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汉代到魏晋,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宇宙认识论转变为人格本体论,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抛弃了汉代阴阳五行说那种对宇宙系统的经验性的描述,代之以人类社会人们关切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玄学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意思是说形象、音乐之美是来源于色彩、声音而又超于色彩、声音本身的一种美。这种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正是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特征。

(三)唐至明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宋、元、明、清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丰富期。唐代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不同风格流派争奇斗艳:入仕、归隐、内地、边塞、庙堂、社会、自然……方方面面都引发艺术创作,也凝结为各种理论,如张彦远画论、孙过庭书论、韩愈文论、白居易和司空图的诗论等都表现出儒、道、释的相映生辉。宋代美学明显地表现为越来越浓的道释思想,宋画追求远与逸,宋诗讲究平淡,宋词也崇尚清空。宋代美学总体风格从唐的雍容大度转为远、逸、平淡。市民阶层和市民文艺的兴起,是一个新的背景,从宋发展到晚明,形成了具有独立形态的美学思想:即以李贽、徐谓、汤显祖、袁宏道所代表的以“童心”、“至情”、“性灵”、“俗”、“真”为主要概念的美学思想。

(四)清代的美学思想

清代美学思想是我国明代以前的美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代表人物有金圣叹、李渔、王夫之、袁枚、叶燮、郑板桥。王夫之主张作家要写“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他要求“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做到心、意、情、才与物辩证统一。他说“物生而形形焉,形者质也;形生而象象焉,象者文也”“统文为质、建质生文,文如其文而后质如其质。”有不同的质就有不同的文,物的多样性必表现为文的多样性。王夫之著有《古诗译说》“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既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王夫之把情与景从主观与客观,反映与被反映的角度上加以认识,并与“意境”相结合。叶燮著有《己畦诗文集》、《原诗》等,他认为美有客观性、相对性、多样性,美感有差异性等;他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遵循自然规律而生长的,不是人主观观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对象,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交会的过程。叶燮美学理论最有创造性的是他关于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他说:“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之后,无事无物不然。……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有恶所偏于一者也。其间堆生死、贵贱、贫富、人皆美生而恶死,美香而恶臭,美富而恶贫贱。然逢比之尽忠,死何尝不美?汇总之白首,生何尝不恶?幽兰得粪而肥,臭以成美;海木生香则萎,香反为恶。富贵有时而可恶,贫贱有时而见美,尤易以明。”在创作方法与规律方面,叶燮认为:“在物者而言,有理、事、情;在我者而言,有才、识、胆、力;必须‘以在我三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作者之文章。”关于文学与朝代的关系,继承与创新方面他指出:“时有变而诗因之”,“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时代是发展和变化的,反映时代的诗当然不能凝固不变。文学总处于“相禅相续”、“生生不息”的发展中。续即继承,禅即变化,指出:“故不读《明良》、《击壤之歌》,不知《三百篇》之工也;不读《三百篇》,不知汉、魏诗之工也;不读汉魏诗,不知六朝之工也;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也,不读唐诗,不知宋与元

诗之工也。夫惟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广大之。”

(五)中国近代美学思想

晚清,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传入中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

梁启超重视文学和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他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说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提供“小说界革命”与“诗界革命”。提供“美术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认为趣味产生有三个方面:是产生于“对境之赏会与复兴”。即把自然美映入眼帘,在脑海中不时复现,重新加以领略,产生兴趣;二是“心态之抽出与印契”,通过发泄保持心理平衡、和谐;三是对“他界之冥构与蓦进”,精神生活是人的自由天地,可以超出肉体的生活。他认为文学、音乐、美术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三利器’”。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培养高尚趣味。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以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哲学为理论基础,最早把西方文学介绍到中国。他对美的性质、范畴、审美心理、美育进行论述,突破了旧传统、旧方法,体现近代资产阶级美学的特点。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只有美和艺术可以使人暂时摆脱痛苦。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主要受康德美学理论的影响,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审美社会功用的思想,提倡美学为改造人的精神服务。认为世界观和美育能引导人们看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美思想,吸收梁启超强调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的价值观点,也吸收了王国维重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从理论上扭转了资产阶级的“超功利”的审美观,提出真善美统一于艺术的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是资产阶级美学的批判者和无产阶级美学的奠基人。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他在其《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他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美都是经过心灵的创造。”全国解放后,朱光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写道:“如果把‘美’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全形象的那种性质。”换句话说:“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政治运动的开展,美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现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可以分为四大学派:一是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强调人的作用;二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强调美的客观性;三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四是

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强调美的社会实践性。

二、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就其存在形式而言,大致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三种,不同的美学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不同的哲学导致不同的美学。

(一)古希腊罗马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基础

(二)18世纪不同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

(三)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哲学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美学概念?何谓非审美意义上的美审美意义上的美?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何谓美的规律?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与审美及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关于美的含义,往往被分为非审美意义上的美和审美意义上的美两种。

(一)非审美意义上的美

生理快感: 生理快感与美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科学仍然承认美离不开生理快感,这些联系曲折地保留在概念中,使“美”有时直接用来表示某些生理快感,表达于生理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舒适感、愉快感。社会快感: 它是由于社会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感。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有各种生理需求,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还有种种社会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渴望友谊,需要爱情,需要肯定自身的价值。伦理赞赏: 这里的“美”主要表达对某人品质、行为、功业的伦理赞同。

(二)审美意义上的美

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被称之为美。但在围绕审美对象展开的长期讨论中,又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主观论把美、审美和审美对象看成一回事,审美对象是由人的主观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创造出来的。客观论则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最终还是决定于客体的审美性质(素质),所以他们把美主要作为审美性质来看待,于是产生了“美的形式说”。美,有三种基本含义: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美作为审美对象:指的是人类生活中和艺术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美作为审美性质:指的是现实的和艺术的审美对象本身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审美属性。美作为美来看:是指美的本质、根源。美的本质、根源是美的现象、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的深层、本质,是决定事物的形式规律具有审美性质,并最终成为审美对象的根本原因。作为审美意义上的美,在实际的使用上常常是混杂多样的,指向不同的角度,如美感、形式美、

美的本质、审美对象、审美标准、美的现象、审美评价、美学研究对象等等。但在美学研究的范围内,概括来看,美作为研究对象,审美对象是它的第一层次,审美性质是它的第二层次,美的本质与根源则是它的第三层次。比照审美意义上和非审美意义上的美,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往往有一种对应。“审美的”是在“非审美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把非审美的保留在自己内部。

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美学作为一门有其独立研究对象的科学,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实践,从理论上概括社会审美经验;另一方面又能够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推动艺术实践的发展。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将它应用于美学研究实践,需要强调的两条是: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审美研究中要以马克思主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从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斗争的实践出发,找出规律。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美学是一门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变化着的审美现象的科学。美学中的各个范畴和规律是随着现实生活和艺术的发展而历史地产生和形成的。

美的规律与一般规律的共同特性包括美的规律是现实事物本身所具的,它客观地存在于现实之中;美的事物的本质必然是不依于任何主观的精神和观念的,规律既不能为任何人所创造,也不能被任意消灭,人们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创造规律;美的规律和一般规律一样,在它所规定的范围内普遍对美的事物起决定的作用,美的规律客观存在于一切美的事物之中,决定和支配美的事物的性质、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美学科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发现美的规律,掌握和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美的创造。

美的规律的基本特征

美的规律与一般规律的区别表现在它的形象性上。但是并不是所有形象性的事物都具有美,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特定的形成,才是美的。如水的一般运动规律即水的趋向性,它不能单独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具体的水的流动,它才具有形象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具体的水的流动形象都是美的,只有在特定条件形成的特定形象,如大海的波涛、潺潺的溪流、飞流直下的瀑布,才是美的。

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

只有人类才能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马克思指出,动物也有生产,但与人的生产不同的地方表现三个方面;人能够认识一般规律;按照一般规律进行生产;人还能够认识特殊规律,按照特殊规律进行生产;人还能进一步在特殊规律中去认识“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此只有人类才在生产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

1.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化自然美:经过人类加工和改造过的人化自然物是否美,就要看是否按照了美的规律来建造。如果不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那未经过人化的自然物就不会是美的,有时甚至是丑陋不堪的。如在植被良好但不适宜种庄稼的小坡上毁林开荒造田,但违反了客观规律“真”,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由于沙土流失,开出的梯田非涝即旱,人们想多收庄稼的愿望“善”就无法实现。这告诉我们,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建。

2.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社会美:社会美主要包括劳动产品的美,社会事物美和人的美。劳动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因而它的使用价值是第一位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强调产品的外形美,只有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才能使劳动产品既具有良好的性能又能给使用者以美的享受。

3.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美:艺术是对现实审美的集中体现、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艺术体现,艺术美是最高品级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但艺术并不都是美的,只有那些表现真、符合善、展现美的艺术,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真善美统一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四、什么是美的本质与美的特征?美的基本范畴?

所谓“美的本质”的问题,就是指“美是什么”的问题,即从一切美的事物中抽象出的带有普遍性的本质。它是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美学学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我们揭示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手稿”中的“人化的自然”的观点,启示着人们从生产实践入手提示它与美的创造的必然联系。动物只能按照它的生物性本能活动来从自然界采集它所需要的东西,而人在进行改造自然的劳动活动,这种生产实践就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即人的本质所在。而人的本质力量是指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且由此而形成、发展并具体表现出来的人的基本的属性、能力,一般指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

美是由一定的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形式组成的。美的形式是诉诸人的感官的,从对美的欣赏过程来看,人们总是最先接触对象的形式,然后通过形式再进而去感受它的内容。故此,美的本质可以简要概括为,美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客体对象上以宜人的物质形式显现出来的积极、正面、肯定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品格或特质;或者说,在客体对象中以赏心悦目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这就是美。一句话,美就是以宜人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美的特征

1.感染性:

2.形象性:

3.功利性:

4.社会性:

美的基本范畴

美的事物与现象都有着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关于美的基本范畴,一般归纳为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形态。

1.崇高:崇高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崇高一是指数量、力量和体积上的巨大,有威力的自然现象。二是指人类创造的宏伟建筑,如万里长城、摩天大楼。三是指道德风尚,思想行为令人敬仰。四是指人类创举和社会现象。它以客体的无限大压倒实践主体为其直观表象,而实质则是,受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出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或趋向于征服客体。

2.优美:优美是美的比较普遍的表现形态。自从人类萌生了审美意识,最早进入审美范畴的就是狭义的美,亦即优美。人们以前所谈论的“秩序、对称与明确”。“整一性”、“圆满性”、“变化的统一”和所谓的“黄金分割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优美的某些特征。与崇高不同,优美以社会实践自由地与客观规律相一致,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为其基本审美特征。它所展现的是主客体矛盾的统一,平衡、和谐状态。从量的方面看,优美小,崇高大。从形式方面看,优美规则、柔和。从状态方面看,优美具有静态美。

3.悲剧:作为审美范畴中的悲剧,并不仅限于戏剧类型的悲剧,还存在于正剧、喜剧和小说、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样式中,也广泛地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5.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可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它的典型形态是艺术

中的喜剧、漫画、相声等。有的以喜剧含纳滑稽,有的以滑稽来包容喜剧,实质

上二者都以可笑为特征,作为美学范畴中的一类,在审美本质上是同一的。滑稽

的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当实践

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而已经失去存在根据的事物仍然坚持要以

往昔的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引人发笑,从反面肯

定了实践主体的胜利,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五、美的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四类。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的分类:第一种自然美是指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第二种自然美是指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人体美是自然美的升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歌德说:“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就是美丽的人。”人体美主要是指人的形体与容貌,是自然美的最高层次。所谓“天生丽质”,实际上就是指人的自然美的属性。

自然美的特征:

1.侧重于形式美:审美对象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自然美具有形式胜于内容的特点。人们在观察自然景物时,往往专注于评价它的外在形式的美与不美,很少涉及它的内容。如蝴蝶虽是一种害虫,但它那五彩斑斓的双翅和翩翩优美的姿态却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

2.寓意和象征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构成自然界的美是使我们联想到人(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事物,只是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自然物的某种属性象征性地表达人类的某种思想感情,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迎风斗雨的海燕、火山、雪景等都以其自然特征,显示出令人神往的自然美,给人以高洁、勇敢、悦目的审美感受,人们常常对它赋予高尚的品格。

3.多样性:自然美的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特点。同一自然物,由于人们欣赏的角度不同、季节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如盛开的鲜花,或艳丽夺目,或芬芳扑鼻;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大小各不同”;同是一个太阳,或骄阳似火,或温暖如春。由于自然对象与人的不同联系和自身的运动变化,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美,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二)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事物的美,是构成现实美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美反映的主要对象。首先,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美存在的重要领域。其次,社会美的另一重要领域是劳动者反抗剥削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再次,人类社会生产的其他各个领域,如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友谊、爱情等方面,凡是通过宜人的生活形式,肯定或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也是社会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美以内容取胜,一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社会事件和行为都是美的,否则是丑的;社会美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雷锋平凡而伟大的行为是善的,因而他的精神也是美的;社会美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社会美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特点。

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1.人的美:人是社会美的创造者,人的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外结合,给人以美感的整体形象。它包括人的内在美(心灵美)和外在美两方面,是人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1)外在美:外在美是指通过人的相貌、体态、语言、行

为、仪表、风度等表现出来的美。人的外在美是人美的基础,先天生理条件是人的外在美的自然前提,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外在美起着重要的作用。形体美是指人的形体作为审美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容貌和体型的美。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作为自然美的范畴,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过程的协调统一;二是指形体美作为社会美的范畴,充分显示出的人类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具体地说,就是五官端正,结构匀称,比例协调,肌肉发达,体魄强健,生机勃勃等。姿态美是指人体几种基本姿态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包括站立、行走、坐卧三方面的美感。它要求人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是协调的。人们常说“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便是对人的体态动态的审美要求。行为美是指人的行为动作之美。行为美与姿态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为美既包括了一个人举止风度的美,更侧重于与道德意义的“善”相联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美与不美,主要看他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符合者为美,反之则不美。从这个意义上看,行为是心灵的外在形式,反映着心灵的内容。语言美包括用语造句美和谈吐方式美。其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和气、文雅、谦逊”是语言美的尺度和标志。诚恳和尊重是语言美的基础和前提。(2)心灵美:心灵美是指人精神世界的美,人的内在美,通过行为来表达。包括思想品格、情感操守、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的美。心灵美决定人的美,并影响支配着外在美。心灵美是行为美的基础,行为美是心灵美的体现。心灵美要求一个人正直、无私、诚实、爱国,并表现于言行;行为美要求互助、礼让、尊老爱幼、同情病残、举止仪表端庄大方、自然豁达、不卑不亢等。

2.环境美与人际关系美:

(1)环境美:环境美是指人创造的生活环境的美,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美,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个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美;狭义的环境美是指个人、家庭、社会集体生活和工作的具体环境的清洁、美化。(2)人际关系美: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现象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美常通过两个层次表现出来。第一,一般层次:指纯洁的感情、和睦的家庭、真挚的友谊、和谐的同事关系等,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彼此关心,互相尊重,使交往的双方在情感上感到愉悦、温暖,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第二,高级层次:指能显示出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如民族间的友谊,国家间的外交关系等。

3.社会产品美:社会美表现在劳动产品上,主要指那些已经改变原有自然感性形式的劳动产物。比如棉花,本属于自然美形态,但是,当它被加工成美化人的衣服时,便具备社会美的属性了。人类的物质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美的创造过程。

社会美的特征:(1)侧重于内容社会美是以善为前提和基础的。凡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人类在会进步有积极意义的便是善,这种善在具体行为中表现为美的形象,如雷锋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言行一致、公而忘私的行为是善的,因而雷锋精神是美的。(2)

阶级性和时代性美不是孤立的、凝固的东西。社会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同阶级、不同时代,对社会美有不同的标准。如春秋战国时期,女性以“窃窕淑女”作为美的标准,汉魏六朝赏悦秀骨清相;唐代则以丰腴为美的标准。

(三)艺术美

与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相对,艺术美指的是经过艺术加工,把现实生活加以概括与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是美的创造性的反映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主要是通过艺术美来表现的,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美主要表现了艺术形象和意境的美,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又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精神产物和审美理想及个性风格的具体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美相比较,更具有集中性、典型性、生动性、独创性、纯粹性与稳定性。艺术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性。

艺术美的特征:

1.典型性:典型性是艺木作品通过个别艺术形象表现出某些普遍性、代表性的东西,借助于典型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鲁迅说过:他的人物模特,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艺术的典型性说明艺术中的美要比生活原型更美,更富有理想性,更有审美价值。

2.感染性:艺术美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饱含了作家、艺术家的情感。《青春之歌》之所以感人,在于作者把多年凝聚在心头的对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的真挚情感写了出来。曹禹写《雷雨》时,“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抨击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3.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与自然美、社会美比较,艺术美更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造型艺术培养人的视觉器官的审美能力,发展人们的色彩感、形体感、质感、韵律感、构图感、立体感及目测能力、透视能力和直观能力;音乐艺术培养听觉器官的审美能力,发展人们的节奏感、音色感、协调感、结构感;文学艺术培养言语器官的审美能力,发展人们领会和表达情感意蕴的素养。

(四)科学美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只有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才得以产生。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成果或形式。科学美大致可分为实践美、公式美和理论美三方面。从随机中确定成果,从偶然中找到必然,从模糊中现出光明,是科学的实验美或方法美的实际表现;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内在规律的合乎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的逻辑表述是公式美的表现;人类认识世界的每一次新的发现和发明,突破和创造,都是人类智慧美借助抽象的理性形式在

实践中的间接反映,即理论美的表现。理论美还包括那些在科学创造中借助想象、联想、灵感等非逻辑的直觉途径提出来的科学假设在内。科学理论给人的美感主要来自人们心智对研究对象内在美的领悟,而不着重人的肉眼对研究对象外在美的观赏。用美的尺度来衡量理论成果,是科学美的主要内涵。科学美与艺术美是有区别的,欣赏艺术美是“美中见真”,领域科学美是“真中见美”。

化妆课程理论知识 彩妆基础知识

第一节、色彩的分类: 无彩色系:黑色、白色及黑白两色相混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称为无彩色。 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基本色有红、橙、黄、绿、蓝、紫。由于它们各自又有纯度和明度的不同变化,所以较之无彩色系更加丰富,带给人们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 第二节、色彩的基础理论(原色、间色、补色、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五大属性): (一)原色:原色也称一次色(或三基色),用原色可以混合出其他色彩。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二)间色:间色是由两种原色相混合而成的颜色,也称为第二次色。颜料的三间色是橙(黄+红)、绿(黄+蓝)、紫(红+蓝)(三)复色:由原色加间色混合而成的颜色称为复色,也称为第三次色。 (四) 色彩的三要素:每一种色彩都同时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 (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分色彩的主要依据,是颜色彼此相互区分最明显的特征。如红、橙、黄、绿、蓝、紫六种基本色相。通常我们看到一种颜色最先反映的往往是色相,如:绿色的眼影、橙色色的腮红、藕色的口红等。 (2)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称深浅度,是表现色彩层次感的基础。黑白灰之间可构成名都序列,最亮是白,最暗是黑,黑白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灰。任何一个色彩,加白可以提高明度,加黑则能降低明度。由此产生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六种基本色本身也有明度上的高低不同,气明度次序为:黄色明度最高,橙次之,绿和红再次之,蓝、紫明度最低。我们在化妆时选择粉底液常常要考虑到颜色的深浅,比如,这个粉底颜色太深了,选浅一点的会显得明亮一些。打底时我们常用到基础色提亮色阴影色,这就是用明度不同的粉底来塑造脸部的立体感(3)纯度: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凡有彩度的色彩必有相应的色相感。色相感越明确、纯净,其色彩纯度越纯,反之则越灰。纯度较低,色彩相对也较柔和,适合于生活妆,纯度很高的色彩应慎用。同一色相可以有不同的彩度。拿红色来说,有鲜艳无杂质的纯红,有玫瑰红,也有交淡薄的粉红等(4)色性:色彩的冷暖属性,色的冷暖感主要由色相决定的,红、橙、黄、为暖色系,绿、蓝、紫微冷色系(5)色调:色调是色彩运用的主旋律,在构图中大面积的色彩倾向是由色相、纯度。明度这色彩的三要素决定的,其中某种因素居主导地位,即称为某种色调. 化妆的十种表现形式及特点. 1)生活妆:生活状态中的妆面,离人很近,化妆的效果应以不露痕迹若有若无为最高境界,又因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千差万别,故化妆使需要考虑被化者所处的时间、地点、场合、身份、服装、年龄及目的性。素面朝天是休闲的状态,修饰效果过强的妆面会令人有不真实感。恰到好处的展现特征是生活妆的最佳方法。

美学基础知识大盘点

第二章美论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方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一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心的理论去向九十八玫瑰聂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登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观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真正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荣格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仪式,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核心内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观念是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和罗马时期的贺拉斯。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是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由三中关系: (1)一是鼓励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成。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鼓励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化妆师色彩基础知识

初级化妆师色彩基础知识 关于色彩——色彩有七种标准色: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色中,又有细分:(1)三原色:红黄蓝在所有色彩中,这三种色彩最重,即色彩纯度最大。(2)间色:橙(红加黄)绿(黄加青)紫(青加红)可以发现,上述六色的排列中,原色总是间隔着一个间色,因此,只需将标准色背熟,对于原色及间色我们就可以分清了。事实上,还有一些颜色没有包括在以上色彩中。金、银、灰、黑、白是五种中性色。(所谓中性色就是没有色彩倾向)一般来说,除非染上一定的感性色彩,我们的背景都采用灰、黑、白这三种颜色,因为金银太耀眼了,而灰、黑、白由于是中性色,比较容易与其它颜色搭配。一般的颜色的明度者不同,因此产生的距离感也不同。按明度顺序排列: 1黄、 2 橙、3红、4绿、5青、6紫。我们可以发现,按照16、25、34的顺序,就可以得到对比色。善于运用对比色,对我们的设计是很有好处的。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黑色背景上,黄最近。而在白色背景上,则紫最近。因此,距离感只是相对而言,与我们的背景的对比。在设计中,有明度、纯度和冷暖的对比,而色彩的冷暖是设计问题的主要攻坚项目。这时我们需要《康定斯基定律》,其主要内容:将色彩分成角度:红90度,橙60度,黄80度,蓝190度,紫120度。其中钝角:钝拙、柔弱、冷色锐角:敏锐、强烈、暖色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的掌握了。我们来看看怎样调和色彩。调和色彩的基本法则是:页面各部分色彩一定要构成适当的色彩关系。组成统一的色调,表达某种情绪。这才会有自己的风格。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确立主调统率页面的色彩关系。当页面上有几个色块时,必须以其中一块颜色为主,而且其面积,明度,位置大于其它色块。(2)不但要善于运用原色,而且还要善于运用金、银、黑、白和灰这些中性色进行缓解,中和,以烘托出主题。(3)增加共同点,会使设计更趋向协调。(4)拉开距离,目的是为了主次分开,不要堆成一堆,别人看了都觉得讨厌。可有方法:或者从平面拉开,或者从纯度和明度削弱。① 两色一深一浅。② 同时变化原有明度③ 纯度对比,使一色鲜艳而一色朦胧④ 同时变化原有纯度再来说说色彩均衡问题:要打动别人的视知觉,色彩要均衡。一般:(1)比较全局(2)不同的物体也不同。如:你可以看出页面上是块铁之类的东西的话,那么,潜意识里比看到页面上的一颗小草就会觉得不同份量了。这是我们生活上的体验。(3)色彩不能偏于一方,否则就会失重。如页面中心有大色,则四周一定要有一些小色,左边有一定的物体一定的明度,右边就不能完全灰暗或空白,也要有适量的明色。(4)若说到均衡,则纯度或明度较差的大色块与面积小的鲜明色块也均衡要表达出我们主页的风格,这就需要理解色调的概念。色调,即我们页面的主色彩。我们所要表达的性格或心情,都会在页面上表示出来。如忧郁用冷色,热情开心用暖色等。而如要表达出我们所观察的色调,要用夸张、提炼、强调、概括等方法。为了突出重点,加强对比,表达气氛,是有必要进行夸张和调整的。以下是具体的方法:(1)单色调是指只用一种颜色,只在明度和纯度上作调整,间用中性色. 这种方法,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倾向。如采用单色调,易形成一种风格。我们要注意的是中性色必须做到非常有层次,明度系数也要拉开,才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2)调和调:邻近色的配合。这种方法是采用标准色的队列中邻近的色彩作配合。但易单调,必须注意明度和纯度,而且注意在画面的局部采用少量小块的对比色以达到协调的效果。(3)对比调:易造成不和谐。必须加中性色加以调和. 注意色块大小、位置,才能均衡我们的

美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汇编选择题全套汇编

1、《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名著 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蔡元培 3、《艺术的起源》作者是格罗塞 4、《论美感、美和艺术》的作者是李泽厚 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杜甫 6、名著《艺术哲学》是由法国泰纳写成的 7、《没有地址的信》作者是普列汉诺夫 8、《生活与美学》是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 9、《美学散步》是宗白华作品 10、“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美”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 11、《伊利亚特》是荷马的史诗 12、雕塑《思想者》是罗丹作品 13、名画《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是开封的景色 14、名画《向日葵》是梵高的作品 15、“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是恩格斯说的 16、《4分33秒》是约翰·凯奇的作品 17、“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的《醉花阴》 18、“冷月葬花魂”是薛宝钗一生的写照 19、悲剧《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作品 20、“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是托尔斯泰说的 21、王国维在《饮水集》中提到做学问要经历三种经历 22、“现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诗意的世界”是马克思说的 23、《诗论》是朱光潜的著作 24、美学学科的名称是由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的 25、朱光潜主张美是主观的 26、阿米尔提出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27、“一触即觉不假思索”是谁说的? (2.0分)

b 28、美味与美感无差别是谁说的? (2.0分) c 29、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是谁说的? (2.0分) a 30、“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审美活动三个因素:种族、环境、时代”是泰纳提出的 31、自然美就是“胸中之竹”是郑板桥说的 32、“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来源于宗白华《美学散步》 33、“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是民俗风情之美 34、在绘画中,“数年不点睛”的作者是顾恺之 3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滕王阁序》 36、以杜甫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沉郁的审美形态 37、在西方,希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育” 38、人生可以分成5个阶段的美育 39、自由的人生不是审美的人生 40、自由境界不是人生境界 1、蔡元培曾经发表“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2、“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不是魏源说的。 3、“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可以说是概括汤显祖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 4、美学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的人生境界。 5、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7、“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和自然完全合一。” 8、审美趣味是个人文化的产物,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9、“桂林山水甲天下”体现出自然物审美价值的高低。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汉代到魏晋,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宇宙认识论转变为人格本体论,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抛弃了汉代阴阳五行说那种对宇宙系统的经验性的描述,代之以人类社会人们关切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玄学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意思是说形象、音乐之美是来源于色彩、声音而又超于色彩、声音本身的一种美。这种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正是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特征。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化妆品基础知识入门-护肤篇

化妆品基础知识入门 一、化妆品的分类 护肤类(终端,流通):洁面类、水、乳、精华、眼霜、面膜、面霜 彩妆类:眼影、眉笔、胭脂、底妆类(粉底、隔离、遮瑕膏、BB霜)、定妆粉(粉饼、散粉)、眼线、睫毛膏、唇彩、口红 洗护、美发类: 洗发水、护发素、倒膜、啫喱水、弹力素、啫喱膏、发蜡、发油、摩丝 工具类:刀类、刷类、扑类、面膜纸、暗疮针、化妆棉 香水类:进口香水、国产香水 二、店面品牌结构 终端护肤类:梦妆、资生堂、珀莱雅、美素、春纪、ZA、丸美、泊美、自然堂、柏氏、欧诗漫、雅丽洁、创美时 流通类护肤:欧莱雅、玉兰油、妮维雅、丁家宜、小护士、旁氏、大宝 彩妆类:巧迪尚惠、卡姿兰、色彩地带、兰瑟、爱丽 洗护类:雅丽洁、橄榄绿、花男子、标榜、海飞丝、飘柔、潘婷、清扬、夏士莲 三、护肤类产品知识 1、洁面类:清洁皮肤,保持肌肤干净、清爽(使用方法:挤适量于手心,用水搓 出丰富泡沫,双手打圈逆时针方向按摩清洁约1-2分钟,以清水洗净,),常 见包装:软管、瓶装(外包装英文:clening),小类如下: 洗面奶:质地乳状,泡沫细腻,适合中性、油性、混合型皮肤使用 洁面泡:质地乳状,泡沫较为丰富,适合中性、油性、混合型皮肤使用 洁面啫喱:质地清爽、像果冻状,泡沫少,适合敏感性、干性肌肤适用 洁面乳:质地乳状、无泡沫,配方温和,刺激性小,适合敏感性肌肤、中、干 性肌肤使用,卸妆效果极佳,并具备较好保湿效果,用后皮肤不紧绷。 洁面膏:膏体偏浓,为压缩质地,泡沫非常丰富,适合油性、混合性肌肤使用,敏感性、干性肌肤及冬季不适用。 2、化妆水(所有水统称为化妆水):再次清洁、收敛毛孔,补充水分(早晚洁面 后使用),小类如下(外包装英文:lotion): 爽肤水:质地清爽,能较好再次清洁肌肤和补充水分,适合夏季和混合型、油 性肌肤使用。 收敛水:(收缩水、紧肤水)细致毛孔、平衡油脂分泌,适合毛孔较为粗大、 混合型、油性肌肤使用,夏季适用于敏感性肌肤,干性肌肤不适用,一般都含 有酒精,可抑制痘痘生成。 柔肤水:质地温和、保湿,适合冬季和任何皮肤 保湿水:质地温和,保湿性强,适合冬季,中干性肌肤尤为适用 美白水:抑制黑色素生成并淡化养白肌肤,提亮肤色,敏感性肌肤慎用。 修护水:敏感性肌肤使用,对于皮肤出现的细纹、干燥等老化现象,有一定的 辅助作用。

美学原理2019尔雅答案100分教学教材

美学原理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 。。。。。。。。。。。。。。。。。。。。。。。。。。。。。。。。。。 。。。。。。。。。。。。。。。。。。。。。。。。。。。。。。。。。。 。。。。。。。。。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1 【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年。B ?A、1850年 ?B、1750年 ?C、1900年 ?D、1050年 2 【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的名言A ?A、宗白华 ?B、朱光潜 ?C、丰子恺 ?D、蔡元培 3 【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C ?A、《西方美学史》 ?B、《诗论》 ?C、《文艺对话录》 ?D、美学原理》 4 【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ABD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蔡元培

5 【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正确6 【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正确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1 【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美 ?B、艺术 ?C、美感 ?D、审美活动 2 【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B ?A、学术精神 ?B、文化大综合 ?C、历史主义 ?D、理性主义 3 【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ABC ?A、人文学科 ?B、理论学科 ?C、交叉学科 ?D、成熟的学科 4 【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BC ?A、美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D、美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化妆品基础知识整理

基础知识 定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 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相关法律法规: 1.法规:主要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1989年9月26日由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起实施。 2.部门规章:主要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1991年3月27日卫生部令第13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化妆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43号)、《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2007年7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00号令)、《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1993年7月1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12号)。 3.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卫监督发〔2007〕1号)、《关于印发化妆品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09〕856号)、《关于印发化妆品命名规定和命名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72号)、《关于印发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82号)、《关于印发化妆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工作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89号)、《关于印发化妆品技术审评要点和化妆品技术审评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393号)、《关于印发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和目录(2010年版)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479号)、《关于印发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1〕181号)、《关于印发化妆品新原料申报与审评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1〕207号)等。 4.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可分为通用基础标准、卫生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和原料标准几大类。 (1)通用基础标准:如《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GB —2008)、《化妆品分类》(GB/T 18670—2002)、《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09)、《化妆品检验规则》(QB/T 1684—2005)、《化妆品产品包装外观要求》(QB/T 1685—2006)等。 (2)卫生标准:如《化妆品卫生标准》(GB 7916—1987)、《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GB 7919–1987)、《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系列标准等。 (3)方法标准:如《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系列标准(GB/T 7917—1987)、《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系列标准(GB 7918—1987)、《化妆品通用检验方法》系列标准(GB/T 13531—2008)、《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GB —1997)、《化妆品中四十一种糖皮质激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薄层层析法》(GB/T —2009)、《化妆品中十九种香料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009)等。 (4)产品标准:如《发用摩丝》(QB 1643—1998)、《洗面奶(膏)》(QB/T 1645—2004)、《润肤膏霜》(QB/T 1857—2004)、《香水、古龙水》(QB/T 1858—2004)、《香粉、爽身粉、痱子粉》(QB/T 1859—2004)、《发油》(QB/T 1862—1993)、《洗发液(膏)》(QB/T 1974—2004)、《护发素》(QB/T 1975—2004)、《化妆粉块》(QB/T 1976—2004)、《定型发胶》(QB 1644—1998)、《唇膏》(QB/T 1977—2004)、《染发剂》(QB/T 1978—2004)、《沐浴剂》(QB 1994—2004)、《发乳》(QB/T 2284—1997)、《头发用冷烫液》(QB/T 2285—1997)、《润肤乳

美术基础知识大全

二. 判断题 1.唐代的王维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认为美的本质与理念有关的美学家有柏拉图、黑格尔。----- 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 三.名词解释 1.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2.抽象表现主义 :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 3形式美 :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中国部分 一、填空 (1)长沙楚墓中出土过两幅战国帛画,一幅是《人物龙风帛》。另一幅是 __人物御龙帛画_______。 (2)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____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样式的创造者分别是 __吴道子______和__曹仲达 ______。 (4)唐代画家张萱的代表作品是 _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_;《挥扇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 (5)五代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分别创造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人称“黄家富贵,__徐熙野逸_______。” (6)“元四家”是指: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7)清初画坛上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人称“四僧”他们是:八大、___石涛____髡残、弘仁。 (8)明清时期,全面形成了三个最大的年画中心,它们是:天津的___杨柳青,____;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涨县的杨家埠。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是(形象性)。

填空 1、“似与不似之间”是现代画家齐白石提出的绘画理论。 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 3、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是指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它们分别位于甘肃省、山西省、河南省和甘肃省境内。 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是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5、《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瑞的一幅描绘京城及郊外汴河两岸人们生活和自然风光的风俗画,它采用以线描为主,略施淡彩的手法来表现的。 6、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的纯度、明度和色相。 判别题: 1、“南宋四家”是指荆浩、董源、关同、巨然等四位山水画家。( × ) 2、《自由女神像》是法国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的作品。 ( × ) 3、中国画从传统表现技法角度来分,可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画种。 ( × ) 4、《掷铁饼者》和《命运三女神》是希腊古典时期的作品。( √ ) 5、“三停五眼”表述的是如下图所示的人的五官比例位置。 ( × 选择题: 1、《梅杜萨之筏》是19世纪法国画家席里柯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的 ( C ) A.现实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2、立体派代表画家是 ( B ) A.马蒂斯 B.毕加索 C.达利 D.康定斯基 E.蒙德里安 3、唐寅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 C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E.宋朝 4、研究儿童绘画可以发现不同年龄与智力的发展关系,一般认为3—5岁属于( D ) A.涂鸦期 B.写实期 c.主观感觉表现期 D.象征期 5、指出下面哪种刺锈是属于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 D ) A.广绣 B.京绣 C.瓯绣 D.粤绣 E.锦绣6.最早开设图画科的是1866年左宗堂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被称为图画生,学习船图和机械图。 6.美术的双基教学是指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其中明确规定图画、手工为学校开设课程,

2016年度尔雅美学基本知识期末考试满分答案解析(全部整合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新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国内美学界一般将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什么?() ?A、艺术 ?B、审美活动 ?C、美 ?D、审美关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 “构成自然界美的是指我们想起的或者预示人格来的东西”是()的观点。 ?A、罗斯金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黑格尔 ?D、杜汉诺夫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的气氛。 ?A、少数人 ?B、多数人 ?C、所有人

?D、特定人群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包括()。 ?A、种族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宗教因素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 ?A、独立于时代之外的 ?B、不一定会变化 ?C、不断变化的 ?D、一成不变的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A、欧亨利 ?B、马可波罗 ?C、马克吐温 ?D、马斯洛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A、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B、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 ?B、生命 ?C、唯心 ?D、意趣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 关于中国美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B、人和天地万物是和谐统一的。 ?C、中国美学的体系是一个唯理的体系。 ?D、中国美学认为真就是自然。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医学美学

医学美学 1.什么是医学美学? 它是一门以医学和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的新兴学科。(具有医学人文学科的性质,又有医学技术学科的性质)。 2.医学人体美学概念? 是指采用科学手段研究处于正常状态下人体形态、结构中符合形式美的因素,以及正常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匀称、和谐和统一,旨在推进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力之美。 3.医学审美概念? 就是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与美的创造的过程。 4.容貌美的概念? 容貌美,是指面型、眼、鼻、口、耳及皮肤的综合之美。容貌美是指容貌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综合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协调、匀称、和谐统一的整体之美。 5.医学审美疗法的概念? 她是根据病人的身心特征,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医学审美规律、审美形态、审美形象、审美手段、审美环境、审美感受等多种医学审美形式对病人或亚健康人群进行保健治疗。主要通过改变受治者的心理环境和精神状态,调动人的整体生命节律系统,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强化病人自身的抵抗力,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病人的疼痛感等手段,达到治疗疾病、康复病体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6.美容医学学科的美学特点有哪些? 审美的科学性;神美的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审美主体的互动性;审美的专业性;审美的创造性。 7.睑裂的高度分哪些类? 睑裂高度指眼睛平视正前方时上下睑缘最大距离,平均7~12mm,可分细窄型、中等型、高宽型。 8.成年女性乳房分为哪些类? 成年未育的:幼稚型、圆盘型、半球型、丰满型、悬垂型、肥大型; 已婚已育的:松垂型、萎缩型、肥大型、混合型。 9.构成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素? 色彩、形体、声音、气味。 10.什么是医学感性美? 11.影响人体形态美的因素? 12.什么是美学医学? 13.眼型的特点(丹凤眼)? 属美眼一种,外眦角大于内眦角,外眦略高于内眦,睑裂细长呈内窄外宽,弧形展开。黒珠、眼白露出适中,眼睑皮肤较薄。 14.女性理想的腰围? 约60cm. 15.三庭五眼? 正面“三庭”,是指发缘点到颏下点的距离分为三等份,发缘点至眉间点、眉间点至鼻

尔雅课《美学原理》考试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20) 成绩: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艺术品除了具有审美层面,还具有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等。 B、 杜尚的《泉》否认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否认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C、 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 B、 只有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C、

古希腊悲剧中知道预言是预言实现的条件。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3 以下关于悲剧的说法错误的是()。(分) 分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使人得到净化。 B、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两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 C、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是坏人。 D、 尼采认为悲剧给人的美感是“形而上的慰藉”。 我的答案:C 4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日常生活所说的“美”和美学研究中的“美”是一个概念。 B、 狭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C、 广义的美指的是古希腊式的美。

D、 “美”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我的答案:D 5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分)分 A、 儒家 B、 道家 C、 佛家 D、 阴阳家 我的答案:B 6 “大”与“崇高”的差异有提到()个。 (分) 分 A、 四 B、

三 C、 五 D、 二 我的答案:D 7 “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体现出一个人的格调可 能体现在()。(分) 分 A、 言谈举止 B、 衣食住行 C、 衣着服饰 D、 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8

口腔医学美学

口腔医学美学 (一. 1.学习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注重的是什么?(目的性) “口腔医学美学课”注重的是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把“口腔医学美学课”定为综合素质课。该课程不像一般专业课,有较强的技能培训,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传授。每学期给新开课的班级上课时,都会告戒学生,“口腔医学美学”课程可能不会教给你一项专门的技术,那些专门技术是各专业课讲授和训练的内容。“口腔医学美学”所传授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某些专业问题的新的立场和处理某些专业问题的新的方法,而非专业技能。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充分理解“医学美学”应是人们站在医学的角度,从医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 人体美、人的美感 和美的创造的一门 科学。 作为医生,在医 学模式由单纯的 “生物医学模式” 转变为“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 今天,为了提高医 学的科学研究水平 和临床医疗质量, 推动医学理论和实 践不断的向前发 展,不仅需要医学 科学知识同时还需 要学习和掌握一些 美学原理和医学美 学知识,并创造性 的运用到本专业的 医疗实践中去,这 是进一步提高医疗 质量所必不可少 的。 2.医学美学的学 科位置?学科性 质?学科范围? 我们认为:医学美 学应是美学的分支 学科,可纳入医学 人文科学的学科群 中; 医学美学的研究重 点应放在以美学规 律指导医疗实践 上,其基本原理可 成为各医学分支学 科的共同基础。 (二. 1.审美心理建构 由哪四要素构 成? 感知、想象、情感、 理解 2.儒家八目是哪 些? 《礼记?大学》八 目: 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3. 简述美的四种 形式? 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科技美 (三. 1.常用口腔颜面 部美容外科方 法? 2.面部衰老的原 因及常用的治疗 方法? 面部衰老的原因: (1)增龄性变化 (真皮胶原质、透 明质酸等的减少) (2)肌肉的活动 (3)地心引力 (4)外界损伤 常用的治疗方法: 3.目前面部年轻 化手术趋势? (1)多手术联合: 除皱手术联合眼睑 成型术、眼袋矫正 术、隆颏手术等 (2)多治疗联合: 除皱手术联合换肤 治疗(如激光除皱、 化学剥脱、光子嫩 肤等) (3)朝微创化手术 发展:BOTOX注射、 小切口除皱及埋线 悬吊等 (4)其它治疗的介 入(如超声波、面 部吸脂等) (四. 1.牙龈出血的原 因有哪些? (1)牙周组织疾病 (2)系统疾病的口 腔表现 (3)维生素缺乏 (4)某些口腔黏膜 病 2.口气的原因有 哪些? (1)口源性口臭 (a)龋齿、坏 死性口炎 与坏疽性 口炎、口 腔念珠菌 病 (b)口腔干燥 症 (c)口腔粘膜 病 (d)毛舌、义 齿、曲门 螺杆菌 (2)非口源性口臭 呼吸系统因 素、消化系统 因素、吸烟, 肝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 血液病、糖尿 病后期、维生 素缺乏、中 毒、精神性口 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