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学

为学

为学
为学

一、积累整合:

1、填空

《为学》作者彭端淑,清朝四川人,“为学”即做学问的意思,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蜀之鄙有二僧( bǐ )

一瓶一钵( bō)

贫者语于富者曰( yù )

3、一词多义

之:(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3)蜀之鄙有二僧:结构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顾:(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还,反而

(2)三顾茅庐:拜访

(3)左顾右盼:看

足:(1)一瓶一钵足矣:足够

(2)画蛇添足:脚

(3)不足挂齿:值得

去:(1)西蜀之去南海:动词,距离

(2)去留两遍:表动作的趋势

(3)大势已去:离开

4、词语解释

(1)恃:凭借,倚仗

(2)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3)买舟:雇船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5)以:相当于“把”、“拿”、“将”

(6)顾:还,反而

(7)为学:做学问

(8)鄙:边远的地方

(9)语:告诉

(10)子:你

(11)数年:几年,多年

(12)犹:仍然,还

5、语气助词

(1)乎:表疑问语气

(2)矣:表肯定语气

(3)也:表感叹语气

(4)焉:表感叹语气

(5)哉:表反问语气

6、全文翻译:

天下事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它,那么困难的事就会变容易,不做,容易的事也会变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学习它,那么困难的事就会变容易,不学习它,容易的事也会变困难。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凭借)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租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到现在还没有去成,你凭借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脸上显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去而去而穷和尚却到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

二、思考与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第一自然段

3、有人说,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脑瓜儿不好使,不够聪明,读了本文你认为如何呢?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只要自己树立志向,并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奋勇前进,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难事”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4、你还能再举一例子帮助作者证明他的观点吗?

水滴穿石,卧薪尝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三、课内练习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时而往?”曰:“吾一瓶一体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东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 到,往 )

西蜀之去南海(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翻译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 从文中“不知几千里也”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买舟而下”,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2)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4、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论点

5、对比是本文一大特点,请你从蜀鄙之僧去南海部分内容为例,说说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认为雇船去南海;第二年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行动。

6、文中有两个“子何恃而往”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第一次探询。第二次轻视。

《为学》阅读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________

2.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逮:________

3. 旦旦而学之旦旦:学:________

4. 久而不怠焉久:怠:________

5. 迄乎成迄:成:________

6. 吾资之聪,倍人也聪:________倍:________

7. 屏弃而不用屏:________ 屏弃:________8.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道:________ 卒:________传:________

9.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然则:________ 常:________

10. 蜀之鄙有二僧鄙:________ 11.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于:________

12.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________ 何如:________

13. 子何恃而往子:恃:________ 14. 吾一瓶一钵足矣足:________

15.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下:________ 犹:________

16. 越明年越:________ 17. 贫者自南海还还:________

18. 富者有惭色惭色:________ 19. 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

20.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________

21.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________ 哉: ________

22. 自败者也败:________ 23. 自力者也力:________

24. 下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请标明它们所指的人称:

①吾________②汝________③其________

④余________⑤尔________⑥之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2. 子何恃而往?

3. 吾一瓶一钵足矣。

4.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5.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

7. 吾资之聪,倍人也 8.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9. 自败者也。 10. 自力者也。

三、简答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

2.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

“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___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4.为什么贫者能取得成功,而富者却始终未能去南海?

5.贫富二僧的鲜明对比证明了什么道理?

6.《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四川人。本文通过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一段是提出部分,说明了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____________”上。课文第三段是运用______________论证本文观点;课文第四段是____________,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学》是一篇议论文,写法是______________,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述本文的体裁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

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 一、填空 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 1、我国学者往往以(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 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 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 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 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 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 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BCD )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 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 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 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BC )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 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 A 立法 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 三、解释概念 1、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2、公共管理 答: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的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3、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货物。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大全题库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1(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 、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2(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事务官 8、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公共” 11、资源配置、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 2、A 3、ABD 4、ABCD 5、A 6、C 7、C 8、C 9、B 10、D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3(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数据,信息接收者 2、欧洲 3、知情权 4、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

5、绩效评估 6、方向标准,优化标准 7、政府自身,社会组织,公民个人 8、用户满意原则 9、道德定位 10、公正原则,效率原则,人本原则 11、公共管理主体 12、回应性,负责性 13、行政控制,立法控制 14、诉讼责任 二、选择题 1、A 2、B 3、C 4、D 5、C 6、B 7、D 8、C 9、B 10、C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4(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市场失灵 3、价值标准 4、反比 5、工作内涵 6、财政预算预决算 7、以不公开为例外 8、绩效评估 9、行政控制机制 二、选择题 1、B 2、B 3、D 4、D 5、C 6、C 7、A 8、A 9、A 10、D 《公共管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 三、简答题 (一) 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 1.本题考核知识点: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 2.解答提示: (1)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 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要义: 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④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

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实验室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

常用血清学检测方法介绍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 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兽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动物传染病都已经研制成 ELISA检测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 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o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矢,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2、ELISA的类型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情况以及检测的具体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用于动物疫病检测的ELISA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此法适用于检验各种蛋白质、微生物病原体第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但不适用于测定半抗原及小分子单价抗原,因其不能形成两位点夹心。例如猪瘟病毒检测ELISA、禽流感病毒抗原捕获ELISA,就是根据这种原理设计的。 ②?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 反应模式与双抗体夹心法类似。用特异性抗原进行包被和制备酶结合物,以检测相应的抗体。与间接法测抗体的不同之处为以酶标抗原代替酶标抗抗体。乙肝HBs的检测 常采用本法。本法尖键在于酶标抗原的制备,需要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寻找合适的标记方法。 此法中受检标本不需稀释,可直接用于测定,因此其敏感度相对高于于间接法。此外,该方法不受被检动物种属差异的限制。 ③?间接法测抗体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一)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得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得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得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得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得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得合法性基础为(C) A、公共性与私人利益 B、效率性与私人利益 C、公共性与公共利益D、效率性与公共利益 4、有效得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得起点就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得标志为(A ) A、《行政学之研究》得发表B、《经济与社会》得发表 C、《行政学导论》得发表D、《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得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得直接动因为(C) A、经济得发展 B、政治得推动 C、公共部门得改革 D、私人部门得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得就是(A ) 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得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A、会计学B、政治学C、行政学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得提出者就是(D ) 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得基础为(A) A、管理B、法律C、经济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得就是(B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得基础为(C)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得那些人发布命令得权力”为基础得权力属于(A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得传统、神圣不可侵犯得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得人得地位得合法性为基础得权力属于(B)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公共管理学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以纠正市场失灵。 A: 公共政策 B: 法律 C: 法规 D: 计划 答案: A 【2】个人伦理主要是通过良知和舆论来约束;而公共管理伦理除了舆论和内心信念约束外,还受()的约束。A: 良知 B: 法律 C: 制度 D: 强制 答案: C 【3】依据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将组织结构分为尖形组织结构和()组织结构。 A: 直线型 B: 扁平型 C: 职能型 D: 矩阵型 答案: B 【4】()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建立。 A: 1988 B: 1993 C: 1998 D: 2000 答案: B 【5】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作为规范或准则,它()。 A: 具有强制性 B: 不具强制性 C: 有时具有强制性 D: 有弱强制性 答案: A 【6】在西方,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产生,有任期。 A: 选举 B: 考试 C: 任命 D: 推荐 答案: A 【7】广义的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它包括()及第三部门。A: 企业 B: 政府 C: 单位 D: 营利组织 答案: B 【8】公共管理学是对公共组织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等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 A: 个人 B: 企业 C: 政府组织 D: 营利组织 答案: C 【9】虽然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存在过庞大的文官队伍与相应的管理制度,但西方各国的职业文官队伍则是出现于()世纪民族国家形成与中央权扩张的时期。 A: 13 B: 14 C: 15 D: 16 答案: B 【10】税收是当今各国最主要的公共收入形式,公共收入中()以上来自税收收入。 A: 60% B: 70% C: 80% D: 90% 答案: D 【1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治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等级控制模式,这种政府间关系模式称为()。 A: 市场模式 B: 传统模式 C: 集权模式 D: 分权模式 答案: B 【12】西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年代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A: 60 B: 70 C: 80 D: 90 答案: D 【13】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过程中,()以及从行为科学中产生的观点和见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A: 人际关系运动 B: 新管理思潮 C: 人力资源管理思潮 D: 新公共管理运动 答案: A

血清学实验指导

实验目录 实验一: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实验二:1%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 实验三:禽流感血凝试验 实验四: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 实验五:口蹄疫病毒3ABC-ELISA抗体检测技术实验六: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技术

实验一 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掌握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的血清学检测奠定基础。 二、药械及耗材 电子天平,小电炉,药匙,1000ml烧杯,玻棒,500ml三角瓶(带棉塞),pH试纸; Na2HPO4.12H2O、KH2PO4、NaCl、蒸馏水;1 N NaOH、1N HCl(滴管瓶塞)。 三、试验程序 配方:Na2HPO4.12H2O 2.9克 KH2PO4 0.3克 NaCl 8.0克 蒸馏水1000ml 将上述成分称量在烧杯中,加热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以后,调整pH值至7.4。然后分装在3个三角瓶中(每瓶大约330ml),加棉塞,橡皮筋捆扎,置高压灭菌器中121℃15min灭菌处理,备用。

实验二 1%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掌握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奠定基础。 二、药械与耗材 公鸡,玻璃注射器(30ml),16#大针头,5%柠檬酸钠;800型离心机,玻璃离心管(10ml),洗耳球,10ml移液管,2ml移液管,棉花;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 三、试验程序 ※从心脏采集公鸡的抗凝血约25ml,平均分装3支离心管; ※作对称平衡以后,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液,保留红血球泥; ※加入适量PBS,用乳头滴管轻轻地洗涤红血球,然后作对称平衡,3000rpm 离心10min,弃上清液,保留红血球泥; ※重复上述操作2~3次,直至上清液清亮透明; ※用10ml移液管轻轻地吸去上清液弃之,保留红血球泥; ※用10ml移液管向三角瓶中加入49.5mlPBS,再用2ml移液管吸取0.5ml 红血球泥,棉花擦去移液管外壁粘附的红血球。将0.5ml红血球泥放入 49.5mlPBS中,混匀置于4℃冰箱备用。

免疫与血清学基本技术

第七章免疫与血清学基本技术 第一节免疫学基本知识 一、抗原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及B细胞的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 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二是抗原性,即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既有免疫源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而只有抗原性无免疫源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决定Ag特异性的最小化学亚单位称为决定簇(又称表位)。 依其与胸腺关系又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均属于TD-Ag。 抗原的免疫源性是异物性,抗原的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人类血型抗原有A和B抗原,它们刺激机体产生抗A和抗B抗体。 人类血型抗原是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 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异反应,也是因同种异型抗原所致。 佐剂在免疫中常常采用,它主要的机制是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二、抗体 抗体是抗原刺激机体由B细胞产生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Ig)。 Ig的基本结构是: 4条肽链(2条轻链-L链、2条重链-H链)由二硫键连接。 L链分为可变部位(V)和恒定部分(C),即VL+CL。 H链也分为可变部位(V)和恒定部分(C),即VH+CH,但CH部分又分为CH1、CH2、CH3。IgM 和IgE还有CH4部分。 CH1与CH2区之间为绞链区。 如果用木瓜酶水解后,将IgG水解2Fab和Fc。Fab是Ig与Ag结合部位,Fc是可结晶部分。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分为F(ab?)2和Fc部分,F(ab?)2是两个Fab连在一起的部分。 Ig的分类是依据H链的结构特点,主要依Fc部分(CH)。Ig分为五大类:IgG、IgM、IgA、IgE、IgD。Ig同种型是指H链所具有的的特性。 同一类Ig分型依据L链结构特点,可分为κ和λ型。Ig的Fc段部分可与某些细胞的Fc受体结合,如巨噬细胞等。 F(ab?)2部分是与Ag结合部,VH+VL是F(ab?)2中的高变区,直接与Ag能结合的部位。 人类5种Ig各具特色,IgM分子量最大,免疫应答早期产生的Ab只要为IgM。 IgG在血清中含量最高,而且是唯一能通过人类胎盘的Ig。 IgA经J链连接,可形成多聚IgA。 多聚IgA与分泌片结合后,能抵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有人称具备局部Ab。IgE可与肥大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 三、抗原抗体反应 每一种抗原物质都能在具有免疫功能的机体中遇到与其相应的免疫细胞,结合在其表面受体上,激发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且能够与这种抗体特异性地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结合。 其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了结合部位原子间的接近程度,使各种弱作用键充分发挥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结合。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判断

三、判断题 b 11、布坎南指出,市场与政治之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人们追求的价值或利益不同。(×)2.部门间的协调可以通过会议、规程、命令链等方法来实现。错( C 23、从根本上说,政府的管制手段是对市场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矫正,其目的是维护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绝对不是要取代市场。(√)29、传统科层制组织中的响应性是指组织对环境的响应性和服务的响应性。(×)1.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柔性管理为主要手段,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刚性管理为主要手段。 d 22、对于正外部性,政府往往运用征税等手段予以逆向激励;而对于负外部性,政府往往用补贴手段予以正向激励。× 6.代理理论主要用于因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分离引发的问题。委托人和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完备、不对称,导致委托人难以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了解和监督。代理理论主要就是关注如何确定最优的合同形式,找到谈判、说明和监督合同的最满意的方式,以防止双方特别是代理方寻机违背合同为己牟利。对 2.电子政务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组织管理科学化、电子政务系统标准化和电子政务管理法制化。对 3.电子政务系统标准化是指在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要求政府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重组,对政府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建立电子化政府的要求,结合机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对政府管理程序进行优化和再设计。错 5.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领域包括在线选举、民意调查、在线立法、发展电子民主等。对 12.道德责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是强制性的。错 F 5.反恐问题属于全国性公共问题。错 6.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是庇古。对 1.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兴起的两个根本原因是:一是美国人具有结社的传统,二是美国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对 2.非政府组织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成员所缴纳的会费和社会捐助。对 9.非政府组织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公民社会以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对 g 1、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 2、公共管理活动的目标是单一的,目标的表达也是不明确的。(×)1、公共管理的内容包括:公共问题的确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项目的选择,公共资源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与监管,以及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7、公共管理伦理是包括公共管理理想、态度、纪律、作风、技能、荣誉等范畴的体系。√ 3、公共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度量相对容易。(×7.根据公共管理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以前的自由经济时期、20世纪的政府干预时期,以及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时期。错。 8、公共政策总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些效益是否以牺牲其他组织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是否影响可持续发展,影响未来人们的利益,这些都是需要从伦理的角度进行公共政策评估。√ 4、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的改革是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

实验室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

实验室血清学常用 检测方法

常见血清学检测方法介绍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 当前,该项技术已在兽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动物传染病都已经研制成ELISA检测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它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经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2、ELISA的类型 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情况以及检测的具体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用于动物疫病检测的ELISA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见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此法适用于检验各种蛋白质、微生物病原体第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但不适用于测定半抗原及小分子单价抗原,因其不能形成两位点夹心。例如猪瘟病毒检测ELISA、禽流感病毒抗原捕获ELISA,就是根据这种原理设计的。 ②.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 反应模式与双抗体夹心法类似。用特异性抗原进行包被和制备酶结合物,以检测相应的抗体。与间接法测抗体的不同之处为以酶标抗原代替酶标抗抗体。乙肝HBs的检测常采用本法。本法关键在于酶标抗原的制备,需要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寻找合适的标记方法。 此法中受检标本不需稀释,可直接用于测定,因此其敏感度相对高于于间接法。另外,该方法不受被检动物种属差异的限制。 ③.间接法测抗体 间接法是检测抗体常见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抗免疫球蛋白抗体),检测与固相抗原结合的受检抗体(见图1)。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性抗原与固相载体联结,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及杂质。 (2)加稀释的受检血清,保温反应。血清中的特异抗体与固相抗原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固相载体上

党校-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一、考试题型 辨析题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论述题1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案例分析题1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二、复习重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哪些重大差异?为什么? 私人管理公共管理 权力的来源:产权权力的来源:合法性 目的:私人利益,经济理性目的:公共利益,公平公正 私人组织公共组织 私人权力公共权力 竞争性垄断性 隐私性接受公众监督 涉及面窄涉及面宽 公共领域的以下特点决定了与私人管理不同: ①公共领域涵盖范围广,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差异; ②各个组成部分有要求平等的诉求,使得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正公平为准则; ③公共领域的信息沟通较难,标准和要求各异,需要预设制度,以使公众的诉求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 ④公共事务管理必须以委托的形式,将公共权力交与少数人; ⑤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⑥公共权力的垄断性; ⑦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⑧公共权力的可监督性; 2.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何区别?

观念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 管理内容与范围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实践是以个体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团队为中心; 组织结构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以“树型”的组织结构为主,后来发展为“矩阵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趋向于“网络型组”织结构; 工作重点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只注重实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首位; 管理作用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作用是效率的提高与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具有决定组织命运的战略性作用。 管理目标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目标是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更关注组织在竞争力、利润、生存能力、竞争优势和劳动力的灵活性等方面的提高; 管理地位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部门被视为是非生产、非效益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生产与效益部门; 3.什么是公共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有哪些差异?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一般而言,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以战略、远景、作业三者为主,它与传统的管理的确有许多不同之处 两者的不同: 组织文化上:传统管理是个人主义、专业分工、独断领导、利润至上、追求生产力;全面质量管理是集体努力、跨部门合作、教导授能、顾客满意、追求品质。 沟通方式上:传统管理是下行沟通;全面质量管理是下行沟通、平行沟通、斜向沟通、多向沟通。 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上:传统管理是主管裁定、建议制度;全面质量管理是正当程序、品质管理小组、态度调整。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公共管理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2、简述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3、简述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原则与目标。 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公共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共管理的客体: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公共管理的环境:经济体制形态;政治体制形态;社会体制形态 公共管理的原则:人本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效能性原则 公共管理的目标:管理目标具有两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4、简述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参见课件) (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的不满(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5、简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波兹曼:公共政策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6、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有哪些?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7、简述胡德对新公共管理的归纳。 1.即时的专业管理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3.强调产出控制4.转向部门分权5.转向竞争机制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8、简述法汉姆与霍顿对新公共管理的归纳。 1.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亦即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建立起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 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发展绩效指标,使组织的成就能够被加以比较和测量,并据此进一步提供信息来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5.改变现有的公共政策,使公共组织能从传统公共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为“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适合的文化。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其目的在于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9、简述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从总体上来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Self-interest)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10、试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的问题;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关于重振政府治理能力问题;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问题;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问题;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管理;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⑿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 1、简述公共组织及非公共组织的含义及其区别。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非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企业是典型的非公共组织。 2、简述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主体、核心);经费(必要要素);物质设备(物质基础)(2)精神要素:目标;责权结构;人际关系 3、简述公共组织的性质。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主动性 4、简述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公众的非官方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具有正式组织性、民间性、非利润导向性、自主管理性、自愿性和公共性的特点。 5、简述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1、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2、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3、管理者领取固定的“薪金”,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4、管理者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 5、管理者要遵守有关其官方职责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答案

专科《公共管理学》 一、(共100题,共200分) 1. ( )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则概括为著名的“POSDCORB”理论。(2分) A.科恩 B.古德诺 C.怀特 D.古利克 .标准答案:D 2. 1926年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两本权威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公共行政学原理》在美国出版,这两本书的作者分别行政学家是()。(2分) A.怀特和威洛比 B.威尔逊和古德诺 C.泰勒和法约尔 D.罗伯特·达尔和赫伯特·西蒙 .标准答案:A 3. 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 )。(2分) A.赫伯特·西蒙 B.法约尔 C.马克斯·韦伯 D.泰勒 .标准答案:C 4. 近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 )提出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政府体制。(2分) A.卢梭 B.洛克 C.林德布罗姆 D.孟德斯鸠 .标准答案:D 5. ( )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2分) A.管理层次 B.管理幅度 C.管理途径 D.管理结构 .标准答案:B 6. 1993年,()上台后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的行政改革运动,改革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文官制度方面。(2分) A.撒切尔政府 B.梅杰政府 C.克林顿政府 D.里根政府 .标准答案:C 7. ( )他的《人的模型》一书中提到三种个体行为模型:心理学人、理性人、行政人。(2分) A.法约尔 B. 赫伯特西蒙 C.泰勒 D.马克斯韦伯 .标准答案:B 8.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2分)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标准答案:B 9. 最早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到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概念。(2分) A.斯密 B.凯恩斯 C.费根鲍姆 D.胡德 .标准答案:C 10. 最早提出政策科学,并成为现代政策科学发展的奠基人的是()(2分) A.拉焦耳 B.古德 C.斯密 D.拉斯韦尔 .标准答案:D 11.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与评估全面推行于( )。(2分) 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20世纪50年代初期 D.20世纪70年代初期 .标准答案:D 12. 1979年,( )开展了著名的“雷纳评审”,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经济和效率水平。(2分) A.梅杰政府 B.撒切尔政府 C.克林顿政府 D.里根政府 .标准答案:B 13.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 )。(2分) A.小政府 B.间接的政府 C.全能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标准答案:C 14. 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的时间是:()。(2分) A.1988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78年 .标准答案:C 15. ( )是国家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整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2分) A.公共政策 B.公共事务 C.公共分析 D.政策分析 .标准答案:A 16. 建立协同政府的关键是( )。(2分) A.法律 B.制度 C.信任 D.合作 .标准答案:C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 A ) A. 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 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 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 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 A ) A. 公共行政范式 B. 新公共管理范式 C. 公共服务范式 D. 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 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D) A.会计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D )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 A ) A.管理 B.法律 C.经济 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B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 C )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 的权力属于( A )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 的人的地位的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属于( B) A. 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8、韦伯认为,以“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或典范的品格的信仰” 为基础的权力属于( C ) A. 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9、对科层制组织中的部门划分、职位设计及其相应的权力基础的基本要求是(A) A. 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20、对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资格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B ) A. 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21、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C )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22、对科层制组织中岗位权力的限度以及岗位权力运用的一个重要规定是( D )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23、对科层制组织中各职位之间以及相应权力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原则是( D )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24、对科层制组织所完成的任务的性质及其能力要求的规定原则是( D )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执行能力原则 25、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在行政科学中,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最基本的“善”就是( C ) A.公平 B.正义 C.效率 D.效益 26、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行政科学的大厦得以建立起来的价值基石为(C ) A.公平 B.正义 C.效率 D.效益 27、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公共行政的目标和标准是( C) A.公平 B.正义 C.效率 D.效益 28、“在等级制组织中,每位成员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此现象称为(D) A.科斯定律 B.墨菲法则 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D.彼德现象 29、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 A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新西兰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C)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A)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D)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A)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D) A.会计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D)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A) A.管理 B.法律 C.经济 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B)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C)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A)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