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糖类药物

第七章 糖类药物

第七章 糖类药物
第七章 糖类药物

第七章糖类药物

概述

1812年,俄国化学家基尔霍夫在加酸煮沸的淀粉中,得到葡萄糖。

1819年法国科学家布拉孔诺从木屑、亚麻和树皮中也得到葡萄糖,才认识到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基本“单元”都是葡萄糖,得实验式C6H12O6。

1886年,德国化学家基利阿尼证明了葡萄糖的碳为直链,没有与完整的水分子相结合。

随后,糖的诸多其他生物学功能也已被逐步揭示和认识。糖蛋白、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生物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及免疫反应等。

概念及分类

定义:糖类是一类多羟基醛、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分类:按照糖类物质含糖单位数目分:

(1)单糖: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2)寡糖: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为2~9个单糖分子)

(3)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链接而成的糖(一般的糖类药物指的就是多糖)

(一)糖类药物的分类

糖类药物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有多种,按照含有糖基数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单糖类:如葡萄糖、果糖、氨基葡萄糖和维生素C等。

(2)低聚糖类:如蔗糖、麦芽乳糖、乳果糖等。

(3)多糖类:多糖又有多种,根据其来源不同又可分为:

①来源于植物的多糖,如黄芪多糖、人参多糖、刺五加多糖;

②来源于动物的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

③来源于微生物的多糖,如香菇多糖、猪苓多糖、灵芝多糖、云芝糖肽等。

(4)糖的衍生物:如1,6-二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磷酸肌醇等。

糖缀化合物:包括糖蛋白和糖脂两大类复合多糖,它们是一种糖类和一种蛋白质或一种脂类缔合的产物。糖基:与活性或抗原性相关。半乳糖、甘露糖、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氨基半乳糖等。

糖蛋白通常分为:胶原型、粘多糖型、蛋白聚糖型、寡聚甘露糖苷型和N-乙酰乳糖胺型,其中寡聚甘露糖苷型和N-乙酰乳糖胺型属于N-糖基蛋白。

寡糖残基:在发挥生物功能中期决定作用,贮存生物信息,捕获细胞间各种相互作用信息,联系其他细胞和细胞内外之间传递各种物质。

局限:长期以来,糖苷键合的高级多聚体的研究,仅限于储能物质和支撑结构的同质多聚体。

20世纪70年代起,糖缀合物尤其糖蛋白研究逐渐居于重要地位。

1957年,Gottschalk 证实除去红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可以防止流感病毒的固着。

1963年,J.C.Aub 证实肿瘤细胞对某些外源凝集素的作用与正常细胞有很大不同。

1969年M.M.Berger 等人发现,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缀合物结构存在变化,此变化和最终出现的表面新抗原,可能是肿瘤诱发和转移扩散的一种因子。

糖缀合物生物功能概括:

①糖缀合物作为细胞表面抗原,在病毒转化的细胞核肿瘤细胞中,它的结构和功能都发生变化;

②它在细胞黏附和识别以及在细胞接触抑制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③它可以是酶、激素、蛋白质和病毒的受体位点;

④它的糖组分,可以通过不同组织和细胞的寿命来调节循环中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糖类药物在抗凝、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抗肿瘤和抗辐射方面都具有显著药理作用与疗效,如从担子菌分离得到的PS—K多糖和香菇多糖对小鼠S180瘤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已作为免疫型抗肿瘤药物出售。

我国从中药中也提取了不少多糖物质,茯苓多糖、云芝多糖、银耳多糖、胎盘脂多糖等均在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糖类药物的概念由一般的糖类药物拓展到以糖类为基础的药物;

包括:

1、含糖结构的糖药物

i.糖类或类似物构成;

ii.糖修饰药物(蛋白、多肽、生物碱、抗生素);

iii. 用于药物寻靶和药物转运的糖类化合物.

2、作用于糖类、糖相关结合蛋白、糖加工酶的药物

糖类药物的作用位点

胃肠道受体(Gastrointestinal receptors

糖苷(水解)酶:直链淀粉酶、蔗糖酶、乳糖酶(糖尿病治疗药物)

血清受体(Serum receptors)

糖结合蛋白:免疫球蛋白:超级免疫排斥;抗凝血酶、凝血因子:肝素作用靶点;细胞生长因子:硫酸化多糖

细胞表面受体(Cell-surface receptors)

细胞表面糖蛋白糖链:糖链与糖链、与蛋白相互作用

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胞外间质,小分子与细胞

炎症反应-抗炎药物

肿瘤转移和预后的标志

信号转导,信号通道,基因表达的改变

凝集素:1葡萄糖转运蛋白 2、离子通道 3、糖蛋白的重新摄取有关

细菌和病毒受体(Bacterial and viral receptors)

细胞表面糖链是微生物、病毒的粘附位点:进一步引起宿主的感染

模拟细胞表面糖结构、作用的糖类分子---预防、减轻感染

例:唾液酸结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感冒病毒

HIV对宿主细胞的感染抑制;

SARS病毒对呼吸道和肺部细胞的感染;

糖类抗感染药物特点:1.将细菌、病毒的侵害抑制在第一时间 2.不易引起微生物、病毒的抗药性3.与传统的抗感染药物作用机理的不同

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s)

糖类化合物可以调控糖加工酶糖加工酶,控制细胞内的代谢反应: 如糖基转移酶和溶酶体水解酶

糖类化合物可治疗肿瘤、病毒感染、基因缺陷症

RNA, DNA 靶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烯二炔类抗生素

细胞外间质(Extracellar matrix)

高分子量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皮肤素

治疗慢性疾病:骨关节炎,视网膜黄斑变性

细胞外间质多糖的降解:肿瘤转移的信号

第二节单糖类药物

一、性质与作用

1、物理性质

单糖都是无色晶体,味甜,有吸湿性。极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单糖有旋光性,其溶液有变旋现象。

2、单糖的化学性质

(1)异构化:弱碱或稀强碱可引起单糖的分子重排,通过烯醇化中间体的转变,体内通过异构酶催化。如 D-葡萄糖在异构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烯醇化中间体1,2-烯醇式葡萄糖,最后形成D-甘露糖和D-果糖(2)单糖的氧化(单糖的还原性)

在碱性溶液中,醛基、酮基变成烯二醇,据还原型,能还原金属离子,如铜离子、银、汞等离子,糖本身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如与Fehling试剂和Benedict试剂反应,

除了羰基以外,单糖分子中的羟基也能被氧化,氧化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也不同:(1)醛糖可被溴水氧化成醛糖酸,在溶液中常一内酯的形式存在,酮糖不能被溴水氧化,可将醛糖与酮糖区分开。

(2)氧化能力更强的稀硝酸,不仅氧化醛基还氧化伯醇基生成醛糖二酸。

(3)在体内,相应的酶专门催化伯醇基二保留醛基生成糖醛酸,参加代谢。

(4)在生物体内单糖可彻底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3)单糖的还原:在一定条件下,单糖中的醛基或酮基可被还原生成醇基,生成多羟基醇,成为糖醇。(4)单糖的成剎作用:单糖的醛基或酮基可与苯肼、氢氰酸、羟氨等起加合作用。

糖剎相当稳定,不溶于水,为黄色晶体,D-葡萄糖、D-甘露糖、D-果糖生成同一种糖剎,从糖剎的形状、熔点可鉴别糖的种类。

(5)成酯作用:单糖的一切羟基包括异头碳羟基都可与酸结合形成酯。

(6)形成糖苷:环装单糖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与另一化合物(醇、糖、碱基等)的羟基、胺基或巯基发生缩合生成的含糖衍生物成为糖苷或甙。

糖苷与糖的性质不同:糖是半缩醛,易发生醛的各种反应;

糖苷是缩醛,不具醛的性质,不与苯肼反应,不具还原性,无变旋现象。

糖苷对碱溶液稳定,易被酸水解。

(7)单糖脱水(无机酸的作用):单糖与浓硫酸、浓盐酸作用即脱水生成糠醛(呋喃醛)或糠醛衍生物。(8)高碘酸及其盐能定量的氧化断裂邻二羟基,α-羟基醛等碳碳键。

作用:

1.供给机体所需能量。

2.治疗低血糖。

3.提高肝的解毒功能,具有利尿和补充体液的作用

葡萄糖酸钙有助于骨质的形成;

二溴甘露醇抑制癌细胞的分裂,使细胞中DNA发生致死性损伤,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葡萄糖醛酸内酯适用于肝炎、肝硬化和药物、食物中毒的治疗;还可用于治疗关节炎和胶原性疾病。

二、制备方法

单糖及其衍生物的一般提取方法

动、植物来源的多糖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制取糖类药物的原料,在自然界中是丰富的,如动物的组织器官,和植物。由于糖类药物种类繁多,合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水解法、酶法、直接分离提取、化学合成法等。虽然只比各类药物产品的技术路线不同,但涉及产品的分离纯化阶段,单糖和多糖采用的方法大致类似。

纯化方法

(一)有机溶液分级沉淀法

利用生物大分子在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而分离的方法,称为有机溶剂沉淀法。

糖类等物质在与水互溶的有机溶液(乙醇、丙酮等)中,其溶解度可明显降低。

(1)分级沉淀

机制:利用不同多糖在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溶解度不同达到分离目的

如肝素纯化:42%的乙醇沉淀得到的肝素平均分子量是17000;80%的乙醇沉淀得到的肝素平均分子量是11000

(2)季铵盐络合法

粘多糖的聚阴离子能与某些表面活性物质的阳离子形成季铵盐络合物。在离子强度大时,络合物可以解离、溶解和释放

不同的粘多糖聚阴离子电荷密度不同,使其络合物溶解时所需要的盐的浓度也不同,故可以分级分离。(二)等电点沉淀法

利用大分子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建立的分离方法成为等电点沉淀法。

(三)膜分离法

原理:根据被分离物质的分子大小,选择几种半透膜,使一种物质或一定大小的分子透过,而阻止另一种或分子量较大的物质通过。

1.透析

原理:利用半透膜将大分子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去掉。

2.超滤

在一定压力下,使用一种特制的半透膜对混合溶液中不同溶质分子进行选择性过滤的分离方法。

(四)吸附法

(1)物理吸附吸附剂与吸附物之间的通过物理作用产生的吸附成为物理吸附。

特点:无选择性、吸附速度快,吸附遍布真个自由表面,吸附可逆。

(2)化学吸附由吸附剂与吸附物之间的电子转移或分子表面共用电子对等引起。

特点:有选择性、吸附速度慢、产能高,吸附后较稳定,不易解吸,属于单分子层吸附。

(3)交换吸附同时在吸附剂与溶液之间发生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又放出等量的离子于溶液中。

特点:吸附力与离子所带电荷成正比,电荷相同的离子,水化半径越大越容易被吸附。

(五)离子交换层析

?粘多糖以聚阴离子形式存在,可用阴离子交换剂进行交换吸附

?常用的离子交换剂:DEAE-E纤维素CTEOLA-纤维素,分硼砂型和碱型

?低盐中吸附,逐步提高盐的浓度,梯度洗脱或分步阶梯洗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洗脱剂可以为碱溶液,硼砂溶液,在分离酸性多糖和中性多糖适宜适当选择.

?在分离时还应注意溶液中性质相近物质的分离,如LPS的纯化中需注意其溶液中含有与其类似解离性质的物质通过若离子和强离子交换类型的选择以获得较好分辨率.

(六)降解法

1.碱处理法

对组织中黏多糖进行完全提取

缺点:一些糖苷键可能发生断裂,制备工艺不宜使用

2.酶处理法

自然界的糖类除以游离状态存在以外,多以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可用专一性比较低的蛋白酶,大范围地消化蛋白质,然后提取分离组织中的多糖。

三、重要糖类药物生产工艺

(一) D-甘露醇(D-Mannitol)

1、结构与性质(甘露醇又名D- 己六醇)

甘露醇为白色针状结晶,无臭,略有甜味,不潮解。易溶于水,溶于热乙醇,微溶于低级醇类、低级胺类、吡啶,不溶于有机溶剂。在无菌溶液中叫稳定,不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水溶液显极微弱右旋性,加入硼酸后,形成甘露醇硼酸钠,旋光性增大。

作用:用作脱水剂(渗透性利尿剂),提高血液渗透压,降低颅内压,脱水作用持续时间长,用于脑水肿,大面积烧烫伤水肿,防止急性肾衰竭,降低眼球内压,用于急性青光眼等。

2、生产工艺

甘露醇在海藻、海带中含量较高。以葡萄糖为原料,经电解、脱盐,精制即可制得;也可以用发酵法生产。

(1)提取工艺路线

( 2 )发酵法生产工艺路线

工艺过程:

菌种选育、种子培养、发酵混合柱脱盐。

甘露醇的鉴别反应:

1.取甘露醇饱和溶液,加三氯化铁与氢氧化钠试液,产生棕黄色沉淀,振摇不消失,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即溶解成棕色溶液。

2.甘露醇与乙酰氯进行乙酰化反应,测定生成乙酰化合物的熔点为120~125℃.

甘露醇检测指标:酸度、还原糖、氯化物、硫酸盐、草酸盐、干燥失重、灼烧残渣、重金属及砷盐等杂质。含量测定(碘量法):

原理:甘露醇和高碘酸发生定量氧化还原反应,剩余的高碘酸及生成的碘酸再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用硫代硫酸钠液滴定,以淀粉指示液指示终点。

第三节多糖类药物

多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物质

存在方式:

游离多糖:

结合型多糖:

(1)蛋白多糖:与蛋白结合在一起的多糖;(人参多糖、黄芪多糖和硫酸软骨素)

(2)脂多糖:和脂质结合在一起的多糖(胎盘脂多糖、细菌脂多糖)

一、性质与作用

自然界中存在的多糖或起结构作用或作为一种能量的贮存形式其重要作用,所有的多糖都能被酸或酶水解生产单糖或单糖衍生物

多糖的药理作用

(1)调节免疫功能主要表现为影响补体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激活或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2)抗感染作用,多糖可以提高机体组织细胞对细菌,原虫,病毒和真菌感染的抵抗力。

(3)促进细胞DNA,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的增殖、生长。

(4)抗辐射损伤作用,抗射线的损伤,有抗氧化、防辐射作用。

(5)抗凝血作用,肝素是天然抗凝剂。

(6)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类肝素、硫酸软骨素、小分子量肝素等具有降血脂、降血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用于防治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二、重要多糖类药物生产工艺

(一)透明质酸(HA)

1、结构与性质

透明质酸有名玻璃酸,是由(1→3)-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1→4)-O-β-D-葡萄糖醛酸的双糖重复单位所组成的酸性多糖,分子量50~200万。

透明质酸为白色絮状或无定形固体,无臭无味,有吸湿性,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有旋光,具有较高的粘度特性。

影响透明质酸溶液的粘度的因素:1)pH值过低或过高(2)玻璃酸酶(3)许多还原性物质如半胱氨酸、焦性没食子酸、抗坏血酸,重金属离子(4)紫外线、电离辐射

(1)(2)引起糖苷键的水解导致黏度降低;辐射破坏由于分子间解聚导致黏度降低。

2、作用与用途

透明质酸具有很大粘性,对骨关节具有润滑作用。还能促进物质在皮肤中的扩散率、调节细胞表面和细胞周围的离子运动。在组织中的强力保水作用是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透明质酸还有促进纤维增生、加速创伤愈合作用。

透明质酸作为药物主要应用于眼科治疗手术,治疗骨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和滑囊炎以及加速伤口愈合。美容保健和恢复皮肤生理功能的作用。

2、生产工艺

制备透明质酸的常用原料有公鸡冠、眼球玻璃体、人脐带、猪皮、兔皮等。

(1)工艺路线

2)工艺过程

pH7.5,加链霉蛋白酶,于37℃,酶解24h 。

酶解液用CHC13除杂蛋白,然后加入等体积1%CPC,放置后,收集沉淀,用0.4mol/L NaCl解离。

3.发酵法的制备工艺

工艺过程

①培养

②除菌体、蛋白质

③沉淀、干燥

④精制

(三)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

1、结构与性质

硫酸软骨素(CS)的药用商品名为康得灵,是从动物软骨中提取制备的酸性粘多糖,主要是硫酸软骨素A、C及各种硫酸软骨素的混合物。

硫酸软骨素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吸水性强,易溶于水而成粘度大的溶液,不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醚等有机溶剂中,其盐对热较稳定,受热80℃亦不破坏。游离硫酸软骨素水溶液,遇较高温度或酸即不稳定,主要是脱乙酰基或降解成单糖或分子量较小的多糖。

2、作用与用途

硫酸软骨素,尤其硫酸软骨素A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使乳糜微粒中的甘油三酯分解,使血中乳糜微粒减少而澄清,还具有抗凝和抗血栓作用,可用于冠状动脉硬化、血脂和胆固醇增高、心绞痛、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等症。硫酸软骨素还用于防治链霉素所引起的听觉障碍症以及偏头痛、神经痛、老年肩痛、腰痛、关节炎与肝炎等。还用作皮肤化妆品等。

3、生产工艺

硫酸软骨素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软骨、喉骨、鼻骨(猪含41%),牛、马鼻中膈和气管(含36%~39%)中,在骨腱、韧带、皮肤、角膜等组织中也有。鱼类软骨中含量也很高,如鲨鱼骨中含50%~60%。

在软骨中,硫酸软骨素与蛋白质结合成蛋白多糖,并与胶原蛋白结合在一起。其提取分离方法有稀碱-酶解法、浓碱水解法、稀碱-浓盐法、酶解-树脂法。

(1)稀碱-浓盐法

①工艺路线:

②工艺过程:

乙醇浓度为60%沉淀;

60~65℃,真空干燥。

(2 )稀碱-酶解法

①工艺路线:

②工艺过程:

酶解 pH8.8~8.9 ,加人胰酶,于53~54℃保温水解6~7h。

(3)酶解-树脂提取制备工艺

原料:鲸鱼软骨

过程:

1、1mol/LNa(OH)溶液浸泡,40℃保温水解2h(或用pH=7.5的水浸泡);

2、蛋白酶55℃保温水解20h,加入盐酸中和至中性,过滤。调整溶液中氯化钠浓度达到0.5mol/L.

3、溶液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0.5mol/L氯化钠洗脱杂蛋白, 1.8mol/L洗脱目的产物

4、洗脱液脱盐、乙醇沉淀,离心,收集沉淀,真空干燥,的成品。

1糖类药物的分类:(单糖类)、(低聚糖类)、(多糖类)、(糖的衍生物)。

2糖缀化合物:包括(糖蛋白)和(糖脂)两大类复合多糖,它们是一种(糖类)和一种(蛋白质)或一种(脂类)缔合的产物。

3糖缀化合物的糖基与化合物的活性或抗原性相关。()

4寡糖残基在发挥生物功能中期决定作用,贮存生物信息,捕获细胞间各种相互作用信息,联系其他细胞和细胞内外之间传递各种物质。()

5取甘露醇饱和溶液,加三氯化铁与氢氧化钠试液,产生(棕黄色)沉淀,振摇不消失,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即溶解成棕色溶液。

6多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物质存在方式:(游离多糖)和(结合型多糖)。

7影响透明质酸溶液的粘度的因素:(pH值过低或过高)、(玻璃酸酶)、(还原性物质)、(紫外线、电离辐射)其中(pH值过低或过高)(玻璃酸酶)引起糖苷键的水解导致黏度降低;(辐射破坏)由于分子间解聚

导致黏度降低。

8硫酸软骨素主要是硫酸软骨素A、C及各种硫酸软骨素的混合物。

9游离硫酸软骨素水溶液,遇较高温度或酸即不稳定,主要是( A )或降解成单糖或分子量较小的多糖。

A.脱乙酰基 B 脱水 C 脱羧 D 异构化

糖类药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一)有机溶液分级沉淀法

(1)分级沉淀

(2)季铵盐络合法

(二)等电点沉淀法

(三)膜分离法1.透析2.超滤

(四)吸附法

(1)物理吸附

(2)化学吸附

(3)交换吸附

(五)离子交换层析

(六)降解法1.碱处理法 2.酶处理法

多糖的提取?

肝素多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体存在,这种复合物具有抗凝血活性。(X)

肝素的主要功能是

A 脱水剂

B 提供能量

C 抗凝剂

D 润滑关节

(三)肝素

1916年研究凝血时从肝脏中发现的,天然抗凝血物质。在自然界中,肝素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的肝、肺、心、脾、肾、脑腺、肠动膜、肌肉和血液里,多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体存在,这种复合物无抗凝血活性。此外,还具有澄清血浆脂质、降低血胆固醇和增强抗癌药物疗效等作用、临床广泛用作各种外科手术前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输血时预防血液凝固和保存鲜血时的抗凝作用。小剂量时用于防治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国外用于预防血栓疾病,已形成了一种肝素疗法。

1、化学结构和性质

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有吸湿性,钠盐易溶于水,不溶乙醇、丙酮、二氧六环等有机溶剂。是一种含有硫酸基的酸性黏多糖,其分子具有由六糖或八糖重复单元组成的线状链状结构,分子结构单元中含5个硫酸基和2个羧基。

2、酶解—离子交换制备工艺

(2)工艺过程

①酶解取100kg新鲜肠黏膜加苯酚0.2%。在搅拌下加入绞碎胰0.5%~1%,用40%氢氧化钠液调节pH8.5—9,升温至40~45℃,保温2~3h,pH8,再加5%粗食盐升温至90℃,用6M盐酸调节pH6.5,保温

20 min,以布袋过滤,得酶解滤液。

②附、洗涤、洗脱取滤液冷至50℃以下,用6M氢氧化钠调节pH7,加入5kg D—254强碱性阴离子交换

树脂,搅拌5h左右,交换完毕,弃去液体,用水、2M和1.2M氯化钠洗涤。用约树脂体积一半的5M 氯化钠洗脱,后用约为树脂体积的1/2的3M氯化钠洗脱,合并洗脱液。

③沉淀、脱水、干燥滤液加入活性炭和95%乙醇处理,冷处沉淀8~12h。弃去上清液,沉淀中加蒸馏水和4倍量95%乙醇,冷处放置6h,收集沉淀,用乙醇、丙酮脱水2次,得肝素钠粗制品。

④脱色、沉淀、干燥 10%的肝素钠溶液,以4%高锰酸钾进行氧化脱色。以滑石粉作助滤剂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调节pH6.4,用0.9倍的95%乙醇置于冷处沉淀6h以上,收集沉淀,再用4倍量的95%乙醇,冷处放置6h以上、收集沉淀物。干燥得肝素钠精品。肠黏膜换算成总固体7%计,收率20000U/kg,最高效价141.6U/mg。

3、盐酸—离子交换制备工艺

4、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提取法

5、以牛肺为原料的提取法

6、注解

①D—254为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三甲胺季铵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机械强度和耐磨性能差,易破碎,细碎粒易漂浮而流失。解决办法采用负压吸气气泡翻滚搅拌法,利用减压和虹吸将液体吸入或排出反应罐,使树脂始终在罐内,减少破碎和流失,提高收率。

②肝素是聚阴离子(He-),肝素·蛋白质用He-Pr+表示,为可溶性。酸性蛋白质,pI以6计,如果pH选择

8.5—9,Pr-浓度比Pr+浓度大很多,则酸性蛋白与肝素的复合物完全可离解;若碱性蛋白质,pI为10,选择pH8.5—9不能促进蛋白与肝素复合物的离解。必须选择pH11.5—12,才能完全离解。

③洗脱肝素要控制盐的阳离子,其反应:

氯化钠的浓度越大,R+Cl—的浓度越小,有利于He-Na+的生成,宜用动态洗脱。因R+He-结合较牢,交换需要相当高的盐浓度,氯化钠常用2M、3M,能使He-近100%地洗脱下来。

④氧化作用能除去热原、脱色.配合调pH和加热,除去杂质,提高肝素的效价。有机杂质少时,氧化时间短,否则反之。由于高锰酸钾氧化作用较强,破坏肝素和增加K+的含量,故改用加入总量4%的过氧化氢,分两次加、好于单用高锰酸钾,不增加水溶液的新成分。1977年国内研究成功的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组合氧化工艺,克服了单用高锰酸钾氧化破坏肝素的缺点。具体操作是先用低浓度的过氧化氢,在碱性介质中室温进行氧化,由于条件温和,可长时间放置。剩下难氧化的杂质,逐渐升温氧化,至80℃时,再加高锰酸钾最后氧化.即可完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第六章 糖类代谢

第六章糖类代谢 一、填空题: 1.糖酵解反应历程中三个调节部位即催化三个不可逆反应的调节酶是、 和____________ ,其中以为最重要的调控部位。 2.在糖分解代谢中,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在有氧情况下,它形成,在缺氧或无氧的时候形成或。 3.在人体中,1M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作用净生成_____个ATP,而1M葡萄糖经过彻底氧化分解可以生成_____个ATP。 4.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然后和结合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形成第一个产物是。 5.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和三种酶组成,其辅因子共种,分别为、、、、和。6.在三羧酸循环反应历程中,三个关键的调节酶是、和_________________ 。它们的共同抑制剂是和。 7.磷酸戊糖途径的缩写符号是或,此途径氧化阶段两个脱氢酶的辅酶均是,二个脱氢酶分别是、。 8.三羧酸循环的缩写符号是______,此循环途径是在细胞的____________ 中进行的。9.三羧酸循环过程中有_______次脱氢和_______次脱羧反应。 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面哪一种酶在糖酵解和葡萄糖异生过程中都发挥作用( ) ①丙酮酸激酶②丙酮酸羧化酶③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④已糖激酶 2.参与三羧酸循环的起始物是( ) ①丙酮酸②异柠檬酸③草酰乙酸④苹果酸 3.糖的无氧酵解与有氧分解代谢的交叉点物质是( ) ①丙酮酸②烯醇式磷酸丙酮酸③乳酸④乙醇 4.三羧酸循环中,哪一个化合物前后各放出一个分子CO2,这个化合物为( ) ①柠檬酸②乙酰CoA ③琥珀酸④ -酮戊二酸 5.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索酸的酶是琥珀酸脱氢酶,此酶的辅因子是( ) ①NAD+②CoA-SH ③FAD ④TPP 6.除哪种酶外,其余的酶都参与柠檬酸循环( ) ①延胡索酸酶②异柠檬酸脱氢酶③丙酮酸脱氢酶④顺乌头酸酶 7.EMP、TCA、PPP三条代谢途径以下列哪种中间产物相互联系( ) ①丙酮酸②乙酰CoA ③PEP ④3-P-甘油醛 8.在柠檬酸循环中,哪步反应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生成一分子高能磷酸化合物( ) ①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②琥珀酰CoA→琥珀酸 ③琥珀酸→延胡索酸④延胡索酸→苹果酸 9.糖代谢中间产物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 ①6-磷酸葡萄糖②1,6-二磷酸果糖③1,3-二磷酸甘油酸④3-磷酸甘油醛

药学导论复习题副本

药学导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 1.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不包括()。 A.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B.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C.剂型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D.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E.剂型不影响疗效 2.目前使用《中国药典》最新版本为()。 A.2010年版 B.2000年版 C.2002年版 D.2005年版 E.2008年版 3.片剂常用的辅料不包括()。 A.填充剂 B.粘合剂 C. 增塑剂 D.润滑剂 E. 崩解剂 4.下列辅料属于崩解剂的是()。 A.羧甲基淀粉钠 B.糖粉 C.糊精 D.硬脂酸镁 E.乙醇 5.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制备片剂的常用方法是()。 A.粉末直接压片法 B.湿法制粒压片 C.干法制粒压片 D.结晶压片法 E.半干式压片法 6.下列辅料常用作片剂的润湿剂的是()。 A.糖粉 B.羧甲基淀粉钠 C.糊精 D.乙醇 E.硬脂酸镁 7.片剂属于()剂型。 A.液体剂型 B.固体剂型 C.半固体剂型 D.气体剂型 E.乳剂型剂型 8. ( )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科学。 A.生物药剂学 B. 物理药剂学 C. 工业药剂学 D.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E.药物动力学 9. ( )是运用物理化学原理、方法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有关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剂型特点、质量控制等内容的边缘科学。 A.生物药剂学 B. 物理药剂学 C. 工业药剂学 D.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E.药物动力学 10. 1.亲水性有机溶剂,主要是指甲醇、乙醇及丙酮等。这些溶剂既可溶于水,又可以任意比与亲脂性有机溶剂相混溶,溶解范围广,易浓缩保存。其中以()最为常用。 A.甲醇 B.乙醇 C.丙酮 D.丁醇 11.下列物质哪个不是一次代谢产物:() A糖、 B蛋白质、 C核酸、 D生物碱 12.下列分离方法中,哪一种不是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A.沉淀法 B.透析法 C.凝胶滤过法 D.超速离心法 13.在液-液萃取法中,下列哪一种方法不适于对乳化现象的处理:() A.将乳状液抽滤。 B.将乳状液加热或冷冻。 C.长时间放置。 D.剧烈振摇 14.在分离纯化蛋白质时,用透析法不能除去的成分是()。 A.无机盐 B.单糖 C.多糖 D.双糖 15. 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海藻酒治疗() A. 创伤 B. “雀目” C. 中风 D. 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16. 羊靥曾经用于治疗()

糖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 一、选择题 ( )1、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辅酶a a 1摩尔; b 2摩尔; c 3摩尔; d 4摩尔; e 5摩尔。( )2、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的酶就是 a 果糖二磷酸酶; b 葡萄糖—6—磷酸酶; c 磷酸果糖激酶; d 磷酸化酶。 ( )3、糖酵解的终产物就是 a 丙酮酸; b 葡萄糖; c 果糖; d 乳糖; e 乳酸。( )4、糖酵解的脱氢步骤反应就是 a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b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c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e 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 )5、反应: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需要哪些条件? a 果糖二磷酸酶、ATP与二价MG离子; b 果糖二磷酸酶、ADP、无机磷与二价MG离子; c 磷酸果糖激酶、ATP与二价Mg离子; d 磷酸果糖激酶、ADP、无机磷与二价Mg离子; e ATP与二价Mg离子。 ( )6、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一摩尔六碳糖裂解为两摩尔三碳糖的反应所需的酶就是 a 磷酸己糖异构酶; b 磷酸果糖激酶; c 醛缩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e 烯醇化酶。 ( )7、糖酵解过程中NADH+ H+的去路 a 使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b 经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c 经苹果酸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d 2—磷酸甘油酸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 e 以上都对。 ( )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 aATP水解为ADP与无机磷;b 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DP磷酸化为ATP c 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形成ATP; d 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 e 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 ( )9、缺氧情况下,糖酵解途径生成的NADH+ H+的去路 a 进入呼吸链氧化供能; b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c 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 d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合成1,6—二磷酸果糖;

病理学考题第六章糖代谢

第六章糖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糖有氧氧化 2.糖原合成 3.糖酵解 4.三羧酸循环 5.糖异生 6.磷酸戊糖途径 二、填空题 1.糖酵解途径的反应全部在_________进行。 2.由于成熟红细胞没有_________,完全依赖_________供给能量。 3.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途径,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_________。 4.三羧酸循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反应的关键酶,一次三羧酸循环可有_________次脱氢过程和_________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 5.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原料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糖原合成时,葡萄糖的供体形式是_________。 7.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产生_________分子ATP。 三、选择题 1.可使血糖浓度下降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B胰高糖素C胰岛素 D糖皮质激素E生长素 2.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的代谢途径是: A.糖酵解途径 B.三羧酸循环 C.磷酸戊糖途径D.脂肪酸合成 E.乳酸循环 3.糖在体内的主干代谢途径是 A.有氧氧化 B.酵解途径 C.戊糖途径 D.合成糖原 E.转变成脂肪 4.关于乳酸循环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防止酸中毒的发生 B.有助于维持血糖浓度C.有助于糖异生作用 D.有助于机体供氧E.有助于乳酸再利用 5.关于糖的有氧氧化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CO 2和H 2 O B.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C.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变的途径 D.有氧氧化在胞浆中进行 E.葡萄糖氧化成CO 2和H 2 O时可生成36或38个ATP 6.氨基酸生成糖的途径是下列哪种途径: A.糖有氧氧化 B.糖酵解C. 糖原分解 D.糖原合成E. 糖异生 7.关于三羧酸循环下列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A.产生NADH和FADH B.有GTP生成 C.把一分子乙酰基氧化为CO 2和H 2 O D.提供草酰乙酸 E.在无氧条件下它不能运转8.糖异生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

第七章-糖类药物

第七章糖类药物 概述 1812年,俄国化学家基尔霍夫在加酸煮沸的淀粉中,得到葡萄糖。 1819年法国科学家布拉孔诺从木屑、亚麻和树皮中也得到葡萄糖,才认识到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基本“单元”都是葡萄糖,得实验式C6H12O6。 1886年,德国化学家基利阿尼证明了葡萄糖的碳为直链,没有与完整的水分子相结合。 随后,糖的诸多其他生物学功能也已被逐步揭示和认识。糖蛋白、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生物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及免疫反应等。 概念及分类 定义:糖类是一类多羟基醛、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分类:按照糖类物质含糖单位数目分: (1)单糖: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2)寡糖: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为2~9个单糖分子) (3)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链接而成的糖(一般的糖类药物指的就是多糖) (一)糖类药物的分类 糖类药物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有多种,按照含有糖基数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单糖类:如葡萄糖、果糖、氨基葡萄糖和维生素C等。 (2)低聚糖类:如蔗糖、麦芽乳糖、乳果糖等。 (3)多糖类:多糖又有多种,根据其来源不同又可分为: ①来源于植物的多糖,如黄芪多糖、人参多糖、刺五加多糖; ②来源于动物的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 ③来源于微生物的多糖,如香菇多糖、猪苓多糖、灵芝多糖、云芝糖肽等。 (4)糖的衍生物:如1,6-二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磷酸肌醇等。 糖缀化合物:包括糖蛋白和糖脂两大类复合多糖,它们是一种糖类和一种蛋白质或一种脂类缔合的产物。糖基:与活性或抗原性相关。半乳糖、甘露糖、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氨基半乳糖等。 糖蛋白通常分为:胶原型、粘多糖型、蛋白聚糖型、寡聚甘露糖苷型和N-乙酰乳糖胺型,其中寡聚甘露糖苷型和N-乙酰乳糖胺型属于N-糖基蛋白。 寡糖残基:在发挥生物功能中期决定作用,贮存生物信息,捕获细胞间各种相互作用信息,联系其他细胞和细胞内外之间传递各种物质。 局限:长期以来,糖苷键合的高级多聚体的研究,仅限于储能物质和支撑结构的同质多聚体。 20世纪70年代起,糖缀合物尤其糖蛋白研究逐渐居于重要地位。

糖代谢习题

第六章糖代谢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其多数分子式可以表示为(CH2O)n。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2.血糖:血中的葡萄糖; 3.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产乳酸的过程; 4.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5.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其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亦称柠檬酸循环; 6.糖原的合成:体内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7.糖原的分解: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8.糖异生: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9.乳酸循环(Cori循环):肌肉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细胞膜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放入血液后又可被肌肉摄取,此循环即乳酸循环。 二、填空题 1.糖酵解是在细胞的细胞质进行的,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 进行的,磷酸戊糖途径是在细胞质进行的。

2.糖酵解的速率主要受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和丙酮酸激酶的调节控制。 3.糖酵解的三步不可逆反应是葡萄糖的磷酸化作用、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作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转移。 4.糖酵解中两步底物磷酸化作用生成ATP的反应分别是1,3-二磷酸甘油酸的磷酸转移、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转移。 5.丙酮酸脱氢酶系由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组成。 6.6. 三羧酸循环过程中有四次脱氢和两次脱羧反应。每循环一周可生成10 个ATP。 7.7.肝是糖异生中最主要器官,肾也具有糖异生的能力。 8.8.1个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可生成4 个ATP,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2 分子ATP。 9.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ɑ-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10.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要消耗6 分子ATP。 11.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 12.苹果酸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可生成草酰乙酸,该酶属于EC分类中的氧化还原酶类。

第七章 糖代谢

第七章糖代谢 ?新陈代谢 ?高能化合物 ?糖的分解 ?糖的合成 第一节新陈代谢 ?提问:什么是新陈代谢? ?新的来,久的去 ?花开花落、四季轮回、“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生化定义——泛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 ?是生物体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有机统一。 1.1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统一 1.2 新陈代谢的共性 ?生物虽然形貌各异,习性万千,但体内的新陈代谢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提问:为什么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呢? ?共同的祖先! 途径相似 ?A. 代谢 ?大同各类生物的物质的代谢途径十分相似 ?小异也有偏向 ?低等的厌氧生物尚没有发展出好氧代谢途径,而高等生物包括好氧细菌都发展出了更为高效的好氧代谢,但同时保存了厌氧代谢途径。 步骤繁多,具有严格的顺序性; ?B. 反应 按进程新陈代谢 ?营养物质的摄取与吸收 ?细胞内的物质代谢

?代谢产物的去向与废物排泄 ?这门课主要涉及目前已经清楚的细胞内四大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1.3 代谢的研究方法 ?A.同位素示踪法 ?将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物质参与代谢反应,测试该基团在不同物质间的转移情况,来认识代谢过程。 ?例 整体方法 ?B. ?C.组织提取法 D.自由能判断(逻辑判断) ?宏观世界的热力学规律在微观生物体细胞内仍然适用。 ? A.热力学定律与自由能 当体系恒温、恒压下发生变化时 ?△G= △H - △TS= -W(W-体系都外所作的功) ?①△G<0时,W>0,体系对外作功,该反应可自发进行 ?②△G = 0时,W =0,该反应过程为可逆过程 ?③△G>0时,W<0,该反应不可自发进行,必须吸收外来能量才能进行,同时,该反应的逆过程可以自发进行。 ?提问:在代谢过程分析时,中间产物有A、B、C、D、E,如果G分别为3、5、 7、4、2,请判断自发反应的顺序? ?答案:△G<0 ?7→5 →4 →3 →2

多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综 述? 多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冯 优1,2,王凤山1,2,张天民1,谭海宁1,2 (山东大学1.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 摘 要:此文综述了多糖的生物活性、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糖类药物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多糖;生物活性;抗癌;抗衰老;免疫调节 中图分类号:R285;T Q4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1678(2008)022******* R esearch advances of polysaccharide drugs FE NG Y ou 1,2,W ANG Feng 2shan 1,2,ZH ANG T ian 2min 1,T AN Hai 2ning 1,2 (1.National G lyco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2.School o f Pharmacetical Sciences , Shandong Univer sity ,Jinan 250012,China ) 收稿日期:2007210208 作者简介:冯优(19842),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多糖类药物研究;王凤山,通信作者,T el :0531288380288,E 2mail :fswang @ https://www.doczj.com/doc/e75307177.html, 。 多糖链是生命科学中除肽链、核苷酸链之外具有重大意义的第3种链状生物大分子,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它可能比肽链和核苷酸链含有更多的生物信息,对糖生物学的研究将成为揭示生命奥秘的第3个里程碑[1]。近年来,人们不断发现糖类物质具有多样的生物功能,例如抗癌、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降血糖等,并在生命现象中参与了细胞的多种活动,有些可作为或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本文对多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与维持生物机能密切相关。多糖可作为广谱的免疫促进剂,它不仅能激活巨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还能促进细胞因子生成、活化补体,从而在抗肿瘤、抗病毒以及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另外,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等作用也有许多报道。 1.1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多糖 许多高等植物、微生物、藻类和地衣中都含有具抗肿瘤活性的多糖,从结构来看,包括均多糖、杂多糖、肽聚糖以及多糖衍生物或复合物。高等真菌细胞壁中的β2D 2葡聚糖活性最显著,其中香菇多糖、裂褶菌多糖、云芝多糖K (krestin ,又称PSK )已应用于癌症的免疫治疗。多糖类药物能刺激机体的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成熟、分化和繁殖,使机体免疫系统恢复平衡,从而消除、吞噬癌细胞,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多糖对机体细胞无直接细胞毒作用,这是它不同于其它抗肿 瘤药的优点之一[2]。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中提取分离的多糖 (LBPP )具有抗肿瘤作用。分别用携带S180肿瘤和B16黑素 瘤的小鼠评价LBPP 的抗肿瘤活性时,可观察到剂量为100和200mg/kg 时,肿瘤形成明显减少(P <0.01),相对脾脏和胸腺重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增殖以及血清溶血抗体明显增加(P <0.05),外周血液异常和贫血状况显著改善,显示LBPP 的抗肿瘤活性是由免疫调节作用介导的[3]。 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黏液中提取的一种新型多糖(M AP )在体外对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 L 260细胞系具有抗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不同浓度M AP (50~800 mg/L )存在的条件下培养H L 260细胞5d ,结果显示M AP 可抑 制H L 260细胞的成活率,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M AP 的抗增殖作用与诱导H L 260细胞凋亡有关[4]。刺参酸性黏多糖能抑制小鼠S 180肉瘤和乳腺癌细胞的DNA 合成,但促进正常肝细胞DNA 合成;其对皮肤癌的抑制率可达50%~ 60%[5]。 单子叶植物内生菌多糖对人红白血病K 562细胞株具有抑制作用。该多糖可诱导K 562细胞凋亡,使K 562细胞凋亡始动基因fax 及凋亡促进基因bax 表达增加、凋亡抑制基因 bcl 2表达明显降低[6]。硫酸化修饰的多叶奇果菌(Grifola frondosa )多糖(S 2G AP 2P )与52氟脲嘧啶(52FU )联合应用对人 胃癌SG C 27901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S 2G AP 2P 能明显抑制 SG C 27901细胞生长,并能诱导细胞凋亡,而且S 2G AP 2P (10~50μg/m L )与1μg/m L 52FU 联合使用对SG C 27901细胞生长有 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它可提高52FU 的抗肿瘤活性[7]。 有的多糖对肿瘤的生长有双重作用。牛膝多糖在 C57BL/6小鼠体内对Lewis 肺癌细胞在低剂量时显著抑制其 9 21中国生化药物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s 2008年第29卷第2期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库

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制药:即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动物生产医药品。 2、基因工程制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 3、细胞工程制药: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物的技术。 4、酶工程制药:是将酶或活细胞固定化后用于药品生产的技术。 5、发酵工程制药:指利用微生物代过程生产药物的技术。 6、抗体工程制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性质生产药物的技术。 7、先导化合物:通过优化药用、减少毒性和副作用可以使其转变为一种新药的化合物。 8、生物药物的定义: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9贴壁细胞:生长须有贴附的支持物表面,依靠贴附因子生长。 10、悬浮细胞:生长不依赖支持物表面,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生长。如血液淋巴细胞、生产干扰素的Namalwa(那马瓦)细胞。 11、兼性贴壁细胞:生长不严格依赖支持物。如中国地仓鼠卵巢细胞,小鼠L929细胞。 12牛痘病毒:构建多价疫苗腺病毒、 逆转录病毒:用于基因治疗 杆状病毒:用于外源基因表达 13、生物碱:含氮有机化合物 14、生理活性物质:对细胞生化代和生理活动起着调节作用。 15、植物抗毒素(phy toalexins)是指在植物防御系统能对抗微生物进攻的某些次级代产物,有些时候连续合成,有些时候在被刺激下才会产生抗毒素,或仅在被诱导下其产量才能增加。 16、生物转化定义(biotransformation,bioconversion):也称生物催化(biocatalysis),是指利用生物离体培养细胞,固定化的植物(或微生物)细胞或从这些有机体中分离得到的酶等,对外源底物进行结构修饰而获得更有价值产物的一种技术。 17、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8、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多克隆抗体:由多个克隆细胞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制剂。也称第一代人工抗体 20、基因工程抗体:是利用DNA重组技术,通过对抗体分子基因结构与功能了解,有目的地在基因水平上对抗体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或者直接合成基因序列,再将基因导入细胞表达产生的一类抗体,也称第三代抗体 21、药用酶:指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酶。 22、酶法制药:指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而将前体物质转化为具有药用功效的物质的过程。 23、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根据菌种的 自发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或 自然分离。 填空 1、生物药物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各种海洋生物等。 2 、注射用药要求,对药品制剂的均一性、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等

生物化学第六章糖代谢习题

第六章糖代谢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异生(S1ycogenolysis) 3.乳酸循环(cori cycle) 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8.肝糖原分解(Slycogenolysis) 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2.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 13.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二)英文缩写符号释义 1.UDPG(uridinediphosphate–glucose) 2.ADPG(adenosinediphosphate–glucose) 3.F–D–P(fructose–1,6–bisphosphate) 4.F–1–P(fructose–1–phosphate)· 5.G–1–P(glucose–1–phosphate) 6.PEP(phosphoenolpyruvate) (三)填空题 1.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分子ATP。 2.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和。3.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要消耗A TP。

4.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的氧化。 5.延胡索酸在酶作用下,可生成苹果酸,该酶属于EC分类中的酶类。 6.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阶段,分别称为和, 其中两种脱氢酶是和,它们的辅酶是。 7.糖酵解在细胞的中进行,该途径是将转变为,同时生成和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8.糖原的磷酸分解过程通过酶降解α–1,4糖苷键,靠和酶降解α–1,6糖苷键。9.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 TP的高能化合物是和。10.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和。 11.参与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反应的辅酶为、、、、和。 12.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二碳单位的酶为,其辅酶为;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三碳单位的酶为。 13.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包括3种酶,它们是、、。 14.催化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酶是,它需要和作为辅因子。 15.合成糖原的前体分子是,糖原分解的产物是。 16.将糖原磷酸解为G–1–P,需、、三种酶协同作用。 17.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有关,也是合成、、等的碳骨架的共体。 18.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剂。 19.TCA循环的第一个产物是。由、和所催化的反应是该循环的主要限速反应。 20.TCA循环中有二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和催化。脱去的CO2中的C原子分别来自于草酰乙酸中的和。 21.糖酵解产生的NADH+H+必需依靠系统或系统才能进入线粒体,分别转变为线粒体中的和。 22.糖异生主要在中进行,饥饿或酸中毒等病理条件下也可以进行糖异生。 (四)选择题 1.指出下列各酶中何者不属于三羧酸循环途径的酶? 。 A.延胡索酸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

(完整版)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SGLT 肝脏 各种组织细胞门静脉

过程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CO 2 NADH+H + FADH 2 H 2 O [O] TAC 循环 ATP ADP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常见的糖类药物

常见的糖类药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见的糖类药物》的内容,具体内容:糖类药物的概念并没有统一,通常认为糖类药物就是含糖结构的药物,但也有学者认为一般的糖类药物的概念可以推广到以糖为基础的药物,即糖自身可以作为药物。那么由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 糖类药物的概念并没有统一,通常认为糖类药物就是含糖结构的药物,但也有学者认为一般的糖类药物的概念可以推广到以糖为基础的药物,即糖自身可以作为药物。那么由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1 D-甘露醇 属于糖醇一类的物质英文名称:D-Mannitol,又叫已六醇 D-甘露密 醇 ;D-木蜜醇 ;甘露蜜醇; D-甘露糖醇;虫草酸; 哌喃甘露糖等。类似于蔗糖的略带点甜味的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在医药,食品,饲料,生命科学研究中都有一定作用。 2 1.6-二磷酸果糖(FDP) FDP可作用于细胞膜,调节糖代谢中若干酶活性,尤其是激活磷酸果糖激酶(PFK),聚增细胞内高能磷酸池,产生大量的ATP,促进钾离子内流,恢复细胞极化状态,从而有益于休克、缺氧、缺血、损伤、体外循环和输

血等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以及对葡萄糖的利用,以促进细胞修复和改善功能。在临床上,FDP作为调节糖代谢中若干酶的活性和恢复、改善细胞代谢的分子水平药物,用于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直视手术、外周血管疾患和重危病人接受胃肠外营养疗法等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 3 肝素 肝素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由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苷、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脂,平均分子量为15KD,呈强酸性。它也存在于肺、血管壁、肠粘膜等组织中,是动物体内一种天然抗凝血物质。天然存在于肥大细胞,现在主要从牛肺或猪小肠黏膜提取。作为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心血管手术、心脏导管检查、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随着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的进展,肝素的应用不断扩大。 4 硫酸软骨素(CS) 硫酸软骨素(CS)是共价连接在蛋白质上形成蛋白聚糖的一类糖胺聚糖。硫酸软骨素广泛分布于动物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表面,糖链由交替的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半乳糖胺(又称N-乙酰氨基半乳糖)二糖单位组成,通过一个似糖链接区连接到核心蛋白的丝氨酸残基上。 5 透明质酸(HA)

第六章代谢总论 第七章 糖类代谢

第六章代谢总论第七章糖类代谢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能量代谢 3、、自由能 4、高能化合物 5、糖酵解 6、糖酵解途径(EMP) 7、糖的有氧氧化8、三羧酸循环(TCA) 9、磷酸戊糖途径10、糖的异生作用 二、填空题 1、糖类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和。 2、糖酵解途径是在_________中进行,该途径是将转变为,同时生成________和_______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3、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_____分子ATP 4、糖酵解过程中有3步不可逆的酶促反应,催化这三步不可逆反应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5、三羧酸循环是从草酰乙酸和结合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又返回草酰乙酸的过程。 6、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要消耗_________ATP。 8、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________的氧化。 9、在磷酸戊糖途径中,7-磷酸景天庚酮糖与________________在转醛醇酶作用下,生成4-磷酸赤藓糖和。 10、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和,其中两种脱氢酶是和,它们的辅酶是。 11、酶催化与ATP反应生成1,6-二磷酸果糖,其逆反应是由酶催化的。 12、动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是_________,糖的贮存形式是_________。 13、一次三羧酸循环共有次脱氢反应和次底物磷酸化反应。 14、组成丙酮酸脱H酶系的三种酶分别是、和,五种辅酶分别是、、、和。 15、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和催化。 16、催化糖酵解途径中消耗ATP的反应的酶是和。 17、乳酸脱氢酶在体内有5种同工酶,其中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为型,对__________ 亲和力特别高,主要催化反应。 18、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TP的高能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19、通过磷酸戊糖途径可以产生和___________这些重要的化合物。 20、酵母菌通过途径产生使面包发起来。 21、在磷酸戊糖途径中,酶催化二碳单位的转移,酶催化三碳单位的转移,二碳、三碳单位的供体是,受体是。 22、参与糖原合成的核苷酸是,它和葡萄糖结合的形式是。 23、糖异生作用的关键酶有、、和。 24、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______________。 25、6-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催化下进入途径;在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生成;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进入途径;经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进入途径。 26、磷酸戊糖途径是在内进行的,磷酸戊糖途径与糖酵解途径共同的中间产物是和。 27、在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最重要。生物体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都是以此为中心的。 28、化学反应中的自由能变化用_________表示,标准自由能变化用_________表示,生物化学反应中pH 7.0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则表示为_________。 29、△G为负值是反应,可以进行。 30、高能化合物通常指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被称为能量代谢的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A.果糖二磷酸酶B.葡萄糖-6-磷酸酶 C.磷酸果糖激酶D.磷酸化酶 2、糖酵解细胞定位是: A.线粒体B.线粒体及细胞液C.内质网D.胞液 3、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A.CO2+H2O+ATP B.乳酸C.丙酮酸D.乙酰CoA 4、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正确顺序应为: A. 琥珀酰CoA,琥珀酸,α-酮戊二酸,延胡索酸,苹果酸 B.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 C.琥珀酸,琥珀酰CoA,延胡索酸,α-酮戊二酸,苹果酸 D.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苹果酸,延胡索酸 5、在原核生物中,一摩尔葡萄糖经糖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 A.12 B.24 C.32 D.38 6、糖代谢中间产物有高能磷酸键的是: A.6-磷酸葡萄糖B.3-磷酸甘油醛C.1,6-二磷酸果糖D.1,3-二磷酸甘油酸 7、不能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 A.α-磷酸甘油B.丙酮酸C.乳酸D.乙酰CoA 8、丙酮酸激酶是何途径的关键酶? A.磷酸戊糖途径B.糖异生C.三羧酸循环D.糖酵解 9、丙酮酸羧化酶是那一个途径的关键酶? A.糖异生B.磷酸戊糖途径C.糖酵解D.TCA循环

第六章糖代谢

糖 代 谢 学习目标: 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glucose ,Glc)及糖原(glycogen ,Gn)。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 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己糖代谢等。 糖代谢的概况: 第一节 血 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lood sugar)。体内血糖浓度是反映机体内糖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糖浓度为 3.9~6.1mmol /L(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7.0 mmol /L 称为高血糖,低于3.9mmol /L 称为低血糖。要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必须保持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动态平衡。 一、血糖的主要来源及去路 磷酸核糖 + NADPH+H + 病例 女性,67岁,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半年。患者于半年前开始自觉口渴,多饮,每日饮水量 达4000ml ,多尿,每日10余次伴尿量增多,主食由6两/日增至1斤/日,体重在三个月前开始下降,近3个月下降8kg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药物过敏史。查体:T36.5℃,P78次/分,R20次/分, BP120/80mmHg ,一般状态尚可,神志清楚,消瘦体质,皮肤弹性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颈软,甲 状腺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化验:空腹血糖13mmoL/L,血常 规正常,尿糖(+++)。 请问:1、糖尿病典型症状的机制是什么? 2、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第六章糖类代谢

第六章糖类代谢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水解淀粉的淀粉酶有与,二者只能水解淀粉中的,水解产物为。可以水解淀粉(或糖原)中任何部位的α-1,4糖苷键,只只能从非还原端开始水解。 2、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氧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也称为途径,其过程共有步,分为、和三个阶段,全部反应在中进行。 3、酶催化的反应是EMP途径的第一个氧化反应。分子中的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是EMP途径中第一个产生ATP的反应。 4、EMP途径共经历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它们分别由酶和酶所催化。 5、丙酮酸脱氢酶系位于上,由种酶和种辅助因子组成,它所催化的丙酮酸氧化脱羧是葡萄糖代谢中第一个产生的反应。 6、三羧酸循环,亦称。此名称源于其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含三个羧基的。据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的人名,此循环又称为循环。 7、TAC循环中大多数酶位于,只有酶位于线粒体内膜。 8、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是从2个碳原子的与4个碳原子的缩合成6个碳原子的开始,反复地脱氢氧化。羟基氧化成羧基后,通过脱羧方式生成CO2。二碳单位进入三羧酸循环后,生成2分子,这是体内的主要来源。脱氢反应共有4次。其中3次脱氢(3对氢或6个电子)由接受,1次(1对氢或2个电子)由接受。这些电子传递体将电子传给氧时才能生成。 9、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肪、氨基酸在体内进行生物氧化都将产生,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降解。三羧酸循环中只有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生成,循环本身并不是释放能量、生成ATP的主要环节。其作用在于通过4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提供还原当量。 10、葡萄糖的无氧分解只能产生分子ATP,而有氧分解能产生分子ATP。 11、即磷酸戊糖途径,简称途径是G代谢的另一重要途径,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物体内,在细胞的中进行,葡萄糖可经此途径代谢生成、和,而主要意义不是生成ATP。 12、糖酵解产生的NADH2+必需依靠系统或系统才能进入线粒体,分别转变为线粒体中的和。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糖代谢

第七章糖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2分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过连续两次脱羧和脱氢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和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进行一次释放2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经过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被氧化分解成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第七章糖代谢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答案 名词解释: 1、糖酵解途径: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许多中间步骤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氧化。这个分解过程与酵母生醇发酵大致相同,因此糖的无氧氧化又称为糖酵解。 2、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3、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经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又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4、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填空题 1.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2.细胞液乳酸 3.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4.4 2 5.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 4 2 1 12 6.细胞液线粒体36 38 7.葡萄糖糖原 8.磷酸戊糖途径戊糖 9.肝脏肾脏 10. 糖异生作用 简答题 1.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糖酵解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迅速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例如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则糖酵解过程加强,以补充运动所需能量。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贫血、失血、休克、呼吸障碍、循环障碍等,因氧供应不足,组织细胞也可增强糖无氧分解,以获得少量能量。 (2)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某些组织细胞如红细胞、视网膜、睾丸、白细胞、肿瘤细胞等,其所需能量仍由糖酵解供应。红细胞缺少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分解,维持红细胞结构和功能所需的能量全部依赖糖无氧分解获得。 (3)为体内其它物质的合成提供原料

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特点: (1)三羧酸循环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2)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主要的产能途径,每一次三羧酸循环共生成12分子ATP。 (3)三羧酸循环是单向反应体系。 生理意义: (1)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 (3)糖有氧氧化是体内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3.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生成5-磷酸核糖 (2)生成NADP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