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概论试题

遥感概论试题

遥感概论试题
遥感概论试题

《遥感概论》试题 A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5 BCDDB 6-10 CBBDA 11-15 DABAB 16-20 BCBAC 21-25 DCCDC

26-30 BDCBC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错选、漏选、多选均不得分)

1-5 ABD ABC ACD ABC ABCD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5 ′′???6-10 ′?′?′

四、简答题(共6题,共30分)

1、遥感系统主要包括那几部分?(5分)

(或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1 分)

信息的获取(1 分)

(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信息的接收(1 分)

信息的处理(1 分)

信息的应用(1 分)

评分说明:每要点 1分,意思对即可。

2、简述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6分)

波段名称和波长:

可见光与近红外(0.3-2.5μm)(1分),中红外(2.5-6μm)(1分) 远红 外(>6μm)(1分)

辐射特性: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1分);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热辐射(1分);地 表物体自身热辐射为主(1分)。

评分说明:需结合波段范围和波段辐射特性进行分析,每个辐射分段特性 2 分。波段名称或 波长范围答对一种即可得 1 分;辐射特性要点 1分,意思对即可。

3、遥感图像的特征主要有哪些?(4分)

空间分辨率(1分)

波谱分辨率(1分)

辐射分辨率(1分)

时间分辨率(1分)

评分说明:每要点 1分,意思对即可。

4、遥感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5分)

对比度变换(1分)

空间滤波(1分)

彩色变换(1分)

图像运算(1分)

多光谱变换(1分)

评分说明:每要点 1分,意思对即可。

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有哪些? (5分)

直接判读法(1分)

对比分析法(1分)

信息复合法(1分)

综合推理法(1分)

地理相关分析法(1分)

评分说明:每要点 1分,意思对即可。

6、简述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5分)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1分)

2)提高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1分)

大气状况的影响(1分)

下垫面的影响(1分)

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云朵覆盖;不同时相的光照条件不同,同一地物的

(1分)(说明:举一种例子即可)电磁辐射能量不同;地物边界的多样性。

评分说明:每要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因素影响需举出一种不同上面的限制因素即可得 分。

五、综合分析题(每题2分,共10分)

1、B

2、A

3、C

4、C

5、D

遥感概论复习题(1)

遥感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 1、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航宇遥感。 2、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 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二、简答及综合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遥感: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测。狭义上指是应用探测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并举例说明。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3、遥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 4、当前遥感发展趋势? (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

数据(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方向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例举遥感在你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a: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b: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c: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a:在环境监测方面b: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3)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遥感在全球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a:在测绘地图方面的应用b: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c:军事上的应用 第二章 一、填空: 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低到高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 可见 光、 红外线 、 微波 无线电波等组成。 2、无云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 瑞利 散射引起的,云雾呈白色主要受 无选择性 散射影响。 3、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遥感探测实际上是辐射能量的测定。__地表反 射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定满足吸收率为 1 ,反射率为 0 。 5、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 天文单位 内,垂直于 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 黑体 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6、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__反射___,一部分吸收,一部分透 射,地表 反射_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大气的散射_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7、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指 地物反射率 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8、电磁波谱中0.38-0.76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其中0.7处为 红 , 0.58处为 黄 、0.51处为 绿 、0.47处为蓝色。 二、简答及综合题

武汉大学遥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专业试题

2 0 0 1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5*2 ) 遥感平台p24 大气窗口p10 间接解译标志 特征平台 太阳同步轨道p33 二、判断正误(5*2) 1、所有的物体都是黑体 2、所有的几何分辨率与像素分辨率是一致的 3、冬天的影像有利于土壤分析 4、所有的微波传感器都是主动式传感器 5、按照某种方式确定类别中心初值,通过迭代搜索各类别均值向量的自动分类方法是监督分类 三、写岀成像数学模型表达式(2*8) -(Y)的方式写岀下列传感器影像中任二种影像的构像方程式 p100 1、试按(x) f 凶,(y) f (Z)(Z) 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CCD线阵推扫式传感器连续航带缝隙摄影机 侧视雷达 2、试写出遥感平台上传感器所接收的电磁波能量的表达式,用字母或文字学出均可,并作解释 四、简述题(6*8 ) 1、黑体是什么,为什么要讨论黑体? 2、陆地卫星4号、5号与原来陆地卫星1-3号有什么不同?p36 3、试叙地物波谱特性曲线量测工作的意义 4、植被指数变换(又称生物量指标变换)为什么在卫星影像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5、等效中心投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引入这样一个概念? 6、线形拉伸与直方图均衡的影像增强效果有什么不同? 五、综述题(1*16 ) 1、试叙目前空间遥感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4*2 ) 1、反射光谱特性曲线p17 2、波谱响应曲线p169 3、全景畸变课件p264 4、仿射变形 5、空间分辨率 6、光谱分辨率 7、距离分辨率 8、方位分辨率 9、特征空间

10、特征选择 11、混淆矩阵 12、生物量指标 13、IKONOS 14、ZY ——1 二、简答题(4*18 ) 1、全面具体叙述LANDSAT TM 影像与RADARSAT 影像的不同点及产生的原因 2、列出中心投影影像、线阵CCD 推扫影像、逐点扫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构像方程。作图说明地形起伏引起这几种影像像点位移的规律 3、叙述最大似然法分类原理及存在的缺点 4、叙述遥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3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8*3 ) 1、光谱反射率 2、辐射温度 3、大气窗口 4、太阳同步轨道 5、近极地轨道 6、成像光谱仪 7、INSAR 8、IKONOS 9、空间分辨率 10、光谱分辨率 11、线性拉伸 12、高通滤波 13、直方图均衡 14、重采样 15、双线性内插 16、特征选择 17、判别边界 18、监督法分类 二、问答题(1到4题每题20分第5题16分) 1、叙述光谱反射特性曲线与波谱响应曲线的区别和联系 2、叙述卫星遥感图像多项式拟合法精纠正处理的原理和步骤 3、叙述用30 米分辨率的TM4 、3、2 多光谱影像与同一地区10 米分辨率的SPOT 全色影像进行融合的原理和步骤 4、叙述最小距离法遥感图像自动分类的原理和步骤 5、叙述遥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4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8*3 ) 1、光谱反射率 2 、发射率3、重复周期(卫星)4、卫星姿态5、辐射校正6、高光谱影像 7、ERS-1 8 Quick bird 9、ERDAS 10、光谱分辨率11、边缘增强12、多源影像融合 13、影像灰度直方图14 、重采样15、双三次卷积16、欧式距离17、混淆矩阵18、非监督分类 二、问答题(第1、2、3、5每题20分第4题16分) 1、全面具体叙述LADSAT TM 影像与RADARSAT 影像的不同点及产生的原因 2、叙述ISODATA 法非监督分类的原理和步骤

遥感导论课后题问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称为遥感平台。 (3)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4)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5)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遥感器。 (6)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7)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8)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图像。 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雷达: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二、填空题 (1)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2)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组成。 (3)微波的波长为1mm~1m。 (4)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5)微波遥感的工作方式属于遥感 (6)侧视雷达的分辨力分为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前者与脉冲宽度有关;后者与发射波长,天线孔径,距离目标地物。 (7)遥感探测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记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8)与常规手段相比,RS的特点为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9)大气散射包括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0)数字图像增强的方法包括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1)遥感探测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12)遥感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和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13)大气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图像质量评价:空间分辩率、波普分辩率、辐射分辩率、时间分辩率。 (15)遥感平台分: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三、简答题 8.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散射有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比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遥感作业

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即遥感图像理解(Remote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1.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形状:顶视平面图. 解译时须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2.大小 3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如海滩的砂砾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 4颜色(colour):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地物在不同波段中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彩色遥感图像上的颜色:真\假彩色.真彩色图像上地物颜色能真实反映实际地物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目视判读前, 需了解图像采用哪些波段合成,每个波段分别被赋予何种颜色 5.阴影(shadow):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 6水系水系标志在地质解译中应用最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这里所讲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迹,即地面流水的渠道。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沟谷,包括冲沟、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在图像上可以呈现有水,也可以呈现无水。水系的级序,一般是从冲沟到主流, 7. 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如航空像片上农田呈现的条带状纹理。纹理可以作为区别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等八、位置(Location) 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地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像片中的反映。也称为相关特征。它是重要的间接判读特征。 九、土壤、植被标志 通过对土壤、植被的相关分析,推断其下伏地物的性质。 十、人类活动标志 古代与现代的采场、采坑、矿冶遗址是找矿标志; 耕地的排布反映地形地貌特征,如火山口周围耕地呈环状分布。 叙述目视解译基本程序与步骤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解译人员必须遵循一定行之有效的基本程序与步骤,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解译任务。一般认为,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分为五个阶段:(1) 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遥感图像反映的是地球表层信息,由于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以及受大气吸收与散射影响等,遥感影像有时存在同质异谱或异质同谱现象,使得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2) 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3) 室内详细判读: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奠定了室内判读的基础。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后,这就可以在室内进行详细判读了。(4) 野外验证与补判:室内目视判读的初步结果,需要进行野外验证,以检验目视判读的质量和解译精度。对于详细判读中出现的疑难点、难以判读地方则需要在野外验证过程中补充判读。(5) 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一般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遥感: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光谱特性: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3、传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叫做传感器。 4、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成为遥感平台。 5、遥感探测的特点: 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或者 大范围监测 动态监测 技术多种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广泛应用,经济效益高 6、遥感的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 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和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 和被动式遥感;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 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 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 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成像传感器:摄影传感器、扫描成像传感器、雷达成像传感器; 非成像传感器:高度辐射计。 (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普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把它们划分为更细的专题领域进行研究。 7、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 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8、RS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对地观测数据,而GIS的空间数据库则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分析、成图,GPS依靠远程通讯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1、遥感技术中较多使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普区间。太阳光是地球的光源,可见光部分可以被人眼观察到,所以在遥感探测中使用非常广泛。红外区间探测不可见的辐射信息,远红外区间可以探测热辐射,扩大了遥感的应用。而微波辐射的探测更可以成为全天候探测,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在遥感研究中应用前景广泛。 2、太阳常数=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区域内 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黑体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I=1.36X103 W/m2 3、地球自身发射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6微米以上的热红外区段。地球自身的辐射接近于300k黑体辐射。 4、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

遥感作业

1.概念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它是一种远距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 电磁辐射:具有能量传递的,且其能量与与其传播的频率成正比的电磁波。电磁波谱:按照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的频率或波长进行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的谱带,这个谱带就是电磁波谱。 大气窗口:指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幅照度:实际物体在单位光谱区间内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系数的比值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它是辐射能流的单位,记 为φ=dW/dt。用W(J/s)表示;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是各波段辐射通量之和。(压力)) 反射率:地面物体反射的能量占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称物体为黑体。地物反射波谱: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瑞利散射:由大气中原子、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的散射。(条件: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很多) 加色法:由三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其他颜色的方法。 减色法:减色法是从自然光(白光)中,减去一种或二种基色光而生成色彩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颜料配色、彩色印刷等色彩的产生。) 光谱色:圆环上把光谱色按顺序标出,从红到紫是可见光谱存在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个波长值 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主光轴:通过物镜中心并与主平面(或焦平面)垂直的直线

《遥感学概论》(2021修订版)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遥感学概论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遥感基本原理 1、概述 了解遥感、电磁波、电磁波谱概念。 了解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作用、大气窗口。 2、物体的发射辐射、地物的反射辐射 了解地物的反射类别、光谱反射率以及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3、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 理解地物波谱特性的概念、作用及波谱测定方法。 (二)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了解遥感平台的种类及目的与用途,国产最新遥感平台及其发展趋势。(三)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了解遥感传感器种类及其特点。 (四)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图像的表示形式 理解图像的表示形式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硬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五)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理解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因素。

2、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理解几何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掌握几何纠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六)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1、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 理解辐射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与方法。 2、遥感图像增强 理解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3、图像融合 理解图像融合的概念、类型、目的、意义,掌握图像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七)遥感图像判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原则、基本方法、步骤及各自的特点。(八)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理解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最新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九)遥感技术的应用 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测绘、地质调查、农林牧渔、全球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并能学以致用。 二、参考书目 教材:作者:沙晋明等,《遥感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2 实习指导书:作者:陈晓玲等,《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13 教学参考书:作者:胡德勇、邓磊等,《遥感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测绘出版社2014

遥感原理试题及其答案

A卷参考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 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 (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 (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 1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 2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 3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 4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图像文件管理——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图像或其他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文件管理等;2)图像处理——包括影像增强、图像滤波及空间域滤波,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等; 3)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 4)多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5)图像信息获取——包括直方图统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等; 6)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等; 7)遥感专题图制作——如黑白、彩色正射影像图,真实感三维景观图等地图产品; 8)三维虚拟显示——建立虚拟世界; 9)GIS系统的接口——实现GIS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常用的锐化方法有() A.罗伯特梯度 B.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 C.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D.罗伯特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正确答案:C 2.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不包括() A.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B.地物的性质 C.地物的光谱特征 D.地物的时相变化 正确答案:B 3.遥感数据处理常运用K-L变换作数据分析前的预处理,它可以实现() A.数据分类和图像运算 B.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 C.数据分类和图像增强 D.数据压缩和图像运算 正确答案:B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 A.像元的数量 B.像素的大小 C.像元的维数 D.像素的相似度 正确答案:D 5.遥感按平台分类可分为() A.地面和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C.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D.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正确答案:A

6.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不包括() A.气象卫星系列 B.陆地卫星系列 C.海洋卫星系列 D.冰川卫星系列 正确答案:D 7.颜色对比是() A.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B.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C.彩色纯洁的程度 D.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正确答案:B 8.下列关于光谱成像技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越多,波普越接近与连续曲线 B.光谱成像可以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获得该地物的光谱组成 C.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帚式 D.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图像是由数十个波段的狭窄连续光谱波段组成 正确答案:D 9.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不包括() A.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 B.图像信息损失低 C.逻辑性强 D.抽象性强 正确答案:C 10.地物单元周长为P,以链码形式记录面状地物单元边界。设相邻像素间采用链码表示的长度为:Li=2n(2的n次方),式中n=Mod(2,ai),i=1,2,3,…,7。i为链码的方向。提取该地物周长表示为() A.P=∑4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B.P=∑3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C.P=∑2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D.P=∑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正确答案:D 11.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 A.灰体

部分学校遥感试题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一.问答题(共4小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 叙述光谱反射特征曲线与波谱响应曲线的联系和区别。 2 列出中心投影影像,线阵CCD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构象方程。作图说明地形起伏引起这几种影像像点唯一的规律。 3 叙述用30M分辨率的TM4、3、2多光谱影像与同一地区10米分辨率的SPOT全色影象进行融合的原理和步骤。 4 解释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各举一例说明目前民用遥感卫星及所载传感器这四种分辨率所能达到的成度。 南京大学97年考研试题 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遥感学:(注意:答题要字迹工整,用字规范,简明扼要,抓住重点,切忌冗长。) 一、绘出对地遥感的流程图,并对其中图像数据处理部分作较详细的说明。(15分)。 二、与陆地遥感相比较,海洋遥感有那些特点?近年来,国际上有那些海洋遥感计划,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5分) 三、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试论述之(15分)。 四、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所收集的遥感数据有那些特点,(与Landsat和NOAA比较)它们已在那些方面得到应用。(15分) 五、Eos(对地观测系统)是一项跨世纪的遥感计划,试述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10分) 六、对下述各小题作简要解释(每小题2分共30分) 1、混合像元 2、DTM 3、航天飞机 4、模式识别 5、ARC/INFO 6、判读标志 7、GPS 8、长二捆 9、监督分类 10、光谱标志 11、大气窗口 12、Landsat TM 6 的地面分辨率 13、Landsat 5 的倾角与高度 14、列出国内两种遥感期刊 15、我国已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几颗?回收几颗? 南京大学98年考研试题 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遥感学:(要求:简明扼要,字迹清楚工整。) 一、我国已先后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请说明这两种卫星的轨道特征,主要遥感器及其功能。与正在运行的同类卫星相比较,有何特点?(15分) 二、简要说明遥感图像人工目视判读的原理和方法。(15) 三、陆地卫星4/5数据是目前利用得最多的遥感数据,请简要说明TM各波段的光谱特性及其适用领域。(1 5分) 四、试比较黑白全色航空相片与黑白红外扫描图像的异同。(15分) 五、应用航空像片判读成果进行制图时应注意那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15分) 六、举例说明地表光谱特性的时间和空间效应。(15分) 七、试绘出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进行土地分类的流程图。(10分) 此题即教材P189表5-15的一部分,很简单。 南大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遥感学: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遥感得基本概念就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得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得特征性质及其变化得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得信息特征、信息得获取、信息得传输与记录、信息得处理与信息得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得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得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得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得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得删除自己不需要得) ③数据得综合性与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得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得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得传感器与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与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得费用投入与所获得得效益,与传统得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得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具有很高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得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得其她手段相配合,特别就是地面调查与验证。 第二章: 6、大气得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得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得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得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得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得直径与辐射得波长相当时发生得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得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得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就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她微粒得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得直径相对其她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得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得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得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与大气窗口得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得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得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得用途选择合适得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得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得物理现象。 ○1大气得吸收作用;○2大气得散射作用;大气得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得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得太阳辐射成为地表得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得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得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得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得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得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就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得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得反射与地表物体自身得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作业复习资料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5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简答题: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 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 (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2. b为常数2897.8 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2)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绿光附近有一个波峰,两侧蓝、红光部分各有一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8-1.0um)有一个有一个反射陡坡,至1.1um附近有一峰值。近红外波段(1.3-2.5um)吸收率大增反射率下降。 3)水:水体的反射主要在可见光中的蓝绿光波段,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水中含有泥沙,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含有水生植物时,近红外波段反射增强。 5 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 答: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温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 6 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 答: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波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 原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大气层,大气辐射.反射共同影响衰减强度,剩余部分才为透射部分,不同电磁波衰减程度不一样,透过率高的对遥感有利。 7 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 答:(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并被地表反射进入传感器的能量(2)太阳辐射被大气散射后被地表反射进入传感器的能量(3)太阳辐射被大气散射后直接进入传感器的能量(4)太阳辐射被大气反射后进入传感器的能量(5)被视场以外地物反射进入视场的交叉辐射项(6)目标自身辐射的能量。 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遥感平台。 2遥感传感器: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卫星轨道参数:确定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由升交点,近地点角距,轨道倾角,卫星轨道长半轴,卫星轨道偏心率,卫星近地点时刻组成。 4升交点赤经:卫星轨道升交点与春分点间的角距。 5 卫星姿态角:以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Y轴,垂直xy平

武汉大学11年遥感专业真题

武汉大学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学位) (满分150)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8题) 斯奈尔—玻尔兹曼定律;线阵扫描成像;地球同步卫星;D-inSAR;多光谱影像;遥感反演;遥感影像的判读标志;遥感影像定标。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5题) 1、用红外姿态测量仪可以对地球资源卫星进行姿态测量,同样也可以用红外姿态测量 仪对月球卫星进行姿态测量。 2、地球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和形状是由六个参数来确定,其中卫星轨道倾角是 决定卫星轨道形状的参数。 3、生物量指标变换表示了植被对近红外和红光的反射特点,从变换后的图像中很容易 得到植被的信息。 4、相同地物在影像上聚类,不同物体的聚类中心之间存在差别的特性是基于统计法遥 感影像分类的基础。 5、同轨立体和异轨立体的构像方程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个是在相同轨道上获得立 体像对,另一个是在不同的轨道上获取立体像对。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 1、下面分类算法中不是用距离作为判别条件的方法是: A、ISODATA分类 B、最大似然法 C、最小距离法 D、K-均值聚类法 2、下列哪种传感器的成像空间分辨率理论上不受卫星高度影响的是: A、MSS B、HRV C、SAR D、TM 3、我国具有高光谱成像能力的卫星是: A、中-巴资源卫星1号 B、风云卫星2号 C、环境卫星1号 D、气象卫星2号 4、下面哪种卫星传感器由地形起伏引起的几何形变与其他传感器不同? A、RADARSAT B、ERS C、COSMO D、MODIS 5、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电磁波的散射很强的波段的是: A、近红外波段 B、可见光波段 C、紫外波段 D、热红外波段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6题) 1、下图是对某水域不同深度进行光谱测量得到的光谱曲线,试根据所得到的结果,简述本区域水体的光谱特点(注,图中最上面的曲线表示为在水面观测的光谱曲线,然后依次分别在深度10cm、25cm、35cm、50cm、65cm、75cm、85cm、100cm、125cm、150cm所得到的结果)。 2、简述多源遥感图像之间的匹配存在哪些特点? 3、以HIS方法为例,简述SPOT影像与TM影像融合的主要步骤。 4、试分析大气对电磁波的影响,说明空间传感器所接收的能量组成。 5、简述机载热红外扫描仪图像的几何和辐射特点。 6、以最大似然分类为例,简述遥感图像自动分类的步骤,并提出你认为提高

最新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作业课后习题

遥感作业课后习题-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可见光,紫外线, X射线,r射线2 1投影距离的影响4: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 距离无关,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 0~50m范围内,三角架、遥感 塔、遥感车和遥感船等与地面接触的平台称为地面平台或近地面平台。它通过地物光谱仪或传感器来对地面进行近距离遥感,测定各种地物的波谱特性及影像的实验研究。航空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飞机按高度可以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和高空平台。低空平台:2000米以内,对流层下层中。中空平台:2000-6000米,对流层中层。高空平台:12000米左右的对流层以上。低空气球:凡是发放到对流层中去的气球称为低空气球;高空气球:凡是发放到平流层中去的气球称为高空气球。可上升到12-40公里的高空。填补了高空飞机升不到,低轨卫星降不到的空中平台的空白。航天平台:包括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高度在150km以上。航天飞机240~350km高度。卫星:低轨:150~300km,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图象;寿命短,几天到几周(由于地心引力、大气摩擦),用于军事侦察;中轨:700~1000km,资源与环境遥感;高轨:35860km,地球静止卫星,通信、气象。航天平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 最广: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 记录物体影像;数字摄影则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过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影像。图象特点:投影:航片是中心投影,即摄影光线交于同一点。比例尺:航空像片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长度之比,称为 像片比例尺。 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象。与摄影图像区别:乳胶片感光技术本身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它所传感的辐射波段仅限于可见光及其附近;其次,照相一次成型,图象存储、传输和处理都不方便。光/机扫描成像利用光电探测器解决了各种波长辐射的成像方法。输出的电学图象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十分方便。固体自扫描成像具有刷式扫描成像特点。探测元件数目越多,体积越小,分辨率就越高。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图象是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