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工程第六章系统评价 (1)

系统工程第六章系统评价 (1)

系统工程第六章系统评价 (1)
系统工程第六章系统评价 (1)

第六章 系统评价

基本概念

系统评价就是从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环境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系统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测定和考察,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结果,为系统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评价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⑴ 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方案,深入分析各评价方案的特点和优缺点; ⑵ 确定由所有单项和大类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⑶ 拟定评价指标量化依据,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⑷ 进行单项评价,分析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

⑸ 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单项指标的综合处理,得到大类指标值; ⑹ 对各方案作出整体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原则,作出评价结论。

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要完整、科学合理,要形成系统,能反映出所要解决问题的各项要求,反映待评系统的各个方面。以下是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应该包括的一些大类指标。

⑴ 政策性指标。反映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要求。 ⑵ 技术性指标。描述系统的各种技术参数的指标。

⑶ 经济性指标。描述系统经济特征的参数指标,通常有成本、利润和税金、投资额、流动资金、投资回收期、建设周期等。

⑷ 社会性指标。如对地区综合发展的影响的能力、提供的就业机会、产生的社会福利等。

⑸ 资源性指标。如工程项目中的物资、人力、能源、矿产、土地等。

⑹ 环境指标。反映对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指标,如污染、破坏、环境与生物保护等。 ⑺ 时间性指标。如工程进度、时间节约等。

目前系统评价方法已经有数十种之多,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评价指标的规范处理

在系统评价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量纲。对于这些具有不同量纲的指标,通常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归一化)处理,然后才可以使用。

设有n 个评价因素指标b 1,b 2,…,b n ,m 个评价对象A 1,A 2,A m ,评价对象A i 相应于评价因素b j 的属性为a ij ,那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可分别采用下面的处理方法。

⑴ 对于评价指标为效益型的指标,有

n j m i a

a

a a d j

j

j ij ij ,,2,1,,,2,1min max min

(6-1)

式中,ij d 为ij a 处理后的指标值,max

j a ,min

j a 分别为j b 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⑵ 对于成本型指标,有

n j m i a a a a d j

j ij j ij ,,2,1,,,2,1min max max

(6-2)

⑶ 对于区间型指标,有

j ij j j j j j ij j j ij j ij j j j j ij

j ij u a u a a u u a u u a u a u a a u a u d 22max min 122112max

min 11,},max{1],[,1,,max{1 (6-3)

式中,],[21j j u u 为指标的最佳稳定区,其余符号意义同上。

⑷ 对于定性评价指标,如优、良、中、及格、差等,可事先建立相应的分值表,将其

量化。例如,[优,良,中,及格,差]可量化为[,,,,]。

常用的系统评价指标数量化方法主要有:专家评分法、体操计分法、排队计分法等。专家评分法是邀请专家打分。体操计分法是和体操比赛中裁判打分相类似的一种方法,即首先由若干专家各自独立的给出指标的分值,然后舍去最高分和最低分,再将余下的分值取平均,就得到该项指标的最后分值。排队打分法是对m 种方案采取m 级记分制,最优者记m 分,最劣者记1分,中间各方案可以等步长记分,也可以不等步长记分。

评价指标的主要综合方法

将各评价指标数量化,得到各个可行方案的所有评价指标的无量纲的统一得分以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每一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再根据综合评价值的高低就可以排出方案的优劣顺序。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分为加法加权和乘法加权两种形式。设方案A i 的指标因素b j 的得分为a ij 。加法加权平均法计算A i 方案的综合评价值的公式如下:

n

j ij j i m i a B 1

,,2,1, (6-4)

式中,为A i 方案的综合评价值,j 为权系数,满足 n

j j

j 1

1,10

乘法加权平均法计算A i 方案的综合评价值的公式如下:

m i a B n

j ij j i ,,2,1,1

(6-5)

式中j k 为权系数。

例如,某建设工程有3种施工方案可供选择,共有工期、成本、工程质量、施工难易程度4项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专家评分和权系数如表6-1所示。

表6-1 施工方案选择

按加法加权平均法计算各方案的综合评价值,有 因为B 3> B 2> B 1,所以方案3最优,方案2次之。

采用公式(6-5),可以按乘法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各方案的综合平均值。

确定合理的权值是一项困难的工作,通常可请专家评定。对于专家评定出的结果,可采用下述序列矩阵法计算权值。

⑴ 确定排列矩阵A 。设k 名专家对n 项指标的重要性,分别评分a ij ,如表6-2所示。

表6-2 专家评分

表 A =(a ij )n ×k

⑵ 计算综合排序矩阵B 。矩阵A 给出了各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评分。在此基础上,指标之间要进行两两比较。现用一个例子说明。

设排序矩阵A 为:

A 是3名专家对5项指标重要性的评价结果。现将第一项指标和第二项指标作比较。根据第一名专家意见,两项指标重要性之比为1:2,比值1/2小于1,取为0;根据第二名专家意见,比值为5/4,大于1,取为1;根据第三名专家,比值3/4,小于1,取为0。于是指标1和指标2两两比较的结果为0+1+0=1。同理,进行第二项指标和第一项指标的比较。根据第一名专家,比值为2/1,取为1;根据第二名专家,比值4/5,取为0;根据第三名专家,比值4/3,取为1。于是指标2和指标1的比较结果为1+0+1=2。如此计算下去,并将其结果填入相应的矩阵元素中,得

矩阵B 表示指标之间两两比较的重要性得分。例如,指标1比指标3的得分为1,而指标3比指标1的得分为2,这说明指标3比指标1重要。

一般地,矩阵B 可写作

式中,

k

j pj qj

qp n q p a a

b 1

,,2,1,)

(

若 pj qj a a ,则1 pj qj a a ; 若 pj qi a a ,则0 pj qj a a 。

⑶ 计算重要性系数。以上述的矩阵B 为例。B 的第一行各元素表示指标1与各项指标两两比较后的重要性得分,其和(0+1+1+2+2=6)表示指标1的总得分。B 的第二行各元素之和(2+0+1+2+2=7)表示指标2的得分。同理可得出指标3、4、5的总得分分别为8、4、5,这些总得分也就是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系数。

上述计算过程可写作

进一步,还可以将w j 规范化

以上是确定重要性系数的一种方法。此外,还有其他方法,如算术平均法等。

功效系数法

设系统有n 项评价指标,其中既可有定性的,也可有定量的。现在分别为每个指标定义一个功效系数10, i i d d ,当第i 个指标最满意时,1 i d ,最不满意时,0 i d 。然后再计算各个方案的总功效系数,并按总功效系数值进行评价。常用的总功效系数D 的定义为

n n d d d D 21 (6-6)

将D 作为单一评价指标,并希望D 越大越好。 理想解法

设评价对象A i 相应于评价因素b j 的属性为a ij ,,经规一化处理后得d ij 。所有的d ij 组成整个系统的评价矩阵

理想点的概念如下:在指标对方案的评价值而言越大越好的情况下,取}{max 1*

ij m

i j d d ,

则称T

n d d d d ),,,(**2*1* 为理想点。

定义方案A i 与理想点间的欧氏距离为

n

j ij j j d d i L 1

2

*2)(),(

(6-7)

距离越小,该方案越接近理想点,故可采用),(min i L 作为最终评价选择标准。 主次兼顾法

设系统具有项指标R x x f x f x f n ),(,),(),(21 ,如果其中某一项最为重要,假设为

)(1x f ,希望它取极小值,那么我们可以让其它指标在一定约束范围内变化,来求)(1x f 的

极小值,也就是说,将问题化为单项指标的数学规划:

例如某生产企业,要求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同时还要求污染少。如果降低成本是当务之急,则可以让质量指标和污染指标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而求成本的极小值;如果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之急,则可以让成本指标和质量指标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而求污染的极小值等等。

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是常用的系统评价方法。费用是指实现系统目标而投入的资源(资金、劳动力、材料、能源等)的价值,而效益是指系统目标实现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费用通常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的费用。

⑴ 货币费用与非货币费用。有些费用如噪音污染造成的损失难以用货币表达,称为非货币费用。

⑵ 实际费用与机会费用。实际费用是指实际支付的费用。机会费用是指系统使用的资源如用于其他用途时本来可以带来的最大价值。当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时,有时仅考虑实际费用还不够全面,还应从机会费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

⑶内部费用和外部费用。

⑷一次投资费用和日常经营费用。

有时候效益难以换算成货币,也可以用有效度的概念来表示系统的效益。

进行效益―费用分析的关键问题是正确测定效益和费用,以及如何估计长期投资和效益的社会折现率。

系统费用和效益之间一般存在着S形曲线关系,即当费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效益才能明显表现出来。此后效益随着费用增加而迅速增加。但当费用超过一定值后,效益趋于不变。

使用费用―效益分析法时,常用的评价标准有以下三种。

⑴效率性标准。其原则是在一定费用条件下,效益好的方案为好方案。

⑵经济性标准。其原则是在一定效益条件下,费用少的方案为好方案。

⑶纯效益标准。其原则是效益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称为纯效益)最大的方案为好方案。

费用―效益分析的具体方法,可参考技术经济学等相关方法。

关联矩阵法

关联矩阵(relevance matrix)法是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设有A1,A2,…,A m是某评价对象的m个替代方案。x1,x2…,x n是评价替代方案的n个评价指标。w1,w2…,w n是n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v i1,v i2,…,v in是第i个替代方案A i的关于x j指标(j=1,2,…,n)的价值评定量,V i是A i的评价得分,相应的关联矩阵表6-3所示。

表6-3 关联矩阵表

应用关联矩阵评价方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即权重w i以及由评价主体给定的评价指标的评价尺度。下面结合实际例子来介绍两种确定权重及评价尺度的方法。

逐对比较法

利用多元评价指标对替代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逐对比较法,逐对比较法就是利用所有评价指标对替代方案按照一定的基准进行评分,再利用加权的方法对替代方案的各种评价指标的评价值进行综合的评价方法。下面以交通安全对策为例对各评价指标加权的方法加以说明。假定综合评价某市为减少交通事故制定的三种措施,评价指标有5个:死亡者的减少,负伤者的减少,经济损失的减少,外观,以及实施的费用。这里首先对如表6-4所示的所有评价指标进行两指标间重要程度的判定。判定为更重要的指标给1分,相对应的另一个就为不重要的指标给0分,把各个评价指标的得分相加,归一化(即所有指标评分的合计值为1)后即得各指标的权重。

表6-4 用逐对比较法计算权重的例子

现在,对三个方案进行比较,它们的效果如表6-5所示。假定所设计得分计算基准如表6-6所示,则各替代方案的综合得分值v i可用下式计算:

对于设置防事故栅栏:

v i=×3+×2+×2+×5=3

对于设置人行道:

v2=×4+×3+×3+×1=3

对于设置交通信号:

v3=×2+×1+×1+×5=

这样A1、A2方案有了同等的分值,属于待选方案,A3属于淘汰方案。要在A1、A2中进一步选择时,需加入新的因素后才可确定。

表6-5 替代方案的效果

表6-6 得分基准

KLEE法

当指标间的重要性可以在数量上作出判断时,可用KLEE法。仍用上例对这种方法的步骤加以说明。

⑴按照如下的步骤决定评价指标的权(表6-7)。

表6-7 评价指标的重要度

①把评价指标以任意顺序排列起来。

⑵从上至下对相邻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以下面指标为基准,在数量上进行重要度的判定(r i栏)。如在表6-7中,外观的价值是实施费用的倍,经济损失减少的价值是外观的2倍,负伤者减少的价值又是经济损失的3倍,进而死亡者减少的价值是负伤者减少的3倍。

③把k列中最下面一个k n值设为1,接着进行基准化。即按从下而上的顺序乘以r i的

值从而求出k i

④把k i归一化(使列合计值为1),即为权w i

⑵用各个评价指标对替代方案进行评价(表6-8)。在本例中除外观以外的评价,其比率的计算都可以用比例尺度表示,表6-8直接给出了r i、k i和s ij的计算过程。k i和s ij的计算与表6-7的k i和w i计算方法相同。

表6-8 对替代方案按指标类别的评价

⑶综合评价的得分用下式计算:

式中w i是用与求s ij同样方法求出的。在此题所给数值的情况下,判定的结果是设置人行道为最好(表6-9)。

表6-9 替代方案综合得分计算表

关联树法

应用关联树法对系统进行评价时的工作共分三部分。由图6-1可知,第一部分是分析和评价系统的目的所需的技术或方法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其重点是关联树的建立,并通

过关联树来进行评价。第二部分是分析由于对某部分问题的解决而促进另一部分问题解决的相互影响效果,并据此修正关联树。第三部分是根据开发能力和现状与目标做比较,以选择开发时机等。在这里,仅就第一部分对关联树的建立及如何用它进行评价问题介绍其步骤。

段目的的关系,最上位阶层的指标可以只有一个。

⑶给关联树各个阶层的目标赋权,以评价其重要度,并把属于此种阶层的各个指标的权合起来定为1。

⑷分别求出各指标的权与相应指标的权之积,然后在相加,其和即为各指标的重要度。

以交通安全对策为例来说明决定同一阶层上各指标重要度的步骤。为简单起见,把目标分为三层,如图6-2所示。现对防止事故的三个目标所具有的重要度进行评价,这三个目标处于“防止事故”一级目标的下位阶层。

假定评价指标为:①死亡人数的减少;②负伤人数的减少;③经济损失的减少。认为他们的权分别为:,和(合计为)。另一方面,为了简单,认为二级目标只有三个:①司机安全运行意识的提高;②车辆操作功能的提高;③道路设施的改善。对于这三个二级目标,分别用上述的指标进行评价,假定其重要程度的评分(评分之和为1)如表6-10所示,相对于防止事故的各种二级目标的重要度如表6-10中的合计栏所示。

集体评分时,评价表中各栏的评价值可用集体平均值,但仍要保证列和为1。

表6-10 重要度评价

A i的

C k),则C

如在交通安全对策中“防止目标(一级目标)”的重要程度为时,“司机安全意识提高(二

级目标)”的TDR=﹡=

从防止事故的目标出发,各目标的重要性依次为道路的改善(权重为),司机安全意识的提高(权重为)和车辆操纵功能的提高(权重为)。

下面再举一地下商场发生火灾时的避难指挥系统例子。其关联树如图6-3所示。由图6-3 可知,处于第一级的目标有切实把握火灾情况,向火灾现场的人们传达正确灾情信息,迅速安全避难3项。第二级的目标有火灾的检测等7项。由于本例的目的在于确定对策的大纲,所以仅对第一级和第二级试作评价。对第一级确定(1)生命安全(2)财产安全(3)社会不安定等三个从功能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一样外,还增加(4)设备费用和(5)火灾现场结构复杂程度等两个评价指标。

6.7 可能—满意度法

本方法是从替代方案的可能性及满意程度角度进行评估的。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有些指

标用可能性,有些用满意程度,。也有二者兼用的指标。此方法实际上有两个要求:(1)要定出指标可能或满意的范围,极可能度的最高与最低点或满意度的最大与最小点;(2)评出具体方案在这些指标上能达到的可能度和满意度,

如果一个指标肯定能够达到,就是说它实现的可能度最大,给以定量记述:P=1。如果一项指标肯定达不到,即没有可能度,这时可记为P=0,这是两个极端情况。在一般情况下,P 在0~1之间。当可能度的变化是线性时,可用图6-4说明。 式中,r 表示某种可能性指标。

发生时的避难

r →大,P

P 记满意度Q=06-12

该图象表明,Q 与s 方向是一致的,即s →大,Q →大,如经济效益大,满意度也大。也有相反的情况,即s →小,Q →大,如水质污染量越小,满意度越大。这时的图象是相反的(参见图6-4)。

如果评价指标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既有可能度P (r ),又有满意度Q (s ),这是采用综合表达法,即可能-满意度法。它的表达也与上述类同,当百分之百的既可能又满意时,记W=1;当既不可能又不满意时,记W=0。但这两种情况的中间状态确是极端复杂的,可用下式抽象表达:

W(a)=Q(s)P(r)? s. t . 0),,( a s r f

式中 a ——为某些用可能一满意度表达的指标; s. t.——为约束条件;

<…?…>——为并合运算符号(如代换、加法、乘法和混合运算);

R ,S ,A ―――分别表示r ,s ,a 的可行域。

从定量角度看,既有可能又要满意的情况有下列关系式:

例如利润和成本指标既有可能问题,又有满意度问题,因而就有一个并合过程。 例6-1 港址选择中的“气候条件(风级、浪高)”这项评价指标是指所选港址的风力、风速、港区的波浪高度等自然条件。

对港口来说,气候条件主要影响装卸作业,如港址终年风大、浪高,则全年可装卸作业的天数极少。为此,气候条件可间接用可装卸的天数来衡量。

衡量的依据是:日本港口规范规定的作业条件为:⑴风力小于5~7级,风速10~15m/s ,港内浪高~1m 时,全年作业天数为329~347天。⑵我国江河总平面设计规范指出:港口全年可作业天数为300~330天。金山石化总厂供油的陈山码头,处于风浪较大的杭州湾,实际全年可作业天数为330天。

综合上述分析,港口全年装卸作业最高天数为340天,这是可能度上限。达到这个上限可以说是完全满意,所以也是满意度上限,即P=1,Q=1。

再看下限。如以每周工作3天计算,扣除法定假日7天,全年工作日为149天,为方便按150天计算。这是可能度的下限,P=0,Q=0。所以r A =340天,r B =150天(见图6-6)。

所示。

Q 150340r

P ,P

1 r A r B S B S A S

将可能——满意度做为评价值,利用前述的评价矩阵法,即可作出对金山港的综合评价(如表6-14)。

表6-14金山港评价指标的数据及计算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法)是美国运筹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适用于处理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问题。

为了说明AHP 法的基本原理,首先看下面的分析示例。 假设已经知道n 只西瓜的重量总和为1,每只西瓜的重量分别为w 1,w 2,…,w n 。把这些西瓜两两比较(相除) ,很容易得到表示n 只西瓜相对重量关系的比较矩阵(以后称为判断矩阵): 显然 ),,2,1,,(,1

,1n k j i a a a a a a ik

ik ij ji ij ii

即n 是A 的一个特征值,每只西瓜的重量是A 对应于特征根n 的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

反过来问,如果事先不知道每只西瓜的重量,但能设法得到判断矩阵(比较两只西瓜的重量是最容易的) ,能否导出西瓜的相对重量呢?显然是可以的,在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性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解特征值问题

求出正规化特征向量(即假设西瓜总重量为1) ,从而得到n 只西瓜的相对重量。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

⑴首先将系统按照问题性质及隶属关系分为由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对构成评价系统的目的、评价指标(准则)及替代方案等重要因素建立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⑵ 然后,对同一层次各因素与上一层次的某因素为准则两两进行相对重要性比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排定重要性先后次序(层次单排序),据此建立判断矩阵,将问题归结为最低层相对最高层(总目标)的比较优劣排序问题。

⑶ 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及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⑷ 最后通过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方案要素进行排序,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的第一步是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首先要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它的目标、范围和要求,然后把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分组,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若干中间层和最低层的形式排列起来。对于一般的系统评价及决策问题,通常可将其划分为图6-7所示的结构模型。

A-目标层;C 1、C 2、C 3-准则层;P 1、P 2、P 3-方案层

图6-7 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在图6-7中,最上一个层次为目标层,通常只有一个目标。若有多个目标时,则增设一

个分目标层。

中间层为准则层,包含用于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各项准则。必要时还可增加有关约束条件、发展战略的一些层次。

最底层为方案层,排列了各种可能采取的方案,以便决策。

例如,为了选择一种合理的露天矿开拓运输方案(目标层A ),要求它的投资少、经营费低、对环境影响小(准则层C 的3个准则)。现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胶带运输3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P 的3种方案)。上述问题就形成了3个层次。 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层次模型以后,可将各层的要素两两比较,看它们对上一层次某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例如,假定上一层次某个元素(如C 1)与本层次中因素P 1、P 2、…、P n 有联系,对本层次元素P 1、P 2、…、P n 进行两两比较,得相对的重要性系数b ij ,从而构成一个矩阵B ,B 中元素表示对而言P i 对P j 的相对重要程度,用数值表示为

nn n n n n P

C b b b b b b b b b B

21222

21112111 (6-8) 根据心理学分析,大多数人对不同事物在相同属性上差别的分辨能力在5~9级之间,而且科学实践表明,1~9的比例标度能够完全区分引起人们感觉差别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因此b ij 值的确定按表6-15给出的规则选取。

表6-15 要素比较重要程度的标度

例如,对于前面所举的例子,可以根据表6-3,得到以下判断矩阵

接下来要进行的工作是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首先介绍矩阵一致性的概念。设有矩阵

设ij a 为矩阵A 的元素:

⑴ 当j i 时,1 ij a ,则说矩阵A 具有自反性; ⑵ 如果ji ij a a /1 ,则说矩阵A 有对称性; ⑶ 如果jk ik ij a a a / ,则说矩阵A 具有传递性。 满足上述3个性质的矩阵A 称作完全一致性。

A

C 1

C 2

C 3

P 1

P 2

P 3

由于判断矩阵B 是由决策者主观选定,它不一定满足一致性的要求,特别是传递性的要求。例如,上述的P C B 1中,b 23就不等于b 21/b 31(8≠9)。因此需要对矩阵B 进行检验,下面给出具体过程。

⑴ 求一致性检验指标CI ,定义

1

max

n n

CI (6-9)

式中,m ax 为判断矩阵B 的最大特征值,n 为判断矩阵的维数。显然,当判断矩阵B 完全一致时,n max ,即CI =0。CI 越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

⑵ 计算随机性比值CR 。判断矩阵的维数越大,其一致性越差。为了度量不同维数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在这里引进判断矩阵平均随机性指标RI 值,见表6-16,表中的数据是通过对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的模拟试验而得出的。

表6-16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定义随机性比值CR

当CR <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进行修正,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例如,对P C B 1进行检验,有

同理,检验P C B 2、P C B 3、C A B ,均符合要求。

⑶ 修正判断矩阵。目前修正判断矩阵需要依靠经验和技巧,一般可采用方法是:① 使矩阵各纵列中数据尽可能相近;② 把判断矩阵中第n 列系数归1,即 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就是针对上一层次某元素而言,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层次单排序是本层次所有因素相对上一层次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基础。层次单排序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其原理如下。

设有n 个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其分量为u 1,u 2,…,u n ,其总和为1。为了得到n 中每个元素在总体和中的权重,就需要两两比较其份量,得如下判断矩阵

可知矩阵A 中,a ij = 1 / a ji ,a ii = 1,这一点与上面所用1~9标度建立判断矩阵的性质完全相同。由U = (u 1,u 2,…,u n )T 右乘A 矩阵,得

n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AU n n n n n n n

2121

2221212111///////// (6-10) 由上式可以看出,由n 个元素组成的向量U 是比较判断矩阵A 对应于n 的特征向量,

它表示n 个事物在总量和中的权重。根据矩阵理论,n 为上述矩阵A 唯一非零的,也是最大的特征根,也就是说,判断矩阵A 的特征向量即为比较事物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在评价系统中,这一特征向量即为本层次的各个要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个有关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由此,就可以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其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方法来完成层次单

排序。

通常,可以采用方根法近似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⑴ 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乘积的n 次方根

n i b

w n

n

j ij

i ,,2,11

(6-11)

⑵ 将W 归一化,即 从而得到

V 就是所求特征向量的近似值,即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⑶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m ax

n i i

i v BV n 1max

)(1 (6-12) 式中,(BV )i 为矩阵乘积BV 的第i 个元素。 例如,对P C B 1进行计算,有

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的任务是利用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求出对更上一层的重要性程度,最终得到方案层对目标层的重要(优劣)程度。

例如,在选定露天开拓运输系统中,通过单排序求得P C B 1、P C B 2、P C B 3及C A B 的重要程度(特征向量V )。然后,要通过总排序计算P 1、P 2、P 3对A 的优先排序问题,这也就是组合权重的计算问题。

总排序的方法如表6-17所示,表中层次C 对层次A 的单排序已完成,其优劣值为a 1、a 2、…a m 。与C 层次C i (i =1,2,m )相对应的P 层次元素P 1、P 2、…、P n ,单排序结果

为(m i v v v i

n i i ,,2,1,

,,,21 )。则总排序可按表6-17中公式计算,最优方案是总排序

数值最大的那个方案。

表6-18为露天矿开拓运输方案选择总排序结果。排序结果表明,露天矿开拓运输系统应取P 2方案,该方案总排序值最大()。

表6-17 层次总排序

表6-18 运输方案选择排序

模糊综合评判

在现实世界中中经常会使用许多含糊的概念,例如,评价一个人的身材是“高个”、“中等个”或“矮个”,关于岩石的“稳固性”、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等等,都没有明确的界限。为了使这些定性问题定量化,常常需要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模糊数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具有“模糊性”现象的数学,所谓模糊性,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差异的中间过渡的不分明性。 精确数学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的。根据集合论的要求,一个对象对于一个集合,要么属于它,要么不属于它。由于集合的这个要求,就使得它无法处理现实世界中大量的模糊现象与概念。数学家对数学集合论作了扩展,把元素对某一集合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这种简单的关系推广为每个集合元素按“某种程度”属于某个集合的关系,确立了模糊集合的概念,于1965年提出了模糊集理论,并由此产生了模糊数学。

模糊数学的主要应用研究领域包括模糊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模糊规划、模糊逻辑、模糊语言、模糊控制、模式识别等。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的例子有: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岩石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岩石分级;根据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选择采矿方法;根据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多目标决策,选择最佳方案。

模糊子集与隶属函数

模糊子集可以理解为具有模糊边界的子集。例如集合X 代表一个学院的全体教师,则学院的青年教师集合就是学院教师集合中的一个模糊子集,因为青年教师这一集合的边界不清楚,究竟多大年龄属青年是一个模糊概念。

在一般集合论中,一个元素x 和一个集合R 的关系只能是R x ,或R x ,并且可以用特征函数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C R (x )为集合R 的特征函数,C R (x )的数值(0或1)代表元素对集合的隶属程度。

Zadeh 提出用隶属函数]1,0[)(~ x A

来描述模糊集,表示集合X 中元素对模糊子集A ~

的隶属程度。

定义如下:设有论域X ,所谓X 上的模糊子集是指对于任意x ∈X 的都能给出一个位于

[0,1]区间内的实数A

~ ,用它来表示x 属于A ~

的程度。 记作 ]1,0[:~ X A

或 )(:~~x x A

A 称函数A

~ 为A ~的隶属函数,而数值)(~x A

称为X 中元素x 对A ~

的隶属度。 例如,设论域={甲,乙,丙},评语为“学习好”。选取[0,1]区间的数来表示甲、乙、

丙“学习好”的程度, A

~ (甲)=,A ~ (乙)=,A

~ (丙)=,这样就确定了一个模糊子

集A ~

={,,},表示出这3个人“学习好”的隶属程度。

对于一般模糊子集A ~

,可表示为

},,,{~

21n A (6-13)

其中μi ∈[0,1],(i =1,2,…,n )是第i 个元素对模糊子集A ~

的隶属度。 Zadeh 给出一种表示方法。对于论域为有限集X ={x 1,x 2,…,x n },则其上的模糊子集可以表示为

X x x x x x A i n

i i

i

n n 122

11~ (6-14)

式中,为对的隶属度。式(6-13)不是分式求和,只是一种符号,其中“分母”是论域中的元素,“分子”是相应元素的隶属度。当隶属度为0时,那一项可以不写入。

对于论域为无限集(连续论域),论域元素无穷多时,模糊子集可以表示为

X A x

x A )(~

~ (6-15)

X 为论域标志。此处积分号不是积分,也不是求和,而是表示各个元素与隶属度对应关

系的一个总括。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隶属函数是描述模糊性的关键,下面介绍2种常用的确定方法。

⑴ 模糊统计试验法。模糊统计试验法是用类似于概率统计的手段来获取隶属函数的经验结果。例如要求确定“青年”这个年龄论域的模糊子集的隶属函数,可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征询每个人对“青年”最适宜的年龄段的意见;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把年岁从~到~共分23段,每段长度为1岁;将每段得票数除以总票数,即得到每段相对频数;将多次统计结果平均并修匀后即可作为经验隶属函数使用。

如果试验统计有困难,有时也可以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来确定隶属函数。

⑵ 常见的模糊分布及隶属函数。若以实数域为论域,则隶属函数便称为模糊分布,常见的有4种类型。因此,当实际论域可用实数闭区间表示时,可按问题的性质选用某种典型的函数形式,并利用隶属度所要满足的条件来确定函数中所包含的参数。

① 正态型。正态型是最常见的一种分布,隶属函数为

0,0)(2

)(

b a e

x b

a x (6-16)

如图6-8所示。

图6-8 正态型

例如,以波长λ为论域,U =[4000,8000](单位:埃),则“红色”、“绿色”、“蓝色”

等等都是论域U 上的模糊子集:

“红色”(λ)=2)

600

7000(

e “绿色”(λ)=2)

300

5400(

e “蓝色”(λ)=2)

200

4600(

e

② 戒上型

c

x c x c x a x b

1)]([11)( (6-17)

其中a>0, b>0 c ≥0,如图6-9所示。

图6-9 戒上型

例如,取a=1/5,b=2,c=25,即表示“年轻”这一模糊概念的隶属函数。 另一种戒上型函数为

d x d x c d c x c d c x x 0

)2(sin 2

1211)( (6-18)

③ 戒下型

c

x c x a c x x b )]([11

0)( (6-19)

其中,a>0, b<0,如图6-104所示。

图6-10 戒下型

例如,取a=1/5,b=-2,c=50,即表示“年老”这一模糊概念的隶属函数。 另一种戒下型函数为

c

x e

c x x c x k 2

)(10)( (6-20)

④ Γ型

? 0

)(00)(x e x x x x

(6-21)

其中0,0 ,如图6-11所示。单因素评定时,常用这些函数给出等级的隶属度。 模糊子集的运算

模糊子集间的运算就是逐个元素对隶属度作相应运算。设A ~、B ~、C ~

为论域X 上的模糊子集。

图6-11 Γ型

⑴ 如果对于任何X x ,0)(~ x A

,则称A ~

为空集,记为 。 ⑵ 如果对于任何X x ,)()(~~x x B

A

,则称A ~与B ~相等,记为B A ~

~ 。 ⑶ 如果对于任何X x ,)()(~~x x B

A

,则称B ~包含A ~,或A ~为B ~

的子集,记作B A ~~ 。

⑷如果对于任何X x ,1)(~ x A

,则称A ~

为全集,记为 。 ⑸如果对于任何X x ,)](),(max [)(~~~x x x B

A C

,则称C ~为A ~与B ~

的并集,记作B A C ~

~~ 。

⑹如果对于任何X x ,)](),(min[)(~~~x x x B A

C

,则称C ~为A ~与B ~

的交集,记作B A C ~

~~ 。

⑺如果对于任何X x ,)(1)(~x x A

A ,则称A 为A ~

的补集。 例如,设有论域U = {x 1,x 2,x 3,x 4,x 5}

下面求算B A ~~ ,B A ~

~ ,A 。为方便起见,以后用“∨”代替max ,用符号“∧”代替min ,称之为最大、最小运算。 水平截集

设 为任意[0,1]闭区间实数,由论域X 中满足隶属度 )(~x A

的元素称为模糊子集A ~

的 截集,即

})(,{~

~ x X x x A A

(6-22) 由定义可知,取模糊子集A ~

的水平截集,实质上是将隶属函数转化为特征函数

因此,水平截集是模糊集合转化为普通集合的纽带。

下面不加证明地给出水平截集的性质。

⑴ 模糊子集A ~与B ~的并集的 截集等于A ~和B ~

各自的 截集之并,即 ⑵模糊子集A ~与B ~的交集的 截集等于A ~和B ~

各自的 截集之交,即 ⑶若21 ,则有 2

1~

~ A A

模糊关系及其运算

关系是一种规则,它建立了2个集的元素间的一种联系。设U 、V 是2个论域,记 那么把V U 叫做U 与V 的直积。

通俗地说,就是在U 中取一个元素u ,又在V 中取一个元素v ,把它们搭配起来成为(u ,

v ),叫做序偶。所有这样的序偶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就是直积,即它是两个集合间的无约束搭

配。

从U 到V 的关系R ,是指论域为直积的一个子集,即V U R ,记作

对于V U 中元素),(v u ,若R v u ),(,则说u 与v 有关系R ;若R v u ),(,则说u 与v 没有关系R 。

模糊关系是通常关系的拓广,给出元素间关系程度的大小,对应于直积空间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对于论域X 和Y ,定义Y X 的一个模糊子集R ~

为X 到Y 的一个模糊关系,记作

Y

X R

Y y X x y x y x R ,)

,(),(~

~ (6-23)

隶属函数),(~y x R

在[0,1]取值,表示序偶),(y x 具有关系R ~

的程度。 例如,设X 为横轴,Y 为纵轴,直积Y X 为整个平面,考虑其中的模糊关系为

:~

R “x 远大于y ” Y y X x ,

采用如下隶属函数

对于离散域},,,{21m x x x X 和},,,,{21n y y y Y R ~

可用矩阵表示

其中 1),(0~ i i R

y x 。 对于X 上模糊子集X A ~和Y 上模糊子集Y B ~,模糊关系R ~

Y

X B

A

y x x x B A R )

,()()(~

~~~~ (6-24)

例如

3213215.0,1,1.0~0,3.0,1~

y y y B x x x A

0003.03.01.05.011.0~~~B A R

模糊关系R ~

是一种模糊集合,故其运算服从模糊子集的运算法则。下面列举5种常用的运算性质。

设1~R 、2~R 、3~

R 都是Y X 上模糊关系,则有

⑴ 如果对于任何Y X y x ),(,),(),(2

1

~~y x y x R

R ,则称1~R 与2~

R 相等,记为21~

~R R 。

⑵如果对于任何Y X y x ),(,

),(),(2

1

~~y x y x R

R

,则称2~R 包含1~

R ,记作21~~R R 。

⑶如果对于任何Y X y x ),(,)],(),,(max[),(2

1

3

~~y x y x y x R R ,则称3~R 为1~

R 与2~

R 的并集。

⑷如果对于任何Y X y x ),(, )],(),,(min[),(2

1

3

~~y x y x y x R R ,则称3~R 为1~

R 与2~

R 的交集。

⑸如果对于任何Y X y x ),(,),(1),(1

1

~y x y x R R ,则称1R 为1~

R 的补集。

上述关于模糊关系的运算性质,完全可以推广到模糊矩阵的运算。 设有模糊矩阵n m ij R )(~ 和n m ij s S )(~

,则 ⑴ 交矩阵 ⑵ 并矩阵 ⑶余矩阵

⑷ 如果ij ij s ,则称S R ~

~ 。 ⑸ 如果ij ij s r ,则称S R ~

~ 。 模糊关系的合成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分析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够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并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这里给出的定义强调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质,也强调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对企业管理而言只是一种工具。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概念、理论、结构、体系和开发方法的覆盖多学科的新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 从概念上,管理信息系统由四个部件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信息源是信息的产生地;信息处理器负担信息的传输、加工、保存等任务;信息用户是信息的使用者,利用信息进行决策;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被看作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分为从底层的业务处理到运行控制、管理控制、最高层的战略计划。最基层由任务巨大处理繁杂的事务信息和状态信息构成。层次越往上,事务处理的范围越小,针对的也是比较特殊和非结构化的问题。 一个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可分解为四个基本部分: 1、EDPS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收集、输入,数据库的管理、

查询、基本运算、日常报表的输出等。 2、分析部分,主要在EDPS基础之上,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如运用各种管理模型、定量化分析手段、程序化方法、运筹学方法等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3、决策部分,MIS的决策模型多限于以解决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题为主,其决策结果要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4、数据库部分,主要完成数据文件的存贮、组织、备份等功能,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 此外,一个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管理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纵向的子系统。主要的子系统有: 1、库存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对库存的控制、库存台账的管理、订货计划的制定和仓库自身管理等。 2、生产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生产计划的安排、生产调度和日常生产数据的管理分析等。 3、人事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人员的档案管理、人员考勤情况管理、人员各种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人员培训计划的制定等。 4、财务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财务账目管理、生产经营成本管理、财务状况分析和财务计划的制定等。 5、销售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状况分析、顾客信息的管理和销售合同的管理等。 6、决策支持子系统,功能包括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企业资源的分配等。系统功能子系统的划分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而

第六章 系统评价方法

系统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张庆普

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 6.1系统评价原理 系统评价就是全面评定系统的价值。系统评价问题是由评价对象(What)、评价主体(Who)、评价目的(Why)、评价时期(When) ,评价地点(Where)及评价方法(How)等要素(5WlH))构成的问题复合体。 评价对象是指接受评价的事物、行为或对象系统,如待开发的产品、待建设或建设中的项目等。评价主体是指评定对象系统价值大小的个人或集体。效用值(无量纲,值域为〔0, 1〕)与益损值(货币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效用曲线来刻画。效用曲线因人而异,可通过心理实验或辨优对话的方式得到,从理论上来说应有3种类型,如图6一1所示。 其中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一般是一种谨慎小心、避免风险、对损失比较敏感的偏保守型的人,且其所处外部环境可能不是很好; 型曲线所反映主体的个性特征恰恰相反,这类主体对损失的反应 迟缓,而对利益比较敏感,是一种不怕风险、追求大利的偏进取型 的人,且其所处外部环境大多较好;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极其理性,是一种较少主观感受的“机器人”。大量实验证明,大多数行

为主体的效用曲线为型,而具有型效用曲线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评价目的即系统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能发挥的作用。评价时期即系统评价在系统开发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评价地点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评价对象所涉及到的及其占有的空间,或称评价的范围;其二是指评价主体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或称评价的立场。 在管理系统工程中,评价即评定系统发展有关方案的目的达成度。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如图6一2所示。 系统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以经济分析为基础的费一效分析法;以多指标的评价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特点的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费用是为达到系统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牺牲。在系统评价中要特别重视对以下各组费用中后边费用的认识和研究:货币费用与非货币费用、实际费用与机会费用、内部费用与外部费用、一次性费用与经常费用。 效益是实现某个目的的经济效果,常可换算成货币值;有效度是用货币以外的数量尺度表示的效果,这往往是对系统方案社会效果的度量,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工程试题与答案

管理系统工程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反馈:2、层次分析法:3、控制论:4、三维结构分析法:5、系统评价的概念: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运用系统工程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典范是(A)。 A、都江堰 B、京杭大运河 C、黄河治理 D、灵宝渠 2、系统科学的产生与()有关。A、科技背景、社会经济水平、军事政治B、科技背景、军事政治 C、社会经济水平、军事政治 D、科技背景、社会经济水平 3、下列关于系统定义描述错误的是()。A.系统是一个整体 B.一个系统的结构就是所有组分间关联方式的总和 C.对于系统中的任意两个组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 D.模型是对原系统特性的简化表达形式 4、关于切克兰德模式,下面说法中()是错误的。 A.霍尔结构主要解决“硬”问题,而切克兰德模式主要解决“软”问题 B.切克兰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调查学习法 C.切克兰德使用概念模型代替数学模型,用可行满意解代替最优解 D.切克兰德模式适合解决工程系统的问题 5、关于综合集成工程方法学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b.处在成熟期的产品 C.生产集中、消费分散的产品D.技术性强、价格昂贵的产品 6、关于系统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无狭义和广义之分 B、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可能采取的方案进行优选,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C、系统分析应首先明确分析的目的 D、既是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阶段,又贯穿于整个系统工程活动过程 7、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是系统工程中的两个核心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系统设计的10个阶段要严格遵循一种线性的进程 B、系统设计是选择和安排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实现规定的功能 C、可以采用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进行系统设计 D、系统分析是对某一给定的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一种调查和分析研究 8、系统功能分析一般不用()来描述 A.功能流程框图法B.时间基线法c.系统流程图D.N2图法 9、建立递阶结构模型,一般要经过①级位划分②区位划分③多级递阶有向图绘制④骨架矩阵提取四个阶段,下列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10、关于系统评价,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系统评价只是在系统即将终结之时进行 B、系统评价越晚其意义越显著 C、在系统工程的每一阶段都应进行系统评价 D、系统评价活动与系统需求、系统开发无关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一般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等特性。 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从应用实践到基础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技术科学、和哲学。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标准。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 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 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 (1)投入指标(总成本) 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重新招聘、人员重新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 (1)宏观指标 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如果将其转变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 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2)信息系统对资源的开发率和利用率。如果把OA信息系统比作人体骨骼的话,信息资源就是肌肉和血液。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这可以从挖潜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进行评估。 3)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程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4)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的主体。在这里,人力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其他员工。对于前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对后者,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系统工程试题与答案

管理系统工程试题 1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反馈:2、层次分析法: 3、控制论:4、三维结构分析法:5 、系统评价的概念: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我国古代运用系统工程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典范是( A ) 。 A、都江堰 B 、京杭大运河C、黄河治理 D 、灵宝渠 2、系统科学的产生与()有关。 A、科技背景、社会经济水平、军事政治 B 、科技背景、军事政治 C、社会经济水平、军事政治 D 、科技背景、社会经济水平 3、下列关于系统定义描述错误的是( ) 。 A. 系统是一个整体 B. 一个系统的结构就是所有组分间关联方式的总和 C. 对于系统中的任意两个组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 D. 模型是对原系统特性的简化表达形式 4、关于切克兰德模式,下面说法中()是错误的。 A.霍尔结构主要解决“硬”问题,而切克兰德模式主要解决“软”问题 B.切克兰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调查学习法 C.切克兰德使用概念模型代替数学模型,用可行满意解代替最优解 D.切克兰德模式适合解决工程系统的问题 5、关于综合集成工程方法学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b .处在成熟期的产品 C.生产集中、消费分散的产品 D .技术性强、价格昂贵的产品 6、关于系统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无狭义和广义之分 B、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可能采取的方案进行优选,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C、系统分析应首先明确分析的目的 D、既是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阶段,又贯穿于整个系统工程活动过程 7、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是系统工程中的两个核心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系统设计的10 个阶段要严格遵循一种线性的进程 B、系统设计是选择和安排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实现规定的功能 C、可以采用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进行系统设计 D、系统分析是对某一给定的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一种调查和分析研究 8、系统功能分析一般不用()来描述 A.功能流程框图法 B .时间基线法 c .系统流程图 D .N 2 图法 9、建立递阶结构模型,一般要经过①级位划分②区位划分③多级递阶有向图绘制④骨架矩阵提取四个阶段,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10、关于系统评价,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系统评价只是在系统即将终结之时进行 B、系统评价越晚其意义越显著 C、在系统工程的每一阶段都应进行系统评价 D、系统评价活动与系统需求、系统开发无关 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一般系统具有集合性、相

系统工程知识点doc资料

概述 1、钱学森对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 2、系统的一般属性 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 3、系统的分类 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 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4、SE的定义、理论基础 系统工程:是用来开发、运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程序、方法的总称。 理论基础: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自组织理论。 5、SE的研究对象 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 6、三个阶段系统思想的演变及其特点 “只见森林”阶段(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只见树木”阶段(近代西方的系统思想) “先见森林,后见树木”阶段(现代科学的系统思想)。 7、系统工程与其他工程的区别 (1)研究对象方面:其他工程的研究对象为特定领域的工程物质对象;系统工程研究对象不仅限于物质,还包括自然现象、生态、人类、企业和社会、管理方法等。 (2)方法论方面:系统工程既要应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又要应用其他的工程技术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 SE理论与方法论 1、老三论与新三论 老三论(形成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新三论(形成于20世纪七十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 2、香农对信息的定义 不确定性的减少 3、信息与消息的区别 消息是信息的携带者,但并非每条消息都带有信息,或带有同等信息量的信息。 4、方法论与方法 方法是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技术与工具; 方法论即关于方法的理论,是进行探索的一般途径,它高于方法,是对方法使用的指导。 5、霍尔三维结构的逻辑维 摆明问题,系统设计,系统综合,模型化,最优化,决策,实施计划。 6、霍尔三维结构与切克兰德方法的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问题导向,注重程序及阶段。 不同点:研究对象或应用领域、基本方法、核心内容或关键点、反馈机制。 (霍尔三维结构和切克兰德方法论均为系统工程方法论,均已问题为起点,具有相应的逻辑过程。在此基础上,两种方法论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点: (1)霍尔方法论主要以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而切克兰德方法更适合于对社会经济和经营管理等“软”系统问题的研究。 (2)前者的核心内容是优化分析,而后者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学习。

信息系统工程服务能力评价 第 2 部分:实施

信息系统工程服务能力评价第2部分: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系统工程企业或组织在从事信息系统工程实施服务过程中与能力评价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经营条件要求、人员要求、评价管理要求、评价应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包括智能化布线、机房、网络通信、云平台、数据存储、安防监控、软件开发和业务应用等信息系统工程实施服务能力的评价规范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271.1-2000 信息技术词汇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 37696-2019 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评价要求 SJ/T11674.1-2017信息技术服务集成实施第1部分: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信息系统工程 Inform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指按照工程学原理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包括以下主要阶段:咨询、实施、监理、运维。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包含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信息网络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和分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处理的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是指采用具有相应安全强度/等级的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以系统化方法设计和实现的,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具有相应等级安全性的信息系统。 3.2 服务能力Service capability 服务能力是指一个服务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程度,构成服务能力的五个基本组成要素是人力资源、设施、设备和工具、时间以及顾客参与,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要素。专业性质的服务以及基于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尤其依赖于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 3.3

系统工程第六章系统评价

第六章 系统评价 6.1 基本概念 系统评价就是从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环境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系统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测定和考察,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结果,为系统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评价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⑴ 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方案,深入分析各评价方案的特点和优缺点; ⑵ 确定由所有单项和大类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⑶ 拟定评价指标量化依据,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⑷ 进行单项评价,分析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 ⑸ 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单项指标的综合处理,得到大类指标值; ⑹ 对各方案作出整体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原则,作出评价结论。 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要完整、科学合理,要形成系统,能反映出所要解决问题的各项要求,反映待评系统的各个方面。以下是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应该包括的一些大类指标。 ⑴ 政策性指标。反映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要求。 ⑵ 技术性指标。描述系统的各种技术参数的指标。 ⑶ 经济性指标。描述系统经济特征的参数指标,通常有成本、利润和税金、投资额、流动资金、投资回收期、建设周期等。 ⑷ 社会性指标。如对地区综合发展的影响的能力、提供的就业机会、产生的社会福利等。 ⑸ 资源性指标。如工程项目中的物资、人力、能源、矿产、土地等。 ⑹ 环境指标。反映对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指标,如污染、破坏、环境与生物保护等。 ⑺ 时间性指标。如工程进度、时间节约等。 目前系统评价方法已经有数十种之多,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6.2 评价指标的规范处理 在系统评价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量纲。对于这些具有不同量纲的指标,通常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归一化)处理,然后才可以使用。 设有n 个评价因素指标b 1,b 2,…,b n ,m 个评价对象A 1,A 2,A m ,评价对象A i 相应于评价因素b j 的属性为a ij ,那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可分别采用下面的处理方法。 ⑴ 对于评价指标为效益型的指标,有 n j m i a a a a d j j j ij ij ,,2,1,,,2,1min max min ==--= (6-1) 式中,ij d 为ij a 处理后的指标值,max j a ,min j a 分别为j b 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⑵ 对于成本型指标,有 n j m i a a a a d j j ij j ij ,,2,1,,,2,1min max max ==--= (6-2) ⑶ 对于区间型指标,有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 ①综合评价的基本概念 我们所面对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性目标。除了从费用、经济效益和财务方面的考虑外,它还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友善性等等技术性能方面的要求,以及改善员工劳动强度和企业经营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等间接效益或企业文化方面的目标。上述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了对信息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这里所谓的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特征: 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说来,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是指一套能够反映所评价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特征,并且具有内在联系、起互补作用的指标群体,它是信息系统整体状况的客观反映。一个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先决条件。信息系统与其它系统相比,既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整体性原则。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需协同运动才能发挥作用,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所评价系统的综合情况。从管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子系统、相应的业务部门组织环节到系统直接操作人员等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客观地加以观察;信息系统对于管理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也必须全面加以考虑。 可测性原则。指标的涵义必须明确,数据资料应收集方便,计算简单。同时,指标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这样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动态性原则。在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信息系统的不同类型,都应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根据需要可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同时,指标设置要有重点,对于非重要方面的指标可以适当设置得粗些,以简化评价过程。 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包含多重意义,首先是指标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若干其它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这将为衡量信息系统项目的效益和确定指标的权重带来方便;其次是信息系统所属部门的层次,如对于宏观信息系统而言,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市)地、县四层结构,要求指标体系能客观反映信息系统的这一特征。各层的子系统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再有是系统技术特征上的层次性。例如,对于微观信息系统即企业信息系统来说,EDPS扩展后构成高一层次的MIS,MIS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对EDPS具有包容能力。接口指标应当一致。并且能够有效地消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各指标之间应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要设法以适当的方法消除。 在这里,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信息系统,EDPS、MIS,还是DSS,都能从该框架中找到相应的指标集并将其具体化。事实上,理论框架建立过程的本身,就是一项综合评价工作,该框架的具体构成如图4.5.5所示。

系统工程第六章系统评价

第六章系统评价 6.1基本概念 系统评价就是从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环境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系统方案进行全面 分析、测定和考察,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结果,为系统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评价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⑴ 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方案,深入分析各评价方案的特点和优缺点; ⑵ 确定由所有单项和大类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⑶ 拟定评价指标量化依据,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⑷ 进行单项评价,分析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 ⑸ 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单项指标的综合处理,得到大类指标值; ⑹对各方案作出整体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原则,作出评价结论。 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要完整、科学合理,要形成系统,能反映出所要解决问题的各项要求,反映待评系统的各个方面。以下是 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应该包括的一些大类指标。 ⑴政策性指标。反映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要求。 ⑵ 技术性指标。描述系统的各种技术参数的指标。 ⑶经济性指标。描述系统经济特征的参数指标,通常有成本、利润和税金、投资额、流动资金、投资回收期、建设周期等。 ⑷ 社会性指标。如对地区综合发展的影响的能力、提供的就业机会、产生的社会福利等。 ⑸ 资源性指标。如工程项目中的物资、人力、能源、矿产、土地等。 ⑹ 环境指标。反映对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指标,如污染、破坏、环境与生物保护等。 ⑺时间性指标。如工程进度、时间节约等。 目前系统评价方法已经有数十种之多,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6.2评价指标的规范处理 在系统评价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量纲。对于这些具有不同量纲的指标,通常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归一化)处理,然后才可以使用。 设有n个评价因素指标b1, b2,…,b n, m个评价对象A1, A2, A m,评价对象A i相应于评价因素b j的属性为 a j,那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可分别采用下面的处理方法。 ⑴对于评价指标为效益型的指标,有 min a j — a j …… d j max m^ ■ =1,2,,m,j=12 ,n(6-1) a j _a j 式中,d j为a j处理后的指标值,a m ax, a:in分别为b 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⑵对于成本型指标,有 max a j _aq d j 耐i =12…,m, j =1,2,…,n (6-2) a j _a j 对于区间型指标,有

CH8-评价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

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系统评价度量系统当前的性能并为系统未来改善提供依据,系统的维护是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原理,掌握信息系统维护的有关知识。 基本内容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1.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一个信息系统时,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1)从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角度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有:人员情况、领导支持、先进性、管理科学性、可维护性、资源利用情况、开发效率、投资情况、效益性、安全可靠。 (2)从信息系统用户角度考虑的指标 评价指标有:重要性、经济性、及时性、友好性、准确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信息量、效益性、服务程度。 (3)从信息系统对外部影响考虑的指标 评价指标有:共享性、引导性、重要性、效益性、信息量、服务程度 2.系统的评价方法 (1)多因素加权平均法评价方法 多因素加权平均评价方法将上述20项指标列成表8.1所示的最上层,然后请专家对每个指标按其重要性打一个权重,权重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1分。再请每个专家分别对被评价系统20个指标打分,最高分也是10分,最低分1分,其打分表见表8.1。 表8.1 专家打分表(专家权重) 专家权重是指专家的权威性,权值大小由评价者根据专家知识面和经验丰富程度决定。根据几个专家的打分表以及专家本人的权重,求得每个指标的权重值。

(2)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针对现代管理中存在的许多复杂相关关系如何转化为定量分析进行评价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分为五个步骤: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3)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评价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可以从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两方面来分析。 直接经济效果就是通过可直接计量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企业经济效益,通常采用年收益增长额、投资效果系数、投资总额等指标来计算。 间接经济效果是指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以后,提高了管理水平,增长了企业效益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 系统维护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对其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完善和扩充。 1.系统维护的类型 (1)正确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 2.系统维护的内容 (1)程序维护:指因业务处理的变化使系统业务出现故障时,需要修改部分程序,之后还需进行验证,填写修正表。 (2)数据文件的维护:因业务处理的变化,需要建立新文件,或者对现有数据文件进行修改(不包括正常更新)。主要维护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 ●数据文件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数据库的正确性保护、转储与恢复: ●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3)代码的维护 (4)机器、设备的维护 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失败 引起信息系统失败的问题是多元的,主要可以归为设计、数据、费用和运行四个方面。即 (1)设计问题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评价和改进方案-2014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评价和改进方案 (2014年度) 通过对2013年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进行评价和改进,在新的一年中对信息系统做了新的评价和改进,并在上一年的基础放发现一些地方的不足,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提出新一轮改进方案,并落实到实处。 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达到信息系统质量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我院系统服务质量水平,保证信息系统安全。 一、现对我院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进行如下评价: 1、HIS系统内容 由于医院硬件、网络以及软件条件的制约, HIS系统只能运行部分模块,门诊部只开通了挂号和收费模块,住院部只开通了住院登记和住院结算以及护士工作站模块。导致很大部分工作一半是计算机处理,一半是医务人员手工录入处理。使用起来不够灵活多变,很多地方缺少智能化打印技术的支持, 2、医保结算系统 患者结算与内蒙、呼市两级医保系统做了直报接口程序,呼市、内蒙两级医保患者在我院住院在出院的时候可以报销,铁路医保系统与铁路医保中心系统做了项目对照,患者出院办理手续的时候通过已经对照好的项目直接上传到铁路医保系统中,按照报销比例进行划卡报销处理;新农合患者在我院住院都是以自费方式做结算,然后患者拿着费用明细和结算发票再去新农合做报销手续。

二、现对我院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进行如下改进: 1、HIS系统内容 针对收费窗口在系统中完善了常用的收费模板,收费的时候收款员可以直接调用维护好的模板进行收费即可,这样避免了收费明细太多的时候,收款员容易录入有差错,也大大提高了收款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患者缴费的等待时间;住院登记程序添加了调取以往住院信息的功能,患者多次住院的时候可以共享住院登记信息,而且能将多次住院信息关联到一起;护士工作站程序在护士下达医嘱的时候完善了常用的药品,检查,检验,治疗模板,同样在护士站计价单中也添加了相应计费的费用模板,这样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日常工作效率。 2、医保结算系统 完善了患者结算与内蒙、呼市两级医保系统做了直报接口程序,呼市、内蒙两级医保患者在我院住院在出院的时候可以报销;完善了铁路医保系统与铁路医保中心系统做了项目对照,患者出院办理手续的时候通过已经对照好的项目直接上传到铁路医保系统中,按照报销比例进行划卡报销处理;患者结算与新农合系统做了直报接口程序,新农合患者在我院住院在出院的时候可以报销,这样避免了患者拿着费用明细和结算发票再去新农合做报销手续的不方便。 信息中心 2014.12.15

路面管理养护系统评价

路面管理养护系统评价 【摘要】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快速增长,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公路养护和管理的全新时期。路面管理系统正是为了适应大规模、高效、高质量的公路养护管理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综合公路管理方式,使公路管理决策更加客观化、信息化和科学化。国内外的应用实践证明,推广和实施路面管理系统将是公路养护和管理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路面管理系统;养护;评价 0前言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将路面使用性能PQI权重确定为70%,将路基状况SCI、桥隧构造物状况BCI和沿线设施状况TCI的权重分别设为8%、12%和10%[1],由此可以看出,路面是重中之重,是公路技术状况评价的核心内容,路面在国外许多国家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占有70%以上的比重,桥隧构造物次之,沿线设施和路基再次之。 国内的路面状况评价方法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中的一个分类参数,并且,在多年的应用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采用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073-96)中各相关的路面状况分析等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点,不少科研人员也正致力于对它进行改进当中,此外,国内目前研究路况调查的方法还不太科学,劳动强度太大( 特别是路面破损的调查),不适合社会前进的方向。由此可见,发展适合、科学的路面性能评定方法是势在必行。 1评价内容 1.1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包含路面损坏、平整度、车辙、抗滑性能和结构强度五项技术内容。其中,路面结构强度为抽样评定指标,单独计算与评定,评定范围根据路面大中修养护需求、路基的地质条件等自行确定。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检测与调查方法有: 1.1.1路面损坏状况检测,主要采用人工方法调查,调查范围应包含所有行车道,路面破损(PCI)数据的采集。 1.1.2路面平整度检测,《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建议,在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快速和高精度的断面类检测设备,可结合路面损坏和车辙一并检测。单独检测路面平整度时,宜采用高精度的断面类检测设备。断面类设备:激光仪器,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路面平整度断面类检测设备必须定期标定,每年至少标定一次,标定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95。

2014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评价和改进及方案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评价和改进及方案 在2014年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进行评价和改进,在对信息系统做出了新的评价和改价,并现有的基础上发现不足的地方,总结经验,并提出新一轮的改进方案,并落实到实处。 一、目的 通过科学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信息质量与安全,杜绝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信息系统(HIS)信息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达到信息系统质量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我院系统服务质量水平,保证信息系统安全。 2014年系统运行维护和改进方案 系统运行维护和改进方案 内容:科室(检验科) 系统评价:新加入的LIS系统运行正常。 存在问题:病人化验结果不能正常传输,操作系统出现卡顿现象,系统与仪器连接存在的错误导致数值传输不过来。 改进方案:优化服务器客户端,查杀毒检查是否电脑中毒导致软件卡顿无法运行,与系统工程师沟通解决与仪器连接传输数据的问题。 落实情况:对科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全面熟悉LIS系统,工作人员认真维护服务器,数据库,定期查杀毒,确保软件的正常运行。 内容:科室(内三科) 系统评价:软件运行正常 存在问题:LIS系统报告单有时无法打印,审核后的报告单无法显示。护理记录单问题,打印机问题。 改进方案:在服务器设置开启打印报告,联系专业人员解决审核报告无法显示问题,护理记录单需填写完整。 落实情况:对全科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系统,针对所指出的问题认真学习,避免今后工作中再出现类似问题。 内容:科室(外科) 系统评价:天网系统运行正常 存在问题:打印机出现问题,对系统操作不熟悉,电脑出现运行速度缓慢,中毒等故障。 改进方案:认真排除打印机问题,认真检查电脑问题,及时查杀病毒。加强科室人员对系统的操作熟悉。 落实情况:打印机在不工作情况下及时联系专业人员进行维修,检查出现问题的原因。电脑可能因为插入陌生U盘而中毒,防止中毒后系统软件无法运行。加强对科室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软件系统的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操作失误。

第24章 信息系统评价

第24章信息系统评价 1.评价任何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要素: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 指标、评价原则和策略。 2.系统评价概念: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 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延伸。 目的: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等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并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系统的改进和扩展提出依据。 信息系统的评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3.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1、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2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和深度;4系统质量;5系统的安全性;6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4.管理效益评价可以反过来从系统运行所产生的间接管理作用和价值来 进行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做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变革所起 的作用; 2.系统帮助改善企业形象、对外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内增强员 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程度; 3.系统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和提高技能素质的 作用; 4.系统对实现系统信息共享的贡献,对提高员工协作精神及企业的凝聚 力的作用; 5.系统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效率,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的作 用。 管理效益即社会效益,是间接的经济效益。 5.信息系统成本的构成:系统运行环境及设施费用、系统开发成本、系统 运行与维护成本

为了对其进行更好的分析,可以从功能属性角度将其划分为:基础成本(开发阶段所需投资和初步运行所需各种设施的建设费用,如开发成本,基础设施购买费、信息材料成本费)、附加成本(指运行、维护过程中不断增加的新的消耗,如材料损费、折旧费、业务费)、额外成本(由于信息的特殊性质而引起的成本耗费,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交流引起的通信费)、储备成本(在信息活动中作为储备而存在的备用耗费,如各种公积金等,) 。 6.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来源:1科研基金费即科学事业费;2系统人员进行 技术开发的收入;3服务收入;4生产经营收入;5其他收入。 7.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1投入产出分析法;根据系统的实际资源分配和流向,列出系统的所有投入和产出,并制成二维表的形式。 2成本效益分析法;即用一定的价格,分析测算系统的效益和成本,从而计算系统的净收益,以判断该系统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3价值工程方法。价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可以简单表述为:一种产品的价值(V)等于其功能(F)与成本(C)之比,即:V=F/C。 概念:所谓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判断。它具备如下特征: 1、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2、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 纲。 3、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 个总体评价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8.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前提),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2、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包含审计)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3、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1、简述系统评价的定义、特性,系统工程活动中系统

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 1、简述系统评价的定义、特性,系统工程活动中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系统评价的基本要素及一般步骤。 3、系统评价中的评价目的与评价目标有何区别与联系? 4、讨论系统评价活动中应遵守的重要原则。 5、以评选优秀班级为例,建立一套评价指标系统(指标和相应的权重)。 6、系统评价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 7、评价指标数量化方法有几种?分别叙述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步骤。 8、评价指标综合的方法有几种?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排出方案的优劣顺序?试就某一具体评价问题,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 9、试设计一个评价考核国家干部的指标体系(包括指标与权重系数)。注:从德、能、绩、勤4个方面进行评价。 10、某厂新建工程拟订了四个方案,各方案的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请分别用效益成本法和罗马尼亚选择法帮助厂领导作出正确评价和选择(设评价方案应着重考虑投资效益)。 11、层次分析法是如何解决复杂系统的分析和决策问题的?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它适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12、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时要经过哪些步骤?为什么一致性检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13、某领导岗位需要增配一名领导者,现有甲、乙、丙三位候选人可供选择,选

择的原则是合理兼顾以下六个方面——思想品德、工作成绩、组织能力、文化程度、年龄大小、身体状况。请用层次分析法对甲、乙、丙三人进行排序,给出最佳人选。 14、某人有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想去旅游一次,现有三个地点,即桂林、张家界、庐山,可供选择,请用层次分析法帮他选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旅游点。 15、某省轻工部门有一笔资金准备生产三种产品:家电:I1,某紧俏产品I2,本地传统产品I3。评价和选择方案的准则是:风险程度C1、资金利用率C2、转产难易程度C3三个。现设判断矩阵如下: 试利用 AHP法计算三种方案的排序结果。 16、今有一项目建设分析问题,已经建立起如图1、表1所示的层次结构和判断矩阵,试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五个方案的优先顺序。 图1 层次结构 表1 判断矩阵

第6章信息系统实施与评价

第六章信息系统实施与评价 系统实施是继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之后的又一重要阶段。系统实施指将新系统设计方案转换成实际运行系统的全过程。如果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比作盖一栋大楼,那么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不是根据盖楼的要求画出各种蓝图,而系统实施则是调集各种人员、设备、材料,在盖楼的现场,根据图纸按实施方案的要求把大楼盖起来。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只有经过精心实施,才能带来实际效益,因此,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对系统的质量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 第一节系统实施的内容和关键问题 一、系统实施的内容 ⑴建立硬、软件环境,选择开发环境和工具; ⑵实现物理系统; ⑶进行系统测试,排除错误并完善功能; ⑷装载数据,系统试运行,做局部调整; ⑸用户技术培训和操作培训; ⑹进行系统交接; ⑺制订系统管理和操作制度,正确运行系统; ⑻维护系统,实现设计目标,发挥最大效益。 二、系统实施的关键问题 1.管理因素 系统实施涉及到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大量物资、设备、资金和场地,涉及各部门及应用环境,十分复杂,如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将无法进行。 实施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企业主要领导干部挂帅的领导班子。这个领导班子必须具有较大权利,能够调动各种人、财、物资源,制定整个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重新规划企业的组织机构等。 各部门应积极协同开发人员的工作,这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应该从思想上提高对MIS的认识,主动去理解系统,并正确对待MIS即将给工作带来的变化。同时,人员培训是系统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未来的效益,企业应予以重视。 2.技术因素 (1)数据整理与规范化 MIS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企业准确、全面、规范化的基础数据。系统的硬件、软件是可以花钱买到的,而企业的基础数据只有靠企业自己去整理和规范化,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MIS是一个数据加工厂,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原材料,是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信息产品。(2)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建设 建设MIS的软件、硬件及网络环境是一项技术性高、工作量大的任务。它是MIS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如其不能很好地工作,MIS就不可能很好地工作,因此,它是企业应用的前提和基石。(3)开发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