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论学试题

舆论学试题

舆论学试题
舆论学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是固有的,是一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是固有的,

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2.质询并作出答复,是非总统制国家的议会政府进行监督的一种形式,包括口头的

和书面的方式。

3.我国大众传媒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须保持正确的舆论导

向,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4.从舆论要素间的关系看,舆论发生畸变的路径一个是客体信息的扭曲或失实,另一个

则是主体对相关信息的妄断

5.舆论的民主政治效应主要表现在舆论影响政府权力的存在形式, 舆论维护和促进

国家权力间的均衡, 舆论影响政治决策, 监督功能是舆论民主政治效应的主要表现

6.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舆论的信息功能,指导功能,沟通功能,监督功能。

7.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我国政治民主的基本形式

8.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以及现

实性。

9.舆论测量方法包括直观的舆论考察和科学的民意测验两类

10.议会是资产阶级议政的中心,是党派立脚和论战的场所。

11.日常生活道德舆论的特征有群体性、具有约束力、具有_渗透性

12.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要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__与加强舆论监督的关系。

13.舆论传播同质化__将导致舆论生态的结构性失衡

14.舆论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_媒介和消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

达意见的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

15.加强主流网站建设,要从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和__新闻单位网站网站上下功夫。

16.舆论主体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匿名和虚拟性,以及泛化__和分散的特点

17.评价类媒介舆论是以媒介为中介,以言论_、访谈、调查等形式公开传播的意见形态。

18.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__,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影响。

19.舆论引导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首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期望和要求。

20.舆论引导方式需要做出调整,由过去的灌输式、指导式、居高临下的方式转变为服务

式、谈心式、平等交流式。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D 3 .A 4 .D 5.A 6. A 7.D 8.B 9 .D 10.C 11 .A 12.C 1

3. C 1

4. D 15 .B 16.B 17.C

1.当代的社会舆论的多元化表现在()、渠道多元化和影响多元化。

A、主题多元化

B、主体的多元化

C、受众多元化

D、导向多元化

2.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 安

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A发展需要B生存需要C社会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下列是按舆论传播是否以媒介为载体为标准划分的是()

A媒介形态B潜舆论C显舆论D行为舆论

4.舆论的理性的成份越(),越容易对()产生影响;理性的成份越(),越不容易对()

产生影响,甚至出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A高主体高主体B低主体高主体C低客体高客体D高客体低客体

5.( )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

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

A、宣传

B、舆论

C、新闻

D、媒介传播

6.舆论的结局一般有以下几种:分解、融合、()和消散。

A、潜伏

B、隐藏

C、升华

D、压制

7.( )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整个社

会舆论的反映者、组织者,还是舆论的引导者。

A、报刊

B、电视

C、网络

D、新闻媒介

8.“创新扩散论”将观念扩散过程分为4个步骤,分别为: 知晓、说服、决策和( ).

A考虑B确定C作用D传递

9.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来说,()是要运用各种新闻形式和手段,把握和控制好舆

论的方向,并努力将其引导到符合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策略的方向上来,引导到符合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来,引导到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方向上来。

A、新闻策划

B、宣传

C、传播

D、舆论引导

10.从微观层面考察,一个有足够强度的舆论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一般会历经

3个阶段:即()、显舆论和行为舆论阶段

A、显性舆论

B、隐性舆论

C、潜舆论

D、隐藏舆论

11.下列哪项体现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大众传媒的舆论表达和引导工作?

A、它是党和政府通过传媒驾驭舆论治理社会的需要

B、舆论领袖的重要性

C、

新闻策划在舆论中的重要性D、受众对舆论的接受

12.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下列哪项不属于媒介应该做的?( )

A、及时公布其真实信息

B、增加公共事件的透明度,

C、“设置议程”

D、

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13.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意见,总是来源于( )。

A我们自身的发展B我们生活中的矛盾C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D我们的追求

14.在意见互动与整合过程中,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列哪个不是舆论领袖的作用

( )

A集中群众的智慧,消除各个议论圈的差异或将差异最小化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分析能力分析评价社会问题,然后进行表达C纠正公众中某些错误的观念D 打击少数意见或观念

15.( )在谈到报刊的传播特点时说:“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A、拉斯韦尔

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16.不是按照传播科技手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的是()

A口头传播阶段B体态传播阶段C印刷传播阶段D电子传播阶段

17.专制国家中舆论与权力的关系是( ) 。

A同时增强或减弱B没有比例关系C此长彼消,此强彼弱 D 毫无关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议程设置

其本意是经过安排的会议程序,喻为传播媒体对所选传播内容的次序排列与设置,

受众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2.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

3.舆论

舆论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个特定问题发表的意见,并且期望这种意见产生作用,达到参与群体预期的结果。

4.舆论的质量

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5.媒介化社会

其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现代媒体问世以来,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其二是作为一个现实概念,主要针对当下社会语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的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因为当下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在影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

6.显舆论

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7.舆论领袖

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舆论领袖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怎样理解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某种舆论总是在反映某种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世界,总是捕捉各个领域刚刚发生的利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占据这些领域的表层空间。舆论不是历史的偶然之举,它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2.如何作好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报道,要选取那些积极角度的信息进行引导。

其二,对于危机事件,尤其是一些自然或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应该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猜测性报道。

其三,对负面报道要谨慎选择和编排,切忌只合不整,使负面新闻过分集中,产生不好的导向。

3.民意测验问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哪些?

民意测验问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4个部分,即说明信、调查内容、编码和结束语

4.直接票决民主是什么?

直接票决民主是指公民直接行使民权投票,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

5.简述舆论的持续性的含义

舆论的持续性即为舆论存在的时间。舆论的存在时间或持续性是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志,短则几小时,长则许多年。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持续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

6.什么是“舆论的质量”?

是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理性程度较高(比如就某一事件有大量的评论文章见诸于各媒体)则舆论的质量越高,如果一个舆论中大部分都是谩骂、发泄性质的东西,就算舆论数量较大,则该舆论的质量就比较低。

7.从众行为对一个人有什么影响?

从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习他人的智能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众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它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束缚了思维,扼杀了创造力,甚至于成为谣言的温床。

五、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答案- 对对错对错错对对

1.意见的沟通过程需要不断地有人自觉介入。良好的舆论需要能够对某些社会矛盾、社

会事件进行自觉关注,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广度的人

2.问题和事件的发生并不能直接引发人们的议论,首先它要引起舆论主体的注意。

3.在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中,权力机构与大众媒介对舆论形成的促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稍有偏差,后果严重。

4.宝马撞人案反映了传统媒介失语和网络流亡

5.网络话语主要在社会中下阶层中传播,而非主流舆论的受众则可能是文化水平和身份

地位较高的人群。

6.广告宣传所制造的消费者舆论必然会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7.曾创造性地以比喻的方式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麦克卢汉指出:人体的延伸的

最后阶段是“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8.广告在定向控制中流动传播,从而对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能够产生“普遍的、隐蔽的

和强制的力量。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结合实际谈谈,舆论的媒介形态在对社会舆论的反映、引导及舆论监督的具体运作中

还存在哪些问题?

(1)舆论媒介形态的歪曲

媒介舆论的主要功用是代表民意,监督权力,维护公共利益。新闻传媒的职责是帮助大众形成高质量的舆论,并将其中包含的民意传达到社会各个方面,以实现公共利益。但当前一些传媒的作为却背离了自己的职责,传媒如此生产的“民意”反而侵犯、损害了公共利益。民意有着巨大的生产力,传媒生产民意应该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

些利益集团之私利服务。

(2)舆论媒介形态引导不到位首先,社会舆论的引导不是社会舆论的统一。

其次,出现饱和型舆论。再次,舆论的引导并非只是理论的说明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对于群体要求合理性的分析,针对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分析与说明。舆论的引导一方面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说明公共事务的合理方案,要求社会成员从大局的角度认识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也应当有相应的具体措施解决群体面对的问题。最后,舆论媒介形态应提供充分的信息。(3)舆论监督不力

在现实中,实施舆论监督方面存在不力的问题。从社会原因看,个别领导及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想方设法抵制舆论监督,甚至利用手中权力打击刁难新闻工作者。这主要是因为新闻立法跟不上,记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所致。从主观方面来说,一些新闻单位不敢实施舆论监督,或是没有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不能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认为批评了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哪个人会给单位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比如一家报社的负责同志坦言:“搞舆论监督,得罪了哪个地方的领导,报纸发行就很难办。”一些编辑、记者不敢进行舆论监督,由于其采访难,发稿难,担心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担心再到被批评的地方和单位采访会遭冷遇。

上述两方面的存在,是导致媒介监督乏力的根本原因

2.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公共关系学专家孟小平则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则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新闻所新闻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专家陈力丹研究员从舆论导向的角度做出以下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3.请联系实际谈谈日常生活中道德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特征

日常生活中道德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

(1)呼唤公正公正是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核心道德观念。北京的高考考生分数较低也能进人北大、清华,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即使分数很高,由于名额有限也会与重点大学无缘。此事引起了多少学者专家的关注、讨论;透明度、听政会等都是人们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呼唤。因为公正意味着正义,正义是一种道德命令,它要求我们不应该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做出选择、判断和决定。

(2)呼唤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是文明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具有的品德,道德舆论要指导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树立忠诚、奉献和忘我精神。如果人们都唯利是图、自私,就会造成社会无序和混乱,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利用职务之便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现象都应受到道德舆论的强烈斥责。

(3)呼唤同情和良心人际关系中的同情和良心最能从心底使人产生共鸣。人们对他人的遭遇、困境产生同情,以善意举动帮助对方摆脱痛苦,人们的品德才能达到美好的境界;人际矛盾才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3.

日常生活道德舆论的特征

日常生活中公民的行为通过自我调节要符合道德舆论。道德舆论具有以下特征。

(1)道德舆论具有群体性道德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个人或群体中少数人的道德意识,也不是个人道德意识的简单相加,而是群体中多数人所持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观点。(2)道德舆论具有约束力道德舆论是公众的评价话动,其公众性。公开性、发散传播性,可以迅速形成一个舆论氛围。因为舆论所表现的群体一致性会产生一种或是激励或是抵制的无形精神力量,即所谓的“人言可畏”,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3)道德舆论具有渗透性舆论的大众件对于个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很大的渗透性。个人的社会意识是个人对社会上系与社会行为的心理反应,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它包括社会遵从、社会适应、角色心理、团体相属感以及同情、尊重、荣誉和羞耻感等。个人社会意识在社会生活的调节中有巨大作用。当个体身处社会舆论时,内在的社会遵从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心理就被唤醒。这种道德意识能引导个人从道德舆论中反观自照,获得舆论传递的价值信息和赞誉或谴责的情感共鸣。就伦理学原理而言,社会评价弓没自我评价,由自我评价而导致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它的产生。发展、调整取决于现实公众,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经济的高速发展,道德观念却在某些方面相对滞后,这需要大众媒介对道德舆论进行更为细致的引导。

4.2009年政府官员频出惊人之语,有媒体总结了如“替谁说话”等十大官员雷人语,请

结合舆论学相关理论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本题可从多角度进行论述。一、从舆论的功能的角度,舆论对官员雷人语的反应是在维护社会的固定规范。二、从舆论的发展状态角度,谈谈舆论的潜伏或是舆论的叠加、渐进式发展。三、从舆论引导的角度,谈谈政党舆论的引导。

一、填空题

1.社会存在

2.口头的

3.党和人民

4.主体对相关信息的妄断

5.国家权力间的均衡

6.信息功能

7.政治民主

8.公共性

9.民意测验

10.议会11.渗透性

12.正面宣传

13.同质化

14.媒介和消息源

15.新闻单位网站

16.泛化

17.言论

18.目标指向

19.舆论引导

20.服务式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A

4. D

5. A

6. A

7. D

8. B

9. D

10. C

11. A

12. C

13. C

14. D

15. B

16. B

17. C

三、名词解释

1.其本意是经过安排的会议程序,喻为传播媒体对所选传播内容的次序排列与设置。

2.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

3.舆论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个特定问题发表的意见,并且期望这种意见产生作用,达到

参与群体预期的结果。

4.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

程度的高低。

5.其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现代媒体问世以来,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

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其二是作为一个现实概念,主要针对当下社会语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的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因为当下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在影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

6.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

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7.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的人

或某一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舆论领袖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四、简答题

1、某种舆论总是在反映某种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世界,总是捕捉各个领域刚刚发生的利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占据这些领域的表层空间。舆论不是历史的偶然之举,它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舆论的客观自

2、舆论引导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报道,要选取那些积极角度的信息进行引导。

其二,对于危机事件,尤其是一些自然或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应该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猜测性报道。

其三,对负面报道要谨慎选择和编排,切忌只合不整,使负面新闻过分集中,产生不好的导向。

3、民意测验问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4个部分,即说明信、调查内容、编码和结束语。

4、直接票决民主是指公民直接行使民权投票,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

5、舆论的持续性即为舆论存在的时间。舆论的存在时间或持续性是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志,短则几小时,长则许多年。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持续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

6、是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理性程度较高(比如就某一事件有大量的评论文章见诸于各媒体)则舆论的质量越高,如果一个舆论中大部分都是谩骂、发泄性质的东西,就算舆论数量较大,则该舆论的质量就比较低。

7、从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习他人的智能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众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它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束缚了思维,扼杀了创造力,甚至于成为谣言的温床。

五、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对

5.错

6.错

7.对

8.对

六、论述题

1.

(1)舆论媒介形态的歪曲

媒介舆论的主要功用是代表民意,监督权力,维护公共利益。新闻传媒的职责是帮助大众形成高质量的舆论,并将其中包含的民意传达到社会各个方面,以实现公共利益。但当前一些传媒的作为却背离了自己的职责,传媒如此生产的“民意”反而侵犯、损害了公共利益。民意有着巨大的生产力,传媒生产民意应该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些利益集团之私利服务。

(2)舆论媒介形态引导不到位首先,社会舆论的引导不是社会舆论的统一。

其次,出现饱和型舆论。再次,舆论的引导并非只是理论的说明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对于群体要求合理性的分析,针对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分析与说明。舆论的引导一方面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说明公共事务的合理方案,要求社会成员从大局的角度认识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也应当有相应的具体措施解决群体面对的问题。最后,舆论媒介形态应提供充分的信息。(3)舆论监督不力

在现实中,实施舆论监督方面存在不力的问题。从社会原因看,个别领导及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想方设法抵制舆论监督,甚至利用手中权力打击刁难新闻工作者。这主要是因为新闻立法跟不上,记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所致。从主观方面来说,一些新闻单位不敢实施舆论监督,或是没有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不能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认为批评了

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哪个人会给单位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比如一家报社的负责同志坦言:“搞舆论监督,得罪了哪个地方的领导,报纸发行就很难办。”一些编辑、记者不敢进行舆论监督,由于其采访难,发稿难,担心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担心再到被批评的地方和单位采访会遭冷遇。

上述两方面的存在,是导致媒介监督乏力的根本原因

2.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公共关系学专家孟小平则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则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新闻所新闻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专家陈力丹研究员从舆论导向的角度做出以下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3.

日常生活中道德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

(1)呼唤公正公正是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核心道德观念。北京的高考考生分数较低也能进人北大、清华,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即使分数很高,由于名额有限也会与重点大学无缘。此事引起了多少学者专家的关注、讨论;透明度、听政会等都是人们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呼唤。因为公正意味着正义,正义是一种道德命令,它要求我们不应该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做出选择、判断和决定。

(2)呼唤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是文明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具有的品德,道德舆论要指导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树立忠诚、奉献和忘我精神。如果人们都唯利是图、自私,就会造成社会无序和混乱,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利用职务之便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现象都应受到道德舆论的强烈斥责。

(3)呼唤同情和良心人际关系中的同情和良心最能从心底使人产生共鸣。人们对他人的遭遇、困境产生同情,以善意举动帮助对方摆脱痛苦,人们的品德才能达到美好的境界;人际矛盾才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3.

日常生活道德舆论的特征

日常生活中公民的行为通过自我调节要符合道德舆论。道德舆论具有以下特征。

(1)道德舆论具有群体性道德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个人或群体中少数人的道德意识,也不是个人道德意识的简单相加,而是群体中多数人所持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观点。(2)道德舆论具有约束力道德舆论是公众的评价话动,其公众性。公开性、发散传播性,可以迅速形成一个舆论氛围。因为舆论所表现的群体一致性会产生一种或是激励或是抵制的无形精神力量,即所谓的“人言可畏”,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3)道德舆论具有渗透性舆论的大众件对于个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很大的渗透性。个人的社会意识是个人对社会上系与社会行为的心理反应,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它包括社会遵从、社会适应、角色心理、团体相属感以及同情、尊重、荣誉和羞耻感等。个人社会意识在社会生活的调节中有巨大作用。当个体身处社会舆论时,内在的社会遵从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心理就被唤醒。这种道德意识能引导个人从道德舆论中反观自照,获得舆论传递的价值信息和赞誉或谴责的情感共鸣。就伦理学原理而言,社会评价弓没自我评价,由自我评价而导致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它的产生。发展、调整取决于现实公众,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经济的高速发展,道德观念却在某些方面相对滞后,这需要大众媒介对道德舆论进行更为细致的引导。

4.

本题可从多角度进行论述。一、从舆论的功能的角度,舆论对官员雷人语的反应是在维护社会的固定规范。二、从舆论的发展状态角度,谈谈舆论的潜伏或是舆论的叠加、渐进式发展。三、从舆论引导的角度,谈谈政党舆论的引导。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英国 D 美国 E印度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D. 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Th2产生的: A. IL-2 B.IFN-γ C. TNF-α D. IL-4 E.IL-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 不能与MHC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 与MHC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 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E. 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强直性脊柱炎 D. 肾 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 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受体 B.C3b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 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 细胞的功能 10. NK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C 2.D 3.D 4.E 5.E 6.E 7.C 8.A 9.D 10E 11.C 12.A 13.D 14.B 15.C 16.B 17.C 18.C 19.B 20.D 11.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 破伤风抗毒素 B. 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土壤学期末考试

1、腐殖质与腐殖酸,定义、分类、特性; 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分类: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特性:1. 颜色:整体呈黑色或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为褐色 2. 溶解性:富里酸溶于水、酸、碱;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3. 元素组成:一般腐殖质平均含碳为58%,氮5.6%,其C/N比为10:1-12:1。 4. 分子结构特性: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 5. 电性:腐殖质是两性胶体,但以负电荷为主 6. 吸水性: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7. 稳定性:抵抗微生物分解能力很强 腐殖酸(P83-86):胡敏酸和富里酸统称腐殖酸。 物理性质 (1)吸水性及溶解度:腐殖酸是亲水胶体,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溶解度较低 (2)颜色与光学性质:腐殖质不分组时整体溶液呈黑色,不同分组间颜色有深浅之别,胡敏酸色深,呈棕褐色,富里酸色较浅,呈淡黄色。不同腐殖酸有各自的红外光谱,多数具有荧光效应,而且不同组分的变光效应不同。 化学性质 (1)元素及化学组成: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还有一些灰分元素 (2)功能团、带电性及交换量:腐殖酸是一种两性胶体,表面即可带正电荷,又可带负电荷,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 (3)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高,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因此分解速率非常缓慢。 (4)腐殖化系数:一般在0.2~0.5之间 腐殖物质的变异性: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胡敏酸和富里酸还可以相互转化 2、高岭石23 1 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的比例为1:1,其典型的分子式为Al2Si2O5(OH)5 典型高岭石的SiO2 : R2O3分子比率为2 2 晶架内部水铝片和硅氧片中没有或极少同晶代换,故吸附阳离子能力小,保肥性较弱 3 外形片状,黏结力,黏着力和可塑性较弱 蒙脱石 1 又叫2:1 矿物,晶架结构由两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相间重叠而成 典型分子式可写成Al2Si4O10(OH)2?nH2O 分子比率为4 2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吸水膨胀后,最大吸水量为其体积的8~15倍 3 外形呈片状,且颗粒细微,含其的土壤不适耕作 3.土壤胶体p178 定义:颗粒直径(非球形颗粒则指其长、宽、高三向中一个方向的长度)在1~100nm范围内的带电的土壤颗粒与土壤水组成的分散系。P172 特性: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2、胶体带有电荷:土壤胶体电荷的来源 (1)同晶替代(永久电荷) (2)矿物晶格断键 (3)表面分子的解离(可变电荷) 3.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 附带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 主体:公众 B 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 C 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 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 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 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 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 数量 强烈程度 持续时间 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 12、舆论生成的模式 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 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 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 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 ESP : 即碱化度 = Na +交换量 /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 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 2,NO 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 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 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 土壤能吸 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 系___、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 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 _2∶1____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 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 是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 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 水率下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 况下是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 解有机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 壤___、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 质量作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免疫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1、异嗜性抗原 2、McAb 3、ICC 4、CDR 5、MAC (2)1、TD-Ag 2、HVR 3、免疫耐受4、MHC 5、TCR复合体 (3)1. APC 2. ADCC 3. HLA 4. CK 5. 抗原决定簇 二、填空: 1.免疫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_______和_______。 2.抗原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特性。 3.补体裂解片段C3a、C5a具有趋化作用和____________作用。 4.T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__________。 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是__________。 6.位于HLA-Ⅱ类基因区,其编码产物参与内源性抗原加工递呈的基因是LMP和____。 7.根据TCR种类的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亚群。 8.NK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为_______和CD16。 9.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有单倍型遗传、共显性遗传、__________和________。

10.新生儿溶血症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 11.动物免疫血清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重性。 12.B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__________。 13.补体替代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是_____________。 14.HLA复合体位于第____染色体。 15.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____和______。 16.T细胞的协同受体为_______和_______。 17.在I型超敏反应中,新合成的介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 18.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有关的是____和____型超敏反应。 19.半抗原是指具有_________性,不具有___________性的物质。 2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_______,在局部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Ig 是_____。 21.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有C3a、_____、________。 22.经典的HLA-Ⅱ类抗原由DP、___、____基因编码。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1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 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 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 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 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 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 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中央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96 课程代码:02357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福柯怎样论述西方社会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 参考答案: (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 (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了促进的积极功能; (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了控制; (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21.霍曼斯是如何论述群体凝聚力的? 参考答案: 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在他看来,群体凝聚力强弱首先是由成员获得报酬的途径决定的。 凝聚力较强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内部获得的报酬较多,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赞许都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这时,成员遵守群体的规范和制度就不必支付较高的成本,成员的向心力和群体的凝聚力都会不断增强。 凝聚力较弱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外部获得报酬较高,由此而把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向外,而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成员的凝聚力都将减弱。 群体凝聚力还与成员在群体内活动获得的报酬与他个人独立活动获得报酬的差别相关。22.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参考答案: 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 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决定论,避免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完整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A.mm B.μm C.nm D.p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概述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1、亲身传播 2、大众传播 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 3、组织(团体)传播 4、大众传播 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五、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七、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 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舆论学答案复习

一: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三种舆论的定义: 1.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强调的是舆论对社会的知觉) 2.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3.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二三强调的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共同意见) 注:三者都强调这种意见的“共同”特征。 性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强烈态度的持续性。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 二:舆论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哪几种形态 1.潜舆论(一种低水平的情绪化的舆论) 2.显舆论(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人数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的态 度,或是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3.行为舆论(主要以行为式表达的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舆论,自发 狂欢、游行示威等) 三:试以你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是在自己的身边碰到过的“多数人的暴政”一类事件为例,分析舆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但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 1.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 2.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 3.舆论沟通即意见互动,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 4.监督作用,比如在“骂师门”之后形成的“尊师重教”主题会。 在事件发生后,受众在情绪激动甚至盲目的情况下,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几种相关意见互动融合后,形成一种共识,积极表达自身观点,甚至利用威胁恐吓等过激方式,产生“强凌弱”的现象,媒介真实代替社会真实。 四: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 1.问题、事件的产生引发议论; 2.意见在舆论领袖带领下的互动与整合; 3.权力机构、大众传媒促成舆论的形成。 五:简述意见领袖对舆论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信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两级传播,还是多级传播,意见领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或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六: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几例能说明舆论起到强制规范作用的例子,并谈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案完整版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有、、、等四层。 2、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和两个过程。 3、土壤粒级一般分为、、和四组。 4、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 5、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为、、、、。 7、土壤主要由四种物质组成,分别是、、、。 8、根据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与。 9、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包括、、、等四种。 10、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包括、、、等四种。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 12、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等营养元素和林木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 13、土壤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四大肥力因素。 14、液态水是土壤水分的主体,按其吸持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胶粒由、两部分构成。 16、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除、、主要来自空气和水外,其余营养元素如磷、钾、钙、镁等主要由土壤供给。 17、林木必需的营养元素共16种,其中个大量元素和个微量。 18、林木通过和完成对其所需养分的吸收。 19、复合肥料一般是指含有氮、磷、钾或的化学肥料。 20、我国土壤分类为多级体制,共分六级,自上而下为、、、、和。

21、我国的漂灰土类可分为四个亚类、、和。 22、在林业生产中施肥的方法一般有、、等几种。 23、绿肥的利用方式通常有四种、、、。 24、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是、、。 25、土壤水的来源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粒密度 3、土壤孔隙度 4、田间持水量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土攘胶体 7、土壤盐基饱和度 8、土壤活性酸 9、土壤潜性酸 10、土壤缓冲性 11、有机肥料 12、绿肥 13、微生物肥料 14、土壤有效含水量 15、单粒 三、简答题: 1、土壤细菌有哪些生理类群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是什么 2、什么叫土壤剖面如何挖掘土壤剖面

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1、何为功能理论?何为冲突理论?这两个学派的理论家代表都有谁?他们各自有什么不 同的观点?你认为,这两个理论各自的缺陷在哪里? 功能理论是什么: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在功能主义者看来,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能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也可能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了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 代表:奥古斯特·孔德;(提出了功能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的基本假设) 赫伯特·斯宾塞: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跟演化论观点,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之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般。 涂尔干: 塔尔科特·帕森斯:把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行动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 罗伯特?默顿。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提出了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区分了正功能和负功能,并引入了功能选择的概念 缺陷:功能主义适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社会,它过分强调了有助于社会整合的因素,而忽略了导致分裂和矛盾的因素。 冲突论是什么: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该理论认为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而是互相冲突的,社会秩序尽管存在,但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冲突的一种结果。 代表:马克思;拉尔夫·达伦多夫;C·怀特·米尔斯 缺陷:

4、社会结构由哪些单位构成?请简单对这些单位进行介绍,包括它们的定义与特点。你认为,在虚拟社区中,是否存在相似的群体和组织?请举例说明。 单位构成:身份或地位;角色;社会群体和组织; 身份或地位:1.定义:身份或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2.特点: 角色:1.定义: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即一个人占有的是身份,扮演的是角色。 2.特点: 社会群体和组织:1.定义: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一些规模较大且更具有结构化的群体被称为组织,即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群体 2.特点: 5、媒体是不是一种社会设置?为什么? 社会设置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6、想想你曾有过的与你自己的内心会话,你都学到了什么? 7、请简单介绍一下米德的角色置换理论,角色置换怎样减少人们之间的误解? 8、我们曾经学习过以下几种人格发展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置换”理论、弗洛尹德的“无意识”理论、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以及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请从中任意选取三中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9、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有哪些衡量社会分层的维度?请举例子详细论述一下。在美国,为什么一名年收入在10万美元左右的男性百人大法官的社会地位要高于一名年收入15万美元左右的女性黑人律师? 10、何为社会分层?我们依据什么对社会进行分层?媒体在塑造个人声望上起到什么作用?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20X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D.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 ?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 Th2产生的: A. IL-2 B 」FN- 丫 C. TNF- a D. IL-4 E.IL — 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不能与MHC 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与MHC 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 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 合的单阳性细胞 E.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 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强直性脊柱炎 D.肾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 受体 B.C3b 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 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 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 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10. NK 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1. 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12. 发病机制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Arthus 反应 E.类风湿性关节炎 13. 关于W 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移植排斥反应 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 15..I 型超敏反应中;下列哪一个是肥大细胞新合成的介质? A. 组胺B.白三烯C. ECF D.激肽原酶E. FceRI 16. 初乳中含量最多的Ig 是: AIgG B . IgM C . SIgA D . IgE E . IgD D 美国 E 印度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大众传播 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