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及思考概要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及思考概要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及思考概要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及思考概要

现代教育管理 ·2011年第 1期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及思考

摘要 :实地调研结果显示 ,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自实施以来 , 总体情况良好 ,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

一 , 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驱动力上存在差异 ; 第二 , 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对于政策本身与自我未来发展之间的冲突存在顾虑 ; 第三 , 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政策本身内容赞同度低 ; 第四 , 在国家政策限定与学生自身发展之间存在冲突 ; 第五 , 学生对免费教育政策的最终落实存在顾虑。针对以上情况 , 要

尽快出台和完善具体的免费师范生就业细则 , 明确免费师范生选拔和淘汰机制 , 完善已有的制度 , 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薪酬和待遇 , 引导师范类高校合理定位 , 以促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良性运作。

关键词 :免费师范教育 ; 教师教育 ; 教育政策中图分类号 :G 659.21; G40-01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485(2011 01-0058-04王智超

(东北师范大学 , 吉林长春 130024

①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 十一五” 规划 2008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 免费

师范教育政策实施状况追踪研究”(CFA080211;

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 2008年度规划项目“ 基于教育政策绩效的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状况的研究”(GH08062; 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状况的追踪调研”(08QN042。

作者简介 :王智超 (1980-, 男 , 黑龙江甘南人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背景下 , 教育“ 质”的提升成为教育基本“ 量” 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 , 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 质” 有效提升的关键。 2007年 , 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的 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作为国家整体教育政策的一部分 ,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与其他政策一起构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合力。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一方面 , 从国家宏观的角度看 ,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改变优秀教师资源的整体流动方向 , 使优秀教师资源分流到更需要这部分资源的地区 , 必将扭转优势教育资源聚积的弊端 , 对于带动落后地区师资整体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 师范生免费教育将使高等师范院校与落后地区的教师培训紧密结合起来 , 形成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 , 更有利于培育符合我国实际的“ 教育家”。因此 , 不但要继续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 而且必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此项政策 , 使这项政策在更大的程

度上发挥积极作用 , 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007年至今 , 首届免费师范生已经进入大学四

年级 , 面临就业的现实问题。此项政策实施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能否继续推进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 , 笔者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07年至今 ,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已经实施 3年 , 3年共招收免费师范生34232名。

[1]

从师范生

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看 , 各试点高校、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推进政策的实施 , 社会对于此项政策也有一定的认同。为进一步了解师范生免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情况 , 我们选择了东北某试点高校的 2007级免费师范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调研。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两种形式 , 共计发放调研问卷 1000份 , 其中学生问卷 800份 ,

58··

家长问卷 200份。回收有效学生问卷 725份 , 有效率为 90%; 回收有效家长问卷 141份 , 有效率为 71%。在调查中 , 进行 4次访谈 , 共计访谈学生78人 , 访谈家长 21人。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 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 ,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实行过程中 , 总体情况较好 , 但政策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细节缺失 , 从而使得政策设计与学生的个人构想和基本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 , 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策效能的有效发挥 , 也使得学生对于政策的认同度有所降低。

(一选择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驱动力分析学生选择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最原始动力是验证政策是否能够得到认同的基本考察点。从选择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初衷来看 , 学生和学生家长在选择初衷上存在差异 , 有超过 50%的学生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而选择免费师范学校 , 而超过 50%的学生家长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选择了免费师范学校 (见表 1。这样看来 , 学生基本上还是对政策较为认同的 , 选择的初衷也并非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 , 初衷较为积极。

表 1:学生和家长对于选择免费师范学校的主要原因项目免费师范生 (% 学生家长 (% 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 50.412.7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44.929.6家庭经济困难 , 无力支付学费 36.050.7没有就业压力 25.031.5 (二对于未来工作性质的意愿分析

由于未来的工作方向和范围已经基本确定 , 很多学生对于未来相对茫然 , 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当被问到“ 是否愿意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时 , 回答非常愿意的比例为 20.8%, 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为 62.3%, 而回答不愿意的比例则达到了

16.9%(见表 2。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对于政策本身与自我未来发展之间的冲突还是存在一定的顾虑。

表 2:是否愿意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情况

项目非常愿意 (% 视情况而定 (% 拒绝回答 (% 免费师范生 20.862.316.9 (三对于政策本身内容的认同分析

对于免费教育政策本身 , 虽然有 65.6%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 , 但仍有 34.4%的学生表示不赞同或非常不赞同 (见表 3, 其主要原因是感觉受到限制和缺乏自我未来发展的自由。

表 3: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认同情况

项目

非常赞同或比较

赞同 (%

不赞同或非常不赞同 (% 免费师范生 65.634.4

学生家长 76.123.9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一个试点工程 , 其中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免费师范生将来能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 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所以作为一个条件 , 国家希望这些来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能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 特别是基层的教育工作。 [2]虽然国家政策初衷是这样 , 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作为“ 经济人”,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未来做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并且 , 惩罚性的限制措施与鼓励学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初衷并不相符。此外 , 虽然对优秀的师范生实行了免费政策 , 但是要求他们毕业后必须到基层进行锻炼 , 在基础教育领域服务 10年 , 这样以免费作为限定学生自由选择和发展的条件 , 反而使得一项利国利民、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好政策被人误解成一项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辅助政策。而这种带有附加条件的免费也并没有起到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的作用。

(四对于自身未来发展关注的分析

接受高等教育是学生谋求自身转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诸多学生和家长对于进入高等学校读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这直接表现在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期待上。对于师范生免费政策 , 学生与家长们最关心之处在于今后这些免费师范生的工作能否得到保证 , 未来从事的工作能否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

调研显示 , 免费师范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存在的担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来是否会被分配到特别困难的地方 , 无法展露自己的才能 ; 二是从事义务教育 10年 , 时间太长 ; 三是毕业后分配工作的去向有何标准或以何为依托 ; 四是 10年之后是否有能力从事其他工作 ; 五是就业时的公平分配问题 ; 六是能否不回生源所在地 ; 七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岗位上 ; 八是同样的文凭是否享有同样的待遇 ; 九是将来的工作环境 ; 十是不能脱产考研。此外还有违约诚信档案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分配到偏远山村的婚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现实而迫切的 , 是最基本的个人发展需求与国家政策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 ,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使自身晋级于更高层次的社会层级 , 进而改变自身的命运 , 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的目的之一是要改变我国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 59··

西部地区优秀师资匮乏的现状。因此 , 免费师范生需“ 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 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显然 , 从农村来再回到农村去不符合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发展目标 , 免费师范生改变个人社会层级的构想与国家政策限定性之间存在冲突 , 使得学生从心底对于个人未来发展存在畏惧与彷徨。

这一点从假定调查的结果上可以得到印证。我们假定如果没有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的限定 , 学生仅有 5.5%会选择中小学 , 而超过 30%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相关情况见表 4。

表 4:没有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限定时学生择业首选情况

项目选择率 (%

其他

5.3

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

0.9国有企业 4.8三资企业 5.5中小学 5.5科研单位 6.0国家机关 14.5读研 34.9高等院校 22.6(五对于政策有效性的期盼分析

即使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愿意回到生源所在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 那么地方政府是否能够按照协议约定 , 保证所有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有岗、有编、有未来发展 ? 虽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中规定了“ 有关省级政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 但至今并无确切的关于接受免费教育师范生就业的相关规定 , 这也使接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心里并不安稳。根据我们的调查 ,

79.2%的学生表示对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能否落实存在顾虑 , 完全没有疑虑的仅有 17.8%, 另有 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具体见表 5。

表 5: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能否落实存在顾虑情况项目完全没有 (%

有些顾虑 (%

顾虑很多 (%

说不清楚 (%

免费师范生 17.863.615.63.0学生家长

19.7

50.7

19.7

9.9

迄今为止 , 就业是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 , 也成了政策成功与否的一个最直接衡量标准。由于首届免费师范生已经进入大学三年级 , 毕业工作成为他们面临的最直接问题 , 有关部门必须考虑到毕业生未来工作这一核心问题。而且 , 就业作为一项需要长期谋划的工作 , 不但需要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高校的努力 , 更需要接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的认可 , 最重要的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能否按照《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的要求 , 认真落实接收免费师范生的工作。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学生就业方面 , 既要考虑地方政府是否愿意接收到地方基层任教的免费师范生 , 又要考虑接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是否真正愿意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 只有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 , 才能够保证此项政策顺利推行。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的相关建议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推进与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职业的目的是互促互进互为补充的。为了促进师范生免费教育

政策的顺利推进 , 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从大环境上使得教师职业得到社会认可 , 使教师待遇得到有效保障。从 2009年 1月 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

的绩效工资政策对于免费师范教育是一个好的消息 , 可以看出 , 国家正不断调整相关政策措施 , 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 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良性运作。在此基础上 , 要继续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 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出台和完善具体的免费师范生就业细则

当前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是一个试行的办法 , 条框较粗 , 虽然对于毕业生就业有相关描述 , 但并不明确。应当就免费

师范生就业的具体细节作出规定 , 诸如免费师范生就业具体归属、编制及如何进行选择等。《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规定:“ 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 , 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 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 这种限定是模糊的。以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为例 , 协议第十三条规定:“ 按照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 , 履行国家义务 , 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 , 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毕业时由丙方安排 , 在

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 , 或服从分配 , 到中小学任教。” 协议虽然明确了

免费师范生、高校、接受地政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毕业生就业中的责任和义

60··

务 , 但编制如何解决 , 在毕业生签订的工作单位与服务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如何衔接 , 免费师范生如若违约如何处理 , 地方政府是不是为其预留编制。如果为其预留了编制 , 而其反而违约了 , 那么预留的编制怎么办 , 是不是还能从别的学校招聘毕业生。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只有明晰了免

费师范生就业的相关细节 , 才能打消疑虑 , 才能更好地促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扎

实有效地推进 , 才能吸引更多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学子接受免费师范生教育。

此外 , 免费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与“ 特岗教师” 之间的冲突也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截至 2009年底 , 国家已经通过“ 特岗教师” 计划招聘 10万多名大学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 , 这些“ 特岗教师” 势必与 2011年即将毕业的首批免费师范生形成重叠 , 如何更好地使两项政策良性结合也是当前需要通过政策进行明确的问题。

(二明确免费师范生选拔和淘汰机制 , 以便使免费师范生具有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优秀教师的培育 , 良好的生源至关重要。免费师范生不但要有出色的学习能力 , 而且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 这就需要在师范生选拔过程中明确选拔的方式、方法和原则 , 以保证良好的生源。针对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后由于未来发展被限定而存在的工作不愁找的心态 , 要在了解和掌握免费师范生的心理上下足工夫。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 , 另一方面也应该明确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 , 使免费师范生清楚 , 国家在师范教育中推行免费政策 , 目的在于鼓励优秀学生投身教育事业 , 是国家重视培育优秀教师的体现 , 而不是简单的扶贫项目。如果免费师范生不思进取 , 无法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 国家也应当取消其享受免费教育的资格 , 以此使免费师范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另外 , 师范院校也应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 使免费师范生能够树立服务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

(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 1994年施行已经 16年了 , 16年间我国教

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应当依据教育发展情况和教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修订 , 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提出的培养更多的“ 教育家” 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 切实做到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 , 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 解决西部地区师资匮乏等问题。

(四努力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享受一定水平的薪酬待遇

农村中小学师资匮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水平较低 , 无法吸引优秀人才长期到农村地区任教。当前 , 我国教师工资虽然由国家财政提供 , 但基本福利等主要还是由学校来自筹 , 经济落后地区政府没有或不具备保证教师基本工资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 并逐步提高。” 国家发改委 2006年12月发布的《高中教育定价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征求意见稿中规定:“ 当地教育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 , 按照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确定。” 相关政策虽然在不断完善 , 但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内教师待遇的均衡发展 , 但从整体上看 , 落后地区教师的薪酬待遇仍然不容乐观。国家应当设立专项教师基金或实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 以保证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

(五引导师范类高校合理定位 , 从长远角度调整和设置相应专业

政府应当从宏观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长远师资培养规划 , 减少师范类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短视行为 , 引导各师范类高校结合自身情况 , 立足为地方服务的基本思想 , 合理定位。同时 , 政府应根据国家教育发展需求 , 从长远师资培养的角度合理调整师范类高校的专业设置 , 使师范类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适合当前教育的需求 , 更具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

[1]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进展顺利 [EL /OL ].http : //https://www.doczj.com/doc/e7895953.html, /edoas

/website18/80/info122422-2172166680.htm.

[2]周逸梅 , 夏命群 . 免费师范生服务年限不会变 [N ]. 京华时报 , 2008-03-15.

(责任编辑 :王舒 ; 责任校对 :李作章 61··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概念,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特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在理解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育政策的概念 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系统的一部分,是国家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子系统。掌握政策的含义是理解教育政策的前提。 (一) 政策 政策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其作为一门科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政策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和假设,大致可分三类:一类认为政策是某种有目的地进行价值分配,以处理问题或实现既定目标。如政策科学的倡导者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认为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哈曼和我国学者孙光等支持这种观点。第二类认为政策是某种行为准则、计划、法规、文件、方案或者措施等,即某种由人们来执行或者遵守的“文本”。如美国学者伍德罗 ? 威尔逊认为“政策是由政治家,即由具有立法者指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我国学者王福生、林德金、陈振明等都赞同这种对政策的解释。第三类认为政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的过程。如詹姆斯 ? 安德森认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个问题及其有关事物的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从中外学者对“政策”内涵的界定和解读可以看出,从广义上讲,政策是个人、团体或政府等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实现某种目的所提出的各项有计划的活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

? 4 ?政策是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等具有公共权力的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各项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政治性的行为依据和准则。它是一系列计划、法律、措施、规章、规则、条例、策略和方法的总称。狭义内涵的“政策”等同于“公共政策”,二者具有相同的范畴结构和方法体系。本书所讨论的政策是狭义的政策。 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人们行为产生引导与约束作用的价值准则与规范,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正式性与强约束性。正式性是指这种价值准则与规范是由正式组织机构制定与颁布的。强约束性是指这种价值准则与规范比较稳定,对每一成员都具有约束与影响作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第二,由掌握公共权力的机构制定与组织实施。掌握公共权力的机构主要是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第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公共政策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其社会适用性大小与制定主体密切相关。 (二) 教育政策 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公共性特征、教育活动的公共性质、教育问题的公共性日益增强;教育研究对象及方法论愈来愈成为公共议题,体现出复杂性思维特质;教育理论研究中公共理论的介入和教育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关联不断得到强化。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在承办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等教育发展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日趋增大,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政府、政党利用其公共权力定制的公共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调节教育内外关系的行动依据和准则,表现为教育路线、教育方针、教育战略、教育规划、教育决定、教育法律法规等形式。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 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总体政策一部分,除了具备政策的一般性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 (一) 政治性与原则性 政治性是教育政策的根本特征,教育作为一项培养未来社会公民和统治阶级接班人的社会事业,具有鲜明的上层建筑特质。任何国家和政党的教育政策,都必然以满足其自身的利益和政治意图,它规定人民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提倡或鼓励什么。 (二) 目的性与可行性 教育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体现和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的目的性是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没有目的性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同时,要使教育政策的目的变成现实,就要充分考虑教育政策的可行性。因为,再好的目的,如果脱离了现实条件,是难以实现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必须把其目的性和可行性联系起来考虑,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组自编) 课程编号:04404121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专业 编写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地位:专业课程 二、课程考核:考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较全面地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政策的分析、制定、执行和评价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认识我国当前的基本教育政策、热点教育政策问题,为日后在本职工作中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政策研究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从而具备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素养,能胜任普通中、小学学校管理及教育行政部门基层管理工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三部分,难点是概述部分。五、教材的选编 本课程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振国教授编著的<<教育政策学>>为主要教材。本教材内容全面,观点新颖,文中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学术观点及动态,把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资料汇集结合起来,并且突出了教材的特点,因此是本较理想的教材。与此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可以参阅国内外其他学者的著作和科研论文,对主要教授内容,可视情况,做必要的取舍。六、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质的课程,具有客观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特点,以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又以教育、社会的发展为现实。因此,本课程以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相应的案例分析、课外调研等。《教育政策学》以教育政策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教育政策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分析研究了我国当前的主要教育政策。故教学实践中应经常使用讨论法。 七、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序号章节章节名称学时数 1 第一章教育政策学概述 5 2 第二章教育政策分析7 3 第三章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 3 4 第四章教育政策制定 4 5 第五章教育政策合法化 3 6 第六章教育政策执行与监测8 7 第七章教育政策评价 6 案例分析、讨论 合计36

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综述概括

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综述 1、公共政策执行与教育政策执行 的文献趋势分析 (1)数据库的选取 (2)有关两类研究的专著与学位论文趋势 首先我们分析大陆地区专著的发展线索。从对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的检索来看,总计有八本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的专著 其次我们分析大陆地区学位论文的发展线索。 第三,我们再来梳理一下XX学位论文中政策执行研究的趋势。 第四,通过PROQUST我们来梳理一

下英语国家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趋势。 (3)有关两类研究的学术论文趋势2、公共政策执行文献的内容分类 分析 (1)西方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西方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及政策执行的概念与价值”三个层面上。 从政策执行的历史线索上看。。。 从政策执行的概念上看,大体有五种学说,分别是强制说、互动说、效用说、决策说和组织说。

其次,我们来看西方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技术分析。这种技术分析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的路径、模式与方法三个层面。 从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式上看。。。。。。 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路径与方法上看。。。。。。 再次,我们来看西方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 (2)我国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首先来看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与价值、公共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和公共政策执行的知识基础三个方面。 其次来看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技术贡献。这种贡献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手段、路径、机制与方法等领域。 3、教育政策执行文献的内容分类分析 (1)关于“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演进、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层面和不同利益归属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具体技术分析

东师-教育政策学19秋在线作业1答案

教育政策学19春在线作业1-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40 道试题,共100 分) 1.教育问题上升为教育政策问题最关键的是() A.进入决策机构视野 B.引起群众关注 C.实现公共建设目标 D.体现公共价值 答案:A 2.在实现教育政策设计主体多元化的时候,多数国家采用了() A.集中制 B.民主制 C.投票制 D.听证制 答案:D 3.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A.《政策科学》的出版 B.《政策研究》的出版 C.《政策理论》的出版 D.《政策分析》的出版 答案:A 4.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是() A.邓恩 B.拉斯维尔 C.德洛尔 D.弗里德曼 答案:B 5.我国大陆第一本将教育政策作为学科来研究的理论著作《教育政策学》的作者是() A.袁振国 B.孙绵涛 C.刘复兴 D.万里 答案:A 6.教育政策问题与教育问题的主要区别是() A.集中爆发 B.政府认为有必要解决 C.多数人需要 D.人民认为有必要解决 答案:B

7.制度模式也称() A.规范模式 B.组织模式 C.目标模式 D.最佳规范模式 答案:B 8.下列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关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法律的制定应以教育政策为依据 B.教育法律比教育政策范围更大 C.教育法律是法律化了的教育政策 D.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 答案:B 9.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理性 B.注重多元 C.注重外输入 D.注重内输入 答案:D 10.()认为机构决定了政策内容和方向 A.组织模式 B.精英模式 C.机构模式 D.团体模式 答案:C 11.综合模式包括() A.规范最佳模式和综视模式 B.规范最佳模式和理性模式 C.规范最佳模式和渐进模式 D.理性模式和综视模式 答案:A 12.政策执行评价的侧重点在于() A.对执行过程和执行机构的行为进行检查 B.对执行者进行检查 C.对执行结果进行检查 D.对执行手段进行检查 答案:A 13.风险型决策一般采取的方法是()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2017年春季《教育政策学》期末考核

2017年春季《教育政策学》期末考核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政策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 答:所谓导向功能是指教育政策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人们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二是推出一整套旨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措施。 (综合模式 2 答:综合教学模式包括两种:一是将在线与离线教学模式综合起来;二是将因特网与其他媒体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种模式将在线与离线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今后值得采用的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将因特网与其他媒体教学模式结合,是现阶段值得采用的模式,它可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因特网资源进行教学。 3(净价值成效 答:是希望能够设计出一套程序,借此程序,决策者能够制定出一个有最大“净价值成效”,花最少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成果。 4(一票否决 答:指决策群体所有成员必须意见完全一致才可能最终选定某个备选方案,如果有任何人持不同意见,方案就不能通过。 5(教育政策评价

答: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标准,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注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请简要论述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答:二者的联系,教育法律是教育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法的制定应以教育政策为依据。教育法律是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在教育政策实践中,通过总结成熟经验和认识而形成的。教育法律是法律化了的教育政策。而教育法律一旦确定之后,对于教育政策又会起到影响和制约。二者的区别,二者在社会规范、制定主体等方面又表现出一些差异。首先,制定者和执行者不同。其次,制定程序上来说,教育法律更严格。第三,执行方式不同。第四,教育政策相对于教育法律比较灵活多样。 2(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教育政策问题的特征有:相互依赖性、历史性(阶段性)、动态性、主观性。 3(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执行包括哪些要素。 答:教育政策执行包括要素有: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教育政策执行方案、教育政策目标群体、教育政策执行环境等。 4(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评价的特征。 答:(一)、教育政策评价是对目标价值的评价。(二)、教育政策评价是依据事实的评价。(三)、教育政策评价是对政策实施流程的评价。 5(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运行的过程。 答:包括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政策选择、教育政策合法化、教育政策执行、教育政策监督、教育政策调整、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终结等步骤。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教育政策设计过程中系统原则的理解。

2020中国教育政策

2020中国教育政策 3月3日,长江教育研究院发布《2017教育政策建议书》。建议 书认为,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十 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必须始终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目标要求,必须加快教育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据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介绍,根据教育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建议书提出10点建议。 第一,学校制度改革:认真总结学制改革经验教训,坚持民主集中 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制改革。 第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坚持教育放、管、服改革,实施教育管、评、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第三,教育法律制度创新:建立教育立法与修法全国人大首席治理制,出台教育立法的治理标准和程序,健全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为教 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第四,教育督导制度创新:建立强化领导负责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和教育“督政”常态化机制,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 强的领导支撑。 第五,教育人事制度创新: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完善乡村 教师荣誉制度配套措施,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 力的人才支撑。 第六,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创新:加快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 健全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质量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评价性作用、监测性作用,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七,教育决策咨询制度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 教育智库,为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第八,义务教育制度创新: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现城 乡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第九,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实施“学分银行”等个人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型社会。 第十,办学体制创新: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并建立民办学校 法人制度,促进和规范我国民办教育发展。 北京市教委正式公布了2017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 其中明确,对于实际居住的审核,将重点对过道房、车库房、空挂 户等情况进行核查,凡不符合实际居住条件的,均不得作为入学资 格条件。 另外,今年小学入学方面,还新增了“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积极稳妥探索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 的入学方式,形成更加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 多部门将联动审核入学资格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今年北京市幼升小将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探索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 结合的入学方式。 “加大对入学条件联审力度”,该负责人说,对完全符合学校单校划片入学要求的将实施单校划片;不完全符合学校单校划片入学的 将实施多校划片。将由各区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 年限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办法,“此举也将进一步增加学生进入优质 学校的机会。” 在小升初阶段,各区将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生分布、学校规模等因素,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合理划定学校服务范围,根据学生志 愿进行派位入学。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登记入学; 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在学区内随机派位入学,保证每 位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

2020最新教育政策

2020最新教育政策 ——焦点1:一考定终身是否被打破? 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 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 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 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 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 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 多采用这一模式。 拥有多次考试机会让考生轻装上阵。浙江考生小新说,他3门选考课程分别为物理、化学和地理。高二时已经都考了一遍,成绩还 不错。高三时又考了一次物理和地理,心态比第一次放松很多。考 生小王的选考课程是历史、化学、政治。他说,高二时三门考试成 绩都很不错,有一门满分。高三再考,只是想试试能不能做得更好。 ——焦点2:学生选择性是否增加?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 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 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记者采访发现,越是学科倾向明显或越早进行职业规划的学生,就能越好地运用选择权。反之,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则容易困扰。比如,高考报名前,还有部分学生 要求更改选考科目,有的甚至已经多次修改。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杨春林说,从教近20年,他发现有的 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表现优秀,但对未来职业、人生却没有起码的思 考和规划。新的录取方式,倒逼考生和家长提早关注这些问题。为此,学校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真正满足学生的选择权,还必须在教学上进行相应改革。从上海、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 但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已成为新常态。 上海市格致中学今年有8个班级300多名同学参加高考,教研室主任何刚告诉记者,高一一结束,除了语数外在原来的行政班级上 课外,学生们就进入了走班制适应期。学校根据不同科目组合设立 了10余个走班班级,并根据学生需求定时调整,开辟特定的走班教室,门口贴有课表。学校还特设了副班主任,加强对负责走班教学 教师的联络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校难免出现了某类教师短缺、某类教师过剩的问题。经过不断摸索,沪浙探索出教师“跨级”“跨校”走班,以及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的分层教学模式。 ——焦点3:录取模式有何变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 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 向选择。 浙江的“新高考”方案,采用“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普通 类高考考生可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今年上海本科批次的志愿填 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由“院校”改变为“院校专业组”。高校根据 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形成若干个“院校专业组”,一个“院校专 业组”包括数量不等的专业。因此,本科普通批次志愿填报数量, 由往年的最多可以填报10个“院校”志愿,改为最多可以填报24 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如果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对多个专业有兴趣,就会期待高校能提供整体教育资源,那么,他

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2009-05-17 21:41 | 编稿:刘佳 一、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的概念 什么是教育政策?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理解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政府为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所制定的规划、方针和原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共同性、联系性,把教育政策看作是整个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正如美国学者彼得森(P.E..Peterson)所认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其他政策相比并没有更多的自由。……并没有令人折服的理由根据说明教育政策有如此显著的特征和区别,以至于对它们的研究需要特殊的分析,特殊的概念,或者特殊的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负有教育法律或行政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是一种行动准则,是对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立下的规定。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这一定义强调教育政策的动态过程以及复合主体等,是比较周全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对教育政策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学术界一般都承认,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由此我们可以给教育政策一个较

全面的界定: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涵盖面极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政策进行分类,如从层次上可将其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其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从其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从其内容分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等等。 2.教育政策的特点 教育政策有着与其他政策相似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第一,指向明确。教育政策不同于教育规律,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因而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人们制定教育政策,总是为了解决某类问题,没有目的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教育政策的条文、原则,也总是以具体的行为准则、规则出现的,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第二,相对稳定。教育政策一经确定,一般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会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和执行时的坚定性。有关教育的基本政策常常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都起作用。当然,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现行政策已不能适应需要,对教育的发展已经起到一种阻碍作用,这时,就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制定出新的政策。教育政策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中走向完善的。 第三,影响广泛。教育活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教育政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1999年夏有关高校扩招的政策一出台,就立即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甚至会引起社会全员参与讨论;有的公众甚至期望以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期望来影响国家教育决策。 第四,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尽管各党派、各社会团体都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但据

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教育政策学》作业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政策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 答:教育政策对教育教学活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2.综合模式 答:将理性模式与其他模式综合使用的都可以称作综合模式。 3.净价值成效 答:是希望能够设计出一套程序,借此程序,决策者能够制定出一个有最大“净价值成效”,花最少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成果。 4.一票否决 答:指决策群体所有成员必须意见完全一致才可能最终选定某个备选方案,如果有任何人持有不同意见,方案就不能通过。 5.教育政策评价 答: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标准,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注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请简要论述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答:二者的联系,教育法律是教育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法的制定应以教育政策为依据。教育法律是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在教育政策实践中,通过总结成熟经验和认识而形成的。教育法律是法律化了的教育政策。而教育法律一旦确定之后,对于教育政策又会起到影响和制约。 二者的区别,二者在社会规范、制定主体等方面又变现出一些差异。 首先,制定者和执行者不同。 其次,制定程序上说,教育法律更严格 第三,执行方式不同。

第四,教育政策相对于教育法律比较灵活多样。 2.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教育政策问题的特征有:相互依赖性、历史性(阶段性)、动态性、主观性。 3.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执行包括哪些要素。 答:教育政策执行包括要素有: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教育政策执行方案、教育政策目标群体、教育政策执行环境等。 4.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评价的特征。 答:(一)教育政策评价是对目标价值的评价。(二)教育政策评价是依据事实的评价。(三)教育政策评价是对政策实施流程的评价。 5.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运行的过程。 答:包括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政策选择、教育政策合法化、教育政策执行、教育政策调整、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总结等步骤。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教育政策设计过程中系统原则的理解。 答:(一)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 教育问题的客观性不能取代教育政策问题的主观认定。就理论而言,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从问题的形成到合法化的一个连续性历程,此过程常常被视为线性的、理性的与受控制的,但实际上教育政策过程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政治活动,在所有阶段都会有不同主体的价值与利益涉入。 (二)教育政策议程的设立 在我国,由于党组织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他们在政策制定的权利结构中处于政策中枢的特殊地位,所以它们拥有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权力,对社会公共问题能够进入政策议程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教育政策的决定 当教育政策议程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政策决定,即决策阶段。从理论上讲,教育决策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理性模式、渐进模式和综合模式。 (四)教育政策的表达与合法化 2.请结合谈谈你对“教育政策执行环境会诱发教育政策执行滞后”的理解。 答:理解教育政策执行之后,需要辩证地进行分析。一方面教育政策执行滞后既有有意为之的,也有无意为之的,所表现出来的影响有有益的,更多的是无益的。另一方面,诱发教育政策执行滞后的因素

教育政策执行模式

(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演变历程是随着国家三个重大教育政策的出台而 发生变化的。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的制定,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模式大体经过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①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恢复高校招生,建立健全高校规章制度,进行高校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工作,基本恢复了1963年时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教育政策执行模式得到了恢复。 1985年—1993年,地方政府教育政策执行权力有所扩大。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同时“实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规定“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此项重大政策出台后,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相应地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中央和上级行政部门的命令式的自上而下模式,加大了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1993年—1999年,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权力逐渐下放。1992年十四大召开,中央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3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配套、分布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具体来说,“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同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组织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规定了“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这一轮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其实质是教育政策执行权力逐渐下放,教育政策执行权力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向地方分权过渡。在改革发展中,我国正在建立和形成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特点和教育事业要求的教育政策执行模式。 1999年至今,县级人民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教育政策执行权力加大。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今后三年,继续按照‘共建、合作、合并’的方式,基本完成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继续完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根据各地实际,加大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等方面的统筹权。”这些规定提高了省级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统筹和决策能力,表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逐渐下放给地方政府。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项政策的出台表明县级政府成为基础教育政策执行的主力军。这两项重大教育政策的出台表明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权力进一步下放到县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教育政策执行权力加大。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从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三个构成因素分析,教育政策执行从重视人治向“依法治教”转变,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简政

2016年秋季《教育政策学》期末考核附答案

2016年秋季《教育政策学》期末考核附答案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政策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 答:所谓导向功能是指:教育政策对教育教学活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2(综合模式 答:将理性模式与其他模式综合使用的都可以称作综合模式。 3(净价值成效 答:是希望能够设计出一套程序,借此程序,决策者能够制定出一个有最大“净价值成效”,花最少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成果。 4(一票否决 答:指决策群体所有成员必须意见完全一致才可能最终选定某个备选方案,如果有任何人持不同意见,方案就不能通过。 5(教育政策评价 答: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标准,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注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请简要论述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1 答:二者的联系,教育法律是教育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法的制定应以教育政策为依据。教育法律是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在教育政策实践中,通过总结成熟经验和认识而形成的。教育法律是法律化了的教育政策。而教育

法律一旦确定之后,对于教育政策又会起到影响和制约。二者的区别,二者在社会规范、制定主体等方面又表现出一些差异。 首先,制定者和执行者不同。 其次,制定程序上来说,教育法律更严格。 第三,执行方式不同。 第四,教育政策相对于教育法律比较灵活多样。 2(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教育政策问题的特征有:相互依赖性、历史性(阶段性)、动态性、主观性。3(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执行包括哪些要素。 答:教育政策执行包括要素有: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教育政策执行方案、教育政策目标群体、教育政策执行环境等。 4(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评价的特征。 答:(一)、教育政策评价是对目标价值的评价。(二)、教育政策评价是依据事实的评价。(三)、教育政策评价是对政策实施流程的评价。 5(请简要回答教育政策运行的过程。 答:包括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政策选择、教育政策合法化、教育政策执行、教育政策监督、教育政策调整、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终结等步骤。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教育政策设计过程中系统原则的理解。 答:(一)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 教育问题的客观性不能取代教育政策问题的主观认定。就理论而言,教育政策制定过程是从问题的形成到合法化的一个连续性历程,此过程常常被视为线性的、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讲课讲稿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1、教育法规概述 (1)教育法规的内涵: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 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练习】名词解释:教育法规。 (2)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 ①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②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全社会性质。 2、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 (1)纵向结构 我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制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是我国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据,是教育法规的最高层次。 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 的基本法律准则。称为“教育宪法”“教育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法》。 教育单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教育领 域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规范性文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对教育的相关规定。 教育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国和国 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

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内部因素分析

教育评论/2007年第2期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内部因素分析 ●张英魁 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遵循的研究思路与所关注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公共政策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种研究范式。教育政策作为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对社会价值的分配过程,即教育政策执行,尤其值得关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政策系统内部与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本文聚焦于中国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分析影响中国教育政策执行的五大内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了政策目标的达成。 一、教育政策明确性的影响 政策的明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的行动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所谓政策的明确性,是指政策具有明确的达成目标和确定的手段,使执行者知道“是什么”及“如何达成”,对政策应负哪些责任以及自由裁量的程度。①政策执行必须在现实条件的规定之下实行,而行动不但受政策内容的影响,也受政策内容的明确性左右。 中国政策的制定过程与西方学术界探讨的公共政策制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共政策所追求的政策制定的科学化诉求的表现并不突出,政治价值的考虑仍要胜于对于科学化的追求。中国教育政策受特殊的政治领域中领导、统治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往往带有概念化或口号式命题的痕迹,这就使政策的明确性大受影响,造成自由裁量的权限过大。 政策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易于导致两种情况。一是政策执行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通过政策执行为自己谋利;二是政策执行人员因政策的不明确、职责的不清晰而采取逃避、规避的态度,使政策执行行为在实际上被阻止。这就会造成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事实上却背离原政策精神的问题。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置之不理。对于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来应对。例如中国的MBA教育的推行,因其政策的不够明确与具体,使得现在市场上MBA教育呈现出混乱的情形。 归纳而言,中国教育政策的不明确表现在:相近或相关的不同类别教育政策界线不清晰,教育目标不甚明确,教育理念冲突,教育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等诸多方面。教育政策的不明确造就了一个政策执行时的灰色地带。在这个灰色地带中,地方利益、个人利益、小集体利益等都会通过自己拥有的资源,力求在政策运行过程中获得利益。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均衡的后果,长此以往便加剧了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 从政策规划与执行二者配合的角度上讲,中国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与幼儿教育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配合的程度不高,学前教育因为不具有硬性竞争,幼儿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五花八门,西方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充斥中国的幼教市场。这些理念与传统的家庭观念极不相符,与中国“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幼儿园与学校之间在理念与模式上的冲突,势必给幼儿带来无所适从之感。当幼儿进入小学,进入一种强烈的竞争体制,不讲究权威服从的西方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感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园所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 A.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B.宏观系统和组织系统 C.组织系统和条例系统 D.环境系统和微观系统 2.在挑选教师时,只看重外在的、技能技巧方面的因素,而忽视对学习能力、个性特点与科学性的选择标准,体现了( ) A.选人方法的片面性B选人标准的偏差性 C.录用人选的绝对性 D.选人态度的错误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任务是( ) A.合理用人 B.培养人 C.调动员工积极性 D.优化组合 4.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这叫做( ) A.计划 B.决策 C.组织 D.控制 5.战略决策是解决( ) A.干什么 B.为什么干 C.干得如何". D.怎样干 6.园所管理的总结阶段的特点是( ) A.计划 B.探索规律 C.研讨 D.检查 7.园所组织的管理目标可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等,这种分类是按照( ) A.层次 B.性质 C.时间 D.活动内容 8.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 A.组织价值观 B.柔性管理 C.人本文化 D.增强凝聚力 9.在建立组织识别系统中,最容易受到文化观念影响的识别系统是( ) A.行为识别 B.视觉识别 C.听觉识别 D.理念识别

10.教育活动室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 A.教育活动室的主题开发 B.提高教育活动室的利用率 C.加强教育活动室的环境管理 D.教育活动室的材料供应 11.在园所班级工作管理中,利用班级内、外部资源,以获取管理效能的活动过程叫 ( ) A.效能管理原则 B.全面管理原则 C.差异管理原则 D.安全管理原则 12.管理方格理论将领导对生产工作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用坐标图来表示,这种理论的提出者是( )A.布莱克和莫顿B.布莱克和施米特C.莫顿和施米特 D.施米特和坦南鲍姆 13.权力影响力主要由下列哪项构成( ) A.品格因素、资历因素、职位因素 B.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C.职位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 D.资历因素、职位因素、知识因素 14.下面对教育行政的理论理解错误的是( ) A.教育行政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B.教育行政要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事业进行专业化管理 C.教育行政和国家行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D.教育行政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15.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性质是( ) A.议政分离制 B.议政合一制 C.决策单一制 D.议政混合制 16.教育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根据法学原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一个互相协调、完整统一的整体,叫做( ) A.教育政策 B.教育体系 C.教育制度 D.教育法规体系 17.学前教育规划如果按规划对象的时间来分,有长期、中期、短期规划。一般来说, 长期规划通常为( } A.1年 B.3年 C.5年或10年 D.20年 18.学前教育规划的表述形式通常有下面几个组成部分,分别是( } A.文字部分和图表部分 B.图形部分和数据部分 C.数据部分和图表部分 D.文字部分和数据部分

最新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1、教育法规概述 (1)教育法规的内涵: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练习】名词解释:教育法规。 (2)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 ①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②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全社会性质。 2、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 (1)纵向结构 我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制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是我国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据,是教育法规的最高层次。 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称为“教育宪法”“教育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单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教育领域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规范性文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对教育的相关规定。 教育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国和国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如《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等。 地方性教育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转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制定。其名称通常有条例、办法、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如《上海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河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 教育规章(是整个教育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教育规章是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布额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是省、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