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史论文

语言学史论文

汉代的语言学研究

内容摘要:汉代是语言学研究兴盛的时期,研究领域涉及多方面,主要以文字学,或者说训诂学为主,随采用多种释义方式,但主要还是以形意之间的关系为重。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带语言学的建立。
关键词:汉代 语言学 小学 训诂学 训诂方式 今文经 古文经 特点



语言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语言的学问。最早对语言的研究,有证可查的当属文字的产生。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对语言深入研究的结果。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尽管研究的历史久远,可惜由于时间太久,很多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中国对语言研究的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激烈争论是关于“名实”的问题的。何为“名”“实”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名”即“名称”,“实”即“事物”,所以“名实”问题其实就是“名称”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的社会本质入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后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语音研究、音韵研究、修辞研究、语法研究等相继出现并不断完善。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把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训诂为主的时期;第二,韵书为主的时期;第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第四,西学东渐的时期。第四个时期是从《马氏文通》起,到解放前为止,和一般所谓现代语言学时期相当。这种分法正是根据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发展的三个高峰时期划分的,这三个高峰分别是训诂学形成和兴盛的汉代,音韵学兴盛的唐宋时期,和中国古代语言学全面发展的清代。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学习的是两汉时期的语言学研究。
中国古代语言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就是从汉代开始使用的。“小学”最初的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而在古代,有关文字的“六书”、“六体”都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故以“小学”指称有关文字的学问,直到东汉初年,“小学”都是指文字之学。汉代是“小学”的创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创立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学研究范围较广,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就实际研究内容和范围而言,两汉时期的语言学已全面涉及文字的形、音、意问题,文字研究、词汇研究、方言研究、虚词研究、词源研究都已

展开并取得较大成绩。汉代的语言学研究之所以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先秦时期已有的成果,如词语训释和字词汇编,为汉代语言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线索。比如扬雄的《苍颉训纂》和杜林的《苍颉训纂》就是直接在《苍颉篇》的基础上进行字词研究的。《尔雅》虽然完成于西汉,其由来则颇为长久,可能是从春秋历战国而至汉初,汇集各种资料才成书的。
第二,社会历史剧变为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秦汉之交巨大的社会动荡,导致了语言文字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对历史文献学习、理解上的困难,为了继承文化遗产,为了传播文化知识,迫切需要进行实用的文字、训诂研究。列入《汉书?艺文志》“小学”类中的《凡将篇》、《训纂篇》、《急救篇》、《元尚篇》等,都是汉人的作品,是作为识字教育的课本出现的,虽然这些书在语言学上并无多大价值,却反应了当时重视识字教育和文字应用的局面。
第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斗争推动了文字学、训诂学的发展。所谓今文,是指汉代通行的隶书,今文经就是汉代儒生们口耳相传并用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所谓古文,是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及小篆,古文经多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经文古本。本来今文经与古文经只是在来源、文字形式和句读等方面有所不同,但由于学术态度、观点和方法上的差异,研究今文经的人和研究古文经的人形成对立的两派,这就是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西汉时,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被朝廷立为学官,而古文经学只在民间私学中传授和发展。东汉时,古文经学得势,并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一般而言,今文经学繁琐庞杂,穿凿附会,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谶纬成分。古文经学学风比较朴实重视名物训诂,以考据求实为其特色。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十分重视研究经典,力图通过对经义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或学术主张。由于这些经学家们大多也是小学家,因此,经学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小学(主要是训诂学)的发展。经学家对小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书注解方面,出现了不少名家大师,如注《尚书》的杜林、贾逵,注《周易》的郑众、马融,注《诗经》的卫宏,注《春秋》的颍容、服虔等,这些人都属于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家较著名的有董仲舒、何休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较量,对文字学的研究也有推动作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批驳今文经学派对文字和经典的胡乱说解。许慎属古文经学派,师从贾逵、马融等人,他的《说文解字》也可说是

与今文经学派相斗争的结果之一。
第四,汉代的客观条件也比较利于学术发展。汉代社会稳定,政治环境宽松,物质环境较前有所改善,这些条件适于各种学术的生存和发展。
因为有以上的这些原因,汉代的语言学蓬勃地发展起来了。汉代语言学,即前面所讲的“小学”,是以文字研究为核心的一门学问。文字有形、有音、有义,汉代小学主要是研究文字的形体、意义以及形意之间的关系。若从研究对象来看,汉代语言学可以统称为“文字学”,即文字之学。若从研究方式来看,则汉代语言学又可以统称为“训诂学”,即注释之学。然而无论析字解词释句,落脚点都在意义上,都是为了说清字词句的意义以及为何有此意义、为何要这样解释它。随文释义与专书训诂是汉代语言研究的两种基本方式,随文释义指直接在古书正文上加注解,专书训诂是指专门著书解释词义。如汉代的语言学名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都是专书训诂的。
汉代研究语言的方法,主要就是训诂的方法,都是围绕解决词义或字义这个中心问题而产生的,而解释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地域说明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方言,是从地域分布上对词语进行说明研究。扬雄的《方言》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在《说文解字》、《释名》中也有应用。如《方言》中:“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又如《说文解字》中:“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
二,以今释古法。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在变化,要使古人为今人所知晓,必须用今人通用的语言加以注解,这是古书注解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时为了表明古今语文的差异,在注文中标以“ 古”或“今”,更能使人一目了然。如《释名疏证补》中注道:“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以今语翻译古文大意,也是古文注解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还有的书籍采用古书教材,不用原文而直接以今语译其大意,算是以今释古的特例。
三,同义辨析法。用同义词作注释是训诂的常用方法,有时为了揭示同义词之间的差异,需要使用对比说明的方法。如《说文解字》中:“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一些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也可采用这种对举的方式。
四,语源推求法。这种方法着重说明词语意义的来源或事物得名的由来。《释名》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其他训诂专书和古注中亦时有运用。如《释名》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又

如《说文解字》中:“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五,字形解析法。字形解析法主要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说明词义,即所谓“形训”。《说文解字》是使用这种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如《说文解字》中:“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六,反切注音法。注音正读也是训诂的重要内容。汉代的注音条例,主要是“读若”和“读如”,东汉末年才出现反切。反切的出现,表明古人已经能够分解一个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语音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是汉语音韵学成立的先决条件。
以上六种汉代解词释义的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彼此相结合的情况,只有多方位多角度的阐释才能透彻地解释一个词语。
汉代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古书的注解偏重于儒家经典。因为秦以前的许多儒家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秦朝的焚书坑儒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儒家经典作注解,这也是适应当时经学发展的需要。
二,文字研究注重形、意之间的关系。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学研究,注重探求字的本义,而主要依据是字形,主要理论是“六书”。据形索义,重形、意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文字研究的特点。
三,同义词研究成果丰富。汉代的词汇研究,主要是同义词研究,《尔雅》是代表作。此外《说文解字》、《方言》、《释名》中都有辨析同义词的资料。还有训诂学中的“直训”,基本上都是以同义词作释的。
四,方言研究具有开创性。扬雄的《方言》本质上属训诂学著作,它开创了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词汇的先例,是汉语方言史上第一部研究专著。
五,辞书编纂初具规模。《尔雅》、《说文解字》等都是首位具备、体例完整的词典、字典,为历代辞书之楷模,按义类排列、按部首排列成为后世辞书的基本排列方式。
汉代语言学同样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因为科技的局限,这时甲骨文还没出土,辞书所收集的也只是自晚周、秦皇以来的文字,就免不了作者在对一些字词解释时的主观臆造,牵强附会。语言学家经常也会受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某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辞书的字词排列顺序也较紊乱,难以查询。比如许慎把9353个汉字分540部,虽开创了部首编排法,但过于琐碎,不易查检。
总体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一个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内产生了如扬雄、许慎、刘熙、郑玄等伟大的语言学家,他们的著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如扬雄的《方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

专著,标志着方言学的建立;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标志着文字学的建立;刘熙的《释名》是第一部词源学专著,标志着词源学的建立,至此,中国古代语言学正式建立。


参考资料:
《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研究》 俞允海 潘国英著 上海三舸书店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邓文彬著 巴蜀书社
《先秦两汉语言学史略》 吴辛丑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