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pdf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pdf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pdf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pdf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1)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 1、产生的条件 ①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早期档案形态: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②国家的出现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刻在青铜器和铁器的的档案铭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总称) 简牍档案(竹简、木牍) 缣帛档案(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 纸质档案 3、档案的概念概念: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术语”中的档案的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中的概念: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含义:①档案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②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③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④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⑤档案的形成客体是社会活动。 4、档案的性质(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 (1)、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2)、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档案的信息性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5、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1)、档案与图书 相同点:知识性和信息性。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图书不真原始性。 ②价值作用不同。③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 (2)、档案与文物。 区别:①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识不同。②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③实存形态不同。(3)、档案与资料。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档案学 分类参考

档案学分类参考 ◆档案学学科: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学,档案法规学,比较档案学,档案史学,档案史料学,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统计学,档案目录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学史,档案事业史等。 ◆档案的种类(专项档案):国家档案全宗,档案分类,公共档案,历史档案,文书档案,专门档案,科学技术档案,石刻档案,泥板档案,纸草档案,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羊皮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缩微品档案,机读档案,立法档案,行政档案,诉讼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艺术档案,教学档案,书稿档案,企业经营档案,商标档案,专利档案,地名档案,地名档案,人口普查档案,名人档案,家谱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农业技术档案,工业技术档案,交通运输技术档案,基本建设档案,城市建设档案,设备仪器档案,医疗卫生档案,地质档案,测绘档案,气象档案,天文档案,水文档案,地震档案,环境保护档案等。 ◆档案事业管理 *档案事业:档案事业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等。 *档案法规*档案开放*档案统计*档案局 *档案馆:档案馆网,国家档案网,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档案馆,科学技术档案馆,城市建设档案馆等。 *文件中心 *档案室:联合档案室,科学技术档案室。

*档案咨询机构 *档案专业教育:国际档案讲习班等。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 档案宣传出版 *国际档案学术交流:国际档案理事会,国际档案大会,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亚洲史料指南地区协调委员会等。 *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者协会等。 ◆档案管理 *档案收集 *档案整理:事由原则,来源原则,立档单位,全宗(联合全宗,汇集全宗,人物全宗,档案汇集),文件组合,档案组合,全宗群,档案十进分类法,全宗内档案分类(年度分类法,组织机构分类法,问题分类法),案卷,档号等。 *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期限表 *档案保管:全宗卷,档案存放位置索引等。 *档案编目:《档案著录规则》, 档案目录(案卷目录,档案专题目录,档案分类卡片),全宗指南,专题档案指南,档案馆指南等。 *档案检索:《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等. *档案提供利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统计 ◆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科学技术文件材料,科学技术档案收集,科学技术档案分类,科学技术档案鉴定,科学技术档案编研,中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 ◆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制成材料,档案存储环境,档案保护技术措施,档案有害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各计划单列市档案局、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部门,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解放军档案馆、武警部队司令部办公室,各人民团体档案部门,各中央企业档案部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现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 我们最早的记事方法是:结绳 在木片、骨片、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的方法是刻契 《尚书》中的禹书是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 商朝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甲骨档案。这些材料给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依据。 商朝地位显赫的官员是史官。 甲骨档案在秦汉、隋唐虽发现过,但直到清末光绪25年,它在地下整整沉睡了三千余年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进行收集研究,从而被大量的出土。 1899年到1928年私人发现的甲骨档案共九次,所得的四骨八万多片。 自1928年开始甲骨才被科学发掘,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团主持进入科学发掘阶段。 从1899年甲骨档案被人们认识起,至今九十多年来,前后累计出土15万片以上。 甲骨学的开山著录是刘鹗编撰的《铁云藏龟》,此书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 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时开始出版的由郭沫若担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对八十年来我国甲骨文研究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是集大成的宏篇巨著。共著录甲骨41956片,同时也是一次最大规

模的甲骨档案的公布。 西周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的中央机构是太史寮。 西周掌管王室的档案的是冢宰。 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朝最早。 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 秦朝少府中尚书为专掌文书档案官员外,其余各机构各任掌任档案。 秦的柱下御史就是专门保管户籍、舆图等重要档案的官员。 收藏刘邦入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图籍档案的处所是石渠阁。 位于宫中,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的汉代中央档案典籍是兰台。 东汉王朝收藏档案典籍最集中的处所是东观。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 中书省始设于魏晋,成为总揽中央机要的秘书部门,是王朝的中央秘书厅。 谱牒起源很早,早在夏朝就有了谱牒。 三省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辅政机构,也是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 文书档案工作的四禁制度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 贴黄制度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 宋代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是申状。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资料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为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 文学研究社: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或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强调写实主义。发起人有周作人、叶绍钧等人。 创造社: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日本留学生,其作品大多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抒情色彩,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思想“左”倾。 五四文学的全新风貌:1、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 2、感伤的精神标记; 3、个性化的追求; 4、创作方法的多样性探索。 20年代: 问题小说:五四时期的一种创作风尚,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其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等。 乡土小说:指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代表作家有鲁彦、许杰等。 五四青年文学社团:弥洒社、浅草社、沉钟社。 叶绍钧:字圣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短篇小说集《隔膜》、《城中》等。唯一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郁达夫:名文。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思考题 一、思考题: 1、以档案产生条件的基本原理和史料依据说明我国档案产生于夏朝 (一)关于文字,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仰韵文化、大汶口文化(前4000-5000年);、龙山文化(前2800-2500年); 二里头文化(前2080-1690年)———发掘陶器上刻有24种符号 殷墟(前13世纪-11世纪)——————甲骨文 (二)关于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三、古代文献的记载:《左传》、《礼记》、《论语》 四、夏朝的档案机构和官员——史官 1、职守: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2、地位:比较重要,但比商朝史官的地位低。 二、思考题: 商朝职官可以分为三类:宗教官员即神职官员、事务官、武官。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神权政治。其中巫、史是沟通人神的媒介。商代史官的记载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的有巫、史、大史、小史、西史、东史、贞人、作册等等,统称为巫和史。它们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地位:最高政务官;知识的垄断者;文书档案的形成和保管者 1、名词解释: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1、不仅仅产生于商朝; 2、在占卜过程中形成的; 何为“占卜”?占卜是一种宗教现象。 在神权政治时期,宗教为政治所用,成为政治决策的手段; 3、其性质是商王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务档案; 一篇完整的殷商卜辞文书通常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是叙辞(前辞),记载卜问的日期(殷人以干支纪年)以及卜官的姓名; 2、是命辞(问辞),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 3、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即根据兆圻而定的吉凶之辞; 4、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 占卜刻辞已具备了文书基本要素,即程式化的成文性。 甲骨档案的内容 (1)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 (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含玉牒)。 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孙诒让写成《契文举例》,这是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档案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是对商周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是对中国档案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印证了《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一些材料的真实性,订正了某些史实的谬误。 4、是推动了书法史、微雕史等文化现象的研究。 正因为如此,甲骨档案的发现被看作是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形成于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 2.甲骨档案是以龟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夏朝档案文书:典、谟、训、诰、誓 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商朝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 2.世人将甲骨档案早期研究成就最大者号称为“四堂”:罗雪堂(罗镇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其他名人:王懿荣;甲骨学的开上之作:刘鄂。 3.我国近代史料上的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吴简。 第三章西周王朝的档案与档案工作 1.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的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 a.登于天府。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

b.制作副本。副本制度始于西周。 c.藏于金匮。“石室金匮”保管档案之传统始于西周。 3.在青铜器上为记事铭文,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 1.计书:计书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建设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春秋末年壮观的郡县制度的产物。 2.《尚书》是我国远古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尊君抑臣——是秦建立的一套文书档案制度,所谓尊君即皇帝尊号不可侵犯,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只能在一家一姓中世袭;抑臣即对臣下的贬抑,尊君必然抑臣,这是对应关系。 2.文书抬头制度——即行文中遇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虽然一行没有写满,也要换行顶格书写,甚至高出一格以至几格。 第六章两汉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疏,也称上疏,凡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吏等皆可用疏。一般多用于对朝廷表示看法或有匡谏,其特点为分条陈述。清代疏为题本的别称。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 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 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 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 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 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 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 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 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 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 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论文关键词:国家档案;历史;发展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档案事业起源、产生到不断进步,从档案材料种类,行政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员调迁,档案库建设,档案利用编史修志成果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自商代至明清主要朝代档案事业发展的足迹。随着人类远古历史流传,人类历经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等传说;历经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的原始记事;历经语言记录符号——文字的产生;历经国家、阶级、文明的产生;档案最终成为人类语言及活动的记录。据《说文》中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所谓“中”意为“薄书”“凡官府薄书谓之中,薄书犹今之案卷也”。商代的“史官”是商文化、文字、书册的统领者,是王命大政的决策、记载、下达及掌管者。即“史官”是当时神权的代言人和文化的垄断者,同时他们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与管理者。其中闻名于世的商代甲骨档案,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是揭示商代历史最丰富最直接可靠的原始材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材料独特、数量繁多、年代久远的档案,同时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鲜明佐证。到了西周时期,我国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太史寮”以大史为首,及其下属官员组成的官署机构,主要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策命诸侯卿大夫及其他事务。当时除了有专门的档案机构,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此外西周的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一种管理制度。而“金文档案”又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甲骨档案之后又一种特有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历史演进到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当时阶级势力的文书档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包括专门档案、日常政务文书及民用契券,主要种类有刑书、计书、上书、盟书、玺书、遗书、符、节、檄文、券等。另外,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被一批专门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所代替。这表明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同时也是职官分工的历史进步。秦朝,在其他诸侯列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下,其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完善。至秦文公以后达到历史较高水平。而且秦的文书档案制度的制定是在全国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得以实施。并且其文书档案工作紧密围绕巩固发展专制的封建皇权,从而大大促进了古代文书档案工作的进程。两汉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得到进步。这一时期的公务文书的种类和用途增加许多,在文书处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文书工作制度,保证了文书档案的顺利传递,有利维护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两汉时期,当时政权重视加强档案文化典籍的收集、累积和利用,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又进入动荡战乱时代。在中央,档案工作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治的中枢系统,建立了中央文书档案的工作系统。同时随着各国文书档案工作系统的建立和加强,各国文书档案工作人员日益增加,先后设置有尚书、都令史、令史、书令史……官吏多达五六十种,名目之多创历史之最。但这一时期各国皆重视档案典籍的收藏与营养汲取。然而由于长期的社会动乱,大量的档案典籍又造成很大破坏。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技术的发展,以及笔、墨等书写材料的改进,不仅促进了我国书法和文具制造工艺的提升,而且为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因而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社会进入空前繁荣的唐代。唐代的档案工作中,确立了文书档案“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运行体制。三省分权制度,保证了文书运行的认真准确、避免了任何一方的独权,有效维护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至隋唐,文档官吏进一步专职化,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诞生,选官用吏两相分离,最终形成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而作为文书档案人员的“令吏”,地位低微而又不易升迁。随着国家机构的不断完善,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和律令亦比前代更加系统完备。对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鉴定,销毁利用等方面都做了明文规定。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组史馆,设馆官修史书,他深明“以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 (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 (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记事不是档案。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 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但这些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 3.评述商代史官的地位 答: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一阶段(进入西周,称第二阶段)。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 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4.商周时期的主要档案成分及保管方法 答: (一)成分: (1)甲骨档案:以龟骨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基本特点。行文格式:叙辞、命辞、 占辞、验辞。 (2)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记事叙文,兴盛于西周,商主要作为礼器。产生条件有:青铜冶炼技术提高,社会需求,商代礼法制度。内容有:为记录国主册命赏赐而勒铭留字,为记录、祭祀先

中国档案事业史名词解释

1、刻契: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2、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简:狭长的竹片或木片,故有竹、木简之称。 牍:方形的木片。 4、策:册的假借字,是若干片简编联在一起。 5、金文档案:专为记事铭文而铸计书:是战国时的赋税档案。 6、移书:又称遗书,是春秋战国期间,各国官吏或国与国之间的公务往来文书。的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7、制:皇帝颁布重大制度时的命令性文书,也用于诰谕和责让官吏。 8、诏:皇帝颁布命令的文书。 9、奏:臣僚向皇帝进言陈事的文书。 10、议:群臣讨论未决政事的文书。 11、石刻档案:是铭刻在石材上的公务文书或书史记事。 12、策书:是指皇帝用来册封或罢免诸侯王、三公等大臣的王命文书,一般书写在两片相连的竹简上。 13、戒书:这种文书初为皇帝教诲、训诫州刺使、郡守及三边营官等地方军政长官的文书,后来,凡对京外各官的诏谕也用诫书。 14、谱牒: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的文书。记注档案:记载封建统治者言行的文字材料。 15、甲历档案: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 16、甲库:是唐朝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这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 17、架阁库:是以架阁的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 18、票拟:是内阁阁臣在臣下上呈的奏章上先用小纸拟出初步处理意见,贴附在奏章上供皇帝参阅。 19、军册:是明代控制军士和军户以保障军队兵员补充的文书。 20、贴黄:是明代的人事文书。 21、幕友:是清代地方各级长官自行延聘的人员。 22、书吏:是清代国家机清档:是编年汇抄档案的意思。关的正式雇员,广置于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官府之中。

中国档案事业史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一、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由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录方法。 2、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3、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夏朝档案的产生 上古文书的种类:典、谟、诰、训、誓,都是下行文 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档案。 2、甲骨档案集中保存于宗庙地区 3、世人将甲骨早期研究成绩最大者号称四堂:罗雪堂(罗振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 4、近代史料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第三章西周王朝 1、我国历史上的史官记注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王朝各级官府政务文书包括:版图、盟约、人事文书、刑律 3、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天府是现存最早的保管档案的库房 4、天府:是西周王朝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处所,具有中央档案馆的性质 5、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 6、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珍贵的特有的历史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不自周始,在商朝就已经出现。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造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 1、计书:这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 2、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与档案的流散与利用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局面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 a)一方面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引起的各国养士风气的盛行,士这一阶层对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晚清时期,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即“三界革命”。 1、“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 “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新文体”:粱启超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 3、“小说界革命” 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提纲

前言:和上一篇一样,这一篇也是提供给大家聊备不时之需所用,这是根据王熙恩老师2007—2008年秋季学期的讲义和范围制作,叶红老师所讲与此未必相同,但是总之还可以作为参考的,请2010级汉语言文学的同学参考着你们的笔记对照来看。另外,2009级对外汉语专业的作品选也可参照此复习。后面的附录是2008年秋天我帮部分大一同学制作的考试范围,根据叶红老师讲义制作,大家可对照使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12人。会刊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为人生。在这个社团的倡导下,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以1925年为界分为两列,前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主张“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会刊有《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后期有冯乃超、李初梨等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新月社/新月派新月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杂志,标志进入后期新月派。 4.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但是《学衡》杂志也在文化研究、美学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3年,《学衡》停刊。 5.鸳蝴派鸳鸯蝴蝶-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1912—1917)。得名于19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其成员大多是明末南社成员的后继者,写作内容主要是言情、武侠、黑幕。刊物《礼拜六》。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主张小说是“游戏”、“ 消遣”的工具。 6.独语体独语体散文采用“自言自语”的形式,不需要听众和读者,甚至直接排斥读者或者和读者之间形成紧张关系,从而使独语的内容直接逼视自我和灵魂并捕捉到自我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和哲学思考。

外国档案事业史整理

第一章奴隶社会时期(BC3500-AD476) 第一节档案的产生 一、档案的起源和发现 1.档案起源的时间:奴隶社会 2.档案的起源地点:古代东方 3.理论:文字的产生、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起源的两个必备条件。 二、档案的类型 1.从载体角度划分:①石刻档案②泥板档案③纸草档案④棕榈叶档案⑤羊皮纸档案⑥蜡板档案 2.从内容角度划分:①宗教档案②皇权王位档案③经济档案④军事和外交档案⑤法典档案⑥科学文化档案 三、中外“档案”一词的源起 1.时间:明末清初;BC7世纪 2.出处:1638年《清太宗皇帝实录》,1707年《柳边纪略》;希腊文APXEIóV 3.含义:单义词;多义词 4.特点:与装具有关;表示重要 5.档案观:重存;重用 第二节档案机构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年) 1.法老档案库; 2.宰相档案库; 3.神庙档案库。 二、古代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38年) 1.神庙档案库; 2.王宫档案库; 3.王国档案图书馆; 4.私人档案库。 三、古代希腊(公元前2000-公元前146年) 1.王宫档案库; 2.城邦档案库; 3.王国档案图书馆。 四、古代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 1.预言书档案库; 2.贵族档案库; 3.平民档案库; 4.国家档案库; 5.皇帝档案库。 第三节档案法规和档案教育的起源 一、档案法规 1.古代两河流域的档案规章 ①用印制度:埃勃拉、亚述 ②泥板保密制度:“信封泥板” ③副本制度:古巴比伦 ④分类和编目规定:亚述 2.古代希腊的档案规章 ①分类制度②用印制度 3.古代罗马的档案规章 ①工作人员的分工规定②档案的防伪规定③档案的集中管理规定 二、档案教育的萌芽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古代东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 第二章封建社会时期档案工作的初步发展(AD476-1789)

档案学理论基础测试答案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不使用计划方法。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按档案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档案和当代档案。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自1998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科技档案是科技知识储备的一种形式,对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的全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学者,他们亲自开展修志实践,对方志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创立了系统的方志学理论。学者章学诚在这方面的成就最大,他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客体是社会上各种档案信息的利用者。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和条件。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宋代开创了架阁库制度,规定各级国家机关设置架阁库作为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全宗理论是档案馆对档案实体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同一形成者所形成的所有档案,归集为一个全宗,不得分散;对于不同形成者的档案,不得混杂。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具有潜在性的特点,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使其由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价值。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与资料不可以相互转化。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主体是政府部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我国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是以档案室为基础,以各级各类档案馆为主体,以档案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宣传出版、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为手段和条件,以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为组织和管理全国档案事业领导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 正确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五四时代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时代;2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启蒙,弘扬个性,3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的 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 的焦点。 30年代的文学主流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 文学的中心由旧都北京转移到国际大都市上海。 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及其创作,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创作。 一、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召开全国宣 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 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 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 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兴起 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 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 (蒋光慈、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 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五四成名作家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指责他们“落伍”,引发了“革命文学”论争。 两个问题: (1)、倡导“革命文学”时如何认识和对待“五四”文学革命? (2)、在确立革命文学观念的时候,如何阐释文学的本质及使命? 理论建设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五四”是有闲阶级的知识阶级的“一种浅薄的启蒙”,要求“扬弃”,亦即“否定之否定” 李初梨《怎样建设革命文学》 把文学的宣传功能破格晋升为文学的本质和基本使命,主张革命文学作品是“由艺术的武器,到 武器的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