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学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学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学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学

题目: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学

摘要:

关键词:

参考文献:

1:透视学在西方传统绘画中的意义(李雅君)

2:浅论东西方绘画语言之比较(吴柠)

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展历程(张静)

透视学是绘画的舵轮。

透视学就其绘画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缩形透视,研究

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第二部分是研究这些物体的颜色的淡褪;第三部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清晰度的减低。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取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西方绘画十分讲究透视法, 所谓透视法, 简单地说,就是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世界是立体的, 西方人没法不观察到这一点, 然后他们聪明的大脑指挥他们灵巧的双手在白纸、画布和墙壁上如实地记录下他们看到的一切, 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尤其强调对细节的刻画和还原生活的特性, 他们严格地按照物体在同一空间中的大小比例进行描绘, 也就是说, 是按照近大远小, 近高远矮的基本原理进行创作的。所以物体在平面上也能呈现出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感觉的立体效果, 生动、逼真,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达芬奇所述的透视学,与他之后的那些主要讲解几何透视法的画家们的透视研究重点不同,现在的画家们总希望以非常肯定,丝毫不差的方式来研究透视,非常强调几何透视的作用。而达芬奇不同,他同时强调透视的三个方面(几何透视、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的重要作用,并且将他的观察和经验详细的记录下来,这些内容是对单讲几何透视的那些书的最有力补充,对全面了解透视知识有很大帮助。

说到透视学,我们不得不提提有“绘画之父”之称的画家乔托。他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和中世纪的最后一位画家,在透视技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的代表作《逃亡埃及》的背景中对山峦树木的描述,使我们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画面景物近大远小的缩变,并且他大胆地使用透视的缩变来表现远处天空中飞翔的天使,摒弃禁欲主义,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画中的玛利亚虽然是在向埃及逃亡,但神态震惊,就像是一位古希腊的女神,她的父亲慈祥、健壮,像一位诚实的劳动者。画中其他的侍者和天使的形象也十分生动。总之,在乔托的作品中看不到中世纪那种神灵的形象,人们能感觉到他对人间生活和自然的热爱。除了这些表现出舞台空间的效果之外,他又发现了光线在表现空间效果上的作用,如在《逃亡埃及》中,近山与远山都具有了光线的明暗变化。虽然这种对形体缩变(透视法)和光线明暗变化(光透视)的表现技艺略显笨拙和不自然,但仍可看出画家为“画其所见”而进行的孜孜不倦。正是乔托,为其后的数辈艺术家大致描绘出了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

《逃亡埃及》

《最后的晚餐》

当然,文艺复兴艺术家马萨乔、布鲁内莱斯基、乌切罗、戈左利、曼坦尼亚、阿尔伯蒂、费兰切斯卡、丢勒等,也对线性透视法做出了重要建树。

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被誉为“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之一,用严谨工整的透视线条画出拱券型的神龛,人物安排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原则,层层递进,造成一种真实的立体空间效果。他认识到在作画者与被画对象之间充满了光线与空气, 而通过光线与空气的描绘, 使画中的景物产生“距离”的感觉。

表现了深远的空间。

他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中第一个掌握透视学的人,第一个能在衣纹之下隐显人体结构的人和第一个广泛运用明暗对比手法的人。在创作《圣三位一体》时,为了使画面上的一切真实可信,马萨乔运用了明暗对比和透视法。柱廊和拱券将空间引向纵深,就像在墙上开出了一个大洞。画面上的事件与景物就像真实发生过一般存在着。拱顶的透视点非常低,就落在画面底部的水平台面上,促使画面有极深远的纵深感,同时也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高大。实际上,从正面看过去的事物,与从仰望的角度看上去的景物是不同的。

这幅画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马萨乔的艺术宏观,同时,画中所体现的透视手法,也深具时代的意义。这种透视法是十五世纪初伟大艺术改革的观念基础。正是因为透视法的精密观察、测量,以及研究现实事物和自然景观的科学新方法,将二度平面空间,推展到二度立体空间,使自然和现实事物,包括房屋、树木、鸟虫和山峰等,被置于与人物所处的同一空间之中,而人物则被置于宇宙事物的中心。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成排的间壁、窗子和天顶的透视缩变,幻化成一个完全立体的就有深度感的空间。他将解剖学、焦点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此,突破“圣像图”的画法,用写真的绘画揭示人性美。

在整个西方传统绘画的发展历史上,透视学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文艺复兴以来,透视学一直被视为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石。从古希腊的缩短法,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线性透视、17世纪的光透视(或空气透视)、19世纪的色彩透视,透视学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

17世纪意大利画家拉瓦桥改进了这一传统技法,他使用一种被后世称之为“黑暗法”(或“就酒窖光线绘画法”、“聚光法”)的用光技法---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处理画面,如《召唤使徒马太》,一缕强光从进门的两个人的身后投入,照在桌旁几个转过脸的人的身上,光线强烈的明暗对比,强化了这一戏剧性的情节。

同时期的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吸收借鉴了这一方法并将其丰富,他开始有意识地用光的明暗节奏变化来塑造画面的空间感。基于伦勃朗在光透视法方面做出的独特贡献,他被美术史家称为“用光的大师”。如《浪子回头》,光线从左侧射来,投在父亲及儿子身上,周围几个怀有同情心的人,被处理在阴影与半阴影之中,整个画面通过光的明暗层次变化,使人物之间显现出一定的深度空间,这个空间被光线的氛围包裹着,伦勃朗曾说:当我说到空间的时候,意思就是光,当我说到光的时候,意思就是空间。“他认为油画的特色是描绘光线……透亮的光线与深沉的光线,就是一定距离的空间”。伦勃朗的光透视理论对后代画家有很大启发。

在透视学的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另一画家是乌切诺。乌切诺主要是利用透视关系把几何形体妥帖而美观地排列在画面上,如在其表现战争场面的大型镶板画《圣罗马诺战争》的代表作中,它将各种形体绘制成静止不动的几何形体,并且将跌落在地的士兵和掉落的武器仔细地排列和搭放在地上,以减缩透视法绘成,形成棋盘格的形式,在透视处理上形成具有指向性的空间纵深感,在气势上显现出宏大的战争场面。他的作品对后世研究透视法的艺术家产生很大影响,以至后来许多画家在描绘战争场景时常常借鉴他这幅作品中表现透视关系的一些技法。

透视法的确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 这是欧洲南部画家的贡献, 假如没有透视法, 现代意义上的绘画就无从谈起, 而欧洲北部的凡·埃克兄弟发明的在颜料里兑上油作画方法( 油画) , 又给绘画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这两项发明无疑推

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并逐渐成为世界绘画艺术的潮流。现代的东方画家也运用纯粹的西洋画法进行创造, 但古老的中国画依然保持着它特有的技法与风格, 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 透视法不能成为衡量一幅画作质量优劣的绝对标准, 所有的手段都是为表达画家内心感受与情绪服务的。当一种艺术形式以一种强大文明的化身, 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之时, 许多弱小的文明就容易被摧毁, 当世界大同, 各民族的艺术形式趋于一统, 艺术走向单一和毁灭的日子也便近在咫尺了。所幸东西方艺术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同时, 依然保持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不可替代的永恒魅力。

西方绘画十分讲究透视法, 所谓透视法, 简单地说, 就是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从古希腊的短缩法,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线性透视、17世纪的光透视(或空气透视) 、19世纪的色彩透视,透视学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

关键词:西方绘画透视法

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绘画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透视则是为了满足反映客观事物的绘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透视是视觉艺术从二度空间向三度空间推进的基本构架。人类艺术在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到路之后才找到这个科学的方法。透视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科学,但透视的实际运用,却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引我们认识事物。一个法则的确立存在一个领域中产生一场深刻的革命。中世纪后期人类对真理的渴望被重新唤醒。虽然早期艺术家的想象力在总体上被束缚在二度平面是,然而他们在不断试图打破平面的吸引力,从古代文物看出人类长期不断探索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通过画家,建筑家,数学家,手工业者的劳动又得到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透视学科学空间 “透视”一词的含义,就是透过透明平面来观看景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1)当我们观看景物时,由于我们站立的高低注视方向,距离的远近等等因素,景物的形象常常与原来的视觉状态有了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透视学是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我们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即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规律。(2)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研究平面上的图形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研究物象的色彩变化清晰情况等称为色彩透视,空气透视或视觉透视,是一种光学解决方法。色彩学即研究这方面的学科。透视学中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学科,但透视学的实际运用却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建筑师和工业美术的设计意图服务的。透视学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透视原理是客观现象的理论总结,是科学的,严密的,唯一的。但在绘画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如果完全按照透视原理作画,会有许多局限。在绘画中不能生硬搬用,根本之点是运用透视规律为塑造艺术形象,传达绘画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 “透视”这种方法并非首创于西欧,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已记载了中国人对小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南北朝时,宋·宗炳(公元375~443年)在他著的《画山水序》中说:“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尽,体百里之迥。”概括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晋·顾恺之(公元343~405年)《画云台山记》;“山有面则背有影。-----下有涧,物影皆倒。”谈倒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以后历代画家对透视现象及艺术的表现方法都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造性的运用。特别是北宋郭熙(公元11世纪)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是如此,远十数里看又是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画面看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深远之意冲融而漂漂缈缈-----”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宋·韩拙(公元1121年以前)

绘画中的透视 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原理》教案 彭富江08345820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基本透视原理并且能够基本正确的运用到今后的各种绘画中 教学重点: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把透视原理基本正确运用到绘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线看看这张图片,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铁路随着距离的变化有呢些不同呢?旁边这个电线架子随着距离的变化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再想,(示意图)公路是属于哪一个属性呢?(近宽远短窄 公路旁边的树呢?(近高远低 这同学们,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二,具体理解 现在我们把这个粉笔盒可以画成这样的样子

(平行透视)在我们这幅一点透视中就能够基本涵盖刚才所讲的透视关系 我们观察相等的横线近处与远处的横线由长到短的关系。 相等竖线由距离的变化的由高到低的关系 我们把这个粉笔盒再这么旋转一下,就可以画成这样的成角透视

同样的能够发现大小高低的变化 我们再观察下面这幅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看到,相同大小的船随着距离的变化有呢些变化?能够得出哪样的透视关系呢?(近大远小) 我们同样可以想到生活生活中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公路上的小汽车等近处和远处的大小变化

但是在我们的绘画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透视原理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我们先看这张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脸随着距离的变化出现,近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的五官,但随着距离的变化,五官越来越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影子我们用简笔画就可以这样变现出来(简笔画 为什么我们说这个关系很重要呢?是因为在我们绘画的过程中,不管是油画还是国画素描水粉等绘画中,空间层次的前后关系的区别拉开这个关系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同学们今后的作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 比如下面这幅画 综上所述,我们在绘画中用线和面表现出物体空间位置,轮廊和投影的绘画原理就叫透视 三,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对透视这个基本概念有所了解,那么我们怎么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绘画中的透视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原理》教案 富江08345820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基本透视原理并且能够基本正确的运用到今后的各种绘画中 教学重点: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把透视原理基本正确运用到绘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线看看这图片,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铁路随着距离的变化有呢些不同呢?旁边这个电线架子随着距离的变化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再想,(示意图)公路是属于哪一个属性呢?(近宽远短窄 公路旁边的树呢?(近高远低 这同学们,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二,具体理解 现在我们把这个粉笔盒可以画成这样的样子 (平行透视)在我们这幅一点透视中就能够基本涵盖刚才所讲的透视关系 我们观察相等的横线近处与远处的横线由长到短的关系。

相等竖线由距离的变化的由高到低的关系 我们把这个粉笔盒再这么旋转一下,就可以画成这样的成角透视 同样的能够发现大小高低的变化 我们再观察下面这幅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看到,相同大小的船随着距离的变化有呢些变化?能够得出哪样的透视关系呢?(近大远小) 我们同样可以想到生活生活中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公路上的小汽车等近处和远处的大小变化

但是在我们的绘画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透视原理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我们先看这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脸随着距离的变化出现,近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的五官,但随着距离的变化,五官越来越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影子我们用简笔画就可以这样变现出来(简笔画 为什么我们说这个关系很重要呢?是因为在我们绘画的过程中,不管是油画还是国画素描水粉等绘画中,空间层次的前后关系的区别拉开这个关系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同学们今后的作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 比如下面这幅画 综上所述,我们在绘画中用线和面表现出物体空间位置,轮廊和投影的绘画原理就叫透视

第四单元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结合校园建筑物, 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 2. 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来源学科网] 二、发展阶段 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 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 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 2.展示PPT 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 3.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教师总结: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作业布置】 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 作业要求:用线条来表达作业。

深邃的世界:西方绘画中的科学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是艺术,也是科学 1 从(B)时期开始,建筑与科学被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中世纪 D、 文艺复兴 2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发明与创造的根源在(A)。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埃及 D、中世纪 3 西方绘画可以被称为视觉的幻觉主要是因为其在(C)。 A、世俗的背景中创造宗教的神圣形象 B、宗教的情景中创造世俗的人物形象 C、二维的平面中创造三维的立体形象 D、三维的立体中创造二维的平面形象 4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画家包括伦勃朗、维米尔、梵高等。(错误) 5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阿尔贝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正确) 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 1 从雷诺阿的《包厢》可以看出,印象派让(A)产生了极大的魅力。 A、色彩 B、光线 C、空间 D、线条 2 《加拉的波林娜·埃莲诺尔》属于(C)风格作品。

A、巴洛克 B、洛可可 C、新古典主义 D、浪漫主义 3 古希腊的绘画风格不包括(D)。 A、风格古拙 B、人物平面 C、没有穿插关系 D、色彩单一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西方绘画开始倾向于回归写实主义。(正确) 5 中世纪的绘画抹杀明暗关系,装饰效果严重地丧失掉了。(错误) 来自古希腊的艺术、科学传统 1 中国画中采用的透视方法主要是(D)。 A、空气透视 B、隐没透视 C、焦点透视 D、散点透视

2 大气透视中,远处的景色一般呈(D)。 A、灰白色 B、浅绿色 C、淡黄色 D、蓝紫色 3 下列作品中,尚未能准确成熟地表现出透视效果的是(B)。 A、马萨乔的《三位一体》 B、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 C、曼坦尼亚的《哀悼基督》 D、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4 《动物四篇》是苏格拉底的生物学著作,主要是介绍了不同生物的基本结构。(错误) 5 考古研究发现,庞贝时期的壁画中已经有了精确的透视。(错误) 绘画与几何透视 1 中世纪的西方绘画的风格以(C)为主。 A、立体感 B、真实感

绘画透视教案

素描中的透视原理 教学目的:透视一直是绘画初学期的难点,本章讲述了细致的透视原理及在透视中我们常用到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绘画中基本透视理论知识、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中透视的重要性并基本掌握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为绘画及设计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介绍透视中所包含的各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配合图形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够及时在图形中理解并记忆这些内容。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中所涵盖的概念比较多,将这些概念理解并应用是本章的难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1)《绘画》.谷嶙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参考书目:(1)《素描基础》. 张恒国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素描写生的时候观察到的景物及其状,因为有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透视变化,不是单凭视觉和感受就能画得正确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如透视学)才能画正确。透视学是根据眼睛视物成像的原理,讲述透视规律和画法有关知识。在写生时,要运用这些知识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把物象的形状画正确,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这样,即使所想象设计的物象尚未做成,也可用透视画法将它预先正确如实的画出来。 一、透视的类型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前两种又叫焦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 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 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 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 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 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 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 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 别。)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物体的形象。 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大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或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

透视学教案

《透视》教案 课程名称:透视学 教学班级:艺术设计环艺0902班 授课教师:王赟 授课时间: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15-16周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第一部分基础透视 第一章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透视的发展和区别,并对透视的常用术语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重点】 1、西方透视的发展。 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 一、透视的由来 透视学,perspective,原意为透而视之。 所谓透视,即是在绘画中,眼睛通过一块假想的透明平面来观察对象,并借此研究在一定视觉空间范围内,物体图形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作图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视觉中的空间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绘画是一种以平面为载体,通过人的视觉观察来反映一定空间内容的艺术,因此,对于空间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视的三要素 (一)物体(二)画幅(三)眼睛 四、透视的三种类型 (一)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二)消逝透视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物体越远越模糊。 (三)线透视指一定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 五、透视学发展简史 (一)文艺复兴前 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壁画上,通过上下错位的排列、大小刻画的手法吧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在湿壁画上通过人物横向并列排序的手法来完成。 古希腊时期:与古希腊较相似。 古罗马时期:对平行透视的表现和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世纪: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手法,但未取得多大进展。 (二)文艺复兴期间 布鲁内莱斯奇发现了失传的“中心透视法”,并在消失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绘画社团校本课程

东原实验学校绘画社团校本课程 指导教师:焦德仓 2015.03

《素描》教程 第一部分:石膏几何体、静物素描教案 课程名称:石膏几何体、静物素描 教学目的:通过本科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静物、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 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作画步骤、和技巧。为上好其他绘画专业课奠 定造型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参观法、图片展示法,谈话法。 教材:《素描》刘虹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21-1893-0 参考书目: 《素描静物教学对话》宫六朝编河北美术出版社ISBN 7-5310 -1463 -7 《素描石膏几何体》宫六朝,张新凯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7-5310-1180-8/j.973 《素描静物》张路光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7-5310-1177-8/J.970 教学工具准备:1 教具---写生台、衬布、景物、石膏几何体若干、范画、印刷画页、画册。2 学具---素描纸、中华绘图铅笔、HB、B、2B、4B、削笔刀、橡皮。 学时:6╳10 课时分配: 一理论部分6课时。 1 概述: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学习的意义;素描的工具材料。 2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目的和意义。

3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基本透视原理。 4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光影规律。 5写生中的角度选择及构图。 6写实素描的观察方法与表现。 7素描造型的基本要素。 8长短期素描作业的表现方法。 二实践部分54课时 作业1:立方体、白衬布 要求:线造型,立方体的各条棱边线必须服从透规律。简单画出白 色石膏不同面,由于受光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不同深浅调子。 作业2:立方体,陶罐,浅灰色衬布写生。 要求:线造型略加光影,仍然训练学生对形体和透视现象的理解。 作业3:深灰色衬布,圆锥体,瓷灌,立方体。(要求同上) 作业4:球体景物,十字交叉体,金属器、黑色衬布。 要求:全因素描,画出物体的质感量感。 作业5:学生自己选择摆放一组静物作为考试得题目。 评分标准:物体的形状比例准确,符合绘画透视原理;构图大小前后要有层次感、有节奏感。明暗素描关系正确,有空间感,立 体感,能体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 写实素描-----静物、石膏体几何写生课讲义一概述 (一)素描的基本概念: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中西方美术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差别在于各自的指导哲学的不同,因而给我们带来不同风格的震撼和美的感动。中国人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比较多的以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西方人较少了以人的情感角度进行创作,他们更多以理性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中国人的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等,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本身也收到了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绘画是社会在精神,艺术方面的投影。。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行写神,形神兼备,注重画面情趣的表达,因此,在透视表现上既遵循透视上基本法

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法则和规律所限制。中国画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不受视域的局限,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故又称之为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有移动视点、以大观小、高视位三种特点。中国山水画家历来主张对所表现的景物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对于一座山,可从山麓观至山顶,可从前山观至后山,每一处景物均尽收眼底,既能体现整座山峰的气势,又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例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 的活动生 动而清楚 地表现出 来。在一 幅画面中 把不同时 空的生活 片段有机的组织在了一起,每个片段巧妙的用屏风隔开,既得到一个连贯的画面空间,又展现了不同时空的具体场景,不同场景以床榻、屏风加以分割连接,使观者十分清楚的看到韩熙载的生活场景。又如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为表现清明时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事物。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用手指测量身高的游戏来揭示生活中存在的透视现象。 2、新授 (1)结合图片分析课本内容,找出透视现象的规律。 (2)分析思考透视现象存在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出是因为距离不同的原因。 (3)请同学们欣赏名画从中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4)同桌合作观察颐和园的长廊,从中找出这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学生作业:用透视现象表现老师出示的图片。 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4)线条流畅。 4、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5、教学延伸 教师做最后总结,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存在的透视现象并将其用画面表现出来。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基础素描教学计划 目标: 1、建立素描的完整概念、明确素描学习的方法、步骤和要求,通过训练基本技法的途径, 提高素描造型能力。 2、本学期时间较短,要求学生强化课后训练,巩固课堂知识点,做到熟能生巧。 3、通过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任务: 1教学内容:美术理论2教学内容:素描写生基础知识3教学内容:几何体结构素描的造型手段4教学内容:结构的再认识 ①教学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表现形体的结构②教学目的:明确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③教学重点:几何体结构与形、透视的关系④教学难点:形体、透视的分析5教学内容:辅助线 ①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样的线是辅助线,辅助线在结构素描中的意义 ②教学要求:学会运用辅助线,把握物体的形、比例、结构③教学重点:辅助线与结构的关系④教学难点:辅助线的运用技法6教学内容:

空间感 ①教学要求:通过线条的轻重、浓淡、粗细、虚实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②教学目的:通过比较,感受线条的表现力;③教学重点:线条的表现力与空间感的体现;④教学难点:线条的灵活度7教学内容:结构素描中线的表现①教学要求:理解结构线、辅助线的作用,并在写生过程中运用;②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形体结构有认识,理解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③教学重点:如何提高线条的表现力8教学内容:作画步骤 ①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掌握有序的作画步骤;间构造的体会和研究上; ③教学重点:每一步骤中的主要表现内容④教学难点:作画过程中的整体把握9教学内容:正确的观察 ①教学目的:理解观察在作画中的作用及影响;②教学要求:学会动笔前的观察,作画中有效的观察;③教学重点、难点:观察方法、表现技巧10教学内容:物体形态的掌握及表现①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好的表现出形体的立体感;②教学重点:如何掌握物体的形态11教学内容:作品的表现艺术①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表现的技巧;②教学要求:掌握整体画在作画过程中的运用以及能正确意识到画面整体表现的效 果及完美性; ③教学重点、难点:作画过程中的整体性12教学内容:多面体的形体分析①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②教学要求:能分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作者:张帆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2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1 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 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本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则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汇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此外,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 -- 3、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 (1)、常用名词术语(图1-3-1) ●视点E(Eye Point):视者眼睛的位置。又叫目点。 ●停点S(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叫站点、立点。 ●主点CV(Center of Vision):中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叫心点、视心。 ●画面PP(Picture 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平行于画者的颜面, 垂直于中视线。 ●画幅(Pictur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以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 ●中视线(Central Visu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中 心视线。 ●视垂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所 作的视平线的垂线。又叫中心线。 ●视平面(Horizon Plane):视平线所在 的水平面。 ●视平线、地平线HL(Horizon Line): 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平视时,视 平线与地平线重叠,即视平线等于 地平线;仰视、俯视时,视平线与 地平线分离。 ●水平视心CVO:过视心位置的垂直线与地平线相交的点,称水平视心。由视点至水 平视心的视线与中视线的夹角为仰视或俯视角。 ●视高H(Height):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 ●视距VD(VisualDistance):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 ●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视角(Sight Ang]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中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 ●视域(VisualThreshold):视点看出去的60。空、司范围。在此范围内的视域称为正 常视域。 ●视向(V1sion 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基面GP(Grou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停点所在的面。 ●基线GL(Grou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灭点V(Vanlshlnq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的投影点。又叫消失点、消点。 ●测点M(Heasurlnq PoInt):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 视平线的交点。又称量点。 ●距点D(Distance Point):在视平线上,距视心和视距相等的点。 ●天点(Above Horizonta]Point):在地平线以上的灭点。 ●地点(Below HorizontalPoInt):在地平线以下的灭点。 ●余点(Rest Point):成角透视在视平线上,除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他灭点都叫余点。 ●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或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二、平行透视 1、平行透视的特征 什么叫平行透视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不管它们的形状结构多么复杂, 均可归纳为个或数个正平行六面体。以立方体为例,只 要存在着与画面平行的面,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 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主点。在这种情形下的作图称平 行透视。由于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所以又称“一点 透视”。 2、平行透视的画法 作透视图的实质就是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和长度的变化。在透视的纵深关系中,不同透视方向的线段有两类:一类是与画面成垂直关系的线段;另一类是与画面成倾斜关系的线段。平行透视图中,测定与画面垂直的线段透视长度可采用距点法。 距点法是运用距点来测量的方法,就是利用45。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距点用“D”表示,它到主点的距离和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相等,位于视平线上主点的左侧和右侧。 (1)、正方体的画法 距点法作图步骤:(图2—2—1) ●定视点E,视平线HL,主点CV。画与画面平行的 正方形A B C D。从ABCD各引消失线至主点CV。 ●延长CD线得E点,CD—DE。由E点引线至距点D 得F点(即DCV线与印线交叉点),DF之长就是正方 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深)度。

透视学论文

绘画艺术的舵轮——透视学 一、阐述透视学的概念。 透视学是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一门基础技法理论学科,他从理论上解释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透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判断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应该发生何种变化,怎样变化,从而在绘画的创作和设计构思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使得绘画和设计作品能够更准确、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透视学与绘画的关系。 第一,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即线透视)。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我们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助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次类推到最远的物体。我们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体与眼睛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体的一半;再者,第三物体距离与第二物体距离第一物体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体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在玻璃面上可以描绘下在它后面的一切物体,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我们的肉眼。 在这里举个例子: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跑至同一个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的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而离眼睛近的显得越快。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的最亮的一个物体显得最近、最大。 远处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是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就好比一个女人身上穿着黑衣,头上缠着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如果不是由于物体的边缘尽出和界限处背景的差别,人眼就不能和正确判断任何一件可见物体。月亮虽然距离太阳很远,但是在日食的时候正介于太阳和我们的眼睛之间,以太阳为背景,人眼看去时,月亮似乎连接在太阳上一样。

小学美术教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案 一、导入 1、老师想考考大家:(1)这两张照片,哪张照片给你的空间感觉强烈? (生)哦第一张,有人同意吗?(齐声答,同意) (师)好。(2)那说说原因吧!为什么这幅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 (生)答:(1) 因为给人三维的感觉。 (2)上前指着画说:两边一排的树很高大,然后到中间越来越小或一点。 (师)说得太好了:近处的事物高大宽阔远处的事物低矮窄小就像她说的一样。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板书)。 那么她刚才还说到,景物逐渐随着视线的延伸汇聚到这一点。考考你们,谁知道这一点叫什么? 消失点图片:山水公路 (生)消失点。 (师)对了,你知识很丰富。那么,消失点这个位置可以左右变动吗? (生)可以。 (师)有点犹豫了。来看下这些图片(出示) 消失点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 如果你想表现画面左边的景物,你的消失点就往右。 如果你觉得右边景物特别美,你的消失点就往左。 嗳,消失点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记住了吗? 好,再看,通过消失点这儿有一条线,谁知道叫什么线? (生)视平线。 (师)说对了。视平线就是我们眼睛水平的一条线。 平视时,视平线其实和地平线重合的。 张老师的视平线在这儿,你们的呢?(对了,就是你眼睛前面的一条水平线。嗳,因为我站着,所以我的视平线高,你们坐着,所以视平线就低。那我要蹲下了呢?我的视平线就比你们低了,是不是?视平线的位置也是可以移动的。)

我们来看一下,不同位置的视平线,会给你怎样的感受? 视平线图片:铁塔 公路 第一张照片:仰视视平线比较低显得铁塔很高 第二张照片:公路很长,很宽阔 (师)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我想表达视平线以上的景物,那么这个视平线就怎么放低;那如果我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我的视平线就定高一点。记住了!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作品,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村道》这幅画,就是运用了透视现象画出来的。说说感受? (生)答:前方的路非常遥远,也汇聚到了一点。 这幅画很荒凉宁静。 (师)问:能找得出视平线吗? 看一下视平线: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上那么消失线位置不同,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来看这幅画,天空地面出来什么样变化?近处怎样?远处怎样? 消失线开始宽后窄近宽后窄看这两幅图是不是也有这变化? &n

石膏几何体素描写生教案

石膏几何体素描写生教案 实习老师: 课题:石膏几何体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透视规律、作画步骤。 教学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 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法、示范法、图片展示法。 课程内容: 一、概述 (一)素描的基本概念: 在绘画艺术中素描是指一切所有的单色绘画。基本分为线素描和光影素描,线造型素描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西方绘画也很讲究线的运用,但其特点和中国绘画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所以目的取向易不同,有硬笔和软笔的区别。线素描着重表现形体的形状和结构,光影素描表现形体受光后所产生的形态,立体空间关系等。 (二)素描的基本分类: 从绘画风格方面来讲,我们把它分为写实素描和意向素描。一般来说写实素描是比较尊重客观实体的特征。意向素描是比较强调画家本人的主观感受和想法。 (三)素描的工具材料 铅笔、炭笔、木炭条、素描纸、橡皮、画板、等。 (四)明暗五调子 光源与三面五调规律 1、三面,即:黑、灰、白三面。由于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面向光源的部分稍亮一些,即“白”面,背对光源部分稍暗一些,即“黑”面;中间的过渡部分呈现“灰”的效果。 2、各个面中因为形体的变化和光照的不同,还有一些层次变化称为:“五调”即:高光、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 二、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目的和意义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石膏几何体是基础的基础。石膏在一定的光线下,因其质地洁白,会呈现出不同的黑、白、灰色调,结构比较简单,轮廓比较明确。石膏是静止不动的,作画者有足够的时间冷静的分析对象结构的穿插,衔接、体面的转折关系,表现其体积结构、比例、空间、质感、明暗等因素。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散点透视是与焦点透视相对的一种透视法则。人的眼睛在观察活动中,本身就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性。散点透视在于散,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认为“托不动之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以形成迂回连贯的空间,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时间的迁移性,也称“活点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西方绘画中注重焦点透视,突出主体,引人注目,比如描绘《耶稣受难》。西方人比较强调个体,简单的例子:西方人家里的小孩享有和大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权,而中国的小孩就是啥也不懂”。中国则注重整体,博大,在古近代绘画中很多使用散点透视,比如《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场面。当然近现代中国绘画吸取了很多西方绘画的精髓,西方也同样,现在各种透视都只是为了表达内容不同而选择使用了。为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 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但光有模特还不够。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和挑战性的人物绘画。对比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的原因了。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这里绝无对中西绘画褒贬评论之意。而只有认识到中西绘画的各自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之后,我们会发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