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八章《明治维新》单元测试题 解析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八章《明治维新》单元测试题 解析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八章《明治维新》单元测试题 解析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八章《明治维新》单元测试题 解析版)

第八章《明治维新》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佩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这里所说的“灭亡”和 “唯一”是指()

A.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

B.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

C.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

2.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

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开展工业革命∥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施“大陆政策”∥推行“文明开化”

A. ∥∥∥

B. ∥∥∥

C. ∥∥∥

D. ∥∥∥

3.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

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4.“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一件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该宪法规定()

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

C.天皇享有立法权

D.内阁享有立法权

5.德川幕府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区分四个阶层

B.便于管理、剥削

C.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D.有利于控制人口

6.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7.下列关于倒幕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动有较为广泛的基础

B.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幕府

C.获得幕府将军的同情支持而成功

D.在民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

8.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该条约()

A.缓和了日本与列强的关系

B.扼制了列强对日本的侵略

C.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日本大门

D.推迟了日本半殖民地化进程

9.“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

A.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

B.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

C.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

D.欲走对外扩张之路

10.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的统治,其最高权力应当掌握在谁手中()

A.天皇

B.将军

C.大名

D.武士

1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事件,正确的是()

∥打开朝鲜的门户∥吞并琉球∥侵略中国台湾岛∥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A. ∥∥∥∥

B. ∥∥∥∥

C. ∥∥∥∥

D. ∥∥∥∥

12.驻日参赞黄遵宪作《樱花歌》曰:“一朝轮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描写的是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

A. “黑船事件”

B. “武装倒幕”

C. “废藩置县”

D. “修约运动”

13.日本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建立起新的社会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4.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 )

∥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

B. ∥∥∥

C. ∥∥∥

D. ∥∥∥∥

15.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16.明治政府为推行“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国民皆学”的教育政策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成立文部省以管理全国教育

B.建立完备的教育教学体制

C.把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阶段

D.全面清除封建忠君的思想

17.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大力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扶持的对象主要是()

A.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

B.资金缺乏的私人企业

C.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

D.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

18.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也为了削弱日益强大的反对派,1863年幕府对尊攘派进行镇压,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其失败的惨痛教训是()

A.发动人民群众才是取胜的关键

B.倒幕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C.尊攘必须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

D. “尊王攘夷”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19.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力量领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对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释,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武士自己取消自己的权力,一定是历史的误传

B.武士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天皇,做做样子而已

C.领导改革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当然要取消封建特权

D.日本的武士阶层文化水平较高,政治觉悟高于普通民众

20.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走向了殖民扩张道路∥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 ∥∥∥

B. ∥∥∥

C. ∥∥∥∥

D. ∥∥

21.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并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运动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深厚的封建色彩

22.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 ∥∥∥

B. ∥∥∥

C. ∥∥∥∥

D. ∥∥∥

23.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点是()

A.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D.逐步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24.天皇(日本皇帝的称号)制是以天皇为首组成专制统治机构统治国家的制度。日本近代天皇制确立的标志是()

A. 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B. 1869年明治维新的成功

C.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

D.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

25.“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二、非选择题(共8小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展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1872年)

材料二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博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

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890年)

(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材料一、二,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

2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事件对日本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指出图三谈判的最终结果。

(3)图三与图一相比,对你有什么启示?

28.在今天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在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陆的地点,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美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

探究

(1)当年美国人佩里是如何登陆日本的?

(2)你如何理解日本人将“入侵者”当作“英雄”看待的做法?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敕语》。从它颁布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了日本的教育基本法。

《教育敕语》说:“尔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世济厥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也。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和、朋友信、恭俭律己。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辅翼天壤之皇运。”

——《福泽谕吉第十卷》日本·岩波书店出版

(1)据材料指出,《教育敕语》所说的“教育之渊源”指什么?并概括其主要目的。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敕语》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1)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文是1873年俾斯麦对日本赴欧美考察团的谈话,对日本当时的统治集团有很大的影响。

他说:“方今世界各国,虽皆声称以亲睦礼仪相交往,然此全系表面文章,实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之所谓公法,虽号称保全列国之典章,然而一旦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改变;若与己不利,则翻然诉诸武力,固无常规也。小国孜孜省顾条文与公理,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尽其力保全自主之权,然遭其簸弄凌侮之政略,则每每几乎不能自主。是以(普鲁士兵)慷慨激奋,一度振兴国力,欲成为国与国对等之权实施外交之国,乃振奋爱国心,积数十载,遂至近年始达成所愿。”

材料二日本伊藤博文于1882年3月为考察宪法去欧洲,在德国听了毛瑟的讲课,在奥地利听了施坦因的讲课。留欧三个月便掌握了制胜自由民权派的理论和手段。他满怀信心地说:“充分确立了巩固皇室基础,使大权不至旁落的大道理。”

——远山茂林《日本近现史》第∥卷

材料三在德国和日本,封建统治连同强大的官僚等级制度都被保存下来了。这就使德日有别于英、美、法。后者由于本来就缺少封建制度或由于战胜了它,而使近现代进程起步较早,并且现代化是在民主制的保护下进行——我们大致可以合理地归类为资产阶级革命。

——B·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俾斯麦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不要摘抄原文)。这一基本原则确认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伊藤博文考察欧洲的目的是什么?自由民权派在日本指什么?在制宪后日本议会和自由民权派处于什么地位(要具体说明)?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易于接受德国影响的社会历史根源。

3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归纳推动明治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条件和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教材相关知识,简要概括1889年日本宪法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这部宪法的评价。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马修·佩里”暗示黑船事件,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险;“唯一”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亚洲最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和建立民主政治的国家,随着国力增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2.【答案】C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明治政府为学习欧美所采取的措施,实际上要求回答的是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分别是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具体

措施。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措施的理解和阅读材料的能力。明治政府实行富民强国的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发展工商业。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能力。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家实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最符合史实的应当是C。

5.【答案】C

【解析】A项“区分四个阶层”是形式的表现;B、C两项是目的,相比较而言,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意的是C项;D项“控制人口”是现代社会实施的。

6.【答案】D

【解析】为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明治政府于1871年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近代教育体制的

建立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是日

本经济持久发展的源泉。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分析和理解能力。“尊王攘夷”要求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但获得幕府将军的同情支持而成功与史实不符,为答案选C。

8.【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日美亲善条约》的内容。通过该条约,美国取得了开放通商口岸、派驻领事、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侵略权益。它的签订,打开了日本大门,刺激了列强对日本的侵略,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9.【答案】D

【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日本明治政府宣称的“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欲走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从“凌驾于天皇之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来看,不可能选A。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日本对外扩张的先后顺序是:1874年入侵台湾岛;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朝鲜门户;1879年吞并琉球;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2.【答案】A

【解析】属于材料型单选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用军舰及不平等条约敲开了日本紧锁的大门。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故日本把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材料描述的正是这一事件。

13.【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日本明治维新的“最大影响”。

14.【答案】A

【解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重的,既加剧了日本的沉沦,也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使其不得不面向世界。而早在西方入侵以前,日本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因而∥与题意不符。

15.【答案】D

【解析】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日本儿童所玩的游戏名称,反映出当时的日本生活已充满了新鲜气息,这是文明开化的重要反映。

16.【答案】D

【解析】明治政府时期的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大力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17.【答案】D

【解析】“殖产兴业 ”政府以极低价格将官办企业出售给大资本家,扶植日本企业。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不从根本上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摆脱封建束缚,是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的,倒幕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19.【答案】C

【解析】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他们已经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已经资产阶级化。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是封建的特权。取消封建特权,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明治维新时期取消武士的特权,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20.【答案】C

【解析】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期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同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1.【答案】A

【解析】日本的倒幕运动,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政府,本质上是个藩阀政府,这就使封建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政治得以保留。《日本帝国宪法》之所以带有深厚的封建色彩,正是封建残余的反映。B、C两项虽也属原因,但所起的作用都不如A项重要。

22.【答案】选项中涉及的四种状况都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变化。

【解析】

23.【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型单选题,考查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俄、日的改革都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又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通过改革摆脱了这一民族危机,而俄国却不存在这种民族危机,所以D项符合日本但不符合

俄国。

24.【答案】D

【解析】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规定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这部宪法标志着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2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日本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26.【答案】(1)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2)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教育理念,根据材料一“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归纳为学习实用之学;“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归纳为学问是立身之本。第二小问背景,从明治维新措施以及传统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归纳为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第二小问评价,从教育的积极作用即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回答;局限性从教育目的,即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回

答。

27.【答案】(1)政治上:使日本主权丧失成为半殖民地;加剧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激化阶级矛盾。经济上:进一步瓦解了日本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英国、美国等国先后与日本签订条约同意将放弃过去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治外法权。

(3)启示:改革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解析】第(1)问回答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对日本政治和经济产生的影响,政治上可以从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等方面回答。经济上从自然经济解体、国内资本主义产生等方面回答。

第(3)问根据图三获得主权独立完整与图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比较,可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要想获得主权独立完整,就必须进行改革和民族独立斗争等。

28.【答案】(1)19世纪中期,日本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目标。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1854年,佩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日本,强迫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2)对此应辩证地分析。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带来的应主要是灾难和破坏,促进社会进步只是客观结果。因此,忘记民族耻辱是不对的。尽管当年佩里仗着船坚炮利迫使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但后世的日本人并不视之为仇敌。相反,日本人有感佩里促使日本开放改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视之为日本的恩人。由此可反映出日本人的务实性格

【解析】本题以“黑船事件”为切入点,将时政材料与历史相结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问要结合“黑船事件”对日本社会变革的客观影响加以分析。

29.【答案】(1)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2)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

(3)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的目的从材料“拯救日本……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中提炼。第(2)问将从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实际是要求回答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的进步作用,从改革前后对比的情况回答。

30.【答案】(1)“教育之渊源”:传统的“忠”“孝”思想。主要目的:维护日本天皇制。

(2)提升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在东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向日本人民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将日本教育纳入军国主义政策的轨道;为日本培养了一支具有武士道精神的“皇军”,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民众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分析思想教育的核心是忠孝观念;第(2)题这种思想给国民进行灌输,形成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31.【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答出其中3点即可)

(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

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解析】第(1)问,据材料“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可知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据“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可知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再据材料二“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可知是采用极端态度。第(2)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挽救了民族的危机。影响可以从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度和武士道精神,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给亚洲和世界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等方面概括回答。

32.【答案】(1)各国竞争是以实力为基础,以强欺弱,强权胜于公法是当时处理国际关系的公认原则。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须不断体现这一原则。

(2)制定日本宪法;资产阶级民主派(或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人物);1889年制宪后虽设置议会,但内阁不对议会负责,而对天皇负责,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才能生效(天皇权力高于议会),天皇有权解散议会,臣民虽获得一些言论集会等自由权利,但要在法律范围内。

(3)日本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且新军阀集团掌握政权。

【解析】资本主义列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是以自己利益为核心,弱肉强食,这一原则在俾斯麦的言论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回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第二问,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日本帝国宪法》的特点;日本的军事体制和宪政体制所以要模仿德国,原因在于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致相同,又都有军国主义的传统。

33.【答案】

(1)原因和条件:政治体制的相对滞后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了明治政府的统治秩序;明治领导人转变了对政治改革的认识;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目的: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2)主要内容: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允许国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建立

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构成,但其权力很有限;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评价:∥性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进步性:它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局限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

【解析】第(1)问主要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包括材料一影射的现象来概括原因、条件和目的。第(2)问依据设问的要求,对材料二和教材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性归纳整理,答出宪法的主要内容;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

1、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仍为英法所控制||,这说明() A.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B.英法两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C.美日对控制世界的问题并不感兴趣D.国际联盟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联盟 3、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4、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1918年初||,首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首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7、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8、以下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9、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 10、19 世纪60一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均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人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小务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五 第五课 知能综合提升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思想 B.毛泽东革命的创新精神 C.中国的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的领导 D.当时的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错误的 解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同。反映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答案:B 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D.红军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B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教训 B.国民革命在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 C.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存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讲是由国情决定的,而当时的国情突出地表现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的是() ①《井冈山的斗争》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资本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由此可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A 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当时井冈山斗争的环境入手分析。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物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土地分配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极大地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和革命政权。 答案:C 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不符合革命道路的特点,C项不符合史实,D项对革命前途的悲观与史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三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以下地区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被并入英国的是() ①英格兰②苏格兰③威尔士④爱尔兰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把这两个地区并入英国。 答案:B 2.“早上我来到议会……一个领子粗劣而不大整洁……面部红肿,声调尖厉难听,不过他的演说却充满了热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影响突显 B.柏拉图阐述他的《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与当时著名学者激烈争论 D.魏征积极进谏李世民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议会”加以理解。议会首先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B、C、D三项与“议会”无关。 答案:A 3.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说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故①错误;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违背了共和国原则,故③错误。 答案:B 4.克伦威尔说:“我正在从事一桩不平凡的事业,并一定坚持到底。”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以后说的 ②“不平凡的事业”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一定坚持到底”反映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④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说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时,克伦威尔已经去世,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的克伦威尔和法国的拿破仑都() A.打败了外国武装干涉B.多次冲散议会 C.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D.颁布了多部法典 解析:两人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都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答案:C 6.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曾评价一部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他所评价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1871年宪法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在一个大国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答案:B 7.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主要说明() A.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B.美国国际地位得到确认 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D.华盛顿的领导地位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解析: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说明美国从邦联制变为联邦制,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C 8.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C.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废除黑人奴隶制 解析: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故答案为C。 答案:C 9.下列有关拿破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注:答卷卷面要求 (1)格式规范: 首先,写明关键词; 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 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9分)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高效整合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 ) 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解析: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 C 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D.修筑驰道 解析: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 答案: A 3.右图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 的主要问题是( ) 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 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 解析:从图片来看,主要说明了当时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 篆为全国的标准字体。B、D两项是焚书坑儒所反映出来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 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殖民势力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边疆管辖D.巩固清朝海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上述行为均涉及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 答案: B 7.《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 B.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 C.签约双方平等协商 D.都是不平等条约 解析: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条约,而《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 答案: C 8.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①②③项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唐朝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答案

【1.】(1)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4分) (2)有人认为秦亡与没实行分封制有关;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6分)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1)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2分) (2)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答“利用儒家文化,维护清朝统治”也可。2分) (3)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活佛(6分,举出其中任意三点皆 (4)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3】.(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则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 (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4】.(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糜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4分)(2)主要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2分) (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发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2分) 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杜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2分) 【5.】(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4分) (2)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1分) (3)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2分) (4)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3分) 【6】.(1)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1分)首次对科学进行分类。(1分) (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3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2分)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1分)(3)尊师,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2分) 【7】.(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3分) (2)中庸思想。(2分)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4分) 【8】.(1)思想: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3分) (2)主张: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出任;理想国家由三个阶段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政治权利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时间:三次游历徐拉古,找到哲学王的雏形阿启泰。(1分) (3)主张: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荣誉的生活;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2分) (4)相似处:道德与政治结合(或对政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对民主的关心。(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启示: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主;加 强官员的政治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 【9】(1)主张:孔子提出“仁”(或“礼”、“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或主张“中道”)。 (2分)缺陷: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2分) (2)孙中山“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分) (3)不同: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 (2分) 认识:中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2分)

高中历史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

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六杰出的中外科学家6-2含答案

第2课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科学巨人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的史实。 2.认识牛顿、爱因斯坦在社会中的作用。1.重点:了解牛顿在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主要成就,掌握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及其他科学成就。 2.难点:认识牛顿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认识爱因斯坦对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知识点一牛顿:宇宙定律的发现者 1.生平:出生于英格兰一个自耕农家庭;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对自然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2.主要成就 (1)物理学①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表达了经典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定律。 ②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而诞生了 天体力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 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2)天文学①用万有引力定律说明,力学规律支配天上的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的物体运动。 ②采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和解决 天体运动问题。 (3)数学①发现了二次项定理。 ②创立了微积分,开辟了数学新纪元。 (4)光学①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②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 ③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3.评价 (1)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2)建立起力学理论体系,成为宇宙定律的发现者。 (3)1689年,当选为英国议会中的大学代表,其后,把兴趣由科学转向政治、神学等问题。 [概念辨析]牛顿成功的因素 牛顿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等。 知识点二爱因斯坦:追寻空间和时间的本质 1.生平:1879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896年进入大学学习物理学。2.提出狭义相对论 (1)提出: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2)内容①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②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3)影响:震动了物理学界,使爱因斯坦名扬欧洲。 3.提出广义相对论 (1)标志:1916年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 (2)内容: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的,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 (3)意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促进了物理学的革命性变化。 4.其他成就 (1)建立起质能关系式E=mc2,为原子能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以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 (3)1921年,因其光子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1)一战爆发后,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呼吁结束战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整合六 含答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背景:工业革命 一个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一个性质: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个认识: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有利于埃及近代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马木鲁克封建统治下的埃及,处于四分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的状态。 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而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奥斯曼帝国渐渐失去了控制殖民地的能力。 3.埃及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4.阿里改革是一场由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史比较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在历史学科的“历史阐释能力”中,比较能力占有重要地位。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进而加深认识。 【典型例题】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

1.审题,以明确比较的目的。包括指出相同点、不同点或异同点。 2.确定比较项。有题定比较项和自定比较项两种。自定比较项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比较事物的知识结构列出比较项,再根据比较的目的、题目的限定确定比较项。 3.根据已确定的比较项进行阐释。 【针对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洋务学堂。这些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方言学堂、武备学堂、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方言(外国语)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等;武备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所有这些学堂虽门类各异,但均为迅速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立,且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为己任。此外,为适应洋务需要,中国政府从1872年开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军事、航海等知识。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院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专门人才。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图书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1)据材料概括两国教育改革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相同状况的原因。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提取。第(2)问,要注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