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学年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________

B. 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________

D. 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2. 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突出表现为法国的民族主义和德国的民族主义.前者的指是一个民族的“自决权”,后者强调的是民族特征.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宣传、介绍和接受的是德国的民族主义.究其原因是

A. 中国经济发展更接近于德国经济________

B. 德国的民族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

C. 梁启超企图效法德国君主立宪制________

D. 法国大革命过于激进与改良不符

3. 2014年10月,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向大师致敬——世界艺术大师作品展”,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其中有一位画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领袖”。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A. B. C.

D.

4. 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下列属于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的是

A. 自由、平等、博爱________

B. 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________

D. 核定地价,增涨的地价由国民共享

5.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 儒家________

B. 道家________

C. 法家________

D. 兵家

6. 由于未能保留下来古希腊智者任何自己的著作,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A. 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是史料________

B. 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

同一时期的雅典

C. 片面的,因为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________

D. 错误的,因为苏格拉底

对他们的论述不是史料

7.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

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

出者是

A. 孟德斯鸠________

B. 狄德罗________

C. 洛克________

D. 伏尔泰

8. 司马谈尝论诸子百家,认为诸子百家学说虽然不同,但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其所谓“一致”、“同归”是指

A. 治国安邦________

B. 天人合一________

C. 国富兵强________

D. 大一统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 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________

B. 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 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________

D. 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10.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1.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辉煌,名作迭出.下列作品与其作者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楚辞》——屈原________

B. 《将进酒》——李白

C. 《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________

D. 《水浒传》——罗贯中

12. 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宋岳忠武王庙”,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书诗一首,镌刻在石碑上,称“乾隆碑”,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1915年“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这一景致变化反映出

A. 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________

B. 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

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________

D. 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征

13.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________

B.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________

D.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14.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在

A.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________

B.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

C.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________

D. 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15.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6.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________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高压统治________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17.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朝建立________

B. 民国二十六年全面抗战开始

C. 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________

D. 1898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

18. 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 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________

B. 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 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________

D. 推动了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

19. 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 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B. 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 图四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D. 图三作品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

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

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21.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明夷待访录》________

B. 《四书章句集注》

C. 黄庭坚的书法艺术________

D. 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22.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 儒学观念的世俗化________

B. 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 程朱理学的系统化________

D. 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23. 24、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解读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

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朿下运用,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

的是

A. 天赋人权________

B. 三权分立________

C. 自由平等________

D. 社会契约

24.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

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

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________

B.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二、连线题

25. 公元1772年,从文化意义上说,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这一年,

在西方世界,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呕心沥血长达21年编纂的《大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而在东方世界,乾隆皇帝则正式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前后几

千人参与此项工作,历时10年,终于编成煌煌8亿字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他发出这

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

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

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

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二乾隆下令编修的《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之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不但捣乱

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

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材料三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百科全

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德罗为什么坚决不让政府部门参与编辑《百科全书》的工作,而要独自承担这份重任。

(2)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

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

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

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

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

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

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

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

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

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

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

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

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

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

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

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

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

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

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

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

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

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两种不同

的态度,并分别对这两种态度予以评析(分析原因,评价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第17题【答案】

第18题【答案】

第19题【答案】

第20题【答案】

第21题【答案】

第22题【答案】

第23题【答案】

第24题【答案】

第25题【答案】

第26题【答案】

第27题【答案】

2019高二期末数学试卷理科

2019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在复平面内,复数z 对应的点与复数 对应的点关于实轴对称,则复数z=( ) A .﹣1﹣i B .1+i C .2i D .﹣1+i 2.某年龄段的女生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根据一组样本数据(x i ,y i )(i=1,2,…,n ),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线性回归直线方程为=0.85x ﹣85.71,给出下 列结论,则错误的是( ) A .y 与x 具有正的线性相关关系 B .若该年龄段内某女生身高增加1cm ,则其体重约增加0.85kg C .回归直线至少经过样本数据(x i ,y i )(i=1,2,…,n )中的一个 D .回归直线一定过样本点的中心点(,) 3.设随机变量ξ~N (2,9),若P (ξ>c +3)=P (ξ<c ﹣1),则实数c 的值为( ) A .1 B .2 C .3 D .0 4.定积分 dx 的值是( ) A . +ln2 B . C .3+ln2 D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B .“?x ∈R ,x 3﹣x 2+1≤0”的否定是“?x ∈R ,x 3﹣x 2+1>0” C .命题“若a 2+b 2=0,则a ,b 全为0”的逆否命题是“若a ,b 全不为0,则a 2+b 2≠0” D .若命题“¬p”与“p 或q”都是真命题,则命题q 一定是真命题 6.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已知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则h=( ) A . B . C . D . 7.“x <2”是“ln (x ﹣1)<0”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讲课讲稿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 卷分析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 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最高分44 分,最低分6分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 7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 40人。 较好1、2、3、4、8、9、15、 18、21、22题 基础知识不够扎 实;知识的联系比 较迁移能力差,部分题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位 非选择题共40分 26题,19分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 信息 27题,13分 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28题,18分 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九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 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高二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总分值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要求的. 1.命题〝假设2x =,那么2 320x x -+=〞的逆否命题是〔 〕 A 、假设2x ≠,那么2320x x -+≠ B 、假设2320x x -+=,那么2x = C 、假设2320x x -+≠,那么2x ≠ D 、假设2x ≠,那么2 320x x -+= 2.〝直线l 垂直于ABC △的边AB ,AC 〞是〝直线l 垂直于ABC △的边BC 〞的 〔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3 .过抛物线24y x =的焦点F 的直线l 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假设AB 中点M 到抛物线 准线的距离为6,那么线段AB 的长为〔 ) A 、6 B 、9 C 、12 D 、无法确定 4.圆 042 2=-+x y x 在点)3,1(P 处的切线方程为 ( ) A 、023=-+y x B 、043=-+y x C 、043=+-y x D 、023=+-y x 5.圆心在抛物线x y 22=上,且与x 轴和抛物线的准线都相切的一个圆的方程是 〔 〕 A 、0 122 2 =+--+y x y x B 、041 222=- --+y x y x C 、0 122 2 =+-++y x y x D 、 041222=+ --+y x y x 6.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坐标为分别为(0,0,2),(2,2,0), (0,2,0),(2,2,2).那么该四面体在xOz 平面的投影为〔 〕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附解答

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 3分,共36 分) 1.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增广矩阵为123015-?? ??? ,则x y += 。 【答案】8- 2.已知(5,1),(3,2)OA OB =-=,则AB 对应的坐标是 。 【答案】)(3,2 3.已知直线420ax y +-=与直线10x ay ++=重合,则a = 。 【答案】2- 4.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AB 中点,F 为BC 中点,则直线1A E 与1C F 的位置关系是 。 【答案】相交 5.圆22240x y x y +-+=的圆心到直线3450x y +-=的距离等于 。 【答案】2 6.已知复数22i z i +=,则z 的虚部为 。 【答案】1- 7..经过动直线 20kx y k -+=上的定点,方向向量为(1,1)的直线方程是 。 【答案】02=+-y x 8.复数34i +平方根是 。 【答案】) (i +±2 9.过点() ,0M 且和双曲线2222x y -=有相同的焦点的椭圆方程为 。 【答案】13 62 2=+y x 10.已知双曲线22 :1916 x y C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F F P ,为双曲线C 的右支上一点, 且212PF F F =,则12PF F ?的面积等于 。 【答案】48 11.平面上一机器人在行进中始终保持与点(1,0)F 的距离和到直线1x =-的距离相等。 若机器人接触不到过点(1,0)P -且斜率为k 的直线,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11-,- 【解析】由抛物线定义可知,机器人的轨迹方程为x y 42 =,过点)0,1(-P 且斜率为k 的直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满分100 分,时间是90 分钟。考查范围是人教版必修三,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48分,非选取题值52分,满分100 分。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卷紧紧围绕必修三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选择题来看,第1、2、5、6、8、10、13、14、20、22、24等题得分较低。 第1题正确选项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的经典语句,学生选错,说明学生的识记方面出现了问题或者说学生没有理解独尊儒术与法家思想的原则一致这个选项的意义。 第2题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本质都是文化专制政策,讲了3次以上,学生还是选错,说明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到位。 第5题学生选主张儒学为民众服务,说明学生完全脱离了时代,而且对于李贽的儒学的本质认识不清 第6题学生错误多,可能是对于选项“让哲学开始关注人的内心”的不理解,对课本上苏格拉底开始关注人性,关注人的道德这个结论没有理解到位第8题学生错多了,来源于对“因信称义”这个专有名词的不理解

第10题学生的错误的原因是不能根据材料来回答问题,而是照搬我们学过的结论。 第13题错误增多,说明学生读不懂材料,看到“理性”二字就选了康德 第14题,社会达文主义的实质是为侵略扩张寻找借口,讲了许多次竟然还错不能理解。 第20题错的那么多,说明基础知识不扎实,22题同样于此,说明学生的识记还不到家。 第24题学生对于浪漫主义出现的背景特点,还是还理解的不够,认识不清 从主观题来看,答题分数普遍不高,尤其是25(1)、26(1)、26(3)、27(1)、27(2) 、27(3),难度都在5.0以下 第25题第1问,根据材料归纳黄宗羲和西方启蒙思想的观点,答案无论是从材料中还是在平时的讲课中都已涉及,学生不会做,说明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低下,黄宗羲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也已经讲过多次,学生还是犯错误,说明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讲课。 第26题的第1问,答案其实就在前面的选择题的选项中,学生不会做说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存在重大问题,题目读不懂,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极为薄弱。 第26题第3问,分析胡适倡导科学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联系课本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作答,学不能致用。学生的迁移能力差。 第27题的第1问分析明清小说特点和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无论是从试卷的材料还是课本中都能找到答案,学生的读题和识记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人教版高二上册期末数学试卷(有答案)【真题】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准线方程是y=﹣2的抛物线标准方程是() A.x2=8y B.x2=﹣8y C.y2=﹣8x D.y2=8x 2.(4分)已知直线l1:x﹣y+1=0和l2:x﹣y+3=0,则l1与l2之间距离是()A.B.C.D.2 3.(4分)设三棱柱ABC﹣A1B1C1体积为V,E,F,G分别是AA1,AB,AC的中点,则三棱锥E ﹣AFG体积是() A.B.C.D. 4.(4分)若直线x+y+m=0与圆x2+y2=m相切,则m的值是() A.0或2 B.2 C.D.或2 5.(4分)在四面体ABCD中() 命题①:AD⊥BC且AC⊥BD则AB⊥CD 命题②:AC=AD且BC=BD则AB⊥CD. A.命题①②都正确 B.命题①②都不正确 C.命题①正确,命题②不正确D.命题①不正确,命题②正确 6.(4分)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考查下列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m⊥α,n?β,m⊥n?α⊥βB.α∥β,m⊥α,n∥β?m⊥n C.α⊥β,m⊥α,n∥β?m⊥n D.α⊥β,α∩β=m,n⊥m?n⊥β 7.(4分)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二面角A﹣BD1﹣B1的大小是() A.B.C. D. 8.(4分)过点(0,﹣2)的直线交抛物线y2=16x于A(x1,y1),B(x2,y2)两点,且y12﹣y22=1,则△OAB(O为坐标原点)的面积为() A.B.C.D. 9.(4分)已知在△ABC中,∠ACB=,AB=2BC,现将△ABC绕BC所在直线旋转到△PBC,设二面角P﹣BC﹣A大小为θ,PB与平面ABC所成角为α,PC与平面PAB所成角为β,若0<θ<π,则()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这说明当时() A. 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 B. 分封制被取消 C. 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 D. 宗法制不再实行 2.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这说明() A. 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 B. 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 C. 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 D. 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 3.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4.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B.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 5.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 B. 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C. 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 D. 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6.2015年5月8日,英国大选计票完毕,执政保守党大获全胜,赢得过半议会席位,首相卡梅伦成功连任,他在觐见女王后发表讲话称,计划在未来数日内筹组新政府,并阐述了施政大纲,下列关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英国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经国王批准担任首相 C.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贵,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D. 首相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

2019学年山东省高二上期末理科数学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山东省高二上期末理科数学试卷【含答案及 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在△ ABC中,若,则等于() A . B . C . D . 2. 已知命题,则的否定形式为() A. B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 3. 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 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 C . ______________ D . 4. 已知,,那么() A. B. _________ C.________ D . 5. 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 () 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 C .

______________ D . 6. 在△ ABC 中,若 a 、 b 、 c 成等比数列,且 c = 2 a ,则 等于() A .___________ B ._________ C ._________ D . 7.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则的值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 C . ______________ D . 8. 已知数列,则数列的前10项和为() 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 9. 以下有关命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命题“若,则”的逆否命题为“若,则 ” B .“ ”是“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命题“在△ABC中,若”的逆命题为假命题; D .对于命题,使得,则,则 10. 设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则() 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 _________ D . 11. 不等式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________ B .___________ C .

高中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中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 (一)、指导思想 纵观整个试题,总体体现了以能力和素质立意的理念和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以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 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 试题的结构、题型与容量适度,有一定的效度、区分度。难度适中,全卷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动不起笔的题目,也没有一个大题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的题目。全卷基本按照高考要求命制,让分科以后的文科学生见识一下高考模式的题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 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阅卷及抽样的结果看,主要有五大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科能力没形成、审题偏差大、书写不规范、新课程意识缺失。 1、基础知识不牢固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没有真正把握。 2、审题偏差大 本次考试因审题失误而失分显得特别严重。审题中抓不住关键性字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 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 主要表现为知识要点不明确,没有层次性,出现口语化,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或术语答题,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关键字词写成错别字。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在历史概念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基本历史概念阐释清楚,让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烂熟于心。并适时进行跟踪 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 包括新课教学和试题练习和讲评,在培养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多给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参与,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3、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 4(对试题的解答,除加强对答题格式的规范外,更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的引导。 首先要学会读题审题,注意问题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时空界限、方向和侧重点;其次,学会读懂材料,有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其主题意旨,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有全面和清晰的认识;第三,在具体解答上,应注重尽量用教材中的内容或观点来表达,对于需要概括提炼的,力争做到简洁、精确、逻辑合理等。对于审题不周全,理解模糊的问题应重新加以审视,尽力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问题,不留下任何一个空白,将能做到的力争做到最好

高二上学期数学 期 末 测 试 题

高 二 上 学 期 数 学 期 末 测 试 题 一、选择题:1.不等式21 2 >++ x x 的解集为( ) A.()()+∞-,10,1Y B.()()1,01,Y -∞- C.()()1,00,1Y - D.()()+∞-∞-,11,Y 2.0≠c 是方程 c y ax =+22 表示椭圆或双曲线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 D .不充分不必要 3.若,20πθ≤≤当点()θcos ,1到直线01cos sin =-+θθy x 的距离为41,则这条直线的斜率为( ) B.-1 C.2 3 D.- 3 3 4.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012 3 2>+-ax ax 的解集是实数集 R ,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0,9 16] B.[0, 9 16) C.(9 16,0) D.????? ? 38,0 5.过点(2,1)的直线l 被04222=+-+y x y x 截得的最长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 A. 053=--y x B. 073=-+y x C. 053=-+y x D. 013=+-y x 6.下列三个不等式:①;232x x >+②2,0,≥+≠∈b a a b ab R b a 时、;③当0>ab 时,.b a b a +>+其中恒成立的不等 式的序号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 D.②③ 7.圆心在抛物线x y 22=上,且与x 轴和该抛物线的准线都相切的一个圆的方程是( ) A .041 222=---+y x y x B .01222=+-++y x y x C .0122 2 =+--+y x y x D .04 1222=+--+y x y x 8.圆C 切y 轴于点M 且过抛物线452+-=x x y 与x 轴的两个交点,O 为原点,则OM 的长是( ) A .4 B . C .22 D .2 9.与曲线14924 22=+y x 共焦点,而与曲线164 36 2 2=-y x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为( ) A .19 1622=-x y B .191622=-y x C .116922=-x y D .116 92 2=-y x 10.抛物线x y 42-=上有一点P ,P 到椭圆115 162 2=+y x 的左顶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 A .32 B .2+ 3 C . 3 D .3 2- 11.若椭圆)1(122>=+m y m x 与双曲线)0(122 >=-n y n x 有相同的焦点F 1、F 2,P 是两曲线的一个交点,则2 1PF F ?的面积是( )A .4 B .2 C .1 D .

2019-2020年高二数学(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数学(理科)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题分数:150分 卷Ⅰ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对于常数m 、n ,“0mn <”是“方程221mx ny +=的曲线是双曲线”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命题“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偶数”的否定..是 A .所有不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偶数 B .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都不是偶数 C .存在一个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 D .存在一个能被2整除的数不是偶数 3. 已知椭圆116 252 2=+y x 上的一点P 到椭圆一个焦点的距离为7,则P 到另一焦点距离为 A .2 B .3 C .5 D .7 4 . 在一次跳伞训练中,甲、乙两位学员各跳一次,设命题p 是“甲降落在指定范围”,q 是“乙降落在指定范围”,则命题“至少有一位学员没有降落在指定范围”可表示为 A .()()p q ?∨? B .()p q ∨? C .()()p q ?∧? D .p q ∨ 5. 若双曲线22 221x y a b -=3 A .2± B. 1 2 ± C. 222± 6. 曲线sin 1 sin cos 2 x y x x =-+在点(,0)4M π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A. 22 B. 22- C. 12 D. 1 2 -

7. 已知椭圆)0(1222222>>=+b a b y a x 的焦点与双曲线122 22=-b x a y 的焦点恰好是一个 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则抛物线2bx ay =的焦点坐标为 A. )0,43( B. )0,123( C. )123,0( D.)43,0( 8.一间民房的屋顶有如图三种不同的盖法:①单向倾斜;②双向倾斜;③四向倾斜. 记三种盖法屋顶面积分别为123,,P P P , ① ② ③ 若屋顶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都是α,则 A. 123P P P == B. 123P P P =< C. 123P P P <= D. 123P P P << 9. 马云常说“便宜没好货”,他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便宜”是“好货”的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0. 设0>a ,c bx ax x f ++=2)(,曲线)(x f y =在点P ()(,00x f x )处切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4 ,0[π ,则P 到曲线)(x f y =对称轴距离的取值范围为 A. ]1,0[a B. ]21 ,0[a C. ]2,0[a b D. ]21,0[a b - 11. 已知点O 在二面角AB αβ--的棱上,点P 在α内,且60POB ∠=?.若对于β内异于O 的任意一点Q ,都有60POQ ∠≥?,则二面角AB αβ--的大小是 A. 30? B.45? C. 60? D.90? 12. 已知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两个焦点为1F 、2F ,点A 在双曲线第一象 限的图象上,若△21F AF 的面积为1,且2 1 tan 21=∠F AF ,2tan 12-=∠F AF ,则双曲线方程为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 思 高二文科历史必修(3)的教学,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素养的训练。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学习和专题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试卷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突出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考查历史基本技能,是本试卷的一大亮点。根据本人今年高二年级的教学实践,在我校王卫东主任和严宴云,李德坤老师的帮助和共同分析探讨下,现对本次考试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 一、试卷特点: (一)命题指导思想及考核目标要求: 年的高二期末考试试卷,以08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等方面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本试卷突出了考核目标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问题能力的考核,是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和题型的较好范例。 (二)测试范围及分数分配: 本次的考试范围为必修(3)的全册。试卷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部分的50%;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4

小题,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与新课程下高考试卷题型及分值完全一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考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第一单元:选择题1、2、3、4题,非选择题26题,共计23分;第二单元:选择题5、6题,非选择题27题,共计19分;第三单元:选择题7、8题,非选择题28题,共计14分;第四单元:选择题9、10题,共计4分;第五单元:选择题11、12题,非选择题29题,共计14分;第六单元:选择题13、14、15、16题,共计8分;第七单元:选择题17、18、19、20、21题,共计10分;第八单元:选择题22、23、24、25题,共计8分。 总体上说,考察的知识点涵盖了教材的每个单元,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与分析: 抽取试卷样本80份,最高分89,最低分41,不及格15人,平均分65.48。各题得分率如下表: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三)典型错题失分原因分析: 第4题得分率为32.2,准确答案为A,学生的选择情况是,ABCD项均有选择,本题考察学生理解传统儒学、君主专制思想、道学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区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 第10题得分率59.4%,准确答案为B,本题考察学生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的能力,错选的主要原因在

高二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理科A卷)

高二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理科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6高二下·玉溪期中) 复数的共轭复数是a+bi(a,b∈R),i是虛数单位,则点(a,b)为() A . (1,2) B . (2,﹣i) C . (2,1) D . (1,﹣2) 2. (2分) (2017高二下·嘉兴期末) 已知实数x,y满足,则x+2y的取值范围为() A . [﹣3,2] B . [﹣2,6] C . [﹣3,6] D . [2,6] 3. (2分)设,则“”是“”的() A .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 充要条件 D .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 (2分)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A . (﹣∞,﹣1] B . [2,+∞) C . (﹣∞,) D . (,+∞) 5. (2分)点A(x,y)是300°角终边上异于原点的一点,则值为() A . B . - C . D . - 6. (2分)设(5x-1)n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M,二项式系数之和为N,若M-N=240,则展开式中x3的系数为() A . -150 B . 150 C . -500 D . 500 7. (2分) (2019高三上·长治月考) 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 B . C . 2 D . 8. (2分)如图所示为一电路图,从A到B共有()条不同的线路可通电() A . 1 B . 2 C . 3 D . 4 9. (2分) (2017高二下·临川期末) 已知变量x , y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测得(x , y)的一组数据如下:(0,1),(1,2),(2,4),(3,5),其回归方程为,则的值是() A . 1 B . 0.9 C . 0.8 D . 0.7 10. (2分) (2016高二下·邯郸期中) 2+22+23…+25n﹣1+a被31除所得的余数为3,则a的值为() A . 1 B . 2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理科)附解答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60.0分) 1.已知集合0,,,则 A. B. 0, C. D. 【答案】C 【解析】解:; . 故选:C. 可求出B,然后进行并集的运算即可. 考查描述法、列举法的定义,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并集的运算. 2.已知数列中,,则 A. 4 B. 9 C. 12 D. 13 【答案】D 【解析】解:数列中,, 则. 故选:D. 利用通项公式即可得出. 本题考查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3.已知椭圆C:中,,,则该椭圆标准方程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根据题意,椭圆C:,其焦点在x轴上, 若,,则, 则椭圆的方程为; 故选:A. 根据题意,分析椭圆的焦点位置,由椭圆的几何性质可得b的值,代入椭圆的方程即可得答案. 本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注意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形式,属于基础题. 4.若向量,,则 A. B. C. 3 D. 【答案】D 【解析】解:向量,, 0,,

. 故选:D. 利用向量坐标运算法则求解0,,由此能求出的值. 本题考查向量的模的求法,考查向量坐标运算法则、向量的模等基础知识,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5.设a,,则“”是“”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解:若, ,不等式等价为,此时成立. ,不等式等价为,即,此时成立. ,不等式等价为,即,此时成立,即充分性成立. 若, 当,时,去掉绝对值得,,因为,所以,即. 当,时,. 当,时,去掉绝对值得,,因为,所以,即即必要性成立, 综上“”是“”的充要条件, 故选:C.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结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结合分类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若x,y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x,y满足的区域如图: 设, 则, 当此直线经过时z最小,所以z的最小值 为; 故选:B. 画出平面区域,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求最 小值. 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数形结合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

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高二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解答题 1. 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为________. 2. 设直线,, . (1)若直线,,交于同一点,求m的值; (2)设直线过点,若被直线,截得的线段恰好被点M平分,求直线的方程. 3. 如图,在四面体中,已知⊥平面, ,,为的中点. (1)求证:; (2)若为的中点,点在直线上,且, 求证:直线//平面. 4. 已知,命题{ |方程 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命题{ |方程

表示双曲线},若命题“p∨q”为真,“p∧q”为假,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5. 如图,已知正方形和矩形所在平面互相垂直, ,. (1)求二面角的大小;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6. 已知圆C的圆心为,过定点 ,且与轴交于点B,D. (1)求证:弦长BD为定值; (2)设,t为整数,若点C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圆C的方程. 7. 已知函数(a为实数). (1)若函数在处的切线与直线 平行,求实数a的值; (2)若,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 (3)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8. 设动点是圆上任意一点,过作轴的垂线,垂足为,若点在线段上,且满足.

(1)求点的轨迹的方程; (2)设直线与交于,两点,点 坐标为,若直线,的斜率之和为定值3,求证:直线必经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二、填空题 9. 命题“对任意的”的否定是________. 10. 设,,且// ,则实数________. 11. 如图,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异面直线 与所成的角为________. 12. 以为准线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 13. 已知命题: 多面体为正三棱锥,命题:多面体为正四面体,则命题是命题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既不充分又不必要”之一) 14. 若一个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侧面对角线的长为,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 15.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________.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

2018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上公开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 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文不值的天空。”皮洛夫针对的这两个国家分别是 A.法国英国 B.法国意大利 C.波兰英国 D.比利时西班牙 2.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勋爵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在熄灭,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 它们 亮起来了。”格雷勋爵这句话针对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俄国的十月革命 C.德奥建立军事同盟 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次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该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马恩河战役 D.东普鲁士战役 4.以下为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表(单位:百万吨) 1917年双方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意大利的倒戈②美国的参战③俄国退出一战④英国的海上封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列宁曾经提出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一战期间,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德国的 A.二月革命 B.四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十一月革命 6.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 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以下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巴黎和会期间,虽然出席和会的有27个国家之多,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所谓的“三巨头”, “三巨头”指的是 A.威尔逊克里孟梭劳合·乔治 B.威尔逊克里孟梭张伯伦 C.威尔逊克里孟梭丘吉尔 D.威尔逊克里孟梭罗斯福 8.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写道:“福煦元帅要求今后法国的边界必须延至莱茵河;德国必 须解除武装;其军事体制必须瓦解;它的要塞必须拆毁;德国会变得赤贫;它得负担难以计算的战争赔款……根据《凡尔赛和约》有关领土的条文,德国的领土实际上原封未动,它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单一民族的国家。福煦元帅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之后,十分精确地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丘吉尔认为福煦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 A.《凡尔赛和约》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埋下世界二十年后冲突的种子 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不够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卷土重来的种子 C.《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民族复仇的种子 D.《凡尔赛和约》体现了过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埋下新的世界大战的种子 9.劳合·乔治说:“德国人民已经无疑地证明,他们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力量的民族之一,但 他们竟然被许多小国所包围,而这些小国中,许多国家的人民过去从来没有组织过一个稳固的政府,他们每个国家却都拥有人数众多的德国人,而这些德国人吵闹着要和自己的祖国合并,我想象不出还会有什么比这种情况更能成为将来产生战争的理由了。”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