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翻译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翻译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翻译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翻译意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杭州西湖著名寺庙。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毕竟:到底。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别样:格外,特别。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空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头。

毕竟是西湖的六月美景,特有的风光与别时不同。一片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

被阳光映照的荷花显得格外艳红。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几回闻:人间很少听到。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篁:幽深的竹林。幽,深。篁,竹林。深林:指“幽篁”。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相照:与“独坐”相应,是说,度左右晃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嘯。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告诉儿子。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死去后,什么都不是你的,什

么事都和你无关。但:只九州:代指中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而感到悲伤。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

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1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开:开掘;开通。回:转变方向。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鸟(唐)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道:说。莫:不要。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名。湖光:湖面的光芒。两:指湖光和秋月。相:相互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当没有一丝风的时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迷蒙的铜镜。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盛放着的一枚小小的青色的螺。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曈曈: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桃:桃符,也作春联。

鞭炮响转眼间一年已过,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拂。

旭日升千门万户多明亮,人人用新桃符换旧桃符。

2

三年级上册经典阅读古诗词

采莲曲 [ 唐] 王昌龄 原文译文对照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山中留客 作者:张旭(唐)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客中九日】明·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客中作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前出塞九首其六 作者:杜甫(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清平乐 作者:辛弃疾(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菊花》 年代: 唐作者: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论诗绝句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小学三年级上必背古诗

三年级必背古诗 1.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5.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3.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4.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笠翁对韵》节选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晨对午,夏对冬。下饷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 争对让,望对思。野葛对山栀。仙风对道骨,天造对人为

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大全

古诗词三百首 (三年级)目录 (一)乐学勤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劝学……………………………… (唐颜真卿) 读书……………………………………(宋陆游) 观书(节选) ………………………… (明于谦)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和董传留别(节选)……………………………(宋苏轼)(二)爱国情怀 出塞…………………………………………(清徐锡麟) 就义诗………………………………………(明杨继盛)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宋李煜) (三)无边秋色 秋风引……………………………………(唐刘禹锡)

秋词………………………………………(唐刘禹锡) 秋月………………………………………(宋程颢) 寒菊………………………………………(宋郑思肖) 子歌吴歌·秋歌……………………………(唐李白)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四)戎马生涯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 塞上曲二首·其二…………………………(唐戴叔伦)陇西行四首?其二……………………………(唐陈陶) 入塞………………………………………(宋王安石)使至塞上………………………………………(唐王维) (五)珍惜时间 杂诗…………………………………………(晋陶渊明) 金缕衣………………………………………(唐杜秋娘)劝学诗………………………………………(宋朱熹) 今日歌……………………………………(明文嘉) 明日歌……………………………………(明钱福) (六)春光漾漾 春日偶成………………………………………(宋程颢)山中留客………………………………………(唐张旭)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唐韩愈)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清纳兰性德)江南春……………………………………………(唐杜牧) 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七)咏物抒怀

三年级上古诗

三年级上册古诗启蒙巧对(一) 露凝霜,虹截雨; 雷霹雳,雨滂沱。 云似锦,雨如丝; 天边雁,日里乌。 【注解】 日里乌:古代传说太阳里有一只长着三只脚的鸟。乌就是鸟。-------------------------- 启蒙巧对(二) 星拱北,日西沉, 融合日,淡荡风。 风动竹,月移花, 风里絮,雨中花。 【注解】 淡荡风:微风荡漾的意思。一般形容春风。 -------------------------- 启蒙巧对(三) 花弄月,竹摇风, 霜前菊,雪里梅。 王孙草,学士槐, 白荼蘼(mí),红芍药。【注解】 王孙草:指旱藕;还有一种说法是黄芪。 -------------------------- 启蒙巧对(四) 忘忧草,解(jiě)语花, 飞絮白,落花红。 梅欺雪,菊傲霜, 花灼灼,黍(shǔ)离离。 【注解】 灼灼:形容明亮。 黍离离:野草苍茫漫漫。 -------------------------- 启蒙巧对(五) 莺出谷,燕归巢, 胭脂马,琥珀猫。 鸡冠花,凤尾竹, 孔雀尾,雉(zhì)鸡翎。 【注解】 雉鸡:鸟。形状像鸡,雄的尾巴长,羽毛很美丽。 --------------------------

启蒙巧对(六) 天对地,地对天,天地对山川。清风对皓月,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寿十千年。 一统对万年。 【注解】 一统对万年:即全国统一。统治者希望江山永固,万年不衰。-------------------------- 启蒙巧对(七) 泉对石,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圃, 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 路入翠微山寺寒。 -------------------------- 启蒙巧对(八) 今对古,汉对唐, 五帝对三皇。 晋齐韩赵魏, 吴蜀宋陈梁。启蒙巧对(九)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注解】 途次早行之客:途次,旅途中住宿的地方。这一句指清晨就有人急于赶路了。 -------------------------- 启蒙巧对(十)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注解】 三尺剑:古代配剑长约三尺,故称三尺剑。 六钧弓:一钧合现在五千克。六钧弓,即约为三十千克拉力的弓箭。 虞(yú)夏商周为四代, 禹汤文武是三王。 -------------------------- --------------------------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题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题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池草______,山花______,______出水,______入林。 (2)小荷才露______,早有蜻蜓______。 (3)______,疑是地上霜。举头望______,______。 (4)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 2. 读一读,回答问题。 虫儿歌 什么虫儿提灯笼?什么虫儿爱跳舞?什么虫儿吃害虫? 萤火虫提灯笼,花蝴蝶爱跳舞,蜻蜓最爱吃害虫。 (1)用横线画出带问号的句子。 (2)把虫儿的名字找出来。 3. 阅读《山村咏怀》,回答问题。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在诗中找出你认识的字,写在下面。 (2)如果要给这首诗配画,你会选第______幅。 4. 目积月累。 (1)轻诺______。 (2)唯德学,______,______,当自砺。 (3)窗含西岭千秋雪,______。 (4)______,农夫犹饿死。 (5)黄河奔,______,______,珠峰耸。 5. 按课文内容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______的思想感情。 (2)凌晨______,牵牛花吹起了______小喇叭;______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______,睡莲从______醒来;下午______,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______,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 唐________ 天门________江开, 碧水东________。 两岸青山________, ________一片日边来。 (1)把古诗作者及内容补充完整。 望天门山 唐______ 天门______江开, 碧水东______。 两岸青山______, ______一片日边来。 (2)这首诗中,诗人用哪些动词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3)用“/”给诗歌划分出朗读节奏,并试着读几遍。 (4)请用自己的话说出前两句的意思。 (5)试着画出天门山的奇景。(提示:回忆一下诗中都有哪些具体的景物)(6)根据李白写山水的诗句,选择相对应的古诗题目。 A.《独坐敬亭山》B.《早发白帝城》C.《望庐山瀑布》 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______ 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______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______ 7. 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填一填。 (填序号) ①水无声②日当午③山有色④禾下土 (1)学校的食堂要写一些条幅,我认为可以把《悯农(其二)》这首诗写上去:“锄禾______,汗滴______。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远看______,近听______。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山水画中的景色。 8. 我会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夜来______,花落______。 (2)举头望明月,______。 (3)______,云深不知处。 (4)平生不敢轻言语,______。 (5)十五个吊桶打水,______。 9. 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知识点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三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古诗汇总(部编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古诗汇总(部编人教版) 一、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单元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 第三单元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第四单元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六单元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七单元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八单元 爱人若爱其身。——《墨子》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二、古诗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2020最新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汇总

2020最新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汇总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汇总 三年级上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2.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译文: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注释: 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 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 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3.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4.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5.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 【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完整)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

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乡村四月(宋)翁卷[juàn]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观书有感(宋)朱熹[xī]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雨后(唐)元稹[zhěn] 倦[juàn]寝[qǐn]数残更,孤灯暗又明。竹梢馀[yú]雨重[zhòng],时复拂帘惊。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liáo]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xù],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1. 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举头望明月,______。 (2)______ 青,______红,鱼______,鸟______ 。 (3)小荷才露______ ,早有蜻蜓______。 (4)古对______ ,圆对______ 。和风对______,朝霞对______。(5)______ ,性本善,性______ ,______。 (6)人们端午节吃棕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______ 。 2. 读一读,完成练习。 春对秋,夏对冬。 白云对红日,明月对清风。 (1)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春”是表示季节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文中还有,找出来。 3. 阅读《山村咏怀》,回答问题。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在诗中找出你认识的字,写在下面。 (2)如果要给这首诗配画,你会选第______幅。 4. 补充诗句。 (1)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2)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 (3)______,白发谁家翁媪? (4)______,出没风波里。 (5)四海无闲田,______。 5. 读一读,回答问题。 虫儿歌

什么虫儿提灯笼?什么虫儿爱跳舞?什么虫儿吃害虫? 萤火虫提灯笼,花蝴蝶爱跳舞,蜻蜓最爱吃害虫。 (1)用横线画出带问号的句子。 (2)把虫儿的名字找出来。 6. 勇闯积累关。 (1)这学期,我们背了明代唐寅写的《画鸡》,我最喜欢大公鸡“______不敢轻言语,______千门万户开。” (2)夏日,来到荷花池边,我会吟诵宋代杨万里写的诗句“小荷才露______ ,早有蜻蜓______。” (3)月圆的晚上,我会特别想念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就如同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那样“举头望______,低头思______。” (4)考试前,如果不好好复习,就会很紧张,正如十五个吊桶打水—— ______。(5)______对今,圆对______。严寒对酷暑,春暖对______。 7. 连一连,填一填。 野火烧不尽______ 秋收万颗子 平时肯帮人______ 孤光一点萤 春种一粒粟______ 春风吹又生 月黑见渔灯______ 急时有人帮 ①小信成则______。《韩非子》 ②______奔,长江涌,______长,珠峰耸。《神州谣》 ③接天莲叶______碧,映日______别样红。 8. 读一读,背一背,练一练。 (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二)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连一连。 (2)选一选。 ①快②慢 段(一)表示时间过得很( ),我们要珍惜时间。 (3)读了《冬夜读书示子聿》,我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 ) ①春天②冬天的早晨③冬天的晚上 9. 读一读,完成练习。(5分) (一)骑驴找驴蒙了头 王老七,骑毛驴,骑上毛驴问毛驴:毛驴毛驴我问你,我的毛驴在哪里? 毛驴弄了笑眯眯,转过头来逗老七:老七老七你别着急,我立刻带你去找驴! (二)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小学三年级古诗词赏析专项 训练题

古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题 一、《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年间设置的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娱乐公司),负责搜集民歌,乐谱,训练音乐人才(歌手)。所以由乐府搜集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了。 2、相关考题 (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六、《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丝绦________ (2)本诗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______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_____的修辞方法。 七、《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相关考题。 (1)“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 )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 )和( )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 )和( ),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 )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八、《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及注释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白话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绿时。 词语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

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句注释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饮湖楼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句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古诗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汇总(五首)夜书所见饮湖上初晴后雨宋叶绍翁宋苏轼 萧萧梧叶送寒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江上秋风动客情。山色空蒙雨亦奇。知有儿童挑促织,欲把西湖比西子,夜深篱落一灯明。淡妆浓抹总相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小儿垂钓唐王维唐胡令能 独在异乡为异客,蓬头稚子学垂纶,每逢佳节倍思亲。侧坐莓苔草映身。遥知兄弟登高处,路人借问遥招手,遍插茱萸少一人。怕得鱼惊不应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语文园地三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语文园地四 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 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语文园地五十二属相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语文园地六写景名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语文园地七八字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语文园地八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成语: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满载而归如愿以偿 没精打采沉默不语目不转睛恍然大悟 五洲四海举世闻名高楼大厦应有尽有

小学三年级古诗文汇总(必背).

小学三年级古诗文汇总(必背) 1、咏柳【作者】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所见》【作者】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鹿柴(空山不见人)【作者】隋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风》【作者】唐朝-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朗月行【作者】〔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6、江上渔者【作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7、《忆江南·江南好》【作者】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小儿垂钓【作者】(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9、池上【作者】(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江南春【作者】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3、赠汪伦【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惠崇春江晓景【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5、小池【作者】(宋)杨万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大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古诗词大全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文大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文大意:独自客居他乡,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文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文大意:湖水波光闪动的景象在初晴的衬托下才显得漂亮;山中云雾弥漫,飘着小雨,也很奇妙;想把西湖比作那美丽的西施;无论淡妆浓抹总能恰到好处。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文大意: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整株树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而成。从树上垂下来的无数柳条,好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一样。这些细嫩的树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啊!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文大意: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文大意: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文大意: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全解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全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萧萧:风声。梧叶:梧桐树叶。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一种昆虫,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4)篱落:篱笆。 全诗意思如下: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5)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避邪的习俗。(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全诗意思如下: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当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们。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啊,当他们在佩戴茱萸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中断:从中间断开。(2)至此:到这儿的意思(3)回:回旋,打转。全诗意思如下: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然后长江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对立的意思),我乘坐的这只小船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悠悠驶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饮湖上:在湖上喝酒。(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3)方:正,恰恰。(4)空蒙:形容云雾迷茫的样子。(5)亦:也。(6)欲:想,要。 (7)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有名的美女。(8)相宜:适合。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苏轼把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所以,西湖有“西子湖”之称 全诗意思如下: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