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备课教师:冉万江

绪言

【教学理念】

充分运用目标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运用自主探究、讲座对比的方法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该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这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内涵

2、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的是研究性学习,同学们看一看我们这本教科书是不是与其他学科的书有所不同?

它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看书就知道学的是什么内容,你们拿了一这本书是不是感到很含糊,究竟是学什么呢?同学们,看看这本书,它是研究性学习的背景材料与示例,所以说它不是一门学科,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好好的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把它应用到其它学科中去,从而提高我们学习效率。这种新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目的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

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的呢?首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研究?(深入细致的钻研)

(学生回答)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

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三、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

长的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三)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四、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①研究性学习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个人选择课题,二是组成课题小组,三是拟定课题计划,四是组织课题评审,五是开展课题研究,六是教师监控指导,七是形成成果报告,八是进行课题答辩。这里我重点说说当务之急,选好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和进行调查研究。

②先说选课题,选课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课题研究有时候就是一槌定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是否妥当,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改。实际上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过程。选题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选题能力。或者说一个人的研究能力首先就表现在选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来说,选题比科研方法更重要。选题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年英国的哈雷仅掌握了三次哈雷慧星的行踪,就发现这是同一颗慧星,并预测出下一次回归的时间;而我国从春秋时代到哈雷同期,有关哈雷慧星的记载有31次,却从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弱项。

什么是课题?课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择课题要考虑实际需要,例如能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选择研究专题必须考虑专题的科学根据、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在

选专题时,要特别注意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条件。要考虑学习精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从我们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专题宜小不宜大,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论文(项目)的难度。要选那些常被大人们忽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来进行探索研究。尽量在选题时不要走入误区。例如没有解答可能的问题(如:最后一只恐龙的诞生日),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3000年11月5日温州天气怎样)或者可以产生无穷辩驳的问题(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课题的选择:“品牌与形象”→“服装品牌与个人形象”→“校服与中学生形象”。③再说成立课题组。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课题需要一个集体协作,有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俗话说孤掌难鸣。你不能一个人去造一个导弹,去建一座大楼。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专业性强,决定了集体协作完成。我们搞课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分享他人成果,学会尊重他人,要有协作精神。因此我们成立课题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课题组一船以四到六人为宜。同一兴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能力互补。课题组分工要明确。组长要会当组长,组员要会当组员。

当然研究性学习还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还有一种是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④第三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即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谋划。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是课题背景条件。就是这个课题是在什么情况下筛选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

其二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课题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结果。包括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例如某项关于城镇中学学生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城镇中学学生厌学的情况:研究假设是当前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率比重点中学高。再如某项关于实习效果的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预习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假设是预习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其三是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把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研究专题。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其四是研究的方法及步骤。就是具体的研究方式、手段和工具,研究步骤是研究的阶段、过程和时间规划。

(1)查询有关资料和文献,为课题研究与学习积累知识基础

方法:去图书馆查有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对有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进行访谈。

进而再把查询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2)调查:

方法:A、问卷法:(最常见的一种调查方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比较多而全面的信息。

缺点:较难得到非常可靠的答案。

采用无记名的形式。

举例:期末时的学生评教。

B、访谈法:单独进行的交谈,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却有更多和典型性和具体性,毕竟各人的想法不同,对某一典型的深入研究更加有利于对总体的分析。

举例:学生座谈会

C、实地考察法

举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D、网上调查法: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隐蔽和真实,大多数人在网络上更加容易无所顾忌,更加容易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得到的调查的真实可信程度自然会更高,而且在网络上问卷是全社会开放的,所以不会拘泥于自己选定的调查对象,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想念得到的答案会更加客观。

(3)情况分析:

参照例题进行分析。

(4)探讨对策:

参照例题进行分析。

其五是研究的预期成果。通过大家查资料、调查、分析、探讨,辛苦地劳动,总要把研究的结果颂出来,让大家知道通过你的劳动,获得的成果。可以撰写一系列的调查报告、论文或心得体会。

其六是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组长和组员分工要明确。要落实责任,分关把口。不能叫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其他人闲得没事干。这一部分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专题可以不写。或注明是个人独立研究。

其七是学习者的体会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活动,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自己,获得了怎样的收获。

五、总结:

1、请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2、教师总结

自行车的物理知识

教学目标:

1、“物理学就在你身边”的主题探究活动

2、让学生对自行车进行观察,描述其构造。说明应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比较系统地写出调查报告。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辨别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5.通过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具准备:自行车一辆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活动安排

第二课时:活动的总结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一辆自行车,交代本节课的任务:“物理学就在你身边”的主题探究——探究自行车的物理知识成果展示。

三、自行车各部件名称的认识。(由学生完成,对照自行车上讲台说明。)

四.、研究自行车的物理知识:

每一子课题研究组派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公布探究结果。结果公布之后,请全体同学评议,并提出质疑,让其答辩,也可作适当补充,

老师作适当指导、点评。

附参考资料:

一、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方法的应用:

1、增大摩擦的方法的运用:

许多部件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增大压力以增大摩擦:用力刹车,刹车橡皮紧压钢圈,用以增大刹车橡皮对钢圈的压力,以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刹车过程开始与钢圈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最后是静摩擦.变滚动为滑动增大摩擦:刹车过程中,车轮从纯滚动变为滑滚结合的运动,车轮与地面摩擦力增大

2、减小摩擦的方法的运用:

变滑动为滚动:自行车的各轮轴均采用滚珠轴承,把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小有害摩擦.

加润滑油:在自行车滚动轴承处以及其他运动部分,定时加润滑油减小有害摩擦,防止这些部件磨损过快.

车胎注入一定气体:其目的一方面能使自行车有一定弹性,减少往径向颠簸对车圈的冲击,另一方面,能在自行车负载情况下,减小路面同车胎的摩擦力.

3、压强知识的运用:

座垫、按钮扳手、蹬板等处,适当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使骑车人行驶时操作舒适,给自行车胎打气应适量,以防压强过大或热膨胀引起内胎爆裂.

4、力的知识的运用:

骑自行车时,地面给后轮(驱动轮)静摩擦力向前,前轮(从动轮)受到地面摩擦力向后.

拐弯时,人和车身一起倾斜一个角度,这时轮胎受带一个沿半径指向圆心的静摩擦力,它作为向心力,因为地面对车的作用力与重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人和车一起倾斜,快速骑车时,用躬身以减小阻力,要减速时特意挺直身体以增大阻力.

5、惯性知识的运用:

在平路上骑车,使劲蹬几下以后不再蹬脚踏板,自行车还能行驶一段距离.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6、简单机械知识的运用:

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把、连杆和刹车皮由一系列省力杠杆组成,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自行车还使用了轮轴,如链轮压盘与脚蹬、后轮与飞轮、车把与转向龙头。

其中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轮盘),被动齿轮(又称飞轮),链条及变速器等,齿轮比与传动比关系看自行车的使用效率.

7、功能知识的运用:

功的原理:人们在骑车上陡坡时,常行"S"形路线,可以省力,但却费距离.

机械能相互转化:骑车上坡时,人们往往要用力蹬车,这里是动能转化为势能;而骑车下坡,不用蹬车,车速也越来越快,这里为势能转化为动能.

能量转换:人们骑车通过"V"形地时,从其中一顶点出发,利用惯性顺坡滑行,自行车并不能爬上另一坡同样高的顶点.这一过程不仅有势能变动能又变为势能的过程,还有部分能量转化为轮胎和路面的热能或克服空气阻力的热能。自行车刹车时,动能转换成另一形式的能量(刹车装置的热能)。打气筒外壁发热是由于压缩气体所做功转变成热并通过筒壁热传递的结果.

8、声学知识的运用:

车铃利用了震动发声的机制

9、光学知识的运用:

尾灯壁有许多互成直角的反射面,夜间汽车灯光射来,能被它沿原方向反射回去,这些反射回去的红光会引起司机的注意,以防交通事故.

10、电磁学知识的运用

速度计人力电动两用车不仅自行车本身有许多物理知识,而且在自行车比赛时,还要用到力学知识。

人们骑着自行车向前进时,即使无风的天气也会感到有风从耳边飞过,速度越快人感觉到的风力也越大,阻碍前进的效果也越明显.

五、课外练习:

科学发展观教案

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教材分析】 本节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章前几节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是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学生分析】 当代大学生比较关心时事,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肩负着但是因为社会阅历等原因,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一些形势、国家政策的把握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学分析】 1、情感目标:使学生提高政策意识,增强政治敏感性。 2、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等相关 知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发展,并用科学 发展观来指导实践。 【重难点分析】 1、重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难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抽象出一般的道理,即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并结合图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议、思、练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疑引思): 用视频播放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前后对比显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然后引用其他国家一些媒体的报导和名人的话语,由此引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倍受世人关注的中国接下来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从而导入本课内容——科学发展观。 二、讲授新课: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板书)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板书) 任何一种理论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它之前的某些理论相联系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同时,由于它又结合了我国的国情、阶段性特征,并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积极成果,因此它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公共关系学习课程教案全套

公共关系学习课程教案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要点·难点解析 第一章的学习要点包括:探讨公共关系的定义、概念和范畴,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及完整涵义;并以此为基线来分析比较公共关系学的概念与若干相关学科概念及相关实践范畴的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把握公共关系这个特殊概念。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一词可译作“公共的”、“公开的”,也可译作“公众的”。Relations则宜译作“关系”。因此,中文表述可称为“公共关系”,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1.管理说;2.传播说;3.传播管理说;4.咨询说; 5.关系说;6.协调说;7.形象说 各种公共关系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都有其合理性。实际上各种定义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些定义都有助于我们去把握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本教材赞同“传播管理说”,即“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格鲁尼格教授的这一定义科学、严谨地表述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及其本质属性。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一)公共关系本质的确定依据和方法 首先,将复杂的公共关系过程简化以后可以发现,公共关系活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其次,在公共关系的这三个要素中,“组织”和“公众”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Communication,也译作“沟通”);而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 可见,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传播沟通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的双向交流。据此可以给公共关系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公共关系本质上是组织机构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而现代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双向传播与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它渗透到公共关系原理和实务的各个方面,是准确理解公共关系的关键。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科学发展观教学模式实践论文

科学发展观教学模式实践论文 近几年,旅游院校规模发展缓慢,旅游专业的吸引力在减弱,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下降,学科有边缘化的倾向。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它涉及到众多的学科,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强化学科的系统性、理论性,加强本专业的系统的基本理论课程的安排。同时旅游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毕业生主要面向旅游管理、教学、科研等部门,因此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保持一定理论高度的同时,必须加强本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技能课程模式的创新,这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专业本身特色所在。 一、旅游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1、培养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由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构成。大专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60%;本科约占35%;硕士约占4%;博士约占1%。由此可见旅游高等教育还是以大专为主,其层次比较低。旅游职业教育规模和水平都没有达到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与旅游业每年需70万专业人才相差甚远。旅游教育显著特点就是应用型很强,总体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本科以上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专科是培养基层和中层管理人才;中专是培养服务技能型人才,因此旅游本科教育应该既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教育,不少院校只是盲目开设旅游专业,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师资和

教学经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软、硬件都不符合现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标准,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过慢导致人才匮乏,从而使得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低于国内其它行业。 2、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以酒店业为例: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容纳人员多。每新建一个酒店,都可增加100至30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同时,酒店业也是和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按说,这一行业会把旅游院校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用人的首选。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酒店在每年接受员工时,却把眼光瞄向旅游中专和旅游职高毕业生,而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并不太乐于接收使用。原因有三:一是大学生到酒店从事一般性服务工作的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树立起服务和服从意识;二是旅游专业学生更多地是侧重于管理知识的学习,寄希望于将来到酒店能管理人,而不是被人管。三是大学旅游专业学生学理论多,学实践知识少,学生毕业后对酒店实践知识甚少,无法立即上岗。 3、旅游行业大学生流失严重 据调查,近年来,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的流失现象有增无减。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校旅游系毕业生,毕业到饭店工作中第一年的流失率高达50%,其后二年中,流失率为80%。五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仍留在饭店工作。饭店如此,其它旅游行业大学生流失现象也是大相径庭。 二、旅游高等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与行为 2、群体心理与行为 3、领导心理与行为 4、组织心理与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1.多学科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 2.情景性 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 3.系统性 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 4.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5.科学性 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实验,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 多层次性

西湖龙井茶艺表演解说词

西湖龙井茶艺学习和表演 西湖龙井是我国的第一名茶,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号,现在统称为西湖龙井茶。同时西湖龙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下面就关于西湖龙井茶文化做一介绍。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泡一杯龙井茶,喝出的却是世所罕见的独特而骄人的龙井茶文化。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讲课教案

第七章科学发展 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是() A.《党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C.《党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党的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 D.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实事求是 B.求真务实 C.全面协调 D.以人为本 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实事求是 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实事求是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实事求是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D.均衡发展 7.以人为本,就是() A.以人民的利益为本 B.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C.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D.以多数人的经济利益为重 8.胡锦涛在十七大指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党的建设 B.群众路线 C.统一战线 D.解放思想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D.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 A.为什么发展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发展 D.怎样发展 3.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要做到() A.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C.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D.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D.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6.科学发展观的()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 D.根本方法又好又快 7.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 A.认识规律 B. 运用规律 C.把握规律 D.遵循规律 8.胡锦涛指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 A.把握规律性 B.增强主动性 C.克服片面性 D.减少盲目性

茶文化课教案设计(1)

茶文化 第一课时华夏茶史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 3、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茶圣陆羽像:唐朝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记述栽茶、制茶、评茶、茶叶性质的著作,因此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称。 二、新授 (一)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介绍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世界各国饮茶和产茶知识最早都是由我国传入的。 2、介绍我国茶树的原产区。 (二)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1、茶文化发祥于中国,传遍了世界。(日本、韩国) 2、陆羽《茶经》,陆羽被后人奉为“茶圣”;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卢工《茶歌》。 3、讨论陆羽、宋徽宗、卢工对茶文化传播有哪些贡献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1、茶树原产于哪个国家的那个地区 2、什么人被奉为“茶圣”他对茶文化的传播有什么贡献 第二课时茶叶的分类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茶叶科学的分类方法,应以制法为基础,结合品质进行系统的分类。 2、掌握茶叶的六大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重难点:掌握茶叶的六大类型及其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茶样图片及部分茶样《古代茶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漫长的年代里,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创造了名目繁多、形制各异的茶类,成为是节省茶类最丰富的国家。 二、茶叶的分类依据 1、按采制季节可把茶叶分为春、夏、秋茶。 2、按产地取名为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武夷岩茶等。 3、还有根据销路、制茶技术、初制发酵程度、形状等进行分类。

公共关系学教案

《公共关系》电子教案 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社会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这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 课程的主要特点: 1、学科新,发展快。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综合性、多功能融为一体。 课程主要教学要求: 1、通过公共关系学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本书十二章内容及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2、内容掌握层次: 重点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 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 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3、考核内容 重点掌握内容、一般掌握内容均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的内容作为考试的次要内容。 教学进度计划: 本课程为电大公共卫生管理(本科)开设的课程,计划24课时,面授辅导时间为5月28、29、30日三天,共12章内容,每天辅导4章内容。 第一章公共关系基本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公共关系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2、掌握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3、知道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的归属。

4、了解公共关系的研究范畴。 二、教学重点: 公共关系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关系概念的基本含义 1.“公共关系”一词的来源 “公共关系”一词来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 ,简称PR。public既可译为“公共的”,又可译为“公众的”。relations则译为关系、交往等。综合两个英语词汇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将Public Relations译为“公众关系”更为确切。由于目前使用“公共关系”的译法已成了约定俗成,这里也延续这种叫法。 2.公共关系的表现形式 公共关系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以得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表现为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一般的公共关系状态和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又表现为一种活动,它是由日常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门性的公共关系活动构成。 3.公共关系定义 公共关系概念的基本含义是:组织机构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去改善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以达到组织自身顺利发展的目的。 公共关系的完整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与其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的全部关系的总和。它发挥着管理职能,开展着传播活动。社会组织通过有效的管理,旨在谋求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与组织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力;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旨在争取社会公众的谅解、支持与爱戴,谋求组织与公众双方的利益得以实现。第二节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指各种类型的社会群体,它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等。这些组织都是公共关系的活动主体。 2.公共关系的客体--社会公众 公众是社会组织开展各项公共关系工作的活动对象。公众是指任何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的,有着某种共同利益,并为某一特定组织的工作产生互动效应的

西欧乳畜业

西欧乳畜业 西欧是指欧洲西部大西洋的地区及附近的岛屿。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这里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高度集约化的农业,人均收入较高。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深受大西洋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比较均匀,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因此西欧各国的乳畜业很发达,象法国的奶油、荷兰的干酪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这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尤其是法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玉米、小麦的出口量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大,乳产品已构成西欧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欧地狭人稠,农场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一般在几至几十公顷。农场主要为农民所有,并由农民及其家人经营。种植牧草及饲料作物、户外放牧、日常挤奶是乳畜农场农民的三项主要工作。西欧农业劳动力短缺,农场生产高度机械化,从牧草及饲料作物的耕种到挤奶工作,都采用现代化机械。此外,西欧的园艺业发展历史悠久,世界驰名,如法国的葡萄栽培、荷兰的蔬菜、花卉、水果等都具有丰富的传统经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包括旅游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家庭农业等。 旅游农业旅游农业近八年来,已在广东东珠江三角洲遍地开花,如广州同和、鹤山等就有一种可以从事野战游戏的农场,在里面可以让游客露天夜宿,进行模拟野战。广州将在九佛镇建一个占地100亩,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水的世界”。在1997年,广东省政府规划的几十个“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基地,无一不与旅游开发挂上钩。一些专家指出:发展旅游农业既有可观的经济利润,又无市场波动的风险,且适应环保要求,又能使人回归自然。 蓝色农业蓝色农业即海洋水生农业。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在未来的海洋开发中,人类不仅可以从海洋中获取在陆地上所能获取的一切自然资源,而且能获得陆地上所没有的资源。近年来,广东提出了拓宽海洋产业的具体目标:以海岸带为依托,以邻海、近海为重点,由近及远,逐步推进,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在开发海水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有重点地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高效协调的海洋产业体系。 白色农业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它属不污染环境的微生物工厂化农业,其生产过程没有环境污染,并要求生产环境洁净,所以称之为白色农业。我国的农作物秸秆,每年约有5亿吨,假如其中20%通过微生物发酵变成饲料,则可获得相当于400亿公斤的饲料粮,这占目前全国每年饲料用粮的一半,一座占地不多的年产10万吨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工厂,能生产相当于180万亩耕地的大豆蛋白或3亿亩草地饲料的牛羊所生产的动物蛋白质。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doc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 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 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 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 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 弗洛伊德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 。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 三、组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

一个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下面,就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日前,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时代精英,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生力量。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努力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我校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后,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具体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不仅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还把它定位为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胡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胡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个要求”: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些观点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更加成熟。 二、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实践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本应是一个朝气蓬勃,渴求知识,充满理想,时刻准备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群体。但现实的状况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处在迷茫与困惑当中,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信心。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前途指明方向。 努力学习并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国内,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开放浪潮而来的,还有一些不健康和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深重,使我们当

《组织行为学》教案设计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1章组织行为导论 现场阅读“信息系统”案例,思考和讨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只要组织行为能力强,即使不是某一职能领域的行或专家,也可能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 ——作者剑锋 第1节组织行为核心概念 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构成要素: 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 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 管理(高层管理、职位管理) 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 什么是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 一、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分为: 1、微观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等)和群体行为(沟通、领导、 冲突等)。 2、宏观组织行为: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 二、根据组织目标的关系,可分为: 1、正向组织行为: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 遵守规章、组织公民行为等。 2、反向组织行为: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 偷窃欺骗等。 组织行为技能举例:(看短片) 一、如何表扬员工? 1、表扬要及时 2、表扬要具体 3、表扬要讨论相关事件 4、表扬要公布于众 5、表扬要转达相关表扬信息

6、表扬要善始善终 7、要寻找机会表扬员工 8、要存入员工档案,为什么事而被表扬 二、如何批评员工? 1、态度要平和、客观、严肃 2、具体指明问题 3、不针对具体人 4、允许员工述自己的看法 5、保持对讨论的控制 6、对今后如何防错误达成共识 7、逐步选择惩戒程序,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2节组织行为研究与管理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的相关学科: 心理学:能力、动机、态度、认知、学习、压力、情绪 社会学:群体动力、权利、冲突、组织理论、组织变革 社会心理学:态度、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动力、社会知觉 人类学:价值观、组织文化、跨文化分析 政治学:冲突、组织政治活动、权利 管理学:领导、激励、控制、组织设计、国际管理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茶艺教案

用心沏好茶 第一篇茶艺知识 一、“茶艺”的由来 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 二、“茶艺”的定义 广义: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 狭义: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三、茶艺的分类 1、从时间上分 古代茶艺(唐煮、宋点、明泡)、现代茶艺. (1)唐煮 唐代及唐以前是”饼团茶“,用茶鲜叶压制成茶饼,焙干、收藏备用。食用时,先碾成粉末。 煮茶时,先烧开一锅水,一沸时(微有声),放盐调成咸味,二沸时(涌泉连珠),取一瓢水,将茶粉从中心撒入锅内稍煮,三沸时(腾波鼓浪),将水注入,停止沸腾,趁热连汤带茶粉末一道喝下去。 (2)宋点 点茶——即将茶碾碎成粉,放入茶碗,水冲泡茶粉、饮用。 茶粉——入茶碗——加沸水——茶筅用力击打——茶水交融

——茶泡沫(茶糊糊)——饮用 2、从形式上分 表演茶艺、生活茶艺 3、从地域上分 各民俗茶艺(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苗族虫茶) (1)藏族酥油茶 因气候高寒干旱,少蔬果,常年以奶、肉、糍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2)白族三道茶 一道——苦茶,将土陶罐烤热,放入茶叶,再烤至焦黄,冲入开水略煮,香气浓郁,入口略苦。 二道——甜茶,放入红糖,核桃仁。 三道——品味茶,蜂蜜、花椒、冲入开水。 (3)苗族虫茶 功效:具有清热、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 4、从社会阶层分 宫廷茶艺、民间茶艺等 第二篇茶叶知识 一、茶叶的发展史

1、采食鲜叶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 ——《神农本草》 2、生煮羹饮 3、晒干磨碎 4、蒸青制饼 唐代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5、龙团凤饼 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矣。 6、蒸青散茶 团茶:失真味、做工精细、耗费较高、价格昂贵,蒸青绿茶应运而生。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 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7、炒青散茶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成分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却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特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8、现代多种茶类 二、制茶的基本工艺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教案资料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0分)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C)成果。 A.主要B.建设C.最新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B)。 A.贫困悬殊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C.环境污染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B.和谐C.稳定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 A.食品安全B.以人为本C.精神文明 5、(B)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A.突出重点B.统筹兼顾C.平等对待 6、“建设科学发展新港城,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是连云港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A)。 A.主题B.目标C.措施 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C)为主题。 A.政治B.文化C.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 (C)。 A.环境良好B.大家幸福C.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9、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A ) 发展。 A.科学B.飞速C.和平

10、(C)是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A.教育发展B.医疗改革C.创新 11、(B)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民主革命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化建设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C)。 A.如何发展B.为谁发展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3、十七大会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方面,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B)提出来。 A.国防实力B.国家软实力C.发展动力 14、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C)。 A.全体党员的利益B.公家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又好又快发展是(A)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A.科学发展观B.政绩观C.人生观 16、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从( A) 的结合上不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A.理论和实践B.内涵和要求C.革命和建设 17、我市实施以港兴市科学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体两翼”建设组合大港的整体布局,一体是指( A )现有港湾,突出枢纽功能,南翼是指规划建设中的埒子口和灌河口港区,北翼是指规划建设中的海头和柘汪港区。 A.墟沟 B.青口 C.燕尾港

公共关系学教案1

【新课说课】 《公共关系学》是全院中专专业都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课程。 课程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职能;公共关系工作机构组成要素;公关调研的原则、调研的基本程序;各种调查方法、撰写调查报告与评估报告的方法;公关策划的内容与程序,会运用策划的公式;公关传播的原则和媒介,掌握公关传播实施技巧;危机管理与预防等公关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会组建公关部门,制作岗位说明书;能对不同公众进行合理分类;能根据主题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会撰写公共关系调研报告;会初步制作简单的公共关系广告;会进行一般的危机管理并制定预案;会基础庆典活动、赞助活动、记者招待会等公关专题活动的日程设计。 (3)素质目标: 促进学生公关意识及团队意识得到提高;养成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 根据课程目标以及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适用的、先进的教学内容。如企业公关人员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策划能力、公关活动实施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等,相对应的

选取知识内容为公共关系人员选择,能力内容为公共关系调研、公共关系策划,素质内容为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危机管理等等。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总学时64学时,学时分配为公共关系历史(8学时)公共关系人员选择(4学时),公共关系调研(6学时),公共关系策划(8学时),公共关系实施(4学时)、公共关系评估(4学时),公共关系专题活动(10学时),危机管理(4学时)。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具体做法如下:(1)布置任务:教师将教学内容根据需要拆分成工作过程中的情景,分配项目任务;(2)理论讲解:教师讲授完成项目任务所必要的理论知识;(3)项目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完成工作任务;(4)点评总结:小组代表讲解团队的工作过程及成果,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2)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视频、音频、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主,传统教学手段为辅。力求创设较为真实的任务环境,使学生亲身经历、深刻体会任务解决的全过程。 本门课的学习模式:希望大家采取自主式学习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具体学习方法有:实践学习法,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示范,模仿练习,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学习法,通过网络、伙伴等多种途径,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由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学习法,通过分组讨论等方法,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门课是考查课,最终同学们的成绩确定方式我们有做改变,打破传统的以形式单一的书面作业成绩作为的考核内容确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我们的课堂将经常会有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的表现按都会被列入考核中,期末成

茶艺教案

初中综实自主开发教材 《茶艺》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余饭后”是人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可见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以前是如何放肆的喝茶,茶仅仅是作为一种解渴或助食的饮料而存在。然而自唐宋以来,喝茶在文人雅士眼中却是十分雅致的事情,到现在已发展到茶艺。同样是喝茶,从好茶的清香醇味中寻求一份超托凡俗的气质,并且籍着细致的冲泡过程,精巧的茶具配搭,体会从传统汩汩流出的闲情,欣赏好茶的内涵,从中陶冶个人的胸襟,达到一种平静和谐的心灵境界,作为一名初中学生有必要了解茶艺文化,并会进行茶的一般冲泡技艺。 首先通过“十大名茶知多少”的活动,了解茶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了解茶叶的冲泡,加深体验,并学习如何品茶,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培养给学生审美情操。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茶艺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冲泡品茗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茶艺并掌握茶的分类 (2)掌握茶叶的冲泡方法。

(3)掌握品茶的艺术,在生活中,处处发现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认真完成分派的任务。 (2)制定活动方案,形成初步的规划能力。 (3)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共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茶艺文化的熏陶,培养给学生审美情操。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教法建议: (1)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生活引 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2.学法建议: (1)自主探究法:通过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完成调查研究,了解与我们关系 密切的茶艺文化。 (2)合作学习法:发挥小组合作优势,集体讨论,思维碰撞。 茶艺第一课时 ---茶叶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直接感受。教材的设计和知识呈现的方式,符合课程标准

组织行为学:自变量与因变量教案资料

组织行为学:自变量 与因变量

组织行为学:自变量与因变量 A model is an abstraction of reality; a simplified representation of some real-world phenomenon.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 Dependent variables are the key factors you want to explain or predict. What are the primary dependent variables in OB? Scholars tend to emphasize productivity, absenteeism, turnover, and job satisfaction. 1.Productivity An organization is productive if it achieves its goals, and does so by transferring inputs into outputs at the lowest cost. As such, productivity implies a concern for both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 business firm is effective when it attains its sales or market share goals, but its productivity also depends on achieving these goals efficiently. Measures of such efficiency may include return on investment, profit per dollar of sales, and output per hour of labor. In summary, one of OB's major concerns is productivity. We want to know what factors will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individuals, of groups, and of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2.Absenteeism Keeping absenteeism low is very important to an organization. Levels of absenteeism beyond the normal range in any organization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at organization’s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Not all absences are bad. While most absences impact negatively on the organization, we can conceive of situations where the organization may benefit by an employee voluntarily choosing not come to work. For instance, fatigue or excess stress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an employee’s productivity. In jobs where an employee needs to be aler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