0.35 0.8 0.8 0.5 3 2.5 1.5 1.5 0.35];%长轴,短轴,角速度,球体半径 c=sqrt(a.^2-b.^2);h=pi/18;h1=pi/10;f=pi/9;g=pi/8; aby=[h h 0;h1 h 0;h h 0;h h 0;h h 0;h h 0;h g 0;h h h;g 0 g];%每个轨道平面倾斜角度,偏移设置 %colo={'y','m','b','m','r','c','b','b'}; [X,Y,Z]=sphere(40); surf(5*X,5*Y,5*Z);colormap(autumn) %设置太阳 light ('position',[1 0 2],'style','infinite') lighting phong material shiny t=0:0.01*pi:50*pi; t'; num=length(a); for n=1:num x(:,n)=a(n)*cos(omga(n)*t)+c(n); y(:,n)=b(n)*sin(omga(n)*t); z(:,n)=0*t; %计算未经轨道平面角度倾斜的轨道位置 xuanz(:,:)=[1 0 0;0 cos(aby(n,1)) -sin(aby(n,1));0 sin(aby(n,1)) cos(aby(n,1))]*[cos(aby(n,2)) 0 sin(aby(n,2));0 1 0;-sin(aby(n,2)) 0 cos(aby(n,2))]*[cos(aby(n,3)) -sin(aby(n,3)) 0;sin(aby(n,3)) cos(aby(n,3)) 0;0 0 1]; %每个轨道平面倾斜计算 xyz(:,:)=[x(:,n) y(:,n) z(:,n)]*xuanz(:,:); x(:,n)=xyz(:,1); y(:,n)=xyz(:,2); z(:,n)=xyz(:,3); %计算轨道平面倾斜后的轨道位置 p(n)=surf(r(n)*X+x(1,n),r(n)*Y+y(1,n),r(n)*Z+z(1,n));shading interp %画出每个行星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长江口泥沙不断堆积,若干年后,崇明岛将和____________________岸相连。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因长江水自西向东流,所以长江水对南岸的侵蚀力大于北岸,最终岛屿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北 2.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思路解析: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现象;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黄赤交角存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答案:A 3.二分二至日指什么时间?二至日与近日点、远日点是不是相同的日期? 思路解析: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到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所以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时间上很近,但不相同。 答案: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不同。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2010广东,11—13)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图1-3-1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思路解析:AB为夜弧,同一纬线上的ABCD夜长相等,为5小时,昼长相等,为19个小时,日出地方时为2时30分。 答案:B 2.若AB弧表示20XX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思路解析: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开始向东到日界线止,B点为0时,AB弧为3月1日,则BCD弧为3月2日,NA经线为日界线,NB经线为105°W,即西七区为0时,则东七区为3月2日的14时。 答案:C 读图1-3-2,完成3—4题。 图1-3–2 3.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以下两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够根据图示判定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二分二至点的位置;(2)全球各地随太阳直

高中地理期末复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22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太阳活动简介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光斑:太阳光球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向外延伸到色球就是谱斑。光斑一般环绕着黑子,与黑子有密切的关系。 谱斑: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 太阳风: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造成了地球上的极光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 日珥: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 影响:太阳活动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人类心脏和神经系统的疾病,甚至交通事故都有关系。因此也形成了太阳活动预报这门学问。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

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温度比光球层表面的温度低1000℃到2000℃,所以看起来比较“黑”。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 1、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

专题一太阳视运动 高考真题回顾: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 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1.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 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 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2018年天津卷)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 塔”)高度约415米。读图文材料,回答2—3 题。 2.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A.5:00—7:00 B.8:00—10:00 C.12:00—14:00 D.15:00—17:00 3.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2018年江苏卷)图2为“某地二分 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5.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琼 B.新 C.苏 D.赣 (2017年天津卷)我国A市某中学(图5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A.东北 B.东南C.西北D.西南 7.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基于核心知识分层原则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陈庆军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高中必修Ⅰ因为自然地理的理科属性和综合性,在知识构建、空间关系、逻辑过程、综合运用等方面对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高初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落差,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通过梳理教材和配套图册,依据课标、考纲和近年高考会考试题,理出核心知识,并根据其呈现形式、教学目标水平要求、相关学科配合程度、学生的熟悉程度、技巧层次等制定分层原则,相应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提供优化资源、和诸如如何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先行组织者等学习方法的辅助学习,课堂师生及时互动、主要由教师讲授等教学策略,落实“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努力达成爱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自然地理;核心知识分层原则;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自然地理(必修一)从体系、结构、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新教育理念。但因高初中地理内容和教法学法的巨大现实落差、数理化生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严重滞后,或有迎合考试评价致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取舍失衡等诸多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叠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地理难度不亚于物理、数学,以致不少学生一开始就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并严重影响后续教学的正常开展。课堂教学方面,满堂灌、赶进度仍是普遍现象,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通过对教材的全面系统梳理,结合高初中课标和高中各阶段性目标如会考高考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客观实际,以及学生的层次差异和要求,对必修Ⅰ自然地理核心内容依据一定原则进行分层,通过教师引领下的课内外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联系数理化生等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乡土时事等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发挥地理图析功能,教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精简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凸显学科的现实意义、价值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师生减负提质。 一、核心知识的界定 本文所述的核心内容是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课标》)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以及掌握上述知识所必需的相关知识。 本文所述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内涵为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其外在形式为历年会考、高考等试题涉及的具体考点。 二、核心知识的分层原则 1.根据涉及的关联内容的难度、多寡(即信息强度)分层 2.根据易混程度分层

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1、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 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 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 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 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 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最大,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最大,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知识点总结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s(); 【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高中地理(太阳的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地方时)考点详解 ?1、太阳的视运动轨迹 不同的季节,太阳视运动轨迹不同,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日出日落方向为: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另外,还有如下三个规律: ①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与北半球相同; ②北半球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南偏移; ③南半球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北偏移。

图1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 ?2、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计算公式为: α= 90°- | β- γ| 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注意: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遵循“同减异加”的计算方法,即当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α示意图 例题

44、下图为我国某地夏至、冬至的太阳视运动轨迹,0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地平面的四个方位,E、F为正午时太阳的位置,EO⊥CA。 (1)图中A、B、C、D中,表示南方的是_____。 (2)O点的纬度是_______。 (3)某日,O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日落时刻为北京时间18:16,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_____,O点的经度为_____。 答案:(1)A (2)23°26′N (3)0°;116°E 精讲精析:(1)分析太阳视运动轨迹。①我国位于北半球,因此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南倾斜;②图中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右(A点方向)倾斜,因此A点表示南方。

在太阳系中,天体行星的运行轨道都是椭圆的,这一点早已被科学观察所证实。但为什么行星的运动轨迹都会是椭圆的呢?几个世纪来,牛顿给出了计算椭圆轨道的公式,康德在其《宇宙发展史概论》中作出了一个不很明确的解答“行星的偏心率是自然界因力图使行星作圆周运动时,由于中间出现了许多情况,而不能完全达到圆形的结果”。而拉普拉斯在其《宇宙体系论》中是这样解释的“如果行星只受太阳的作用,它们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20世纪的爱因斯坦也只告诉我们“空间是弯曲的”,现代科学对于行星椭圆轨道形成的原因。如同“万有引力”一样,尚是一个未揭开的科学之迷。 天体行星的运动,不但轨道是椭圆的,而且运动的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也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显现出某些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至今为止,人们尚未真正解开其中的奥秘。近年来,俄罗斯科学家,运用数学和控制论科研所的研究员提出“由于地球内部的固体核旋转速度快于地慢,从而影响了地球的自转速度”。有关专家指出“该科研成果解决了地球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难题。” 天体行星运动轨道的变化规律,是因地球内部固体核与地慢流的运动差异而引起的变化吗?本人运用量子引力理论进行了诸多的推演,创新了一套天体行星运动系统的引力控制理论,它能全面地解释天体行星椭圆轨道的形成和运动速度变化的原因。该理论发现: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规律直接受银河系中心引力场引力控制,从而产生出太阳系轨道行星运动的自然法规。 18世纪法国大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其所著的《宇宙体系论》中指出:“行星系里,除了使行星围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主要原因外,还存在其他特殊扰乱它们的运动,而且长时期里改变他们的轨道根数”。引自《宇宙体系论·第四章·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及其轨道的形状》(法)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著。 银河系中心引力场究竟怎样控制太阳系里的行星运动呢?拉普拉斯所预言的“还存在其它特殊原因”,而这个特殊原因就是“银河系引力的控制”。但拉普拉斯说“如果行星只受太阳的作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这句话从理论推演上说反了。实际上行星在围绕着太阳运行时,在不受银河系引力场控制的前提下,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正圆的而不是椭圆的。在后文的推演中,我们将会使读者真正认识到银河系中心引力场对太阳系的引力控制,对于运动行星来说是无法摆脱且真实地存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太阳系模式图判读 一、典题示例 阅读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是什么? (2)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运动特征方面有无特殊之处?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八大行星中表面温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哪个?为什么? 答案: (1)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没有特殊之处。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3)水星表面温度最高,海王星表面温度最低。距太阳越近,温度越高;距太阳越远,温度越低。 二、归纳总结 读图指导:阅读该图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找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说出地球的“左邻右舍”,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②知道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即类地行星与巨行星轨道之间;③认识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特征;④认识哈雷彗星轨道具有扁长形的特点、自东向西的公转运动和彗尾长度与其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

三、跟踪训练 1.如图为古希腊时期托勒密体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体系认为,宇宙的中心是() A.太阳B.地球 C.恒星天D.最高天 2.与现代科学相比,该体系的正确之处是() A.月球与火星和木星等是同一级别的天体 B.太阳与土星和木星等是同一级别的天体 C.火星和木星等天体具有公转的同向性 D.所有恒星与地球之间距离相同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地球位于体系的中心位置;第2题,月球属于卫星,而火星与木星属于行星,太阳属于恒星,不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火星与木星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答案:1.B 2.C 3.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A.自转方向都一致 B.公转方向都一致 C.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解析:八颗行星的自转方向不完全一致;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八颗行星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八颗行星的绕日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实际上是其他行星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较小,接近0°,但不等于0°,因此不是完全重合。 答案:B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 北航星是指为庆祝北航建校60周年,国家天文台经批准,把于1995年10月发现并命名为“北航星”的小行星定为永久编号为09830的小行星。 (1)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__A__,表示地球的是__G__。(填字母) (2)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北航星”(小行星)的运动轨道并画出公转方向。

§1.3《地球的自转》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提高自己的地理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情境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是很不科学的。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2、类比情境,剖析问题 【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板书】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提问】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地轴就是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的有这么一根轴吗?

幼师宝典 https://www.doczj.com/doc/e617824672.html, 探索星空的奥秘——太阳系?星?? 太阳是银河系较典型的恒星,提及银河系就不得不说?说太阳系了,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包括???星,5颗矮?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天体,以往也只能在图?或视频中领略或美丽或神秘的太系?星和?天体,今天?编就通过??把远在天边的星球拉到眼前来,?起来感受下吧! ?星制作?法 泡沫球?星 选取?种颜料为泡沫球上?。选取相同?调的颜料绘制纹理。最后再?贴画等装饰?下,?个美美的星球就做好了。

彩泥?星 先??个颜?的彩泥包裹泡沫球来打底,然后再参照星球的图??其它颜?的彩泥做出纹理,?个个星球模型就做好了,或者?朋友们可以发挥创造?和想象?来创造出 ?个特别的星球,把它命名成??的名字。

光盘七彩?星 从泡沫球的顶部开始,由上?下?圈?圈给泡沫球涂上不同的颜?,在晾?之前再撒上各?的亮?来装饰,然后,在?分之?处把泡沫球切开,把光盘放在中间,两部分

泡沫球??签连结,这样,?个七彩的?星就诞?了!

太阳系?? ?果太阳系?? 找?个深蓝?的盘?,把你所能找到的?果或去?或切开后摆在盘?中,地球的?颗颗?星就出来啦:太阳—橘?,?星—红葡萄,?星—芹菜,地球—猕猴桃,?星—草莓,?星—?肠,?星—切达?酪,天王星—奶酪,海王星—?腿,冥王星—??,最后再???的奶酪装点?下盘?,就?功告成了!果盘做成这样,会不会更有?欲? (注意:冥王星现已不属于太阳系中???星之列,?是?颗矮?星) 或者把酸奶装进袋??,利?袋?的??在盘??画出?星的运?轨道,再把?果做的?星放在相应的轨道上,?个??味俱全的太阳系就完成了!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自转时 A. 赤道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比高纬地区快 B 地球上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 在地球南北两极只有角速度,而无线速度 2、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无论从哪里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都呈顺时针方向 ②自转和公转的都是自西向东 ③自转的方向始终不变④自转的方向随季节改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发射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线速度密切相关,据此分析,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 拜科努尔(460N) B 库鲁(50N) C 酒泉(460N) D 肯尼迪(280N) 4、同一条经线上 A. 自转线速度相同 B 地方时相同 C 日出时刻相同D自转角速度相同 5、地球自转一周为 A. 24小时 B 3600 C 360059′ D 一个太阳日 6、下列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A.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 “生物钟”现象 C 长江右岸较左岸冲刷显著 D 昼夜现象 7、当太阳直射在1200 E经线上,1210 E 的地方时是 A. 12时 B 12时4分 C 11时56分 D 12时15分 8、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路径叫 A. 黄道 B 赤道 C 公转轨道 D 黄道面 9、黄道面和地轴的夹角为 A. 黄赤交角 B 23026′ C 66034′ D 900 10、自北半球夏至到冬至,地球的公转速度 A.越来越快 B 越来越慢C先变慢再变快 D 先变快再变慢 二、双项选择题: 11、下列各纬线圈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一半的是 A. 热带与温带分界的纬线圈B温带与寒带分界的纬线圈 C 低纬度与中纬度分界的纬线圈 D 南北纬600纬线 12、同一条纬线上各地 A. 地方时相同B自转线速度相同 C 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D 气温相同 13、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形成的 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C 随公转有规律地增大或减小 D 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相等

太阳系行星轨道及运行 动画演示 本程序对太阳系行星、卫星运行情况进行动画演示。具有以下功能: 1.可单独(或全部)显示或隐藏某个天体、运行轨道、天体名称。 2.可调节演示速度、画面比列、观察角度(从天球赤道到天球北极观察太阳系)。 3.可将某个天体(例如月亮)设置为屏幕中间静止不动的天体,观察其他天体相对于该天体运行的情况。 本程序改进版见:太阳系行星轨道及运行-3D立体动画演示 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可得到许多美丽而奇妙的图案,如下:

'需在窗体放置以下3 个控件,所有控件均采用默认设置: ' Picture1,Command1,Timer1 ' 注意:在属性窗口将Command1 的Index 属性设置为0 '其次,为窗体添加一个名为mFast 的菜单,再为mFast 添加一个名为mmFast 的下级子菜单,并将mmFast 的索引设置为0。 ' 即:mmFast 是以序号0 开头的菜单数组控件的第一个。 '以下是窗体代码,在VB6.0 调试通过: Dim ctD() As tyD, ctDs As Long, ctP As Single, ctCenter As Long Dim ctBi As Single, ctV As Single, ctTrack As Boolean, ctBW As Long Dim ctSeeJ As Long, ctSeeBi As Single, ctSet As MenuSet

'定义表示天体的数据类型 Private Type tyD Cap As String '天体名称 r As Long '天体半径(像素,下同) a As Single '轨道:横半径 b As Single '轨道:纵半径 c As Single '轨道:焦点 e As Single '轨道:偏心率 IsHui As Boolean '是否彗星 Father As Long '父天体序号:轨道焦点上的天体Se As Long '颜色 V As Single '运行角速度 Jiao As Single '某时刻的与父天体连线角度 X As Single '天体当前坐标 Y As Single xUp As Single '上一时刻坐标 yUp As Single Visible As Boolean '是否显示:球体 ShowCap As Boolean '是否显示:标题 GuiDao As Boolean '是否显示:轨道 End Type Enum MenuSet '以下为选项菜单标示 ms_All = -2 ms_NoAll = -1

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 太阳高度的计算,一直是地球运动中重点和难点,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时难以作对。我在教学中发现掌握一些公式,有利于快速解题,既减少了思维量,又节省了大量时间。 1.直射点的纬度=1/2×(出现极昼的点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小的太阳高度) 注:出现极昼时:①极点的最大的太阳高度=该点最小的太阳高度 ②刚出现极昼的点最小的太阳高度=0 2.直射点的纬度+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90° 3.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所求点与直射点在赤道的同侧取“+”号,在赤道的异侧取“-”号) 4.寒带,温带: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的正午 太阳高度=2×黄赤交角 热带: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2×该地的纬度 例1:右图是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某地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 (1) 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 度

A.23°N B 23°26′N C 23°S D 23°26′S′ (2) 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为: A.90°N B 67°N C.66°34′S D 67°S (3)该地的地理纬度可能为: A.20°N B 70°N C 20°S D 66°34′S (解题思路)根据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得知太阳直射北半球, 该地为北半球;由公式1算出直射纬 度=1/2×(43°+3°)=23°;由 公式2算出: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 90°-23°=67°;由公式3算出: 43°=90°-(所求点的纬度-23°),得所求点的纬度为70°,因此答案为(1)A (2)B (3)B。 例2:图中MC MD分别为旗杆一年正午投影最长和最短时的影长,求该地的纬度: A. 15°37′20″N B . 46°52′N C.50°56′40″N D . 50°56′40″S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地没有太阳直射 现象,因此该地不会位于热带。据公式4得:

高中地理(太阳视运动、地方时、日期的计算)考点详解 ?1、太阳的视运动轨迹 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向不同。以北半球为例,不同季节太阳的日出日落方向为: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③春分/秋分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④正午时,从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从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从赤道看时太阳位于正上方。 当某地(不是南极点/北极点)为极昼时,则有两条规律:①太阳0:00升起,24:00落下;②正北升起,正北落下。

图1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 ?2、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即为当地时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地方时有以下规律: ①东早西晚。同一纬度的两地,东边地区日出日落早,西边日出日落晚; ②经度1°、时间4分钟。两地经度每间隔1°,时间间隔4min;经度每间隔15°,时间间隔1h。 地方时的计算,应按照以下步骤: ①计算两地的经度差;②采用“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计算东边地区的地方时用加法,计算西边的则用减法;③经度每间隔1°,地方时加减4分钟;④如果

涉及到计算时区,则每间隔一个时区,时间间隔1h,时区数的计算公式为:经度÷15°,四舍五入。 图2 世界24个时区分布图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C、D 精讲精析:(1)分析飞行路线与地转偏向力。①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因此两地之间,沿着纬线圈飞行的距离是最远的,而绕道南北极会缩短航行的距离;②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为“北右南左”,即北半球向右偏转,因

此飞经a地时客机受到偏右的力,由于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顺着飞行的方向,右侧即为南侧,即受到向南的地转偏向力。 (2)分析太阳的视运动轨迹。①此时为夏至,在北半球看,太阳东北升起、正午位于正南、西南落下;②客机由北京飞往a地的航向为东北,时间为北京时间12:00~19:00,即此时太阳从正南向西南运动,而不是东北。 (3)计算地方时。①北京位于东八区,而a点的时区为165°W÷15°=11,即位于西十一区,即a点位于北京东边5个时区,因此要用加法;②北京时间12:00起飞,历时7个小时,到达a点时为北京时间19:00,因此此时为a地的当地时间19:00+5h=24:00,即为0点;③a点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夏至时会出现极昼现象,太阳0:00从正北升起。因此此时,a点可以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4)分析某一日的经度范围。①客机抵达芝加哥时,为北京时间6月23日2:00,芝加哥的时区为87.5°W÷15=5.83,四舍五入为6,即位于西六区。北京位于东八区,从北京向东数10个时区即为西六区,因此芝加哥位于北京东侧10个时区,因此地方时用加法,即芝加哥地方时为2:00+10h=12:00。因为向东跨过了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因此此时为6月22日12:00;②芝加哥为西六区,此时为正午12:00,则此时0:00对应的经线为西六区向西12个时区,即为东六区;此时24:00对应的经线为西六区向东12个时区,即为东六区,因此此时按芝加哥时间的一天的范围为:东六区——180°国际日界线——芝加哥——东六区;③由于跨过国际日界线,因此日期会发生变化,因此东六区-180°国际日界线的日期与芝加哥的日期不同,不属于同一天。因此最终和芝加哥属于同一天(6月22日)的范围为180°国际日界线——芝加哥——东六区,即为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