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远程数据库传输方案

远程数据库传输方案

远程数据库传输方案
远程数据库传输方案

编号:

内部:密C

远程数据库传输方案

作者:k a i ju n.yi

目录

1概述 (2)

1.1编写目的 (2)

1.2背景 (2)

1.3适用范围 (2)

1.4读者对象 (2)

1.5术语定义 (2)

1.6参考资料 (2)

2需求 (2)

3方案A (3)

3.1使用技术 (3)

3.2执行频率 (3)

3.3人工工作量 (3)

3.4数据及时率 (4)

3.5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 (4)

3.6优点 (4)

3.7缺点 (4)

4方案B (4)

4.1使用技术 (4)

4.2执行频率 (5)

4.3人工工作量 (5)

4.4数据及时率 (5)

4.5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 (5)

4.6优点 (5)

4.7缺点 (5)

5数据分析 (5)

6方案C (6)

6.1使用技术 (6)

6.2执行频率 (7)

6.3人工工作量 (7)

6.4数据及时率 (7)

6.5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 (7)

6.6优点 (7)

6.7缺点 (8)

7方案D (8)

7.1使用技术 (8)

7.2执行频率 (9)

7.3人工工作量 (9)

7.4数据及时率 (9)

7.5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 (9)

7.6优点 (9)

7.7缺点 (10)

8几种常用网络间文件传输方案 (10)

8.1使用QQ或MSN直接对传 (10)

8.2使用FTP传输 (10)

8.3网络硬盘 (10)

8.4QQ邮箱中转站 (10)

8.5刻盘邮寄 (10)

8.6VPN (10)

此页空白

1概述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的主要目的是对远程数据库传输到本地供相关人员分析使用进行初步方案设计,并对后续实际操作进行指导作用。

1.2背景

远程数据库存放在客户的生产环境中,不方便公司相关人员对生产过程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需要把数据库内容传输到本地本地数据库中,供相关人员及时分析。

1.3适用范围

1.4读者对象

本文档预期读者对象为:

1)

1.5术语定义

1.6参考资料

2需求

1、通过数据传输,方便相关人员对远程生产数据进行分析

2、要求按需要及时传输数据

3、远程数据库在内部网络,不方便联网,需人工把数据从内网复制到外网并传输

4、传输过程越快越好

5、单次传输的文件越小越好

6、不能破坏远程数据库安全保证机制

基于以上需求,在此考虑了两大类的四个方案供大家讨论及选择。四个方案各有利弊,仅供相关负责人进行决策时的参考。方案列表如下:

第一类:使用备份策略

A、全备+差异备份循环进行

B、一次全备+连续差异备份进行

第二类:编程实现

C、编程实现自动导出数据文件和手动导入数据

D、编程实现手动导出数据文件和手动导入数据

由于远程生产数据库在内网,不管什么方案,都避免不了人工的从内网把数据复制到外网并通过网络发送到本地,所以方案不考虑数据文件如何发送、及网络选择的问题。

以下对这四个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3方案A

3.1使用技术

方案A,使用mssqlserver自带的备份、恢复技术,制定备份、恢复策略进行循环完整备份+差异备份的策略。策略为每段时期进行一个完整备份和若干次的差异备份。备份自动生成文件后,由人员手工进行传输,相关使用人员手工进行恢复。

3.2执行频率

执行的频率根据为数据库设计的备份、恢复策略进行执行。数据库备份自动执行,频率完全根据制定的策略进行。人工传输数据的频率在一个周期内至少传输一次,如果不进行传输,则数据文件会被自动备份事务覆盖重写。

3.3人工工作量

需要设计备份、恢复策略,并在数据库上进行实施策略。

需要周期性地根据备份、恢复的策略的执行频率,在执行完备份后,及时把相应的文件发送到本地。发送文件的频率也可以和备份的频率不同步,可以设定在数据分析能接受的延迟时段,但每个周期至少要发送一个相关文件。

发送差异备份时,对网络的压力应该不大。但在发送完整备份时,对网络压力较大,考虑可以人工使用winrar进行分包压缩后再传输。

相关使用人员对传输来的文件进行恢复到相应数据库的操作。

3.4数据及时率

数据的及时率主要看备份策略的执行频率及网络传输的能力。在有特殊需要时,可以进行额外的差异备份。

3.5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

可以按现行生产库的备份、恢复策略进行,对生产库不会产生影响。系统发生故障时,使用完整备份+差异备份进行恢复。丢失数据时间段视备份策略的时间段而定。

3.6优点

1、恢复库与生产库使用同样的备份、恢复策略

2、备份及恢复的操作比较简单

3、备份可以自动完成,人工工作量只有复制、发送文件和恢复数据库

4、文件相对较少,人工操作不易出错

3.7缺点

1、每个周期会有一次完整备份,完整备份文件相对大

2、完整备份时,对网络的要求比较高

4方案B

4.1使用技术

方案B,为恢复使用一次完整备份+连续差异备份的方式,使用mssqlserver自带的备份技术。远程的备份策略可以使用日志传输或是镜像。本地的数据库每次使用差异备份进行恢复。根据备份的策略,备份自动生成文件后,由人员手工进行传输,相关使用人员手工进行恢复。

4.2执行频率

执行的频率根据为数据库设计的备份频率进行执行。数据库备份自动执行,频率完全根据制定的策略进行。人工传输数据的频率可以比备份的频率慢,但需要注意不能丢失文件。并且备份的频率如果对文件进行周期性重写,则一定需要在周期性重写之前,把相应的文件复制出来,不然缺失了差异备份的文件,只能是重新进行一次完整备份后再执行后续的差异备份才能进行恢复。

4.3人工工作量

需要根据备份、恢复的策略的执行频率,在执行完备份后,及时把相应的文件发送到本地。发送文件的频率也可以和备份的频率不同步,可以设定在数据分析能接受的延迟时段。

发送差异备份时,对网络的压力应该不大。只要在第一次发送完整备份。日常工作量及对网络的需求量都不会太大。

4.4数据及时率

数据的及时率主要看备份策略的执行频率及网络传输的能力。在有特殊需要时,可以进行额外的差异备份。

4.5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

对目前的数据库不会产生影响,但需要增加一台日志传送的服务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使用日志服务器作为生产服务器。丢失数据的时间段视日志传送的频率而定。

4.6优点

1、远程使用的备份策略与恢复数据使用的策略没有关系,各自自由处理

2、只有第一次完整备份的数据较大,后续的差异备份根据频率文件会较小

3、差异文件连续较多,需要操作人员细心并持续操作

4.7缺点

1、需要增加一台服务器

2、某个差异备份文件丢失,将无法进行恢复,需要重新进行一次完整备份后再进行相应的策

5数据分析

此数据分析应用于方案C和方案D。

根据目前本地的生产数据库统计每个表所占用的空间,并进行平均计算每个表的每条记录所占用的空间。

根据计算得到的数据可知,在经常性业务的数据表要导出时,所有表每表一条数据所占用的空间为9K,每次导出10000条数据的文件大小为90M,如果进行压缩,数据文件一般可达到20%的压缩率则为18M左右。所以,可以设定为导出1万条数据为一个数据包。根据分析可知生产600个产品,数据量最多的表才会增长1万条数据。所以实际每次导1万条数据,按600个产品进行

计算,才19M的数据,压缩后不到4M。可以按每次导出每个表的1万条数据作为分包的基础。假设一年365天都在生产,每天生产600个产品,则一年需要的传输的数据大小为7G。如果每天传输一次,按600个产品计算,每天传输为19M,压缩后不到4M。

根据以上分析和计算,方案C和方案D基于编程导出数据的方案思路如下:

1、以1万条数据为分包标准

2、增加一个表记录每个表传输的最大ID值

3、导出时,根据记录的最大ID值和当前数据表内的最大ID值进行比较,如果小于1万,

则此表数据新增部分全部传输,如果大于1万,则进行分包,每包只传输新增部分1万

条的数据。

根据这种传输方案,第一次传输时,会有较大的数据量,可能会分为多个包传输。后续基本每次只会有一个或两个数据包。方案的优点是数据包在导入时,不用区分前后的关系,如果发现丢失数据包时,不会影响其他包的导入。

6方案C

6.1使用技术

方案C,使用C#编程实现数据导出、导入。导出程序处于后台运行状态,程序根据设置把需要传输的数据打包,并记录每次打包的数据。导入程序根据传来的数据恢复到数据库里即可。根据数据库表中每个关键字是自增长数字来进行每次传输数量和分包的限制,并且把每次处理的数量值记录。导入时,导入到不自增长的数据库表中,可以实现数据的分次导入并且不会重复和丢失。

此过程要求本地的数据库必须是远程专用,不能有其他的业务。

6.2执行频率

1、可以按天进行固定执行频率

2、可以按数据增量执行

6.3人工工作量

需要启动程序,并根据程序执行的结果复制和发送执行结果的数据包。数据包根据业务数据量的大小可能有多个。

数据已分包,并且只传输增加的数据,如果执行频率够频繁,数据包不会很大,对网络压力不大。

6.4数据及时率

平时按周期进行导出、导入,如果有特殊需要,可以根据相关人员的需要,随时进行数据的导出和传输。

6.5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

在执行时,可能会对数据库的性能产生影响,不会有其他的任何影响。

6.6优点

1、数据分包导出

2、导出数据与sqlserver的备份策略不冲突

3、数据可以不按顺序导入

4、如果缺少数据,可以随即进行特殊处理

5、如果没有数据,不会产生数据包

6.7缺点

1、需要编程

2、需要设定分包策略(目前计划按一万进行)

3、数据库不能有其他新的业务操作

7方案D

7.1使用技术

方案D,使用C#编程实现数据导出、导入。用户启动导出程序,设置需要传输的数据,程序把需要传输的数据打包,并记录打包的数据。导入程序根据传来的数据恢复到数据库里。

此过程要求本地的数据库必须是给远程专用,不能有其他的业务。

7.2执行频率

根据用户的需要启动程序进行导出、导入。导出和导入都是人工进行操作,不自动进行。

7.3人工工作量

需要启动程序,并根据程序执行的结果复制和发送执行结果的数据包。数据包根据业务数据量的大小可能有多个。

数据已分包,并且只传输增加的数据,如果执行频率够频繁,数据包不会很大,对网络压力不大。

7.4数据及时率

根据需要导出、导入数据,数据的时间间隔主要在网络传输中。

7.5对生产数据库的影响

在执行时,可能会对数据库的性能产生影响,不会有其他的任何影响。

7.6优点

1、数据分包导出

2、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导出数据,与sqlserver的备份策略不冲突

3、数据可以不按顺序导入

4、如果缺少数据,可以随即进行特殊处理

5、如果没有数据,不会产生数据包

7.7缺点

1、需要编程

2、需要设定分包策略(目前计划按一万进行)

3、数据库不能有其他新的业务操作

8几种常用网络间文件传输方案

8.1使用QQ或MSN直接对传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非常方便,两个人都在线随时都可以传。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因为速度不快,所以必须保证两个人必须在线很长时间。如果两个人都在同一网络(都在电信,或都在网通),正常情况下,传输速度可在70K左右。如果两个人不在同一网络(一个电信,一个网通),那么传输速度平均也可能只有几K了。

8.2使用FTP传输

架设一个大容量FTP服务器,供远程上传文件,然后相关人员直接从FTP上下载文件。如果没有FTP服务器,可以购买FTP空间,有专门的存储FTP能上传下载,价格基本是2元/1G/月/线。也就是你可以选择电信线路、1G、一个月,这样是2元。如果两个人不在同一网段,你可以选择1G、一个月、双线,这样是4元左右。如果能找到一个好一点的服务商,速度能达到你的顶峰。方便之处就是不需要双方同时在线,发送方上传后对方可以随时下载。

8.3网络硬盘

现在很多网站提供网络硬盘服务,相对也比较方便,就是只要一方上传,把提取码告诉另外一方就可以了,一般这样的网站都是双线或多线,因此速度也有保证。

8.4QQ邮箱中转站

现在的QQ邮箱,多了一个文件中转站,支持最大单个文件1G。上传方需要安装插件上传,但是下载方不需要。如果需要传输文件,可以进入QQ邮箱的文件中转站,然后上传,然后点发送,填如对方的邮箱或者直接在右侧的QQ好友中选择(这样是自动发送到对方QQ 邮箱),对方收到的文件是一个文本文件,里面有一个链接地址,然后进入该下载页面下载,文件只能保存7天。

8.5刻盘邮寄

成本较高,速度一般24小时达到已不错了。

8.6VPN

远程人员使用VPN联到公司内网,直接上传文件。公司相关人员在内网获取文件。公司相关人员使用文件肯定方便,远程上传文件的速度取决于相关的网络。

----------------------------完----------------------------

应用及数据迁移方案

1应用及数据迁移方案 1.1应用及数据迁移概述 本次的应用及数据迁移工作,新旧设备的数据迁移也将体现本次实施工作的水准。 原应用及数据迁移具有时间短、系统结构复杂、测试时间长、设备繁多昂贵、人员 多、层次复杂等特点。本项目迁移工作,应用不能中断,迁移准备工作要充 足,迁移时间在尽可能非工作时间完成,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准备工作,并能够有超过时 间的倒退方案,所有新设备的应用系统稳定性也是一个考验。因此,必须协调好各单位人 员的关系,齐心协力才可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应用和数据的迁移工作。 本方案是以尽量不影响XXX信用社的日常工作或将影响降低到最低为前提的情况下制 定的,在小型机及存储设备到货后,先完成对小型机及存储的独立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作, 第二步完成应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工作,整个新系统完成可独立运行后,选择在非工作时 间开始开始数据迁移工作,到工作时间以前完成整个服务器、存储设备的数据迁移及测试 工作。并且在正式上线运行以后,继续跟踪系统的运行情况,随时处理系统运行的异常情 况。当然,在XXX信用社各方面人员的充分协调及配合下才能完成本次应用及数据的迁移 任务。 我公司在上游厂商资源方面有较大优势,如在迁移工作中出现设备故障,除在备品备件中提供的备件外,还可协调各方资源以最快速度解决客户设备故障问题。 1.2迁移规划 1、实施流程: 流程主要根据迁移前的需要制定,主要详细了解当前系统设备情况,系统运行情况。针对所了解情况制定详细迁移方案以及应急方案。 2、专业工程师了解用户原有设备的现状以及迁移后的具体要求。充分考虑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定制详细可行性的迁移实施计划,将应用及数据迁移

消防、防火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工程消防安全总则: (2) 四、火灾预防 (2) 五、工程消防组织 (3) 1、消防、防火安全责任人 (3) 2、防火安全领导小组 (3) 六、工程项目防火安全责任制 (4) 1、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4) 2、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4) (1)、消防安全教育 (4) (2)、施工现场 (5) (3)、临时设施 (6) (4)、易燃易爆物品防火管理制度 (7) (5)、动火审批制度 (7) (6)、安全用电管理制度 (9) (7)、值班巡逻制度 (9) (8)、易燃杂物清理制度 (10) 3、工程项目防火安全职责 (10) 七、消防安全工作检查监督和奖罚 (11) 1、消防安全工作检查监督 (11)

2、奖励与处罚 (11) 八、应急处理 (12) 1、火灾事故的处理 (12) 2、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机构组成和职责 (12) 3.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 (14) 4、应急疏散组织程序和措施 (14) 5.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15) 6.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 (16) 九、工程消防安全管理 (16) 十、工程消防安全设施配置 (17) 十一、现场发现火灾后应注意及急救事项 (18) 十二、消防资料管理 (18)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小珠山旅游及综合开发一期项目 勘察单位:青岛瑞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青岛民用建筑设计院 建设单位:山东小珠山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设工程监理咨询公司 施工单位: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地址:胶南市灵山卫镇 工程规模及结构形式:建筑面积26527.74平方米,共计31个单体别墅,主体框架结构,三层,带阁楼、局部带地下室.项目位于灵山卫街道办事处阅武路西,小珠山区域。 由于本工程正处在山地上,西侧有树林,在保证本工程施工现场消防、防火工作的前提下,做好周边树林防火工作,特制定本施工方案。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 (3)《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5)《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京)新登035号 (6)《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省建总公司工程部1996年版 (7)《实用建筑施工安全手册》 (8)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各部室工作文件

信息数据整合方案

信息数据整合方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梳理市局各气象业务系统的硬件架构、数据流程、存储方式等,根据梳理结果制定现有服务器、存储资源整合方案,将满足虚拟化整合技术要求的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整合到资源池。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关键数据的多业务复用,最终形成统一的全局数据视图,促进气象信息数据的优化管理。二、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利用今年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对市局数据存储业务进行初步整合。充分发挥Isilon设备可扩展容量大、扩容速度快、数据处理性能高的优势,利用可靠性高、可维护性高、空间利用率高的集中式NAS存储逐步替代市局原有松散的存储设备,并接管其上的数据存储业务,达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 目前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为裸空间99TB的 3节点集群,每个节点配置24GB内存,33TB数据盘,800GB SSD缓存盘。按照其实际可用空间80T估算,预计可对市局以下存储业务进行整合。 1、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性能存储需求。 购置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预报一体化平台数据访问I/O瓶颈,满足数据产品共享存储高效访问的需求。因此, Isilon首要目的是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效运行。按照项目开发组提供的需求,Isilon将分别为数据库提供12TB数据存储,为虚拟化服务器提供10TB本地存储,为数据加工产品提供一年38T的共享存储空间,合计 60TB。未来根据存储实际使用情况,可考虑对Isilon空间进行扩容。

2、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由于气象台7TB的模式数据二级存储已经应用多年,设备老化,性能较低,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拟在Isilon设备中分配10TB空间,用以替代气象台现有7TB二级存储,逐步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3、其他数据存储业务整合 预报一体化平台的主要存储迁移到Isilon设备上之后,将为服务器虚拟化平台释放掉大约20T存储空间。山洪项目采购设备到位之后,预报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库和产品加工等密集计算节点将迁移至物理资源池,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计算资源将得到有效释放,为更多低开销型应用、业务迁移至虚拟化平台提供足够资源。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考虑在NAS设备上分配2TB空间用于存放CMACast短期广播数据,对局域网用户提供全开放访问,同时将MICAPS3数据处理服务由物理服务器迁移至虚拟化平台,MICAPS3实时历史数据逐步迁移至虚拟化平台,其它探测资料的历史归档数据也逐步迁移到存储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原存储设备释放出空间后,将根据设备可用性实际情况,加入到虚拟化平台进行异构管理。 三、整合步骤与安排 1、需求调研(2016年12月) 分别对预报一体化平台项目开发组、气象台、科研所等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存储资源实际需求,理清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存储资源分配、迁移、整合、回收方案。 2、数据迁移(2016年12月-2017年3月)

基于APN-VPDN专网业务实现GPRS DTU无线数据传输方案

基于APN/VPDN专网业务实现GPRS DTU无线数据传输方案 1、前言 利用GPRS无线传输技术,基于GPRS 网络,通过APN/VPDN专网业务,利用才茂通信DTU无线传输终端设备,可以为电力、水利、热网、环保、交通等行业提供实时的数据传输、采集、发布、远程管理与控制、实现远程无线数据传输的完美解决方案。 2、关于GPRS、APN与VPDN 2.1、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所谓GPRS,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GPRS充分利用共享无线信道,采用IP Over PPP实现数据终端的高速、远程接入。作为现有GSM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2.5G),GPRS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GPRS有下列特点及优点: 1)、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中国移动全国范围的GSM电信网络,灵活、方便、快速、低建设成本地为用户数据终端提供远程接入网络的部署; 2)、传输速率高,GPRS数据传输速度可达到57.6Kbps,最高可达到115Kbps —170Kbps,完全可以满足用户应用的需求,下一代GPRS业务的速度可以达到

384Kbit/s; 3)、接入时间短,GPRS接入等待时间短,可快速建立连接,平均为两秒; 4)、提供实时在线功能“alwaysonline”,用户将始终处于连线和在线状态,这将使访问服务变得非常简单、快速; 5)、资费便宜,计费合理:GPRS是按流量计费的,GPRS用户只有在发送或接收数据期间才占用资源,用户可以一直在线,按照用户接收和发送数据包的数量来收取费用,没有数据流量的传递时,用户即使挂在网上也是不收费的。 GPRS业务,具有接入迅速、永远在线、流量计费等特点,在远程突发性数据实时传输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适合于频发小数据量的实时传输,因而GPRS业务在某些行业上有特殊的应用。 如: 城市公用事业实时监控维护系统 煤气调压站实时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 自来水、污水管网实时监控和维护 热力系统实时监控和维护 电力系统城市中压电网实时监控和自动补偿 …… 2.2、APN与VPDN 2.2.1、APN(Access Point Name) APN即“接入点名称”:用来标识GPRS的业务种类,俗称虚拟局域网。根据企业对网络安全的特殊要求,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主要包括: 通过一条2M 专线接入移动公司GPRS网络,双方互联路由器之间采用私有IP 地址进行广域连接,在GGSN与移动公司互联路由器之间采用GRE隧道。 为客户分配专用的APN,普通用户不得申请该APN。用于GPRS专网的SIM卡仅开通该专用APN,限制使用其他APN。 客户可自建一套RADIUS服务器和DHCP服务器,GGSN向RADIUS服务器提供用户

数据迁移技术方案

数据迁移方案 N8000到AS13000 广东XX信息技术有限2015年7月

1. 系统拓扑图 成果数据存储系统拓扑图 千兆以太网光纤线路万兆以太网光纤线路 中间服务器 千兆以太网线路 2. 需求分析 新增设备:2台AS13000-NAS 、1台NAS 网关和1套DPS 备份系统通过光纤跳线连接万兆交换机,中间服务器和华赛N8000通过6类网线连接万兆交换机,最低达到千兆交换的物理基础架构。其中1台AS13000-NAS 作为成果数据存储,通过NAS 网关对外提供存储服务,另一台通过DPS 备份软件实现数据备份。 华赛N8000存储数据有40TB ,包括各种大小文件、压缩包,需安全迁移到AS13000,实现数据的备份和共享。数据迁移是敏感性动作,必须保证迁移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一致性。 华赛N8000已发生硬件故障,须尽快完成数据迁移工作。

3.数据迁移方案 本次数据迁移的目标是在最少存储中断服务时间内完成数据在两个存储设备之间快速有序迁移,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一致性。 我们在本方案中建议以下2种方式实现存储设备之间的数据迁移: ●文件复制 ?通过全备份、增量备份实现数据迁移 ?实现方式简单,迁移成本较低 ?需要较长的存储中断服务时间 ●备份软件迁移 ?通过建立选择备份的模式运行实现数据自动复制,实现数据迁移 ?支持异构平台 ?需要第三方备份工具支持,成本较高 3.1.文件复制 该方法是通过中间服务器的指令在2个存储设备之间复制数据,数据迁移实现方式简单,不需要对源数据进行设置变更,不影响源数据的正常运行;但该方式迁移数据需要较长的迁移周期,同时需要安排一定的存储中断服务时间,以保证数据的完整迁移。 该方法不适用于增量数据迁移,增量数据需另配存储或在存储中临时划LUN替用,迁移完原数据后再迁移增量数据。 3.2.备份软件迁移 该方法通过安装的备份软件实现2个存储设备之间数据备份,向导指引你进行文件的备份与恢复,支持任务排程,进行备份时可以根据文件类型有选择的进行备份,备份文件可以压缩为ZIP文件进行存放,以节省空间,并且可以通过压缩密码保护您的文件。整个迁移过程都是可控的,原有存储环境保留,避免了迁移过程中的数据损失,保证了系统的平稳过渡。

数据迁移方案

数据迁移方案 作者:Han.Xue 信息系统数据迁移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操作系统类别、数据库类型、版本、数据结构、数据规模、最小允许宕机时间等等。 对于本项目,假定满足下列条件: 1、操作系统一致 2、数据库类型一致,均为Microsoft SQL Server 3、数据库版本均为SQL Server 2000 现存在两种数据迁移的考虑,第一种是新旧数据库系统采用相同数据结构存储,第二种是新旧数据库系统采用不同数据结构存储。下面分别详细说明。 一、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升迁 新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对旧系统中数据进行升迁。对于从旧系统中升迁历史数据,需要首先建立旧系统历史数据与新系统数据结构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对应关系建立数据逻辑视图。然后使用导入导出工具将历史数据一次性导入到新系统中。数据升迁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数据项长度不一致的处理 对于新系统与旧系统的数据项长度不一致的,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应以数据项较长的为准。 2.代码标准不一致的处理 对于新系统与旧系统的同一数据项,而代码标准不一致的,需要

建立代码对照表交由用户审定后再进行升迁。 3.数据采集方式不一致的处理 旧系统为代码输入项目,新系统为手工录入项目的,数据升迁时直接将含义升迁至新系统中。旧系统为手工录入项目,新系统为代码输入项目的,数据升迁时应将数据导入临时表中,由用户确认这些数据的新代码后再导入正式库。 4.增减数据项目的处理 新系统中新增的数据项目,如果为关键非空项,在数据升迁时需要由用户指定默认值或者数据生成算法。旧系统有而新系统已取消的数据项目,原则上升迁至该记录的备注字段。对于没有备注项目的,需要与用户协商是否需要继续保留。 5.历史数据归档的处理 这种数据交换模式为大量、批量、一次性执行的工作。此项工作要求需要支持异常终断后继续,并且在完成数据升迁后,需要出具数据升迁报告交由用户审核确认。如果数据升迁工作顺利完成,原有一期系统数据在备份并刻录光盘后,将不再保留。 6.完成此项工作提交的文档: 1)数据升迁报告 2)新旧系统代码项对照关系备忘录 3)新版系统中取消数据对象、数据项备忘录 4)新版系统由于历史数据升迁工作要求数据结构修订备忘录 5)历史数据清理工作备忘录

消防、防火施工方案

嘉宏大厦办公楼工程 现场消防、防火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裕欣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3) 三、工程消防安全总则 (3)

四、火灾预防 (4) 五、工程消防组织 (6) 1、项目部消防安全领导小组 (6) 2、消防安全管理架构 (7) 3、义务消防队伍 (7) 六、工程项目消防、防火安全责任制 (7) 1、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7) 2、工程项目消防、防火安全职责 (8) 七、消防安全工作检查监督和奖罚 (9) 1、消防安全工作检查监督 (9) 2、奖励与处罚 (9) 八、应急处理 (10)

1、火灾事故的处理 (10) 2、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机构组成和职责 (10) 3、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 (12) 4、应急疏散组织程序和措施 (13) 5、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14) 6、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 (15) 九、工程消防安全管理 (16) 十、工程消防安全设施配置 (16) 十一、现场发现火灾后应注意及急救事项 (18) 十二、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9) 1、上岗前和日常防火教育制度 (19) 2、易燃杂物清理制度 (19)

3、安全用电管理制度 (20) 4、易燃易爆物品防火管理制度 (21) 5、动火审批制度 (22) 6、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6) 7、临时设施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7) 8、值班巡逻制度 (28) 十三、消防资料管理 (29)

一、工程概况 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嘉宏大夏工程地点东莞市石龙镇周边环境 建筑面积(m2) 8061.88 建筑高度 (m) 58.1 基础形式钻孔桩主体结构框剪 抗震等级三级抗震设防烈 度 6 地上层数13 地下层数 2 标准层层 高(m) 4.2 各责任主体名称

信息数据整合方案

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梳理市局各气象业务系统的硬件架构、数据流程、存储方式等,根据梳理结果制定现有服务器、存储资源整合方案,将满足虚拟化整合技术要求的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整合到资源池。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关键数据的多业务复用,最终形成统一的全局数据视图,促进气象信息数据的优化管理。 二、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利用今年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对市局数据存储业务进行初步整合。充分发挥Isilon设备可扩展容量大、扩容速度快、数据处理性能高的优势,利用可靠性高、可维护性高、空间利用率高的集中式NAS存储逐步替代市局原有松散的存储设备,并接管其上的数据存储业务,达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 目前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为裸空间99TB的3节点集群,每个节点配置24GB内存,33TB数据盘,800GB SSD缓存盘。按照其实际可用空间80T估算,预计可对市局以下存储业务进行整合。 1、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性能存储需求。 购置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预报一体化平台数据访问I/O瓶颈,满足数据产品共享存储高效访问的需求。因此,Isilon首要目的是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效运行。按照项目开发组提供的需求,Isilon将分别为数据库提供12TB数据存储,为虚拟化服务器提供10TB本地存储,为数据加工产品提

供一年38T的共享存储空间,合计60TB。未来根据存储实际使用情况,可考虑对Isilon空间进行扩容。 2、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由于气象台7TB的模式数据二级存储已经应用多年,设备老化,性能较低,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拟在Isilon设备中分配10TB空间,用以替代气象台现有7TB二级存储,逐步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3、其他数据存储业务整合 预报一体化平台的主要存储迁移到Isilon设备上之后,将为服务器虚拟化平台释放掉大约20T存储空间。山洪项目采购设备到位之后,预报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库和产品加工等密集计算节点将迁移至物理资源池,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计算资源将得到有效释放,为更多低开销型应用、业务迁移至虚拟化平台提供足够资源。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考虑在NAS设备上分配2TB空间用于存放CMACast短期广播数据,对局域网用户提供全开放访问,同时将MICAPS3数据处理服务由物理服务器迁移至虚拟化平台,MICAPS3实时历史数据逐步迁移至虚拟化平台,其它探测资料的历史归档数据也逐步迁移到存储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原存储设备释放出空间后,将根据设备可用性实际情况,加入到虚拟化平台进行异构管理。 三、整合步骤与安排 1、需求调研(2016年12月)

无线数据传输终端

无线数据传输终端 Saro6530P CDMA DTU 硬件手册 声明: 1、本使用说明书包含的所有内容均受版权法的保护,未经厦门桑荣科技有限公 司的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对整个说明书和部分内容进行复制和传播。 2、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它原因,本手册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 定,本手册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手册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1.1目的 (2) 1.2内容介绍 (2) 1.3修订记录 (2) 1.4缩略语 (3) 第二章概述 (3) 2.1产品简介 (4) 2.2系统特点 (4) 2.3系统组成 (4) 2.4工作原理 (5) 2.5技术参数 (5) 2.6型号说明 (6) 第三章安装 (7) 3.1概述 (7) 3.2 开箱 (7) 3.3安装与电缆连接 (8) 3.4供电电源 (10) 3.5检测网络情况 (10) 3.6 导轨安装 (10)

第一章前言 1.1目的 Saro6530P CDMA DTU是一款基于联通2.5G CDMA网络平台、内嵌TCP/UDP协议及功能强大的单片机系统的数据传输终端。采用AnyData DTGS800工业级通讯模块,工业规格设计。提供RS232/RS485/RS422等标准串行接口,直接与PLC、RTU、FTU、TTU等采集设备透明连接。实现CDMA远程数据传输功能。 1.2内容介绍 本文档对Saro6530P无线模块硬件接口的定义和使用进行了全面阐述,共分 为以下几部分: 第2章---总体描述Saro6530P无线模块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 第3章---以表格形式给出Saro6530P无线模块的各个管脚定义和信号特点 第4章---详细介绍模块与外围设备个部分接口功能的使用 第5章---阐述模块电气特性和推荐工作环境 第6章---阐述模块机械特性和外形尺寸 1.3修订记录 关于此文档的修订纪录见表1-1: 表

数据库迁移实施方案

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存储系统项目数据库迁移实施方案

文档控制文档修订记录 审阅 分发

目录 第一章文档介绍 (4) 1.1背景 (4) 1.2目标 (5) 第二章系统硬件选型 (6) 2.1存储设备 (6) 2.1.1 设备选型 (6) 2.1.2 设备功能及实现 (6) 2.2服务器设备 (6) 2.1.1 数据库服务器 (6) 第三章系统安装 (9) 3.1主机系统安装 (9) 3.2配置SAN网络、磁盘阵列 (10) 3.3配置HACMP (11) 3.4安装数据库软件 (12) 第四章数据移植 (13) 4.1移植准备工作 (13) 4.2移植过程 (14) 4.3系统检查 (15) 数据库检查 (15) 导入后系统需要完成的工作 (15) 应用检查 (16) 4.4系统回退 (16) 第五章应用迁移 (17) 第六章新系统上线后的工作 (17) 第七章工作界面和工作内容 (17) 第八章实施计划 (19) 附件: (20) 1.设备、软件验收交付记录 (20) 2.操作系统安装 (21) 3.操作系统镜像 (26) 4.设备配置清单(需确认) (28) 4.1 IBM p570服务器 (28) 4.2 光纤交换机配置 (31)

第一章文档介绍 1.1背景 HP公司全面转向X86芯片,使用PA-RISC芯片的HP 9000服务器现已停产,虽然Oracle R12已经可以支持Itanium平台上的HP-UX,但某电厂应用系统目前是 VXX.X.XX,而某应用软件 VXX版本目前尚不能运行于Itanium平台,故准备将系统迁 移至新硬件平台(IBM power处理器)。 本次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对包括如下几点: 1) 存储设备及小型机设备的选购 采购一台新磁盘阵列提供服务,替换过去的旧存储设备,磁盘按现有存储容量预期的1.3至1.5倍配置, (RAID10或RAID5提供冗余保护,热备盘提供磁盘 的在线替换),空间考虑为_T(为以后的扩容考虑需要,最大支持在_T),如可能涉 及到系统日后的扩容、容灾及测试空间需求,可对存储适当增加扩展柜来扩充容量。 2)系统硬件规划及配置 当前硬件系统按应用规划要求划分LPAR分区,并基于两台服务器分区之间实现集群配置。 3)数据库移植 包括移植准备、移植实施、移植检查及移植后最终上线,同时处理在移植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回退恢复步骤。 4)应用迁移 1.2目标 针对某电厂实际业务需求,本次建议方案提供数据库的迁移,新采购设备选购、系统配置及业务上线测试到最终的迁移。

xx数据迁移方案

正本 招标人:XXXX 项目名称:电信机房迁移项目 (数据库升级部分) 投 标 文 件 投标方全称:XXXX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02月20日

前言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及专家给予XXXX参与“XXXX数据库迁移项目”的机会,我们凭借自身综合实力及多年系统集成,提交本方案,望能采用。 XXXX集团(原青鸟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起源于北京大学,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以下简称“XXXX”),XXXX集团以XXXX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 XXXX活跃在新经济下企业转型服务领域,并在咨询服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以及运维服务四个核心业务领域积累了世界领先的专业技术和服务经验,与50多家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和软硬件厂商结成战略合作联盟,与3000多家国内集成商紧密合作,为数万家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在金融、能源、政府及企业领域建立起了卓越的声誉和品牌,是客户最佳的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合作伙伴。 针对本项目,XXXX具有如下优势: 集成优势 XXXX作为一级系统集成商,对系统集成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设计和实施过在众多数据中心、大型业务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有着丰富的建设经验;针对应用的高可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有着深入的研究,结合用户的具体需求,我们将提供全面、合理的解决方案。 产品优势 XXXX是IBM、HP、SUN小型机;ORACLE、SYBASE数据库;IBM、ORACLE中间件及试测软件;EMC、HDS存储;CISCO、AVAYA网络设备;APC机房设备等高级别代理商,对各类产品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能为贵校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 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是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XXXX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体系,并将其定义到整个系统集成的设计/开发、供应、安装和服务领域。本地化服务能力 上海XXX员工逾200人,技术人员50余名,其中包括小型机、中型机、存储、数据库、智 能化、软件、项目经理人及网络工程师若干名,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和集成能力。 公司特为此项目成立豪华项目小组,由公司销售总监担当项目组长,监控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并组建15人的技术服务团队(有厂商资格认证的工程师)配合厂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优惠政策 公司根据本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功能定位,特免费赠送对改实验室建设有帮助的一款系统软件数据统计软件,希望能够充分的帮助学校更好的建设此实验室。 科研合作 近期,国家加大了对“产学研”过程的扶持与引导力度,而XXXX也一直致力于出身高校(前北大系)服务于高校的准则,大力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与科研能力,在金融、电力、能源、高教等领域共同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树立良好的品牌。因此,希望通过此次参与上海交通大学项目,能够有机会更进一步与贵校在内容安全领域有更多的科研合作,通过XXXX现有的用户群来做市场推广。 本着与XXXX建立全面、持久、稳定、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我们郑重承诺: 以丰富的项目实施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以方便、快捷的本地化服务特点为保障,确保XXXX数据库升级项目的顺利实施。

施工现场消防防火方案

编号:AQ-JS-02100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施工现场消防防火方案 Fire prevention scheme for construction site

施工现场消防防火方案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手册》 2、《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5、《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8、《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9、《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禅建工字[2007]5号) 10、《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二、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绿岛湖都市产业区A地块1#、2#、3#楼 2、工程地点: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绿岛湖片区 3、建设单位: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堤田集团有限公司 4、设计单位:佛山南方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勘察单位:化工部广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6、监理单位:佛山市南海城乡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7、施工单位:佛山市汇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8、建筑面积:1#楼建筑总面积42650.17m2,2#、3#楼建筑总面积72011.38m2 9、建筑高度:1#楼90.1m;2#楼78.4m;3#楼70.6m 10、建筑层数:1#塔楼21层,裙楼4层;2#塔楼18层,裙楼4层; 3#塔楼16层,裙楼4层 11、结构类型:1#、2#、3#塔楼为框剪结构,裙楼部分为框架结构 三、建筑工程消防的意义

广东政务服务大数据库的建设方案设计

广东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方案 (2016-2017年) 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实现全省各部门、各层级、各领域数据共享,有效支撑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建设思路。 围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府效能,以支撑全省“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为重点,率先构建覆盖政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逐步拓展完善专题数据库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形成我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以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为抓手,建立健全共享协同的数据库建设机制;以省政务数据中心为依托,打造系统架构统一、省市分级建设管理、全省共建共享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政府智慧化服务水平和群众办事满意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优化完善数据提供、维护、共享、使用追溯及监督评估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向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数据库应用,提高行政效率。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完善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

制,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电子政务资源,按照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借助政务服务数据库开展行政业务应用,以应用促进共建共享,切实发挥政务数据价值。 ——统一架构、互联互通。结合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和各级政府及部门业务应用实际,建立兼容、开放、可扩展的政务服务大数据系统架构,支撑全省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和系统应用,形成“上下左右”互通互联、共享共用的全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应用环境。 ——急用先行、保障安全。立足我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业务应用需求,急用先行、由易到难,率先建设网上办事数据库,逐步拓展专题数据库并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强化数据提供、汇集、共享和应用等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底前,基本建成数据采集能力强、智能分析应用广、开发共享程度高、体制机制较完善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促使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建设内容 围绕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建设覆盖政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建设企业情况综合、公共信用信息、文化遗产资源等政务服务专题数据库,以及支撑部门业务应用的数据库;完善人口、法人、

无线数据传输及监测技术的应用

无线数据传输及监测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11-21T11:18:41.45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5月上旬供稿作者:祁玉平[导读] 无线数据传输及监控技术是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一种较为广泛的应用技术。 The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祁玉平 QI Yu-ping (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 052165) (NCPC Hebei Huamin Pharmaceutical Co.,Ltd.,Shijiazhuang 052165,China) 摘要:本文阐述了无线数据传输及监测技术在温度远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详细介绍了在温度远程监测系统中如何运用无线温度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GSM短信报警轻松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测。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use the wireless temperature sensor technolog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GSM SMS alarm to easily realize unattended in the temperature remote monitoring. 关键词:无线数据传输;监测;GSM短信报警 Key words: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monitoring;GSM SMS alarm 中图分类号:TN9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3-0194-02 0 引言 无线数据传输及监控技术是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一种较为广泛的应用技术。它在原有以太网监控的基础上,用无线微波作介质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对分散的、无人值守的现场数据进行定时采集,并且可以发送简单的控制命令。它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有机结合为一体,适用于地域广阔的各种环境。 随着GPRS/CDMA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无线数据相关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的应用热点。GSM 网络是国内覆盖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的无线通信网络。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短信息服务是GSM系统中提供的一种GSM终端之间通过服务中心进行文本信息收发的应用服务,其中服务中心完成信息的存储和转发功能。短信报警就是利用高覆盖率的无线GSM网络,将报警信息或监测数据信息以短信的形式无线传送到工作人员手机上或监控中心的计算机上,轻松实现报警信息、数据信息从有线到无线远程的跨跃。 1 项目需求 我公司质量部实验室有5台工业冷藏箱及6台生化培养箱,用来存放药品及微生物培养试验使用。工艺要求所有设备内部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一旦温度出现问题而不能及时处理,将影响到药品及样品的质量。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温度远程监测系统,系统可采集11台设备的实时数据,当温度超出控制范围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点传达给相关人员,使之能够迅速到达报警点排除故障。 2 温度远程监测系统综述 本系统采用的是设备内温度数据的有线采集和无线传输组成。具体采用无线温度采集模块、无线接收模块,局域网模块、GSM短信模块以及上位机组成。 该监测报警系统在每台工业冷藏箱及生化培养箱内部布置一至两个温度传感器,同时在设备外部布置一台无线温度采集模块,无线温度采集模块实时采集温度传感器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打包处理后发送到无线网络;每个值班岗位分别设置一台无线接收模块,由于无线数据采集模块在无线网络中具有唯一地址,无线接收模块通过接收不同地址的采集模块数据,可以实现对工业冷藏箱及生化培养箱的温度数据24小时不间断监测。 每台设备的无线接收模块可通过NP801串口通信服务器连接到办公局域网络上,用局域网模式可有效防止因为距离较远导致的信号衰弱对监控系统的影响,局域网中的任意一台计算机可以对这11台设备进行监控。本系统设置一台上位机,内置标准组态软件,与局域网模块通过以太网口连接,实时记录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一旦出现温度越线(超出设定值范围),即产生报警,报警信息通过GSM短信模块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机,从而该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排除故障,最大限度地保障每台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 3 温度远程监测系统示意图及网络结构图 3.1 温度远程监测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温度远程监测系统运用无线温度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可实时自动采集及监测设备内的温度,并将数据传至主控PC,并可通过GSM 短信模块将重要参数的超限报警信息发送至工作人员手机,从而轻松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测。 3.2 温度远程监测系统网络结构图如图2所示。 11台设备分布在6楼和7楼两个楼层,每台设备配备一个无线温度采集模块,并将由无线射频发射到无线接收模块,无线接收模块将数据传至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在8楼设置一台计算机,用来记录分析并处理采集到的 数据。 4 温度远程监测系统功能 系统能对设备内的温度进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传输到PC机上进行数据存储与分析,并输出打印曲线。当设备内温度出现超标的时候,系统可进行超标报警,系统能实现以下功能: 4.1 动态记录功能连续如实的采集和记录监测箱体内各种数据,以文字、数字和图形、表格方式进行实时显示和记录监测信息。(图 3、图4) 4.2 数据存储功能所有的数据采集实时记录到主机计算机上,按要求记录各个传感器的通讯状况,实时数据、实时曲线、历史曲线或表格及工作情况报告;可以定时自动保存、备份、归档等。 4.3 用户分级管理严格的密码授权制度和用户分级制度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总监控管理平台,以保证只有授权的工作人员才可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操作。 4.4 短信报警功能本系统采用GSM短信模块及上位软件组态实现了短信超限报警功能。

(完整版)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方案

1 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方案 本次总局综合业务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完成,因此,新旧系统间就存在着切换的问题。另外,新开发的系统还存在与其他一些应用系统,例如,企业信用联网应用系统、企业登记子网站、外资登记子网站等系统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连通的系统。本章将针对新老系统迁移和整合提出解决方案。 1.1 新老系统迁移及整合需求分析 系统迁移又称为系统切换,即新系统开发完成后将老系统切换到新系统上来。 系统切换得主要任务包括:数据资源整合、新旧系统迁移、新系统运行监控过程。数据资源整合包含两个步骤:数据整理与数据转换。数据整理就是将原系统数据整理为系统转换程序能够识别的数据;数据转换就是将整理完成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转换成新系统要求的数据格式,数据的整合是整合系统切换的关键;新旧系统迁移就是在数据正确转换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保证业务办理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系统中进行;新系统运行监控就是在新系统正常运转后,还需要监控整个新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以便及时对数据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系统整合是针对新开发的系统与保留的老系统之间的整合,以保证新开发的系统能与保留的老系统互动,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主要的任务是接口的开发。 1.1.1 需要进行迁移的系统 1.1.2 需要进行整合的系统 需要与保留系统整合的系统包括: 1、企业登记管理(含信用分类),全国企业信用联网统计分析,不冠行政区

划企业名称核准,大屏幕触摸屏系统与企业信用联网应用,企业登记子网站,属地监管传输,网上业务受理之间的整合; 2、外资企业登记管理(含信用分类),全国外资企业监测分析与属地监管传输,外资登记子网站,网上业务受理,大屏幕触摸屏系统之间的整合; 3、广告监管系统与广告监管子网站之间的整合; 4、12315数据统计分析与12315子网站之间的整合; 5、通用信息查询、统计系统与数据采集转换之间的整合; 1.1.3 数据迁移和转换分析 根据招标文件工商总局新建系统的数据库基于IBM DB2,而原有系统的数据库包括ORACLE,SQL Server,DB2。这种异构数据在总局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即部门内部的异构数据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异构数据。同时,系统的技术构件有.NET和J2EE两大类。 对于部门内部的异构数据的集成采用数据移植的方法,如:如果数据有基于DB2管理的,有ORACLE管理的,有SQL Server管理的,就根据新系统DB2的要求,把ORACLE的数据迁移到DB2数据库中,把SQL Server的数据迁移到DB2数据库中。 上下级国工商局之间的异构数据的集成利用数据交换系统来完成,重点在于数据库存储标准、交换标准的制定和遵守,保证数据的共享,这部分工作由数据中心完成。 1.2 系统迁移和整合目标 一、系统切换的主要目标: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在数据转换过程中,由于原有的系统数据的复杂性,给数据转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在新系统启动后不影响原系统正常的业务,因此数据转换完成后,必须保证新系统的正常运行。 ●保证原有系统在新系统中的独立性 原有系统是独立运行的系统,数据在新系统中虽然是集中存放的,但是各个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技术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平台设计

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 1.1 平台功能结构 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 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