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一张历史地图所见清末桂林的城市空间形态

由一张历史地图所见清末桂林的城市空间形态

由一张历史地图所见清末桂林的城市空间形态
由一张历史地图所见清末桂林的城市空间形态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桂林城市介绍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城市中心区环城水系 规划设计 ——公共事业管理200804030039姚立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他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这里是百越之地,战国时属于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据地质研究,大约在三亿多年前,桂林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海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后经风化和溶蚀,终于形成千姿百态的峰林,幽深瑰丽的溶洞和神秘莫测的地下河。这些特殊的地貌和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市既是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具有享誉中外的独特山水风景的旅游城市。完善和塑造符合未来“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功能和形象,构建“中心城区环城水系设计”是有意义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介绍桂林城市改造的背景情况: 一、自然观桂林是以山水风景为特色的旅游城市。早在隋代就已经是游览胜地,宋代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山清水秀,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江作青罗带,善如碧玉簪”是对“山水盆景”之喻的桂林城的形象描述。说明了山水在桂林旅游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自然山水是桂林城市的灵魂。山水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是建设桂林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根本保障。目前,现实中的一些不和谐,乃至破坏性的建设使环境不够理想,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自然山水的固有价值。任何自然山水价值在桂林市都具有永恒性,中心区环城水系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这一基本认识基础之上。 二、历史观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始安郡其,桂林便一直是历代广西和南方地区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宋代已有“西南会府”之称。而今古城区的格局主要与历史上四朝的古城形态相关。一是汉代以现榕荫路为南北轴线修建的始安郡府;二是唐代将独秀峰、子成和象鼻山为南北轴线,修筑“夹城”和“外城”而形成的前朝后市,它奠定了桂林中心区的格局;三是宋成淳年间突破原有城市格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形成了南北长、东西窄,山、水、城有机结合的城市形态。并将漓江和西护城河形容如两条巨龙,在鹦鹉山和铁封山之间建园形瓮城,创造出“双龙戏珠”势态;四是明朝洪武年间,在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并将城池向南扩大之象鼻山,桃花江作为南护城河,将原护城河(榕杉湖)辟为风景湖面,同时十字街的商业中心形成。四朝古城和近代文物多有遗存,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旅游和文化资源,规划中充分体现古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是提高游览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 三、发展观桂林中心城的护城河水系发展与城市总体形态紧密相关,其独特的环城水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以南面形成环城水系。当时桃花江与隐山西湖、榕湖、杉湖相通,可泛舟游览;宋代开凿“朝宗渠”和伏波山南渠,形成“一水抱换流”。到明代,筑坝引桃花江水东流直抵象鼻山北起护城作用。榕湖、杉湖和壕塘变成内湖,以后“朝宗渠”和伏波山南渠逐渐被毁,从城市和水系的演化中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水系与城市都在变化,并且历代都形

广西桂林市区域概况

桂林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桂林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的永久举办地;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于2014年在桂林举办。 人文历史 桂林历史悠久。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距今约一万年前,桂林就有人类祖先活动。夏、商、周时期,桂林是“百越”人的居住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后,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桂林”之名,始于秦代,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成名,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桂林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民国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汉、壮、苗、瑶、侗、回、京、彝、水、满等多个民族

和谐相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构成了桂林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桂林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 行政区划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县、临桂县分别划归桂林市管辖,199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实施部分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桂林市辖秀峰、叠彩、象山、七星、雁山、临桂6个区及阳朔、灵川、全州、兴安、永福、灌阳、龙胜、资源、平乐、荔浦、恭城11个县(自治县)。区县下辖13个街道办事处,75个镇、44个乡、15个民族乡,23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54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人口526.4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26.84(包括临桂)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临桂区。1995年起资源县为自治县待遇县。 2013年4月9日《广西日报》第二版:《国务院关于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调整桂林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已经出炉,同意撤销临桂县,设立桂林市临桂区;同意桂林市人民政府驻地由现址象山区五美路16号,搬迁至临桂区西城中路69号。 地理环境 地形 桂林山川奇特、风景秀丽,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属典型的岩溶地貌。桂林以俊俏的山

桂林两江四湖介绍

桂林两江四湖介绍 中国·桂林·两江四湖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AAAA级景区广西十佳景区桂林两江四湖是指由漓江、桃花江与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所构成的环城水系。 桂林的水上游览兴于唐,盛于宋,当时的桂林城湖塘密布,水系发达,乘一叶小舟就可以尽览城中诸多的风景名胜。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两江四湖,江湖隔断,环城水系,支离破碎,水质恶化。1998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两江四湖工程,通过连江接湖、显山露水、清淤截污、引水入湖、修路架桥、绿化美化、文化建设等工程,不仅恢复、拓展了桂林的古环城水系,改善了市中心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的档次与品位,而且游船重新进入市区水域,形成了能与威尼斯水城、巴黎塞纳河以及阿姆斯特丹运河相媲美的独特的市区水上游景观,堪称中国一绝。 今天,作为桂林一条全新的旅游线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已经开展日夜游,游客乘船不仅可游览三大各具特色的主景区,即中国古典式园林榕杉湖景区、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桂湖景区、宋历史文化园林木龙湖景区,欣赏景区内新建成的名桥博览园、名花名树名草博览园、亭台楼阁博览园和雕塑博览园,而且在船上还可观赏水系周边的象山、伏波山、叠彩山、尧山、宝积山、老人山等十几座传统名山;和漓江自然山水游不同的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通过环城水系恢复沟通,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唐代)、宋城墙、李济深故居、

叶挺将军被囚处等被湮没、遗忘的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修缮、保护和挖掘,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不久的将来,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将会成为与漓江齐名的又一黄金水道。 桂林两江四湖介绍 把桂林市中心区的漓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贯通,形成环城游览水系,即“两江四湖”工程。这是一个富有激情、富有想象力的工程,敢是桂林历史上最大的环保工程。 桂、杉、榕三湖宋已有之,今之木龙湖本为陆地。为沟通漓江与内湖之水脉,掘土45万余方,乃成。因与漓江之交汇处有木龙古渡之胜景,其上木龙洞在焉,故曰木龙湖。 水上游玩乃桂林之盛事。时代变迁,两江四湖,江湖断隔,环城水系,破碎支离,水质恶化,文物湮没,危楼破房,杂陈于山水之间,名山秀水,其状,修然。为恢复往日环城水系之胜景,桂林市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决心连江接湖,清淤截污、架桥修路、显山露水,启动两江四湖工程。 两江四湖景区遍植名树、名花、名草,造榕树、银杏、雪松、水杉、木兰、棕榈诸园,以改善桂林中心城之生态;架设名桥19座,以增加江湖之灵气;恢复、修建古之名楼、名塔、名亭万余平方米,以增桂林城市之亮点;发掘、修缮文物古迹50余处,以昭然桂林之历史文化;建高科技之升船机、船闸各一处,以方便舟船之通行。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袁壮兵 2012-7-25 10:32:49 来源:《城市规划》2011年09期内容摘要:澳门经过450多年的发展,由一个中国传统渔村演变成为世界遗产城市和世界旅游休闲城市,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共经历了六个阶段。结合对不同阶段的历史大事件分析,阐述了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大事件澳门 作者简介:袁壮兵(1977-),男,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城市规划师。 澳门经过450多年的发展演变,由一个中国南方的传统渔村演变成为世界遗产城市,并向世界旅游休闲城市转变,堪称中国城市史甚至世界城市史上的一朵奇葩。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及氹岛、路环岛的狭小地区。从南宋开始,澳门一直属广东香山县管辖。澳门半岛三面环海,从东北斜向西南,东部有东望洋山、望厦山,西部有西望洋山,西北部有青洲山,这些山的高度都只在30至90米之间。澳门属暖温带气候,受季候风影响较大,这是开展远洋贸易借助信风航行的重要条件。氹仔主要由大潭山和小潭山组成,路环由叠石塘山和九澳山组成。1840年,澳门总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澳门半岛仅2.78平方公里。 16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澳门的主要历史大事件和城市建设主要集中于澳门半岛,澳门半岛是这段时间的主要研究范围。鸦片战争之后,澳葡当局占领氹仔、路环两个离岛,研究范围扩展至包括两个离岛的澳门全境。 一、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划分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史阶段划分的标准,以澳门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为主,综合考虑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将其演变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在发展,中国传统渔村时代(1557年以前)。葡萄牙人定居澳门之前,澳门主要有望厦村和妈阁村两个村落,主要从事渔业、海洋贸易业和农业,是典型的中国南方渔村。 第二阶段——澳门开埠,城市建设探寻期(1557-1586年)。1557年澳门正式开通商埠,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定居,成为建设澳门的一支重要力量。葡萄牙人集中居住于澳门半岛中西部,开始按照西方城建经验建设澳门葡人聚居区,形成澳门天主教之城的雏形和基本格局。 第三阶段——租借发展,城市稳步发展期(1586-1840年)。1586年葡印总督批准澳门享有城市自治权。葡人城区处于中国政府统治下,向中国政府缴纳土地租金和贸易关税,葡人城区内部基本处于葡人独立自治状态。葡萄牙人为抵御竞争强敌,开始修建完整的城墙、炮台等城防体系,华人城区和葡人城区有了明确的边界,澳门半岛呈现“双核三区”的城市空间格局。 第四阶段——殖民开发,城市突破扩张期(1840-1974年)。鸦片战争后,澳葡当局逐步取得对澳门全境的殖民统治。原有城墙逐渐被拆毁,葡人社会突破城墙范围向外扩张,华葡城区走向融合。澳门开启大规模填海发展时代,城市各功能区日渐完善,澳门城市向近代城市演进。 第五阶段——自治过渡,城市平稳发展期(1974-1999年)。1974年葡萄牙新政府宣布实施非殖民地政策,澳门政权逐步向澳人自治过渡。这段时期澳门城市建设重点在填海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内、对外交通联系。 第六阶段——澳门回归。城市高速建设期(1999年至今)。澳门回归中国,实现“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由于实行一系列开放政策,澳门旅游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建设呈现出大规模、大体量。高速度态势,重点集中在路氹城填海区,澳门半岛、离岛呈现双城格局的空间形态 二、自在发展,中国传统渔村时代(公元1557年前) 1152年,南宋拆东莞县,划南海、新会、番禺三县的滨海地带设立香山县,将澳门划归香山县管辖。自南宋时期开始,澳门逐渐有人定居,澳门早期的居民聚居在半岛望厦山脚一带,依托西江冲积形成的望厦平原。主要从事农耕种植业,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618780206.html, 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作者:刘春林 来源:《桂海论丛》2015年第04期 摘要: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有桂林本身的历史根源、独特 的地理位置,抗战的客观形势以及广西特殊的政治气候,进步文化人士的积极推动,更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贯彻执行,多方因素成就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而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桂林文化,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对于我国当代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情况;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K265.9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4-0016-05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八年抗战无疑是最悲壮的一页。抗战时期的桂林,汇集了全国大量文化名人,他们办刊、出报,他们写作、绘画,他们演戏、合唱,用文化吹响战斗的号角,激励各族人民团结抗战,使桂林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城。 一、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概况 1939年,随着大批文化人士、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的到来,桂林形成第一次抗日救亡文 化运动的高潮。1941年初在皖南事变的影响下,桂林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陷入低潮。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和香港沦陷,又有大批文化人从沦陷区辗转来到桂林,1942 至1943年,桂林再现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高潮,直到1944年春的西南戏剧展。当年夏秋,受战局的影响,文化人撤退,桂林沦陷,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结束。尽管运动在初期面临敌机轰炸的直接威胁,中期出现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后期有文化人的生活窘迫以及文化市场上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的重重困难,但在抗战旗帜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抗战文化运动在桂林轰轰烈烈地开展。 (一)抗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抗战期间,桂林的书店、出版社、印刷业、图书、杂志出版、社会科学研究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书店、出版社的建立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桂林先后有各类书店、出版社共200余家[1]2,党直接领导和影响下的进步书店和出版社,如《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文化供应社、三户图书社等,其出版物在广大读者尤其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版业的发展带动印刷业迅速增长。抗战前桂林印刷企业不到30家,大部分属手工印刷,没有一家专门印制书版的印刷厂。抗战以后,据1943年7月的统计:桂林已有大小印刷厂109家,其中从事书版印刷的大型印刷厂8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桂林东西巷历史

靖江王府正阳门前有两条巷子,以方向命名,分别为东巷和西巷。它们是桂林市区目前唯一留存的两条古巷,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 桂林生活网讯(赵黎李颖)靖江王府正阳门前有两条巷子,以方向命名,分别为东巷和西巷。它们是桂林市区目前唯一留存的两条古巷,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然而,古巷破旧衰败的现状与它在桂林历史上的地位完全不相匹配,遗存下来的名人故居旧址和历史建筑,也损毁在时光的侵蚀和日常生活的琐屑中,鲜为人知。因此,要求对古巷进行保护和修缮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今年,秀峰区政府将继续推进对东西巷的“保护性修缮整治”,并计划在年内动工。面目一新的正阳东西巷将成为桂林市区新的旅游、休闲、历史文化传承的商业街区。这个消息带给老桂林人的,必然是无尽的怀旧感伤和对古巷未来的猜想。 项目启动的背景:古巷和历史文物破败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东西巷最鼎盛时有“青龙白虎”宝地之美誉,鸿儒商贸云集往来,达官显贵在此栖居。此番兴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正阳东西巷的老宅院和巷道大部分被损毁,现在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残垣断壁和抗战后以及建国初期重建的一些杂乱无章的民房。 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一到下雨天,巷子里就大面积积水,行人只能踩着木板砖头小心翼翼走过。房屋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危房达到2000多平方米。巷内乱拉的电线也成为一大安全隐患。在东西巷内,多家居民房还存在着旱厕,需要定期由环卫工人来清理污物。 一些人为的因素也加快了巷子的老化过程。原来的居民搬走后将老房子租给流动人员,这些人有的在巷子里开起了小餐馆,有的则做起了流动小吃摊的生意。据媒体之前报道,因为正阳东巷房租便宜,不少租户把老房子当成小吃加工和生产场地,屋内的废水废渣没有经过下水管道,直接排到了屋外的巷道里,卫生环境堪忧。 至于古巷中那些名人故居的旧址,也已淹没在断井颓垣之中。百年前桂林老字号“熊同和药房”旧址现已成为危房;两广总督岑春煊家的井(目前市区小巷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

桂林相关资料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东经109°36′至1 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地区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毗邻广东省。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据地质研究,大约在三亿多年前,桂林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海底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地质,以及千百年雨水、河水的浸蚀,造就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奇观。 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城市独具魅力的特色。 桂林 桂林又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这里是百越之地,战国时属于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青山秀水陶冶着他们的性格与情怀,酿就了各具特色,淳朴热烈的习俗。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桂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著名景点 阳朔漓江九马画山象山还有靖江王城、古东森林瀑布群等景点。 桂林旅游景区简介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这里风景秀丽,主要是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的山水景观为代表,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景观的独特魅力。游览桂林一般需要4-5天的时间,游漓江、逛阳朔、遇龙河漂流都是你需要在桂林体验的 事情,正所谓“看山观水、游山玩水”,是桂林旅行的永恒主题。 微风的水面提供:1、游览桂林阳朔龙脊的最佳路线是:桂林→ 大寨(住一晚)→ 阳朔,这样不走回头路,不浪费时间 2、大寨梯田的较合理路线是:二号景点方向上山→ 二号景点(千层天梯)→ 一号景点(西山韶乐),住一晚→ 第二天三号景点(金佛顶)→ 下山因为一号景点在二号和三号的中间,且海拔最高,视野最开阔 3、万景楼/美景楼等开往桂林的车最晚是下午4点,错过了,就要自己转车回去,或者再住一天;当然实际最晚班车,还是要再跟店家确认,因为不同的季节也许发车时间会略有调整 4、山上温度较低,即便是夏天,爬的满身汗,但静下来半小时后就会觉得凉,建议女士或体质稍弱的朋友带一件长袖,以备不时之需 5、虽然广西一带蛇多,但据当地人介绍,大寨这里只是很少的无毒蛇,也基本不进村,所以不用特别担心;此外这里的蚊虫也不多,也许是气温较低的缘故,只需带一小瓶风油精以防万一即可 桂林游玩娱乐项目 旅游桂林,饱览如画美景之余,还可尽情享乐人生,领略现代娱乐的无穷乐趣。 近年来,桂林新兴娱乐活动层出不穷,每到夜晚,城内一片灯红酒绿。最为热闹之处,莫过于夜总会、保龄球馆之类娱乐场所;此外,临江路两江口的漓江民俗风情园是桂林最有地方特色的娱乐场所,在那里可与瑶、侗、壮、苗族人共舞,领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 桂林必去景点推荐 想看桂林的山水,那么游漓江是最好的体验,来这里如果不到漓江就等于没来桂林,漓江风景秀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飞瀑参差,仿佛一幅旖旎多彩的画卷,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美誉。 游览时间:1天,早上可在杨堤码头,乘船游览漓江风光(杨堤-大爽-杨堤),船到阳朔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见学生用书P11] 一、带着地形图去越野 1.学习阅读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相对高度 含义以__海平面__为起点,地面某个 地点高出__海平面__的__垂直 距离__叫作__海拔__,也叫__绝 对高度__ 某个地点高出__另一个地点__的垂 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 举例如图中甲处的海拔为1 500米, 乙处的海拔为500米 如图中甲、乙两处的相对高度:1 500 米-500米=1 000米

(2)等高线:如果把一个区域内__海拔相同__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__地表高低起伏__的地图称为等高线地形图。 ②疏密程度: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__稀疏__的地方,表示__地势起伏和缓__(缓坡);等高线__密集__的地方,表示__地势比较陡峭__(陡坡)。 ③形状特征: a.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__逐渐降低__(中间高,四周低)。 b.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__逐渐升高__(中间低,四周高)。 c.山脊:等高线向海拔__低处__凸出。 d.山谷:等高线向海拔__高处__凸出。 e.鞍部: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__低地__,形似“马鞍”。 f.陡崖:几条等高线__重叠__的地方。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__判断地势的高低__: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__海拔相同__,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

形图上是__相等的__;地势越高,数值__越大__;地势越低,数值__越小__。 ②__判断坡度的陡缓__: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__越密集__,坡度__越陡__,特别是山区,地图上的等高线非常密集;等高线__越稀疏__,坡度__越缓__。 (5)分层设色地形图 ①含义: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它能够__直观__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②特征:一般用蓝色表示__海洋__,绿色表示__平原__,黄色表示__高原或山地__,褐色表示__高山__,白色表示雪线以上地区。一般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通常用__绿色—黄色—褐色__的颜色渐变表示陆地上地势__由低到高__的变化。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①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海拔相同,即同线等高。 ②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但在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内并不一定闭合) ③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不相交。 ④一般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同。(同图等距)(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 2.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 (1)含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__地形垂直剖面__。 (2)作用:可以__更直观__地表示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__地势起伏状况__有准确的了解。

桂林旅游文化资料

桂林简介 桂林不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闻遐迩,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秀美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并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因“玉桂成林”而得名,而她的历史之悠久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的“桂林郡”。 往往是还没有到桂林就被她“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所吸引,总想精心准备一个假期、一份心情去细细体味这里的山水、人情、风俗和悠闲舒适的生活。泛舟漂游在如诗如画的漓江上;月上枝头时到象山欣赏水中映月;徜徉在龙脊梯田中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把自己慵懒地放在阳朔,悠然地放纵思绪,融入到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或者在桂林的小街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桂林米粉……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她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45’-109’104’40’,北纬24’18’-25’41’,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人口和民族桂林市现有总人口476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 ·自然条件地形条件: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气候条件:桂林市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9.3°C。土壤条件:桂林土壤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耕作性好,宜发展水稻、蔬菜、旱地作物和林业。动植物资源:桂林市有1593种动物种类,隶属60目295科。陆栖脊椎动物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400多种; 水生物有娃娃鱼、鳗鲡等144种。有包括银杉、银杏在内的高等植物1000多种。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矿产水利:桂林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17种位于全国前列。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平均总水量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建有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城市建设城市特色:桂林山青水秀文物古迹众多。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辖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漓江依山流转蜿蜒,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历代都在桂林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靖江王陵、桂海碑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等。市区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21处。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完善。有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厂4座,处污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自来水厂3座,年供水量达885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气能力6000吨,用户54666户。公共汽车285辆,运营线路23条。市区道路400公里。人均绿地面积6.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7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9、51%。规划管理:注重山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重两顶桂冠,促经济发展,保生态环境,跨世纪决策”为指导原则,以“保护山水名城,建设园林城,发展生态城”为发展目标,规划布局合理,形式新颖,形成了富有桂林特色的城市发展基本空间布局模式。 ·交通通讯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直通广西各地和临近省份,国道322、323线穿境而过,其中市境内322线已改造成高等级公路。拥有桂柳高级公路、桂黄一级公路、桂阳二级公路等一批公路网络,实现100%乡镇通车。铁路:铁路北接京广线,南接黔桂、枝柳动脉,湘桂铁路纵贯湘桂走廊,火车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桂林新火车客运站,大厅可容纳1.5万人。航空:桂林两江

深圳的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正文

深圳的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深圳概况 深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沿海,东临大鹏湾背仔角,西连珠江口安乐村,北邻东莞惠州,南接香港新界。深圳市域总面积1952.84平方公里,东西向长约87公里,南北最宽约为37公里,整体呈现一种带状的轮廓。 2.深圳的空间演变过程 空间形态演变表现为从点一线一面的扩张过程,并 逐步向集约化、网络化发展;速度特征为快速扩张、 空间演替性高,并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相关;方向 表现为从特区内向特区外,从南向北的平面扩张和 向三维垂直扩展。特区内采取“两翼对进,向中间 发展”的扩张方式,特区外城空间市形态演进呈现 出交通导向特点。城市的空间功能结构逐级演进。 空间结构以工业为先导,随后是住宅和商业设施的 相继建设,由于城市化速度较快,其工业、居住和 商业等内部空间演变的特征和阶段具有特殊性。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深圳分院内部资料3.深圳的空间演变阶段划分及对应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深圳人口、GDP、建成区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进行多指标综合分析,将深圳的空间演变过程划分为三阶段:初创奠基阶段(1979—1986年)、高速增长阶段(1987—1997年)和调整优化阶段(1998年一今)。 3.1初创奠基阶段(1979—1986) 3.1.1 初创奠基阶段的空间演变过程 本阶段城市发展处于“铺摊子,上项目,打基础”的起步阶段,以大规模城市建设为特征,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建成区面积急速扩大,特区内扩张大于特区外。特区内城市形态以原始聚落点为核心多中心急剧扩展,形成了东西向不连贯的城市空间轴线雏形。特区外呈现出不连续分布的“斑块状”特征,位于深惠公路、广九铁路、广深公路沿线以及与特区紧邻的一些城镇(如西乡沙井、布吉等)发展较快。 3.1.2初创奠基阶段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本阶段区位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深圳的空间形态结构影响最大。当深圳以特区独特的政策优势打破政治边界后,便将与香港邻近的地缘经济基础作为城市崛起的启动力,造就了此阶段的空间特征。 3.2高速增长阶段(1987—1997) 3.2.1高速增长阶段的空间演变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