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1.0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1.0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V ers io n 1.0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 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CERC) 2010-11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1 引言 ..................................................................................................................................................3 1.1 编写目的...................................................................................................................................3 1.2 背景...........................................................................................................................................3 2 案例一:大气环境监测和数据传输平台.......................................................................................7 2.1 需求描述...................................................................................................................................7 2.2 功能展示...................................................................................................................................7 2.3 应用特色.................................................................................................................................15 2.4 用户反馈.................................................................................................................................16 3 案例二: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协作平台.....................................................................................17 3.1 需求描述.................................................................................................................................17 3.2 功能展示.................................................................................................................................18 3.3 应用特色.................................................................................................................................30 3.4 用户反馈.................................................................................................................................31 4 案例三:课题组文献共享与管理工具.........................................................................................32 4.1 需求描述.................................................................................................................................32 4.2 功能展示.................................................................................................................................34 4.3 应用特色.................................................................................................................................37 4.4 用户反馈.................................................................................................................................37 5 案例四:质谱仪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38 5.1 需求描述.................................................................................................................................38 5.2 功能展示.................................................................................................................................39 5.3 应用特色.................................................................................................................................48 5.4 用户反馈.................................................................................................................................49 6 案例五:国际会议服务平台 ........................................................................................................50 6.1 需求描述.................................................................................................................................50 6.2 功能展示.................................................................................................................................52 6.3 应用特色.................................................................................................................................57 6.4 用户反馈.................................................................................................................................57?
2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文档以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建设项目《e-Science 虚拟科研平台研究与 开发》项目为基础,总结了基于 e-Science 虚拟科研平台/协同工作环境 Duckling 所开发的五个经典应用,为更多用户开发基于虚拟科研平台的应用提 供最佳实践基础。
1.2 背景
1.2.1 e-Science 虚拟科研平台
以协同的方式进行工作自古就有,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协同的范围 不断扩大、水平逐渐提高。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协同工作环境的方式和手段有了 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的典型标志是上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CSCW) 。随着 Internet 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便携设备(PDA)的大量普及,协 同工作发生了以网络协同为显著标志的第二次飞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协同工作环境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科研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国际上,荷兰的 Virtual Laboratory for e-Science (VL-e)项目、英国 JISC 的 Virtual Research Environments (VRE) 项 目 、 GGF 的 Open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OGCE)项目和 SAKAI 等项目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和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国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 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中启动了“网络 协同研究与工作环境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探索了如何将各种信息化资源集成 为一个综合协作环境。 e-Science 虚拟科研平台是面向 e-Science 的协同工作环境,是网络化科 研平台的通用框架和基础组成部分。e-Science 虚拟科研平台的主要用户是科 学家,它建立在信息化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和先进信息和通信技 术的基础上, 支持面向具体科研活动的特色协同环境。 具体而言, e-Science 虚 拟科研平台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用户使用环境,包括一些通用的和学科领域的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工具集,可提供安全、稳定的服务。e-Science 虚拟科研平台是由支持资源共 享与协同工作的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和人员组织共同构成的有机的 整体, e-Science 环境中面向用户 是 (科研人员) 的使用界面和各种 e-Science 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e-Science 虚拟科研平台要解决科研人员如何在 e-Science 环境中工作的 问题,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作用: (1)支持跨地域、跨学科、跨组织的协同工作。随着大范围、多学科交叉 的科研活动越来越普遍和深入,科研人员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多媒体方式 的交流;能够根据科研活动和研究任务的需求,方便、灵活地创建虚拟组织, 进行资源分配和共享,有效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2)支持无处不在的科研活动。科研人员希望随时随地访问资源,例如在 办公室、家里、旅途中、野外科研现场等等;并且需要保持及时获取感兴趣的 信息,通过订阅等方式能够将科研人员感兴趣的特定信息及时推送给他们。 (3)支持对多种资源集成使用。科研人员希望将科研活动中需要的高性能 计算资源、大规模科学数据资源、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以及科学仪器等资源集 成在一个面向科研模式的、易用的、具有灵活伸缩性的虚拟环境中使用。 (4)支持服务定制与个性化服务。不同领域、不同项目、不同组织中的科 研人员可能有不同的服务需求,要求能够进行灵活的服务定制,例如:服务推 送、按需服务、服务预约等。 (5)提供方便、易用的使用界面。科研人员需要方便、易用的使用界面, 使得他们不必为了使用某种服务或资源再去另外学习一些额外的东西,并且这 些新的服务最好能够尽量符合他们已有的使用习惯,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加专注 在科研本身,而不是复杂的环境。 (6)提供安全的环境。科研人员在 e-Science 虚拟实验室中需要有统一的 身份标识,能够方便、高效地实现对各种资源的访问控制,整个 e-Science 虚 拟实验室应该是一个安全可信的环境。
4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图 1.1 e-Science 虚拟科研平台/协同工作环境组成结构图
1.2.2 协同工作环境套件 Duckling
协同工作环境套件 Duckling,是专为团队协作提供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和协 同平台,面向新型团队活动方式的需求,通过协同工作环境核心工具集和学科 应用 插件,集成网络环境中的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各类资源,为团队提 供先进的信息化平台。该套件以协同管理思想为出发点,集协同编辑、信息发 布、文档管理、即时通讯、网络电话、短信通知、组织结构、文献共享、数据 计算等为一体的桌面协同工具。 提供统一登录、业务整合、插件整合以及通讯 整合等个性化定制 服务,将为团队提供最为符合需求的应用。 Duckling 协同工作环境套件包括平台和应用插件两个部分。 Duckling 协同 工作环境平台主要提供 Duckling 套件开发所需的基础软件工具包及运行环境, 并提供插件运行的门户集成环境及 API 核心接口调用;Duckling 应用插件主要 指基于 Duckling 协同工作环境平台所开发的能满足各类应用需要的插件应用, 从而和 Duckling 平台一起提供应用解决方案。 Duckling 协同工作环境平台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工具(UMT) 、虚拟组织管理 工具 (VMT) 文档协作工具 、 (DCT) 文档库管理工具 、 (CLB) 和日志服务工具 (DLOG) 五个核心模块。 用户管理工具(UMT)主要对协同工作环境套件的访问提供基于单点登录的 统一认证服务;虚拟组织管理工具(VMT)支持虚拟组织中人员关系的管理,具 有开放性、安全性、统一性和权限分离的特点。它支持各类用户的 profile 定
5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制、社区管理页面定制等功能;文档协作工具(DCT)是一种面向组用户的协作 式写作、文档共享和管理工具,它支持虚拟组织成员之间便捷高效地共享和协 同写作各类数字化文档,其重要特点是基于组的协作式写作和文档管理、基于 搜索的文档定位;文档库管理工具(CLB)是一个以搜索为导向的协同工作环境 资源库,它采用了序列化的,以搜索、聚类等文档定位方法,更加灵活而高效。 支持用户统一认证管理;日志服务工具(DLOG)是协同工作环境的日志服务模 块,支持多种应用日志的统一存放,并提供基于 API 的日志检索。 Duckling 协同工作环境平台从 2008 年 11 月发布 1.0 版本以来,不断完善 和功能增强,陆续引入了基于门户技术的 Duckling 应用集成框架 DAIF、 Duckling 标记语言(DML) 、国际化、皮肤机制,并在 2010 年 3 月份实现了开 源。随后突破性能瓶颈,每容器从支持单站点到支持多达 100 个虚拟站点,实 现了多站点机制。 为实现快速建站,基于 Duckling 协同工作环境套件,还研发了科研在线服 务 1.0 版本,用户注册后可以方便的在线创建 Duckling 协同工作环境。
图 1.2 Duckling 发展里程碑
6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2 案例一:大气环境监测和数据传输平台
2.1 需求描述
在大气领域,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数据传输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 应用价值。在本应用中,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重大活动为基础建立大气 环境监测网络环境,为活动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风险评 估数据。这不仅对保证奥运和世博期间的空气质量有意义,而且为认识和改善 北京和上海的环境问题,为两地区今后的空气质量改善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 也为京津冀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调控进行前期示范。长远来讲,为我国 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提供技术和方法,为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 参考。 尽管北京和上海已具有覆盖全市主要地区的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在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面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可以较为全 面地反映两直辖市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但是,面对市区和周边地区快速的经 济增长,污染源分布的变化,以及由于地形和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污染物区域间 传输和汇聚,使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成因和过程十分复杂,缺乏重点污染源排放 的实时和立体观测数据。同时,对光化学污染的关注也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新 的要求。 同时,在大气监测数据传输方式上,以往所采用的基于 GPRS 的方式传输不 稳定,野外设备维护复杂。例如在野外或无人值守的场景下,进行无线数据传 输时,由于无线信号的特殊性,当进行大量连续的数据传输时容易造成的丢包, 或者在出现设备故障(死机等)时无法及时恢复。为了解决 GPRS 数据传输稳定 性、安全性问题,需要一套能实现自动站点监控和远程故障恢复的系统,并提 供大型外场或野外实验等复杂条件下进行数据传输与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
2.2 功能展示
本应用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展 示和可视化;另外一方面是大气 GPRS 无线数据传输及设备监控。应用平台的建 设原则和思路是“以科研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家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平台为突
7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破口” 。 大气领域学科应用是一种跨学科、跨研究所、跨基地的大规模协作科研活 动, 具有典型的 e-Science 特点, 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总结, 力求把握 e-Science 活动在组织模式和技术条件上的一些特点与规律,并体现在虚拟科研平台的设 计和实现中,形成一个可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和其他 e-Science 示范项目的网 络化科研平台。这是本项目的突破口。
图 2.1 大气环境监测虚拟科研平台门户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展示和可视化 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展示和可视化方面,通过深入大气学科领域, 了解大气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整个研究过程,同第一线科研人员一起,实现 大气领域科研数据的处理、展示、发布、可视化等研究,并最终建立起能满足 现实监测数据处理需求的协作环境,并以奥运会及世博会为活动基础建立起稳 定的服务。 数据发布平台将大气领域比较典型的几类应用产出的数据建成规范的数据 库,按照大气领域科研人员的要求,在协同工作环境套件文档协同工作的基础 上,建立起一套数据发布平台,以网站的形式发布数据相关信息,该信息与数 据库信息保持同步,并为数据可视化系统提供统一数据接口。 数据处理是数据发布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如何实时地完成大气数据的处理, 实现数据之间的联合和集成,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发布,是本课题中需要解 决的关键问题。
8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GPRS 无线数据传输及设备监控 在 GPRS 无线数据传输及设备监控方面, 系统根据无线信号和野外场景的特 点,通过自定义的无线数据传输协议,结合硬件设备,可以实现无线数据的稳 定可靠传输,并可以实现对各无线站点的实时状态监控。对于较大数据可以采 用断点续传,同时对无线传输设备进行断线重拨机制,保证其在无线网络中永 远在线,做到了及时快速数据传输。 针对大量日报形式的大气采集数据,可以智能的根据实验名称、年月日进 行分类并存储,方便了科研人员的备份和查询。同时,在远程设备出现死机等 故障时候,可以通过远程重启设备来实现错误恢复,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力和物力成本。 为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本系统也支持 Internet 的数据传输方案,在有线 的系统中同样可以应用,它是 GPRS 无线数据传输方案的一个有益补充。
2.2.1 数据采集和处理
在数据采集方面,建立起一套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数据协同环境,包 括各类网络传输方式。目前已能支持 30 多个异地大气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数 据的采集周期从 5 分钟至 1 小时不等。 采集得到的数据,传输到协同平台中,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格式规范验证、 单位计算、审批入库等功能。目前系统支持不同文件格式(如 Excel、普通文 本、静态图像文件、动画格式图像)的分析、不同课题数据格式的识别和分析 等功能。 对入库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建模。通过对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的监测范围、 监测原理以及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为用户提供交互接口实现对相关数据 的查询分析。
9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图 2.2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协同流程
2.2.2 数据可视化
区域空气质量统计 1) 用户访问应用的时候,应用用户在 umt 进行身份认证,并携带经过认证的 用户身份凭证按照应用请求参数中指定的 url 传递给应用。 2)选择监测地区、指标项、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指 标在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物数据监测情况。如图 2.3 所示:
图 2.3 区域空气质量统计
可吸入颗粒预警监测 1) 用户访问应用的时候,应用用户在 umt 进行身份认证,并携带经过认证的 用户身份凭证按照应用请求参数中指定的 url 传递给应用。 2)选择监测地区、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显示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段的可
10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吸入颗粒物污染物情况。如图 2.4 所示:
 图 2.4
当前空气质量
可吸入颗粒预警监测
1) 用户访问应用的时候,应用用户在 umt 进行身份认证,并携带经过认证的 用户身份凭证按照应用请求参数中指定的 url 传递给应用。 2)选择监测地区,显示不同地区的最新污染物数据,包括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数据。如图 2.5 所示:
图 2.5 当前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分布图及实时数据展示 1) 用户访问应用的时候,应用用户在 umt 进行身份认证,并携带经过认证的
11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用户身份凭证按照应用请求参数中指定的 url 传递给应用。 2)系统首先将所有的站点列出,用户可点击图中的每个绿色图标,展示每 个站点的最新污染物数据情况,如图 2.6 所示:
图 2.6 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分布图及实时数据展示
站点数据采集配置 1) 用户访问应用的时候,应用用户在 umt 进行身份认证,并携带经过认证的 用户身份凭证按照应用请求参数中指定的 url 传递给应用。 2)用户点击“创建一个新的流程”以创建一个新的数据监测站点,设置数 据监测站点名称、选择采集方式(FTP 方式和 EMAIL 方式) 、设置处理单位(是 否需要加入审核) ,设置使用方式(如是否需要下载、是否需要可视化功能) , 以创建一个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的自动流程, 如图 2.7 所示:
图 2.7 创建数据监测站点
站点数据审核、下载和可视化
12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1) 用户访问应用的时候,应用用户在 umt 进行身份认证,并携带经过认证的 用户身份凭证按照应用请求参数中指定的 url 传递给应用。 2)用户可以查看数据可视化情况,可以下载处理后的监测数据,以及可以 查看自动采集得到的所有需要审核的数据情况,如下图 2.8 所示:
图 2.8 数据可视化查看
2.2.3 无线数据传输及状态监控
GPRS 无线数据传输及状态监控平台配合自主开发的无线数据传输的客户端 软件,服务器端软件,共同完成数据显示和采集状态监控。 在描述 GPRS 无线数据传输及状态监控平台之前,首先需要解释几个新名 词: 上位机: 这里指用于接收和管理数据的服务器端设备。 下位机: 相对于上位机而言,这里指用于采集数据,并把数据发送到上位 机的设备。 DTU:一种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它通过 GPRS 或者 GSM 等把数据无线传送到 上位机。 (本手册不详细介绍) 无线远程控制卡:安装在下位机上,可以通过拨打手机的方式进行远程开 机、关机、重启下位机的设备。 (本手册不详细介绍) 无线数据传输客户端软件:部署在数据采集下位机上的数据传输软件,它 通过控制连接在下位机上的 GPRS 无线传输设备 DTU,以一定的协议规范, 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 无线数据传输服务器端软件:用于接收下位机传输来的数据,并按一定的 格式和权限进行分类归档和保存,既可以和 Duckling 绑定,也可以单独工 作。为了减少耦合性它们分别被做成一个独立的数据接收服务服务(服务
13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器端数据接收服务安装程序)和一个站点状态监控服务(对应无线传输服 务器端监控服务安装程序) 。 GPRS 无线数据传输及状态监控平台的整个系统的拓扑如图:
图 2.9 GPRS 无线数据传输及状态监控平台
首先我们需要安装无线数据传输客户端、无线数据传输服务器端软件,并 完 成 下 位 机 和 上 位 机 相 关 软 硬 件 的 配 置 后 , 输 入 http:// IP/dct/portal/default/gprs,输入 IP 和端口后,点击连接,就可以进行数据 浏览和站点工作状态监控。显示红色表示采集站点传输数据异常,绿色表示传 输数据正常。远程控制指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来进行远程遥控下位机,进行开机 关机重启等,来完成错误自恢复。
图 2.10 GPRS 数据监控系统界面
点击数据浏览,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画图显示。给出更直观的表象。
图 2.11 显示已上传文件
14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再点击黄色的数据文件,即可显示。
图 2.12 数据可视化
在上海世博会活动期间,以虚拟科研平台为基础的上海世博会大气环境监 测平台 GPRS 无线数据传输及监控应用插件稳定运行了 6 个月,共传输 192474 个大气环境文件,合计 5.13GB,完成监测设备故障诊断与恢复 15 次以上。该 平台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模块,平台能自动将位于上海嘉定区、宝山区、 松江区、南汇区的大气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送到合肥的服务器上。不仅可以实 现自恢复、续传、远程管理和科研数据自动归类,还可以通过 Web 监控界面实 时跟踪站点工作状态和数据传输信息。
图 2.13 上海世博会监测站点示意图
2.3 应用特色
大气环境监测和数据传输平台继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协作平台应用后,在京 津塘环境监测、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重点针 对大气环境下数据传输和管理的不稳定、安全性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集成
15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到大气环境监测协作环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示范指导意义。本应用为包 括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在内的多个重大活动的大气环境控制质量监测评估 和预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2.4 用户反馈
在 Duckling 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系列软件和硬件平台,提供了大型外场 实验复杂条件下数据传输与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解决了数据传输稳定性、安全 性问题,实现了自动站点监控和远程故障恢复。主要的优点有: 基于 Duckling 数据上传系统在网络信号较差的情况下也不会阻塞,极大提 高恶劣外场实验条件下的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减小了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定义的传输协议特别强调了权限管理和数据安全,服务器定期更换密码不 会影响到站点数据的上传。数据的安全性有很大提高。 针对数据监控和站点管理,网络中心开发了基于 Duckling 的插件,实时汇 总报告所有站点的数据生成与上传状况,提供站点故障实时报警。 开发了远程故障恢复硬件平台,绝大多数故障都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解决。 应用 Duckling 平台后,整个外场实验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程度有了本质 提高,极大减轻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实验成本。用 户可以及早发现并跟踪实验中的关键过程和特殊现象, 专注于发现和解决科学问 题。 —— 谢品华 刘文清 安徽光机所
16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3 案例二: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协作平台
3.1 需求描述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大量珍稀生物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 统类型,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 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到保护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研 究工作。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 基地,参与单位除科学院网络中心和青海湖保护区外,还有动物所、武汉病毒 所、微生物所、遥感所、兰州寒旱所、西宁高原所,同时在中科院十五、十一 五规划中给予支持,相关研究项目列为重点 e-Science 应用研究示范。联合科 研基地的建立,第一次明确将信息化支撑的多学科融合明确为主要内容,对于 探索有效的 e-Science 模式有重要价值。 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协作环境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野外观测基地的信息化建 设应用示范项目。 该应用通过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进行调研、 分析设计和实施,研究保护区信息化在网络建设、监控系统建设、野生动物自 动识别系统建设以及门户系统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该应用是一种跨多个研究所、结合院地合作,基于信息化的 e-Science 科研、 协作模式。它对中科院野外观测基地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的科学家和用户按照下列步骤在虚拟实验室中开展科 研活动。 1) 向 CAS e-Science CA 申领个人证书,获取相应的资源使用权限; 2) 使用个人证书,通过各种信息化设备登录该示范应用运行服务系统; 3) 用户将野外采集、 样本化验所获得的数据通过虚拟实验室提供的服务创 建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4) 用户还可以在虚拟实验室申请、获取网络摄像设备的远程控制权,获得 对鸟类远程观测视频材料,总结出其迁徙路线;
17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图 3.1 需求分析
5) 用户还可以查询虚拟实验室提供的数字文献相关服务, 通过文献查询和 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该病毒的传播模型; 6) 用户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结果、 鸟类的迁徙路线和病毒的传播模型等总 结出预报结果并通过虚拟实验室提供的发布服务对外发布。 7) 在上述科研活动的过程中, 示范应用各个用户可通过虚拟实验室提供的 相关服务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 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协作环境需要解决科研人员如何在 e-Science 环境中 工作的问题,协作环境的具体需求包括:支持跨地域、跨学科、跨组织的协同 工作;支持无处不在的科研活动;支持对多种资源集成使用;满足对服务定制 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提供方便,易用的使用界面;满足安全的需求。
3.2 功能展示
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协作环境是协同工作环境的一个典型应用,协同工作 环境的总体架构指导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协作环境应用示范。青海湖联合科研 基地协作环境主要在 Duckling 协同工作环境平台基础上, 开发集成了包括在线 视 频 监 控 、 图 片 视 频 管 理 、 相 册 管 理 、 Metasearch 学术文 献 交 流 工 具 及 emailManager 邮件管理器在内的五个插件。
18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图 3.2 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协作环境门户
3.2.1 在线视频监控
系统基于 B/S 模式,将 Web 客户端的交互能力强、显示内容丰富等优点引 入视频监控系统中,弥补了桌面客户端的不足,方便用户的使用。系统界面如 图 3.3。
19

虚拟科研平台应用最佳实践
图 3.3 在线视频监控界面
整个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扑显示与状态检测。基于 GIS 地图显示视频探头分布,周期性检测 每个探头的状态,显示故障探头。 (2)视频浏览、录像、拍照和云台操作。通过双击探头,可以在右侧窗口 实时浏览视频,该探头的信息同步显示在视频下方。通过窗口右键菜单,可以 录像和拍照。窗口下方方向按钮可以调整探头的监控方向。 (3)设备申请。用户可以进入申请页面申请使用摄像头进行观测。申请流 程需要填入以下一些信息:开始使用日期、结束使用日期、申请观测的用途、 观测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功能(视频浏览、录像、拍照、云台操作等) 。 (4)申请审批。管理员通过审批页面,对用户的申请进行审批。
3.2.2 图片视频管理
图片视频管理插件主要功能是管理图片和视频文件,界面如下。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